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佛教艺术赏析第五讲
佛教艺术品的欣赏与鉴别
佛教艺术品的欣赏与鉴别佛教艺术品是指以佛教为主题或内容的艺术创作,涵盖了佛像、佛教经典、佛教寺庙建筑等各种形式。
在欣赏佛教艺术品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精湛的技艺和美学价值,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然而,鉴别佛教艺术品的真伪与价值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下面将介绍一些欣赏与鉴别佛教艺术品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在欣赏佛教艺术品时,我们可以从其造型、题材、色彩等方面入手。
佛像通常具有庄严肃穆的形象,面部表情平静慈祥,身姿端庄优美。
在细节处理上,可以观察雕刻的精细程度和神态是否自然生动。
佛教经典的绘画作品往往以佛教故事为题材,展现了信仰者追求升华的内心世界;而佛教寺庙建筑则体现了佛教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具有宗教仪式的氛围和风格。
其次,在鉴别佛教艺术品的真伪与价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入手,了解该艺术品的时代、流派、作者等信息,以及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
其次,通过专业人士或机构的评估和鉴定,以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价值。
同时,要留意市场行情和拍卖价格,了解同类作品的市场价值和受欢迎程度,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或收藏决策。
此外,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购买佛教艺术品时也要注意一些小窍门。
首先,选择正规渠道的商家或艺术机构,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喜好和收藏需求,不盲目跟风或被市场炒作所影响。
最后,在保管和展示佛教艺术品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潮湿等有害因素,保护作品的保养和保存。
总的来说,欣赏和鉴别佛教艺术品既是一种审美享受,也是一项专业技能。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体验其美学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做出正确的鉴别和投资选择。
希望以上介绍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和鉴赏佛教艺术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美感。
愿佛教艺术品的魅力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心灵的平静与启迪。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 这个故事使典型的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在雕塑和 壁画艺术上体现了新时期的精神。
.
12
割肉. 贸鸽
13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鹿王本生故事:
古代有一只九色鹿王(也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救起一个要溺死的人, 鹿王不图报答,只求他不要向外人泄露自己的行踪。这时一国王后 梦见了鹿王,想用它漂亮的皮毛做衣服,于是国王悬赏求鹿。被救 之人贪图赏赐,前去告密。但他的行为立刻得了报应:身上生疮, 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在国王前诉说了全部经过,国 王深深感动,下令全国不得捕捉九色鹿。故事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 贪心的谴责。
.
6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寺,佛塔,石造像等 佛教遗迹,是佛教僧人,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乃 至一般善男信女们各种心灵和期望的物化结果,而 已经建成,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
7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与虚幻幸福之中。 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 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者逃避。
• 天上与人间以彼此接近为特征,奏出的是一曲梦想幸福、引人入胜的 虚幻颂歌。
.
30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07中国美术赏析-宗教绘画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专业理论课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结合预设目标和学生学习重点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观察比较归纳形成认识3、研究讨论提高认识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信息化资源利用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与过程评价信息化手段讲授内容、教师活动学习内容、学生活动专业素养教育(5 分钟)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导入:欣赏北凉敦煌272窟《供养菩萨》,提问方式引入课题中国宗教绘画。
这幅画中表现了什么内容?二、讲授知识宗教绘画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东晋有顾恺之,擅长在绢上画历史或者社会风俗的绘画,北朝因受佛教的影响,壁通过学习美术有关知识,赏析美术作品,了解创作背景与动机,积累审美经验,交流审美体验,掌握美的欣赏原理,提升欣赏能力。
从把握形式美到体验内在美,从领悟作者创意到理解艺术特色,从感知精神内涵到享受艺术与美的真谛,获得美的愉悦,产生美的感动。
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画风格题材与汉代有很大不同,佛教说法相、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成了北方绘画的主要题材一、北凉佛教故事壁画以敦煌的千佛洞最为有名欣赏《供养菩萨》《尸毗王本生图》二、魏北魏《鹿王本生图》敦煌第257窟三、隋唐唐敦煌172窟《西方净土变》《乐队图》敦煌220窟四、宋元明宋梁楷《泼墨仙人图》元赵孟頫《红衣罗汉》明戴进《达摩至惠能六代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并提问学生最后作简单小结。
围绕什么问题去观看?看后学生了解些什么?出示任务并分析(10分钟)欣赏梁楷《泼墨仙人图》画面上的形象是一位袒胸露怀的“仙人”,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像是行走在云雾之中,其脸部的眉、眼、鼻、嘴拥成一团,下巴胡子邋遢,似乎形象很猥琐,但却是尽脱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气。
佛教艺术赏析7
综上所述,南诏、大理国在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 均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与汉地有着密切的 关系。尽管在文化习俗上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如父子连名制、椎髻与高冠(头囊)、跣足、披 毡、崇虎、火葬等(见《蛮书》卷8),但南诏大 理一直雅爱唐风,锐意学习中原文化。在宗教上 虽有本主、阿嵯耶观音、“阿殃白”(女性生殖 器)崇拜,但现存的南诏、大理时期的佛经、佛 像以及其它佛教文物,绝大多数源自汉地;现存 的佛教绘画、佛塔和石窟造像同样证明了南诏大 理国佛教与中原汉地佛教有极为密切的关係,如 现存佛画中的大量佛教密宗题材的绘像,都可以 在汉地佛教绘画中找到粉本。
2、艺术特色
除了佛菩萨像,汉地流行的多闻天像、 大黑天神、明王像在剑川石窟中也有出现。这些造像写实 生动,有南诏的特色,但“无论在服饰及衣上纹样,或是 雄武的神情,皆与唐代天王像相仿。” 第十六窟是为大 黑天神,属南诏晚期九世纪的作品。另外第六窟中也有大 黑天神,此神为密教的护法神。云南大黑天神信仰及图像 源自中国,从图像资料看云南大黑天神与敦煌大黑天神的 特征相似,故此,云南大黑天神不论其绘像还是经典,都 来自汉地。第六窟中的八大明王造像风格也类似四川大足 八大明王,其祖本来自长安。因此,从各方面看,剑川石 窟的造像艺术风格和雕刻手法都与四川大足石刻相似,它 再次证明中原汉族与南诏大理的亲密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梵像卷》山水背景的表现全用中国传统的 水墨技法,第2-6开中的背景点苍山,就向 我们展示了画家高深的水墨功底。总之, 《梵像卷》在“用线、傅色、构图、人物的 造型、各组团的呼应和全部动态之控制,都 安排得疏密轻重恰如其分,宾主从属各得其 所,”犹有典型的南北朝隋唐壁画中原正统 技法大匠的流绪遗风,“若是杂于敦煌石室 中,不看文字题名,亦难以区辩得出。”
敦煌佛教艺术之社会性表现
敦煌佛教藝術之社會性表現沙武田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提要:敦煌佛教藝術,除了表現佛教教義,描繪塑造各種佛經內容,作為信仰主題的朝拜對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歷史的產物,所表現的是歷史本身。
敦煌藝術是一種大眾化的、人間化的文化與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反作用於生活。
因此探討敦煌藝術的社會性顯得意義非常。
本文作者通過對敦煌佛教藝術從「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壁畫藝術」及「專題研究」等四個方面,對敦煌藝術的社會性表現作一概要之論述。
關鍵詞:敦煌藝術 社會性敦煌石窟自從十六國北涼時代開鑿以來,延續一千多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
在以敦煌莫高窟為中心的包括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安西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等廣大地區所開鑿的佛教石窟群,留下了以佛教石窟建築、彩塑、壁畫藝術為主的極為精美而又內涵豐富的敦煌佛教藝術。
敦煌藝術的主體為佛教石窟,其所包含的內容直接地反映著佛教題材,從表面上看均為佛教的各個方面,或者說敦煌藝術的最直接表現是佛教藝術,是對千年來佛教信仰與宗教活動的記錄與反映。
但我們談論敦煌藝術,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藝術的表象,而是應該深入藝術的本質,探尋其所包含著的深刻的社會性表現。
所謂社會性,即敦煌藝術作為一種自成體系,內涵豐富,並有著特殊關係的藝術形式,在明確了藝術本身的同時,還應著力探究表象背後所隱藏的豐富內涵:藝術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與歷史依據;藝術內容與形式中包含著的社會關係;從大的宏觀角度去把握藝術跳動的脈搏;進而解釋其所承載著的歷史、文化、思想。
因為藝術是反映現實的一種形式,絕不會離開現實社會而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通過藝術再現歷史,是藝術研究的目的。
藝術作為反映歷史現實的一種形式,具有深刻的社會性,是形象的歷史,又是歷史的形象。
因此作為藝術的另一個目的,即為大眾所接受,喜聞樂見,亦即藝術的人間化,只有當某種藝術形式大眾化,為時人所歡迎接受,這種藝術形式才會如長流之水,承載著歷史,不斷發展、創新。
佛教文化概述-李熙灿教授-第7章佛教艺术
佛教文化概述-李熙灿教授-第7章佛教艺术传统文化通识课佛教文化概述广州中医药大学李熙灿第七章佛教艺术7.1 7.2 7.3 7.4 7.5 造像(雕像、塑像) 绘画音乐诗词偈颂书法与篆刻7.1 造像① 概述起源:佛成道后,上忉利天为母说法。
时优填王,日夜思念佛陀忧愁成疾群臣用旃檀木造尊日夜思念佛陀,忧愁成疾,群臣用旃檀木造一尊五尺佛像,以安慰之。
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题材佛菩萨(阿)罗汉题材:佛、菩萨、(阿)罗汉量度与仪轨:造像量度经,其风格会因国别民族年代而不同国别、民族、年代而不同材料:金银铜铁玉石木竹象牙等金、银、铜、铁、玉、石、木、竹、象牙等7.1 造像② 佛像与菩萨像之区别释迦牟尼佛菩萨像7.1 造像/②佛头顶面相服饰手势特点肉髻佛像与菩萨像之区别佛与菩萨造像之区别(汉传)菩萨宝冠或发髻多鹅蛋形持法物优雅、自然、华丽多满月形结手印庄重、肃穆披袈裟,露心胸戴天冠,披璎珞7.1 造像③ 佛像手印简介释迦牟尼佛(禅定印)释迦牟尼佛(说法印)7.1 造像/③佛像手印简介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降魔印/触地印) (施无畏印,无锡灵 (右手施愿印, 青铜嵌银,巴基斯山,青铜) 坦斯瓦特7‐\8世纪)7.1 造像④ 地藏菩萨:摩尼宝珠和锡杖地藏菩萨摩尼宝珠和锡杖振开地狱之门如意宝珠地藏菩萨7.1 造像⑤ 普贤菩萨:主行(实践),大多骑六牙白象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普贤菩萨7.1 造像/⑤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山西双林寺)普贤菩萨(大足石刻,北宋)7.1 造像⑥ 弥勒菩萨:弥勒,意为慈氏。
现居兜率天,为此世间下一尊佛,号弥勒佛。
造型:大肚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弥勒菩萨(布袋和尚)7.1 造像/ ⑥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灵光寺)7.1 造像⑦文殊菩萨:主智慧,手持经卷(或莲花、剑),多骑狮文殊菩萨像7.1 造像/⑦文殊菩萨青铜文殊菩萨像铜鎏金文殊菩萨像(康熙,汉藏风格)(18世纪)四臂文殊菩萨像(清康熙?铜鎏金)7.1 造像/⑦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像(清,木雕)文殊菩萨像(石雕)7.1 造像/⑦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像(牙雕)7.1 造像⑧ 观世音菩萨:多种多样观世音菩萨多种多样白衣观音立像观音立像 (三亚南山寺,108米) (铜,大理国,11世纪)7.1 造像/⑧观世音菩萨观音坐像(铜鎏金,五代)7.1 造像/⑧观世音菩萨自在观音菩萨像自在观音菩萨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宋代木雕)。
08佛教艺术赏析第六讲PPT课件
20
看守藏经洞的王道士
21
英国奥里尔·斯坦因爵士
22
斯坦因在莫高窟外与王道士等合影 (右立者为斯坦因,中坐者为王道士)
23
24
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 (1908年到敦煌)
25
伯希和在藏经洞内搜检精品文书经卷
26
敦煌文书中的汉文写卷
27
姗姗来迟的美国华尔纳教授 (1924与1925年到敦煌)
16
• 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向达、王重民等一 批海内外著名学者,先后参与了敦煌学研究, 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在他们的努力下, 敦煌学在20世纪发展成为一门显学。
17
莫高窟藏经洞外观 (第16窟甬道北壁)
文稀 书世 的珍 收宝 藏敦 处煌
经 卷
18
刚刚从藏经洞取出的文书经卷
19
斯坦因在莫高窟外与王道士等合影 右立者为斯坦因(1907年到敦煌) ,
任瓜州刺史。元荣崇信佛教,来自洛阳,任职 瓜州期间,写经、造像无数。北魏晚期中原地 区流行的风格,随着元荣的到来直接影响了莫 高窟艺术。
50
佛陀与侍者 (第297窟 北周)
51
菩萨立像(第259窟 北魏)
52
菩萨像 (第432窟 西魏 )
菩萨腰束长裙, 头戴宝冠,披 巾交于腹前。 身材匀称,姿 态优雅,面相 秀美俊俏,带 着亲切善良微 笑。
中国佛教艺术赏析第六讲
——敦煌艺术的魅力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5佛教艺术鉴赏 一西
一、宗教背景
(1)原始佛教时期
现代原始佛教信仰者将佛入灭“第一次经典结集”后至佛灭后116年佛教发生 部派分裂之前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此时已经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响, 造成神话佛陀的观念产生,蕴含佛教分裂的原因,各地的教团已渐有神化佛陀 概念的雏形。“第一次经典结集”后至佛灭百年间的佛教,被定位为“根本佛 教”的主因,是因为佛灭后百年的佛教僧团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将“第一 次经典结集”集成的教法和百年内增新的传诵,加以重新整编为《相应部》、 《中部》、《长部》、《增支部》等四部圣典,这古新合集的四部传诵,遂成 为后世部派分裂后各部派的共传。因此,整编出后世诸部派共同传诵之四部圣 典的佛教,随佛尊者将其定义为“根本佛教”。
一、宗教背景
(2)藏传佛教的形成 --前弘期
松赞干布去世后,王室权力之争影响了佛教发展,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佛 教才又得以兴盛起来。为巩固王室的统治,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请来印度 著名僧人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桑耶寺,剃度了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 赤松德赞还派近臣迎请受人尊敬的唐朝大乘和尚摩珂衍僧人到西藏讲经,摩珂 衍在西藏传教11年。 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激化了与苯教大臣的矛盾。公元842年,苯教徒将国 王赤祖德赞谋害,拥戴其兄朗达玛为赞普,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朗达 玛灭佛不久,又遭佛教徒暗杀。吐蕃权臣,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 奴隶平民大起义又席卷吐蕃,整个社会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从 此时,被称为“前弘期”的佛教阶段就此结束。
一、宗教背景
(3)大乘佛教时期
大乘佛教按照佛陀的众生平等,人人本来均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菩萨思 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 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 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 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 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 “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 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 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 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 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我在这里就浅显谈谈宗教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也起源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等国家。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雕塑﹑佛画和建筑。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美术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衍变着。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
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中国嘉德秋拍:一波佛教艺术精品赏析
中国嘉德秋拍:一波佛教艺术精品赏析中国嘉德-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这十余年间,我们与所有的藏家、同行以及众多的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共同学习、同步成长,一起见证喜马拉雅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兴盛。
此次中国嘉德2022秋拍佛教艺术专场,精心挑选了百余件佛教艺术精品,囊括了明清宫廷佳作及印度、尼泊尔、西藏和蒙古地区优质造像、绘画艺术精品。
此外,整场80%以上的藏品是近20年首次面世,其中不乏多件喜马拉雅艺术精品。
期待与您一同走进神秘美丽的独特之境。
Lot 2451明永乐铜鎏金弥勒菩萨像(原封底)“大明永乐年施”款25.9cm.high来源:国内重要藏家收藏。
参阅:1伦敦拍卖会,2018年11月6日,Lot26,高26cm高,成交价:192.9万英镑。
2《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永宣文物萃珍》,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编,2010年,图122。
3 《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 & 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二,图359B,“大明永乐年施”款识文殊菩萨像,高27.1cm。
4香港拍卖会,2014年11月26日,Lot3106,高25.9cm.成交价:1804万港元。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家大掌柜》明代永乐、宣德两朝宫廷佛教造像,已经成为明代高水准工艺的代表,是藏传佛教艺术体系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朝的宗教政策以支持藏传佛教为治藏方略,却实施“多封众建”的政策,改变了元朝独尊萨迦一派的局面,即对西藏多个教派和地方势力进行封赏,以保持中央与西藏各教派的紧密联系。
这种大规模分封活动,在藏地掀起了一股受封热潮,一时间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侣纷纷朝觐请封或遣使来京,而皇帝也授予其封号、官职,并赏赐大量珍贵礼物。
在这种背景下,由皇家赞助,诞生出近乎完美的藏汉风格和谐交融的佛像。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讲
“乘”,原是指车子,引申为交通工具;后来,又 引申出了一种“道路”的意思。 小乘,意思是说,这种教义就像一种小的车子, 小的道路;认为只有一人能成佛,其他信徒 都达不到释尊这种成就,而只能成为“罗汉”。
大乘,意思是说,这种教义如同一种大的车子, 大的道路。
大乘佛教以罗汉为维护佛法的使者,认为“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主张 除了释迦牟尼之外,还有许多别的佛,而释迦牟尼 当然是佛中之佛。
三、僧
“僧”是“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众”, 即信奉佛法的出家僧人集团。四人以上就可以称 僧伽。 僧伽对佛教的弘扬住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佛教才把僧与佛、法并列为“三宝”。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三、唐代的佛教 四、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的佛教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约前566-前 486)原古迦毗罗卫国的一 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 多。释迦,是种族名;牟尼, 是尊称;合起来的意思是 “释迦族的圣人”。至于他 的本姓乔达摩,意思是“最 好的牛”,名字叫悉达多, 意思是“达到目的的人”。 释迦牟尼略早于孔子,他与 孔子、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 并称为“世界四大圣人”。
(二)八正道
也即“道谛”,也叫“八圣道”,是八 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道路:一是正 见,二是正思维,三是正语,四是正业,五 是正命,六是正精进,七是正念,八是正定。 按此修行就可以由“凡”入“圣”,从迷界 此岸达到悟界彼岸,所以又比喻为“八船”、 “八筏”。
(三)“缘起论”与“四法印”
“缘起”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因果关系。 “缘起论”主要有四个论点:(1)无造物 主;(2)无我;(3)无常;(4)因果相续。 “无造物主”是说世界万物都无主宰,都 不是神仙创造的,而只是“果从因生”的。 而“无我”就是指万物无主宰。所谓“无常”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 “因果相续”是说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又 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 律支配的。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赏析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赏析系别:艺术系班级:美术1102班姓名:**学号: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赏析【关键词】:佛教雕刻石窟艺术【摘要】:中国古代美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书法、绘画、建筑、雕刻。
在中国古代许多巧夺天工的雕塑品都是在石窟中完成,除此之外,石窟中还有精美的壁画;另一方面佛教的石窟艺术大大扩展了雕刻的领域,在塑造的同时也体现了佛教的内涵,两者相得益彰,对于人类的宗教、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雕刻无疑给后人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正文】:艺术是文化的起源之一,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艺术便也随之产生,可以说艺术是人类感情和智慧的结晶。
佛教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颗明珠,他所给予后世的文化、经教、义理,完美的充实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容、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佛教约于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东汉永平十一年建造了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从此时起,整个石窟艺术从汉代开始到隋唐的艺术巅峰时期再到元代的结束,除了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四川大足等石窟,不仅辉煌了中国艺术史,也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瑰宝,更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与中国,佛教便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伴随着伟大的佛教艺术的产生,其中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它是用来作为一种信仰、崇拜,而不只是单纯用来供人欣赏的对象。
佛教石窟雕塑艺术本源起印度,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具有了高度的雕刻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佛教徒、工匠、和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民族化的佛教雕塑式样始于东晋,成熟于南朝,发扬光大于北朝。
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从反映南朝名士隐逸之风和绮丽风貌的“秀骨清像”,到北魏、东魏、西魏多民族融合后可能是受原游牧民族审美观影响转而对丰满、健康形体的崇尚,无不对厚实的雕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
佛教美术鉴赏
《佛我》随笔佛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在寺庙那一尊尊泥塑或是镀金了的形体等着教徒的跪拜?还是佛就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只是单纯的一种善念?只是一种善意的欺骗,正因为这些欺骗人们才不敢肆意妄为,才会遵守道德,约束自己,简单来说,只是以前的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统治我们,捏造的统治工具罢了。
他们只是怕了那反复的世道轮回。
怕了那善恶有报的说法。
佛曰: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
可是,真的到有的人地狱的时候,为什么佛不来代替他入地狱呢?佛说,佛的存在就是普度众生,试想,世人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自救之人,一种是等他人救他之人。
前者自己能救自己了,也就不需要佛的普渡了,而后者,他自己都放弃他自己了,佛真的还能度他吗?或许我的说法有些偏激。
但是,这也确实说明了一些道理。
人类最擅长的就是在精神上麻醉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欺骗自己,寻找佛的庇佑,让自己得到安慰,因此,佛教也算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中国人一种思想意识的缩影。
而现在,科学发展至今,或许人们消除了一些迷信,但是,信佛之人确大有人在。
的确,信佛不能说明人家迷信,那只是一个信仰,仅此而已。
但是我想不通的是,佛要求人们一心向善,但是当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们为了寻求庇佑去跪拜佛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真正的佛意,不是没有人能懂,只是没有人肯信,愿信。
人们信的是异化的佛。
几近乎妖,不过是祈求根本不可能不庇护,做了亏心事,或者想天上掉馅饼想疯了。
现在,人们漫步在寺院之中,忘却那些世俗的名利与斗争,听着阵阵的钟鸣,闻闻寺院的花香,抛去那些人们外在的东西,放浪形骸。
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或许,我又把佛归咎于一种信仰了,一种善良的本性了。
是啊,人之初,性本善。
有多少人是一开始就愿意做恶人的呢?佛,是一种意境,一种不假外物,不关世事的意境,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境界。
也是一种人的本性的回归,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们经常在寺庙看到那些老僧们,坐在佛前,颂着佛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佛教艺术赏析
• 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理学博士
•
佛教和科学两者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 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特别尝试 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 释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重要概念, 又以科学的推论,来说明佛教相信六道(生命) 存在,并非迷信之说。
弥 勒 菩 萨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弥勒殿对联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916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留下的偈语
九 华 山
大 愿 地 藏 王 菩 萨
观 世 音 菩 萨
心 胸 开 阔 , 处 处 自 在
大 慈 大 悲 , 时 时 祥 和
佛教对当代人的作用
• 佛教的主要主张:人的苦乐不取决于外境, 而是取决于心灵对外境事物的反应方式 • 佛教的主张揭示了心灵运动的奥秘 • 对过去、现代、将来的人创造美好的人生都 有指导性的意义
观 自 在 菩 萨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飘泊。 ——《入行论》
佛教实质是一门哲学,一种教育、也是 一种优秀文化
• 9、三法印:诸行无常(时间维度)、诸 法无我(空间角度)、涅槃寂静(烦恼 的彻底消除)
结论:佛教的基本哲学主张
• • • • 心和外境的关系 人的本质就是心 心可以离开肉体转世 心的本性就是永恒的无有生灭的空性和 光明的灵性、觉性(道、佛、如来、法 身、如来藏、实相、真如、金刚佛性、 本性、本来面目) • 控制心灵对外境的反应是佛教修行的精 髓
普 陀 山
大 悲 观 世 音 菩 萨
五 台 山
大 智 文 殊 菩 萨
峨 嵋 山
不了解的佛教艺术_佛教艺术
《不了解的佛教艺术_佛教艺术》当我们在名山大川游览,当我们在幽林曲径徘徊,常常一座座或高大或小巧或华美巍峨或沧桑古朴的佛寺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于是我们拾阶而上,怀着或神圣或敬畏亦或好奇的心情,走入殿堂。
看着一尊尊或灿烂或衰败或威严或慈悲的大佛,隐现于缭绕的香火中,于是心生某种莫名的滋味。
有的人顶礼膜拜,虔诚异常;有的人深沉凝望,若有所思;也有人怀着困惑,茫然地走过。
但是在所有人的内心,都会对佛有一种神秘感。
这种神秘来自典籍,来自传说,来自对异己力量的某种臣服。
于是在这样的瞬间,或许你对佛、佛教、佛寺以及所有你困惑的一切有了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内心的冲动,会促使你想知道一些你所不了解的事。
翻开张法先生的近作《佛教艺术》你会发现,原本充满迷幻色彩的佛教同时也是一座艺术的圣殿。
这种蕴含着某种宗教情怀的艺术,或者说这种充满艺术灵性的宗教,在世界各地星星点点的铺排开来,构成了一片圣洁的信仰天空。
《佛教艺术》从一塔、一窟、一寺开始,从具体的佛境开始,带我们走入一座座艺术迷宫,去体悟那东方精神的深邃。
虽然书名为《佛教艺术》,但是张法先生却指出:“研究佛教艺术,意味着我们用现代学科体系去分解佛教。
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建筑、雕塑、壁画、文学是属于艺术的,但在佛教里,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却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的形象现象。
如果你仅把它们当作一种艺术来理解,不仅显得肤浅,而且歪曲了佛教艺术的本义。
只有你从寺庙、佛塔、佛像、壁画的艺术形式中感受、认识、体悟到其中的宗教情怀、宗教哲理、宗教境界,才算完成了佛教艺术本身所要求你理解的东西。
”宗教达到最高层面,就是一种艺术境界,正像艺术达到最高层面,就是一种宗教境界一样。
所以只有理解了佛教,才能理解佛教艺术,又只有理解了佛教艺术,才能理解佛教。
我们面对的佛教艺术既超越了佛教,又超越了艺术,纯然是一片佛境…… 佛教艺术融汇了佛教和艺术,更渗透了东方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佛教艺术——精选推荐
!"收稿日期!""#$"!$%&简析浙江的几尊早期石佛造像王牧’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浙江站浙江杭州(%""%!)五代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动乱之中,已不再盛行开凿大型石窟。
而此时的江南相对安定富庶,石窟艺术异军突起,为这日渐黯淡的艺术带来了生机。
江南佛教在五代吴越时是一个高潮,吴越国王崇信佛教,现留存于浙江的很多与佛教有关的文物遗存都是那时兴建的,包括石窟造像大多也是那时候的产物。
如杭州西湖风景区内的飞来峰、慈云岭、烟霞洞等造像都始凿于这一时期。
其实江浙的造像艺术在南朝也很发达,惜早期遗存物不多,本文试就几尊留存于浙江的早期石窟造像和单尊佛像的时代及真伪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新昌弥勒大佛浙江早期的石窟造像以开凿于南朝的新昌弥勒大佛为最早,它位于县城西南%*+公里的石城山大佛寺内,现存于五层高阁内的石窟中。
石窟坐南朝北,依仙髻岩开凿。
平面略呈横椭圆形,露顶,敝前壁,前接倚崖而建的五重檐殿阁。
窟宽%+*+#米,深%"*,米,高%-*%(米。
现存弥勒造像螺发肉髻,上有髻珠,鼻梁直隆,双眼俯视,方颐薄唇,两耳垂肩。
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两膝相距%"*,米。
座高!米,身高%#*"+米,头高#*.-米。
背光分身光和头光两重(图一)。
大佛始凿于南朝齐永明四年(#.,年),历经僧护、僧淑、僧祐三代僧人的规划,在南朝梁天监十二年(+%(年)至十五年(+%,年)凿就,历时("余年。
当时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因与僧祐私交笃深,故特撰文《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惜原碑早佚,文存/%0。
该文对大佛在梁代初成时的规模有详尽的记载:“齐永明四年,有僧护比丘……愿造弥勒,敬拟千尺,故坐形十丈…图一11新昌大佛内容提要现存浙江早期佛像、新昌弥勒与绍县石佛始雕于南朝,而经后人修整,柯山大佛始建于唐代而经宋人修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别业》
李白诗与禅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柳宗元诗与禅
吾自幼好佛,求其道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
其说,于零陵(永州)吾独有得焉。 ——《送巽(xun)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
东晋时期,全国佛寺1768所,其中都有佛教艺
术作品,今已无存。
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约345~406年),
曾经在金陵瓦棺寺(南京)创作了影响深远的 “维摩诘像”。
东晋另一位著名画家、雕塑家是戴逵
(326~392) ,他成功对外来佛像样式进行创 造性改变,从而创作出为本土人士所喜爱的佛 像。
中国佛教艺术赏析第五讲
——东晋、南朝佛教艺术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东晋庐山佛教及其艺术
——兼谈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生平事迹
二、南朝佛教艺术精品赏析 三、佛教诗词佳作赏析
一、东晋庐山佛教及其艺术
——兼谈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
东晋(317~420年)佛教艺术背景
东晋诸位皇帝雅好佛法,譬如晋明帝曾经“手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花尽头新白,登楼意如何?
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 愁醉非因酒,悲吟不是歌。 求师治此病,唯劝读《楞伽》。 ——收录于《祖堂集》
苏东坡诗与禅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烧香礼拜。
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其神理之迹。故未可测 也。
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
心服。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夫预学徒莫不依 拟。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 履常以虎溪为界焉。[虎溪三笑,传为美谈]
齐 永 明 元 年
( 四 七 九 年 )
释 玄 高 造 像 碑
此尊佛像 形貌温雅, 已经穿着褒 衣博带式样 的袈裟。悬 垂下来的衣 纹富有装饰 趣味。
宋德兴造佛石坐像 北魏(457年)
田延和造阿弥陀佛立像
北魏中后期
释 慧 影 造 佛 坐 像
此尊佛像眉 眼细长,神 情静谧祥和。 衣纹柔软, 流畅波动。 背光后面的 线刻富有特 色。
——《和子由渑(mian)池怀旧》
一首富有禅意的僧尼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梅花尼
温金玉著《慧能法师传》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陈永革著《人间潮音——太虚大 师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第五讲结束
氏。雁门娄烦人也。弱而好书圭璋秀发。年十 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 不服其深致。
后闻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
流皆糠秕耳。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
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
己任。
安公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年二十四
栖霞山千佛岩南朝佛教遗迹
栖霞山南朝佛教遗迹
栖霞山南朝佛教遗迹
三、佛教诗词佳作赏析
王维 李白 柳宗元 白居易 苏东坡
梅花尼
王维诗与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康胜造释迦立像 梁普通四年(522年)
此为十一尊像组合。 背光后面有浮雕佛 经故事。佛菩萨衣 服底摆略微外扬。 菩萨装饰华丽。是 一铺艺术水平很高 的作品。
康胜造释迦立像背面
佛经故事浮雕
观音菩萨立像
与康胜造像相比, 构图相似,但是 人物动态更加明 显,人物造型腰 部略向一侧,一 腿直立,另一腿 膝盖略屈。脸形 饱满。整体形象 比较丰腴,更具 量感。与同期画 家张僧繇绘画风 格十分一致。
公元413年慧远大师在庐山造了“佛影台”,
台上有佛影窟,内有立佛的“佛影”造像。慧 远大师亲自撰写了《万佛影铭》,其中有“妙 寻法身之应,以神不言之化。··譬日月丽天, ·· ·· 光影弥晖,群品熙荣,有情同顺”等语句。
克孜尔石窟第123窟主室左壁
背光中充满“化身” 像的立佛像。
释慧远。东晋著名高僧、净土宗初祖。本姓贾
真如世界——庐山(佛教胜地之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
庐山灵秀——“云海 瀑布”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休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
庐 山 大 林 寺 花 径
便就讲说。
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
舍。此处去水大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 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 成溪。
远闻。天竺有佛影。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
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工淡彩图写。
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
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 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菜民、 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
南朝时期,佛教文化艺术与中土本有文化进一
步交融,出现了一批艺术造诣很高的艺术家。 其中,刘宋的陆探微(活动于470年前后)、 张僧繇(活动于502~519年)就是其中杰出代 表。
陆探微擅长“秀骨清像”,张僧繇则长于丰腴
的人物造型。
古鸡鸣寺(同泰寺)——梁武帝四次舍身之地
鸡鸣寺大雄宝殿
皇帝菩萨——梁武帝
庐山小天池
庐山大林寺旧址所在地
御碑亭(访仙亭)——朱元璋与庐山高
僧周颠的故事
庐山东林寺——佛教净土宗祖庭。东晋高僧
慧远大师创建。
庐山东林寺雄伟的大雄宝殿
东林寺供奉的慧远大师像
庐山慧远大师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生平事迹
公元365年至379年间,慧远大师在襄阳造“佛
影”之像,并作“丈六金像颂”,其中有关于 “佛影”的“希想光晷”、“光潜影离”之语, 与克孜尔石窟第123窟等的“化身”佛像基本 一致。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
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 ——《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
柳宗元:《禅堂》 ——《巽公院五咏》之一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yao)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白居易诗与禅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梁大同四年(548年)
北魏中后期菩萨立像(石雕)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摄山石窟)艺术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
南京摄山(栖霞山)石窟简介
齐朝居士明僧绍,著名隐士,曾经梦见此处山
崖有如来光彩,闲居时依稀目见。舍宅给僧人 法度,居士去世后,法度于其居处建立寺院, 即“栖霞精舍”。
僧绍去世后,他的第二子临沂令明仲璋继承父
梁武帝502~549年在位。本来信道教,504年,
率僧俗二万人,于重云殿郑重宣布舍道归佛。
511年,公布《断酒肉文》,坚持素食。
梁武帝热心研究佛教哲理,亲自注解佛经,并
升座讲法。
从529年起,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鸡鸣寺),
充当寺奴,以此表示对于佛陀教诲的崇敬之情。
梁武帝在位时,南朝寺院有2846所。佛教艺术
——杜牧
灵 古 幽 松
南朝佛教文化艺术背景
南朝历时160余年,先后经历宋(420~478)、
齐(479~501)、梁(502~556)、陈 (557~589)四个朝代。
南朝皇室贵族大多尊信佛教,研究佛经义理,
常与高僧交往。对于佛经翻译、建造寺庙以及 佛教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至梁武帝时, 佛教文化艺术十分兴盛。
志,与法度法师镌造无量寿佛坐像。通座高度 四丈。其后,又有很多龛像陆续开造。被称为 “千佛岩”。
南京栖霞寺山门
南京栖霞寺放生池
栖霞寺主殿毗卢宝殿
栖霞寺南京栖霞寺正殿毗卢宝殿
南京栖霞寺千佛岩最早的无量寿佛龛
栖霞寺无量殿无量寿佛左胁侍菩萨
栖霞寺无量殿无量寿佛右胁侍菩萨
十分盛行。
志公台——纪念梁武帝之师神僧宝志禅师。宝
志圆寂后,吴道子画像,李白作诗,颜真卿书写, 三作刻于一碑,人称“三绝碑”。
韩谦造佛坐像 宋元嘉十四年(437)
艺术风格:身 体比例匀称, 五官娟秀,面 容恬雅,衣纹 流畅。
韩谦造佛坐像与后赵建武四年坐佛像
刘国之造佛坐像
宋元嘉二十八年
(451年)
师语法净、慧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
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必矣”。又曰: “七日之期,斯为渐矣。”
大天池夕辉——古代天池寺所在地
庐山西林寺千佛塔——造型古朴端庄的大唐
风格
庐山海会寺背面的五老峰
庐山古栖贤寺所在地
虎溪三笑
二、南朝佛教艺术精品赏析
——以南京为中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