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赏析7

合集下载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浅析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的艺术性探究

浅析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的艺术性探究

浅析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的艺术性探究于小冬是一位中国油画家,以其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题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富有神秘感的氛围,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从构图、色彩运用和题材表现三个方面对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的艺术性进行探究。

对于小冬的藏传佛教题材油画而言,构图是其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对称、层次和动态等构图手法,以营造出宏伟庄严的氛围。

比如他经常选取佛像、寺庙、佛塔等作为主题,通过对不同元素的巧妙组合和规划,使画面给人以和谐、平衡的感受。

他还常常运用透视和长景深等手法,使画面具有空间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色彩运用也是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艺术性的重要方面。

他善于运用暖色调和冷色调,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创造出深深的情感和氛围。

他常常使用金黄、红色和橙色等暖色调来表现佛像的尊贵和庄严,同时运用蓝色和绿色等冷色调来表现寺庙的神秘和宁静。

通过对色彩的精心安排和运用,他使画面充满了神秘、宁静和悠远的氛围。

题材表现是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艺术性的关键方面。

他通过对佛教题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将其转化为画面上的表现,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往往富有宗教性的内涵和哲学思考,并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他常常通过表现不同佛像的形象和表情来揭示佛教教义和修行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对寺庙和佛塔的描绘来表现佛教信仰的力量和能量。

通过对题材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他使画作达到了超越常规的境界,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触动。

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的艺术性体现在构图、色彩运用和题材表现等方面。

他善于运用构图手法营造出庄严、和谐的氛围,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对照创造出深刻的情感和氛围,同时通过对题材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传达出深奥的思想和思考。

这些因素的综合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和表现力,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启发。

通过对于小冬藏传佛教题材油画的艺术性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同时也更深入地探讨油画作品在宗教题材表现中的独特魅力。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佛教艺术赏析8

佛教艺术赏析8

本生故事——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本生故事 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在六道中轮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佛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认为人的一切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要 消除苦难只能求之于人的自我觉悟和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必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讲述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就叫做本生 故事。 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故事。在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是一笔相当丰富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太子舍身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六牙白象施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 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牙、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仁智、信义为主题。 仁智、信义为主题。
东晋顾恺之创造了具有江南士大夫神态气质的的 维摩诘形象, 维摩诘形象,在清瘦的病态中透露出机敏和聪慧 之灵气, 之灵气,这种清瘦病态的士大夫形象正是魏晋时 期人所崇仰的。顾恺之清瘦形维摩诘像给绘画界 期人所崇仰的。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中 国 佛 教 艺 术 的特 点
一、表现内容
1、隋唐以前 、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佛传故事——又叫佛本行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 又叫佛本行故事, 佛传阶段形象的综 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 合。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四相图表现的是释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 等四件大事。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涅槃等四件大事。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住胎说 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法、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双林入灭等情节。 双林入灭等情节。在早期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唐代的佛教艺术

唐代的佛教艺术

唐代的佛教艺术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在唐朝的统治下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融合了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艺术。

本文将从佛教寺庙建筑、佛像雕塑以及佛教壁画三个方面,介绍唐代的佛教艺术。

一、佛教寺庙建筑唐代佛教寺庙建筑以密教为主,大型佛教寺庙多采用了密宗的格局和形式。

著名的寺庙有大唐佛顶山摩崖石窟、法门寺、千佛洞等。

这些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富有东方哲学和文化的独特韵味。

寺庙内的建筑物多为木结构,建筑屋顶采用独特的檐角和斗拱装饰,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同时,佛宫殿、经堂等建筑也成为了唐代佛教寺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像雕塑唐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像雕塑。

在唐代,佛像雕塑经历了从“净像”到“赞画像”的过程。

净像是指佛像的形象表现得比较抽象和传神,追求佛法的真谛;而赞画像则是根据教义和佛教经典的描写,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腻,通过佛像来传达教义和佛法的内容。

唐代佛像雕塑形态丰富多样,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等不同形态的佛像。

佛像造型庄严肃穆,表情和手势具有独特的寓意。

三、佛教壁画唐代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壁画采用壁画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佛教的教义和佛法。

唐代佛教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其艺术风格继承了北魏石窟的传统,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和技法。

佛教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有佛陀的生平事迹、佛经故事、佛教独特的神话传说等。

壁画的构图严谨,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弘扬了佛教的精神内涵。

总结:唐代的佛教艺术在整体风格上兼具了汉传和印度佛教的特点,具备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寺庙建筑、佛像雕塑以及佛教壁画都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这些艺术形式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另一方面也与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密切相关。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唐朝被誉为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峰之一,其佛像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佛像风格唐朝时期的佛教雕刻以线条简练、造型简约、神态虚幻、气韵深远的特点为主。

唐朝佛像既有继承南北朝佛像艺术特点的作品,也有迎合时代需要的新风格作品。

唐代的石造佛像,尤其是大型的石雕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峻宏、庄严的气势。

从胸腹到两胁展开的壮丽衣褶,不仅透露出其深沉丰腴,也表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浑厚深邃"的艺术效果。

这与统治者推崇气势磅礴的汉家山水意蕴不谋而合。

在质地细腻的石雕中,唐代佛像常常以少雕出多、虚实并济、形象空灵的精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二、佛像特色唐代的佛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致,也体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

唐代佛教对佛像特别重视,佛像是供奉佛教寺院的主要物品。

唐代佛教信仰中,弘扬慈悲和智慧,推崇默默无言的修行,这种信念经常通过佛像形象的设计和刻画表现出来。

唐代佛像中最为著名的是释迦摩尼佛像。

唐代的佛像造型多以存在感强、脸部线条简练、不作过多修饰,尤其是释迦摩尼佛像的脸部线条简练,眼睛平静且目光深邃,旋转让人无从捉摸,同时也表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哲学。

唐代佛像的另一个特色是“轻盈”。

唐代佛像通常比例长,身材修长,线条流畅,不厚重,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典型佛像,给人以柔美与浪漫的感觉。

这体现了佛家的虚空教义和身心的身心和谐,也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中和”思想的特点。

佛像的创作,除了装饰寺庙以外,更是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情况,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对唐朝佛像造像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像的继承和创新唐代佛教沿袭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艺术特色,如释迦牟尼坐像和立像的制作风格颇为类似。

这些古代佛像造型简朴,线条流畅,风格古朴,充分体现出了佛教生活和修行的质朴之处。

然而,唐代佛像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深化了佛教表现形式。

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佛教艺术姓名:李坤班级:09材料成型学号:200911101016 日期:2011.4.21目录一、摘要二、正文(一)、佛教建筑1、石窟2、佛塔3、佛教寺院(二)、佛教壁画1、早期佛教故事画2、北魏时期的壁画3、唐代壁画(三)、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1、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3)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2、中期:隋至中唐时代,以唐代龙门及天龙山为代表3、晚期:晚唐至两宋时代,以唐宋大足为代表三、结论摘要: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

我在这里就大致谈谈我对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关键字:美术鉴赏佛教艺术审美建筑壁画雕塑正文一、佛教建筑(一)石窟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本文将从石窟中所雕刻的佛像、壁画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在云冈石窟中所雕刻的佛像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中国化特色。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形态优美,神态庄严,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觉。

这些佛像的服饰、身姿以及面容都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

与印度佛教艺术中的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的佛像更加丰满圆润,体态丰腴,这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影响。

而且,云冈石窟中的佛像表情温和,眉目含情,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情感的体现。

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不仅是对佛教信仰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诠释,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壁画是石窟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最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上都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在云冈石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凤、麒麟等神兽,以及云彩、山水等中国传统意象。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壁画的内容,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壁画艺术中的影响和地位。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在色彩运用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运用了大量的红、黄、蓝等颜色,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感知。

云冈石窟中的壁画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云冈石窟中的其他艺术作品也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比如石窟中的石雕、铜器等,都融合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色。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传统纹饰图案,如云纹、莲花纹、螭龙纹等,这些纹饰图案不仅装饰了艺术作品,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 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 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 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 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佛教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 化,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应了中国民族由接受到改造消亡他, 到最终摆脱他。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 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进程。
.
10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在巨大智慧超然的伸向 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 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 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 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 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 强烈情绪。
.
24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虚幻颂歌(前唐)
• 跟长期分裂战乱的南北朝相比,隋唐的统一后社会 表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
21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
22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
23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 想都集中的寄托在它身上, 然而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 祥、关怀的精神,表现的恰 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美学家眼中的佛教艺术——读张法教授的《佛教艺术》

美学家眼中的佛教艺术——读张法教授的《佛教艺术》
参考文献 :
【1《 1】高中 中国近代史教 学参考 书》 第一分册 , 上
海 教 育 出版 社 ,9 7 15 。
【2傅 美林 、 1】 陈文蔚 , 新编 中国近 代 史( 8 0 《 14 —
【3郑师 渠 , 中国近代 史》 北京师 范大 学 出版 1】 《 ,
( 者 单位 : 作 南京 大学 历 史 系
式 的演 变 总 与 文化 状 况 攸 切 相 关 的 观 点 , 艺 术 术 、 多 艺 术 、 教 艺 在 笈 密 的 审 美 形 式 与 文 化 演 变 相 结 合 的视 点 上 大 胆 开 术 ) 化 状 况 . 此 揭 演 由
拓 .细 心 搜 寻 , 终 于 向我 们 展 示 出 佛 教 艺 术 的 示 了 佛 教 的 三 种 艺 术 无 佛 密 独 特 演 变 规律 、 厚 的审 美 意 蕴 及其 内含 的东 方 境 界 ( 佛 像 之 境 、 像 出 现 上 坐 部 之 境 、 宗 深
1 8: 4 95 3 -35 。
空 产 生 的 。尽 管 人 们 总 是在 不 断地 重 写历 史 , 但 【 《 9 中国近代 历史故事 ( 】 通俗卷 ) , 》 上海人 民 出
15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他 们 是 在 一 张 白纸 上 来 写 !从 这 版 社 , 9 9。
维普资讯
“ 有 的历 史 都 是 当 代 史 。 ” 夫 ! 所 信
【 王 明珂 , 历 史事 实 、 史记 忆与 历史心性 》 3 】 《 历 ,
然而需要指 出的是 ,如 果过 分强调历 史记 《 历史研 究》 2 0 ( ) ,0 15 。
忆 的 建 构 性 ,就 可 能 会 导致 人 们 忽 略 了 “ 历 【】 元 4陈恭禄 , 中国近代史》 商务印书馆 ,9 45 。 《 , 13 :1

佛教艺术简析

佛教艺术简析

52佛教艺术简析陶然西安美术学院一、佛教艺术的传入中国文化因为佛教艺术的传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我国艺术史上佛教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思想以新颖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

佛教艺术为了适应中国的儒家思想,无论是从形象或是观念上都重新塑造。

在中国,观音菩萨被奉为能普度众生的救星,大概从唐朝开始,观音菩萨就从中性变为女性,于是人们有称她为送子观音。

如同中西结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开始想佛教文化注入儒家思想,是的佛教文化中国化。

然后佛教文化向中国文化注入它的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二、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佛教建筑1、石窟石窟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佛教有两种石窟形式,有一种是精舍形式的和尚房,正方形的小石洞,里面每个面都有小龛,提供给僧人可以坐在里面,还有一种是支提窟,洞里面积特别大,还有一个佛塔竖立在里面,佛教信徒会在这个佛塔前聚在一起拜佛,大概在南北朝的时候石窟才来到中国,尤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一路上出现石窟。

特别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它们大多聚集在黄河中游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最繁盛的是北魏到唐朝,宋代以后逐渐衰败。

2、石塔佛塔本来是佛教信徒膜拜的对象,可后来又出现了经塔,墓塔等。

因为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也传入中国,最开始的形式是木塔,像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我国最早期的塔,它有九层可是在短短几十年就逐渐被摧毁了。

洛阳永宁寺塔位于山西省应县,特别高的木塔。

它有着十分结实的结构,完美的外表和多少个春秋的见证被全世界建筑师称赞为建筑瑰宝,并且还被叫作“天下第一塔”,说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伽塔。

,因为最早是印度健陀罗,所以中国的石塔受它影响很大,最后因为一直被中国文化的同化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改变形成了以下的种类: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浅析犍陀罗的艺术特征
犍陀罗是古印度佛教的一种佛像坐姿,用来表示普觉的佛陀和阿罗汉的形象。

其艺术
风格自然朴素,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下面从造型、手印、脊髓线、服饰等方面分析其艺
术特征。

造型方面,犍陀罗具有“三曲一直”的特点。

即头、胸、臀、双肩自上而下呈现曲线状,而膝盖则呈直线状。

这种造型感非常和谐自然,使整个佛像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塑造。

手印方面,犍陀罗手印的多样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手印分为世相和微妙两种,世相手
印是根据佛经记述的佛陀言行而设定的手印,而微妙手印是佛教传统上特有的手印,与世
相手印直接相关。

犍陀罗中常见的手印主要有持钵印、施无畏印、释迦印等,不同的手印
代表不同的意义,如持钵印代表大悲,施无畏印代表坚定的信仰等。

脊髓线方面,犍陀罗的脊髓线非常特别。

佛陀的背部骨骼有轮状骨隆起,这就构成了
脊髓线。

在犍陀罗的佛像中,脊髓线被塑造得很清晰,一条由上到下笔直的线完美勾勒出
佛陀端庄肃穆的形象。

服饰方面,犍陀罗的服饰简单朴素,但又不失其壮观的气氛。

佛像的服饰主要有袈裟、袈裟带、衲衣等,袈裟是一种厚重的长袍,表达佛教中"三衣"的意义,即出家人的需要:
除袍、袈裟、钵。

在犍陀罗的佛像中,袈裟虽然厚重,却能够将佛像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特别是在脊髓线和身体曲线的塑造方面。

总体而言,犍陀罗具有自然朴素、曲线感强烈、手印多样、脊髓线清晰、服饰简朴等
特点。

这些特征和谐有序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印度佛教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佛教
信仰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视觉体验。

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

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

宗教艺术鉴赏院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文三班姓名:温彦磊学号:20093610332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从汉代白马寺的建立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到现在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使人们解脱苦与难期盼来世的幸福,给精神空虚者带去福音,净化了无数的恶。

人们对佛教是崇拜的,人们将对佛的信仰转入现实中去,依靠绘画和雕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

而其中绘画传达出无限的神韵和各种的故事以及涅磐的精神,使人们对其十分喜爱。

中国佛教绘画的历史根据佛经和佛教传记中的记载,当佛在世时,佛教寺院中已经有了佛教绘画。

《根本说一切又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云:“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

佛若许者,我欲装饰。

’即往白佛。

佛言:‘随意当画。

’闻佛听己,集诸彩色,并唤画工。

便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

’可见佛像的绘画历史悠久。

佛教画像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汉明帝时从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土。

今天存在的佛教画像有拜城县绘有佛本生故事的克孜尔名屋壁画,以及库车县木吐喇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等。

佛教的画像沿丝绸之路东来而至甘肃的敦煌鸣沙山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安西榆林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广元石窟等。

据传在明帝永平初年遣使付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斜沙门东还洛阳,以白马驮经,以白毡裹释迦立像,在洛阳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万骑三匝绕塔图。

这是中国自作佛像画最早的记载。

为了便于人们的供奉,中国佛教画像采取了石刻雕塑造像的主体形态。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造像走向繁盛的时期,著名的佛教三大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均始建于公元四五世纪,是以北魏为代表的佛教造像的杰作。

佛教壁画发展到隋唐时代最为辉煌。

今存隋唐佛教壁画以麦积山的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为代表。

敦煌所存的唐代壁画尤为富丽美艳,人物造型往往以当时的贵官贵嫔为典范,端庄华贵。

佛教艺术赏析

佛教艺术赏析
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 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理学博士

佛教和科学两者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 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特别尝试 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 释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重要概念, 又以科学的推论,来说明佛教相信六道(生命) 存在,并非迷信之说。
弥 勒 菩 萨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弥勒殿对联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916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留下的偈语
九 华 山
大 愿 地 藏 王 菩 萨
观 世 音 菩 萨
心 胸 开 阔 , 处 处 自 在
大 慈 大 悲 , 时 时 祥 和
佛教对当代人的作用
• 佛教的主要主张:人的苦乐不取决于外境, 而是取决于心灵对外境事物的反应方式 • 佛教的主张揭示了心灵运动的奥秘 • 对过去、现代、将来的人创造美好的人生都 有指导性的意义
观 自 在 菩 萨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飘泊。 ——《入行论》
佛教实质是一门哲学,一种教育、也是 一种优秀文化
• 9、三法印:诸行无常(时间维度)、诸 法无我(空间角度)、涅槃寂静(烦恼 的彻底消除)
结论:佛教的基本哲学主张
• • • • 心和外境的关系 人的本质就是心 心可以离开肉体转世 心的本性就是永恒的无有生灭的空性和 光明的灵性、觉性(道、佛、如来、法 身、如来藏、实相、真如、金刚佛性、 本性、本来面目) • 控制心灵对外境的反应是佛教修行的精 髓
普 陀 山
大 悲 观 世 音 菩 萨
五 台 山
大 智 文 殊 菩 萨
峨 嵋 山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六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艺术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佛教影响了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是六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雕塑多数是用石头、青铜、木头和泥土等材料制成的,形式多样。

早期的佛教雕塑重视表达“佛教教义”,尤其是“涅槃”和“菩提”等概念。

而晚期的佛教雕塑强调意境和创新,表现更多的是“佛性”和“圣贤”的形象。

佛教雕塑的典型代表是唐代的“大佛”。

唐代的大佛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佛教雕塑,尤其是大唐禅寺的大雕塑,被誉为东方的东方。

这种雕塑不但具有精湛的技艺和雄伟的气势,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和几百年来佛教文化的精髓。

佛教绘画佛教绘画是六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绘画在内容上主要是描绘佛教的故事、传说和禅宗的境界。

在六朝时期,佛教绘画的主要形式是壁画和轴画。

在这些绘画中,表现了佛教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轮回、涅槃和菩提等。

佛教绘画的样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最为代表性的样式是“泥塑色绘”和“匠刻人化”的样式。

在唐代,佛教绘画也逐渐变得更加写实和注重色彩的表现,尤其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良好的构图。

佛教文化艺术佛教文化艺术是六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文化艺术主要是包括佛教音乐、佛教舞蹈、佛教诗歌和佛教笔记等。

在这些艺术中,最为流传的是佛教诗歌和佛教笔记。

佛教诗歌主要是通过诗歌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

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开创了很多佛教主题的诗歌。

佛教笔记则是通过文章来讲述佛教的历史和传播,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刚经》和《森林法师传》等。

总结六朝时期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交融的代表。

佛教雕塑、佛教绘画和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不仅代表了佛教文化的某种趋势和风格,更是表现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和高峰。

8 莲华喻赞品第七

8 莲华喻赞品第七

莲华喻赞品第七尔时佛告菩提树神。

善女天。

汝今应知。

妙幢夜梦见妙金鼓出大音声。

赞佛功德并忏悔法。

此之因缘。

我为汝等。

广说其事。

应当谛听善思念之。

过去有王名金龙主。

常以莲华喻赞。

称叹十方三世诸佛。

即为大众说其赞曰。

过去未来现在佛安住十方世界中我今至诚稽首礼一心赞叹诸最胜无上清净牟尼尊身光照耀如金色一切声中最为上如大梵响震雷音发彩喻若黑蜂王宛转旋文绀青色齿白齐密如珂雪平正显现有光明目净无垢妙端严犹如广大青莲叶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眉间常有白毫光右旋宛转颇梨色眉细纤长类初月其色晃耀比蜂王鼻高修直如金鋋净妙光润相无亏一切世间殊妙香闻时悉知其所在世尊最胜身金色一一毛端相不殊绀青柔软右旋文微妙光彩难为喻初诞身有妙光明普照一切十方界能灭三有众生苦令彼悉蒙安隐乐地狱傍生鬼道中阿苏罗天及人趣令彼除灭于众苦常受自然安隐乐身色光明常普照譬如镕金妙无比面貌圆明如满月唇色赤好喻频婆行步威仪类师子身光朗耀同初日臂肘纤长立过膝状等垂下娑罗枝圆光一寻照无边赫奕犹如百千日悉能遍至诸佛刹随缘所在觉群迷净光明网无伦比流耀遍满百千界普照十方无障碍一切冥闇悉皆除善逝慈光能与乐妙色映彻等金山流光悉至百千土众生遇者皆出离佛身成就无量福一切功德共庄严超过三界独称尊世间殊胜无与等所有过去一切佛数同大地诸微尘未来现在十方尊亦如大地微尘众我以至诚身语意稽首归依三世佛赞叹无边功德海种种香花皆供养设我口中有千舌经无量劫赞如来世尊功德不思议最胜甚深难可说假令我舌有百千赞叹一佛一功德于中少分尚难知况诸佛德无边际假使大地及诸天乃至有顶为海水可以毛端滴知数佛一功德甚难量我以至诚身语意礼赞诸佛德无边所有胜福果难思回施众生速成佛彼王赞叹如来已倍复深心发弘愿愿我当于未来世生在无量无数劫梦中常见大金鼓得闻显说忏悔音赞佛功德喻莲华愿证无生成正觉诸佛出世时一现于百千劫甚难逢夜梦常闻妙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我当圆满修六度拔济众生出苦海然后得成无上觉佛土清净不思议以妙金鼓奉如来并赞诸佛实功德因斯当见释迦佛记我当绍人中尊金龙、金光是我子过去曾为善知识世世愿生于我家共授无上菩提记若有众生无救护长夜轮回受众苦我于来世作归依令彼常得安隐乐三有众苦愿除灭悉得随心安乐处于未来世修菩提皆如过去成佛者愿此金光忏悔福永竭苦海罪消除业障烦恼悉皆亡令我速招清净果福智大海量无边清净离垢深无底愿我获斯功德海速成无上大菩提以此金光忏悔力当获福德净光明既得清净妙光明常以智光照一切愿我身光等诸佛福德智慧亦复然一切世界独称尊威力自在无伦匹有漏苦海愿超越无为乐海愿常游现在福海愿恒盈当来智海愿圆满愿我刹土超三界殊胜功德量无边诸有缘者悉同生皆得速成清净智妙幢汝当知国王金龙主曾发如是愿彼即是汝身往时有二子金龙及金光即银相银光当授我所记大众闻是说皆发菩提心愿现在未来常依此忏悔。

北魏的佛教艺术

北魏的佛教艺术

北魏的佛教艺术北魏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时期之一,佛教艺术在此期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北魏的佛教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佛教雕塑艺术北魏佛教雕塑艺术是该时期最为独特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北魏时期,佛教信仰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大量的佛寺和佛塔在此时兴建。

佛教雕塑艺术作为佛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传统的审美特色。

北魏佛教雕塑作品注重表现佛教教义和宗教精神,形象丰满庄重,雕像呈现出一种平和、慈悲的氛围。

佛教经典中的佛陀形象、菩萨形象和护法形象都有所表现,雕塑艺术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此外,北魏佛教雕塑注重表现佛家的特点,比如菩萨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冠状头饰、螺旋耳环等具有独特特征的形象。

二、佛教壁画艺术在北魏时期,佛教壁画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佛教壁画被广泛运用在佛寺的内部和外部墙壁上,用于宣传佛教教义和故事的传承。

北魏佛教壁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绘。

色彩鲜艳明亮,富有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细节描绘精细入微,表现佛教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宗教意义,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佛教壁画艺术在北魏时期达到了巅峰,为后世的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影响。

三、佛教文学艺术佛教文学艺术在北魏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北魏时期兴起了许多著名的佛经译述家和文学家,他们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撰写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诗歌,对佛教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魏佛教文学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以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为特色。

文学作品以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为核心,传达出人生的真谛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北魏佛教文学在艺术形式和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后来佛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北魏的佛教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雕塑、壁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独特的高度,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南诏、大理国在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 均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与汉地有着密切的 关系。尽管在文化习俗上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如父子连名制、椎髻与高冠(头囊)、跣足、披 毡、崇虎、火葬等(见《蛮书》卷8),但南诏大 理一直雅爱唐风,锐意学习中原文化。在宗教上 虽有本主、阿嵯耶观音、“阿殃白”(女性生殖 器)崇拜,但现存的南诏、大理时期的佛经、佛 像以及其它佛教文物,绝大多数源自汉地;现存 的佛教绘画、佛塔和石窟造像同样证明了南诏大 理国佛教与中原汉地佛教有极为密切的关係,如 现存佛画中的大量佛教密宗题材的绘像,都可以 在汉地佛教绘画中找到粉本。
2、艺术特色
除了佛菩萨像,汉地流行的多闻天像、 大黑天神、明王像在剑川石窟中也有出现。这些造像写实 生动,有南诏的特色,但“无论在服饰及衣上纹样,或是 雄武的神情,皆与唐代天王像相仿。” 第十六窟是为大 黑天神,属南诏晚期九世纪的作品。另外第六窟中也有大 黑天神,此神为密教的护法神。云南大黑天神信仰及图像 源自中国,从图像资料看云南大黑天神与敦煌大黑天神的 特征相似,故此,云南大黑天神不论其绘像还是经典,都 来自汉地。第六窟中的八大明王造像风格也类似四川大足 八大明王,其祖本来自长安。因此,从各方面看,剑川石 窟的造像艺术风格和雕刻手法都与四川大足石刻相似,它 再次证明中原汉族与南诏大理的亲密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梵像卷》山水背景的表现全用中国传统的 水墨技法,第2-6开中的背景点苍山,就向 我们展示了画家高深的水墨功底。总之, 《梵像卷》在“用线、傅色、构图、人物的 造型、各组团的呼应和全部动态之控制,都 安排得疏密轻重恰如其分,宾主从属各得其 所,”犹有典型的南北朝隋唐壁画中原正统 技法大匠的流绪遗风,“若是杂于敦煌石室 中,不看文字题名,亦难以区辩得出。”
南诏大理写经每纸约29行,每行17字,与唐代 官本写经的行式一致。而字体书法,意态端丽, 转折犀利,行楷兼用,为典型的唐人经生体, 与敦煌经卷风格相似。得注意的是经卷中 “佛”、“国”字的写法与武后时所造“仏”、 “圀”字完全相同。从写经可知,南诏大理 “所诵经律一如中国,” 虽然这些经卷出自当 时云南人的手笔,但在书写的字体、经卷的内 容、行款格式上与中原别无二致,是南诏大理 佛教受汉地佛教影响的有力证明。
二、云南佛教的教派
从教派来看,南诏时汉地密宗、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和 律宗已经传到云南。 密宗 南诏大理主要信奉密宗,在张胜温《梵像卷》中, 我们就看到许多密教诸佛及题铭如毗卢遮那佛、大日遍照 佛、十一面观音、大黑天神、诃梨帝母、莲花部母等,这 些均为汉地佛教贯用的密教译名。南诏大理写经中,《通 用启通仪轨》、《大威德经》、《金刚大灌顶道场仪》、 《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等主要密教写本经论,全部是汉 文佛典的抄写。从这些经典用词遣字上也可以看出是取自 中文佛典,“如‘启请’、‘仪轨’、‘灌顶’、‘金刚 萨埵’、‘息灾’等都是中文密教典籍中的常用词,” 说 明南诏大理的密教来自中国内地,信奉的是正统的汉密。
三、南诏大理写经
南诏大理佛教受汉地影响在南诏大理写经中也得到最 明显的反映。南诏大理写经数量极多,内容丰富,有 三藏经疏,也有仪轨谶文;密教、显教典籍都有,如 《护国司南抄》、《维摩诘经》、《金光明最胜王 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通用启请仪轨》、 《大黑天神道场仪》、《大灌顶仪卷七》、《金刚般 若波罗密多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佛说灌 顶药师经疏》等等。而且,这些“写本经论全部是中 国汉文佛典的抄写,” 其文字、内容、抄写行式,在 唐代汉地佛教经典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证据。从抄写 行式来看,写经保存了隋唐时期佛经的抄写惯例: “经论则真书,而注疏则草书,” 即经论用正楷书写, 注疏用草书,注疏的注疏,则用更加简便的草书,这 是佛教东传汉地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禅宗
从《梵像卷》可知,南诏时期禅宗就传播到了云 南,画卷第42至43开绘释迦牟尼弟子迦叶、阿难,是为中 国禅宗西土初祖和二祖,第44至50开绘达摩、慧可、僧璨、 道信、弘忍、慧能大师、神会大师,是为中国禅宗中土七 祖,第51至55开所绘为云南禅宗祖师的张惟忠、贤者买纯 嵯、纯陀、法光和尚与摩诃罗嵯。其中摩诃罗嵯是南诏第 十二代皇帝隆舜,他信仰禅宗,也是云南禅宗祖师之一。 在这里《梵像卷》用图画的形式说明了云南禅宗与中原禅 宗的传承关系及其法源的正统性,即迦叶─阿难─达摩等 中土六祖─神会─张惟忠─买纯嵯─纯陀─法光,从这个 谱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云南禅宗自中原汉地传来;又从神会 到法光、隆舜都是唐代或南诏时期的人物,因此禅宗无疑 在唐代就已传入云南,传入的时间被认为在南诏第九主劝 龙 晟 时 期 ( 809-816 ) 。

张胜温绘《梵像卷》的内容繁多,汉传佛教绘画 中所有种类,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其绘画技法与 中原的关系更是十分密切。从绘画技法风格上来 讲,“远绍晋魏六朝遗绪,近接吴道子武宗元之 衣钵”。全卷在表现人物时,先用中锋勾勒,再 设色傅彩,线条流利精确,色泽典雅和谐。线条 在张胜温笔下被应用得出神入化,不仅人物形态 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对动物的勾画也是惟妙惟 肖。如第23至38开的十六罗汉图,与今传吴道子 弟子卢楞伽所画十六尊者像对比,其笔法与风格 可谓一脉相承。又如在第86开中绘有白犬、象和 马,全用白描的方法勾勒,一挥而就,个个轮廓 精确、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写实功夫卓越。
有“南天瑰宝”之称的《梵像卷》是在大理国第 四个皇帝段智兴利贞时期(1173-1176),由大理 国描工张胜温“描诸圣容” 绘成,纸本、设色描 金,全卷长1635.5厘米,宽30.4厘米,共136开。 画卷首为利贞皇帝嘌信像,后绘有佛、菩萨、罗 汉、明王、天龙八部、东土禅宗法系、大理僧俗 和西土十六国王等众像。有显宗的菩萨像,也有 密宗的菩萨像,有显宗的高僧像,也有密宗神僧 像。有依据佛经为原本而绘的,也有大理地区独 有的。时间上,不仅有南诏时期的,也有大理国 时期的。
2、碑文 其中天、地、佛、国、日、月、圣等字都是采用 武周时的写法,如“佛”、“国”字写作 “仏”、“圀”, 写法与武后时所造字完全相同 。 由王仁求碑碑额上的佛像及碑文所使用的武周时新字证明 了汉地佛教在武则天时已经传入云南,而且佛教传入云南 的路线为汉地。又根据《南诏图传· 文字卷》记载,在南诏 第二代王罗盛时期(674-712),已有“梵僧”在洱海周 围地区传播佛教。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汉地佛教在南诏 罗盛时期已经由汉地传入南诏、传入云南。 3、《南诏图传》始作于南诏中兴皇帝舜化贞中兴二年 (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8年),是中兴皇帝为了搞清 楚佛教初传南诏之来源,他誓欲立图像供养而作。 分为两 卷,一是图画卷,纸本,设色,长约5.73米,高约0.3米。另 一卷是文字卷,详细说明图画卷的故事。《南诏图传》是 云南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云南佛教的 图文并茂的史料。现藏 日本京都有邻馆。
华严宗 《梵像卷》第63至67开是释迦牟尼 佛会图,图中央佛踞狮子座,作说法印。佛的 左右两边是文殊和普贤。华严宗以《华严经》 为依据,是以大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为 中心、文殊和普贤为胁侍构成华严佛会,与此 正相同。而在大理写经中,《华严经》数量也 相当多,表明南诏大理时期华严宗已在云南传 播且颇有影响。
第十三窟有题记“大理圀造像施主药师祥,妇观 音姑爱□□等敬雕”、“大理圀沙退□□□祥妇 人□□□□□□敬造观音像,”仅有时代,无年 号,但足证明此龛确为大理国时期作品。由此可 见石钟山石窟的开凿从南诏国末期一直延续到大 理国时期。其造像内容包括佛、菩萨、天王、力 士、八大明王等,其中梵僧、观音,特别是八大 明王、大黑天神的造像,体现了密宗的特点。
云南佛教及云南教传入的时间及路线
根据可信资料记载,佛教最早在南诏初期,即唐 武周时期传入云南,而且最初传入的是汉地佛教。 对此,我们可以从现存云南安宁市的王仁求碑得 到直接证明。 王仁求碑立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碑文为 初唐文人闾丘均应王仁求之子王宝善所作,字由 王宝善亲书。 1、 碑额

云南佛教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在人物造型和形象及表现 技法风格上深受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在剑川石 窟、《张胜温梵像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一点。 剑川石钟山石窟是以佛教为主要题材的石刻造像, 共有16窟。根据现存题记可知,开凿最早的是第 十二窟,其造像题记年代为“圀王天启十一年七 月五日题记,” “天启”是南诏第十代王丰祐的 年号,天启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1年,说明南诏时 期剑川石窟业已开凿。
观音信仰 观音信仰在南诏大理极其盛行,在 《梵像卷》共136开中,与观音有关的就有 二十一开,占全卷的七分之一强,所占比例 十分可观,而密教观音又占全卷观音像的二 分之一强。盛唐以后最流行的千手千眼观音、 如意轮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在 《梵像卷》中都有出现,而且其图像“根本 就和唐宋汉译经典的描述一致。” 如《梵像 卷》第103开十一面观音菩萨在人物的形象、 表现方式、构图、技法风格上与唐代所绘及 敦煌壁画中的同类观音像无异。
1、造像特点 剑川石窟第十二窟为南诏天启十一年 (850)作品,其中第三龛中是弥勒和阿弥陀佛造像,龛内 头部比例略大,结跏趺坐者当是阿弥陀佛,而善跏倚坐的 则是弥勒佛。这两尊佛像肉髻大而低,上佈螺发,双肩宽 厚,身著通肩大衣,阶梯状衣褶疏密与肢体动作互相配合, 作风写实。从弥勒佛衣内的身躯轮廓看来,佛像的手臂和 双腿粗壮,身躯厚实。这两尊佛像无论在刀刻手法或是在 造像风格上,均与四川唐代造像类似,只是躯干肢体更加 壮硕,表现出区域特色。第七窟为甘露观音及二侍女。主 尊观音面露微笑,曲眉丰肌,端庄美丽。“雕刻家在雕刻 这尊佛像时,汲取了现实生活中美丽妇女的特征,通过面 部表情细微的变化以及姿态和服饰的处理,刻划入微地创 造了一个充满人间生活气息的形象,” 这使人联想到大足 石刻北山的数珠观音;二侍女也是脸型圆润、躯体丰满, 显然是唐宋的风格。
而且《梵像卷》中普门品观世音的八难救 获,其布局和敦煌普门品观世音的八难救 获相同,这就清楚地说明南诏大理的显教 观音系统也是由中原传入。《梵像卷》中 观世音经变图、八难观音、救苦观世音的 名称在初唐时才出现,也可证汉地佛教内 涵为南诏所接受。 《普门品》就一直是中 原观音信仰的一部重要经典,大理地区流 行普门品观世音显然是受中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