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感觉派比较文学研究计划
日语研究计划书范文
日语研究计划书范文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在国际交流、商务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日语的复杂性以及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给学习者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研究计划旨在深入探讨日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日语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1. 分析日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2. 研究并总结有效的日语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3. 提出创新的日语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三、研究内容1. 日语语音学习难点分析。
2. 日语语法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学习策略。
3. 日语词汇记忆与运用的技巧。
4. 日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5. 现代科技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书籍,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收集日语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问题。
3. 访谈法:与日语教师和学习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日语学习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五、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方向。
2. 第二阶段(3-4个月):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
3. 第三阶段(5-6个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第四阶段(7-8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教学建议。
六、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系统的日语学习难点分析报告。
2. 提出创新的日语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3. 发表研究成果,为日语教育领域提供参考。
七、研究预算1. 资料购买费用。
2.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交通及通讯费用。
3. 数据分析软件购买或租赁费用。
4. 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发表费用。
八、结语本研究计划将为日语教育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日语学习效率。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日语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加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
章认 为 , 中 日 加强 双边 比较文 学的研 究, 中 象、 从 抽 读取 出东方文学的审美特 质 , 同西方文 学乃至西 进而
方 中心主 义展 开对话, 达到互识 、 互证 、 互补的 目的, 而最终 消灭对 峙 , 成对 文学本质 的汇通 、 同。 从 达 认
文章通过 分析 日 传统 文学的独特性 质, 日 文学为一 个具有独 立人格 的他 者 , 来观 照 中国文学 本 以 本 以此
走 向大同的辉煌场面,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 , 西方 中心主义话语和反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问的斗 争依 旧存在 , 东方——西方 , 这一矛盾体并没有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消失。虽然在西方和东方 文化 的对 立 中 , 我们 曾尝试 过 无数 次 的架桥 活动 , 但是 , 东西 方 文化 的隔 膜和 断裂是 巨大 而深 刻 的 , 它与东方在经济上的普遍滞后 , 以及西方传统的殖 民主义的思维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 , 美国好莱坞所生产的商业 电影大片对东方市场的狂乱倾销 , 英语在全球话语中的霸主地位等事实 告诉我们 , 东方面临沦为新一轮的后殖民主义时代的危险, 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学者陈平原在他最
化、 弱势 文化 的对峙 结构遭 遇到 了强 有力 的解 体 。但 是 , 正如 有 些 论 著 上 所说 的那 样 : 全球 化 不 “
等于一切文化可以平起平坐, 毋宁说全球文化共享是处于优势的文化给我们制造 的一个幻想。 l ”】 』
换 句话说 , 在全 球化 的背 后 , 质上 隐含 了西方 和 东 方 的对立 这 一 前 提 。事 实上 , 全 球 化 的表 征 实 从 里 , 晰地 凸现 出西 方 中心主义 的话语 霸权 , 表 现 为 以欧 洲 ( 括 美 国 ) 中心 的强 势 文 化对 边 清 它 包 为 缘 文化 和弱势 文化 的堂 皇的掠 夺 和并吞 。为 了不 被 西方 中心 主 义的 强势 文化 并吞 , 于弱 势 的东 处 方 文化势 必会 为保卫 自己的身 份挺 身而 出 。在 全 球化 的潮 流 中 , 我们 展望 打开 不 同文化 问 的疆 界 ,
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
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是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中日两国文学以及两国文学关系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
显然,无论在出发点、研究视角以及方法论上,日中比较文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特色。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二十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加以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温故而知新,唯其如此,才能使今后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更加有效,才能使作为对象国的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界得到一些有益的参照。
一、研究概观与时期划分根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史实和日本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我把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分为战前和战中期、战后期以及“和汉比较文学”期等三个时期。
(一)、战前战中期,系指甲午战争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这一段特殊时期。
在这期间,日本在军国主义者的左右下,对素有“债务关系”的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罪恶的阴影。
这应是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比较学者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乃至日本的比较文学都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日本的比较文学,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叶。
1888年,坪内逍遥在东京专门学校开设了“比照文学”讲座,介绍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此后,比较文学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阿部次郎、野上丰一郎和岛田谨二等一批学者都致力于日本的比较文学的建立,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比较文学专著。
但是,这一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对明治以后的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而自古以来就业已存在的日中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也就是说,明治以前的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被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之外。
这当然是战前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所鼓吹的日中“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圈”等谬论在学术界的反映。
然而,在传统的汉学界,汉学者们秉承古来的传统,对中国文学给予日本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扎实的研究。
比如,水野平次的《白乐天与日本文学》(1930年)、林古溪的《万叶集外来文学考》(1932年)、远藤实夫的《长恨歌研究》(1934年)、宇田尚的《儒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935年)以及麻生矶次的《江户文学与支那文学——近世文学的支那原据与读本的研究》(1946年,1955年改名为《江户文学与中国文学》)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就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日中新感觉派小说比较解读
,
而更
即 力 图 将令 人痴 醉 的 诗 意
,
以 此展 现 其 内部存在 的
,
对 于 叶子 的 美来 说
,
如 果不 是通
横光 利 一 的 《 头 与腹 》 的开 篇
:
“
对 一 列 全速 飞
。
过 镜 中之 物 同 镜 中 人 的 烘 托 映 衬表 现
则 将 使作 全 速奔 驰 述 描写 中
》 中有 这样 一
,
及表 现 的 技 巧 都是 从 日 本 引 进 过 来 的 创作 中具 有 较 多 的 不 同点 蕴及 背 景 层 面 的不 同
,
在两 国 的 文 学
段 表述 纱 的窗
:
“
从一 些 给葡 萄藤 遮 蔽 了 的窗里
。
滤过 了 绛
但是
。
,
由于两 国 在文 化底
,
散 落着 一 些 零 星 的 灯火
的表 现方 式
,
而 该种 感觉 外 表
生 动 地呈 现 给 读者 ( 二 ) 感觉 画 面
同时 也是 新 感觉 派 洋 场 文 学 的 主 要 创 作
,
方式
。
在 我 国 新感 觉 派 中
作 者往 往对 都市 中的 世态
,
对 日本 新 感 觉 派 作 家 来 说 应 用到 的一 种 表 现 方式
。
,
感觉外化也是经常
小说 进行一 定 比较 与解 读
式 对生 活 进 行再 现
,
而 是 以 生 命 的感 觉对 生 活 进行 理
,
在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以来
。
新 感 觉 派 小 说 因 其 在价
,
解 与呈 现
中日新感觉派小说比较谈
运 , 使 上 海 很 有 可 能 成 为 现 代 都 市 。 同 时 , 有 许 多 外 这 拥 国 租 界 的 多 元 化 格 局 。使 它 十 分 自然 地 成 为 一 个 典 型 的 现 代 国 际 大 都 会 : 囱林 立 的 工 厂 , 塞 噪 音 与 污 浊 的 空 烟 充
—墨!
中 日 新 感 觉 派 小 说 比 较 谈
曲 敏
( 国医科 大 学 国际交 流处 , 宁 沈 阳 中 辽 摘 要 :中 国 新 感 觉 派 小 说 的 兴 起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受 10 0 ) 1 0 1
和 真 诚无 关 。尽 管人 们 在一 起 , 各 自以 自我 为 中心 , 却 根
的 作 品 不 同 . 中 国新 感 觉 派 的 作 家 们 只 是 在 一 个 小 范 围
描 绘 3 年 代 大 上 海 这 个 现 代 都 市 中 形 形 色 色 的 人 情 世 态 0 和 日常 现 象 .着 重 暴 露 的 是 资 产 阶 级 男 女 醉 生 梦 死 的 腐
朽 生 活 。 眼 点 于 都 市 文 化 的 消 极 面 , 他 们 仅 是 浮 光 掠 着 但
差异
天 马 车 图 ” 装饰 这凄 怆 的现 实 。 端 康 成 的《 草红 团 》 来 川 浅 2 世 纪 2 年 代 的 世 界 文 坛 掀 起 了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运 动 O O
的 风 潮 , 种 文 学 流 派 百 花 齐 放 , 风 东 渐 至 日本 文 坛 , 各 此
本 没什 么信 任 而 言 , 谈不 到 心灵 的沟通 。 种情 感从 根 更 这
到 日本 新 感 觉 派 的 影 响 , 二 者 之 间 又 存 在 本 质 的 区 别 , 但
比较文学(二)
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失败之后一直坚持 对政敌的暗杀。 革命派在清末实施了40余次暗杀。秋瑾、徐锡麟 蔡元培的爱国女学校,教女学生如何制造 炸弹 章太炎的光复会,鲁迅与暗杀
‚虚无党‛暗杀俄国沙皇的团体,在清末 红极一时,是暗杀志士学习的榜样。 ‚虚无党‛小说是描写虚无党员的活动, 其中对其暗杀行动以及党员与俄国侦探的 斗争多有涉及。所以在清末得到大量译介。
草婴
草婴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翻译完成12卷《 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每天三千字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面,人物有550多个, 这部作品要看三四遍,头脑里才能出现这些人物 形象。文学翻译家就要把原作者所创造的形象, 通过翻译介绍给读者,介绍得好,就是成功。
1985年,草婴第一次去苏联,带了自己的一大摞 译本送给苏联作协,他们很惊讶他怎么翻译了这 么多作品,草婴说:‚我也还没有年轻到可以慷 慨地浪费青春年华的程度,也没有老到可以心安 理得地等待死亡。‛
比较文学第二讲: 流传学
比较文学研究体系
流传学
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史 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影响研究细分为: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影响研究的一个分支
定义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发送者出发,去 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 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 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菊池宽为 日本军国主义及反对党派‚大政翼赞会‛ 效劳,积极参加了反华活动。
中国的《日本文学史》、《东方文学史》 很少提到他,他的作品传播不广、翻译不 多。
影响流传的因素
日语研究计划书范文
日语研究计划书范文日语研究计划书。
研究计划书。
研究题目,日语学习者口语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日语是世界上重要的语言之一,尤其是在商业、科技、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日语。
然而,目前很多学习者在口语能力上面临着困难,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日语学习者口语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期为日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日语学习者口语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交流和工作需要。
三、研究内容。
1. 调查分析日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了解日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分析口语能力提升的策略。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探讨口语能力提升的策略,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训练方法和技巧,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口语提升策略。
3. 实施口语能力提升的方案。
结合口语能力提升的策略,设计一套实施方案,包括口语训练课程、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进行实地教学实验,验证口语能力提升策略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日语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口语能力现状及问题。
2.实地访谈法,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日语学习者进行实地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3.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口语能力提升的策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4.实地教学实验法,设计口语能力提升的方案,进行实地教学实验,验证口语能力提升策略的有效性。
五、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一套有效的口语能力提升策略,为日语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口语学习方法和途径。
同时,也可以为日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日语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六、研究进度安排。
1. 第一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口语能力现状及问题,收集相关数据。
日语 研究计划书
日语研究计划书研究计划书(700字)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日语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语言,不仅在日本国内广泛使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日语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现阶段我们国内对于日语教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我国日语教学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日语学习需求。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日语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方法研究: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的日语教学方法,分析其优缺点,并寻找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
2. 课程设计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行日语课程设计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 教材开发研究:根据实际需求,开发适合中国学生的日语教材,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比较和教学实践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具体的研究步骤包括:1. 调研:通过文献阅读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调研已有的日语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收集他们对于现有教学方法的评价和需求。
3. 实验比较: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方面的差异。
4. 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教学效果。
四、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日语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同时,还将开发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日语教材,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这将对我国日语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日语教学机构和学校的日语教学中,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本研究将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日语。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将按照以下进度进行实施:1. 第一年:调研和文献阅读,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图书目录
中国文化的东渐与日本汉诗的发轫 日本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 和歌理论的形成与我国诗学 《诗品》东渐及对日本和歌的影响 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 中国的志导小说和日本怪奇文学渊源 日本中世和歌理论与我国儒、道、佛 晚清第二次文学运动与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留日学医经验解读鲁迅的小说 鲁迅的早期尼采观与明治上的“历史性”的构架,又要有微观上的“方法论”的启蒙,即应该做到点 与面的有机结合。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在编选本书前就制定了如下标准: 一、编辑本书的目的,是为了 给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节省他们查找检索的时间。使用者可视具体教学与 科研情况,将其当作研究生教学的参考教材以及其他方面的参考文献。 二、本书的所选论文,尽量照顾到中日 比较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但内容大体相同的文章,则只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 三、本书所选论文,按文学 史的硕序编排,同一类论文按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 四、本书选录的文章,除改正一些明显的错别字、异体字 和误植的标点符号,其他均保持原作风各不动。 五、本书附录尽可以详细的“文献目录要览”,目的在于使参 考者能够得到一种“中日比较文学史”的直感,并希望对各级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所“向导”。 六、本书附录 “回顾与展望”,目的在于在总结二十世纪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问题。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
2002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2 图书目录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是2002年3月1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琢。本书选取了 在某些领域较为著名且内容大致相同的中日文章做对比,既有宏观上的“历史性”的构架,又有微观上的“方法 论”的启蒙。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作者:朱学庆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作为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两个不同的时段的:古代和近现代的文学,对于比较中日文学的研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相似的见解。
中日近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的范围是更加广泛并且内容更为复杂。
在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方面,主要是由一些日本问题专家来完成的。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是着手于近现代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的负责人。
关键词: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1.中日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的现状在明治维新之后,中日文学的交流才算是真正地开始。
同时两个不同阶段的中日文学也就是古代和近现代的比较研究也由此来开了帷幕了。
作为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近现代文学,其对于比较中日文学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和相似之处。
因为两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会深受这两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关系的影响,中日文学的比较研究是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的条件下重新且空前地引起了中国大陆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事实上,中国大陆学者在研究中日文学的时候,对两国的文学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对中日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逐渐地朝着大众研究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学者们在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的热情。
例如王晓平的《论今昔物语集中的中国故事》。
这些著作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时它也说明了在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方面,中国大陆学者逐渐投身于此。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是1930年的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的著作,其主要是围绕着如中世近世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坛上地位等八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除此之外日本文学的“复合形态的变异体文学”定位方法给中国大陆学者在进行中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方向。
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在近10多年来发展的脚步变得迅速起来,它所取得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它有着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自觉、原典和规模。
日语研究计划书范文
日语研究计划书范文一、研究背景。
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东亚语言,不仅在日本国内有着广泛的使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学习日语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对日语的研究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
1.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通过深入研究日语,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2. 推动对日本经济的了解。
日本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对我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日语,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 丰富我国的语言资源。
学习日语不仅可以增加我国人民的语言技能,还可以为我国的语言资源增添新的元素,丰富我国的语言文化。
三、研究内容。
1. 日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研究。
通过对日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日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日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
2. 日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更加有效的日语教学方法,提高日语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3. 日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语的本质和特点,为日语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习者对日语学习的需求和困难,为日语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实际依据。
3. 实地考察法。
通过赴日本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日本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日语研究提供更为直观的材料。
五、预期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通过对日语的深入研究,预计可以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为日语研究领域贡献新的观点和成果。
2. 教学实践。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日语教学实践中,提高日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日语人才。
3. 学术交流。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日两国文学作品及其文化背景,深入探讨两国文学的异同与相通之处,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本文将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文化全球化以及两国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相互渗透、交织,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之间也有着许多交叉和影响。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文学之间的交流愈加繁荣,例如中国翻译家王蒙便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众多作家的作品也在中国广受欢迎,这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当前,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如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化翻译等等。
理论上,比较文学主要以文化对比的方式,通过比较两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来分析文学现象。
同时,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还受到后殖民主义、跨国文化研究等多种文化相关的理论的影响。
实证研究上,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来揭示两国文学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使现象更加具象化。
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尽管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
当前,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主要以双向比较为主,即将中日两国文学作品分类,通过对比两国作品的相似和不同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种方法虽然有其优势,但在教育、政治、社会等领域所涉及到的问题却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解释。
一方面,单纯的双向比较容易导致文化偏见和文化误解的出现。
虽然相互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文化,但其本身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观体验,其实效性有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日现代文学比较方向赵京华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日现代文学比较方向赵京华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院系(招生人数)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102文学系(16)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4)02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赵京华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13中国文学史1(古代部分)③3037中日现代文学比较二、导师介绍赵京华,文学系博士生导师。
1957年11月生于吉林。
1997年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室主任、“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
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理事等。
学科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为周氏兄弟研究和中日近代文学比较。
主要著作有《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1989)、《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2007)、《周氏兄弟与日本》(2011)《转向记》(2011),另有译著《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2003)、《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2004)《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2004)、《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2011)《世界史的构造》(2012)等。
承担过的课题有院重点课题《日本的后现代批评》(2006年结项)、《周氏兄弟与日本》(2009年结项)、《鲁迅日文藏书研究》(计划2013年结项)。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
关 键 词 :新 感 觉 派 ;文 学 ;川 端 康 成 ;研 究 现 状
一 、新 感 觉 派 的 定 义 及 代 表 作 家 徐明 真 (2007)指 出 “新 感 ) 派 は、つ ま り * 东 大 震 + 後
の虚无感に伴うモダン的な风潮の中で诞生してきた文学 の形式上 、技法上の革新运动 で あった。 そ の 诞 生 の シ ン ボ ルは文 『文芸时代』の创刊である。”(新感觉派即伴随关 东大地震后的虚无感、在现代潮流中诞生 的 在 文 学 形 式 和 技 法上的革新运动。其诞 生 的 标 志 是 文 艺 杂 志 《文 艺 时 代 》的 创刊 。)肖霞(2008)指出 “新 感 ) 派 は、大 震 + の , 墟 の 中 か ら生まれ、西欧の前 卫 的 な 美 术 や 演 剧 な ど の 影 响 を 受 け、 在来の私小说的な现(主义を超えてゆこうとする动きで あった。”(新感觉 派 诞 生 于 大 地 震 的 废 墟 中,受 到 西 欧 前 卫 美 术 和 戏 剧 等 的 影 响 ,目 的 是 超 越 原 有 私 小 说 的 现 实 主 义 。)
(1)对 川 端 康 成 作 品 的 研 究 (439 篇 ) Ⅰ 对 《雪 国 》的 研 究 (240 篇 ) [1]杨星.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 国》[J].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994. [2]曾春燕.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 观 主 义[J].广 西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版 ),2002. Ⅱ 对 《伊 豆 舞 女 》的 研 究 (105 篇 ) [1]叶渭渠.创造美的抒情世界———《评 伊 豆 的 舞 女》[J]. 日 本 研 究 ,1985. [2]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 语 学 习 与 研 究 ,2004. Ⅲ 对 《古 都 》的 研 究 (49 篇 ) [1]沈洪泉.浅 谈 川 端 康 成 《古 都 》中 的 虚 无 思 想 和 审 美 情 趣 [J].宁 夏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1990. [2]刘 青 梅.一 树 紫 花 轻 摇 曳———读 川 端 康 成 的 《古 都 》[J].日 语 知 识 ,2003. Ⅳ 对 川 端 康 成 其 他 作 品 的 研 究 (45 篇 ) [1]孟 庆 枢.川 端 康 成 《睡 美 人 》解 味 [J].日 本 学 论 坛 ,2002. [2]宋 琛 .川 端 康 成 《千 羽 鹤 》论 [D].吉 林 大 学 ,2005. [3]马朝红.川端康成小说《禽兽》中的 时 空 探 讨[J].外 语 研究 ,2005. [4]冯 千.关 于 《山 音 》中 的 自 然 要 素 [D].四 川 外 语 学 院 ,2006. (2)对 川 端 康 成 美 学 意 识 的 研 究 (91 篇 )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导言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中日两国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
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早就展开,涵盖内容包括文学体裁、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的角度,分别介绍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
2.中日文学的比较中日两国文学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书写形式、思想表达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呈现生命哲学和思想为目标;而日本文学则是承袭古代文化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近藤芳美的小说《黑铁的骑士》与古代文学的《枕草子》都涉及了相似的主题。
而从作品的细节、语境等层面来看,中日文学的异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
3.中日文学研究的成果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中日两国的学者也积极投身于中日文学研究中,不断推进了双方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文学研究成果。
例如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日本现代文学》以及日本的《周刊新潮》、《文学界》等。
这些书籍期刊不仅全面梳理中日文学的发展变迁,更为关注文学与现代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融合。
为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日文学对比研究的新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逐渐朝多元化、跨越时空的方向拓展。
例如“都市文学”、“少年文学”、“公共事务文学”这些新领域的涌现。
其中,都市文学通过对村落流失、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等现象的观察,呈现了当今社会的生活景象和文化状况。
而少年文学则更注重教育与儿童文学关系的探究,帮助孩子理性思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公共事务文学则是相对大众的文学,主要关注表现社会现状和重大时事的文学作品。
这些新领域的涌现,为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5.结语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的视角和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怎么学习计划
比较文学研究怎么学习计划第一阶段: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在学习比较文学研究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来揭示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学习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或者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和讲座来进行。
第二阶段:学习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之后,接下来就是学习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文学批评理论、文学史理论、文学理论等,而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方法、文本翻译方法、文学批评方法等。
学习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论文,或者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和讲座来进行。
第三阶段: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研究在学习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研究主题可以包括比较两个或多个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比较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比较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结构等。
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研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论文,或者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和讲座来进行。
第四阶段:进行实证研究和写作在选择了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研究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实证研究和撰写论文。
实证研究可以包括采集文学作品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文本翻译,进行相关的调查和访谈等。
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最终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第五阶段:参与学术交流和发表成果在进行实证研究和撰写论文之后,接下来就是参与学术交流和发表成果。
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向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进行汇报和交流,获得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进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声誉。
同时,还可以选择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期刊和杂志上,向广大读者进行展示和宣传。
以上就是一个比较文学研究的学习计划,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新感觉派比较研究
研究背景
一、日本新感覚派
新感觉派是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派。
他们站在“从宗教时代到文艺时代”这一理念上追求新文学的创造。
否定了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主张崭新的拟人和比喻手法,特别注重描写意象新奇、感觉意象强烈的场面。
代表作家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岡鉄兵・中川与一・十一谷義三郎等。
新感觉派的始末兴衰是与《文艺时代》杂志的创刊停刊密不可分的。
1924年10月,
《文艺时代》的创刊号由东京金星堂出版发行。
《文艺时代》是个文学刊物,采取同人形式,
参加者绝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青年,不过并非完全的无名者,而是初登文坛的年青作家,
目的在于团结一致开拓自己的道路,打破文坛沉闷的气氛,创造所谓新型的文艺。
《文艺时代》创刊不久,千叶龟雄便在《世纪》第二号(1924年11月)上发表文艺时评,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
指出《文艺时代》青年作家的倾向是重视技巧和感觉,他们喜欢站在特殊视野的绝顶,从那里透视、展望和具体形象地表现隐蔽的人生全貌,通过小孔窥视人生内部全面的存在和意义;他们比迄今所出现的任何艺术家都具有更新的词汇、诗情和节奏感,在如今令人窒息的文坛空气中,作为某种新嫩芽的萌发期,他们的活动不能不令人关切,他们的出现意味着新感觉派的诞生。
从此之后,《文艺时代》的同人便获得了新感觉派的称号。
《文艺时代》在赞成与反对交织的呼声中支撑了不足四年,于1927年5月停刊,共
计出版了32号。
川端康成,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17年9月,他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英文系,他特爱读书,读得最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俄国作家和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尤其敬佩志贺直哉。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东大期间,他热心文学,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同人杂志《新思潮》。
1924年春,他从东大毕业,决心走上文坛,同年10月,参与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运动。
短篇集《感情装饰》、和《伊豆的舞女》显示了其新感觉派作家的特色。
《感情装饰》收入川端康成创作的三十五篇手掌小说,受到好评。
在这些手掌小说中,作者进行了新感觉的尝试,是他文学创作的起点。
这些作品语言简洁,形容奇特,文体新奇,构思特异,注重色彩对比配合,运用通感,给读者描写了一个奇异的主观性的新现实。
此外,日本新感觉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横光利一,其代表作有《苍蝇》、《日轮》、《上海》、《头与腹》等,他是新感觉派的核心和领军人物。
分析中日新感觉派作家的确需要掌握基本背景资料,不过提醒你注意的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最好要简明扼要,而不是犯一般同学容易犯的问题,就是面面俱到,作为知识进行介绍。
那样会冲淡主旨:中日新感觉派的比较。
二、中国新感覚派
中国现代文坛活动于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前半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三十年代中国新感觉派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
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指同年年底改刊被查禁,是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期。
1930年9月施蛰存、刘呐鸥等创办《新文艺》至1932年,是它的发展期。
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现代》创刊,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最重要的发表阵地。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已经形成,并开始步入成熟期。
1935年施蛰存因故辞去《现代》编辑一职,标志着这一流派的解体。
新感觉派小说题材上倾向于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和病态。
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创造具有主观色彩的“新现实”。
人物刻画上受日本新心理主义影响,运用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说表现人物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刘呐鸥,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
台湾省台南县人。
年轻时曾于东京青山学院专攻文学,日本庆应大学文科毕业。
回国后,20年代中期又在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攻读法文,并在这里结识了班内同学杜衡、施蛰存、戴望舒。
因此,刘呐鸥对于日本文学、法国文学都有一定的根基。
刘呐鸥曾大量介绍横光利一、片冈铁兵、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并且曾经翻译过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集,介绍未来派、表现派、超现实派的文艺。
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上,遵循日本新感觉派的文艺观点,使用现代派手法,运用感觉注意,著有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都市风景线》包括作者1928—1929两年中写的八篇小说,出版于1930年4月,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多地采用现代派手法技巧写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采用了适用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的跳跃手法,意识流手法,心理分析法以及不见得高明的象征讽喻手法,暴露了资产阶级男女腐朽、空虚、堕落的生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
此外,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善于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的方法状写上海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任务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小说集《公墓》、《白金的女体雕像》集中反映出穆时英小说的新感觉派特征。
他醉心于描写都市爱情生活,表现爱情和死亡主题。
但是,他对畸形都市风景的描绘流露出不无欣赏的心态。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小说属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属于受到新心理主义影响的作家。
于刘呐鸥与穆时英的创作稍有区别,但是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色和倾向。
建议同上
研究目的
①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如何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及两国新
感觉派不同艺术理论与实践,这样比较笼统,具体论述时候最好分两个层次,一是日本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国作家的异同。
②挖掘新感觉派产生的共同社会环境,欧洲大陆一战后出现的文艺思潮影响
大地震后的日本,同时间接影响半殖民地动荡不安的中国。
③日本新感觉派由兴转衰只有三年,中国新感觉派由成熟到解体也只有三年。
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探求新感觉派短命的原因。
④总结新感觉派主要特点,包括艺术和理论等多方面。
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最好有具体作家以及文本支持,理论最好融入作品分析之中。
因为将理论与作品分开,会有牵强之感。
研究内容と方法
①阅读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原著
②阅读中国近代文学史日本近代文学史
③对典型作家进行对比对典型作品进行对比对文艺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虽
然两国新感觉派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对此做出了尝试)
④收集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个可以去中国知网查找。
原本今天我想帮你
查找几篇论文,可以我现在老家,用的帐号上不去,等过两天我再发给你吧。
⑤联系当时世界的文学潮流以及社会现实。
文学潮流影响主要是法国都市主
义作家保尔穆杭的小说《夜开》、《夜闭》;德国表现主义以及意大利未来主义。
这样比较好,眼界比较开阔,但也要注意自己的精力与文章篇幅,不要冲淡主题。
期待される成果
①了解新感觉派所主张的文艺理论以及艺术实践中所用的方法。
②透过文学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更加了解当时青年文人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所持有的态度。
④通过两国新感觉派的对比可以深入了解两国文化交流的足迹。
参考文献
①真下三郎・饗庭孝男監修「新編日本文学史」(第一学習社)
②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中国文联出版社)
④严家炎选编《新感觉派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