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佛教艺术赏析第八讲(1)
佛教艺术赏析7
综上所述,南诏、大理国在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 均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与汉地有着密切的 关系。尽管在文化习俗上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如父子连名制、椎髻与高冠(头囊)、跣足、披 毡、崇虎、火葬等(见《蛮书》卷8),但南诏大 理一直雅爱唐风,锐意学习中原文化。在宗教上 虽有本主、阿嵯耶观音、“阿殃白”(女性生殖 器)崇拜,但现存的南诏、大理时期的佛经、佛 像以及其它佛教文物,绝大多数源自汉地;现存 的佛教绘画、佛塔和石窟造像同样证明了南诏大 理国佛教与中原汉地佛教有极为密切的关係,如 现存佛画中的大量佛教密宗题材的绘像,都可以 在汉地佛教绘画中找到粉本。
2、艺术特色
除了佛菩萨像,汉地流行的多闻天像、 大黑天神、明王像在剑川石窟中也有出现。这些造像写实 生动,有南诏的特色,但“无论在服饰及衣上纹样,或是 雄武的神情,皆与唐代天王像相仿。” 第十六窟是为大 黑天神,属南诏晚期九世纪的作品。另外第六窟中也有大 黑天神,此神为密教的护法神。云南大黑天神信仰及图像 源自中国,从图像资料看云南大黑天神与敦煌大黑天神的 特征相似,故此,云南大黑天神不论其绘像还是经典,都 来自汉地。第六窟中的八大明王造像风格也类似四川大足 八大明王,其祖本来自长安。因此,从各方面看,剑川石 窟的造像艺术风格和雕刻手法都与四川大足石刻相似,它 再次证明中原汉族与南诏大理的亲密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梵像卷》山水背景的表现全用中国传统的 水墨技法,第2-6开中的背景点苍山,就向 我们展示了画家高深的水墨功底。总之, 《梵像卷》在“用线、傅色、构图、人物的 造型、各组团的呼应和全部动态之控制,都 安排得疏密轻重恰如其分,宾主从属各得其 所,”犹有典型的南北朝隋唐壁画中原正统 技法大匠的流绪遗风,“若是杂于敦煌石室 中,不看文字题名,亦难以区辩得出。”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佛教艺术赏析8
本生故事——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本生故事 本生的意思是一个动物降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 生后,其行为或善或恶,在六道中轮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 回转生,有因必有果,永无止息。佛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 教理论相信轮回转生,认为人的一切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苦难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要 消除苦难只能求之于人的自我觉悟和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 净化,不必诉诸社会斗争。因此,必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须重视现世的修行和前生累世的修行。 讲述前生累世修行的故事就叫做本生 故事。 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故事。在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中本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 生故事数量非常多,是一笔相当丰富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 的遗存。著名的故事有萨埵太子舍身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六牙白象施 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 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牙、猴王以身作渡桥、九色鹿等等。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本生故事以宣扬忍辱、施舍、孝友、 仁智、信义为主题。 仁智、信义为主题。
东晋顾恺之创造了具有江南士大夫神态气质的的 维摩诘形象, 维摩诘形象,在清瘦的病态中透露出机敏和聪慧 之灵气, 之灵气,这种清瘦病态的士大夫形象正是魏晋时 期人所崇仰的。顾恺之清瘦形维摩诘像给绘画界 期人所崇仰的。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很大的影响,中国佛教造像也在此形象的刺激下,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逐渐变得清瘦起来。
中 国 佛 教 艺 术 的特 点
一、表现内容
1、隋唐以前 、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主要表现内容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及因缘故事。 佛传故事——又叫佛本行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 又叫佛本行故事, 佛传阶段形象的综 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 合。形式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四相图表现的是释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 等四件大事。 迦牟尼诞生、降魔、初转法轮、涅槃等四件大事。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 八相图表现的是兜率天降世、白象入胎、住胎说 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法、右胁诞生、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 双林入灭等情节。 双林入灭等情节。在早期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中都有四相图或八相图壁画形式。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怎么用绘画来传佛法?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无可逆转的影响,在艺术上,极大丰富了中国本土艺术表现力。
因,是说因果一做了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缘,指的是关系,这里说的作品,说明了佛教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宗教跟人之间的关系。
理解宗教艺术的重点也在于看到这些艺术品的功能性,它们都是依赖于自身的艺术魅力来传递宗教思想。
在这里,内容和艺术形式同样重要,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我们来看这幅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图。
要知道,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艺术,包括敦煌的其他壁画和雕塑,当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像今天的艺术家主动从事创作,它们原本不是为了被人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美感,而是用来传播佛教的。
用图画来讲故事,用故事中人物的现身经历来说佛法。
这就是你很熟悉的那个词:现身说法。
这个现身说法就是《五百强盗成佛因缘》表达的内容。
《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是根据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而绘制的壁画。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帮强盗受到官府惩罚折磨后,处在求生无门,求死不能的状况下,被佛祖拯救、度化,最终修身成佛的故事。
这个壁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你要有机会去敦煌,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窟。
它的创作时间是南北朝的西魏时期,到今天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叙事性的构圏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画面上人物很多,这边有人打仗,那边有人念佛,再加上画面颜色鲜艳,显得满满当当,该怎么看呢?首先,你要知道,它的首要功能在于用佛经故事感化信徒,所以明白相应的佛经故事很重要。
第二,为了讲故事,它要用到美术的叙事性手法。
我们常见的美术作品是一个画面上表现事件的瞬间场景。
而叙事性絵画则是把一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一个环节、一环节地画出来。
主要人物反复在不同的场景中出现,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线索,因此很容易让人看懂、记住。
它其实很接近我们熟悉的连环画或者漫画。
那么,为了讲好故事,需要在故事中选取最能代表故事核心的情节和场景,那么故事的主人公、场景的选择,还有构图的布局都是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文化
•
大地湾彩陶
玉琮(周代)
第三讲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核心地位. • 道德角度:中国哲学的思维功能有利于人的品德的塑 • • • • •
造和提升. 政治角度:哲学观注现世功利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文化角度:中国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入世 1、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 荀子的隆礼重法。 2、汉代儒家的天人观念: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代表 人物是董仲舒。 3、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修身成圣。圣人:存天理 灭人欲。
• 宗法制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形成一种 •
万世不易的中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模 式。 宗法制的实质:专制制度。 2.中国古代的官吏制与等级制:金字塔形式 周秦两汉: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八公、三省、九卿。 隋唐五代: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 宋辽金元:唐代的扩展 明清:三公、三孤、六部、六寺。
•
• 三、道家思想的嬗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出
• •
世 1、《老子》的思想:重天道自然无为,不讲人道 反对新生事物反对严刑峻法。使民无知无欲。 2、庄子的思想:相对主义最终目的达至精神上的 绝对自由。 3、合流中的道家思想。汉代衍变为黄老学说。魏 晋的玄学。 四、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墨家的代表人物是 墨翟,主强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是商鞅与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术势三者合一。
• 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 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道德人文精神,内容十分广泛,这 •
里以古典诗歌的创作为例,来观察和认识。 古典诗歌的比较关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而这些正 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 的仁民爱物之心,就是诗心。
• 古典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忧乐与共
10佛教艺术赏析第八讲
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 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 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 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
吴道子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在位期间,“年未弱
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 召入内供奉”。
吴道子一生在长安、洛阳两地寺观绘制了壁画
三百余堵,其笔力雄健劲怒,他塑造的人物形 象“奇踪异状”,变化多端,十分感人。所画 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他所创造的图 样被称为“吴家样”,对唐代以后的绘画产生 了深远影响。
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 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 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 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
法性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期间, 有二僧争论殿前旗幡动因,一说风动,一说幡 动。慧能大师走上前去,平静说道:“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闻听此 语,当即发觉其绝非寻常之人。
老人入墓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供养菩萨点灯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弥勒经变中的耕作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乐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初唐
舞乐图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背屏式窟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普贤变
迦叶尊者像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尊者精神饱满,眉 宇轩昂,显得深沉、 稳健。
彩塑佛尊像透视图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匠 心 独 具 的 设 计 意 匠
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
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佛教艺术中有许多符号,这些符号对于佛教信仰者而言,充满了神秘的含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
一、莲花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符号,它象征着佛陀的生命和教义。
莲花开在污泥中心,却不受其污染。
这个象征着佛陀的生命诞生于苦难之中,但却不受苦难的摧残。
此外,莲花还象征着佛陀的教义——开放、真理、智慧和纯洁。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常以莲花作为佛像座下的纹饰,其颜色也有特别意义。
例如,粉白色的莲花象征着佛教中的菩提心,黄色的莲花象征着佛教中的金刚智,而蓝色的莲花则象征着佛教中的成佛之路。
二、转轮宝相转轮宝相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一种符号,它代表了佛陀的教诲和智慧。
转轮宝相有九条辐条,象征着佛陀的九种智慧,包括直接知见、广大知见、等持知见、一切明了知见、具足成就知见、善巧方便知见、深入行观知见、究竟常住知见、表达普遍知见。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佛像持有转轮宝相的图案,例如释迦牟尼佛手持转轮宝相的形象。
转轮宝相在佛教中也常被用作法器,例如转经筒便是一种常见的法器。
三、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是佛教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一,其含义包括空性和菩提心。
在佛苑寺中,佛教信仰者常常唱诵六字真言以祈求平安和净化心灵。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六字真言常出现于佛像头顶的莲花半球或佛像手中持有的法器上。
例如,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其头顶莲花半球上刻有六字真言。
总结佛教艺术中的符号意义博大精深,上述仅是其中几个常见符号的解释。
在佛教艺术作品中,符号往往以多种手法表现,如画面构图、颜色、形态、位置等。
这些符号的深层含义背后,充满了佛教文化和智慧的传承。
对于佛教信仰者来说,理解这些符号的深刻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践行佛教教义,修行得到升华。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 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 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佛教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 化,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应了中国民族由接受到改造消亡他, 到最终摆脱他。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 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进程。
.
10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在巨大智慧超然的伸向 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 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 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 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 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 强烈情绪。
.
24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虚幻颂歌(前唐)
• 跟长期分裂战乱的南北朝相比,隋唐的统一后社会 表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
21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
22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
23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 想都集中的寄托在它身上, 然而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 祥、关怀的精神,表现的恰 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艺术设计史&理论
艺术设计史与理论课程说明(上)朱浒本课程主要在于指导研究生系统了解艺术设计学的发展史与基本理论,通过12次课的内容,使学生对艺术设计学进行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
一、授课方法1、每次课为一单元,每个单元规定相应的阅读书目和章节,由学生提前进行阅读任务。
2、课程共上48学时,分六周上完,一周两次。
二、教材本课程教材有(自购):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胡光华:《中国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3、艾红华:《西方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成绩本课程成绩评价分两部分,一是考勤,20分。
二为闭卷考试,80分。
第一讲艺术设计学基本理论阅读书目: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2、龙宗鑫:《中国工艺美术简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夏燕靖:《中国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胡光华:《中国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5、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艾红华:《西方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7、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孙长初:《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烈炎,袁熙旸:《外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思考题:1、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的起源2、宗教文化影响下的设计艺术思想3、早期玉器设计的文化性特征4、早期设计中科技同艺术的结合5、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借鉴6、西方设计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讲原始时期的设计艺术阅读书目:1、马承源:《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八讲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第八讲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
本专题教学主要联系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与实际,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发展具有的重大作用,科学认识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明确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意义,从而不断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1、文化、和谐文化、先进文化、文化软实力的内涵;2、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意义;3、如何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讲授方法与学时安排根据本专题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1、多媒体教学,使用视频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事件、案例材料的例举,让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从中受到感染教育;3、讲授论证,针对有理论深度的知识点或重点,层层推理分析讲述;4、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当前文化热点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
教学学时:6学时【教学导入】同学们,文化是历史的财富,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凝重深厚。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
这是无数先人心智和精神的凝结,是我们承载下来接续下去的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呢?本专题就是通过联系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情与实际,认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从而将优秀的文化内化为我们大学生的精神气质。
【案例呈现】《新华网》报道:重庆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的王老师给幼儿讲解经典文化课。
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
宗教艺术鉴赏院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文三班姓名:温彦磊学号:20093610332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从汉代白马寺的建立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到现在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使人们解脱苦与难期盼来世的幸福,给精神空虚者带去福音,净化了无数的恶。
人们对佛教是崇拜的,人们将对佛的信仰转入现实中去,依靠绘画和雕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
而其中绘画传达出无限的神韵和各种的故事以及涅磐的精神,使人们对其十分喜爱。
中国佛教绘画的历史根据佛经和佛教传记中的记载,当佛在世时,佛教寺院中已经有了佛教绘画。
《根本说一切又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云:“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
佛若许者,我欲装饰。
’即往白佛。
佛言:‘随意当画。
’闻佛听己,集诸彩色,并唤画工。
便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
’可见佛像的绘画历史悠久。
佛教画像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汉明帝时从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土。
今天存在的佛教画像有拜城县绘有佛本生故事的克孜尔名屋壁画,以及库车县木吐喇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等。
佛教的画像沿丝绸之路东来而至甘肃的敦煌鸣沙山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安西榆林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广元石窟等。
据传在明帝永平初年遣使付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斜沙门东还洛阳,以白马驮经,以白毡裹释迦立像,在洛阳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万骑三匝绕塔图。
这是中国自作佛像画最早的记载。
为了便于人们的供奉,中国佛教画像采取了石刻雕塑造像的主体形态。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造像走向繁盛的时期,著名的佛教三大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均始建于公元四五世纪,是以北魏为代表的佛教造像的杰作。
佛教壁画发展到隋唐时代最为辉煌。
今存隋唐佛教壁画以麦积山的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为代表。
敦煌所存的唐代壁画尤为富丽美艳,人物造型往往以当时的贵官贵嫔为典范,端庄华贵。
佛教艺术中的颜色象征
佛教艺术中的颜色象征佛教,尤其是密教有独特的颜色表现手法,其色彩观念极为抽象,近乎直觉一般的朴素,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只有佛教密教才有所谓虹化身的说法。
所谓“虹化”,是指修瑜伽的人在禅定状态下将物质之色身转化成了光。
虹化身的出现,据说是修瑜伽行者在企及涅槃清净光之前,离此流转世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虹化时所见的斑烂色彩犹如通常我们所见的色谱,它象征着涅槃甘露门打开之前修行者所经历的不同次第或阶次。
佛教的密教中强调五种颜色,亦即白黄红兰绿五种。
密典如是这样描绘不同颜色的宗教功能的:青为瞋与杀,白为息且思,黄则禁制与利养,红则屈服与感召,绿色意为法术。
列举这些颜色的顺序可能不同,但数目总是只有五个。
因此那象征佛性的不同侧面的所谓五方佛便被赋予了各种成就里的五种颜色:毗卢遮那佛为白色身体;宝生佛为黄色身体;阿阉佛为蓝色身体;阿弥陀佛则为红色身体;不动成就佛则是绿色身体。
由于这些佛可以成为不同的观想对象,其自然具有不同的转换功能,可以将修行者的种种不同的迷妄转化成为积极的品德。
对于禅定者,这些佛各有代表颜色,也各有不同意义。
白色据说有将无明化为真实正智的功能;黄色转化我慢使生平等智;青(黑或蓝)转化瞋恼使生圆镜智;红色转化愚痴使生无分别智;绿色转化贪嫉使生成就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佛教所关注的是颜色的精神寓义, 这一点自然也会影响到佛教美学思想的发展。
透过《大日经》看颜色的意义,我们可以琢磨一下该经中所说的不同的曼陀罗坛场,按经上的说法,其中的曼陀罗的顺序是先从白色开始,然后逐一地转到红、黄、蓝、青上面。
《转轮功德续》的密典上说,坛城的墙色应该涂饰不同的五种颜色。
中央为青,其他四个方面依次东方为白,西方为红,南方为黄,北方为绿。
《时轮密续》上面则有完全不同的说法,青色在东方,黄色在西方,白色在北方,红色在南方。
无论各个方位的颜色如何配伍,有一点是不变的——坛场的外圈总是红色。
佛教依据不同的背景情况,自然有不同的颜色配伍的考虑。
出神入化化境八章(一)
出神⼊化化境⼋章(⼀)为⼈知的书法⾏为。
可被。
化境。
如此诠释:⼿与笔以异常牢固的⽅式确保了⾝体与⼯具的合体同化;⽽写⽑笔字悬腕的常规训练⽬的是——与⾝体合⼀的⽑笔能以最⼤限度的灵活性以匹配⼼意的灵动性,并确保。
笔⼀意”的同步合化;2:中国⼈要与物合化为⼀的最坚固的。
化境。
习惯.就是“包浆”——这是对⼈们利⽤与⼿边之物的相互摩挲所造成的物表光泽的称谓.㈤它不但被李渔在《闲情偶寄》⾥被当作巫术般的物我感应的例⼦,它不但有助于理解计成在《园冶》⾥“选⽯”的细致标准,还与贝⾀铭在华盛顿东馆建⽴之初的困惑相映成趣——贝⽒对那些⽼是忍不住要摩挲美术馆那异常锐⾓的观众⾏为,既感不满也相当⽆奈,⽽我猜,正是那被摩挲得油迹斑斑的锐⾓才打动得了中国⽂⼈甚⾄古董商⼈的⼼意;3:本雅明将中国⼈誊抄书籍的习惯看作是⼀种⽆以伦⽐的⽂字传统,并认为这将是⼀把可以解开中国⽂化之迷的理想钥匙。
这个让西⽅⼈困惑不已的迷——这个最早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家却最后才放弃⼿抄习惯的奇异之迷——的谜底,可能还是基于⼈们愿意将誊抄书籍的因袭⾏为看作是对”化境”的时间性的隔膜化解,以期能在抄写那些远古⾼⼈的故⽂中能与他们发⽣”⼼会即妙出”的千古妙会。
⽽相关“誊抄”的另⼀今⽇被⼴泛诟病的中国式习惯”仿写”,也可能只是“化境“⽂化的时间迷恋.既然从秦始皇在阿房宫仿写六国宫殿,到清末圆明园要仿写万国之园⾥,这⼀仿写习惯都还存在,那么中国当代建筑界——建筑师与建筑甲⽅都还具备的这⼀习惯,并⾮先天就得⼀定诟病,只是因为要⽤个性来掩盖这⼀“化境“本性.才导致了这⼀暗⾃仿写⾏为因为有失正⼤光明⽽导致内涵的缺失……在“化境”的理论关照下,我甚⾄可以介⼊这些年来我⼀直不敢涉⾜的中国传统建筑的⼤⽊作的讨论。
譬如.那⼀被反复讨论的中西⽅建筑的差异问题——为什么西⽅建筑选择⽯头来盖教堂宫殿,⽽中国古代却⼀直选择容易腐烂且不能永恒的⽊材来修建的问题,固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因为中国没有宗教,但这并⾮⼀劳永逸的答案,值得继续追问的倒是——中国没有西⽅意义上的宗教到底是⼀种遗憾还是根本就不必7王贵祥在他的著作⾥还暗⽰了另外的问题——中国没有西⽅的重要建筑类型教堂,但未必没有如同西⽅教堂⼀样重要的建筑,王贵祥所选择的是中国历史上被讨论最多的明堂,⽽未来,将显⽰杨鸿勋以及王贵祥相关明堂研究的理论意义.⽽不仅仅是史学的断代意义。
佛教文化-第八讲佛教与古代文人
二、文人思想批判之武器
中国古代的三次思想解放: 一、是先秦,先秦诸子 二、是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魏晋:玄佛合流,越名教,任自然 三、是中晚明:李卓吾 《焚书》(70%内容与佛教有关):“六经《语》、《孟》,道
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童心说》:“最初一念,绝假纯真之本心”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之一)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
在词句的精炼、音韵的铿锵方面,近体诗在 诗的演化史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案:“外服儒风,内宗梵行”(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 序》)的特征,使得维摩诘形象深得中国文人喜爱。也是佛教 增加信众的一个有效手段。所谓不用出家的“佛化家庭”。有很大 的积极意义:如李白、白居易等:
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 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或曰:“尔时彼城有离车,名毘摩罗诘(即维摩诘)。…… 其人有妻名曰无垢,可憙端正,形貌姝美,女相具足。然彼妇人于 时怀妊,满足九月,便生一女姿容端正,身体圆足,观者无 厌。……于其身上出妙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耀其家内。然其父 母见彼光故,即为立名称 为‘月上’。”(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
崛多译:《佛说月上女经》)
一、《维摩诘经》与文人
►维摩诘的积极形象:
案: 不同于一般佛教给人的消极印 象(青灯古佛?隐入山林?看破红尘? 遁入空门?......)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救攝貧民......雖為白 衣,奉持沙門,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 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 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 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 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维摩 诘经.方便品》)
佛教艺术赏析
• 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理学博士
•
佛教和科学两者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 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特别尝试 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 释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重要概念, 又以科学的推论,来说明佛教相信六道(生命) 存在,并非迷信之说。
弥 勒 菩 萨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弥勒殿对联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916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留下的偈语
九 华 山
大 愿 地 藏 王 菩 萨
观 世 音 菩 萨
心 胸 开 阔 , 处 处 自 在
大 慈 大 悲 , 时 时 祥 和
佛教对当代人的作用
• 佛教的主要主张:人的苦乐不取决于外境, 而是取决于心灵对外境事物的反应方式 • 佛教的主张揭示了心灵运动的奥秘 • 对过去、现代、将来的人创造美好的人生都 有指导性的意义
观 自 在 菩 萨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飘泊。 ——《入行论》
佛教实质是一门哲学,一种教育、也是 一种优秀文化
• 9、三法印:诸行无常(时间维度)、诸 法无我(空间角度)、涅槃寂静(烦恼 的彻底消除)
结论:佛教的基本哲学主张
• • • • 心和外境的关系 人的本质就是心 心可以离开肉体转世 心的本性就是永恒的无有生灭的空性和 光明的灵性、觉性(道、佛、如来、法 身、如来藏、实相、真如、金刚佛性、 本性、本来面目) • 控制心灵对外境的反应是佛教修行的精 髓
普 陀 山
大 悲 观 世 音 菩 萨
五 台 山
大 智 文 殊 菩 萨
峨 嵋 山
佛教美学
5弘忍:五祖。自认能传法者十一人,神秀为第一。选法 嗣时,令众人各颂一偈,慧能超迈。乃得传钵。(本姓 卢,幼时父王,打柴养母。不识字。后到弘忍寺里任舂 米行者,未剃度。)并秘密讲授《金刚经》,并叫他逃 归故里,(广东)弘忍亲送至九江,开始慧能摇橹, “请和尚做,弟子合摇橹”。弘忍:合是吾度汝。慧能: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今已了悟,只合自悟自度。 (神秀不甘,在北方自立门户。北渐南顿。)
【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 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 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 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 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 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 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 寂静’。
般若性空:
源自印度佛经“诸法无常,诸行无我,因缘而起” 说。万法因缘而起,念念无住,故曰性空。其主旨 即“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佛教主张世界万物 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 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 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 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 亦称四大皆空。)不仅万事万物为空,则“空”也 是空的。
东汉桓、灵二帝时,西域高僧安世高(安息)、支娄迦谶、支曜(月氏) 来,天竺竺佛朔、康居僧人康梦祥来到洛阳,译经传教,常将道家的词 语、概念误读佛经原义。
大乘般若性空之学自东汉传入中土,随着以玄释佛,以本无说空幻,魏 晋时流行。至释道安时代,般若学者蜂起各属其义,出现“六家七宗”, 以无说空,(般若本离弃空、有,不执中道)。
东方初祖:迦叶28传至菩提达摩,又达摩。梁武帝时,达摩 来到中国,成为东土禅宗初祖。初到广州,武帝迎至建业 (南京)。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 何功德?达摩:并无功德。梁武帝并未重用他。(达摩: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摘要:1.引言: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第一讲:儒家文化3.第二讲:道家文化4.第三讲:佛教文化5.第四讲:诗经6.第五讲:楚辞7.第六讲:汉赋8.第七讲:唐诗9.第八讲:宋词10.第九讲:元曲11.第十讲:明清小说12.第十一讲:汉字艺术13.第十二讲:书法艺术14.第十三讲:绘画艺术15.第十四讲:传统音乐16.第十五讲:传统戏曲17.第十六讲: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正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旨在深入挖掘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精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字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等方面,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创立者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接着是道家文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展现了道家哲学的深邃和智慧。
佛教文化是我国三大宗教文化之一,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儒家、道家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劝人向善,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
此外,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汉字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逾城出家
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71窟北壁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盛唐
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盛唐
观音菩萨普门品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法华经变 莫高窟第12窟 晚唐
20世纪50年代后,禅宗在欧美地区日益流行,
著名大学纷纷设立禅宗研究机构,随着禅宗信 徒剧增,禅寺、禅堂、禅修中心等迅速增加。 美国每一座大城市都有禅修中心。
1948年,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夏威夷“东西方
哲学会议”上介绍了禅法、禅理;其后在美国 各地公开演讲佛学,主要介绍禅宗;1957年, 应邀参加“禅与精神分析”座谈会,当代西方 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大都出席会议,铃 木大拙即席作了《禅学讲座》,引起巨大轰动。 会后结集出版了《禅与精神分析》一书。
艱辛貧乏。於市賣柴。24岁那年,有一客買慧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
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 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 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 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
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 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 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
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 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 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 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
唐段成式写道:“吴道玄白画地狱变,笔力劲
怒,变状阴怪,见之不觉毛戴”;“惨淡十堵 内,吴生纵狂迹。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
吴道子的绘画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受他画风
影响的一些艺术作品仍可见到一些,大多保留 在唐代敦煌壁画与墓室壁画中。
维摩诘经变(局部)
莫高窟第103窟东壁 盛唐
天龙八部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朝元仙仗图(局部) 宋代 武宗元
彩塑佛尊像一铺
莫高窟第419窟 隋代
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菩萨肩宽腰细,身材 修长,衣饰塑造手法 简练。
弥勒大佛像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
此尊佛像通高26 米,是敦煌石窟 中第二大佛。
佛涅槃像(16米长)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慧能大师其后不久,回到曹溪宝林寺开坛说法。
一次,韶州刺史韦琚礼请大师下山,至城内大 梵寺开台说法,由此因缘促成《六祖坛经》问 世。慧能大师声誉日隆,被僧俗徒众视为岭南 活佛。
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 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 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 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 薩。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
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 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
我们以念头创造了这世界。以纯净的心
言行,快乐将随之而来。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the world. Speak and act with a pure mind and happiness will follow.”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唐宋时期的敦煌艺术赏析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咐嘱摩诃迦叶。”由此出现了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以心印心,直下承当的禅宗法门。大迦 叶尊者即禅宗初祖,其后传给阿难尊者,在古 印度一直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
禅宗达摩祖师
公元520年,菩提达摩尊者由于观察到中土有
大乘气象,便航海来到广东,然后到了金陵会 见了梁武帝,但话不契机,便一苇渡江北上洛 阳,在少室山面壁九年。达摩尊者被尊奉为中 土禅宗初祖。
虔诚敬佛 的供养人
莫高窟第130窟 唐代
彩塑佛尊像一铺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佛陀身穿红色袈裟,脸型丰满圆润,庄严、肃穆、安详。
佛陀身穿红色袈裟,脸型丰满圆润,庄严、 肃穆、安详。
彩塑佛尊像另一侧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观音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此尊观音菩萨,目 光低垂,神情专注, 充分体现了慈悲与 善良的人品气质。
达摩尊者将此法门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
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 忍传六祖慧能大师。慧能大师门下有两位高徒, 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禅师,其后又逐渐发展、 演化成五家宗派,即禅宗的“一花五叶”。禅 宗对中国哲学史、文化史、艺术史(文学史) 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了解禅宗,就无法全面、 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唐代佛教艺术赏析
本讲主要内容
一、唐宋时期的佛教艺术赏析
二、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兼谈禅宗美学思想的来源
一
唐宋时期的 敦煌艺术赏析
二
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兼谈禅宗美学思想的来源
水,不搅动它,就会变得清澈;心,不
扰动它,自然会找到自然祥和。」 ‘Water, if you don’t stir it, will become clear; the mind, left unaltered, will find its own natural peace.’
禅门典故
——船夫、乘客与旁观者
谁的罪过 罪由心造
有事不要怕做事,无事不要找事做
禅门典故
——无德禅师与献花居士
如何持有一颗清净纯洁心 鲜花保持与变化气质
心净国土净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日本 梦窗国师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一 幅 精 美 的 唐 代 青 绿 山 水 画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普 贤 变 局 部
榆 林 窟 第 3 窟
普贤变(局部)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普贤变(局部)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文殊变(局部)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莫高窟第3窟 元代
千手千眼 观音菩萨像
莫高窟第3窟 元代
《幸福人生的原理》《心经的人生智慧》
当代佛教学者济群法师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0月。
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 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 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众人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 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 教授師。必是他得。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神秀)自執燈。書偈 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弗洛姆
指出:
禅宗对于西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禅 宗能帮助人去找到生存问题的最终答案,帮助 人克服与自然、他人、社会及自身的分离与异 化,充分地把握世界,实现自身,从而彻底摆 脱精神危机。
《心经讲解》与《觉悟人生》光碟 当代著名佛教学者慧律法师讲解
《六祖坛经》、《智慧的重要》光碟 当代著名佛教学者慧律法师讲解
观音菩萨像 莫高窟第328窟 初唐
菩萨气质高贵 典雅。尤其是 自然下垂的衣 裙,是带有绚 丽色彩纹样的 锦缎。
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194窟 盛唐 菩萨双目低垂,面 相丰腴,肩披长巾, 姿态典雅。
菩萨立像 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
高僧坐像 莫高窟第17窟 晚唐
唐代高僧鉴真坐像 唐广德元年(763) 日本唐招提寺藏
吴道子主要活动于唐玄宗在位期间,“年未弱
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 召入内供奉”。
吴道子一生在长安、洛阳两地寺观绘制了壁画
三百余堵,其笔力雄健劲怒,他塑造的人物形 象“奇踪异状”,变化多端,十分感人。所画 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他所创造的图 样被称为“吴家样”,对唐代以后的绘画产生 了深远影响。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六祖慧能大师与《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岭南新兴(广东新兴
县)人也。贞观十二年(638年)慧能大师诞 生。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之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 却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 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老人入墓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供养菩萨点灯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弥勒经变中的耕作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乐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初唐
舞乐图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乐舞反弹琵琶图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背屏式窟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
普贤变
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 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 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 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
法性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休息期间, 有二僧争论殿前旗幡动因,一说风动,一说幡 动。慧能大师走上前去,平静说道:“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闻听此 语,当即发觉其绝非寻常之人。
迦叶尊者像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尊者精神饱满,眉 宇轩昂,显得深沉、 稳健。
彩塑佛尊像透视图 莫高窟第45窟 盛唐
匠 心 独 具 的 设 计 意 匠
法华经变中的见宝塔品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顶 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