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论焦虑
![弗洛伊德论焦虑](https://img.taocdn.com/s3/m/8fafb00602020740be1e9b90.png)
弗洛伊德论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验过。
焦虑也是心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重要的心理学家都对它非常关注,其中就包括弗洛伊德。
本文下面的内容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中的第二十五讲《焦虑》。
(1)两种焦虑。
首先,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焦虑,“真实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
他认为真实的焦虑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反应。
这种焦虑的原因有很明显的外界线索(威胁刺激),因此很容易得到理解。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真实的焦虑是有利于个体逃离危险情景,增大存活的几率的。
人类对于很多物体和情景都有天然的焦虑,例如一些凶猛的动物(比如蛇、蜘蛛),一些自然情景(如黑暗)。
因为这些动物和情景在原始的进化环境中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危险,因此对这些情景的焦虑会引发个体的逃避反应,从而使他们脱离危险。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一些反应会非常迅速和稳定。
即使有些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恐惧。
例如,如果你看到挡在厚玻璃板后面的蛇向你扑来,即使此刻没有任何危险,你还是会恐惧。
当然,人的焦虑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知识和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野蛮人来说,他们害怕大炮和日蚀,但是白人既懂得操弄大炮,又懂得天气知识,因此在这些情景中不会焦虑。
相反,野蛮人在丛林中看到足迹会惊恐退避,但白人可能浑然不觉。
因为野蛮人通过足迹可以察觉野兽就在附近。
从上述这一段分析看来,弗洛伊德援用了功能主义的传统,从进化的功能来解释人类心理特征,特别是面对环境刺激的反映特征。
此外,也涉及了一些情绪理论,虽然不是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上述例子就强调了认知评价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性,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暗合,即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并会影响情绪体验;而驳斥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即情绪产生与刺激和生理反应之后,而且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理反应去解释主观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还论述了焦虑的原型,即个体出生时候的种种体验和反应。
心理学焦虑原理
![心理学焦虑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46891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b.png)
心理学焦虑原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性的感觉。
焦虑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当它变得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在心理学中,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
焦虑的原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其中一个角度是认知角度。
认知角度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威胁的过度担忧而引起的。
这种担忧可能是基于个体的经验、信仰、价值观和个人特质等因素。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或者因为他们的信仰或价值观而对某些事情感到担忧。
另一个角度是生物学角度。
生物学角度认为,焦虑是由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和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
例如,当大脑中的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被激活时,它会释放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
这些生理反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焦虑。
社会心理学角度认为,焦虑是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引起的。
例如,社会压力、社会期望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焦虑水平。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成功和成就的期望可能会导致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焦虑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焦虑。
对于那些经常感到焦虑的人来说,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f4a0c83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5.png)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常常伴随人类的生活。
焦虑的原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例如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担忧、生理疾病等。
焦虑的程度也有轻重之分,轻度焦虑可能会使人感到紧张、不安、担心,而重度焦虑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恐慌症等。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是指一种情绪反应,它是一种针对现实或想象中的威胁或危险的情感体验,带有不安、担忧、恐惧、紧张等情绪成分,常常导致心理、生理上的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出汗等。
焦虑通常由对未来的担忧、对未知的恐惧、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等引起,也可以由内分泌系统的失调、药物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异常等引起。
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
但在一些人身上,焦虑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正常范围,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恢复正常生活。
焦虑通常被分为两种类型:情境焦虑和广泛性焦虑。
情境焦虑是指针对特定情境或事件的焦虑,例如考试、面试、公开演讲等。
广泛性焦虑则是指对多种事物或活动的担忧和紧张,无法明确指出焦虑源头,常常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
焦虑的症状可以分为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身体上的症状包括心跳加速、气喘、头晕、出汗、手脚发抖、肌肉紧张等。
心理上的症状包括不安、担忧、恐惧、紧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问题等。
这些症状会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影响到社交和人际关系。
心理学对焦虑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减轻焦虑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β受体阻滞剂等。
心理治疗则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方法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焦虑,掌握应对策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如果症状超出正常范围,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恢复正常生活。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638117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b.png)
焦虑的心理学理论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焦虑,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
这些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焦虑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下面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焦虑理论模型。
1. 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健康焦虑和病理焦虑模型是焦虑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模型。
根据这两个模型,焦虑可以分为正常的健康焦虑和临床上的病理焦虑。
健康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和压力,而病理焦虑则是一种不适应的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2. 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心理动力学焦虑模型是由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
根据该模型,焦虑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的冲突。
焦虑是一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逃避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3. 认知焦虑模型认知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思维模式所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威胁和不确定性的过度解读和评估而引起的。
4. 行为焦虑模型行为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结果的担忧和恐惧所引起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会导致个体避免或逃避与焦虑有关的行为,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5. 生物学焦虑模型生物学焦虑模型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神经生理系统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异常导致的。
根据该模型,焦虑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物调节方法得到缓解。
通过了解不同的焦虑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焦虑的起因和机制。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缓解焦虑。
无论是心理动力学的自我探索,还是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干预,我们都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理论模型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启示,但每个人的焦虑经历和反应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在实际处理焦虑问题时,个体化和专业的辅导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起来,焦虑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焦虑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了解这些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焦虑,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焦虑。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edad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0.png)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揭示其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帮助患者解决心理困扰。
在临床实践中,精神分析案例的解析对于理解心理问题、探索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进行精神分析案例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的应用和意义。
小明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他经常感到压力很大,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小明逐渐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小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
在和治疗师的交流中,小明回忆起了父母离异对他造成的心理创伤。
他在父母离异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和无助,这导致了他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小明逐渐意识到了这些童年创伤对他目前心理困扰的影响,这对他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小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也与他对自我认知的困惑有关。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小明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期待之间的矛盾。
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努力追求完美,但却经常感到自己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这导致了他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通过精神分析的过程,小明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完美的追求是源于童年时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使他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减轻了内心的压力。
最后,小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也与他对人际关系的困惑有关。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小明逐渐揭示了自己对他人的依赖和恐惧。
他在和他人交往中总是表现出过度的依赖和恐惧,这导致了他在人际关系中的困扰。
通过精神分析的过程,小明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人的依赖和恐惧是源于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这使他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人际关系,减轻了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通过以上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在揭示患者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帮助患者解决心理困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精神分析的过程,患者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减轻心理困扰,实现心理健康。
心理学视角下的焦虑症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焦虑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d57f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0.png)
心理学视角下的焦虑症研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存在。
许多研究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焦虑症进行了深入探究。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全面介绍焦虑症的研究成果,包括焦虑症的定义、症状、成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1. 焦虑症的定义焦虑症是一种以持久而不合理或不适当的担忧、恐惧和紧张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焦虑症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的强烈不安感,这种不安感在许多情况下无法自行缓解。
2. 焦虑症的症状焦虑症的症状可以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症状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紧张等。
心理症状则包括焦虑、恐惧、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
3. 焦虑症的成因焦虑症的成因可以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
遗传因素表明焦虑症可能与个体的基因相关,在家族中具有遗传性。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都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心理因素则意味着焦虑症可能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如自我认知和应对机制等。
4.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需求而定,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可以减轻焦虑症的症状。
心理治疗则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焦虑症。
5. 焦虑症的研究进展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焦虑症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研究学者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研究焦虑症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和压力可能与焦虑症的发生有关,进一步研究了应对机制对焦虑症的影响。
另外,一些研究也探讨了心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6. 焦虑症的预防与管理除了治疗,焦虑症的预防和管理也非常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学会有效的应对技巧、减轻压力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焦虑症的发生。
此外,社会的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焦虑症对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
![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33be5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f.png)
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
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焦虑症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问题,它也受到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焦虑症的成因、影响和治疗方法。
首先,焦虑症的成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焦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社会压力包括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这些压力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助和焦虑。
而社会支持则可以缓解焦虑症的症状,例如家人、朋友和社会组织的支持都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上的帮助。
此外,社会期望和社会比较也是焦虑症的成因之一。
社会期望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被赋予的责任,如果个体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就会感到焦虑。
而社会比较则是指个体与他人进行的比较,如果个体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其次,焦虑症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焦虑症患者往往表现出社交回避和自我限制的行为,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交活动,这会导致他们的社交网络变得狭窄。
此外,焦虑症还会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症患者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这会干扰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影响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
此外,焦虑症还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身体的紧张和压力反应,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最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
社会支持是治疗焦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减轻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治疗焦虑症的重要途径。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焦虑症患者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症状。
例如,焦虑症患者常常存在过度担忧和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性,并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减轻焦虑症症状。
心理学如何解释恐惧与焦虑
![心理学如何解释恐惧与焦虑](https://img.taocdn.com/s3/m/49beb31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4.png)
心理学如何解释恐惧与焦虑恐惧与焦虑是人类常见的心理状态,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释和理解这些情感的框架和模型。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恐惧与焦虑的本质、产生原因以及应对方法。
一、恐惧与焦虑的定义和区别恐惧和焦虑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恐惧通常是一种基于明确的、具体的外部刺激而产生的快速反应,如面对危险或威胁时的心理状态。
焦虑则更多地涉及到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担忧和紧张。
二、恐惧与焦虑的产生原因1. 神经生理原因恐惧与焦虑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有着复杂的生理基础。
当我们面临威胁或危险时,大脑中承担着情绪和记忆处理的结构如杏仁核会被激活,从而引发恐惧的情感反应。
与此同时,焦虑也与大脑中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有关。
2. 个体因素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经历也会对恐惧与焦虑的程度和产生方式产生影响。
有些人天生更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而有些人则更能够应对和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此外,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也对心理状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曾经受到的创伤、压力和恶劣的环境都可能导致长期的焦虑状态。
三、心理学对恐惧与焦虑的解释1. 行为主义解释行为主义认为,恐惧和焦虑是在特定情境下习得的反应。
根据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人们在经历一些负性事件之后会将这些事件与恐惧或焦虑联系在一起,并在类似环境中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
2. 认知解释认知理论认为,恐惧和焦虑源自个体对事件的评估和解释。
个体倾向于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并对威胁性进行过度的解读。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增强。
3. 生物学解释生物学理论认为,恐惧和焦虑与基因和遗传有关。
某些人具有易感基因,使其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
此外,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以及神经递质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恐惧和焦虑。
四、应对恐惧和焦虑的方法1. 心理疏导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倾诉内心的担忧和烦恼,可以得到理解和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的程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焦虑与抑郁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焦虑与抑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d3ed9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b.png)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焦虑与抑郁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焦虑和抑郁是两个常见的心理障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和表现,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焦虑问题分析焦虑是指人在面临一些挑战或压力时感到不安和紧张,超出了正常的应激反应。
大学生面临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种种因素,容易导致焦虑。
1.1 原因分析首先,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承担大量的学业任务,如完成作业、准备考试等。
这种长期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其次,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与人竞争失利。
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最后,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大学期间,学生与同学、室友和老师进行交往,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可能存在困难和挑战。
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问题可能使大学生感到焦虑。
1.2 表现分析大学生在焦虑状态下可能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他们可能会出现失眠或睡眠不稳定的情况。
焦虑情绪会导致大脑兴奋,使得他们很难入睡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其次,焦虑还可能导致食欲改变。
有些大学生在焦虑的时候会出现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些大学生则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导致体重增加。
此外,焦虑还可能导致集中注意力困难和记忆力减退。
焦虑情绪会让大学生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也会对他们的记忆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抑郁问题分析抑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常见于大学生中。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2.1 原因分析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生活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身份认同等。
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抑郁情绪。
2.2 表现分析抑郁的表现各有不同,但一些常见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以及对未来的悲观态度。
焦虑的心理学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焦虑
![焦虑的心理学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焦虑](https://img.taocdn.com/s3/m/4830b7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7.png)
焦虑的心理学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焦虑焦虑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是指个体对未来或现实中的一种威胁或挑战感到内心不安、紧张和担忧的情绪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焦虑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一、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也是一种预先准备的机制,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做出应对。
焦虑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源头,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果。
焦虑情绪可以表现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
在心理层面上,个体可能会感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
在生理层面上,焦虑可能伴随着心悸、胸闷、出汗、呼吸急促等身体不适感。
这种强烈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干扰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焦虑的影响因素1. 基因和遗传因素:研究发现,焦虑往往与个体的基因有关。
某些人可能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焦虑。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2. 环境因素:环境也对焦虑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
同时,曾经的负面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也会对焦虑情绪产生影响。
3.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也与焦虑有关。
一些人可能天生就比较敏感、紧张,更容易感到焦虑。
而一些人则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不容易受焦虑情绪的影响。
三、应对焦虑的策略1. 认知重建:焦虑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有关。
通过认知重建,个体可以正视负面的思维模式,并试图以积极、务实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过度担忧和负面预期。
2. 深度放松:深度放松是一种通过放松身心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深度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以及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个体放松身体和思维,从而减轻焦虑。
3. 寻求社会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焦虑情绪,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孤独感。
同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理解心理学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焦虑和抑郁
![理解心理学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焦虑和抑郁](https://img.taocdn.com/s3/m/c258cc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d.png)
理解心理学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理解心理学: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人们在生活中普遍遇到的心理问题,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人类情绪的本质人类情绪的本质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它们往往是对外界刺激和内心感受的自然反应。
焦虑和抑郁作为两种情绪,通常是人们面对压力、挫折和困扰时的典型表现。
二、个体差异及生活事件的影响每个人面临的生活事件和个体差异都可能对焦虑和抑郁产生影响。
人们的性格特征、基因遗传、童年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增加或减轻一个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三、认知偏差与情绪扭曲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往往与认知偏差和情绪扭曲紧密相关。
认知偏差指个体在面对负面情境时,对信息进行过度解读和评价,产生消极情绪。
情绪扭曲则是指个体在情绪情感上的一种不合理和不恰当的过度反应。
四、不良应对机制和应对方式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可能采取不良的应对机制和应对方式,如逃避问题、自我指责、消极思维等,这些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会加剧焦虑和抑郁的产生。
五、社会压力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经济压力、社交压力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信息过载、社交媒体的普及等因素都可能加剧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六、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理解焦虑和抑郁的产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问题。
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心理学干预等,是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焦虑和抑郁的有效途径。
结语总之,理解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产生焦虑和抑郁至关重要。
个体差异、认知偏差、不良应对机制、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都会对焦虑和抑郁产生影响。
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或他人理解、面对并克服这些心理问题,实现身心健康的平衡。
心理学各流派对焦虑产生的解释
![心理学各流派对焦虑产生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d482f352ea551811a687cd.png)
焦虑作为一种负性情绪状态,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神经症的关键,所以历来被心理学家关注。
不同的心理流派站在各自的角度,对焦虑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内心冲突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的人格有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以追求享乐为原则行事,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而超我是以道德原则来行事的。
作为现实的我“自我”,一方面要处理好现实的关系,同时又要协调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仆人在伺候三个苛刻的主人,而当这三个主人 (本我、超我、现实)的要求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常常使夹在中间的自我感到苦不堪言。
超我的严格与执著是难以满足的,不论本我或外界给自我出了多大的难题,超我都要求自我按原则行事,否则它就会惩罚自我,让自我产生自罪感。
而本我的任性更难驾驭,它的强大与冲动性,给自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就这样,自我受本我的推动,受超我的苛求,受外界的挫折,举步维艰。
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损害,自我努力调解本我和现实以及超我的关系,力求使本我能以社会所认可、超我所允许的方式获得满足。
这其中的艰辛,怎不让自我充满令人不安的焦灼感?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成因观。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学习中得来的。
一种刺激或情境引起焦虑和恐惧体验后,日后类似刺激或情境出现时将再次激起焦虑和恐惧反应,伴随相应的生理、生化改变。
例如,“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按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个体的任何习惯,不论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焦虑也一样。
人不仅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焦虑,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社会学习)而学会焦虑。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
如一个人在山上遇见老虎,感到恐惧,但在动物园见到笼中之虎,则不会害怕。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焦虑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发生的中介,同身体或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能自动地激活人的“焦虑程序”。
当代青少年内隐性焦虑的生成与化解——以精神分析为视角
![当代青少年内隐性焦虑的生成与化解——以精神分析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6a33d0cc8bd63186bdebbc05.png)
上 的介 绍或 经 验分 析 。这些 研 究 成 果对 我 们 认 识 和化 解青 少 年 焦虑 产 生 了重 要启 示 , 是 。 没 有 但 并 深入 到 人 的精 神世 界 内部并 结 合 青 少 年身 心 特 点 进行 青 少年 焦 虑 的成 因 分析 ,提 出 的 观点 也 缺 乏 深刻 性和 针对性 。作 为研 究 复杂心 理状 态 的科 学 , 精神 分 析是 研 究焦 虑 最 早也 最 为 系 统深 入 的心 理 学 流派 。笔 者 认 为有 必 要运 用 精 神 分 析理 论 来 观
摘 要 : 当前社 会 背景 下 , 少 年普 遍 存 在 着 内 隐性 心 理 焦 虑 问题 。 度 的 焦 虑 严 重 影 响 青 少年 的健 康 成 长 。 为研 究 青 过 作 复 杂 心 理 状 态的 科 学 , 神 分 析 理 论 认 为 焦 虑 归 因 于刺 激 、 精 自尊 、 知 评 价 及 能 力 。 于精 神 分 析 对 焦虑 的 成 因分 析 , 议 疏 认 基 建 导 和 化 解 青 少年 焦 虑 的路 径 : 及 心 理 学 知 识 , 视 并 及 时疏 导 青 少年 焦虑 ; 量 减 少青 少年 生 活刺 激 事 件 的 发 生 频 率 ;重 普 正 尽 “
、
( ) 一 当代 青 少年 的焦虑 青 少 年 时期 是 人 生 的特 殊 阶 段 ,生 理 急 速发 展 ,社 会 交 往 空 间不 断 扩大 ,社 会 角色 多 重 性加
多数青 少 年 的焦虑 情绪 并没 有 在生 活 中直接 显现 . 或 因 自尊 而 被 隐 匿 , 响 自我 身心 健 康 , 以 其他 影 或 方式转 化 出来 , 发社会 问题行 为 。我们 要有 针对 引 性地关 注 青少 年 的生 活环境 和生 活方 式 , 分析 其 日
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7d625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b.png)
焦虑是指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
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其表现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精神性焦虑,还有表现出肌肉紧张、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躯体焦虑。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焦虑心理源于儿童早期经历的内心冲突与防御,综合的家庭环境因素更是形成焦虑的重要原因。
创伤性事件的重复与强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危险情境可导致其焦虑心理的产生。
在发展早期,儿童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最容易产生创伤感。
伴随创伤感出现的心理体验就是焦虑。
特别在幼儿时期,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产生创伤体验,因为他们各种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
随着幼儿的成长及各种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别是感知、记忆功能的完善,幼儿逐渐把母亲的离开识别为一种创伤感出现的前奏或信号。
也就是说,当母亲离开时,儿童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境,因而产生焦虑体验。
父母的爱是儿童本能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丧失父母的爱与关怀意味着本能需要将无法获得满足。
因此,失去父母的爱与关怀的可能也被儿童知觉为危险情境,与此相联系的焦虑也就成为“分离焦虑”。
在现代一些家庭中,儿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别忙而无暇顾及家庭,未能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常以简单、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对待儿童,这更易给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导致其内心不断体验失去母爱的创伤情境,从而形成焦虑心理。
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存在潜意识,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成为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潜意识是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活动,它由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构成。
这部分欲望由于得不到社会通行的标准的认同,只好压抑到潜意识中。
它们虽不能被个体本人意识到,但却并未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继续活动,力图渗透到意识中以获得满足。
焦虑的相关理论
![焦虑的相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058f5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8.png)
焦虑的相关理论(1)存在主义学派的观点史上最早的焦虑理论的创作者是克尔凯戈尔,他在他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认为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很多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指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焦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幼儿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们有的只是害怕的体验,而没有所谓的焦虑感,幼儿一旦有了自我意识,随之也就会有脱离亲人自己独立的意向,并还会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和方式,当成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意愿时,焦虑慢慢的也就产生了。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一种基本反应,具有不确定性,会有无依无靠的感觉,但它与恐惧不同,焦虑既影响人的生理系统,也影响人的心理系统,焦虑有正常与病态之分,是依据人对焦虑所作出的反应来划分的,正常的焦虑指的是个体积极面对,并采取建设性的措施来消除焦虑的;而病态的焦虑指的是个体消极面对,躲避其对他的伤害。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自从心理学脱离哲学以来,弗洛伊德最初利用心理学对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被压抑的“力比多”是最终转化为焦虑的首要原因,所以说焦虑的本源是“本我”,婴儿的出生创伤是最原始的焦虑,并且,这种最初的情绪体验会长时间的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里,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个体若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而超出其控制,因而无法应对处理时,这种焦虑感就会从潜意识里复现处理,并随着幼儿的心理的发展,出现更多的焦虑形式和种类。
然而,霍妮不赞同弗洛伊德的对焦虑的成因的论说,对他的本能决定论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对焦虑能产生影响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认为焦虑的成因可以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并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儿童焦虑的重要形成原因,尤其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若想降低儿童的焦虑感,那么成人在面对儿童的需要时,一定要给予儿童大量的支持和适时的帮助来满足儿童的心里诉求,而如果父母未能这样做,反而打骂和虐待儿童的话,会使得儿童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儿童对外界就不信任,进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情况若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儿童就会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和不良感觉,但由于儿童本身的弱小无助,他们就会压抑这种敌意,进而产生焦虑。
焦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焦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388123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9.png)
焦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感到过度紧张、恐惧和担忧,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了解焦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焦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家族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要高。
基因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焦虑症的发生发展相关,如5-HTTLPR基因、COMT基因等。
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等过程相关,可能对焦虑症的发病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神经化学因素焦虑症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水平较高,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较低。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参与了情绪的调节和应激反应,而GABA则具有镇静和抑制作用。
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焦虑症患者情绪的失控和过度紧张。
三、神经回路异常焦虑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回路也存在异常。
研究发现,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等。
杏仁核是情绪加工的关键区域,前额叶皮层参与了情绪的调节和认知控制,而扣带回则与情绪的生成和调节密切相关。
焦虑症患者在受到压力或恐惧刺激时,这些脑区的活动异常增强,导致情绪的过度激活和失控。
四、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焦虑症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和情绪不稳定性,容易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度的恐惧和担忧。
同时,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偏向也存在问题,常常过于关注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对风险进行过度解读。
这些心理因素与焦虑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五、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焦虑症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的生活经历、童年时期的创伤和压力等都可能增加焦虑症的风险。
研究发现,遭受过暴力、虐待或性侵犯等创伤的个体更容易患上焦虑症。
此外,社会支持和应对能力的缺乏也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焦虑症的影响。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5730b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c.png)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一位35岁的男性,名为李明(化名),已婚,有两个孩子。
李明目前就职于一家知名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位。
他自述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常感到焦虑、失眠,并伴有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压力感。
此外,李明还提到自己时常感到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
二、初步评估在初步评估阶段,我们通过与李明的交谈,收集了其个人及家庭背景信息。
李明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工作,取得成功。
李明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表示自己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
通过初步的心理测试和评估,我们发现李明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可能与其长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有关。
三、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在对李明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童年经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潜意识冲突分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对李明的潜意识冲突进行了分析。
李明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严格的教育和高期望值的压力,这可能导致他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他在成年后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五、防御机制分析在分析李明的防御机制时,我们发现他经常使用否认和压抑作为主要的防御策略。
例如,李明经常否认自己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试图通过工作来逃避这些情绪。
然而,这种防御机制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情绪的累积和爆发。
六、童年经历与心理发展通过与李明的深入交谈,我们了解到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如父母的高压教育、与兄弟姐妹的竞争等。
这些经历可能在他的心理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他的性格形成和应对压力的方式。
七、治疗建议针对李明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治疗建议:1.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李明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2.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探索李明的潜意识冲突和心理需求。
心理学视角下的恐惧与焦虑理解恐惧和焦虑的机制
![心理学视角下的恐惧与焦虑理解恐惧和焦虑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8fdd7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b.png)
心理学视角下的恐惧与焦虑理解恐惧和焦虑的机制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常见的心理体验,对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恐惧和焦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还能为我们提供应对策略和治疗方法。
一、恐惧与焦虑的定义恐惧和焦虑都是强烈的负性情绪,但它们在表现和机制上有所不同。
恐惧通常是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强烈恐惧和回避,如恐高症、恐蛇症等;而焦虑则是一种持续且不特定的担忧和不安感,常常无法确定其具体原因。
二、恐惧的机制恐惧的产生与大脑的情绪中枢——杏仁核有关。
当我们面临威胁或危险时,杏仁核会释放出一系列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应激反应。
这一机制是人类应对危险和保护自身的重要适应性反应。
三、焦虑的机制相对于恐惧,焦虑更多地与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有关。
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的调节和认知控制,而扣带回则是情绪的产生和传导中枢。
在焦虑状态下,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受到干扰,导致思维困扰、注意力集中障碍等症状。
四、恐惧与焦虑的相关疾病1. 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简称GAD):患者常常处于担忧和紧张的状态,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月以上,且与实际情况不符。
2.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患者经常出现突发的恐慌发作,伴随心悸、呼吸困难、出冷汗等身体症状。
3. 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患者对社交场合产生极度的恐惧和焦虑,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批评。
4. 特定恐惧症(Specific Phobia):对特定物体或情境有过度的恐惧,并因此避开相关事物。
五、治疗方法恐惧和焦虑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缓解和控制。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苯二氮䓬类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减轻焦虑和恐惧症状。
从精神分析的四大角度解析青少年的焦虑心理状态
![从精神分析的四大角度解析青少年的焦虑心理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7a301ee00722192e4536f6ea.png)
从精神分析的四大角度解析青少年的焦虑心理状态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平面的,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形成人格的因素自然不是单一的。
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都与自身,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特殊经历有关,是多方面雕琢的结果,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
这使得这个人人格形成成为一种偶然,同时也是一种必然。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六大流派,这几大流派是心理学研究的不同方向,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将一些流派相结合分析,才能较为完整的了解一个人的人格。
1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有:潜意识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等。
其中焦虑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现象,有焦虑的自然就有心理防御机制,以下主要从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方面分析青少年焦虑状态下的人格。
1.1 焦虑青少年焦虑的一些体现有:不喜欢看镜头,见到异性,喜欢的对象会紧张。
这种焦虑属于神经性焦虑,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直接冲突所引起的,即在个体害怕本我中不被接受的欲望会失控。
他所恐惧的事物本身对他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不能得到,所以他害怕自己不被接受的欲望失控。
例如,一些青少年见到喜欢的女生时,本质上,这是他们在本我上希望得到喜欢的女生,但由于现实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必须克制自己,从而产生焦虑。
这是人们常有的焦虑情况。
1.2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人们面对挫折和焦虑等紧张情绪时产生的行为。
一些不被人接受的无意识试图冲破意识的阻挡,人们就会产生焦虑。
而个体防御机制自我采取的特定的技术,将无意识排除在意识之外,减少焦虑感。
2 新精神分析理论新精神分析理论是在经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分化而来,对其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
2.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现代很多青少年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的自卑感与补偿倾向。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的动力,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焦虑心理成因的精神分析
" [论文关键词]焦虑精神分析潜意识冲突
[论文摘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创伤性事件的重复强化、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以及家庭综合环境对焦虑心理形成的影响,对于个体焦虑心理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焦虑是指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
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其表现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精神性焦虑,还有表现出肌肉紧张、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躯体焦虑。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焦虑心理源于儿童早期经历的内心冲突与防御,综合的家庭环境因素更是形成焦虑的重要原因。
创伤性事件的重复与强化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危险情境可导致其焦虑心理的产生。
在发展早期,儿童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最容易产生创伤感。
伴随创伤感出现的心理体验就是焦虑。
特别在幼儿时期,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产生创伤体验,因为他们各种
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
随着幼儿的成长及各种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别是感知、记忆功能的完善,幼儿逐渐把母亲的离开识别为一种创伤感出现的前奏或信号。
也就是说,当母亲离开时,儿童就会感受到一种危险的情境,因而产生焦虑体验。
父母的爱是儿童本能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丧失父母的爱与关怀意味着本能需要将无法获得满足。
因此,失去父母的爱与关怀的可能也被儿童知觉为危险情境,与此相联系的焦虑也就成为“分离焦虑”。
在现代一些家庭中,儿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别忙而无暇顾及家庭,未能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常以简单、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对待儿童,这更易给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导致其内心不断体验失去母爱的创伤情境,从而形成焦虑心理。
内心冲突的潜意识压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存在潜意识,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成为人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潜意识是个体不能知觉的精神活动,它由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构成。
这部分欲望由于得不到社会通行的标准的认同,只好压抑到潜意识中。
它们虽不能被个体本人意识到,但却并未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继续活动,力图渗透到意识中以获得满足。
这个过程中的潜意识会遇到意识强烈的抗拒,但潜意识并不因意识的压抑而屈服,它们之间不断的活动构成了潜意识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就引发了焦虑。
随着儿童的成长,超我逐渐形成后,本能的获取爱的冲动和对父母的反抗引起自卑与自责,此种内疚成为儿童的“超我焦虑”。
“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之间的潜意识矛盾冲突导致的焦虑,反过来使得儿童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以此达到保持心理的平稳与安宁的目的。
例如,由于孤独和恐惧感而对父母不断加剧的依赖与对父母的敌意冲动就是典型的引起儿童焦虑的心理冲突。
儿童对父母的敌意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如一些父母没有精力或根本忽视与儿童之间进行心理的交流与互动。
为避免因处理与儿童相关的事务而致使其工作或其他事情延误,父母选择为儿童安排了一切。
儿童没有权力反抗和争辩,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得到的是父母责罚和训斥。
父母还可能对儿童提出无礼要求和禁忌,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公正、信用,并对来自儿童的批评予以压制。
他们还可能振振有词地将上述行为说成是对儿童的爱,实际却形成对孩子心理上的虐待。
儿童此时意识到自己因为幼小还需依赖父母以得生存,感到敌视父母会危急自身的安全,因而明显地表现出对父母的恐惧。
对父母敌视的压抑本身并不激发儿童的焦虑,但如果这种压抑危害到自身生存这个重要价值,就可能激起他们的内在焦虑,这种心理上对父母既依赖又反叛的内心冲突必定造成儿童的焦虑。
这同样也解释了一些儿童在面对与父母的关系发展恶化时,可能表现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情绪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症状。
家庭综合环境的影响
在诸多环境因素中,与个体性格塑造关系最大的是其家庭中的早期人际环境。
个体在儿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构成其人际环境的核心,与其它环境综合地对个体焦虑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无力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环境。
此时儿童还可能存在渴望但又疏远并害怕与小朋友之间交往的心理冲突。
做为种种不利的人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令人沮丧的环境中,认为自己身上不再具有引力中心,而将它完全转移到作为权威者的父母身上。
儿童的自我发育不全,此时被迫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失去了自主能力。
这个逐渐发展的无意识过程使得儿童判定父母或老师或其他成人是一贯正确的,因而好与坏、称心与不称心、快乐与不快乐、可爱与可恶等对事物的衡量标准都从他们个人身上带走了,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愿望、目标和判断。
当儿童再次遇到产生基本焦虑的类似危险情境时,他们的能力不能自由发挥,自尊与自立也失去了大半,显得无力抵御侵犯,孤立无援。
如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以及与周围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任何的创伤情境,都会使他们陷入无力反抗而内心又充满反抗的冲突之中。
他们通常不敢向老师和父母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指责,反而必须压制他们的敌意,否则焦虑来得更快。
因为当儿童将敌意指向被依赖的人时,敌意就成了危险,因此,他们潜意识中就不得不通过建立某些防御性态度来对付这个世界并得到可能的满足。
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儿童所处人际综合环境的影响。
儿童内心的冲突导致的恶性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