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名称,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范围?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以及特点。
(地壳分为“硅铝层”,不连续圈层,甚至缺失,和“硅镁层”,是连续圈层。
)3.软流层分布的位置,它可能是谁的发源地?4.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5.岩石圈的范围。
(重点)6.三大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和代表性的岩石。
(重点)7.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8.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9.六大板块的名称?了解什么是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10.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11.如何区别背斜和向斜?(从岩层的形态和新老关系两方面)1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重点)13.断层处往往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常见的实例?14.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5.常见的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地貌?16.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17.沙丘和沙垄的形成过程?(迎风坡沙丘坡度缓)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的作用)2.大气圈垂直分层划分的依据、名称和各层特点。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根本和直接能量来源?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4.什么是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注意先后顺序)5.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高高低低”或“热宽冷窄”)6.海陆风和城市风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白天海风,晚上陆风;绿化带近郊,污染工厂远郊)7.风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地面和高空风受哪几个力,最终风向如何?8.风向绘制的步骤(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偏转方向—偏转角度),风力大小判断(等压线疏密)。
9.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名称,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10.气压带的成因。
(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11.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的关系。
(西风湿润)1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3.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以及名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知识点总结引言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本总结旨在梳理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周期:一天(24小时)。
影响:昼夜更替。
地方时的差异。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地球公转定义: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周期:一年(365.25天)。
影响:季节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区与区时时区划分:将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覆盖15度经度。
区时:每个时区内统一使用的时间。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夏至和冬至时达到最大和最小值。
四季与五带四季:春、夏、秋、冬,由地球公转和自转轴倾斜造成。
五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极地,由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决定。
第二单元: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地球岩石圈被划分为数个板块,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地貌。
板块边界类型:发散边界、收敛边界、横向边界。
地质构造褶皱: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的弯曲构造。
断层:地壳受到强烈的剪切力作用,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
外力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等原因发生机械破碎。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分解。
侵蚀、搬运与堆积侵蚀:外力如流水、风、冰川等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移除。
搬运:外力将侵蚀物质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堆积:外力减弱或停止,侵蚀物质沉积形成新的地貌。
地貌类型山地形成:内力作用如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如侵蚀。
特点:地势高,地形崎岖。
平原形成:外力作用如河流冲积、海侵、海退。
特点: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高原形成:内力作用如地壳抬升。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2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上下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上下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拟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上下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_高中地理知识考点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常见天气系统1、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
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4、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1)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可以呼吸的大气(m、v适中)液态水(m、v适中)稳定的光照(太阳处于旺盛期)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能量来源。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T=11年不可见影响:电磁波——通信高能带电粒子——磁暴、极光(磁场)自然灾害——地震、水旱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7月初 Vmin1月初Vmax公转的意义东 二、地表偏向南左北右赤道无(水平方向) 三、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南各地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北各地达最小值。
晨昏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均为0°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之上+ 上地幔顶部地壳第一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气压大小:垂直方向:高度低的>高度高的 水平方向:箭头所指为低(高、低相对而言) 等压面高凸低凹无摩擦力:风向∥等压线摩擦力方向、V 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方向 方向、V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单一气压带、风带形成降水单一的气候类型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有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0—3—6—9 低—高—低—高 东—西—东 升—沉—升—沉 湿—干—湿—干本地:1月西北风 7月东南风南半球②看温度:Tmin>15℃热带0℃<Tmin<15℃亚热带Tmin<0℃温带③看降水:年雨热带雨林、温带海洋雨热同期(夏雨)季风、热带草原冬雨地中海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锋气旋(北半球)(右偏)台风:突发性强、破坏力大、丰沛的降水 寒潮: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暴风雪、霜冻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圈: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陆地上的各种水体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水循环:意义: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过程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逆时针 阴雨顺时针 晴朗 (伏旱)海洋水体的动力:盛行风洋流前进方向受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影响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运用水资源多少:多年平均径流量水资源数量、质量影响人类社会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光合作用)、地形整体性表现: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赤道两极纬度位置热量低高地带性地域分布规律沿海内陆海陆位置水分(森林—草原—荒漠)山麓山顶海拔高度水热组合非地带性:地形、洋流、海陆分布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图1.2)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生产力水平(根本)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传统到现代)世界处在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热量、光照、地形、土地、水份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的原因: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低温)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高温)凸出。
9.气温日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来自高纬的气流——冷(5)来自海洋的气流——湿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6)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太阳系月球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包括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6um)和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其中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2、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具体表现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其中空气分子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蓝色和紫色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固体杂质散射无选择性。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直接射到宇宙空间的很少,大部分被保留在大气层中;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归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温室(效应)原理: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穿透玻璃到达温室地面,使得温室地面增温,而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因为是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玻璃,这样使得大部分的热量没有损失而保留在温室内。
总结:(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暖大地)5、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6、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海陆风(因为白天温度陆地高——热源、海洋低——冷源,吹海风,夜晚温度海洋高——热源、陆地低——冷源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吹山风——山顶吹向山谷)、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相反)。
(图见课本)7、大气环流或三圈环流(垂直方向上)以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近地面)的形成:七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小梳理
图解大气环流
(2)7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图解大气环流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典型季风环流
(1)1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图解大气环流
(3)亚洲季风的简单图式
锋面系统示意图
①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 称为称锋面
冷气团
地平面
暖气团
②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暖上冷下 ③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重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自转运动: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西向东
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
角速度 (除两极外,全球相等)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两极既无角速度 又无线速度
地理意义
不同经度的地区形成地方时差
同一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所处的高、中、低纬相同; 地球上五带中的带相同;
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相同; 所处的南北半球相同。
2009.海南
1.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 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 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 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 D 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 D.北京时间21:00~23:00
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垂直 方向
低 压 气 旋 上 升
高
压
反气旋 下 沉
气 流 方 向
北半球,逆时针 水平 向中心辐合南半 方向 球,顺时针向中 心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向 四周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总结
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大气的热量来源、受热过程(1)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4)受热过程(如图)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特别注意: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雨天昼夜温差。
晴天云层较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小,温差大;阴雨天云层较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大,温差小。
2. 热力环流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热力环流过程(如图)等压面:受热的地方,高空上凸,近地面下凹;冷却的地方,高空下凹,近地面上凸。
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2)赤道高空风向(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3)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砖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4)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砖偏向力和摩擦力)与等压线斜交。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1. 气压带和风带(如图)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例)1)季风:随季节的变化风向会发生改变的风2)东亚、南亚季风5.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一般情况下:高气压带控制干燥少雨,低气压带控制湿润多雨;西风带控制湿润多雨,信风和东风带控制干燥少雨。
(总结: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2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12号:天气:持续性降水实例:江淮准静止锋(夏季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华南准静止锋(持续性降水)、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冬季天无三日晴)、天山准静止锋(持续性降水)注意:① 无论哪种锋,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② 无论哪种锋,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⑹自然环境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0~11)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
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通信号灯,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
(①>②, ③>④);(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
(①>⑤=⑥>②,③>⑦>④)(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总汇
1、概念:(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4)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方向射向地面,保温作用)2、白天多云气温不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夜晚多云气温不低(大气逆辐射强),晴天气温日较差较大,阴天日较差较小,同一纬度大陆晴天日较差最大、海洋阴天日较差最小。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形成凤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4、大气的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A、方向(垂直于等亚线,由高压指向低压),B、大小(等亚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C、影响(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2)地转偏向力:A、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B、大小(赤道为零,两极最大),C、影响(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3)摩擦力:A、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B、大小(地面较大,高空为零),C、影响(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4)高空风向与等亚线平行,地面风向与等亚线有个夹角。
5、气压带:(1)极地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热力性冷高压)、(2)副极地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雨,动力性冷低压)、(3)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少雨,动力性暖高压)、(4)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热力性热低压)6、风带:(1)极地东风带(寒冷干燥,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2)盛行西风带(温暖湿润,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信风带(炎热干燥,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7、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8、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1)一月:冰岛低压、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2)七月:亚速尔高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9、东亚季风:(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风向:冬季吹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吹东南季风(高温多雨)10、南亚季风:(1)成因: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2)风向:冬季吹东北季风,温和干燥;夏季吹西南季风,高温多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1.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3.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7.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8.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
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大气的保温效应:
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3.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
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7.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8.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9.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
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
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