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构造地质学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方法(一)野外观测什么1、最宏观的是岩石(1)岩性—岩石组成(据此划归大类:火、沉、变)和矿物特征;(2)结构—沉积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粒度(泥质结构、粉砂状结构、碎屑结构等),火成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结晶程度[据冷却速度快与慢划归大类:火山岩、侵入岩(浅成岩、深成岩)],变质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变质程度(据此划归大类:板岩~片麻岩);(3)构造—沉积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层理构造(常见的:块状>1米、厚层1~0.5米、中厚层0.5~0.1米、薄层0.1~0.01米、极薄层<0.01米等)和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等),火成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不同矿物和其它组成部分的排列与充填方式[据此划归:块状、气孔或杏仁、流纹等构造],变质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矿物颗粒在排列方式上多具定向性,沿排列方向能劈开(据此划归:板状~片麻状构造);(4)颜色—岩石一般有继承色(原生色)、同生色和次生色。
继承色即:岩石新鲜面上的自然色或是继承了母岩风化后碎屑物的颜色(记录时必须描述),如纯石英砂岩为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肉红色;同生色即:成岩过程中受所生成新矿物颜色的影响而出现的颜色(记录时必须描述),如海绿石砂岩为绿色,化学沉积的石灰岩及石膏则为白色;次生色即:岩石风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颜色,特点是多数分布不均匀(记录时补充描述);(5)岩石的记录描述①沉积岩颜色→基本定名→结构、构造→岩石组成(目估含量、粒径范围、形态及均匀程度)和矿物特征→胶结物类型→其它特性(断口类型、单层厚度、如灰岩滴加HCI化学反应起泡、白云岩表面呈特有的刀砍纹)。
如:灰白色石英砂岩,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砂约占90%,粒径0.5~0.8mm,粒度基本均匀,局部见少量长石和黄铁矿,硅质胶结,致密、坚硬,单层厚度1.2米,风化面呈灰褐色,参差状断口。
②岩浆岩颜色→基本定名→结构、构造→岩石或斑晶组成(目估含量、斑晶大小、形态)和矿物特征→光泽类型→其它物理特性(断口类型、气孔形态及充填物)。
野外工作方法
1)地质测量:地质测量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它的工作过程是将地质特征填绘在比例尺相适应的地形图上,亦称为地质填图。
2、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3、技术取样:是指为了研究矿产和岩石的技术物理性质而进行的取样工作。
4、预算标准:预算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人、财、物的利用和消耗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5、综合地层柱状图:为了概略的反映图区地层系统、各时代地层岩性组合、层序、厚度、含矿性、接触关系、时代依据和纵横变化的一种图件。
1、预算标准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人、财、物的利用和消耗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2、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手段预算标准应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实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预算标准。
3、踏勘工作选择路线方向的原则是基本上垂直地层或垂直于区域构造线走向。
4、区域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是查明测区内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床、地质构造、水文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特征。
5、区域地质调查的成果是完成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构造纲要图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说明书。
6、实测地层剖面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地层层序、岩石厚度及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变化特征、化石特征、含矿性、接触关系等。
7、选择实测地层剖面的要求是地层连续出露好、地层层序完整、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岩性组合及厚度在查区具有代表性、化石丰富、通行条件好等。
8、实测地层剖面的主要分层依据是岩性特征、化石内容等。
9、实测地层剖面的分层精度与比例尺的大小有关,如1/2000比例尺,一般情况下最小分层厚度是 2米,最大分层厚度是米。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地质地貌调查是地质化探的基础工作之一、地质地貌不仅是地质构造的外露表现,还是地质过程的结果,通过对地质地貌的调查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走向、倾角、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在地质地貌调查中,可以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卫星遥感图像、地图、正尺影像以及实地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和识别。
地质构造调查是对地壳中各种构造单元的研究,包括构造单元的形态、岩性、构造样式、构造运动历史等。
地质构造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层剖面观测、构造剖面观测、构造显微镜观测以及构造解译等。
利用这些调查方法,可以对不同的构造带、断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断地下构造的状况。
地质标样采集是地质化探中的重要环节。
地质标样是从地球内部获取的岩石和土壤样品,用以进行地质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测试等。
地质标样的采集方法主要包括取样勘察、取样策略、取样技术以及野外标本的处理等。
在野外进行地质标样采集时,需要注意标本的数量、质量和保存等问题。
地质测量与测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质测量和测试,可以获取地质现象的定量数据,用以研究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条件、地震活动等。
地质测量与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测图、地球物理测量、地质测井、地球化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与测试仪器设备,对地质样本进行物理、化学以及地球物理性质测试,从而加深对地质情况的认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对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和解释,来了解和研究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野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测量地球物理现象的参数,可以推断出地质体的性质和构造。
地球化学勘探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地下岩石、土壤和水等进行化学分析,可以获取地球化学信息,并用以研究地质构造、矿产找矿、地下水、环境地质等。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岩石样品采集、水样采集、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化学分析等。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研究和勘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直接观察和记录地质现象,揭示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
下面我将从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要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1.田野调查: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田野调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它包括对地形、水文、地貌、岩性、构造及其它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可以通过使用地质工具、测绘设备和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田野调查,如测量仪器、相机和卫星导航仪等。
2.取样和分析:取样是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取样可以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取样要求精确、全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取样,例如岩芯样、岩块样、土样和水样等。
取样完成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岩相鉴定、矿物分析、岩石强度测试等,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3.几何测量:几何测量是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测量地表的形状、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几何关系等。
几何测量的方法包括测量曲线线段、测量坡度和测量断层的位移量等。
几何测量需要使用专业测量工具,如测角仪、测距仪、全站仪等,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
4.遥感和卫星影像分析: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和卫星影像的分析在野外地质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表的形态、构造特征,以及寻找隐藏的地质线索。
可以借助遥感软件和GIS技术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野外地质工作的要点1.安全是第一要务: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野外地质工作通常需要穿越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环境,可能存在坍塌、滑坡、洪水、毒气和野生动物等危险,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佩戴安全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2.综合观察和记录:野外地质工作需要综合观察和记录各种地质现象,不能片面看问题。
观察要全面、准确,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岩性、构造等方面,力求做到客观、详细。
同时,要注意记录观察数据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关键信息,以备后续分析和对比研究使用。
地质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填图野外工作方法一.信手地质剖面图及路线地质图的作法(一)信手地质剖面图的作法野外地质观察往往不是一个点上的观察,而是由若干点构成一条地质路线的观察。
为了表示在这条线上的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地质构造、以及所出现的岩脉、矿脉的位置等,往住需要将沿途观察到的上述现象画在剖面图上,这样的剖面图就称为信手地质剖面图(图1-1)。
作法:(1)首先确定前进方向(测定方位角),如有比较明显的地物(如公路、陡坎、小屋、大树)应予利用,并标注在图上,然后沿此方向前进,观察岩性、构造等。
(2)到了第二观察点,要目估点1至点2的水平距离和地形起伏情况,并按一定比例画在图上(勾绘地形起伏线,比例自定,但应考虑不致使剖面图过长或过短),然后将1至2点间的地层岩性、产状,岩性界线(或地层界线),地质构造等分别绘在该段剖面的相应位置上。
(3)再继续由点2向前进行观察,操作方法同前;如此反复,直至路线终了为止。
(4)在画信手地质剖面图时,如果观察路线在某点需改变方位,则应在图上相应的位置作出“330o”的标记。
(二) 路线地质草图的绘制以平面图的形式,将观察路线上沿途所见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性、构造面、侵入体等)按—定的比例尺绘制在导线上,就成为路线地质草图(图1-2)。
它可以直接绘在地形图上;如使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大小,也可以另在方格纸上按合适的比例尺勾绘。
方法:(1)先大致确定观察路线,在图上找到(或确定)路线的起点位置,用罗盘测定前进方向,将此方向角标定在地形图(或平面图)上,这就是1至2点的导线方向。
(2)目估l至2点的水平距离,或根据地形地貌特点确定2点的位置。
(3)沿导线方向观察地质现象,将该路线上见到的地质界线点(岩层分层界线,构造面,沉积岩与火成岩接触面等)的位置及平面延伸方向标注在路线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
(4)加注必要的地层或岩体代号,产状符号等。
(5)按上法依次前进,将观测内容不断标绘在平面图上,直至路线终点。
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
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
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
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
例如:
实习内容:1.观察洞山的岩石、底层、古生物;
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3.……
……
001(观察)点
位置:
描述:1.……
2.……
仔细研读地形图,分析工作区地形特征,了解交通、居民点、水系情况并根据已掌握资料,了解其中的有关地质情况。
二、使用地形图
在野外,站在工作(实习)区内较高的山峰,运用罗盘,将地形图上方对准正
北方向。
将区内主要地形、地物与地形图逐一对照,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物及方位、距离、工作区通视、通行情况。
第一节 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筹备充足的工作、交通和生活需要的装备和用具。工作内容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本次野外实习要求准备的东西有:
地质包
地质锤
罗盘
放大镜
(以上可集体借用)
一、选择地形图
先看图名,是否是工作区所需的。
再看比例尺,是否适合野外工作的需要。地形图的比例尺分为大(1:10000以上)、中(1:10000—1:200000 )、小(1:200000以下),根据地质工作精度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形图。本次实习选择了一幅实习区内1:50000的地形图(图6—3)。
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一、资料收集及人员组织 熟悉地质设计、项目任务书 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区域及矿区地质资料:区域地质报告、区
域矿产报告、矿区发往踏勘、矿点检查、预查、普查等 资料 制订矿区统一图例 编制野外工作用图: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平面 图、矿体纵(水平)投影图 编制野外工作方案:明确目的、任务、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工作程序及施工顺序、人员安排、质量保障及安全措施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四、槽探 1、质量要求:揭露基岩,槽底宽不少于80CM,深度不超过
3M。地质人员要随时指导槽探施工,揭露到矿体时要及 时采样,对富矿体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保密,施工完的槽探 工程要及时编录。编录时要在探槽两端用竹桩和红油漆做 好标记。 2、布置方法:穿脉槽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按照技术设 计布设。根据地形及覆盖条件,可以偏离设计位置不超过 1/4勘探线网度的距离,但要以最能揭露矿体为准。 3、槽探编录方法:编录一壁一底,由高往低。 4、应提交的资料:槽探素描图、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二、剖面实则 1、目的: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统一填
图单元。 2、要求:组织矿区所有地质技术人员参加,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地质设计确定基本填图单元。资料必须当天整理,文字记录要表 述清楚、数据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标本、样品及时送化验室 鉴定和化验。 3、剖面位置踏勘、选择:选择地质体相对出露齐全、基岩露头好的地段, 剖面线方向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 4、剖面测制:要在野外标注导线点号、打桩 5、剖面图室内绘制 6、剖面实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交的资料:实测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剖面实测小 结、剖面实测过程的各种原始记录和表格、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等。
构造地质野外工作与方法1,2
3、节理比较发育,组、系相互关系明确,且观测点要选择在重要
的构造部位; 4、一定地区各种不同的构造层,各类构造,岩体和岩石组合中的 节理总是互有差异的。因此,可划分不同的节理区域,分别进行测量统 计。
二)观测内容
1、地质背景的观测(构造部位、地层及产状,岩性及成层 性、褶皱、断裂的特点);
片上可确定节理的方向、产状及其与各级构造的关系、节理
的组合型式及其变化、节理发育程度、展布范围和被充填的 情况。
一)观察点的选定 示研究任务而定,一般不要求均匀布点,而是根据构造情况及节理 发育情况布点,做到疏密适度。 选定观察点时,还应注意到:
1、露头良好,最好能两个面都能观察到,露头面积一般不小10m2,
永远是彼此平行的,不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4、横张节理 ●早期追踪张节理,岩层褶皱后⊥枢纽β ; ●褶皱枢纽倾伏端的横张节理,节理倾角与枢纽 倾伏角互余; ●晚期平面“X”节理系,在向斜核部的角追踪张 5、纵张节理 发育于褶皱的转折端,与枢纽平行。 6、层内剪节理 发育于层间,上下岩层相互滑动 引起的与层理平行。
1、雁列脉的要素,雁列带、 雁列轴、雁列角、雁列宽度, 示图。
2、雁列的左、右列确定方 法:
顺着雁列轴向前方观察, 前面一雁列脉排在后面雁列脉 的右侧,称为右列式;反之称 为左列式。
“S”形,反“S”形
生物碎灰岩中的雁行 式张节理,右阶(列)式 排列,运动方向左旋(反
左阶(列)雁 行式张节理- 合肥紫蓬山侏 罗系红色砂岩
3、构造数据收集 构造数据主要是各种构造要素的(1)位置、(2) 形态、范围和(3)方位或产状的数据。 构造要素:节理、断层、褶皱、叶理和线性 等
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和描述方法
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和描述方法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和描述方法1、褶皱构造的观察和描述(1)确定岩层的岩性和时代观察和确定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岩性和时代。
(2)确定褶皱的产状观察褶皱两翼岩层的倾斜方向、转折端的形态和顶角的大小,并确定褶曲轴面及枢纽的产状。
(3)确定类型推断时代和成因根据褶曲的形态、两翼岩层和枢纽的产状确定出褶皱的类型,进一步分析推断褶皱的形成时代和成因。
2、断层的观察和描述(1)观察、搜集断层存在的标志(证据)如在岩层露头上有断层的迹象,要观察、搜集断层存在的证据,如:断层破碎带、断层角砾岩、断层滑动面、牵引褶曲、断层地形(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
(2)确定断层的产状测量断层两盘岩层的产状、断层面的产状、两盘的断距等,确定断层的产状。
(3)确定断层两盘运动方向根据擦痕、阶步、牵引褶曲、地层的重复和缺失现象确定两盘的运动方向,上盘、下盘;上升盘、下降盘等。
(4)确定断层的类型根据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断层面的产状要素,断层面产状和岩层产状的关系确定出断层的类型,其是正断层、逆断层;走向断层、倾向断层;直立断层、倾斜断层等。
(5)破碎带的详细描述对断裂破碎带的宽度、断层角砾岩、填充物质等情况要详细家以描述。
(6)素描、照相和采集标本3、节理的观察和描述(1)确定节理类型注意观察节理的长度和密度,根据节理的产状和成因联系确定出节理系。
然后,根据节理和断层和褶皱的伴生关系推断出节理类型。
确定是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或斜向节理;纵节理、横节理或斜节理。
(2)确定节理的类型根据节理的形态和组合关系推断节理的力学类型。
确定是张节理、剪节理。
张节理比较稀疏、延伸不远,节理不能切断岩层中的砾石。
节理面粗糙不平呈犬牙交错状,节理开口呈上宽下窄状。
剪节理常密集成群出现,节理面平滑,延伸较远,节理口紧闭。
剪节理常由两组垂直的节理面呈“X”型组合。
(3)测量节理的产状为了进一步研究节理的发育情况,可以大量进行节理产状要素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编制节理玫瑰图。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一、野外考察
1.野外考察前需做好调查准备
野外考察前一般要做详细的调查准备,比如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采取有效的考察组织,预定合理的行动计划,设计调查线线路,制定活动
安排,准备调查资料等,以便现场调查的顺利进行。
2.调查团队搭建
调查团队应科学组织,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
分发挥各自的技能和专长,充分发掘潜在的知识资源,利用团队合作的力量,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错误,从而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3.调查资料搜集
野外调查应事先收集有关调查的技术资料、地质调查资料、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调查资料、现场物探资料等,以便有效地指导现场调查。
二、制定野外调查计划
1.目标定位
要清晰地认识野外调查的调查内容、对象、对象的规模和覆盖范围,
着重了解调查对象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历史演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等信息,有效地把控调查的质量和空间、时间的安排,使调查工作更有针
对性。
2.调查线路绘制
要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和形态特征,结合实际情况,绘制调查线路,设计行走方式。
野外作业步骤
野外作业步骤1.搜集附近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载荷、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不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场地的背景状况,场地内不良的地质类型、区域的地区基地构造分布情况,和它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情况,以及场地对勘察工作的危害程度,对场地范围内的不明地下管道、光缆、线缆等对勘察工作可能造成危害的不良因素,提前同有关单位联系,调查清楚,确认位置,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3.勘探孔的布置应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要求,(基本要求:取土孔不少于总勘探孔的三分之一)并得到专业负责人与科室负责人的认可,上交院长,审核通过后,根据工程的工程性质向实验室提交实验项目单,对于有特殊项目的工程,及时了解建筑物特性,提出合理的特殊项目单,避免遗漏项目,对工作造成影响。
(对于高层建筑提前准备波速测试设备及选取勘探点采取三轴实验试样)4.工程开展前,做好之前的准备工作,野外记录表、土样标签、卷尺,(比较大的工程,要提前做好施工前的准备,测放勘探点需要的标记物品,要做到勘探孔位置的准确,对特殊的地形应该进行文字记录并及时在平面图中标注位置,包括场地中的水沟、池塘、深坑等不平整场地,记录它的大小尺寸、深度、及水深;小的工区同样做好放点的准备工作)。
5.工程开展时,对勘探孔平面位置图的现现场放置位置,以及对本次工程制定的技术要求,(本次工程所需要做的特殊项目,原位试验、取土深度、取土试样标准、土试样的密封情况,以及对本次工程的取水试样的选取,以及取水试样的标准,水试样必须用干净的空瓶,禁止使用饮料瓶装水)应该向钻机班班长进行工作前的交待,避免发生失误。
6.工程开展时,对于场地内回填土的深度进行确定,如询问甲方负责人或当地周边群众等。
钻机开钻时,根据钻头取土情况及现场实际情况对回填土深度进行准确判断。
7.工程施工过程当中:(1)野外记录严格按照野外岩土鉴定方法和步骤,剖开岩心,手搓、摸、捻、刀切、刀割划,等方法观察定名;(2)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描述,粉土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等,粘性土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土的粘性强弱程度等,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应描述各层的厚度、所在位置和层理特征;(3)钻探现场自上而下(由浅至深)按回次进尺次序整齐顺直摆放岩芯,野外记录按回次每次填写,实测丈量岩芯长度,可根据现场事物(包括记录夹、刀子、样品盒等)对岩芯尺寸进行准确测量;(4)对钻探孔位置进行校对,确定位置正确或孔位的偏移量,及时在平面图上进行标注。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一、罗盘的使用方法罗盘在野外工作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测方位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
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
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
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1,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
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
图1 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1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
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
如图1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1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一、罗盘的使用方法罗盘在野外工作中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测方位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
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
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2、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
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1,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
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图1 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测量岩层的倾向时,罗盘如图1放置,将罗盘南端(标有S)的一条棱紧靠岩层面,这时长瞄准器指向与岩层的倾向一致,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
当罗盘水平、磁针不摆动时,就可读数。
如图1放置罗盘,应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测量完倾向后,不要让罗盘离开岩层面,马上把罗盘转90°,(罗盘直立),如图1放置,使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并与倾斜线重合,然后转动罗盘底面的手把,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
在测量地层产状时,一般只需测量地层的倾向和倾角,而走向可通过倾向的数字加或减90°得到测量倾向和倾角时,必须先测倾向,后测倾角。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常用的技巧和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经验,整理一些地质勘查野外工作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罗盘的使用方法1.罗盘的结构(1)磁针——一般为中间宽两边尖的菱形钢针,按装在底盘中央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将磁针抬起压在盖玻璃上避免磁针帽与项针尖的碰撞,以保护顶针尖,延长罗盘使用时间。
在进行测量时放松固动螺丝,使磁针自由摆动,最后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就是磁针子午线方向。
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
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针的南北两端。
(2)水平刻度盘---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用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续刻至360度,o度和180度分别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3)竖直刻度盘----专用来读倾角和坡角读数,以E或W位置为0度,以S或N为90度,每隔10度标记相应数字。
(4)悬锥---是测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挂在磁针的轴下方,通过底盘处的觇板手可使悬锥转动,悬锥中央的尖端所指刻度即为倾角或坡角的度数。
(5)水准器---通常有两个,分别装在圆形玻璃管中,圆形水准器固定在底盘上,长形水准器固定在测斜仪上。
(6)瞄准器——包括接物和接目觇板,反光镜中间有细线,下部有透明小孔,使眼睛,细线,目的物三者成一线,作瞄准之用。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
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
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
构造的野外工作方法
长度和时间尺度(Length and time scales)
Crust
Outcrop
Thin section
SEM
TEM
第一节 不同尺度构造研究作用
•全球构造:大于108cm
•大型或巨型构造:106——108cm
•大中型构造: 104——106cm
•小型构造: 10-1——104cm
(二)线理与大构造关系
3、线理与韧性剪切带
a型褶皱:a型褶皱是褶皱轴与此同时拉伸线理平行的褶 皱,可以由剪切作用直接形成,或是由b型褶皱随着剪 切变形的加剧改造而成,一般发育在剪切带的中心部位。
(三)在地质填图中对线理的观察和记录
1、区分原生与次 生线理
2、确定线理类型 及测量
3、在地质填图过程中,线理代号有L,在露头观察中按照变形或切割关系确定 面理先后,在L右下角有数字标记。第一期用L1,第二期L2,糜棱面理Lm。标记 面理产状时,注意分类标记在地质手图或相应的地质图。
4、线理期次的判别:对于1:5万区域地质填图,首要查明主期面理的形成,晚 期面理对主期面理具有改造和切割特点。
5、采集定向标本:野外采集定向标本为室内深入研究线理的物质组成、微观结 构构造特征及其变形与变质作用提供证据。
地质图上层理、面理、劈理、线理表示方法
三、褶皱研究与野外观察
a) 3,5,2主成分的假彩色合成图像
J1r1
断裂带构造变形
雅鲁藏布江增生杂岩及造山带结构
花状构造模式示意图
主要认识
1、以西藏加查地区为重点解剖,厘定出雅鲁藏江增生杂岩带,并对其内部组 成、分布进行了研究。 2、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及构造解析,建立了增生杂岩变形序列,厘定出俯冲期 变形为自南而北韧性剪切变形,发育“流体作用”为主的“通道流”,形成巨 型的韧性剪切,形成于深层次。宏观面理为S1。 3、碰撞期表现为逆冲—走滑的特点,形成明显的陡立带。陡立带以北为增生 杂岩S1面理的置换及褶皱—冲断构造;陡立带以南为S0为变形,形成褶皱—冲 断构造,褶皱—冲断构造以南发育“侏罗山式”构造。 4、建立了雅鲁藏布江俯冲—碰撞造山带模式,总体认为造山带为“花状构 造”。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第一节地质填图的有关术语、比例尺及精度要求一、地质填图与区域地质调查有关地质填图的术语很多,许多情况下都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在地质行业内叫法也不统一。
归纳起来,地质填图有区域地质填图、预查或普查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填图(详查或勘探阶段)几种情况或基本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以往有两种叫法。
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等国(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亦如此)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测)【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西欧等国则多称区域地质填图(简称地质填图或填图)【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Mapping)】。
实际上,北美的地质填图术语在我国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早已演化为一种区域地质调查的习惯性用语,现行的1/5万区调已演变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在我国又称矿区地质测量(简称地质测量)。
根据观测点定位精度细分为正规地质测量(简称正测,是在勘查工作的详查或勘探阶段采用)和地质草测(简称草测,是在勘查工作的预查或普查阶段采用)二类(按原规范,地质测量分正侧、简测和草测三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将简测和草测统归为草测,因为其观测点定位精度是相同的)。
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程度和划分精度基本一致,仅在定位精度上有区别。
预查或普查阶段作草测。
除有另行规定和要求外,正测和草测的控制一般来说,详查及其以上阶段需正测,使用正测的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图,地质观测点采用全仪器(经纬仪、高精度GPS)精确定位方法所进行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矿区正规地质测量,即正测。
使用同比例尺正测或草测地形图(包括放大或其它方法形成的低精度地形图),而地质观测点采用半仪器(罗盘)或地形定位方法所填制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地质草测。
在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地质队)所进行的矿区地质测量很少为正测(国家地质勘查项目或业主要求的除外),多属地质草测类型(商业地质勘查项目)。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生存手册)
野外地质⼯作技巧(⽣存⼿册)野外地质⼯作技巧⽣⽕、寻吃、避险Ⅰ野外地质⼯作技巧:⽣⽕在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作的过程中,遇险等待救援时,为了⽣存,我们必须要⽣⽕。
⽕能煮熟⾷物,烧⽔去毒,取暖烘⾐,发求救信号,驱赶野兽等。
因此,在野外学会⽣⽕,是极其重要的。
⼀、择地⽣⽕在野外,是不可以随处⽣⽕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灾。
⽣⽕地点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选择原则是:1、风⼒⼩或背风处。
在平坦地区,可竖⼀道挡风墙,或挖⼀道壕沟。
⼀般地在避风处挖⼀个直径1⽶左右,深约30厘⽶的坑。
如果地⾯坚硬⽆法挖坑也可找些⽯块垒成⼀个圆圈。
2、⽐较⼲燥处。
若找不到⼲燥的地⽅,可以⽤湿⽊头或⽯头搭⼀个⾼出地⾯的平台,然后在上⾯⽣⽕。
3、靠近⽔源。
⽣⽕前,要清除周边易燃物,并预备些泥⼟、沙⽯、青苔等⽤于及时灭⽕。
⼆、收集燃烧物1、易燃的引⽕物引⽕物通常有:枯草、⼲树叶、桦树⽪、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等。
针叶松的⼲果和落果通常是多树脂的,是极好的引⽕物。
枯死的松树的节⼦上常有“松树油”或树脂。
有时,在枯死的⽼树根上,也可挖到树脂。
即使是⾬天,桦树⽪仍是很好的引⽕物,因为⾥⾯含有易燃的油脂。
如找不到⼲燥的天然1引⽕物,可利⽤棉⾐⾥的棉絮、药箱⾥的绷带、⼝袋⾥积聚的绒⽑等等。
2、燃烧物燃烧物主要为⼲柴。
⼲柴要选择⼲燥、未腐朽的树⼲或枝条。
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树、柞树、桦树、槐树、⼭樱桃、⼭杏之类的硬⽊,燃烧时间长,⽕势⼤,⽊炭多。
不要捡拾贴近地⾯的⽊柴,贴近地⾯的⽊柴湿度⼤,不易燃烧,且烟多熏⼈。
在没有树的地区,同样有天然燃料,如拧成绳的⼲草、枯死的灌⽊、煤泥⼲、油页岩、含油的沙⼟、⼲动物粪便、动物油、废弃的⽣活垃圾、塑料、汽车轮胎等,都是很好的燃料。
三、取⽕种在野外地质调查⼯作中,⼀般要携带防⽔⽕柴和防风打⽕机,有条件时可带⼀个密封点燃器。
如果在野外⼯作时间长或在⾼寒地带调查,应带上⼀个⾦属⽕柴。
这种现代⽕柴可点三千次⽕。
没有⽕种时,怎么办呢?常⽤的引⽕⽅法有:1、凸镜引⽕法任何⼀个直径为两英⼨或更⼤些的凸⾯镜(如望远镜⽚),在明亮的阳光下,都可⽤来聚集太阳的光线,使之照射在准备好的引⽕物上,便可点燃引⽕物。
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
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地理学野外工作是地理学的核心实践活动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和数据收集,深入了解和研究地理现象和地貌特征,进而揭示地球表层的形成、演变和变化规律。
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包括任务规划、路线选择、观测记录和数据处理等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在进行地理学野外工作之前,需要进行任务规划和目标确定。
要明确调查与研究的目的、范围和重点,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工作地区和时间,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
要注意任务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性,并充分考虑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的因素。
其次,在选择调查路线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要考虑路线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尽可能涵盖研究范围内的典型地貌类型。
其次,要考虑路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避免选取危险地区或条件恶劣的场地。
还要考虑路线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方便观测记录和数据采集。
最后,要考虑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确保路线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然后,在进行野外观测时,需要准备相应的工具和设备,并进行详细和准确的记录。
对于地貌特征的观测,可以使用测量仪器、遥感设备和现场摄影等工具,记录地貌的形态、大小、高度等参数。
对于地理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观测,可以使用望远镜、罗盘、地图等工具,记录相关的特征和变化。
观测时应注意减少主观误差,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在野外工作结束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测量数据的整理、验证和校正,统计数据的计算和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在数据分析时,可以运用地理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和工具,形成科学的研究结论和数据统计结果。
总结一下,地理学野外工作的方法包括任务规划、路线选择、观测记录和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
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规划,确定调查目标和地区范围;在选择路线时,综合考虑科学性、可行性和代表性等因素;在野外观测中,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进行详细和准确的记录;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进行数据整理、验证和校正,以及利用地理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结果。
第八章构造地质学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第⼋章构造地质学野外基本⼯作⽅法第三节褶皱的野外观察与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或填图过程中,对褶皱这⼀最基本的构造形迹进⾏观察与研究,是揭⽰某⼀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故通常被野外地质⼯作者所注重。
⼀、常⽤分类⽅案可从不同⾓度对褶皱构造进⾏分类,现择其常见者概述如下。
1.褶皱位态分类褶皱空间位态主要取决于轴⾯和枢纽的产状,根据轴⾯倾⾓和枢纽倾伏⾓将褶皱分成七种类型。
褶皱位态分类简表主要根据各褶皱形态的相互关系和厚度变化进⾏分类。
(1)根据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分类:①平⾏褶皱主要特征是:褶皱⾯作平⾏弯曲;同⼀褶皱层的真厚度在褶皱各部位⼀致;弯曲各层具同⼀曲率中⼼;向下消失于滑脱⾯上。
②相似褶皱主要特征为:褶皱⾯作相似弯曲;各⾯曲率相同,但⽆共同的曲率中⼼;两翼变薄⽽转折端加厚;平⾏轴⾯量出的视厚度在褶皱各部位相同;褶皱形态随深度的变化保持⼀致。
(2)兰姆赛的褶皱形态分类。
兰姆赛(Ramsay,1967)根据褶皱横截⾯上褶皱层厚度变化和等斜线的形式将褶皱分为 3 类 5 型,⽬前已被⼴泛采⽤。
Ⅰ型褶皱——等斜线均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于外弧曲率。
再根据厚度变化细分为三个亚型。
ⅠA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转折端部分⽐翼部⼩,可称顶薄褶皱。
ⅠB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各部分相等,是理想的平⾏褶皱。
ⅠC型褶皱——转折端的厚度⽐翼部的略⼤,是平⾏褶皱和相似褶皱的过渡类型。
Ⅱ型褶皱——等斜线相互平⾏,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同,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Ⅲ型褶皱——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于内弧曲率,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3.其他分类⽅案为便于对褶皱描述,可根据褶皱两翼之间的夹⾓(翼间⾓)⼤⼩,将褶皱描述为平缓(180 °~120°)、开阔(120°~70°)、中常(70°~30°)、紧闭(30°~5°)、等斜(5°~0°)⼏种类型;还可以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形态将褶皱描述为圆弧(滑)、尖棱、箱状褶皱和扰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褶皱的野外观察与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或填图过程中,对褶皱这一最基本的构造形迹进行观察与研究,是揭示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故通常被野外地质工作者所注重。
一、常用分类方案可从不同角度对褶皱构造进行分类,现择其常见者概述如下。
1.褶皱位态分类褶皱空间位态主要取决于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根据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将褶皱分成七种类型。
褶皱位态分类简表主要根据各褶皱形态的相互关系和厚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分类:①平行褶皱主要特征是: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真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一致;弯曲各层具同一曲率中心;向下消失于滑脱面上。
②相似褶皱主要特征为:褶皱面作相似弯曲;各面曲率相同,但无共同的曲率中心;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平行轴面量出的视厚度在褶皱各部位相同;褶皱形态随深度的变化保持一致。
(2)兰姆赛的褶皱形态分类。
兰姆赛(Ramsay,1967)根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厚度变化和等斜线的形式将褶皱分为 3 类 5 型,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Ⅰ型褶皱——等斜线均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曲率。
再根据厚度变化细分为三个亚型。
ⅠA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转折端部分比翼部小,可称顶薄褶皱。
ⅠB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各部分相等,是理想的平行褶皱。
ⅠC型褶皱——转折端的厚度比翼部的略大,是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的过渡类型。
Ⅱ型褶皱——等斜线相互平行,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同,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Ⅲ型褶皱——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曲率,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3.其他分类方案为便于对褶皱描述,可根据褶皱两翼之间的夹角(翼间角)大小,将褶皱描述为平缓(180 °~120°)、开阔(120°~70°)、中常(70°~30°)、紧闭(30°~5°)、等斜(5°~0°)几种类型;还可以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形态将褶皱描述为圆弧(滑)、尖棱、箱状褶皱和扰曲等。
70二、褶皱观察内容野外对褶皱研究首先是几何学的观察,目的在于查明褶皱的空间形态、展布方向、内部结构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褶皱的构造样式,进而推断其形成环境和可能的形成机制。
其观察研究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褶皱识别空间上地层的对称重复是确定褶皱的基本方法。
多数情况下,在一定区域内应选择和确定标志层,并对其进行追索,以确定剖面上是否存在转折端,平面上是否存在倾伏端或扬起端。
在变质岩发育且构造变形较强地区,要注意对沉积岩的原生沉积构造进行研究,以判定是正常层位或倒转层位;利用同一构造期次形成的小构造对高一级构造进行研究恢复。
2.褶皱位态观测从上述褶皱分类方案可以看出,褶皱位态需要轴面和枢纽两个要素确定。
对于直线状枢纽或平面状轴面,只需测量其中一个要素就可以确定褶皱的方位,但不能确定其位态,因为具有相同枢纽方位的褶皱具不同的位态,轴面可以是曲面,枢纽也可以是曲线。
实际工作中,露头上可见的褶皱全部暴露时,可用罗盘直接度量其枢纽的倾伏向、倾伏角和轴面的倾向、倾角(获取轴面产状应借助轴面劈理且要慎重)。
若枢纽、轴面为曲线(曲面),则必须测量若干代表性区段的产状来说明二者的变化。
当褶皱没有完全剥露时,只要能测量出褶轴(或枢纽)、轴迹、轴面三个要素中任何两个要素,就可用赤平投影方法求出另一个的数据;对大型褶皱的轴面和枢纽则需要用π或β图解求导。
3.褶皱剖面形态褶皱形态一般是在正交剖面上进行观察和描述。
由于露头面不规则和褶皱本身形态、位态等方面的复杂性而使褶皱轮廓可能呈现出一个多解的画面(畸变面)。
故观察视线应与枢纽保持一致,沿其倾伏下视进行。
只有对不同位置、不同方向出露的形象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褶皱的真实形态。
对褶皱横剖面形态的研究应侧重于枢纽、轴面、转折端形态、翼间角、轴面、包络面以及波长和波幅等褶皱要素、参数的观察、测量和描述。
根据情况可自行设计表格,将上述诸项信息存集备用。
4.褶皱样式对褶皱研究,不仅着眼于其形态、位态,还必须研究它们的样式。
F.J.特纳和L.E.韦斯(1963)将褶皱样式分为10 种类型,其依据可概括为:(1)褶皱层的平行性或相似性。
(2)褶皱的不连续性及不协调性。
(3)褶皱的紧闭性和翼间夹角大小。
(4)褶皱的对称性。
(5)成双的共轭褶皱等特征。
褶皱样式有许多是取决于两个褶皱面之间的单层横截面的形态,上述兰姆赛的分类可视为表达褶皱基本样式的方案之一。
为研究褶皱样式,必须取得岩层倾角和相关的厚度等原始数据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从顺枢纽方向的有关图件上、露头或手标本上、素描图上或相当于正交剖面上进行收集。
在野外工作中,如果褶皱出露良好,且断面相当于正交剖面,全部工作可以直接在露头上操作。
根据一定间隔测量有关厚度的参数,分别编制厚度变化曲线图,并与相关图示的标准线进行比较,即可确定褶皱的形态类型或样式。
影响褶皱样式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如卷入褶皱的岩石类型、组成褶皱岩层的能干性的差异等。
在相同变形条件下,弱岩层易发生塑性流变,因此,褶皱样式随岩层能干性而发生变化。
若强弱岩层相间,一般情况下板岩可能形成尖棱状褶皱,而砂岩则可能形成圆弧状褶皱,二者组合为尖圆褶皱样式;如果两强硬层间距很大,其间弱岩层形成独立小褶皱,则构成不协调褶皱;若间距很小,两强岩层一并弯曲变形而形成协调褶皱。
这些构造类型在实习区八角寨、孤山口、拴马庄等区段均有发育。
5.褶皱的伴生构造在褶皱形成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局部变形环境可有差异。
褶皱层的某段可以伸长或缩短,而有些部分则无任何应变。
因此,褶皱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类型的派生、伴生小构造可与主褶皱保持一定的几何关系,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褶皱的基本特征。
借助这些从属构造阐明大褶皱的几何特征,分析褶皱形成机制及发育过程是野外地质工作中常采用的手段之一。
(1)褶皱两翼的小构造。
层间擦痕(线)的观察与测量可用以判断相邻岩层相对位移方向和主褶皱转折端位置以及类型(水平褶皱、倾伏褶皱、A 型褶皱、B 型褶皱等)。
对翼部从属褶皱观察与测量,可据其不对称类型(S 或Z 形)、倾伏方向来确定它们处于大褶皱的位置并进一步恢复大褶皱总体形态。
(2)褶皱转折端的小构造。
观察节理和小断层的类型、特征,鉴别其力学性质,测量其产状要素,利用它们的组合系统和方位分析转折端的应力、应变状态;对从属褶皱类型(M 或W 形)及其随剖面深度的变化状况,也是研究内容之一;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再结合地层时代关系确定褶皱性质(背斜、向斜)。
另外,还应认真观察转折端的虚脱现象及被岩浆、矿液充填的情况。
6.叠加褶皱的野外研究(1)叠加褶皱的识别准则。
露头上直接观察小褶皱重褶与否,是判断叠加褶皱的最可靠标志。
当早、晚两期褶皱要素不平行时,露头或填图尺度(大、中比例尺者尤为明显)可呈现一系列封闭状的各种图案,如“蘑菇形”、“新月形”等,实习区萝卜顶、二亩岗叠加褶皱区段即为典型实例;其次是陡倾或倾竖褶皱的广泛发育。
可将叠加褶皱的识别准则具体概括若干点以便实践操作:①早期褶皱的轴面、变形面、枢纽等构造要素在后期褶皱作用中发生明显的变形和变位;②晚期面理、线理等新生构造要素的出现;③眼球状等封闭褶皱构造的出现;④原生示顶构造与褶皱伴生构造指向矛盾;⑤重褶现象及双重褶皱要素存在;⑥两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位的面理或线理有规律的交切;⑦与同期褶皱规律不相符合的反常小褶皱出现。
(2)判断重褶露头所处区域叠加褶皱的部位。
应用兰姆赛的三类五型基本型式、层理和劈(片)理关系及小型褶皱特征很容易判别其所处区域构造的部位。
如在露头上看到小褶皱重褶,则这个露头可能处于早期褶皱的转折端;若在露头上看到S0∥S1∥S2,这个露头一般归属叠加褶皱的翼部;若看到S2和S1呈直交,这个露头可视为后期褶皱转折端部位。
(3)叠加褶皱型式判断。
根据褶皱的构造要素,主要是两期叠加褶皱的轴面和枢纽的叠加关系可划分叠加褶皱的型式。
(4)叠加褶皱观测要点及图面表达方式。
①叠加褶皱在三度空间上的形态和位态;②不同期次的面理和线理的测量统计及分析;③建立褶皱形成序列;④叠加褶皱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剖面表达——在剖面的上方或地下深处用虚线示出重褶图形,剖面本身仍按常规画出岩性花纹及晚期面理;构造纲要图表达——在图面上用不同的符号、线条示出各期褶皱轴迹,在晚期褶皱轴迹通过处,较早形成的地质体如岩脉、地质界线、早期断层或剪切带等也应协调变化。
7.观察研究褶皱的一般程序在地质调查过程中若发现露头良好的褶皱正交剖面时,应做如下观察、描述、测量和记录。
(1)定观察点和制图,记录褶皱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大褶皱部位。
(2)褶皱发育状况及相关地质概况:①褶皱核部和两翼的地层及岩性;②褶皱两翼、枢纽和轴面等要素的产状;③褶皱对称性;④褶皱在强层和弱层中发育的差异性;⑤褶皱伴生组合要素及各自表现特征;⑥尽可能实地收集不同部位岩层厚度及其变化等原始资料并在正交剖面上拍照。
(3)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对褶皱形态、位态、样式等初步进行几何学分析;经综合归纳和深入研究后再对其成因机制和运动学进行解释。
8.区域大型或叠加褶皱的厘定对露头尺度上的褶皱构造详细观察、测量、描述和分析,旨在进一步于大尺度上厘定或在地质图上圈定大型褶皱或叠加褶皱的构造轮廓和型式,重建变形演化历史。
为此,应对下述相关构造准则给予关注并充分利用。
(1)地层变新方向。
用于褶皱构造分析的地层学方法是,应按正确的地层顺序鉴别出某一地区内各岩组的层序,据其现存布局确定总的构造特征。
如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地层的变新方向或鉴定地层的正常与倒转。
利用次生构造确定地层变新方向或正常与倒转也很有效。
尤其利用轴面劈理判别地层变新方向已成为野外工作时一种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雷斯(Leith,1905)法则指出,劈理(S1)与层理(S0)同方向倾斜,若S1>S0,为正常层序,而S1<S0,为倒转层序;劈理与层理反向倾斜,为正常层序。
另外,在褶皱转折端处层理和劈理则为垂直关系。
(2)构造面向。
指在轴面上垂直于褶轴并指向较新岩层的方向,若构造面向方向指向上,称上向构造或表述为正面朝上;面向指向下,称下向构造或表述为正面朝下;构造面向方向倾伏角小于30°,则称侧向面向。
地层变新方向或正面向上、正面向下只解决地层的局部正倒问题,而构造面向则是在区域上研究地层的变新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先利用原生构造或次生构造确定地层的变新方向,然后在轴面上确定构造面向。
一般认为,如果只有一期褶皱作用,褶皱有一致的构造面向;如果大区域是下向构造,一般存在有大型倒转褶皱或推覆构造;如果在同一褶皱中沿其轴面上向构造和下向构造均有发育,无论有无双重转折端出现仍能厘定有叠加褶皱存在;若有两期褶皱叠加,则应在晚期轴面上确定构造面向,不同构造面向的分界面,就是早期褶皱的轴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