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试验的一些经验
技术课堂|第三课:山东德州路中胜老师使用透皮技术的心得(入门医生必看)。

技术课堂|第三课:山东德州路中胜老师使用透皮技术的心得(入门医生必看)。
一:必须掌握配伍禁忌,注意用药安全;透皮技术和内服注射用药其实是相同的,只不过用药途径不同而已,尤其是使用西药我们尽可能的减少过敏等副作用的发生。
二:要掌握病人的心里,心理问题很重要,任何治法都一样,不仅要让病人接受我们的透皮技术,更要顺应或者开导病人的心里问题,大家都知道临床上许多病由于心里问题亲戚或者加重,心情舒畅了,许多病自然减轻甚至痊愈。
三:多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配方,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很重要,但不可以按部就班,最好一人一病一方。
四:要严格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辩证取穴、辩证用药,不仅对病,更要对症,以求速效,留住病人,缩短治疗时间。
五:透皮技术的透皮缓释液很重要,但溶媒同样不可忽视,简单介绍几种和大家分享一下,蜂蜜可补可缓、酒精可行可散、醋能收敛固涩、香油提腐生肌;必要时可用中西药注射液调和诸药,兼能增效,比如红花、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维生素B1/B2注射液治疗神经炎、调理神经、风湿宁注射液祛风湿镇痛等等。
六:大家都知道,中医药将就“君臣佐使”,这个“使”我认为在我们的透皮技术应用中很重要,比如细辛、冰片、麝香、桂枝等等,引药入经、入络、入脏腑、入病灶,是一个提高疗效的捷径。
七:通过我临床8年在疼痛方面的经验心得总结,要想在疼痛方面达到速效就得直达病灶,也就是说,我们的透皮贴具备这个优势,越贴近病灶效果越好,在透皮贴的基础之上,辅助按摩、烤电、针刺、拔罐等手法,效果更快、更好。
八:还记得王如昌秘书长在第一次乐陵透皮技术推广交流会上的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感受至深,原话是这样的:“透皮技术的秘诀就在于配方药达到300目以上。
”有的配方连100目都达不到,还有大量的颗粒、残渣,怎么会透过细小的汗毛孔?更别谈疗效了,我的原则:尽可能的越细越好。
九:透皮技术的配伍用药要不流、不干,软硬适中为度,调和好的药最好不超过塑胶圈,可一日一贴,连续使用的患者最好间隔2~4小时,让皮肤透透气,方子因密封过严,皮肤过敏的发生。
定向药物透皮治疗技巧操作规范及评估指标

定向药物透皮治疗技巧操作规范及评估指标尽管定向药物透皮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良好的操作规范和评估指标仍然非常关键。
下面将详细介绍定向药物透皮治疗技巧的操作规范和评估指标。
操作规范:1.选择合适的透皮给药系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透皮给药系统,包括贴片、凝胶、软膏等。
2.确定适用部位:根据药物的药动学特性和透皮吸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适用部位。
常用的适用部位有胸部、大腿内侧、臀部等。
3.准备工作:在应用透皮给药系统前,确保患者的皮肤清洁、干燥和完整,避免涂抹有异物或化妆品。
4.贴敷适量药物: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和药物的剂量,选择合适的贴敷剂量。
确保贴敷的透皮给药系统面积足够,并且紧贴皮肤。
5.改变贴敷位置:每次更换透皮给药系统时,选择不同的贴敷位置,避免连续使用同一位置可能造成的皮肤刺激或透皮吸收不良。
6.定期更换透皮给药系统:根据药物的特性,及时更换透皮给药系统。
一般情况下,每24小时更换一次。
7.监测透皮给药系统的贴敷情况:在贴敷透皮给药系统后,定期检查贴敷部位,确保系统没有脱落、移位或损坏。
评估指标:1.药物浓度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液或尿液中的药物浓度,可以评估透皮给药系统的透皮吸收效果。
药物浓度应位于治疗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药物浓度。
2.疗效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估透皮给药系统的疗效。
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体征等可以是疗效良好的表现。
3.不良反应监测:定向药物透皮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局部皮肤刺激、过敏反应等。
定期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
4.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透皮给药系统的使用情况和疗效满意度。
满意度高的患者通常意味着透皮给药系统的贴敷和疗效良好。
总结起来,定向药物透皮治疗技巧的操作规范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透皮给药系统、确定适用部位、准备工作、适量、贴敷、更换、检查等;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药物浓度监测、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监测和患者满意度等。
西药透皮技术总结

西药透皮技术总结西药透皮技术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层逐渐释放到血液中的方法。
它已经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对西药透皮技术进行总结,介绍其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
原理西药透皮技术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性质和皮肤层的通透性,实现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
常用的透皮给药系统包括贴剂、凝胶、乳剂等。
这些系统通常由药物、增透剂、促渗剂、粘附剂等组成,通过直接贴敷或涂抹于皮肤上,使药物逐渐释放并被吸收。
应用西药透皮技术广泛用于以下领域:- 药物治疗: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剂量,提高药效和减少副作用。
常见应用包括止痛药、避孕药、激素治疗等。
- 替代疗法:透皮给药系统可以用于替代传统注射或口服给药方法,提供更便捷和舒适的治疗方式。
比如,贴剂可以用于皮肤炎症的治疗,减少局部皮肤反应。
- 药物传递:透皮给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用于湿疹的凝胶可以直接在患部发挥作用。
优缺点西药透皮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方便性:透皮给药系统使用简便,不需要注射或口服,更加方便患者使用。
- 控制性: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剂量,提高药效,并减少副作用。
- 持续性:透皮给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减少频繁给药的需要。
然而,透皮给药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 适应性差:透皮给药系统对药物的透过性要求高,某些药物可能无法通过皮肤层有效吸收。
-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皮肤特性不同,可能会影响透皮给药系统的效果和药物吸收的差异。
- 反应性:某些人可能对透皮给药系统中的成分敏感或产生过敏反应。
结论总体而言,西药透皮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给药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在选择透皮给药系统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和个体的差异,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将进一步完善透皮给药系统,提高其适应性和治疗效果。
中药透皮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操作方法中药透皮操作是指将中药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以发挥药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透皮操作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理是通过中药的有效成分贯穿皮肉,最终达到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透皮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中药透皮操作的材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透皮操作所需的中药,这些中药通常是由药材研磨成粉末或经过提取、浓缩处理后得到的。
另外,还需要准备乙醇或植物油等溶剂,用于将中药成分溶解,方便皮肤吸收。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一些辅助材料,如绷带、药膜等,以帮助固定和保护中药。
中药透皮操作的步骤:第一步:清洁皮肤在进行中药透皮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将治疗部位的皮肤进行清洁,以防止皮肤表面的污染物影响中药的吸收。
可以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面奶清洁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第二步:涂抹中药溶液将事先准备好的中药粉末或提取液与适量的溶剂混合,待溶解均匀后,将溶液均匀地涂抹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
一般来说,涂抹时可以采用适量的溶液,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按摩,使中药液均匀地分布在皮肤表面。
第三步:覆盖辅助材料涂抹完中药后,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材料将中药固定在皮肤表面,防止其在操作过程中被碰到或脱落。
常用的辅助材料有绷带和药膜。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进行固定或保护。
第四步:保持稳定在中药透皮操作中,需要保持操作部位的稳定,避免频繁接触或摩擦中药。
这样可以确保中药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较长,更好地发挥药效。
第五步:掌握时间和频率中药透皮操作的时间和频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中药透皮操作的时间取决于药效和需求,可以在几个小时到整夜甚至数天的时间内进行。
频率方面,可以根据具体疾病和病情,每天进行一次或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操作。
总结:中药透皮操作是一种可以通过皮肤吸收传递中药成分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局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在进行中药透皮操作时,需要先清洁皮肤,然后将中药溶液均匀地涂抹在治疗部位上,再用辅助材料进行固定或保护。
体外透皮实验的标准

体外透皮实验的标准
体外透皮实验是一种研究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常用于评价药物的透皮吸收性能和药物的透皮渗透系数等。
在进行体外透皮实验时,需要遵循以下标准:
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试验用液体或药膏。
2. 透皮细胞培养:采用牛皮、小香猪皮或其他皮肤模型,在透皮细胞上方形成透明的透皮细胞模型,用于模拟人体皮肤。
同时,需要进行细胞培养和保养。
3. 涂抹药剂:将待测药剂均匀涂抹于透皮细胞模型上。
4. 等待吸收: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等待药剂在透皮细胞中发生吸收和代谢。
5. 取样分析: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用特定方法从透皮细胞模型上采集样品,进行分析和检测。
6. 数据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算透皮吸收率、渗透系数等参数。
7. 结果评估: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待测药物的透皮吸收性能,为药物研发和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依据。
在进行体外透皮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实验前需要确定合适的皮肤模型和药剂涂布量。
2. 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恒温、恒湿等环境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实验结束后需要对透皮细胞模型进行清洗和保存,以便后续实验使用。
4.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和处理,避免误差和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
5. 需要遵循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透皮试验的一些经验

扩散池系统:
带有标准开帽式毛玻璃样表面的扩散池系统,注入孔直径为15 mm,整个系统直径为25 mm。Franz扩散池。
人工膜:
适当的惰性和商业化的人工膜,如:聚砜,醋酸纤维素/尼龙混合酯,或聚四氟乙烯70μm膜。大小适合扩散池直径(即上文提到的25 mm)。有文献提出用猪皮及大鼠皮肤。
皮肤分层我们当时也做得很不成功,建议你咨询一下周边的科研院校,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委托一下。角质的分离比较容易,胶带即可,但表皮和真皮的分离我们也没有做得很好。实在不行,就测定整个皮肤的含量吧。
实验结束后,残留药物可以将药膏清洗下来进行测定。必须彻底将残留药物清洗干净,否则会影响皮肤内含量的测定。
体外释放用半透膜模拟皮肤,方法就是你一楼所说的。这个实际上类似固体口服制剂的溶出度。
体内分布采用活体,给药后不同时间取皮肤,分层测定药物含量。取几个关键时间点就可以了,不需要像药代那样做那么多点。如果你这个药品外用后入血少的话,好好设计一下实验,一两头小香猪应该就可以搞定了。
对于你现在做的以香猪皮为皮肤模型采用franz扩散池来进行透皮研究,个人认为意义不大,毕竟透过皮肤的药物实际上就是入血的部分,不是局部起效的部分。扩散实验结束后再测定皮肤内药物含量,当然也能部分说明问题,但总不如用活体做分布。
样本分析:
应该采用经过适当验证的特异的且灵敏的分析方法分析样本,以确定药物浓度和药物释放量。
体外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率:
用单位面积释放的药物量(mcg/cm2)相对时间平方根绘图应生成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回归)代表制剂的释放率。对应于1小时部分的X轴的截距是此类曲线在正常状态下的特性。
对于局部应用局部起效的半固体制剂,我建议把他分为两部分:体外释放和体内的局部分布。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

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及离体皮肤的制备近十几年来常用于经皮渗透研究的动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无毛动物和有毛动物,无毛动物主要有无毛小鼠、无毛大鼠、蛇等,有毛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猪、兔等。
有毛动物与无毛动物的皮肤,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皮肤附属器的不同。
药物可以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而且吸收速度也较快,但吸收面积只占整个皮肤的0.1%~1%,所以不是主要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不同动物皮肤渗透性不同,研究表明:猪、猴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皮肤相近,家兔、大鼠、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皮肤大,选择动物模型时应注意。
猪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较接近人体皮肤,且2~3月龄的小猪皮肤解剖生理特点最接近于人,选择小猪皮肤作为透皮吸收研究模型较理想。
取皮部位常用猪背部和猪耳。
在做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时,提供猪的种系、性别、年龄和体重以及用作渗透研究的体表部位等相关资料十分重要。
一、透皮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阅读国内体外透皮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在实验动物的选择、离体皮肤的制备、皮肤的储存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实验动物的选择:1、种系包括巴马小香猪、普通仔猪2、性别雌雄均有3、月龄普通仔猪一般选择10-15日龄或20-30日龄,巴马小香猪一般选择1月龄或2-3月龄4、体重包括8-15kg或35-40kg不等5、取皮部位包括背部、腹底部、腹侧部、耳部,常用背部、腹部皮肤,少用耳部二、离体皮肤的制备选取2~3月龄巴马香猪,清洗全身皮肤,用手术刀或电动脱毛器小心剃去背部和耳部皮肤的被毛(不得有划痕),24h后,切断前肢动脉使其缺血致死,剥离皮肤,把皮肤平铺在干净的玻璃板上,让角质层向下,用小刀片或其它钝器沾生理盐水剔除皮下脂肪、组织和毛细血管,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擦干、用铝箔纸包裹置于保险盒中,-22℃冰箱保存备用(不超过1个月)。
实验前隔日取出融冻(0~5℃),使用前用生理盐水反复淋洗至澄清。
注意:实验前巴马香猪皮肤不得有任何损伤。
附表:表1 人与3月龄小猪皮肤各结构厚度的比较表2 30~35日龄健康仔猪不同部位皮肤厚度比较。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得历史沿革中医没有“透皮”得说法,“透皮”得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得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得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得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她给药方法有其独特得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得“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得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得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得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就是结合了西方最新得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得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得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得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得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得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得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得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得以酒剂外涂止痛与消毒得资料为酒剂外用得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与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就是基础理论还就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瞧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得雏形,但无完整体系与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得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与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得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
透皮技术的原理

透皮技术的原理透皮技术呀,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咱就说,它就好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小魔法,能把有用的东西悄悄地送进我们的皮肤里。
你想想看啊,我们的皮肤就像是一道坚固的城墙,平时很多东西都不容易进去。
但透皮技术呢,就像是找到了城墙的秘密通道,能带着那些对我们身体好的东西,比如药物啊、营养成分啊,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溜进去啦。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好像是一场巧妙的游戏。
透皮技术会利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来让这些东西能更容易地穿透皮肤这道防线。
比如说,有的透皮技术会用一些小小的载体,就像是一个个迷你的小车子,把那些要送进去的东西装起来,然后带着它们通过皮肤。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很难到达的地方,透皮技术就是帮我们找到了一条特别的路。
而且呀,透皮技术可不仅仅是在医疗领域有用哦。
咱平时用的那些护肤品,很多不也是靠着透皮技术才能发挥作用嘛。
那些精华液啊、乳液啊,里面的营养成分要是没办法进到皮肤里,那不就白瞎啦。
透皮技术就能让这些好东西真正地被皮肤吸收,让我们的脸蛋变得美美的。
再想想看,要是没有透皮技术,我们生病的时候吃药得多麻烦呀。
得吃一大把药,还不知道能不能都吸收了。
但是有了透皮技术,就可以通过贴个小贴片或者抹点药膏啥的,让药物慢慢渗进去,多方便呀!透皮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呢,以后说不定还能有更厉害的应用。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不用吃药打针了,直接用透皮技术就能把所有的治疗都搞定啦,那该多好呀!总之呢,透皮技术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小秘密武器,默默地为我们的健康和美丽服务着。
我们可真得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个神奇的技术呀,让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和便利。
难道不是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化妆品 透皮 标准

化妆品透皮标准一、引言化妆品透皮标准是衡量化妆品渗透皮肤的能力和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制定化妆品配方和评估其效果时,透皮标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标准旨在规定化妆品透皮吸收、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和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成分筛选在化妆品的研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筛选。
选择具有良好透皮吸收性能的成分是提高产品效果的关键。
通常,脂溶性成分比水溶性成分更容易渗透皮肤。
此外,还要考虑成分的分子量和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可能影响皮肤的吸收。
三、透皮吸收试验透皮吸收试验是评估化妆品透皮性能的主要方法。
该试验使用人工皮肤或动物皮肤进行,以模拟人体皮肤。
试验过程中,将化妆品涂抹在皮肤表面,并记录成分随时间渗透和被皮肤吸收的情况。
通过测量渗透深度、渗透速率和总渗透量等参数,可以评估化妆品的透皮性能。
四、皮肤刺激性测试皮肤刺激性测试是评估化妆品对皮肤刺激性的重要手段。
该测试通过在动物或人体皮肤上涂抹化妆品,观察皮肤反应,以确定产品是否具有刺激性。
如果产品对皮肤产生刺激,可能会导致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
因此,在化妆品研发过程中,应选择对皮肤无刺激性的成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五、致敏性试验致敏性试验是评估化妆品引起过敏反应可能性的重要方法。
该试验通过在动物或人体皮肤上涂抹化妆品,观察皮肤反应,以确定产品是否具有致敏性。
如果产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瘙痒、红肿、皮疹等症状。
因此,在化妆品研发过程中,应选择低致敏性的成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六、稳定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是评估化妆品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该测试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对化妆品进行贮存和使用,观察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质的变化。
通过稳定性测试,可以确定化妆品的有效期和使用条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七、总结化妆品透皮标准是衡量化妆品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筛选合适的成分、进行透皮吸收试验、皮肤刺激性测试、致敏性试验和稳定性测试等方法,可以评估化妆品的透皮性能和安全性。
透明质酸钠透皮吸收试验

透明质酸钠(Hyaluronic Acid Sodium,简称HA)是一种在皮肤护理和美容领域广泛应用的成分,常用于保湿和填充。
透皮吸收试验是一种评估化妆品或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被吸收的实验方法。
在透明质酸钠透皮吸收试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会使用离体皮肤模型或动物模型来模拟透明质酸钠在人体皮肤上的透过性。
以下是透明质酸钠透皮吸收试验的一般步骤:
1. 制备试验样品:将透明质酸钠制备成适当的浓度和形式,通常是凝胶、液体或其他形式。
这是为了模拟实际使用中的产品形态。
2. 选择适当的模型:透明质酸钠透皮吸收试验可以使用离体动物皮肤模型(例如小鼠或豚鼠的皮肤),也可以使用离体人体皮肤。
离体人体皮肤通常是从手术废弃物中获取的,经过特殊处理后用于实验。
3. 实验条件设定:设定实验条件,包括透明质酸钠的浓度、使用的皮肤模型、接触时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这些条件需要与实际使用情境相符。
4. 透明质酸钠应用:将透明质酸钠样品均匀地涂抹或涂布在皮肤模型的表面,模拟实际使用的方式。
注意控制用量,以便评估吸收的效果。
5. 采样和分析:在一定时间后,采样皮肤模型,通常是通过剪下一小块皮肤或使用其他采样技术。
然后,通过各种分析方法,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测定透明质酸钠在皮肤中的浓度。
透明质酸钠透皮吸收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于评估透明质酸钠在皮肤屏障上的透过性和吸收性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试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模型选择和使用的透明质酸钠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在进行这类试验时需要谨慎设计实验,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医用创面敷料透皮吸收试验方法

医用创面敷料透皮吸收试验方法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跟健康有关的事儿。
医用创面敷料,这东西可不是随便拿来贴的,得有讲究。
你知道吗?透皮吸收试验,就是检测这些敷料能不能把药物有效地透过皮肤,让咱们的身体真真切切地吸收到。
想象一下,咱们把一个小小的敷料贴在身上,里面的药物就像隐形的小战士,准备打响与疾病的战斗。
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咱们得先了解透皮吸收试验的具体流程,才能知道这些小战士能不能出征。
咱得准备好实验材料,像是敷料本身、需要透过皮肤的药物,还有一些特殊的设备。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咱们的目标就是找出那种最有效的组合。
就像做菜,选对了食材,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好了,材料准备好之后,咱们就得把这些药物和敷料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实验组合”。
把这“组合”放在一个模拟皮肤的膜上,嘿,这时候就像是给小战士们搭了个舞台。
就是最关键的部分。
咱们要用特定的设备,像是透过膜的测试仪,来测量这些药物能在多大程度上透过膜进入“体内”。
想象一下,那些药物就像小小的精灵,穿过膜的缝隙,努力进入咱们的血液。
每当我看到这些数据时,心里总是小激动,仿佛在看一场比赛,谁能跑得更快,谁就能成为胜者。
实验的条件也得控制得当,温度、湿度,甚至是空气流通,都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就像是烤蛋糕,火候掌握得好,蛋糕才会松软可口。
咱们得确保这些条件都在最佳状态,这样才能让实验结果尽可能准确。
然后,数据采集后,就得认真分析。
每一次的测试,都是一场脑力风暴,像在解密一个个谜团,真是让人激动。
在分析的过程中,咱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有些敷料可能对某些药物特别有效,而有些则完全没戏。
就像有的人一吃辣就肚子疼,而有的人却能吃得津津有味,真是因人而异。
这种差异,让实验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谁能想到,原本不起眼的敷料,竟然能成为治病的秘密武器呢?不得不提的是安全性。
毕竟,咱们可不想把药物给弄得不靠谱。
透皮吸收的效果好不好,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说。
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敷料和药物的考验。
透皮试验注意事项

透皮试验注意事项
透皮试验是通过皮肤来测试物质对人体的毒性或过敏性。
以下是透皮试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试验物质选择:选择适当的试验物质,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和安全性。
2. 试验面积选择:选择试验面积时,应该尽量使用正常皮肤或光滑皮肤。
3. 试验物质浓度选择:试验物质的浓度应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浓度。
4. 试验时间选择:试验时间应根据需要和试验物质的特性来决定,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时间。
5. 试验区域选择:应该尽量选择体部不易清洁的区域,比如手背、前臂等。
6. 试验前准备:在进行透皮试验前,应该将试验部位清洁干净,并且确保皮肤表面没有伤口或破损。
7. 试验过程:在试验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试验部位是否发生异常反应,比如红斑、水肿等。
8. 试验后处理:试验结束后,应该正确处理试验部位,比如清洁、保湿等,确保皮肤恢复正常状态。
9. 试验结果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和已知数据,对试验物质的毒性或过敏性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
10. 试验记录保存:试验过程中的记录以及结果应该及时保存,以备参考和验证。
请注意,透皮试验涉及到人体试验,应该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在正规合法的实验室或医疗机构进行,并由专业人员指导和监督。
体外透皮试验操作方法

体外透皮试验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
- 挑选合适的动物模型或人体志愿者,确保符合实验的要求。
- 准备适当的体外透皮测试设备,如弗兰克托管、扩散池等。
- 准备透皮试验用的皮肤模型,可以是离体动物皮肤、人工合成的皮肤等。
2. 实验操作:
- 先将皮肤模型悬挂在透皮测试设备上,保持皮肤模型的完整性和湿润度。
- 将待测物质(如药物、化妆品成分等)涂抹在皮肤模型的表面上。
-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使用适当的方法(如取样、柱层析、光学检测等)对皮肤模型下方的透过物质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待测物质透皮的速率和程度。
3. 数据处理:
- 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待测物质透皮的速率、透过量等参数。
- 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模型拟合和数学处理,以评估待测物质对皮肤的透皮毒性、渗透性等特性。
4. 结果评价:
- 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待测物质的透皮特性和潜在风险。
- 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和实验条件,综合评估待测物质的透皮行为和安全性。
体外透皮试验累积渗透率太低的原因

体外透皮试验累积渗透率太低的原因体外透皮试验的累积渗透率低?这事儿挺常见的,别看名字听起来像个科技感十足的课题,其实它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困扰,弄不好了,就是“卡壳”,透皮的药物、营养成分怎么也渗透不进去。
你说这皮肤咋这么“坚硬”呢?明明它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咋就“关上大门”不让外界的好东西进来了呢?我们来慢慢剖析一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啊,皮肤本身就不是个“好骗”的角色。
它是一层又一层的结构,从表皮到真皮再到皮下组织,每一层都是一道“关卡”。
你想要透皮的成分穿透过去,得先打破这层层“防护网”。
可惜了,很多时候我们给的药物,或者是化学成分,就像个想通过一道结实大门的小小孩,怎么按铃都没有反应,甚至连个“门铃”都听不到。
皮肤的屏障功能实在是太强大了,像是给身体装了个“保险箱”,想要轻松打开,哪那么容易?再说了,咱们的皮肤有的可是“防水”高手。
你给它啥好东西,经过一番折腾,最后还是能“防水防火”。
那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简直是铁壁铜墙!角质细胞密密麻麻地排列得像砖墙一样,药物要想从这儿突破,得有点“破墙”本事。
可是常常咱们用的那些外用药物,没办法轻松突破这个“防水墙”,所以累积渗透率就低得让人着急。
就好像你试图用个小锤子敲开一堵混凝土墙,锤子再小、再轻,效果也就是微乎其微。
然后说到“溶解度”,这也是个关键因素。
你想啊,要是药物本身的溶解度差,就算你再怎么努力让它接触到皮肤,吸收的速度也不会快。
溶解度差,药物怎么可能像小鱼儿一样顺畅游进皮肤呢?它要是溶解度不够,干脆就卡在表面了,根本没法进入深层,最后还得倒霉着被洗掉。
那时候,咱们只能看着一堆药物“躺”在皮肤表面,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药物的分子大小也是个“拦路虎”。
你想啊,药物分子太大,皮肤自然不愿意给它开“后门”。
你给它一块厚重的行李,它也不会理睬你,毕竟那需要“好大一扇门”才能进去。
要是分子小点,那皮肤“门卫”可能会觉得“算了,放个小东西进来也无伤大雅”,然后它就好心地给你“开个小门”,让药物顺利通过。
透皮试验的一些经验

透皮试验的一些经验对透皮吸收文献及相关指导原则的学习(一)备注:本人最近在做软膏,故做了些相关工作,拿出来分享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纯属个人理解!根据《非无菌半固体制剂扩大规模和上市后变更:体外释放试验和体内生物等效性要求》的内容,第15页Ⅶ.体外释放试验,释放与时间的平方根呈比例。
以单位面积释放的药物量(μg/cm2)相对时间的平方根进行线性回归,其斜率即为释放率/透过率。
释放率/透过率具有剂型特异性,可被用于监测产品质量。
扩散池系统:带有标准开帽式毛玻璃样表面的扩散池系统,注入孔直径为15 mm,整个系统直径为25 mm。
Franz扩散池。
人工膜:适当的惰性和商业化的人工膜,如:聚砜,醋酸纤维素/尼龙混合酯,或聚四氟乙烯70μm膜。
大小适合扩散池直径(即上文提到的25 mm)。
有文献提出用猪皮及大鼠皮肤。
接受液介质:适宜的接受液介质,如水性缓冲液用于水溶性药物使用,或者含水醇介质用于水溶性较差的药物,或其它经过适当调整的介质,如生理盐水。
样本量:多次重复(建议6个样本)测定皮肤局部用药的释放率(特征)。
样本使用:将大约300 mg半固体制剂均匀置于人工合成膜上,保持封闭状态防止溶液蒸发和成份改变。
这对应于没有剂量限定的情况。
采样时间:建议在一个适当的时期内多次采样(至少5次),以便产生足量释放的特征和确定药物的释放率(在为期6个小时的研究期间内,采样次数不少于5次,即采样时间为30 分钟、1、2、4和6小时)。
不同制剂的采样时间可能不同。
在每个采样点取样后补充新鲜的接受相液体,以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人工膜的下表面始终保持与接受相的接触。
样本分析:应该采用经过适当验证的特异的且灵敏的分析方法分析样本,以确定药物浓度和药物释放量。
体外释放率:用单位面积释放的药物量(mcg/cm2)相对时间平方根绘图应生成一条直线。
直线的斜率(回归)代表制剂的释放率。
对应于1小时部分的X轴的截距是此类曲线在正常状态下的特性。
透皮吸收体外测试方法

透皮吸收体外测试方法以下是透皮吸收体外测试方法更口语化的版本:1. Franz扩散池:造个“小桥”:就像在实验室里搭个小桥,一边放上药物溶液,另一边放上模拟皮肤(如人工皮肤或生物膜),中间用缓冲液连接。
看药怎么过去:药从溶液这边慢慢渗透到皮肤那边,定期取样看看药的浓度,算算渗透速度和总量。
2. 垂直扩散池:立体模型:把药物抹在完整的动物(如鼠)皮肤上,上下两边用缓冲液包住,模拟药物在皮肤里的渗透过程。
实时监测:用传感器盯着上下两边的药浓度变化,随时掌握药渗透的进展。
3. 扩散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培养一些皮肤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堆叠起来模拟皮肤结构,用来研究药物渗透。
渗透实验:把药涂在细胞模型的一边,看它怎么穿过细胞层,研究渗透规律。
4. 人工皮肤模型:人造皮肤:用聚合物等材料做出类似皮肤结构和渗透特性的薄膜,当作药物渗透的“替身”。
实验操作:把药涂在人造皮肤上,检测另一边接收液中药物浓度变化,研究透皮过程。
5. 皮肤离体实验:真皮肤:用新鲜或冷冻保存的人体或动物皮肤切片做实验,保留皮肤天然结构和生理特性。
实验设置:把药涂在皮肤上,通过收集下面的接收液或直接测量皮肤里的药物浓度,研究透皮效果。
6. 皮肤活体实验:动物实验:在保证伦理的前提下,选个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兔、猪等)做皮肤活体透皮实验。
实验过程:把药涂在动物皮肤上,通过采血、取组织样本等方法,研究药在皮肤和身体里的分布。
7. 皮肤电阻抗法:电生理监测:用电生理技术监测皮肤电阻变化,间接看出药物渗透引起皮肤结构的变化。
实时评估:在药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一直监测皮肤电阻,动态评估透皮进程。
总结来说,透皮吸收体外测试方法就是通过搭建Franz扩散池、使用垂直扩散池、建立扩散细胞模型、采用人工皮肤模型、进行皮肤离体实验、开展皮肤活体实验以及运用皮肤电阻抗法等多种手段,模拟药物或化妆品在真实皮肤条件下的渗透过程,为研发更有效的透皮制剂提供科学依据。
透皮贴剂检验方法

透皮贴剂检验方法本文旨在提供一份透皮贴剂检验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1.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应包括对透皮贴剂的外观、形状、大小、色泽等方面的检查。
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检查贴剂是否完整,表面是否洁净、平整,颜色是否均匀。
同时,要检查贴剂边缘是否整齐,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2.粘性测试粘性测试是为了检验透皮贴剂的粘附能力。
可以使用胶带等工具进行检验。
将透皮贴剂粘贴在胶带上,然后用手按压使其接触紧密。
观察贴剂在胶带上的粘附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另外,可以分别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擦拭透皮贴剂的表面,观察其对粘性的影响。
3.渗透性测试渗透性测试是为了检验透皮贴剂的渗透能力。
将透皮贴剂粘贴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上,例如玻璃、塑料和皮肤等,观察其渗透情况。
判断透皮贴剂是否符合标准。
同时,可以分别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擦拭透皮贴剂的表面,观察其对渗透性的影响。
4.稳定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是为了检验透皮贴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
将透皮贴剂放置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下,观察其变化情况。
记录透皮贴剂在这些条件下的外观、颜色、尺寸等变化,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5.药物含量测定药物含量测定是为了确定透皮贴剂中药物的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测定。
按照相关规定,设定液相色谱的条件,将样品注入色谱柱中,通过检测器检测样品的峰面积。
根据峰面积与标准品的峰面积比较,计算出样品的浓度。
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6.皮肤耐受性测试皮肤耐受性测试是为了检验透皮贴剂对皮肤的耐受性。
将透皮贴剂粘贴在不同肤质的皮肤上,观察皮肤的反应情况。
记录皮肤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等症状。
同时,可以分别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擦拭皮肤上的透皮贴剂,观察其对皮肤耐受性的影响。
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7.生物学评价生物学评价是为了全面评估透皮贴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可以进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
动物试验可以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例如小鼠、大鼠等,将透皮贴剂粘贴在动物皮肤上,观察其药效和副作用。
透皮实验操作规程

透皮实验操作规程一、透皮仪的使用1、操作面板介绍:2、操作方法:(1)多功能旋钮(面板右部的大旋钮)的用法:旋转(选项)按一下(选中) 旋转(设置) 按一下(确认) (2)顺时针旋动大旋钮,功能指示灯按序从左至右点亮:(测温设温加热调速)3、温度设定转动大旋钮选中“设温”灯亮,按下。
在缓慢左右旋至所需温度数据后按下,确认。
4、预加热设温完毕,转动大旋钮指示灯前进一步至“加热”灯亮,按下,此时温度窗口旁的加热状态灯亮,加热开始。
5、调速设定转动大旋钮选中“调速”灯亮,按下,再缓慢左右选至所需转速按下,确认。
6、运行/暂停水温加热至预置温度后,放入样品,按下“运行/暂停”键开始计时,再次按下,时钟停止计时。
7、透皮仪使用注意事项(1)若发现六个搅拌头有不转的现象,请打开其底板检查,若传动带脱落或损坏请换上备用皮带。
(2)严禁水箱内无水时开机。
平时仪器不用时请将水放尽。
(3)仪器及环境经常保持清洁,请勿任意拆下机件或仪器内部元件。
二、实验步骤1、配置生理盐水(即质量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准备棉球2、离体鼠皮的制备将小鼠断颈处死后,立即用充电式修剪器将小鼠腹部毛剃干净,立即剪取腹部皮肤,将取下的皮肤平铺于干净的玻璃板上,角质层朝下,仔细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球擦除皮下脂肪层和结缔组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置于生理盐水中,于4℃冰箱保存备用,实验前自然解冻,并用生理盐水浸泡0.5h,于1周内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前目视检查鼠皮的完整性,不能有任何破损。
3、接收液的配置根据所选药物的溶解度,选择接收液,水溶性药物一般选用生理盐水,难溶性药物一般选用生理盐水+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乙醇,丙二醇,但其用量一般不超过30%,v/v),以便增加其溶解度,符合其漏槽条件。
注:漏槽条件——一般释放介质的体积为药物饱和溶液所需介质体积的3-7倍。
(即选择的接收液对药物的溶解能力要好。
)4、扩散池的检漏将皮肤固定于已加有搅拌子的Franz扩散池上,使角质层面向上,用弹簧夹固定,在供给池中加满水,放置一段时间看其液面是否下降,若有渗漏情况,则调整弹簧夹,至不漏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透皮吸收文献及相关指导原则的学习(一)
备注:本人最近在做软膏,故做了些相关工作,拿出来分享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纯属个人理解!
根据《非无菌半固体制剂扩大规模和上市后变更:体外释放试验和体内生物等效性要求》的内容,第15页Ⅶ.体外释放试验,释放与时间的平方根呈比例。
以单位面积释放的药物量(μg/cm2)相对时间的平方根进行线性回归,其斜率即为释放率/透过率。
释放率/透过率具有剂型特异性,可被用于监测产品质量。
扩散池系统:
带有标准开帽式毛玻璃样表面的扩散池系统,注入孔直径为15 mm,整个系统直径为25 mm。
Franz扩散池。
人工膜:
适当的惰性和商业化的人工膜,如:聚砜,醋酸纤维素/尼龙混合酯,或聚四氟乙烯70μm膜。
大小适合扩散池直径(即上文提到的25 mm)。
有文献提出用猪皮及大鼠皮肤。
接受液介质:
适宜的接受液介质,如水性缓冲液用于水溶性药物使用,或者含水醇介质用于水溶性较差的药物,或其它经过适当调整的介质,如生理盐水。
样本量:
多次重复(建议6个样本)测定皮肤局部用药的释放率(特征)。
样本使用:
将大约300 mg半固体制剂均匀置于人工合成膜上,保持封闭状态防止溶液蒸发和成份改变。
这对应于没有剂量限定的情况。
采样时间:
建议在一个适当的时期内多次采样(至少5次),以便产生足量释放的特征和确定药物的释放率(在为期6个小时的研究期间内,采样次数不少于5次,即采样时间为30 分钟、1、2、4和6小时)。
不同制剂的采样时间可能不同。
在每个采样点取样后补充新鲜的接受相液体,以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人工膜的下表面始终保持与接受相的接触。
样本分析:
应该采用经过适当验证的特异的且灵敏的分析方法分析样本,以确定药物浓度和药物释放量。
体外释放率:
用单位面积释放的药物量(mcg/cm2)相对时间平方根绘图应生成一条直线。
直线的斜率(回归)代表制剂的释放率。
对应于1小时部分的X轴的截距是此类曲线在正常状态下的特性。
对于局部应用局部起效的半固体制剂,我建议把他分为两部分:体外释放和体内的局部分布。
体外释放用半透膜模拟皮肤,方法就是你一楼所说的。
这个实际上类似固体口服制剂的溶出度。
体内分布采用活体,给药后不同时间取皮肤,分层测定药物含量。
取几个关键时间点就可以了,不需要像药代那样做那么多点。
如果你这个药品外用后入血少的话,好好设计一下实验,一两头小香猪应该就可以搞定了。
对于你现在做的以香猪皮为皮肤模型采用franz扩散池来进行透皮研究,个人认为意义不大,毕竟透过皮肤的药物实际上就是入血的部分,不是局部起效的部分。
扩散实验结束后再测定皮肤内药物含量,当然也能部分说明问题,但总不如用活体做分布。
皮肤分层我们当时也做得很不成功,建议你咨询一下周边的科研院校,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委托一下。
角质的分离比较容易,胶带即可,但表皮和真皮的分离我们也没有做得很好。
实在不行,就测定整个皮肤的含量吧。
实验结束后,残留药物可以将药膏清洗下来进行测定。
必须彻底将残留药物清洗干净,否则会影响皮肤内含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