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复习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已排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必修1:P20
(1)随纬度变化规律 总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 直射点 向南北两侧 递减 。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重要基础)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判断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基本概念: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 称太阳高度。
直射90°
晨昏线0°
0°≤H太≤90°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阳光直射情况 无 无 有 无 无
极昼极夜情况 有 无 无 无 有
2、黄赤交角与五带
地球上的五带
北极圈
N
90ºN 北寒带
北回归线
北温带
热带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ºS
66º34′N 23º26′N 0º 23º26′S
66º34′S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四)五带形成
1、划分依据
2、黄赤交角与五带
B、五一国际劳动节 D、十一国庆节
2、下列日期中,北京(40° N)白昼最短的是
C A、儿童节 B、植树节 C、元旦 D、国庆节
3、下列城市中,冬至日黑夜最长的是
A A、哈尔滨 B、广州 C、北京
D、上海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三)四季更替
1、四季形成 2、四季的纬度差异 3、四季划分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四)五带形成
2013.3复习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已排版)
第一单元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目标】1.记忆和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的判断。
4.地方时及区时的有关计算。
5.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自主学习】将本节的知识结构写在作业本上。
【教师点拨】一、地球自转的特征(一)(1)球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周期是多少? ⑵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还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晨昏线:⑴定义:(2)晨昏线的判断: ⑶晨昏线与太阳光线 ;(二)1.产生地方时的原因是什么? 时区是如何划分的?2.求地方时 步骤:⑴求经度差:两地在00经线的同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减(大数减小数);两地在0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即“同减异加”。
⑵求地方时差:根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隔10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⑶求出地方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10×两地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即“东加西减”。
)3.时区的划分: 地球上以经度每150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相邻的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
1800 172.50 7.50 00 7.50 172.50 1800西十二区 中时区 东十二区4.用已知经度计算时区序号: 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0注意:若得数不为整数,则要四舍五入后,得数即为时区序号。
但当是点5则为界线,不为任一时区。
如97.50E/150=6.5 说明经线97.50E 为东6与东7时区的界线;1160E/15=7.7≈8 说明经线1160E 位于东8时区5.已知两地时区,计算两地时区差:①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时区序号相减(大数减小数)即为所求时区差。
东5区 东10区 西9区 西2区计算10-5=5 计算9-2=7②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且过中时区,则两地时区序号相加即为所求时区差。
高考地理 复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夏至日,北半球各地 区昼长达到最大值。此时, 北纬20°、40°、60° 处的最大昼长分别为……。 南半球各地区昼长达到最 小值。此时,南纬20°、 40°、60°处的最小昼 长分别为……。
推论3:夏至之前,即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推 进的半年时间之间(即12.22——6.22),北半 球昼渐长,夜渐短。夏至之后的半年,反之。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直射一次
补充内容:
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读图分析:
等量(Q)的太阳辐射能垂直照 射(EA)在水平面上和斜射 (EB)在水平面上,相同时间 单位面积上所得的热量的大小。 直射时:能量集中,单位面积上 能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 斜射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 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
(3)此时
昼越长,南半球反之。
(4)此时昼夜平分的纬度是( 0° )
极昼的纬度范围是( 66°34′N及其以北地区
)
(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线对应的时刻是( 12点 )
夜长为24小时的纬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各纬线
)
5、下列自然现象中,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经度不同而地方时不同 C.极地地区有时出现极光现象 D.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
6、读某日“地球位置图”回答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 是:23°26′N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 纬度分布规律是: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三部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你学会了没?今天和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运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的过程。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而直射点的移动过程使得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不断变化(主要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
还有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主要与直射点直射的纬度有关,可通过计算,应用也比较广。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得到的热量不同,产生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
间的夹角 (h)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
大值,出现在当地地方 时12点。(H)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规律变化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盛业华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盛业华教授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º--|φ-δ|
(H为正午太阳高度, 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 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 值课。堂)练习:计算北京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秋分日 H=90º-|39º54´-0º|=50º06´ 夏至日 H=90º-|39º54´-23º26´|=73º32´
•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 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 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 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盛业华教授
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规律 (1)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同一时间)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的纬 度分布
大,然后由大变小。 b、太阳直射范围( 23°26′N-23°26′S )内,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H = 90°。 c、南北纬23°26′以外的地带,即使处在正午12
点,正午太阳高度也无法达到90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盛业华教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不同地点)
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在图上适当的位置画出表示太阳光线的箭头。 )在图上适当的位置画出表示太阳光线的箭头。
(2)此时,北半球的节气 是 冬至 ,B点的时刻是 2 时。
3) (3) B ; D
(4)由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90°。 由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90°
(十三)“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十三) 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 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9分) 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分 180°23°26s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甲、 ______,甲 .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 12月 日 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 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月22日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乙 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 .比较甲、 _ __________地 __________地。 D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 .一年中甲、 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 (单项选择 .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丙地最大 D.三地 单项选择)A. 单项选择 .乙地最大C. . 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4 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 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 . __ 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 16 ___日__点 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日__点。 22
二分二至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范围: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2)周期: )周期: 一个回归年 ( (3)规律: 北半球) )规律: 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春分日 赤道 夏至日 秋分日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这一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球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在不同的季节中是不同的。
当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即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的近日点处,我们所处的地区将进入夏季,因为太阳光线直射地表的角度最大,所以能量最强。
而当地球离太阳最远时,即地球在椭圆轨道上的远日点处,我们所处的地区将进入冬季,因为太阳光线直射地表的角度较小,所以能量较弱。
这种季节变化对于农业、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点上都会面对太阳。
当一些地区的正午时刻正好是其所处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较长的白昼时间,即夏季,而当这个地区的正午时刻正好是其所处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时,这个地区将会经历较长的黑夜时间,即冬季。
这种昼夜变化对于生物生活节律、农耕和人类活动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地球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公转的运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在面对太阳时都会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的经度而具有不同的时间。
通过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一小时,使得世界各地的时间能够相对统一、这种时间差异对于国际贸易、旅行和通信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太平洋上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此外,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地球不同地区纬度的差异,也决定了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和能量分布的差异。
例如,地球赤道附近的地区由于受到太阳光线直射的影响较大,所以气温较高,呈现热带气候;而地球两极附近的地区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所以气温较低,呈现极地气候。
这种气候差异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还带来了地球的年份和季节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全)
√ √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移动→昼夜弧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1、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即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 (同地不同时)
即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1、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不同纬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
求北京(4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6°34 练2:
40°N
北京
40°N
赤道 纬度间隔
23.5°S
练3:如下图所示点A、C、S、N的正午太阳高度各为多少? A
0°
C
900
S 23°26'N –23°26'
N
N
A
A
C
C
S
S
N
观 察 春 秋 分 日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随 着 纬 度 的 变 化 有 何 规 律 ?
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 长,各为12个小时。
此日晨昏线与各纬线构 成相互垂直的图形关系
思考:图中各点的昼长分别是多少?总结该日全球昼 夜长短分布规律。 A
春 秋 分 日: 太 阳 直 射 赤 道
B C D
E
思考:该图表示哪个极点的俯视图?日期是?判断图中 各点的昼长,并总结该日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
180º A B
(一)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 地平面 的夹角,也叫太阳高度角 夜半球:太阳高度<0° 昼半球:太阳高度>0° 晨昏线:太阳高度=0° 当地正午(地方时 12:00 点)的太阳高度。 2. 正午太阳高度: 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太阳
日落
太阳高度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笔记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使四季交替出现:地球公转的运动使南半球朝着太阳持续地接受太阳光,而北半球则朝着太阳持续地避开太阳光,从而导致南半球和北半球在一年之中交替出现春夏秋冬;
(2)地球公转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地球公转后,南北半球交替接受太阳光,太阳照射时间、光照强度距离会改变,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气候温和,而不是南热北冷的极端现象;
(3)地球公转使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地球公转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使得白昼和夜晚交替出现,从而使生物们可以有规律地睡眠、进行活动等;
(4)地球公转使地球上海洋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海洋的流向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改变,从而带动自然界的海洋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生物体群。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观察地球的公转的演示
有关概念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H
任意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早晨→中午→ 黄昏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最大的太 阳高度 出现在地方时的12点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 午太阳高度 由太阳直射 点所在纬度 向南北两侧 依次递减
2.读右面“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 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图中的∠BOD相当于 黄赤交角 角。 __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23°26′N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__________ 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南半球 , 济宁 昼长夜短 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 。这天 缩短 (增长、 过后济宁白昼开始________ 缩短)。 (3)此时A、C两地的正午太阳高 度是A <C,自转线速度是A<C (填>、<或=) (4)半年以后,地球公转速度 极夜 现象。 较 快 ,北极圈内出现____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90°
45°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H=900-纬距
纬距: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 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
四季五带的划分
赤道 平面 黄赤 交角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的 时间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 时间 变化 四 季
黄道 平面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空间 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 变化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66°34 ′
23°26 ′
2.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时
间
3月21日 赤 道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 道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 点
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活动练习
夏至
北回归线
23º 26´N
0º
春分
秋分
春分
23º 26´S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S
3、直射点的太阳高度
4、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60
30 0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减小
(2)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 正午太阳 12:00 春、秋分 冬至 以北纬40º 为例
16:30日落 18:00日落 西 南 H
19:30日落
O
东 7:30日出 6:00日出 4:30日出
3)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 且纬度越高,极昼的天数越多。另一半 球极圈内出现极夜。
例:绘出北半球二分日与二至日昼长随纬度变化曲线: 昼长 24 (小时) 夏至日
12
春秋分 冬至日 0° 66.5°N 90°N
0 90°S 66.5°S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长12小时) 夏至日,南极圈内极夜,北极圈内极昼;从南极圈到 北极圈,昼渐长 冬至日,南极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夜;从南极圈到北 极圈,昼渐短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完美版)
第十八页,共四十八页。
考点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四季的更替(gēngtì) • 五带的划分
第二十页,共四十八页。
(一) 正午太阳高度 (角) 的变化:
太阳(tàiyáng)高度角( h )
地面(dìmiàn)
白天:
h
h>0
晨昏(chénhūn)线上: h=0
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 温带(wēndài)面积减少
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面积减小, 温带面积增大
2 .太阳(tàiyáng)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yídòng)方向” 规律 ②太阳(tàiyáng)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
直射现象: (太阳高度 = 90°)
冬至(dōngzhì) 日
12月22日
近日点
远日点
夏至(xiàzhì) 日
6月22日
第六页,共四十八页。
D
第七页,共四十八页。
考点2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影响
地球自转(zìzhuàn)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一轴两面 三角 (liǎngmiàn) 度”
第八页,共四十八页。
1. 黄赤交角(jiāo jiǎo)的影响:
(4)图示各点晨中(diǎn zhōnɡ),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度的1有1
0度的有
DE
CG
,小于
第四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第四十七页,共四十八页。
D B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的地区。热带、寒带面积减 小,温带面积增大。太阳直射点在0°---- 23°26′S时段:北半球的冬半年。00时00分。(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 点之间的纬度差)。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9.23——次年3.21: 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jiào dà),北半球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1.熟记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2.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3.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季节的关系。
【自主学习】将本节的知识结构写在作业本上。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自查自纠】(1)地球公转方向是,从北天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的椭圆。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地球公转周期:真正周期是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年。
(4)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远日点速度较。
【针对训练】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中甲、乙、丙、丁将轨道均分成四等分,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2.2009年7月22日发生日全食,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考点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自查自纠】(1)在图中找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和黄赤交角(2)结合上图思考并说明几组数据间的关系.A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
B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
C 黄赤交角与晨昏线与经线的最大夹角。
(3)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①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引起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发生周年回归移动。
作图:在左图C处作出自转方向、轨道上作公转方向。
在右图用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标出二分二至的节气及日期。
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会引起哪些现象?【针对训练】1.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A.∠XOFB.∠TOFC.∠FOND.∠TON(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_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
2.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时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对图中四个位置节气的判断,正确的是( )A.A为秋分B.B为冬至 C.C为秋分 D.D为夏至(2)当地球大约公转到_______位置时,离太阳最近。
(即近日点附近)( )A.A与B之间,靠近B B.B与C之间,靠近BC.C与D之间,靠近D D.D与A之间,靠近D(3)图中地球在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约为( )A.23°26′ B.90° C.66°34′ D.30°3.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①③是两种假设),读图回答。
若移动轨迹是①,则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 )A.66.5° B.26.5°C.63.5° D.69.5°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自查自纠】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二分日(图甲):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
夏至日(图乙):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图丙):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降低。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冬至日达。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夏至日达。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计算:北京(40°N, 116°E)二分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A.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时。
B.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 。
C.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 。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 ,且日影方向背向 。
D.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最小楼间距L为:L = 。
E.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针对训练】1.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如图所示)测算当地经纬度,在3月21日11∶44测得影长(s)与杆长(h)相等,且竿影为一天中最短。
读图,回答(1)~(2)题。
(1)该兴趣小组在测量中必须观测和记录的数据(当天太阳直射点纬度与竿长已知)是 ( )A .北京时间、竿影长度B .竿影长度、竿影方位C .竿影方位、北京时间D .白昼长度、太阳高度(2)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 ( )A .山东B .新疆C .云南D .吉林2.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如下简图。
完成(1)—(2)题。
(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A 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B 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C 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D 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考点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自查自纠】1.读下图填表,分析二分二至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
规律:太阳直射于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与之相反。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 太阳直射 半球( 和 之间),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昼越 ;北极四周附近出现 现象。
南半球与之相反。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 半球( 和 之间),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昼越 ;北极四周附近出现 现象。
南半球与之相反。
●赤道上终年昼夜 ,原因: 。
3.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规律: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移到最北,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射点移到最南,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大值。
4.昼夜长短的时间计算(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 ,夜长 。
日出、日落地方时 。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40°N 的昼长等于40°S 的夜长。
【针对训练】1.请将左下图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右下图中。
(要求:在右上图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2.如图为地球某日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A .45°E 、135°EB .135°E 、45°WC .60°E 、120°WD .0°、180°3.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
据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
P 点的纬度是________。
(2)A 、B 、C 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
(4)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4.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若上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 两月分别是A .1月、2月B .3月、4月C .6月、7月D .11月、12月(2)在图示月份中( )A .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B .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C .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 月相等D .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