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人大对城乡环境整治进行专题调研的报告

人大对城乡环境整治进行专题调研的报告

人大对城乡环境整治进行专题调研的报告7月19日,九合乡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结合当前工作重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对九合乡青墅村、和平村、光明村、红光村及快速通道沿线的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从座谈、视察了解的情况看,我乡城乡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乡城乡环境整治的基本情况近年来,乡政府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加大了资金投入,认真实施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治理和通道沿线整治、坡屋顶建设、并严格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做好禁养区养殖场拆除退养、清明花清理等工作,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截至目前,昌九快速路沿线已新建坡屋顶500余栋,附属房坡屋顶改造50余栋,整个沿线可视范围坡屋顶建造率达80%。

完成墙面出新1000余户,25万多平米,整个快速路沿线可视范围内村庄墙面出新率达到100%。

同时,淳湖村已拆除破旧空心房11处,杨柳村昌山组拆除12栋,杨柳村长滩组拆除16栋。

破旧空心房拆除既节省了工作经费,又大力改善了环境,老百姓也得了实惠。

对沿线可视范围内一些蓝皮棚,乡政府坚持应拆尽拆,能改尽改,我乡共拆除快速路沿线蓝皮棚600多平米,改造喷新蓝皮棚4000多平米。

我乡对沿线村庄、裸露黄土和可见坟墓进行遮挡,高标准进行美化绿化,在快速路沿线已栽种樟树、湿地松、樱花树、桂花树等树种4327棵,铺设草皮1000多平米。

对沿线已经完成墙面出新的村庄,进行整治提升,加做腰墙腰线窗套等,目前全乡已做腰墙300余栋,1.2万多平米,已做腰线窗套100多栋,1500多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乡政府虽然在城乡环境整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整治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城乡环境整治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虽然乡政府出台了城乡环境整治的实施方案,并列入各村年度考核。

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生态修复和乡土活化等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

为了了解当前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对多个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乡村环境整治和绿化情况;(2)红色文化宣传和传承工作开展情况;(3)乡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 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对多个红色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环境、设施等情况;(2)访谈调查:与当地村民、乡级干部和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和意见;(3)数据统计:收集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对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三、调研结果1. 乡村环境整治和绿化情况通过对多个乡村的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发现红色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通过清理农村垃圾、整治环境污染和开展植树造林等活动,乡村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然而,仍有少数乡村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2. 红色文化宣传和传承工作开展情况红色文化是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对多个乡村的访谈调查,了解到一些乡村开展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宣传和传承工作,如开设红色文化学堂、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然而,仍有一些乡村的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有待加强,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计划。

3. 乡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乡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多个乡村的调研发现,一些乡村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修建宽敞的村道、改善供水供电等。

然而,还有些乡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足够的交通便利和基础设施支持。

四、调研问题及建议1. 乡村环境整治和绿化问题:针对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应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培养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红光乡位于兰西县北部,是县城的郊区。

全乡幅员面积136.8平方公里,耕地12.6万亩;共有6个村、40个自然屯、8328户、28696人。

红光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哈黑公路贯穿南北,耕地2.14万亩,山坡林地 3100亩;有6个自然屯、1420户、3840口人,2300个劳动力;举家外出282户,土地自然流转3519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8170元。

年初以来,我们红光村新农村建设在省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紧紧围绕星级评定和以奖代补验收方案的指标要求,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典型,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工作,使农民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30元,同比增长22%,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

使红光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2011年工作进展情况1、立足村情民意,科学制定建设规划。

今年,红光村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领导联系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城乡统筹、整体规划、以村带乡、梯度推进”,“撤屯、减村、并乡、建城”,“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总体思路;自觉遵循农民自愿,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基本原则;认真坚持农业生产现代化、经济增长多元化、村风民俗文明化、村务管理民主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目标定位;积极采取“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规划、小计划、具体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工作方略,制定了《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新村建设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通过5年的努力工作,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红光新村”。

到2015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亿元,是2010年的8倍,年均增长53%。

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模板

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模板

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模板调研报告一、引言红色文化村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红色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全面了解红色文化村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本报告主要包括红色文化村的概况、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内容。

二、概况红色文化村位于中国某地,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

该村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基因。

该村建有多处纪念馆和红色纪念碑,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三、发展现状1.景区设施红色文化村的景区设施相对完善,包括纪念馆、纪念碑、展览馆等。

这些设施能够较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过程。

2.游客规模红色文化村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尤其是红色教育的培训活动和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

同时,一些红色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也会前往该村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

3.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村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通过组织各类红色教育活动,培养了大量的红色文化传承人,并将革命历史的传统故事讲述给年轻一代。

四、问题及对策1.宣传力度不够目前红色文化村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很多人对该村的了解和关注度不高。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如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2.产品丰富度不足红色文化村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差异化。

建议在纪念馆外增加休闲设施,如咖啡馆、书店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3.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红色文化村的服务质量有时不稳定,游客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导游讲解不全面、设施维护不到位等。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可以加强对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4.红色文化村的自身形象还有待提升红色文化村的自身形象还有待提升,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形象推广。

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红色文化研究团体的合作,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

红色乡村调研报告

红色乡村调研报告

红色乡村调研报告红色乡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红色乡村是指具有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特点的乡村地区。

红色乡村的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红色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特进行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红色乡村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2. 发现红色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推动红色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五个红色乡村进行调研。

对于实地访谈,我们拜访了当地党委书记、红色乡村管理者、村民代表等,了解他们对红色乡村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对于问卷调查,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村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红色乡村的认知和期望。

四、调研结果1. 红色乡村的文化特色鲜明,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 红色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提升,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3. 部分红色乡村的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工作;4. 少数红色乡村存在商业化过度的问题,需要平衡红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建议和对策1. 加大对红色乡村的经济支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2. 加强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举办相关活动和培训,提高村民的红色意识和认同感;3.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保护红色乡村的红色文化,防止商业化过度破坏红色乡村的特色;4.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提高红色乡村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结论红色乡村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传承红色精神,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红色乡村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实现红色乡村建设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红色村庄 调研报告范文

红色村庄 调研报告范文

红色村庄调研报告范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红色村庄进行调研,探讨了红色村庄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实地访谈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红色村庄在旅游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言红色村庄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乡村。

近年来,随着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旅游业的兴起,红色村庄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亮点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红色村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二、红色村庄的概念与形成原因红色村庄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

它们由于地域条件和历史遗留因素,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资源。

红色村庄的形成主要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活动、抗战时期以及土地改革时期的红色基地等历史原因。

三、红色村庄对经济的影响1. 旅游业的兴起:红色村庄通过展览、纪念设施、主题活动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从事旅游业的居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 扶贫政策的落实:政府将红色村庄列为扶贫项目重点,通过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四、红色村庄对社会的影响1. 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村庄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教育培训等形式,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 增强社会凝聚力:红色村庄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五、红色村庄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为了吸引游客和开发经济,一些红色村庄在保护红色资源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更加注重平衡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红色村庄由于地域较为偏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于提升游客体验和乡村振兴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六、对策建议1. 加强红色村庄保护:政府应加大对红色村庄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政策,加强监管,避免滥用和破坏红色资源。

红色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

红色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

红色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红色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我于近日对红色美丽乡村进行了调研工作,并撰写了以下报告,希望对贵部门有所帮助。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红色美丽乡村的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问题和挑战,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主要围绕红色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

通过在红色美丽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工作。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一)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现状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

各地充分发挥红色优势,借鉴红色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乡村景区。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的修建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红色美丽乡村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各地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红色土特产的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推广等。

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更广泛的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红色美丽乡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地积极开展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农药化肥的污染。

此外,一些红色美丽乡村还建立了乡村生态公园,提升了生态环境品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土地流失问题:由于宅基地政策的限制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红色美丽乡村面临着大量宅基地流失的问题,这不利于乡村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红色美丽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乡村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农产品的品牌化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三)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挑战:尽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红色美丽乡村还面临着农业非点源污染、乡村垃圾处理等问题。

暑期三下乡调研报告

暑期三下乡调研报告

《城乡统筹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关于红光佳苑居民前后生活变化及其现状的调查》一、前言我国城乡统筹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了我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当前,城乡发展失衡的现象突出地存在着,从空间结构来看这种失衡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单位之间,具有不同经济背景的家庭之间,具有不同地区的公民之间所得到的社会资源以及所受到的对待的差异的存在与扩大。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趋势,郫县也不例外。

近几年来,随着郫县红光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虽然占用土地来修建高楼大厦有力地推进了该镇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但同时也为附近失去土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年6月29日,我校“三下乡”几个分队来到位于西华大学新校区外的红光佳苑安置小区开展三下乡活动。

每个分队都安排了调研小组对小区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红光佳苑”社区是红光镇第一个拆迁安置小区,现已入住3000余人。

住进小区后群众的生活怎么样?政府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又怎样? 我们校团委信息中心调研小组带着这些疑问针对“搬迁居民前后生活变化”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成员工作认真负责、劳心劳力做好每件事。

对安置小区向城镇化转变之前及转变到现在的居民的主要收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居民的个人素质是否提高和观念是否改变等问题进行调查,为将来发展节约和谐型社会做好准备。

二、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这次研究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以聊天问答的形式,另一种是由我们自己编制的调查问卷。

2.研究对象根据红光佳苑居民的人数和调研的目的及要求,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人,了解他们对前后生活变化的看法。

3.采用先统计数据后分析数据的方法用表格的形式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对每份问卷的答案进行统计,计算每道题相同答案的人数。

2)分别计算出每道题每个答案老年人和年轻人所占的比例。

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红光村村主任助理尤艳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大组字[2011]69号文件精神,作为淮南市大通区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我于2011年8月23日正式到上窑镇红光村任职后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区委组织部、镇党委和村两委的指导下,积极深入村组面向群众,通过走访群众,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红光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及村组里存在的热点、难点等方面问题,同农户及村两委班子成员促膝谈心,共同商谈红光村的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红光村的基本情况上窑镇红光村位于上窑镇南部,毗邻洛河镇及淮南农场,全村总人口1870人,总户数446户,劳动力1080人,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2008总产值达700万元。

近年来,红光村葡萄种植发展迅速,2009年已达到600余亩,平均亩产达6000-8000斤,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村畜牧业以养奶牛、黄牛、猪、家畜为主,年总产值70万元左右。

红光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2人,党支部书记姚学俭,村委会主任王宗安。

2000年起,区、镇、村三级积极想方设法,为红光村的发展提供条件,2001年,在区、镇两级的争取下,市、区农业科技部门在红光村建立了一个面积达300亩的专业葡萄种植基地,进行葡萄种植试点,镇党委政府拨出资金对红光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善,先后投资近20万元将原先仅修建到余巷村的标准混凝土灌溉渠道延伸到红光村、打机井3口、修建基地内道路8.5公里,灌溉渠道6公里,其硬件设施逐渐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区、镇农技部门通过举办葡萄种植培训班,组织部分种植农户到省科技园参观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种植,镇政府当年出资1.5万元购买了部分葡萄苗,分给群众,并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多次聘请省、市农科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用自己的行动打消群众的顾虑。

红色农村调研报告

红色农村调研报告

红色农村调研报告红色农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范围本次红色农村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地区红色资源保存、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红色农村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本次调研范围包括红色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红色资源利用情况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访和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团队成员参观了红色农村地区的红色资源保护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而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我们还发放了调查问卷给村民,以全面了解他们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情况。

最后,我们还调研了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三、调研结果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红色资源保护存在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主要以经济为导向,对于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

同时,一些红色资源遭受天灾人祸或者人为破坏,导致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2.农民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了解有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对于红色资源的历史和价值了解不多,也不清楚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农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3.红色农村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发现,红色农村具备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展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生产等多元化发展。

同时,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可以提高农民对于红色资源利用的认知和积极性。

四、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工作。

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村民对于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和修复红色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2.加大对红色资源利用的支持力度。

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农村地区开展农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普及。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于红色资源的了解和认知,增强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感。

4.推动农村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将农业产业和农村旅游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红色村庄建设情况汇报

红色村庄建设情况汇报

红色村庄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红色村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红色村庄建设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地区的红色村庄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在红色村庄建设中注重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讲座、举办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让村民们深入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同时,我们还在村庄中建立了红色文化展览馆,陈列了大量红色文化的实物和图片资料,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其次,在红色村庄建设中,我们注重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和旅游价值。

我们对村庄周边的革命旧址、红色文化遗迹等进行了认真的保护和修缮,同时开发了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红色村庄建设中,我们注重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我们对村庄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和改造,同时建设了一批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了更加便利和优质的生活环境。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也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在红色村庄建设中,我们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推动村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党性教育和党员活动,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养和服务意识。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升了村庄的自治能力和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我所在地区的红色村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和旅游价值,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党组织建设,推动红色村庄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红色名村检查情况汇报材料

红色名村检查情况汇报材料

红色名村检查情况汇报材料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于近期前往红色名村进行了检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红色名村位于我县西部,是一座具有丰富红色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庄。

村内现有常住人口约1000人,主要以种植业为生,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

二、产业发展情况。

1.农业生产。

红色名村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近年来,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乡村旅游。

村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旅游业逐渐兴起,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道路交通。

红色名村交通便利,主要道路畅通无阻,便于村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2.教育医疗。

村内学校、卫生院设施完备,教育医疗条件良好,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就医环境。

四、党建工作情况。

1.党组织建设。

红色名村党组织活跃,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明显,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指导。

2.红色文化宣传。

村内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激发了村民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产业结构单一。

红色名村目前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需要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来源。

2.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仍需加大投入,提升设施水平,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3.红色文化传承不足。

虽然红色名村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传承工作尚需加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

六、结语。

红色名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红色名村的发展情况,积极为其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助力红色名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上为红色名村检查情况汇报材料,请领导批示。

红村试点建设情况汇报

红村试点建设情况汇报

红村试点建设情况汇报
红村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落。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政府决定将红村作为试点,进行全面的村庄建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村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对红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

在过去,红村的道路狭窄、坑
洼不平,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此,我们对红村的道路进行了重新铺设,修建了更加宽敞平整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同时,我们还对红村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提升,确保了村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其次,我们重点改善了红村的产业结构。

过去,红村的居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为生,收入较低。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引入了一些新的产业项目,如养殖业、旅游业等。

通过培训和扶持,村民们逐渐转变了自己的产业观念,积极参与到新的产业项目中,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来源。

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对红村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

通过修建新的学校和医
疗机构,提升了红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现在,红村的孩子们能够在更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村民们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改善了红
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我们还注重挖掘红村的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的来说,红村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红村的支持力度,不断推进红村的发展,让红村的居民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红色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为例

红色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为例

2020年9月第3期第八卷总第三十一期砉藏惠原论―、红光村红色文化传统红光村是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庄,这样独特的红色历史形成了现存的红色历史文化遗迹。

由于西路红军以各种形式融人红光村撒拉族的血液中,因此一方面从生理角度讲红光村本身就融入了 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另一方面西路红军创建红光村、在红光村生活和战斗的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的红 色记忆、红色教育也使得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因此红色历史、红色资源、红色基因共同构成了红光村的红 色文化传统。

(一)红色历史西路红军创建了红光村,西路红军开启了红光村的历史。

红光村,原名“赞布呼”,藏语,意为“厉害、 强硬”,延伸为此地“险要、险峻”。

据史料记载,西路军战士到达红光村之前,这里不仅荒无人烟,更有野 兽时常出没,自然环境异常恶劣。

1939年至1946年间,被俘的400多名西路军红军战士被押解到现在作者简介:陈慧慧(1988-),女,山西文水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编辑,主要从事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7)摘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创造性地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有效抓手和栽体。

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红光村是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庄,具有红色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融汇成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

本文以具有红色文化的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研究个案,以红色文化传承视角分析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路径、成效、启示。

并就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如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融合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与发展,于2009年明确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概念,之后得到大量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创建的 形式不断丰富,创建的内涵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拓展,成为当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抓手和载 体。

红光村个人工作总结

红光村个人工作总结

红光村个人工作总结村级工作总结红光村2021年度工作总结为了更好地推动红光村的发展,我将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一、工作目标:根据村委会的工作安排和村民的需求,我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即加强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村落发展。

二、工作内容: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定期检查村内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设施的状况,及时进行维修和改善,保障村民的出行和生活环境。

督促并协助村民开展农田耕作和粮食收割工作,保障农产品的丰收,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民收入。

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村民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村民自治意识,提高村庄整体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工作成效:通过一年的努力,红光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村内道路平整,排水系统畅通,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农产品丰收,粮食生产达到了预期目标,村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村民自治意识有所增强,村内事务处理更加积极,村庄整体氛围更加和谐。

四、工作不足: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工作计划不够细致,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不够及时等。

五、改进措施:明年,我将更加细致地制定工作计划,注重与村民的沟通,争取更多的村民支持和配合,以更高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六、未来展望:希望未来能够继续致力于红光村的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工作总结仅代表个人工作情况,还请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

希望在2022年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六、未来展望:基于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和成效,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同时,我会继续与村民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和参与度,推动村庄整体提升。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计划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对村内基础设施的管理,包括道路、排水系统、供水和供电等设施的维护和改善。

211105015_马鞍山市红光村人居环境改造对策初探

211105015_马鞍山市红光村人居环境改造对策初探
第17卷第4期 Vol.17 No.4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邢 琨,刘滨谊 . 马鞍山市红光村人居环境改造对策初探 [J]. 南方农业,2023,17(4):169-172.
马鞍山市红光村人居环境改造对策初探
邢 琨 1,刘滨谊 2 (1. 澳门科技大学,澳门氹仔 999078;2.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的保障,且项目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能及时兼顾村 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主导型与社区主导 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
型整治模式的优势。然而,目前对乡村具有回馈之心 提供实践经验。近年来,各级部门积极推动乡村建设、
17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3年2月 Feb. 2023
摘 要 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工作,对改变乡村风貌,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各地乡村 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有的还存在突出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推 进。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以安徽省马鞍山市红光村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乡村人居环 境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模式,并进一步以红光村正在进行的人居环境改造 规划项目为例阐述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发动村 民参与、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吸引资本提高资金投入等对策。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模式;乡村振兴战略;安徽省马鞍山市红光村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04.053

关于红色文化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村的调研报告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一、引言红色文化村是通过搭建红色文化场馆、展览和教育基地,对于革命历史进行传承和弘扬的一种方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红色文化村的建设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研目的、方法和范围目的:了解红色文化村的建设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等方面信息。

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红色文化村的参观,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范围:本次调研主要在红色文化村进行,以及相关部门和参观者的访谈。

三、红色文化村的基本情况1. 建设背景和目标红色文化村的建设背景是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党的历史,加强思想教育。

其目标是通过搭建展览、教育等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2. 场馆构成和展示内容红色文化村的主要场馆由纪念馆、陈列馆、教育馆等构成。

纪念馆主要展示党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陈列馆则重点展示了革命前辈留下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教育馆主要用于组织各类教育活动。

3. 参观者和影响红色文化村的参观者以学生和公众居多。

通过参观,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历史,增强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

红色文化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善人们的思想境界、传递红色文化、提升文化素质等方面。

四、红色文化村的亮点与问题1. 亮点:(1)红色文化村的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各地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

(2)红色文化村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参观者的需求。

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红色文化村的各个场馆之间缺乏协调和整合,信息传递不顺畅。

(2)对于红色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红色文化村发展的建议1. 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纪念馆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提升信息的整合性。

2. 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村建设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

3.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对于红色精神的认同与传承。

某乡村情调查报

某乡村情调查报

兰桥乡红光村村情调查报告2010年9月,我荣幸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怀远县兰桥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进村一个半月,通过走访群众、整理村务材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村村情,对红光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红光村基本村情1.红光村简况红光村位于兰桥乡西南,周边与刘集村、兰桥村、联合村、孙庄村相接。

红光村距兰桥乡乡政府有1公里路程,距兰桥乡刘集集贸市场也只有1.5公里,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红光村有8个自然村,共占土地3900亩,其中耕地面积3320亩,水面面积80亩,村庄面积500亩。

全村共有农业户442户,举家外出55户,外出人数近800人。

人口总数1698人,是全乡人口最少的行政村。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

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

全村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和小麦,2009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2900亩,水稻总产量290万斤;小麦种植面积3350亩,小麦总产量268万斤;全村农业总产值613.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

全村拥有拖拉机等大中型机械的共有4户,有4户拥有汽车,居住在两层及以上楼房的共有86户,贫困户12户,全村低保人数136人,覆盖率达8%。

五保供养共有42人。

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99%,新农保参保率达95%。

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

全村共有党员24人,村两委成员7人。

全村有小学1个,在校学生有200多人,教师10人。

同时建有村级卫生服务室76平方M,村级计生服务室18平方M还建有40平方M的农家书屋,有科普类、生活类等多类书籍,供村民们借阅。

2.红光村自然环境红光村位于兰桥乡西南,这是一个宁静而又和谐的村庄,村民们热情而且彼此相处融洽。

一条水泥路通往村内,在水泥路的两旁,有几十亩的树林,这些树木如同哨兵一样屹立在路的两边,在守卫着它们的家乡——红光村。

过了树林,有一片片的稻田,这个时候,整个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果实都压弯了秸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大学生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

大学生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

大学生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我们的调研目的是探究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的了解度和参与度,以及红色文化村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参观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了关于红色文化村的基础知识和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的问题;实地参观主要是到红色文化村进行观察和交流。

三、调研结果1.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的了解度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过了解红色文化村的机会,但只有30%的受访者能够回答出红色文化村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这表明虽然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深层次的含义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2.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4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只是历史的一部分,对于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太大意义。

这说明尽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但是还存在着对于其现实价值的认知不足的情况。

3. 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村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表示参观红色文化村的机会很少,2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参观过红色文化村,而30%的受访者表示对于红色文化村不感兴趣。

这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于红色文化村的参与度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参与障碍。

4. 红色文化村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能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而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不起到太大作用。

这说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的了解度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于红色文化村的宣传教育。

2.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增强对于红色文化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

3. 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村活动的意愿相对较低,需要提供更多参与红色文化村活动的机会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红光村村主任助理尤艳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大组字[2011]69号文件精神,作为淮南市大通区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我于2011年8月23日正式到上窑镇红光村任职后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区委组织部、镇党委和村两委的指导下,积极深入村组面向群众,通过走访群众,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红光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及村组里存在的热点、难点等方面问题,同农户及村两委班子成员促膝谈心,共同商谈红光村的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红光村的基本情况上窑镇红光村位于上窑镇南部,毗邻洛河镇及淮南农场,全村总人口1870人,总户数446户,劳动力1080人,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2008总产值达700万元。

近年来,红光村葡萄种植发展迅速,2009年已达到600余亩,平均亩产达6000-8000斤,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村畜牧业以养奶牛、黄牛、猪、家畜为主,年总产值70万元左右。

红光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2人,党支部书记姚学俭,村委会主任王宗安。

2000年起,区、镇、村三级积极想方设法,为红光村的发展提供条件,2001年,在区、镇两级的争取下,市、区农业科技部门在红光村建立了一个面积达300亩的专业葡萄种植基地,进行葡萄种植试点,镇党委政府拨出资金对红光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善,先后投资近20万元将原先仅修建到余巷村的标准混凝土灌溉渠道延伸到红光村、打机井3口、修建基地内道路8.5公里,灌溉渠道6公里,其硬件设施逐渐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区、镇农技部门通过举办葡萄种植培训班,组织部分种植农户到省科技园参观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种植,镇政府当年出资1.5万元购买了部分葡萄苗,分给群众,并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多次聘请省、市农科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用自己的行动打消群众的顾虑。

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和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2001年,红光葡萄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平均每亩收益2000元,群众得到了实惠。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及致富能手的带动示范下,农民群众发展葡萄种植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目前为止,红光葡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00余亩,每亩平均收益提高到4000余元。

二、红光村现状(一)村级组织建设情况1、村两委班子情况。

红光村本届班子成员6人,党支部成员3人,分别是书记、妇女主任和支委;村委3人,为主任、文书及村部委员。

平均年龄43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人,初中文化4人,小学文化1人。

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村务公开等制度,大的问题能做到集体研究。

班子比较协调,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尽管村里事务多、矛盾多、累积问题多,然而因干部作风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干部还是比较信任的。

2、党员、村民代表队伍和后备骨干建设情况。

红光村共有正式党员32人,预备党员2人,有村民代表30人。

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尚可,村主任、书记的后备人员比较丰富,普通村干部也有一定数量后备人才。

预计在下届村干部竞选人才比较充足,竞选可能激烈。

党员队伍总体上年龄稍微偏大,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欠佳。

(二)村庄基础设施及村容现状村内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村集体活动场所和设施,全村自来水管网还不够健全,人畜饮水规划不甚科学。

村道路以一条南北走向的村主干道为框架,主干道为4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余多数为2米的水泥路,并有少数未完全拓宽泥土机耕路,道路交通网基本形成,断头路还有部分,路面窄,坑洼多,左右高低不平。

现该村70%以上村民户居住在主干道路两侧,还有约25%村民户零星居住在各自然村分散点,主要是老小店和新俞咀两个小组道路通行有些不便。

全村分为12个村民小组,沿路分散在不同的方位,在同一个村民小组里村居也显凌乱,村民居住的房屋结构以二层楼房及三层楼房为主,有少量瓦房,但位臵不能形成统一规律,秩序较为混乱,这样使得整个村庄也感觉十分凌乱。

由于红光村许多道路和庄稼或者种植园的土地项链,再加上仍有部分是石渣路和泥土路,所以每当下雨的时候,村里通行起来仍然困难,大部分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都有菜园、茅厕等设施,但是这些设施村民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安排位臵,所以显得整个村居凌乱不整洁,更有甚者,柴草堆和生活垃圾就直接堆放在村民通行的主道旁,甚至还占道倾倒,这就使得整个村居气味难忍,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影响了村容整洁的要求。

(三)文化教育现状村里有云王小学1所,学前班一个,一至五年级各一个班,六年级两个班,教师18人,学生262人,农村适龄青少年基本参加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秩序较好,但是教学质量有待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还需要加强。

(四)经济发展状况红光村目前是淮南市唯一一个葡萄种植大村,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2008总产值达700万元,还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数十家农户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但目前村办的集体企业为零,村集体可用的钱不多,村里的部分青壮劳力出外务工经商者,占全村人员的1/6左右,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业、二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人均年收入为约7000元左右。

(五)村社会事务建设情况红光村村民民主意识强,法制观念好,政治意识浓,群众选举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干部的积极性高。

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轻微的治安案件虽有发生,但并未发现黑恶势力活动。

村民对村里的治安状况基本满意。

成年村民再教育机会较少。

计划生育意识较以前有所增强,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仍有一定难度。

村里计划生育工作在全镇处中游水平。

三、存在问题(一)村组干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村组干部中,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少,且大部份都从事农业生产,村组干部服务能力、精力不够。

32名党员中党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村前几届班子在党员的发展问题上顿足不前,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个别党员干部大局观念、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

(二)地理位臵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红光村地处上窑镇南部,离集镇较远,道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部分水渠和沟渠淤结排水困难,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影响农业种植。

目前村里因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和村里原先各方面基础薄弱,村民谋生手段陈旧,同时由于和外界接触的信息少、资金对流量小,无法形成产业,难于与外界市场接轨,也无法吸引外来资金的入住,造成既难于“走出去”又无法“引进来”,目前村里带领村民致富办法不多,经济发展缓慢。

(三)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管理方式粗放,难于与市场接轨大约全村90%的人主要从事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

种植业的种植品种少,主要是葡萄种植。

养殖业,规模小,管理不科学,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形成精养,难于做大做强。

而外出务工的人员由于自身文化、技术水平低,很难找到中高收入职业。

(四)精神文明建设欠缺,村民生活品味和质量不高村里的文化娱乐设施单一,只有一个村部图书室和几家能让村民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小店”,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群众除了看电视、打牌以外,几乎无其它文化生活,且赌博现象还较为常见。

(五)部分老百姓观念守旧,自身文化程度低,难与时代共进步部分老百姓文化少,素质低,思想狭隘,“等、靠、要”思想严重,且具有“小富即安”的求稳心理。

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了解,自身发展能力弱,不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又不愿参与到全村大发展、共发展的大格局中来。

四、建议及对策(一)夯实基础,提高村组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基础组织建设。

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宣传,党的富民措施要靠他们去组织落实,党和群众的关系主要靠他们去体现。

针对红光村现状,一是要改善村组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结构,按照“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的双培原则,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村级班子建设,把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热心村里事业、关心群众生活、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年轻人才吸纳到村组岗位上来。

同时对他们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二是培养提高广大党员素质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年青同志入党,防止出现年龄上断层的现象。

三是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村组干部的带头作用,村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要给予肯定鼓励,以提升正气,推动和形成为村民办实事的氛围。

(二)强化宣传,营造全村致富奔小康氛围思想观念的改变程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息息相关。

通过调查,我感到思想观念落后,仍是制约红光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

因而要充分利用宣传攻势,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一是要切实转变农业的思想观念,引导村民从传统的小农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投入到大市场中去,使他们自觉地想致富、去致富。

二是要加强技术培训。

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力争1—2年内使多数村民都掌握1—2门以上的致富实用技术。

三是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

如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等,向村民广泛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和致富信息,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

四是积极帮助村民搞好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物资服务,提高生产效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四是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使更多的村民远离迷信、赌博,主动投入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让村民有好的身体、好的心境,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

(三)看准政策,抓住机会,逐步完善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看准政策,调整思想,统筹全村,力争村里主动和上级支持有机结合,抓住机遇逐步加强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村部和村卫生室建设,利用村部改建和卫生室建设这一有利契机,用好用活建设配套资金,力争建设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先进、符合新时期农村形势发展需求的新型村部和村级卫生室,改善现有办公环境,方便村民就近就医。

二是利用农田改造机会进行河道疏通、村路修造、水渠加固等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农业技术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种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建议调整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农民建房,这样既有利于统一规划,又有利于水、电、绿化设施配套解决,使村民早日进入小康居住环境。

(四)落实村庄整治制度,为村民搞好人居环境改造村庄环境的整治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