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电子版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管理知识第一章公共行政概述一、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构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二、公共行政构成要素(一)公共行政的主体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行政组织。
所谓公共行政主体,是指执掌公共行政权力、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
主要分为:(1)职权性公共行政主体。
一般为政府部门,有着结构严密、分级有序、分工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着十分广泛的社会事务;(2)授权性的公共行政主体。
授权性行政组织是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而具有公共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主体。
(二)公共行政的客体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
(三)公共行政的基础公共行政是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的。
(四)公共行政的目的满足公共需要,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五)公共行政的功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一部分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能阻止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
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能减少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
公共产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如: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我国政府主要有五大经济职能:政策指导职能;宏观调控(经济调节)职能;培育、完善市场机制职能;检查监督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
3.文化职能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以下四类: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体育职能。
4.社会职能我国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三类:社会保障职能、环境保护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又作了新的概括,指出政府主要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这四大职能,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认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章(1)
第一章法律知识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一、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类社会一切类型的法都具有的共同本质是: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特征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I.法的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的名义来颁布实施的行为规则,它具有权威性和公开性。
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取得普遍遵守的效力。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制定”是指国家有立法权的机关在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出具有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认司一”是指国家机关对某些社会上已形成的而又符合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如风俗习惯、社会道德、宗教信条等加以确认使它具有法律效力,如习惯法、判例法等。
制定或认可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特有的活动,不是任何机关、团体更不是个人可以随意进行的。
2.法的特殊社会规范性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显著概括性和可预测性。
法的概括性又叫定型性,是指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的可预测性,是指由于法的存在.人们有可能预见到国家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抱什么态度。
也就是说,人们事前可以估计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合法的或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等等,这有利于人们守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法的效力普遍性法是种国家意志,这就意味着它在「}刁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这是其他社会规范所没有的。
如党章只适用于党员,团章只适用一于团员,__下会章程只适用i几工会会员,宗教规范只适用于宗教信徒。
只有国家的法才具有普遍适用性。
当然,这甲所说的法的效力的普遍性,是就其整体来说的,并不排斥不同的法适用的空间和对象可能有所不同。
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教材电子版公共基础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教材电子版公共基础教材第一章模板与算法1.1 算法★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
★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3)有穷性,算法必须时长能在有限的时间但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涵盖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谢鲁瓦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开集。
基本运算和操作者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休息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数据量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或基本运算次数。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的一般性基本概念数据结构所研究的三个方面:(1)数据集合中会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2)在对数据需要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储存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中;(3)对各种数据结构采取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分析元素之间的前后件件关系。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数据结构指的就是数据的逻辑机构。
根据数据结构中组织数据方法的不同又分线性结构和数据非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后前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十分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微分条件的数据结构。
★统计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电子书-公共基础教程第1段
第二节 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269)
第三节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77)
第二章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第一节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系(278)
第二节 我国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情况(279)
第三节 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279)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置(183)
第四部分 管理、人文与科技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
第一节 导论(185)
第二节 个体心理(187)
第三节 群体心理(193)
第四节 组织心理(197)
第五节 领导心理(208)
第二章 行政管理
第一节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219)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101)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103)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104)
第六节 行政合同(111)
第七节 行政程序(112)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113)
第九节 行政赔偿(114)
第十节 行政复议(118)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1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本质特征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6)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2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30)
快动网公共基础知识视频教程配套电子教材(pdf完整版本)
1 1 开始,我们把 当成第一项,分子为 1 我们可以认为是 1 的阶乘,第二项的分子 3 3 是 1× 2 ,是 2 的阶乘,第三项的分子是 1 × 2 × 3 ,是 3 的阶乘,一直到第 n 项它的分子就是 n 的阶 乘。再看分母,第一项分母为 3 我们可以看成是 1 × (2 × 1+1),第二项分母为 3 × 5 我们可以成是 3 × (2 × 2+1),这里的 3 就是上一个数的分母,括号里边可以看成公式 2 × n+1,n 代表第几项,第
快动网()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平台公共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4
快动网()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平台公共基础知识视频教程配套课件
关于迭代法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迭代法应用时要注意优化,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尽量减少循环 次数已提高算法执行的效率。 例如,使用迭代法输出 1 到 100 中所有的偶数。 方式 1:我们可以设循环变量的初值为 2 每次循环体最后使循环变量的值加 2。 方式 2:如果我们设循环变量的初值为 1,每次循环循环变量的值自增 1 并且每次判断该数除以 2 的余数是否是 0,如果是则表示是偶数,这样作也可以满主题目要求但是循环的次数显示比方式 1 多,从而降低了程序运行的效率。 2. 归纳法 简单的说,就是列举少量的特殊情况,分析找出一般的关系,但是实际问题中不是件容易的事,要 ①细心的观察→②丰富的联想→③不断的尝试→④总结归纳。 归纳即为抽象,对结果只是一种猜测(即归纳假象) ,所以必须严格的证明结果。 例如上面我们找出每一项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一个规律求出分子和分母这就属于归纳法。 3. 递推法 递推,即是从已知的初始条件出发,逐次推出所要求的各个中间环节和最后结果。 例如阶乘计算,现在要求出 5 的阶乘。C 程序如下: 1. #include "stdio.h" 2. main() 3. { 4. int n,s=1; 5. for(n=1;n<=5;n++) 6. { 7. s=s*n; /*1 的阶乘为 1,1 的阶乘乘以 2 就是 2 的阶乘,2 的阶乘乘以 3 就是 3 的阶乘,以此类 推,直到求出 5 的阶乘*/ 8. } 9. printf("5!=%d",s); 10. } 分析: 第 5 行到第 8 行采用一个循环结构总共递推 5 次 第 7 行就是具体递推出下一个值。 4. 递归 程序调用自身的编程技巧称为递归,例如 c 语言中学习的递归调用。 一个过程或函数在其定义或说明中又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把一个大型复杂的问 题层层转化为一个与原问题相似的规模较小的问题来求解,递归策略只需少量的程序就可描述出解 题过程所需要的多次重复计算,大大地减少了程序的代码量。 递归分为直接递归和间接递归两种方法。如果一个算法直接调用自己,称为直接递归调用;如果一 个算法 A 调用另一个算法 B,而算法 B 又调用算法 A,则此种递归称为间接递归调用。 上面的阶乘程序我们改成 c 语言递归实现: 1. #include "stdio.h" 快动网()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平台公共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公共基础知识(全)ppt课件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10.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领导
.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功能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与建设途径 1.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2.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建设途径
四、公务员职业道德新理念与领导干部职业道 德基本要求
1.公务员职业道德新理念 2.领导干部职业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3.加强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的途径
.
五、公务员执政能力建设与职业形象塑造 1.《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2.国家公务员行政能力 3.国家公务员交际行为规范
十二、我国的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格局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十三、“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 发展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
十四、我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五、民法 1.民法概述 2.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4.民事权利 5.民事责任 6.诉讼时效 7.合同法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事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材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部分法律第一章法律知识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第二节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法的渊源第四节法律关系第五节法的制定第六节法的实施第二章宪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国体、政体第三节经济制度第四节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五节国家机关第三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第二节行政行为概述第三节抽象行政行为第四节具体行政行为第五节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第六节行政程序第七节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第八节行政赔偿第九节行政复议第十节行政诉讼第四章民法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第四节物权与所有权第五节债权第六节知识产权第七节人身权第八节财产继承权第九节民事责任第十节诉讼时效第五章刑法第一节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第二节犯罪的概念及构成第三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第四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第五节共同犯罪第六节单位犯罪第七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第八节刑罚的种类第九节刑罚的具体运用第十节犯罪的类型第六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原理第二节促进就业第三节劳动合同第四节劳动管理保护制度第五节劳动争议处理第六节劳动监督检查第二部分公民道德建设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概述第一节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期性第三节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第一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二节社会公德规范第三节职业道德规范第四节家庭美德规范第三章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第三部分公文写作第一章公文的种类和作用第一节公文的分类第二节通用公文的类型第三节正确使用公文文种第四节公文的作用第二章公文格式规范第一节公文的文面格式第二节公文格式第三章公文的撰写第一节公文撰写的要求第二节常用公文写作第四部分事业单位第一节事业单位概述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第三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第四节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第二章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第一节人事争议概述第二节人事争议处理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第三节人事争议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第四节人事争议仲裁的机构、受案、管辖、时效。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电子版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重庆人社局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材电子版
目录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2)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2)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49)第三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 (62)第二章教育基础理论 (76)第一节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 (76)第二节教师与学生 (90)第三节教育与发展 (102)第四节德育的实施 (116)第五节课程与教学 (125)第六节班主任工作 (154)第七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157)第三章教育心理学基础 (163)第一节学生心理 (163)第二节教师心理 (185)第二节学习心理 (200)第四章教师职业素养 (232)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32)第二节教师专业结构、标准与发展 (253)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一)教育政策的含义政策即指以政府和政党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行动方针、准则以及相应的行动过程。
教育政策属于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复杂的、建构的和多层面的概念,结合政策的定义,可以归纳出,教育政策是指以政府和政党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为了解决教育问题,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行动方针、准则以及相应的行动过程。
我国目前主要的教育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它对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教育体制改革的原则,各类教育的办学体制,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育投资等,都作了基本的政策规定。
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有党的领导机关,包括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教育政策的基本特点:(1)指向明确。
(2)相对稳定。
(3)影响广泛。
(4)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5)不具强制性。
主要靠宣传教育的手段。
(二)教育法的含义法,是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权威性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事业单位测试《公共基础知识》课本(2)
事业单位测试《公共基础知识》课本(2)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主要特征有:(1)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任何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
(2)裁量性,在立法时,必须给行政机关留一个可以自由裁量的余地,否则,它将无法有效地实行行政管理。
(3)单方意志性,一般地,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
(4)效力先定性,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在未被国家有权机关宣布为违法无效之前,对行政机关本身和行政相对方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都具有效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服从。
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绝对正确,不可否认,行政行为正确与否要经国家有权机关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审查认定。
(5)强制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作出的行为,故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一)行政行为的内容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一个行政行为对相对方在权利、义务上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行政行为的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主要有:(1)赋予权益或剥夺权益。
(2)科以义务或免除义务。
(3) 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二)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成立便可对行政主体和相对方产生法律上的效力,一般看来,所有行政行为都具有下列效力:(1)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具有不可变更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变更或撤销。
(2)约束力,是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
(3)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公定力是一种经推定或假定的法律效力,这’是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
(4)执行力,是指已生效的行政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几种主要分类为:(1)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C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6)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7)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教材word版本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篇一: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结构图:具体内容: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比较零碎、不自觉、不系统。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它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使抽象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1)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领域不同,前者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探讨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后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特殊规律。
(2)它们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即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全)电子书_05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全)电子书_05 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表现在:(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
(3)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做出了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二、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这些特点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地存在于每一实践形式和过程中。
1实践虽然要受人的精神、意志的支配,但是它不等于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观念活动,而是人们的思想通过人本身实施的具体行为。
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
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存在形式,实践的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客观现实性,不仅表现为实践的实现是客观的,而且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
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而人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实践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
即实践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
实践的这一特性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
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PDF 62页)
第二节 行政组织
(单选)关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三者的 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B.管理幅度既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 C.组织规模既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正比 D.管理层次既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单选)政府角色定位的集中体现是() A.政府结构 B.政府职能 C.政府性质 D.政府权力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单选)政府角色定位的集中体现是() A.政府结构 B.政府职能 C.政府性质 D.政府权力
答案:B
第一节 行政管理
(一)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2、经济职能(政府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能)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单选)08年以来开展的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网站的专 项活动,国家执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关闭网站 2000以上,网络环境有所改观,这体现了政府的 () A维护网络安全的政治职能 B打击网络色情非法牟利的经济职能 C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D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答案:C
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水、电、道路)、市 场监督。
3、文化职能
包括科、教、文、卫、体等
4、社会职能(最广泛)
社会保障职能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 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单选)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A.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B.政治职能、生态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C.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生态职能、社会职能 D.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生态职能
第一节 行政管理
(单选)南昌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采取绿色交通方式 出行,投资兴建南昌地铁。这表明南昌市政府履 行(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管理职能 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章:社会科学基础知识1.1 社会科学的概念1.2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1.3 社会科学的分类与特点第二章:法律常识2.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2 法律的作用和功能2.3 法律的分类和体系2.4 国家法律体系第三章:经济常识3.1 经济概念和基本特征3.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3.3 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周期3.4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合作组织第四章:政治常识4.1 政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4.2 国家和国家制度4.3 政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4.4 地方政府和民主选举第五章:文化常识5.1 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5.2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5.3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六章:科学技术常识6.1 科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6.2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6.3 技术的概念和发展6.4 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第七章:环境常识7.1 环境概念和基本要素7.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7.3 环境污染与治理7.4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健康常识8.1 健康的概念和基本要素8.2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8.3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8.4 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九章:安全常识9.1 安全的概念和基本要素9.2 生活安全和交通安全9.3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9.4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第十章:艺术常识10.1 艺术的概念和基本要素10.2 艺术的分类和表现形式10.3 文艺作品的鉴赏和欣赏10.4 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评价结语:本教材主要介绍了公共基础知识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科学、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环境、健康、安全和艺术等领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公众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本教材,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事业单位招聘公招 计算机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事业单位公招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总结之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1.1 算法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
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2篇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篇)第一章:基础知识概述1.1 入门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
它包括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涉及广泛而深入的内容。
1.2 学习意义掌握公共基础知识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同时,公共基础知识也是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1.3 学习方法学习公共基础知识需要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要有耐心和毅力。
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要善于总结和归纳,通过完成练习题和做笔记来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1 物理知识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宇宙运动规律的学科。
掌握物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其中,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等是物理学的基础分支。
2.2 化学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转化的学科。
了解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且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提供参考。
2.3 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了解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认识。
第三章:社会科学基础知识3.1 政治学知识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了解政治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提高我们的公民素质。
3.2 经济学知识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了解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提高我们的经济意识,同时也对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3 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了解社会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章:人文科学基础知识4.1 历史学知识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及其历史变迁的学科。
公共基础复习教材电子版
公共基础复习教材电子版[日期:2008-03-31]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