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的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和地理意义
降水分布
地球公转还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进而影响各地的降水分布。例如,在夏季,暖湿气流更容易向北推进,导致 北半球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一些地区降水较少。
极端气候事件
地球公转引起的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例如,夏季的洪涝灾害和冬季的暴风雪等极 端天气事件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02
昼夜变化对生物活动和人类生活 有重要影响。例如,许多动物在 夜间活动,而人类则主要在白天 活动。
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由于 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阳光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直射在地球 的不同部位,从而形成四季。
四季更替对农业生产、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等方面有重要影 响。例如,不同季节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和收成,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和迁徙模式。
地球公转的探索历程
04
天文观测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观测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日月 星辰,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基础。
天文仪器的发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发明了 各种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天体。
望远镜的改进
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为天文学家提 供了更强大的观测工具,使他们能 够更深入地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气候变化研究
地球公转对气候变化的影 响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 研究内容,有助于人们更 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资源保护
地球公转周期提醒人们合 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 采和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维护
地球公转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变化,有助于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THANKS.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左右。

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

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

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

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

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

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公转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的形态、气候、季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自己的轴线为中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过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当日升起的太阳在一天中从东向西直线运动,所以看起来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在自转的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会造成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季节等变化。

例如,在北极圈内,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太阳从5月到7月期间不落下,形成了白昼连续的极昼现象。

而在南极圈内,则是从11月到1月期间连续的白天。

在赤道附近,则是昼夜时长几乎相等。

地球自转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地球的形态上。

在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的赤道部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稍向外突出,赤道部分比两极位置直径长大约43公里。

这种偏离球形的现象被称为地球的“赤道膨胀”,其对形成地球的自转椭球、地球形变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365.24天。

地球公转对地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四季交替的现象。

地球因为公转而绕着太阳运动,赤道与太阳夹角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

对于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它们与太阳的夹角较小,所以一年中的气温波动较小,昼夜时长也几乎相等。

而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变化越来越明显,昼夜时长也会更加不同。

另外,地球公转还会造成在不同季节地球表面的水汽分布变化,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干湿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另一个影响是它决定了日地距离的变化。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稳定的,因为地球的公转是椭圆轨道,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距太阳最近时为近地点,距离达到1.5亿千米,距太阳最远时为远地点,距离达到1.52亿千米。

近地点时,太阳的距离最近,这时地球表面的温度要高于远地点。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十分重要,下面我将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历了四个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南半球,南半球就是夏季;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是夏季。

这种季节变化对于农业、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球公转是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地球公转对于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

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角度的不同而导致气候各异。

赤道地区日照时间长,温暖潮湿,有热带雨林气候;中纬度地区冬夏温差较大,有温带季风气候;高纬度地区寒冷干燥,有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源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因此地球公转对气候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影像的获取有重大影响。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和日照时间有所不同。

这为地球卫星拍摄地球影像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取到地球各个地方的真实影像,这对于地质勘探、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借助地球影像来研究地表特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进而为社会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和依据。

另外,地球的公转轨道还与地球的倾斜角度有关。

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倾斜,导致了极昼和极夜的現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两极地区,地区内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无法看到日出和日落,这就是极夜;而在另外的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会落下,这就是极昼。

这种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给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对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引起了季节的变化,决定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并使得地球影像获取成为可能。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它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个:
1. 年份的划分: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天,因此人们将一年分为365天或366天。

这种时间的划分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例如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和商业的季节性销售。

2. 季节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自转轴的垂直度使得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和时间不同。

这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例如热带雨林和极地冰原。

3. 昼夜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不同。

这种时间差异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例如国际贸易和旅游业。

4. 地球的黄道和赤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黄道和地球自转轴上的赤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纬线之一。

它们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时间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航海和地图制作。

5. 太阳能的利用: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强度不同。

这种能量分布对太阳能的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行为。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基本呈圆形的椭圆轨迹,这个运动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公转运动之一,它的周期是365.25天。

地球的公转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对于地球特征、气候、季节和生物分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完全的圆形,离太阳距离会有所不同。

地球在转动过程中,每个时刻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不同季节的来临。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夏至。

在这一时期,南半球将迎来夏季,北半球则迎来冬季。

而当地球转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冬至,南半球迎来冬季,北半球迎来夏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地球公转过程中,两个半球接收到太阳辐射相等的时期,标志着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地球的四季变化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繁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的公转也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

而地球的公转使得每个地区在一年中有不同的气温和气候。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为集中和强烈,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等特殊气候。

而在地球的两极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斜射角度和强度较小,导致了寒冷的气候条件,形成极地和寒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另外,地球的公转也对地球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太阳照射程度不同,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一些植物对日照时间和温度有特定的要求,例如,当温度升高、光照增加时,许多植物开始生长,开花繁衍;而当温度下降、光照减少时,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地球的公转也导致了动物迁徙的季节性变化。

一些动物会根据气候和食物供给的变化,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迁徙到适应性更好的地区,以满足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至日
12.22 半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S 夏
公转方向

相同点: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不同点: 1.公转方向“相反”:北“逆”南 “顺”
例题1、某物体随地球公转从5月1日运行到10 月1日,公转的线速度怎么变化? 例题2、二分二至日
3、右图为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约是每年的1月初 C、地球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略小于B点
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 正确的是 AC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BC 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 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B.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
A:25°S
B:25°N
30°W
25°E
C
C:20°N
30°E
60°W
D:23.5°S
例3:每年的儿童节至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情况为:
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2、产生五带 图: 例4:假如黄赤交角的度数变为20°,热带、温带、 寒带范围怎么变化?若黄赤交角度数为30°,又怎 么变化?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从此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分(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1)黄赤交角
基础梳理
黄赤交角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
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南回归线
秋分日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 :
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 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 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试题调研
(2013•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 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 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
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 2题。 2.该日( B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o/
23 26 N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其地理意义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点睛]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季和带。

[点睛] 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区别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1)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节气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与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与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2)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与围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地球的自转→赤道面地球的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围、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的围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度带。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它是地球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上划分季节、决定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使地球拥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约24小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其中一面,而给另一面带来黑暗。

地球不停地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一现象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正确判断时间、安排工作和休息。

其次,地球公转导致地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并非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为集中,而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弱。

这种距离的变化使得地球的气候季节变得多样化。

例如,离近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更多,温度更高,气候更炎热;而离远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较少,温度较低,气候更寒冷。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的原因。

第三,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风带分布。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地球全球环流系统,其中赤道地区辐射强烈,副热带地区和极地地区辐射相对较弱。

这会引发热量和气流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导致了风存在的存在。

例如,赤道上升的热空气在高空冷却后会下沉,形成高气压带,而两极附近极地寒冷空气下沉后也形成高气压带。

而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区域则形成了低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使得气流以东西方向吹动,形成了赤道西风带、副热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风带分布。

这些风带对于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地表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非圆轨道和轨道倾角的变化,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有所变化,从而导致了气候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

据科学研究,这个周期大约是每2.5万年。

这种气候的变化对于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地理划分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的时间,这导致了地球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进而影响到了光照的角度和强弱。

在北半球,当地球公转到远离太阳的位置时,太阳的光照角度较低,产生的热量较少,这就是冬季;而当地球公转到靠近太阳的位置时,太阳的光照角度较高,产生的热量较多,这就是夏季。

相反,在南半球,季节是相反的。

由于地球的公转,季节的变化给人类的农业生产、衣着与食物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给地理划分带来了便利。

地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这导致了地球不同位置的日照时间和强度不同。

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纬度带,如赤道带、副赤道带、温带和极地等。

这种划分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球各个区域的气候、生物群落以及人类活动等特点和变化。

此外,利用地球公转引起的日照时间差异,我们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时区,便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时间的统一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地球公转还对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不均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多样性。

当地球的某一地区向阳面时,太阳的光线辐射直接作用于地表,产生较高的温度。

而当地球的某一地区背向阳面时,太阳光线辐射经过大气层的散射和反射,导致该地区光线减弱,温度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辐射使得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衡,引发了气候带的形成,如赤道气候、副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这些不同的气候带又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例如,热带地区由于阳光充足,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雨林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的生长,而极地地区则条件恶劣,只有适应极端环境的苔藓植物和少量动物能够存活。

此外,地球公转还造成了自转,这导致了地球上的经度和标准时间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春、秋分日的判断 (1)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点。 (2)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点。 (3)顺公转方向按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顺序确定。
【点拨】 昼夜长短的空间对称特点
(1)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 与 B、C 与 D)(即纬度相同):昼长、 夜长相等。
【拓展】 四季与二十四节气图
(1)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 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如小暑与芒种,立夏 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
(2)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北半球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 反,日出日落方位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处暑与霜降 等。
能力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角度Ⅰ.昼夜长短的计算 试/题/调/研
(2019 江苏卷)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 2 118 米, 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
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读表,回答 1~2 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① 7:32 17:08 ② 6:31 18:15 ③ 4:45 19:39 ④ 7:22 16:49
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度越高,昼
冬半年
_越__短___________,夜
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___极__夜_________
越长
现象
春、秋 图 2 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__3__月__2_1__日_____或 9 分日 月 23 日前后,全球各地___昼__夜__平__分_____
(2)季节变化规律。
名师注解 【点拨】 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
(1)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 与 B、C 与 D):两 地昼长、夜长相等。
(2)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 与 C、D 与 A):一 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拓展】 昼夜长短的应用 (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①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②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③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2)根据昼夜长度差,判断纬度高低:昼夜长度差越大,纬度越 高;赤道地区昼夜长度差等于 0。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____等__长________,且距春分(秋分) 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___越 __小_________。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__太__阳__直__射__点____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距直射点越 __近__(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__大__。
3.五带的划分
名师注解 【注释】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 1 月初,冬至日为 12 月 22 日;远日点 为 7 月初,夏至日为 6 月 22 日。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 夏至日以东。 【联想】 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B.兰州(104°E,36°N)
C.杭州(120°E,30°N)
D.南宁(108°E,23°N)
4.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的( C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当天日落的方向 D.当日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 本题组以小明同学与父母微信朋友圈对话为命题材料, 考查了地方时、昼夜长短变化和日出日落方位判断的相关知识;做 题时要强化从图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根据地方时、昼夜长短变化和日出日落方位判断和材料中的信 息综合分析,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根据图文信息和储备知 识推测城市的位置和日落方向,蕴含了尊重自然规律观和科学探究 观。第 3 题,据图中小明发朋友圈的时间(7 时 29 分)、爸爸回复的 时间(7 时 31 分)和天津的经纬度位置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南半球,且小明和爸爸所在城市同时位于晨线上,小明所在城市位 于天津的东北方向或西南方向,呼和浩特位于天津西北方向,A 项
5.若黄赤交角变为 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减少 B.温带范围变大 C.7 月,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加大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增大
解析 第 4 题,黄赤交角变为 0°,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 各地昼夜等长,也不会发生四季变化。第 5 题,黄赤交角变为 30°, 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减小, 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7 月昼变短、夜变长,昼夜差值加大。黄赤交 角的变化不影响出现极昼的天数。
(4)轨道与速度。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 前,其大小是 23°26′。
(2)影响。 ①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叫回归年。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南北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南北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度越高,昼
夏半年
__越__长__________,夜 __越__短__________
值, __北__极__圈__及__其__以__北__地__区___
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
北半球各地 _昼__短__夜__长_______,纬
图3中 _北__半__球__各__地___________
(2)相对于赤道或地心对称的点(A 与 C、B 与 D、A 与 D、B 与 C):南北半球昼夜相反(即北半球点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点的夜长)。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
北半球各地 __昼__长__夜__短______,纬
图1中 __北__半__球__各__地___________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一游客于 7 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是( B )
解析 本题组以日出日落时刻表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分布规 律、太阳视运动等知识;同时考查了获取信息、地理计算能力,以 及运用地理原理推断实际现象的能力。以表格信息、太阳视运动图 为素材,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以日常的日出日落时刻为 切入点,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蕴含了科学探究的观念。第 1 题, 由表中各日期的日落时刻减去日出时刻,可计算出四个日期各自的 昼长,经计算可知,日期②昼长最接近 12 小时;雾灵山位于北京 与承德交界处,春秋分日昼长为 12 小时,则日期②最接近春秋分 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故 B 项正确。第 2 题,7 月太 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可排除 C、 D 两项;该地位于北京(40°N)附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则 B 项正 确。
昼 长 时 数 = (12 : 00 - 日 出 地 方 时 )×2 = ( 日 落 地 方 时 - 12 : 00)×2
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 (1)赤道上,昼长=夜长=12 小时。 (2)极昼区,昼长=24 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 长=24 小时。
(3)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12昼长 日落时间=12+12昼长 【注释】 (1)太阳高度角是线面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是特定 时刻(正午 12 时)的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 90°。
【联想】 正午时日影朝向 (1)北极点:朝正南。 (2)北回归线~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 (3)南极点:朝正北。 (4)南回归线~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朝北、或无影 子、或朝南。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重/难/突/破 (一)相关信息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这里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不必 要求是地方时,但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所用的时间要统一,如都是 北京时间或都是伦敦时间)。
能力提升
能力 地球公转特征和黄赤交角 角度Ⅰ.地球公转特征
试/题/调/研 (2020 威海模拟)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 为晨线。读图,回答 1~ 3 题。
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 D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此时,下列即将日出的城市是( A ) A.兰州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3.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 1 题,a 为晨线,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为北 半球冬至。第 2 题,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上海、广州已为白天, 只有兰州位于黑夜,因而即将日出的是兰州。第 3 题,此时太阳直 射 180°经线,即 180°经线正对太阳,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为 逆时针,因而④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2019 天津卷)假期里,小明同学外出旅游。某日早晨小明拍摄 了日出的照片,随即发到微信朋友圈。在天津(117°E,39°N)的爸爸 和在国外甲城市出差的妈妈马上做出了回复(下图)。读图,回答 3~ 4 题。
3.小明拍摄日出照片时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 D )
A.呼和浩特(112°E,40°N)
角度Ⅱ.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试/题/调/研
地球运动分为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而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可 以用黄赤交角来表示。据此回答 4~5 题。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 变为 0°,这时,在地球上不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