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逝世前后情况的介绍

合集下载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实用一份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实用一份

鲁迅生平简介详细实用一份鲁迅生平简介详细 1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__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光绪__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__(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__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

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

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旋即复赴__,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__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__(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

鲁迅的人物生平介绍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鲁迅的人物生平,希望各位会喜欢!鲁迅的人物生平少年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奋力求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

第二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

6月,复赴日本。

7月,中止学医,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

鲁迅先生的生平轨迹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名社会评论家、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

鲁迅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晚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直至逝世。

他的生平轨迹深受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影响。

早年生活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落魄绅士家庭。

少年时期,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后来进入江南海军学堂研究。

1902年,周树人赴日本留学,最初研究医学,但不久后转而关注文学和社会问题。

文学创作与思想觉醒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连续发表了《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集,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礼教和社会不公进行了犀利批判。

鲁迅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深厚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社会活动与思想传播鲁迅不仅是作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20年代,他积极参与《语丝》杂志的编辑工作,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运动。

同时,鲁迅还与许多文化界人士交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晚年生活1930年代,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评论。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支持进步文学运动,并与其他左翼作家合作。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等作品,继续发挥其文学和社会批评的影响力。

逝世与遗产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享年55岁。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鲁迅的文学遗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

他以锐利的目光和不屈的精神,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刻的思想印记。

2024年鲁迅介绍(增加多场景)

2024年鲁迅介绍(增加多场景)

鲁迅介绍(增加多场景)鲁迅(1881-193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主义的腐朽和愚昧,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鲁迅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沉热爱,他用自己的笔,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早年经历鲁迅生于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

他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艰辛。

然而,这种逆境也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902年,鲁迅赴留学,专攻医学。

在,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909年,他回国后,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等地任教。

二、文学创作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此后,鲁迅陆续发表了《阿Q正传》、《药》、《祝福》等一系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思想观点鲁迅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他主张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主与自由。

他认为,要救国必须先救民,而救民的关键在于启蒙。

因此,他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便更好地传播新思想。

鲁迅还关注妇女解放、儿童教育等问题,他主张废除封建礼教,实现男女平等,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四、革命活动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

他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支持学生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的一边,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五、晚年生活鲁迅的晚年生活颇为坎坷。

鲁迅先生历程

鲁迅先生历程

鲁迅先生历程
早年生活和教育
鲁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和文化改革先驱。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并接受了传统的儒学教育。

留学日本和思想觉醒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京尚志学校,并在之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研究。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思想,特别是自然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他的思想觉醒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创作和社会批判
回国后,鲁迅先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并以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
作品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压迫。

文化改革和启蒙运动
鲁迅先生主张文化改革和启蒙运动,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他通过发表文章、参与社会运动等方式,积极传播先进思想,呼吁人民觉醒和反抗不正义。

终年离世和遗产
1936年,鲁迅先生因病离世,享年55岁。

然而,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激励了后来的一代作家和思想家。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改革先驱,他的历程展示了对传统的反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通过他的作品和行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的转变过程。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鲁迅人物简介

鲁迅人物简介
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 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 在 北 京 任 官 员 。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瑞是一个慈祥、乐观、开朗和坚 强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这影响了鲁迅兄弟三人。我们不难发现鲁 迅 和 他 的 母 亲 在 性 格 上 有 着 相 似 的 一 面 。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 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 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 说 《 狂 人 日 记 》 。 此后 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 余篇,并 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 年 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 Q正传》在《晨 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 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 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 年代中期,参与创办 《 莽 原 》 周 刊 、 《 语 丝 》 周 刊 和 文 学 社 团 末 名 社 。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 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 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 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 头 》 、 《 译 文 》 等 重 要 文 学 期 刊 。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先生生涯

鲁迅先生生涯

鲁迅先生生涯
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的思想家。

以下是对他生涯的简要介绍:
早年生活
- 1881年10月25日,鲁迅先生出生在绍兴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 他在家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并从小展现了对文学的天赋。

- 1900年,他中学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开始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

文学事业
- 1908年,鲁迅先生回国后开始投身于文学事业,成为了当时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推动者。

- 1918年,他发表了代表作之一的《狂人日记》,引起了巨大轰动。

- 他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 他深刻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并对封建主义和进行批判。

-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呼吁民众觉醒和反抗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教育家和医生
- 鲁迅先生还是一名教育家和医生。

- 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

- 他也热心医学,投身于病理学和医学研究。

遗产和影响
-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他提出的思想和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启发人们思考和行动。

逝世
- 1936年,鲁迅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 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悼念,世人纷纷悼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以上是对鲁迅先生生涯的简要概括。

他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生平介绍家庭背景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任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后因肺结核而死。

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

早年经历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

1886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鲁迅为“胡羊尾巴”。

赞扬鲁迅小而灵活。

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

鲁迅外公家在安桥头,聚族而居。

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

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

后来搬迁到皇甫庄、小皋步等地方。

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年三十七。

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

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

课余阅读译本新书,尤其喜欢小说,有时候会外出骑马。

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这一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

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

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

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

同月,再次去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

1907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因为预算不够而没有印刷,后来为《河南》杂志撰文。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

鲁迅一生走过的地方梳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叛逆者和文化觉醒的标志人物,鲁迅一生走过了许多地方,与这些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对他一生所走过的重要地方进行梳理。

一、浙江绍兴(1881年-1898年)鲁迅出生于绍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知名的医生。

在绍兴的少年时期,他家境不错,享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绍兴横店小学和绍兴中学就读,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绍兴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水乡文化也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江苏南京(1898年-1902年)1898年,鲁迅考入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读书。

南京是他的求学之地,这里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集聚地。

在南京,鲁迅接触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开始反思国家的现状。

他在南京师范学校的图书馆中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名著,培养了他的文学修养和批判思维。

三、日本东京(1902年-1912年)1902年,鲁迅获日本政府奖学金,前往日本留学。

他先后就读于东京医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位。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想,深受启发。

他还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和社论,向中国传达了新思潮。

四、山西太原(1912年-1920年)1912年,鲁迅回到中国,在山西太原担任了一个医学院的职位。

他在太原度过了八年的时间,期间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投身于革命与文化建设。

他发表了一系列杂文和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刻画和批判。

他还与陈独秀等人合作创办了《晨钟报》,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媒体。

五、江西南昌(1920年-1927年)1920年,鲁迅接任国立中山大学口腔科教授职位,前往江西南昌。

在南昌期间,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思想评论,影响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

他的杂文和小说不断出版,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故事传奇 探秘他的人生经历

鲁迅的故事传奇 探秘他的人生经历

鲁迅的故事传奇探秘他的人生经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以其鲜明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然而,鲁迅的人生经历同样也充满了传奇与探秘。

本文将深入挖掘鲁迅的人生经历,带领读者走进他的故事传奇。

一、生于多事之秋1881年9月25日,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也是一位律师,家庭背景给了鲁迅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在他出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变和动荡。

列强的侵略、政治腐败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给鲁迅的童年蒙上了阴影。

他从小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面,这也让他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二、求学之路鲁迅在家乡绍兴读完中学后,随即赴日本留学。

在那里,他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预科、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从而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

然而,鲁迅选择医学并不仅仅是出于兴趣。

他认为,通过医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揭示中国社会的疾苦。

医学的学习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素养。

三、文学启蒙与创作之路在东京帝国大学求学期间,鲁迅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这对于他的文学启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的第一篇重要文学作品《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

这篇作品从一个疯子的视角出发,直击旧社会的种种荒诞与愚昧。

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写出了《阿Q正传》、《药》、《故事新编》等一系列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丑陋和黑暗。

四、社会运动家的身影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活动家。

他关注和热爱中国的命运,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社会不公与封建制度的抵抗。

鲁迅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并借此平台发起了“五四运动”。

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一代年轻人的爱国情感和思想觉醒。

五、晚年与遗产在晚年,鲁迅因为对国民革命的希望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期望,参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然而,鲁迅并未亲眼见到中国的解放,他于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生平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艺术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鲁迅生平的简要介绍。

鲁迅原名周樟寿,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医学世家。

父亲是个有名的医生,这也影响了鲁迅对医学的兴趣。

他在家乡的私塾中接受了初等教育,后来考入江南陆军学堂,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然而,他对军队的绝对服从感到失望,最终退役并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东京,鲁迅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学位。

他对中西医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颇有建树。

同时,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中,鲁迅接触到了国际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了他的思想转变之路。

回到中国后,鲁迅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化评论。

他以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了封建社会和旧文化,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思想。

他的文章以鲜明的立场和犀利的语言,震撼了国内外的读者。

鲁迅的作品主题包括社会现实、人性扭曲、封建道德观念的矛盾等。

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以幽默、讽刺的手法,直击社会弊病和人性的丑恶,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同时,他还以文化评论和散文批判,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腐败进行了有力的揭示。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打压。

他多次遭受到文化保守派的指责和攻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他倡导文学为人民服务,主张文艺要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命运。

他的作品和观点对于中国的文学思潮和社会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和文化评论,鲁迅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组织和运动。

他是中国左翼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影响者。

他与其他一些进步作家合作,创办了一些文学杂志,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鲁迅先生生平回顾

鲁迅先生生平回顾

鲁迅先生生平回顾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号忽伦真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的思想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鲁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他曾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和日本岛根医学专门学校。

在国内,鲁迅曾经从事过医学和教育工作,但他始终对文学和思想事业充满了热情。

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痛苦。

他通过小说、散文和杂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文字风格和生动的表现力而闻名,深受读者的喜爱。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呼吁民主、科学、人权、思想自由等一系列进步理念。

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并对中国人民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一生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而不断奋斗。

他的作品和思
想带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启发了很多人思考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影响将永远流传下去。

以上是对鲁迅先生生平回顾的简要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
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鲁迅生平的简短介绍

鲁迅生平的简短介绍

鲁迅生平的简短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祖籍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和革命家。

1881年,鲁迅出身于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在青年时代就深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2月,鲁迅由江南督练公所派去日本留学,后来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学习间隙,鲁迅喜欢看一些关于哲学和比较文艺的书籍,他尤为关注对人性和国民性问题的研究。

1903年,鲁迅开始在《浙江潮》杂志上撰文。

1904年8月,鲁迅前往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其间因为在电影上看到中国国民麻木的精神状态,放弃学医,立志用笔来唤醒国民,改变国民精神,为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1905—1907年,鲁迅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并且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对国民性的改造这一深刻而准确的认识。

1918年5月,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教书,次年转赴广州,后又抵达上海,定居下来,专心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写作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大量杂文。

这些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尽相同,笔锋尖锐犀利,思想内容先进、深刻,强烈地抨击了时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鲁迅加入“左联”,成为“左联”的旗帜性人物,先后主编了《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虽然他最后的日子颇为痛苦,但一如他的文章犀利、潇洒,他最后也是潇洒走完一生。1936年 10月18日,鲁迅逝世前一天正在自家抽烟,当须藤和鲁迅爱人看到这一幕,纷纷劝他把烟放 下,鲁迅头一次听从了二人的建议,他说将手上这支烟抽完了就再也不抽了。
最终,鲁迅抽完了香烟,第二日凌晨鲁迅逝世。
鲁迅的一生虽然不长,但笔耕不辍,留下极多的文化遗产。他的著作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 益,他的风骨也在一代代地传承。
鲁迅的精神给养深刻影响了中国大量的青年人,是他们怀揣着梦想,努力改变着这个社会,才 让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发达,才使得中国越来越强大。
一场在现实中规模宏大的葬礼,送走了鲁迅先生的血肉之躯,他的精神传承却很好地遗留下 来。他的精神我们如何概括呢?
古人诗歌以言志,用一句他的诗来代表他的志向与行为,我想最为合适。这首诗出自鲁迅先生 最为困苦的时刻,诗的名字叫《自嘲》,鲁迅一边说明自己的困苦处境,一边不忘自己的志 向。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 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鲁迅先生被毛主席誉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近代独领风骚的一代文豪,可他在55岁时就猝然离 世,这在当时是轰动了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大事。
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形体枯槁,体重仅仅只有76斤,和7、8岁的孩子一样重。按理说鲁迅先生 一直在北大当教授,收入不菲,算是当时的上流人物,但为什么在最后的日子里,会变得如此 憔悴?
很多的社会名流都参与到了鲁迅先生的葬礼之中,对于鲁迅先生的去世,他们也深感悲痛。当 时,还有很多的政界人士,因为抱着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之情,更是纷纷献上花圈与挽联。
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接下来的几天纷纷把消息传遍中国,他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人倒下了。毛 主席也非常痛惜鲁迅先一直保留了下来。

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

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教
育家。

十七岁之前曾用名
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
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
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
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他是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个人概况
中文名:鲁迅
外文名:Lu Xun
别名:周树人、周樟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
会稽县
出生日期:1881年9月
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1936年10
月19日
个人背景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日本东北大学)
个人贡献
主要成就: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其他信息
身高:161厘米
血型:O型。

鲁迅一生的故事

鲁迅一生的故事

鲁迅一生的故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号豫山,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留下了丰富而激动人心的故事。

鲁迅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曾就读于日本名门望月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院,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回国后,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社会批判,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

他曾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了辛亥革命,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他还担任过上海《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然而,鲁迅的一生并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纳。

他的思想和行为常常遭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权威的打压和排斥,他曾多次遭到逮捕和流放。

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挑战传统,呐喊正义,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奋斗终身。

1936年,鲁迅因病去世,享年55岁。

他的离世给中国文学界留下了一片巨大的空白,但他留下的丰厚的文学遗产和革命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他的一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55岁暴毙,鲁迅在世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死得不明不白

55岁暴毙,鲁迅在世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死得不明不白
总结
鲁迅虽然常年拿着一根烟,这或许对他的身体健康有些影响。但是,鲁迅突发肺病,而又没有 得到及时的诊治,或许这才是鲁迅病逝最致命的因素。那么。须藤医生就是是不是有意为之, 这至今是一个谜团,而鲁迅的死因也被一层迷雾缠绕着。
一代伟人的逝世,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损失。鲁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战士,1936年鲁迅出殡, 在他的葬礼上来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人们对此感到痛惜,纷纷前来为鲁迅送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鲁迅的病情越发严重,连续的高烧让鲁迅没办法下床行动。可鲁迅还 是不肯前去就医。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之下,鲁迅才松了口,最终答应去医院救治。可是那是已 经是五月份了,自他生病已经整整拖了两个月之久。 鲁迅前往上海的一家西医医院看病,为他诊治的是一位美籍的医生,人称"邓医生"。经过医生的 检查,诊断为 "结核性肋膜炎",也就是俗称肺部积水。又加上该病已经拖了两个月了,所以病 情有些严重,鲁迅必须住院治疗。
三、一位日本医生却阻止鲁迅住院
可是就在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日本国籍的医生叫须藤,他阻止鲁迅住院。因为 须藤医生说,鲁迅虽然是肺部结膜炎,但是并无积水现象,根本用不着在医院救治,只要在家 里用一些老方法来治疗便可。 鲁迅心系工作,也就听了须藤医生的话。可是就在一个多月之后,须藤医生又突然说,鲁迅先 生的肺部有积水现象。这样前后矛盾的诊断,让鲁迅的病又往后拖了一个多月。可就是这一个 多月,彻底要了鲁迅先生的命。
那么,在鲁迅去世的前夕,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让他的家人感觉鲁迅死的是不明不 白,不清不楚。
二、鲁迅生病后的事情
在1936年3月份,鲁迅开始发病。鲁迅在病情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在意,更没有察觉到 是肺积水。因为那时候正直三月,当时的天气是比较潮湿的,并且每逢换季时节,往往更容易 感染风寒,这也使得鲁迅并没有太多的在意。此外,再加上他的工作一直比较忙,整日忙于革 命运动的鲁迅,没多少时间去照顾自己的身体,也以为只是季节性的偶染风寒。

夏衍回忆鲁迅葬礼前后

夏衍回忆鲁迅葬礼前后

1936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中国呼声》的主编格莱尼契突然告诉我(即作者夏衍,中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鲁迅病情严重。

当天我就去找周扬,但只有夫人苏灵扬一人在家;接着就去找了沙汀,他也不在。

回家路上碰到沈西苓,我告诉他鲁迅病重,他还不相信,说不久前他在八仙桥青年会见到过先生,觉得他精神很好。

沙千里还告诉我们,鲁迅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国民党市党部就派了一些特务去监视鲁迅的丧事。

所以,他要我们特别保持警惕。

这之后几天,“文委”几个人分头和救国会的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沙千里分别联系,大家的意见是治丧委员会由宋庆龄主持的,沈钧儒、沙千里、王造时、史良又都是上海有名的大律师,所以,治丧吊唁时期,估计工部局、国民党都不敢捣乱。

但是,鲁迅是一位驰名世界的作家,所以从他去世以后,外国记者,塔斯社的、路透社的、哈瓦斯的,以及几家日文报馆的记者,就一直赖在鲁迅寓所的门口不走,从北四川路到万国殡仪馆,还有一大段路,所以,假如在出殡路上有一些反动分子出来捣乱,问题就难办了;加上送殡人士中有不少知名人士,所以“看热闹”的人一定会很多的,这件事一定要预先做好防卫准备。

于是一方面由孙夫人以治丧委员会名义要求工部局维持秩序,同时,通过“文委”所属各联和有关人民团体,连夜组织了一支以“文委”所属各联为主的送殡队伍,包括了学生、店员、女工、家庭妇女,这支队伍粗粗估计大约会有五六千人。

他们随着灵车行进,各行各业,每一集团,都安排一个有经验的“队长”,以便前后呼应,传递消息。

群众沿途高呼口号,在口号中还加入了不少爱国救亡口号。

这是一次“四?一二”以来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追悼一位伟大的作家,而成了一次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示威。

鲁迅逝世以及出殡前后的情况,当时,上海中外大小报纸上都有很详细的报道,但其中也不免有不实和杜撰之词。

宋庆龄在《追忆鲁迅先生》中有一段详细的叙述:冯雪峰对我说,他不知怎样料理这个丧事,并且说如果他出面就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逝世前后情况的介绍: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

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

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

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

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

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

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

”并托内山请医生。

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

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

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

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

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

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

(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

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21日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

22日下午开始出殡。

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

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

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

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

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

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

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鲁迅简要介绍: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濂溪村,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三十八岁时,开始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

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1]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奉母命速速回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作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旧社会是暗无天日的,人们失去了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反动派的迫压,而人民革命则处处遭到反动派的镇压!关于写鲁迅的文章: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作者:冰轩雪蝶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

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

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

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

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

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

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他正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

”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

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有感作者:道人生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

曾著书、译书无数。

他关心下层劳动人民;他那无数著作像茉莉花香一样,随风飘过,但却让有幸闻到花香的人一辈子回味它,记住它。

他那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

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

“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

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

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

而虽然“我”不是干伤害百姓的人,但另外的腐败官员却干了昧良心的事儿,而他们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虽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却还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

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但我也骄傲,因为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救过英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他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唤醒了多少刀俎上的中国人。

他就好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中国人看清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灿烂阳光;他就好像一根灵魂都是坚硬的棍子,帮助国人打退了一匹又一匹眼中冒着绿光,直勾勾看着国人的狼,勇哉,英雄!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

在祖国危难之际,在人民危难之时,前者安是苟安,后者是大爱,比小爱更伟大,更朴实无华。

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

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

其实人要以树为榜样,树的叶子就像各种挑逗你内心底线的诱惑,虽然树在平时都在犹豫,就像叶子虽长在树上,但风儿一吹,会颤动,有时甚至会掉落下来一样,但一旦到了危难之际——冬季,树就会把叶子脱落,只剩主干和树枝,就像把各种诱惑搜甩掉一样,这时,即使再下雪,也打不到主干了。

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

鲁迅之妻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说:”鲁迅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这确实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

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

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

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鲁迅先生的伟大,深入了每一个人的心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已成了我灵魂之中的中流砥柱,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东西。

鲁迅作品: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8]。

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很多作品[9]被收进小学、中学、大学课本,比如小学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少年闰土》和《雪》[3]。

小说《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年,新潮社初版)《阿Q 正传》《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长明灯》 《孔乙己》 《狂人日记》《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肥皂》《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药》 《祝福》 《幸福的家庭》 《在酒楼上》 《弟兄》《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年,北新书局)《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杂文《坟》论文集(1927年,未名社)《题记》秋夜《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年,新潮社)《热风》[4]杂文集(1925年,北新书店)《华盖集》杂文集(1926年,北新书店)《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年,北新书店)《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新书店)《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年,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年,北新书店)《三闲集》杂文集(1932年,北新书店)《二心集》杂文集(1932年,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年,天马书店)《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年,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年,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年,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年,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年,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年,兴中书局)《集外集》诗文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年,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年,天马书店)《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年,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年,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年,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年,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年,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年,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唐弢编,1946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补遗》唐弢编,1946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弢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卷一(《坟》《热风》《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