鲁迅逝世前后

合集下载

鲁迅

鲁迅

展示完。谢谢大家!
作品 周鑫
名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 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始避的月过学大状法迅因师秋兼愤教馆达总 授回难处,去教学,免与教范,任而育,北长 。寓入分平对员,控职多育学兼北离部任京蔡年年 十。山,政鲁。北告。数总校任京职佥教,元一九 二八本判院迅 京章随教长及北大,事育住培月月 月月医定开的 女士后职章世京学乱。部宣的一绍 因底院鲁会免年子钊鲁员士界大及平 社武招日兴 对,,迅作职一师滥迅有钊语学北之 会门募,光 学离德诉出处月范用向校非专,京后年教外,临复 校北国胜裁分,大职专务法门北高就七育南任时, 不京医。决,新学权管维解学京等返月司边教政任 满向院三,教任,。行持散校师师回初第的育府绍 ,厦,月正育教中 政会北讲范范了,一半部成兴 辞门法,式部育国 诉的京师大学教因科截部立师 职,国“取佥总大年讼组女。学校育张科胡员于范 。任医三消事长学秋的织子 ,讲部勋长同。南学 厦院一章职易讲,平,师 北师。复。绍五京校 门等八士务培师兼政被范年京。 辟八兴月,校 大,”钊恢基,任院章大八女 乱月会,应长 学至惨对复取黎北投士学月子 秋作任馆航教。 文五案鲁。消明京递钊,,高年季,命藤海育 科月后迅二 中 诉违鲁 等 , 为花到 , 1926 1917 1925 1925 1920 1923

3回忆鲁迅先生

3回忆鲁迅先生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 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 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 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 “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 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 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 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1936年10月19 日鲁迅在上海 逝世。广大群 众争相奔赴万 国殡仪馆瞻仰 遗容,中共中 央也来电吊唁。 22日,送葬群 众多达数万人。 鲁迅遗体覆盖 着上海民众所 献"民族魂"的 旗子,安葬于 虹桥万国公墓。
鲁迅遗容
1956 年, 鲁迅 墓迁 到上 海虹 口公 园, 由毛 泽东 题署 墓碑。
关于鲁迅故居 鲁迅先生1927年10月从 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 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 活了9年。先后住在虬江路景 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 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 最后的寓所。鲁迅在民国22 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 名义迁入,在这里,鲁迅从 事了大量创作,翻译、编辑 工作、还组织了“中国自由 运动大同盟”和“左联”活 动,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 这里逝世。现屋内陈列着主 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 作用具
像挂在靠北墙的五斗橱的上端。 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 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 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 国25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 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 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后间是贮 藏室,有1只瞿秋白留下的红色破 皮板箱,两边的木箱盛放着鲁迅 举办版画展览时的镜框,1只多层 用品橱,内有鲁迅的修书工具、 药品和医疗器皿等各种什物。三 楼前间有阳台,是海婴与褓姆的 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 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 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 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 人。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评论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晚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直至逝世。

他的生平轨迹深受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影响。

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落魄绅士家庭。

少年时期,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后来进入江南海军学堂研究。

1902年,周树人赴日本留学,最初研究医学,但不久后转而关注文学和社会问题。

文学创作与思想觉醒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连续发表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集,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进行了犀利批判。

鲁迅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深厚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社会活动与思想传播鲁迅不仅是作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20年代,他积极参与《语丝》杂志的编辑工作,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

同时,鲁迅还与许多文化界人士交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晚年生活19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评论。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支持进步文学运动,并与其他左翼作家合作。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等作品,继续发挥其文学和社会批评的影响力。

逝世与遗产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享年55岁。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鲁迅的文学遗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

他以锐利的目光和不屈的精神,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刻的思想印记。

鲁迅与反动派

鲁迅与反动派

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既压制迫害鲁迅,又妄想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拉拢。

鲁迅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先是玩弄欲抑先扬的手腕。

1949年逃往台湾后,则对鲁迅著作采取查、封、禁、堵的政策。

到80年代末,在台湾广大民众的冲击下,这一反动政策被迫取消。

进入1930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此之前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于上海,鲁迅也是发起人之一。

这就触怒了国民党反动派。

他们的《革命日报》上便说鲁迅为“金光灿烂的卢布所收买”。

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许绍棣更借此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

在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鲁迅不得已于3月19日只身离家出走避祸,直到4月19日返家。

此后1931年春柔石、殷夫等革命作家被捕、1933年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杏佛被杀,鲁迅的生命安全几度受到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国民党特务机构加强了对鲁迅的监视。

据有关材料证实,1932年11月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特务工作总部上海区正式成立后,就由“刘翰荪(即刘汉生,化名高尔梦)日常则在各进步书店巡回侦察,并到内山书店专门搜集鲁迅的行动和与之交往人员的情况,分别列为情报向南京特工总部报告”。

国民党的另一特务机构军事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复兴社(又名蓝衣社),也曾严密监视鲁迅。

由于鲁迅经常去内山书店,他们曾想派人打入,但没有成功。

由上可以看出,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反动集团对鲁迅采取了严厉的高压政策。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放松每一个机会,妄图进行拉拢。

据锡金提供的材料,1930年12月,当时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蒋介石亲自兼任教育部长时,有人向他告密说:现在部里的特约编辑周豫才,就是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也就是最激烈地反对你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头子,也就是浙江国民党省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在案的这个人。

告密者的本意是想提请蒋介石注意,对鲁迅加以迫害、镇压,借此邀功。

鲁迅生前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生前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生前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邨九号寓所,他的最后文稿、未完成的杂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后称《想起》)作于两天前,即当年10月17日。

在《关于》一文中,鲁迅感于业师章太炎身后的寂寞,指出“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史上还要大”,“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在《想起》一文中,虽然回忆到章太炎与吴稚晖论战的旧事,但着墨的重点,却并不在于章太炎,而是在于上世纪初、清末留学生在日本剪辫子这一“当时的大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鲁迅作品集或相关文献获取更多信息。

鲁迅早逝的悲剧

鲁迅早逝的悲剧

鲁迅早逝的悲剧阅读鲁迅,了解鲁迅,知道鲁迅的一生是很伟大的。

但同时也从中体察到他的痛苦与不幸,他的早逝,就是很大的一个悲剧。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时年只有56岁。

如果鲁迅能够再多活几十年,那将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然而不幸的却是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鲁迅为什么会早逝,这与他生活道路的坎坷,屡遭不幸,使他的身心不断地受到打击和伤害是有很大关系的。

鲁迅一生多灾多难,早在年幼时期,祖父因科举考试弊案入狱,后来父亲又身患重病而殁,因而家庭陷入了天灾人祸交加的困境之中,使鲁迅从十几岁开始,就被人歧视为‚乞食者‛,同时还受到了不少的冷遇和‚白眼‛,这给他年幼的心灵,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遭受到痛苦的创伤。

因为家庭贫困,鲁迅求学的生涯,既艰苦而又曲折,不仅要去寻求不需要交学杂费的学校就读,而且读书的生活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鲁迅怀揣母亲给他仅有的八元钱来到南京求学时,因不满水师学堂的生活而辗转考入了矿路学堂。

在矿路学堂读书虽然比水师的待遇较好,但所需的零花钱仍不够用,只有将自己因成绩优秀所获得的奖章拿去卖钱,以资助零用,可见他当时读书生活是多么的拮据。

后来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期间,学习生活仍然是非常艰难的。

特别是他为了帮助正在日本求学的二弟周作人与羽太信子的恋爱与结婚,同时还为了尽儿子对母亲的孝道,他毅然中途弃学回国,另谋生路,为此作出了自己痛苦的抉择和牺牲。

鲁迅从日本回国以后,所面临的家庭困境,经济负担是很重的。

他经友人推荐,开始在杭州一所师范学校教书,每月月薪只有30多元,除负担家人的生活费用外,每月还要寄60元钱给在日本求学的二弟周作人,严重的入不敷出,只得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鲁迅的精神压力很大,心里非常苦闷,整天郁郁寡欢,很显然,这种无言的痛苦,对鲁迅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很大影响和伤害的。

后来因时、事的变迁,鲁迅的工作更换多次。

最后辗转来到北京旧教育部供职,因为家庭负担重,收入低,经济拮据,甚至有时要借钱度日。

关于鲁迅之死的原因相关解析

关于鲁迅之死的原因相关解析

关于鲁迅之死的原因相关解析鲁迅是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清朝末年的仕宦之家,生于乱世的鲁迅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鲁迅死与1936年10月19日.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回忆录》里披露,他和周建人、许广平均怀疑鲁迅之死与某日本医生须藤故意延误病情有关。

1984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组织了一批著名的肺科专家对鲁迅的x光胸片进行会诊。

这些x光片拍于鲁迅逝世前4个月。

专家们会诊后一致认为,鲁迅确实患有肺结核、肋膜炎,但这不是鲁迅的直接死因,直接死因是肺气肿造成气胸,压迫心脏,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据周海婴回忆,当时鲁迅的私人医生须藤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结合以往各种疑点和传闻,他认为鲁迅被误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不排除被政治谋害的可能。

有关人士呼吁,借鲁迅诞辰120周年之机,把鲁迅之死的疑点搞清楚,免成为历史疑案。

假如鲁迅先生不被误诊,他会继续用他如鞭似剑的笔,向敌人投去一支支直插灵魂的投枪。

这是人们看完这篇报道后所感受的最大遗憾了.答案补充据医学界专家说,鲁迅的病情虽严重,但是还是可以医治的,第一步就是把肋膜间的积水抽去,如果迟延,必不治.须藤却说并无积水,但只过了一个月,他又说确有积水.鲁迅死后,治丧委员会要须藤写一份治疗报告.他虽然写了,但与实际治疗并不相符.后来须藤就不知去向了.鲁迅逝世后,还留有一件遗物-1936年6月15日拍摄的”胸部X光片”.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于1984年2月24日,邀请一些著名肺科.放射科专家.教授,共同研究这件遗物并作出了”鲁迅先生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病,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的新结论,终于揭开了长达四十八年的鲁迅死因之”谜”.专家认为鲁迅的病情属于中等程度,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左侧肺大疱破裂使气体进入胸膜引起自发性气胸,压迫肺和心脏面死亡.同时认为,这种病在当时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果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好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竟这样过早的去世了.鲁迅的作品简介鲁迅生前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超过600万字的作品,除去翻译之类的作品,自己创作的就多达500万字。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朝花夕拾鲁迅大事年表

朝花夕拾鲁迅大事年表

朝花夕拾鲁迅大事年表
【实用版】
目录
1.鲁迅简介
2.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3.鲁迅大事年表
4.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5.鲁迅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正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多篇富有哲理和思考的散文。

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鲁迅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唤起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鲁迅大事年表如下:
1.1881 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

2.1902 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学习医学。

3.1906 年,鲁迅回国,先后在北京、杭州等地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

4.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

5.1921 年,鲁迅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6.1926 年,鲁迅出版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7.1936 年,鲁迅逝世于上海。

《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年的回忆、人生的感悟、社会的批判、历史的思考等。

鲁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呼唤民众觉醒,为民族的进步和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鲁迅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觉醒。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叛逆者和文化觉醒的标志人物,鲁迅一生走过了许多地方,与这些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对他一生所走过的重要地方进行梳理。

一、浙江绍兴(1881年-1898年)鲁迅出生于绍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知名的医生。

在绍兴的少年时期,他家境不错,享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绍兴横店小学和绍兴中学就读,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绍兴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水乡文化也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江苏南京(1898年-1902年)1898年,鲁迅考入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读书。

南京是他的求学之地,这里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集聚地。

在南京,鲁迅接触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开始反思国家的现状。

他在南京师范学校的图书馆中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名著,培养了他的文学修养和批判思维。

三、日本东京(1902年-1912年)1902年,鲁迅获日本政府奖学金,前往日本留学。

他先后就读于东京医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位。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想,深受启发。

他还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和社论,向中国传达了新思潮。

四、山西太原(1912年-1920年)1912年,鲁迅回到中国,在山西太原担任了一个医学院的职位。

他在太原度过了八年的时间,期间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投身于革命与文化建设。

他发表了一系列杂文和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刻画和批判。

他还与陈独秀等人合作创办了《晨钟报》,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媒体。

五、江西南昌(1920年-1927年)1920年,鲁迅接任国立中山大学口腔科教授职位,前往江西南昌。

在南昌期间,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思想评论,影响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

他的杂文和小说不断出版,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共10篇)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共10篇)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一)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的书:《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

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

”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也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二)我心中的鲁迅先生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可在我没学过关于鲁迅先生文章的时候,我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大文豪,没有什么再过人之处,学过课本上的文章后,我对他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他一生都以笔为武器,去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劳苦大众的生活。

有一次,一户穷人由于家中实在困难没办法了,便去求富人借点钱,这个富人不但不借还让家丁将他毒打一顿,当鲁迅见到他那副悲惨模样后很痛心,便将身上带的所有钱都给了那个穷人,那人听了鲁迅说的一句话后,顿时树立起了信心,努力地工作起来。

大家知道鲁迅说了怎样的一句话吗?他说:“朋友,若不想过苦日子,就要靠自己的双手!”这句话虽说平凡,但对一个穷人说“朋友”可以抚平他心灵上的创伤。

那人最后参加了起义军,和别的劳苦大众一起推翻了旧社会那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爱惜时间的人。

他不但节约自己的时间,还珍惜他人的时间。

别人与他约会,他从不迟到,总是比别人早到一些,他说:“我只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

”他在逝世的前三天为别人的小说写了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一篇日记,可以说他从出生到逝世还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悼念鲁迅先生》的历史背景介绍

《悼念鲁迅先生》的历史背景介绍

一、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xxx),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笔名鲁迅,男,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深远,被誉为“百年来我国最伟大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之一”。

二、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鲁迅先生对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命运。

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国人,激励了许多文学家和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的事业。

三、悼念鲁迅先生的历史背景xxx,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世人为之震惊,深感国家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在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人民生活艰难,思想文化领域也深受外来思潮和政治压迫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逝世成为了当时全我国人民的心痛之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他的悼念和纪念活动。

四、鲁迅先生的悼念活动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不久,全国各地就掀起了对他的悼念活动。

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怀着无尽的哀思和敬意,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

各地的文化团体、学术机构和个人都举办了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化活动,如举行座谈会、演讲会、悼念会和文学作品朗诵会等,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缅怀。

五、鲁迅先生的文学遗产鲁迅先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最知名的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和价值,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六、鲁迅先生的精神遗产鲁迅先生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更重要的是他留给后人的思想和精神遗产。

他强调文学要关注社会和人民的疾苦,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当代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激励着人们秉持真理、正义和人道主义,投身于社会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虽然他最后的日子颇为痛苦,但一如他的文章犀利、潇洒,他最后也是潇洒走完一生。1936年 10月18日,鲁迅逝世前一天正在自家抽烟,当须藤和鲁迅爱人看到这一幕,纷纷劝他把烟放 下,鲁迅头一次听从了二人的建议,他说将手上这支烟抽完了就再也不抽了。
最终,鲁迅抽完了香烟,第二日凌晨鲁迅逝世。
鲁迅的一生虽然不长,但笔耕不辍,留下极多的文化遗产。他的著作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 益,他的风骨也在一代代地传承。
鲁迅的精神给养深刻影响了中国大量的青年人,是他们怀揣着梦想,努力改变着这个社会,才 让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发达,才使得中国越来越强大。
一场在现实中规模宏大的葬礼,送走了鲁迅先生的血肉之躯,他的精神传承却很好地遗留下 来。他的精神我们如何概括呢?
古人诗歌以言志,用一句他的诗来代表他的志向与行为,我想最为合适。这首诗出自鲁迅先生 最为困苦的时刻,诗的名字叫《自嘲》,鲁迅一边说明自己的困苦处境,一边不忘自己的志 向。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 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鲁迅先生被毛主席誉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近代独领风骚的一代文豪,可他在55岁时就猝然离 世,这在当时是轰动了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大事。
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形体枯槁,体重仅仅只有76斤,和7、8岁的孩子一样重。按理说鲁迅先生 一直在北大当教授,收入不菲,算是当时的上流人物,但为什么在最后的日子里,会变得如此 憔悴?
很多的社会名流都参与到了鲁迅先生的葬礼之中,对于鲁迅先生的去世,他们也深感悲痛。当 时,还有很多的政界人士,因为抱着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之情,更是纷纷献上花圈与挽联。
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接下来的几天纷纷把消息传遍中国,他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人倒下了。毛 主席也非常痛惜鲁迅先一直保留了下来。

鲁迅逝世前后情况的介绍

鲁迅逝世前后情况的介绍

鲁迅逝世前后情况的介绍: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

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

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

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

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

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

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

”并托内山请医生。

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

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

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

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

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

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

(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

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悼念鲁迅先生挽联

悼念鲁迅先生挽联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所送挽联多得不可胜数。

其中有这样几副,最能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

其一,郭沫若的两副挽联。

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远在日本,惊悉鲁迅离去,立即写了三副挽联。

一副是:“方悬四月,迭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头两句,是指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九日高尔基逝世和同年鲁迅逝世的十月十九日,刚好相隔四个月。

鲁迅当时有“中国高尔基”之誉,故称“双星”。

下联的头两句,意在说明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二心”,指鲁迅参加“左联”后的作品《二心集》;“憾无一面”,指作者将自己一生未能与鲁迅相晤引为不能弥补的憾事。

另一联是:“孔子之前。

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虽将鲁迅与孔子相提并论,却指出了二者的截然不同。

因为“孔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语),而鲁迅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传人,其一生的业绩,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既前无古人,又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

下联中,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其三,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译著尚未成书。

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

上联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的中国》。

其四,著名文学家唐弢为哀悼鲁迅写下的挽联:“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

民族魂鲁迅(1881年-1936年)

民族魂鲁迅(1881年-1936年)

一、成长经历
青年求学经历
1898年5月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 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 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 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路矿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 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 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 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886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 五六岁时,称为“胡羊尾巴”。赞扬鲁迅小而灵活。
1892年正月,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
从出生到十二岁,鲁迅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但 鲁迅的命运在1893年发生转折。
一、成长经历
少年时期的艰辛时光 1893年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
“我有四年多,曾经经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 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 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 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 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 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 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 蟀要成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 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目录
一、成长经历 二、时代背景 三、鲁迅作品 四、选文导读
一、成长经历
家庭成员
祖父周福清(1838~1904) 原名周致福。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
后任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

鲁迅生平的简介

鲁迅生平的简介

鲁迅⽣平的简介鲁迅⽣平的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1881年9⽉25⽇—1936年10⽉19⽇)。

浙江绍兴⼈,字豫才,⼗七岁之前曾⽤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短篇⼩说、诗歌、评论、散⽂、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学产⽣深刻⽽⼴泛的影响。

⽑主席评价他是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是中国⽂化⾰命的主将,可谓知⾔。

⽣平简介: 鲁迅,清朝光绪⾟巳年⼋⽉初三(1881年9⽉25⽇)出⽣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豫亭、豫才。

是中国现代⼩说的奠基⼈、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之⼀。

⾄三⼗⼋岁,使⽤鲁迅为笔名。

⼆弟周作⼈,三弟周建⼈,合称为“周⽒三兄弟”。

鲁迅1902年考取留⽇官费⽣,赴⽇本进东京的弘⽂学院学习。

1904年9⽉,⼊仙台医学专科学医。

后弃医从⽂学(详见《藤野先⽣》⼀⽂),回到本国从事⽂艺⼯作,希望⽤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命党⼈的活动,发表《摩罗诗⼒说》《⽂化偏⾄论》等论⽂。

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起合译《域外⼩说集》,介绍外国⽂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亥⾰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学、⼥⼦师范⼤学等校授课。

是⼀个⾮常受学⽣欢迎的⽼师。

1918年5⽉,⾸次⽤“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篇⽩话⽂⼩说《狂⼈⽇记》,奠定新⽂学运动的基⽯。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作,成为“五四”新⽂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短篇⼩说集《呐喊》《彷徨》,杂⽂集《坟》《热风》《华盖集》《⽽已集》《⼆⼼集》,散⽂诗集《野草》,回忆性散⽂集《朝花⼣拾》(⼜名《旧事重提》)等专集。

鲁迅生平详解

鲁迅生平详解

关于朱安
朱安亦是包办婚姻妻子,比鲁迅大三岁,是一位传统缠足女性:会烹饪,会 缝纫,不识字,性格温顺。因鲁迅未娶她而一辈子独守空房。 1906年7月6日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婚礼完全是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的。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身新 礼服。周家族人都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或者还会酿 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于是便排开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诫他。 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就连鲁迅的母亲也觉得很异常。
1871年,周福清(鲁迅祖父)赴京会试,中贡士,殿试获第三甲第十五名。
1894年,浙江举行乡试,五户周家的亲友,均有人应试。他们打探到主考 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便凑了银钱一万两,恳求他去贿赂考官, 以求中举。仕途的坎坷,并未使周福清觉醒,翰林的光环给家族的荣耀仍 是那么地诱人。他初感不妥,踌躇不决,但清朝卖官现象的蔓延,屡试不 第的儿子步入仕途的渺茫,使周福清心存侥幸,决定铤而走险。于是,他 给殷如璋书写亲笔信一封,内附银票一万两。 9月7日,殷如璋的船只抵达苏州,停泊在阊门码头。周福清随即差陶雇小 船,设法靠近殷的官船,将信送上。恰巧副主考周锡恩在主考船上聊天, 殷接信后,不便拆阅,搁于茶几,仍与副主考叙谈。也合该出事,素来办 事精明的仆人陶阿顺,唯恐银票有闪失,高声嚷道:‚信里有万两银票, 怎么不给一张回条?‛殷为示清白,将信交周锡恩启阅,于是案发。
பைடு நூலகம்
成熟的鲁迅
1918年 1919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1926年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在北平买了套房子,全家虽然团聚了,但鲁迅依然孤独痛苦。 与周作人兄弟反目,同年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鲁迅第一次接触到许广平,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 鲁迅与许广平离开北京去往厦门,九月《彷徨》印成。 抵上海。与许广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

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

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

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

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

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

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

”并托内山请医生。

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

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

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

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

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

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

(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

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21日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

22日下午开始出殡。

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

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

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

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

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

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

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

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

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

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

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

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

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

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

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做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

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十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

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

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

”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

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

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

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1936年10月在上海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汇集——()悲痛——()渺小——()
2.请把下列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A、B、C三处。

①战士②朋友③导师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1.出生分散欢喜伟大
2.A:③B:②C:①
3.鲁迅先生逝世了
4.比喻悲痛
5.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
6.文章倒数第2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