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资料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
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一的一张生命大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来维持的。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
物质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有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这五条都是从客观描述对象的角度来叙述的。
没有直接反映主体的作用。
后四条可以做为第一条的注释。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其对象、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创作过程?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论基础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研究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2.近代科学发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冲击的自然科学事件?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④尿素的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3.自然系统的演化过程?(1)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2)自然系统的演化包含着前后相继的各种运动过程,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临界点上新质的突然产生(3)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4)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4.生态危机的涵义及其表现?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环境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被严重破坏,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自辩简答题暨大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汇总(仅供参考)绪论一、自然辩证法创立和发展状况?(1)、自然辩证法创立(2)、自然辩证法的完善和发展(3)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二、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定位:(1)、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他是一个学科群,是包括许多科学的大口袋。
(3)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4)他是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桥梁(5)、他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6)、他是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具有哲学性质,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历史唯物论属于同一层次,从认识层次将,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技术具体学科之间,是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科学技术之间联系的纽带。
他不是一门孤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的哲学学科,总之,他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
关系:(1)、各有侧重,双向互动,相辅相成。
(2)、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指导与统帅关系与实事不符,缺少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1、古希腊自然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着重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
古希腊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朴素的自然观(2)、主张对存在的自然界做本原性(即第一性)的探索(3)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形式动因(4)与以前的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差别:原始自然科学的成分。
局限性:内容上是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猜测性的思辨,形式上直观。
零散片面孤立,缺乏深入缜密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总之,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只是直观的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称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顿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浸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四、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七、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八、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九、系统的含义、特征十、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十一、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十二、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十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作用十四、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五、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十七、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应秉持的观念十八、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十九、科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二十、科学与人文冲突的原因二十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十二、实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途径二十三、伪科学的危害、治理措施二十四、科学主义二十五、“李约瑟难题”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 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1、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
是系统的自然观。
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
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
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
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
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重点(手打版)
自然辩证法:
1.重点、系统方法、创新
2.扩散理论等名词
3.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英法德日美”为什么转移、转移中什么起重要因素
4.什么叫社会建制
5.科学共同体、有形学不定无形、科学家气质、露顿
6.UCDOS、PLACE、默顿齐曼(代表什么)
7.科研伦理道德
8.科学技术思想(新加,了解)
9.国家创新型建设、什么是创新型国家(5个标准)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容)
11.科学技术方法论、系统思维、创新方法
中特:
1.导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五个社会主义国家。
2.政治、经济、政策,为什么我们是中国特色
3.初级阶段的认识,为什么
4.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特点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为什么提出,怎么走)
6.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市场——改革开放(收入分配,西部大开发)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大国空巢,计划生育)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报告又提出。
?
(变化)(十七大→十八大变化24个字,结合实际)
9.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什么叫)对提升综合实力/国际地位的影响
10.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
11.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
12.全球九大危机
1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为什么执政党反腐倡廉,走怎样的道路)
14.当代中国与世界(了解)
15.主要政治经济建设。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与精华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第一节自然辩证法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人类通过科技研究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内容⏹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主要阐述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
⏹科技方法论:人们对科技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科学技术观: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的看法。
阐述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 学科性质⏹哲学类⏹哲学概括的基础:各们具体学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历史渊源1.古代的自然观:朴素的自然观(1)内容: A探讨世界的本原,一致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本原构成,哲学家们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B 宇宙万物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诉诸于自明性。
C 运动变化遵循规律。
D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理想和目的不是去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
(2)特点:整体性直观性模糊性猜测和思辨性2.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和方法论(1)形成: A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生产力水平是机械论自然观形成的基础。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极其获得的巨大成功使机械论自然观走向成熟形态。
(2)表现:A力是改变物质状态的原因,机械观提出外因论;B用力解释一切自然现象;C物体质量不改变,机械观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无质变;D牛顿力学得出严格的用数值表示机械因果性的公式,可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机械论认为这种单义的决定论是决定论的唯一形式(3)哲学概括为机械自然观的发展推波助澜3.自然观的世界图景及特征: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A 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B 决定性必然性可预测性 C 还原性 D 可逆性E 简单性要点:A自然界是不变的。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概要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部分: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征1,自然系统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统一体。
2.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3,自然系统的普遍性。
3.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4.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1.要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2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3.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4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 .3科学性4可行性6.选题的步骤:1发现或搜集问题 2初步选择问题 3资料调研 4制定研究计划5课题论证 6课题审批7.科学观察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 典型性原则8.科学实验的特点: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 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实验方法可以延缓、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
(5)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6)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9.数学方法的特点:(1)数学方法具有抽象性(2)准确性(3)广泛的应用性10.系统方法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动态原则(3)最优化原则(4)模型化原则11.复杂性科学的特点(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论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就是非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要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梦想,主张既要超越还原论,又要超越整体论,即把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适合复杂性研究的贯通思维。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复习版.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八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1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个对象)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想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与其发展规律以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发展本身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唯物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p166)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他认为理论虽不能被经验验证,但能被经验证伪。
他主张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问题上,证伪优于证实。
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P2-P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作用(P14)
2.系统自然观的观点(P17)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P21-2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P26-P30)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P30-P31)
3.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P37-P38)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分析和综合(P44)
2.归纳和演绎(P45)
3.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P48-P53)
4.复杂性方法的特性(P57-P58)
5.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58-P59)
6.技术思维的特点(P62-P65)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P69-P70)
2.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P76)
3.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P77)
4.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P80-P81)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
1.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P88-P90)
2.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P93-P94)
3.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P102)
马潇整理,如有错误,请联系我,谢谢。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2014-4-15)1.自然辩证法包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2.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承认了相对静止,但夸大了绝对运动。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仅承认绝对运动,但否认相对静止。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缺点优点: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在中世纪神学自然统治长达千年之久,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②它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③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缺点: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什么);(质的突破,吸取了其他自然观的优点,克服了其他自然观的缺点;加进了自然的特点;贯彻到了人类历史)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技社会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系统的存在(静态)和演化(动态)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8.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③自然界的演化是由“不可逆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④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9.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重点整理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科研课题→获取科学事实和材料→进行理论加工→进行科学验证→上升到科学理论,科研选题(良好开端)——最重要的一步2.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科学和技术的区别(1)目的不同(2)任务不同(3)科研的程序不同(4)社会作用不同(5)最终成果的形态不同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科学与技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改造世界。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
3.科学技术的发展内部、外部动力问题内部动力: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②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③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疑难④科学分化与科学综合的矛盾⑤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的矛盾外部动力①社会的经济需求②社会的文化需求③国防、军事、战争的需求④社会的政治需求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论述,结合自己的专业)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人类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产生消极的负效应,而这种消极的负效应,即可能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也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实践社社会改革,来调节社会关系,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凡属于科学技术本身尚不成熟不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要靠深入进行科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来克服。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还认为,考察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其社会后果,不能只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孤立地进行考察,而应将其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从其与社会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
5.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简答或者论述,简答只需写提纲)1、需要性原则指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来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1)考虑课题的价值。
一看是否解决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看对未来本学科或整个科技发展是否产生重大影响(2)注意将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
从现实看,是科技发展中的焦点,生产实践中的难点;从全局看又是科技发展的起点,生产实践中的新的增长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
第一章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自然辨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内容: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研究对象:1、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的辨证法)3、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研活动中的辨证法)4、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第二章自然观1、为什么说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思路:先分析自然观发展史上前两种自然观(古代朴素和机械唯物)的优缺点及其局限性,在分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点,突破了前两种自然观的局限性,发展了前两种优点,加进了自己的内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优点:19世纪科学观、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或总的观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没有坚持在科学的基础上。
局限: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优点:唯物性和坚持自然辩证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2、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空间和事件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3、物质运动由于外的作用,自然界是一架庞大的机器。
4、自然界的未来发展,唯物性没有贯彻到人类历史。
优点: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自然辩证法重点内容
17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1)逻辑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接受了经验确定标准,以逻辑语言分析改造传统思辩性哲学为己任 ,拒斥形而上学 ,提出经验证实标准 ,即凡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 (知识 )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提出: 任何理论或命题 ,凡在逻辑上可证伪的 (可反驳的 ) , 便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2)相对主义学派,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对应于一组操作,凡可操作的,包括仪器的和智力的操作,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反之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化 ,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 ,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 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用之分 ,没有真假好坏之别.3)库恩的标准(相对主义):库恩认为分界标准是相对的,随着历史的演变,科学共同体的不同,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只是科学共同体具有的"意见一致.标准更主要地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决定,而不逻辑.6、简述影响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在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探索活动会出现新事实新现象用原有理论难以解释,,需要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完善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从而把科技推向前进。
二、不同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争论:1、产生原因: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结论。
2、作用:(1)活跃学术气氛,加速科学发展。
特别是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造就年轻人才;(2)促使人们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正确的观点;(3)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理论创新。
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1、原因:世界的物质同一性2、途径与作用:(1)基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科学的理论更加可靠可信,一次为指导改造世界,能提高成功率;(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3)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有利于科学整体突破、全面发展。
自然辩证法修改版重点分析
自然辩证法修改版重点分析自然辩证法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1科学技术基础:①天文学,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②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③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④化学,维勒人工合成尿素;⑤生物学,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必考)1.2:哲学基础:主要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其中尤以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
1.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造和贡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功能2.1:性质:①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科学;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③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2:内容: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③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3:作用: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层次:指的是系统之间(或一个系统与其环境间)经相互作用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①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即高层次包含低层次,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低层次的变化会影响高层次;②同一层次之间存在着相干性的关系。
自然界的基本层次:①非生命世界——宇观,宏观、微观层次;②生命世界——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1.6系统演化观①演化的方向——可逆与不可逆,进化与退化。
2.3.4:生态自然观的作用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②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2.3.5:人与自然的和谐①包含三个方面: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②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
是系统的自然观。
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
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
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
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
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答:(1)创立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究,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辨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
直到恩格斯去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
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联公开出版。
(2)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
(3)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A)建国之前: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从联和日本传播到中国,中国学人和革命领袖们开展译介、学习、运用。
B)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
C)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D)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
3.古代唯物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答:(1)古希腊:1)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
基本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这标志着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科学的第一步。
2)朴素的辩证法。
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方面来看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
3)整体性、系统性。
由于科学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古希腊人总是从整体上观察和说明自然的变化过程。
4)直观性、猜测性。
对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得到直观的结果。
这表现了人类的幼稚性。
(2)古代中国: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关系(阴阳、五行)、波场(气);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规律与本体相联系(阴阳变化、道);自然、人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3)古代中西自然观比较:【共同之处】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不同之处】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答:(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2)利: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中的一次进步,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现水平相适应,并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
它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弊:机械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
机械自然观并不能回答诸如“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不同的物质形态是如何转化的”等问题,最终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
机械自然观主用牛顿力学规律去解释自然,导致了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存在的机械决定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现。
5.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答:(1)立场观点: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联系、运动、演化、发展。
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
认为自然界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整个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非生命运动和生命运动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不会消失,物质不灭,运动不灭,自然界是无限流动和循环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
(2)方法:方法是辩证的,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实验和理论、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抽象和具体辩证结合起来的方法论。
6.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自然观念,及其近现代科学依据答:(1)自然观念: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
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2)近现代科学依据: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A)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时空和物质及其运动、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
B)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
C)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D)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界,提供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E)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F)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和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中。
7.进化-退化的辩证关系,(注意,进化是有条件的)答:进化和退化的辩证关系如下:(1)不可逆性: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这是一条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
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这是一条物质层次逐步下降、物质系统愈趋简单、组织化程度下降的路线。
进化和退化的上述,使其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2)稳定性重建3)离散性(2)进化和退化的统一性: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不可逆性。
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
(1)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3)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8.人类是如何超越自然界的答:①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类,就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而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水平、实践能力都相当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是使用简单工具的人。
③在农业社会,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转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
④进入20 世纪,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
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发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