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共72页

合集下载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社会冲突论:关注社会冲突和权力斗争
结构主义:关注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符号互动论: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符号 使用
社会交换论:强调社会交换和资源分配
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现实是由人们共同 建构的
涂尔干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概念
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客观 事实的研究和观察
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现 象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
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对社会变迁的解释过于静态忽视了社会变迁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过于理论化忽视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YOUR LOGO
TH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集体意识的形成: 个体通过社会互 动形成对群体的 认同和归属感
集体意识的作用: 个体通过集体意 识对社会产生影 响和作用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的概念和起源
添加 标题
社会分工:指社会成员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兴 趣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责共同完成社会 生产、生活、文化等活动的过程。
添加 标题
社会分工的作用: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可以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会导致社 会不平等和冲突。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创立了社会学学科奠定了社会学的基础 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等 强调社会学的实证性和科学性推动了社会学的科学化进程 对后来的社会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韦伯、马克思等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在当代的应用和价值
对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的评价和批判
和道德准则
集体意识对社 会秩序的影响: 集体意识是社 会秩序的基础 它决定了社会 成员的行为方 式和社会关系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现实逻辑与当代启示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现实逻辑与当代启示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现实逻辑与当代启示1. 引言1.1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性涂尔干(Turgut Ergan)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格完善、具有责任感和社会作用力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行为规范,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强调了道德的社会化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在社会中接受道德教育,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强调了道德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涵盖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道德教育理念。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1.2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时代背景涂尔干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的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涂尔干的时代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思想的多元碰撞使得人们开始思考道德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涂尔干就是在这个时代,根据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提出了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更加突显了其实践意义,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涂尔干的时代背景为他的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稳定离不开良好的道德风气,而道德教育则是培养和弘扬良好道德风气的关键。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道德水平提升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社会学的“独 立运动”,
第一位开设社会学课程的社会学家 1887年,波尔多大学 第一位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位的社会学家 1896年,索邦大学 在涂尔干的努力下,法国学术界承认社会学的独
立学科地位 “社会学年鉴学派”(法兰西社会学派)创始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 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 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 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 “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 “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 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curriculum as "Science Sociale". During his lifetime, Emile Durkheim gave many lectures, and published an impressive number of sociological studies on subjects such as religion, suicide,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 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生于法国的犹太人家庭,遵 循一代实证主义的伟大共和派学者的教育和意识形态 道路。受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哲学教师学位和 博士学位。在公立中学短期执教之后,赴德国一些大 学执教一年,研究社会理论。回国后被任命为波尔多 的一所法国大学的“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首任讲师 (1887)。1912年转到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在该学院担 任教职 直到逝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讲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第三讲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3)普遍性: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之上,由社会 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的 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被称为社会事实。
• 两类社会事实:
• (1)属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 (2)属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解剖学)事实,如社会 基本要素的数量和分布,包括人口地区分布,住房交通。
• 8.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 事业
• 9.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 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 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 10.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 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 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 些法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部分个人,表现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 有机团结社会: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
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 所构成;
•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集体意识:以职业群 体为例
三、社会分工的功能
• (一)社会分工的功能 • 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而非经济作用 • (二)社会分工的类型 • 1、常态分工:表现为职业的专门化,社会异质性增
第二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1858——1917) • 法国、犹太 • 《社会分工论》1893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895 实证社会学的方 法论纲领 • 《自杀论》1897是实 证研究的典范。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1912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 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 。
• (4)宿命型自杀:由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 • 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极端群体

涂尔干

涂尔干

涂尔干法社会学思想1、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人。

涂尔干是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一方面,他坚持以客观物质存在为研究重心;另一方面认为,社会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人,“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他坚持社会唯实论的集体主义立场,主张社会是第一性的,个人是第二性的存在。

在这种方法论的关照下,他提出了社会事实和集体意识两个分析概念。

2、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但社会事实并不等同于社会现象。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涂尔干将这种外在强制性的集体现象称为“社会事实”,外在性意味着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现象不是人的心里或精神活动,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强制性是指社会事实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中的相应个体产生影响。

社会学应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并且只能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而集体意识则“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是独立于个人置身其间的特殊情况;个人消逝了,它仍旧存在……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它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人的趋同本性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类型集体意识一旦形成,就具备了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因此,在每个社会个体的内心,存在着两种意识一是构成我们人格的个性,另一个则是集体意识,它代表着社会。

3、犯罪基于以上集体主义实证取向,涂尔干把犯罪、越轨、失范和自杀等现象都视为社会事实,且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分。

对于犯罪,涂尔干认为“,如果一种行为触犯了强烈而明确的集体意识,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犯罪”,即犯罪是个体侵犯集体意识、冒犯社会的行为。

但并非所有这类侵犯行为都能够得上是犯罪,够得上犯罪的还必须要求这种侵犯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和广度。

对于失范,涂尔干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旧的社会规范和标准被破坏,而新的又没有取而代之,因此,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人们会失去行为的方向,失范也就会产生,自杀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例。

涂尔干与社会学主义

涂尔干与社会学主义

社会失范问题的解决
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
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是由于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因此,解决社会失范问题需要强化法律和 制度建设,提会失范问题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 化素质,以减少社会失范行为的发生。
涂尔干认为,机械团结是社会成员通过共同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形成的团结。
详细描述
机械团结是基于相似性、同质性以及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形成的团结。在这种社 会结构中,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小,社会秩序稳定,但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有机团结
总结词
有机团结是社会成员通过分工和相互 依赖形成的团结。
详细描述
有机团结是基于个体差异、异质性和 专业化分工形成的团结。在这种社会 结构中,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社会秩 序灵活且富有创新性。
构性的研究,注重社会秩序和整合的研究。
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融合
与功能主义理论的融合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和功能,与社会学主义的思想有 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
与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 的融合
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等其他社会学理论也 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社会学主义可
涂尔干与社会学主义
目录
• 涂尔干简介 •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涂尔干与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在当代的应用 • 涂尔干与社会学主义的未来发展
01 涂尔干简介
生平简介
185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 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882年获得工程师资格。
1876年进入巴黎高等电 信学院学习。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后世的影响
1
涂尔干的学术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学家,如帕森斯、 默顿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徐鸿望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

——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

——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

——涂尔干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

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

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

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

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

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

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

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

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

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

浅谈涂尔干的社会信仰说.doc

浅谈涂尔干的社会信仰说.doc

觉和意象总是依赖于某个确定的客体,表达某个特定意识的瞬间状况;本质而言它是个体的和主观的;神秘观念并不具有原始的起源,也不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正是人类本身亲手缔造了神秘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反的观念。

“构成宗教经验的各种自成一类的感觉的绝对而永恒的客观原因,其实就是社会……是社会把人提升起来,使他超越了自身;甚言之,是社会造就了人。

因为造就了人的乃是由智力财产的总体所构成的文明,而文明则是社会的产品。

”在他看来,社会是所有信仰体系和膜拜体系的基础,社会生活之中孕育着某些恒久的、具有人性色彩的客观要素,这些要素是共有的价值体系和集体意识。

一、共同体:信仰产生的社会根基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群体生活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集体是共同信仰产生的基础。

涂尔干在对氏族制度研究后指出,一个氏族成员并不仅仅是靠共同的习惯或者共同的血缘才联合在一起的,应该还存在着另一种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即图腾崇拜;氏族的统一性在于“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和同一标记,他们相信他们和同一个事物范畴具有同样的关系,他们遵行同样的仪式;或者简而言之,由于他们共同参与对同一种图腾的膜拜。

”涂尔干认为真正的图腾既不针对某个确定的动物或植物,甚至也不针对某个动物或植物的特种,而是针对遍布于这些事物之中的混沌力量。

这些力既是化育作物、产生日光的力量,又是令人敬畏的道德力。

它来自于一种近乎于神的本原的观念,而且这种本原内在于某些范畴的人和物之中,并被人们以动物或植物的形式加以设想。

在他看来,宗教应该是集体的产物,“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真正的宗教信仰总是某个特定集体的共同信仰。

每个集体成员都能够感到,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信念团结起来,在涂尔干那里信仰就是一种社会存在。

二、情感:社会信仰的本质力量内心情感生活是神圣感发生的源泉。

涂尔干的道德社会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涂尔干的道德社会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涂尔干的道德社会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涂尔干的道德社会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界一般把他同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并列,合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涂尔干一生所关注的问题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考虑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考虑的是个人在精神和论文联盟.Ll.道德层面如何保持协调一致,进而使社会保持整合的状态。

一、涂尔干提出道德社会学思想的背景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特征的反映,都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相联络。

这一点在涂尔干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的道德社会学思想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现实主义的反映。

19世纪后半叶,对法国来说,是一个社会转型和动乱不安的时期。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统治欧洲近千年的原有宗教道德价值体系日益失去了主导地位,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一度出现了道德的真空。

二、道德的起源在道德起源问题上,涂尔干主张社会决定论。

他认为应该从社会出发讨论道德的本质及起源。

按照他的看法,道德存在于社会连带关系中,并随社会连带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涂尔干指出,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高度开展引起社会连带关系的减弱,从而破坏了社会平衡。

可见,涂尔干注重道德社会化的倾向是十清楚显的,因为他认为道德是建立、稳固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同时,这也同他对社会危机和道德状况之间关系的认识有关。

三、道德的本质涂尔干认为道德的社会本质是一系列关于行为的原那么和标准,他对道德本质的理解是同他对社会事实特性的理解相联络的。

在他看来,社会学应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道德事实除了具有和其它社会事实一样的客观性和强迫性外,还具有一种独特的特征,即它可以对人产生一种期待,可以产生一种超人的力量,它向人们发出执行义务的命令,从而使人们对道德标准、纪律产生向往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一种义务感和责任感。

四、道德的三要素涂尔干认为,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具有三大根本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

7、涂尔干的思想和方法

7、涂尔干的思想和方法

继续
• 涂尔干强调市场的道德意蕴,基于分工的 团结和友爱 • 潜在危险:斯密笔下独立的个人变成了社 会的“器官”(人成了社会的“傀儡”), 社会分工中的人”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看作 是整体的一部分,看作是有机体的一个器 官。” • 同时,涂尔干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里,这 种道德还没有发展到我们所需要的程度。”
继续
• 关于求证的准则 • 比较或间接实验方法:同样的结果总是有 同样的原因 • 共变法是最好的研究手段:如果某一现象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种现象也随之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第一个现象 就可能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 • 社会学方法的特点:独立性、客观性和社 会学性质
四、涂尔干论犯罪
• 所谓犯罪不过是对社会集体良知的触犯, 当“一种行为触犯某种强烈的、十分鲜明 的集体感情就构成了犯罪。” • 犯罪不是病态,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是社 会组成的有机部分 • 社会为什么要不断在内部制造和发现犯罪? 犯罪的功能为何?
继续
• 涂尔干的法律观:法律既是一种社会事实, 又是一种测度社会连带程度的标准;强调 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只要与制裁相 连的规范就是法律。 • 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 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 基本形式》和《职业伦理与公民教育》等
二、涂尔干论社会分工
• 1893年,《社会分工论》(其博士论文) • 社会是如何形成和维系的?机械团结(机 械一体化)的社会:强调一致性和集体主 义;有机团结(有机一体化)的社会:强 调个性和个人主义 • 集体良知来源于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反 映了人们的相互认同
继续
• 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根据社会整合程度对 社会进行分类;根据构成社会的环节是否被融为 一体分类,比如日耳曼部落和雅典城邦、罗马帝 国的不同 • 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目的论性质的功能解 释;考察因果关系的动因解释。动因解释优于功 能解释 • “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 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应 该先研究现象的产生原因,而后再设法探明它造 成的结果。”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第三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在涂尔干看来:
1、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它影响和决定 着其他社会事实。
2、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 社会团结的产生(宗教研究),社会团结的类型、特 征和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社会团结的基础 (集体意识、道德),影响社会团结的因素(社会分 工),社会团结的维持(中间职业团体)及破坏(社 会解组、失范及越轨行为)等等。
2、涂尔干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 科学。 涂尔干的前辈们尽管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但他 们有关社会学的著作并没有彻底脱去哲学中形而上学 的外衣,社会学只是在涂尔干这里才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涂尔干不仅明确给出了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 还给出了研究方法,从而完成了“社会学与哲学的分 离”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离”这两大任务,使社 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科学。
1、涂尔干提出了研究社会的完整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部份,即研究层次、研究对象 的界定和研究的具体程序。关于社会事实的阐说,使 涂尔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学整体主义的创始人。而 涂尔干的研究方法,虽然现在看来比较粗糙,但也不 失为当代社会学经验研究程序的前身。
涂尔干在他的各种具体研究中,都大体上坚持 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的方法论 原则,也可以说,这些具体研究,是他为其方 法论的效用提供的成功案例。其中,《自杀论》 最彻底地坚持并最完美地体现了涂尔干的方法 论原则。
作为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社会学的 “独立运动”, 第一位开设社会学课程的社会学家
1887年,波尔多大学
第一位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位的社会学家
1896年,索邦大学
在涂尔干的努力下,法国学术界承认社会学的独 立学科地位 “社会学年鉴学派”(法兰西社会学派)创始人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摘要:涂尔干作为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站在社会唯实论的立场上,赋予了“社会”这一整体性概念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通过集体意识来维护自身的整合,即社会团结,并根据整合基础的不同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有机团结逐步取代机械团结的过程。

笔者将根据这一思路对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社会观;集体意识;社会团结涂尔干是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涂尔干站在社会唯实论的基本立场上,将“社会”这一整体性的概念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形塑和制约社会世界中人和事物的关键性力量,从而使社会得以整合。

然而,社会的这种能力量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实现的呢?涂尔干认为,这种手段就是集体意识,他通过对从传统到现代集体意识维续方式的不同,将社会的这种整合,即社会团结,又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过渡的过程。

文章将沿着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就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在有关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方面的论述中,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发展出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社会观,即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顾名思义,唯实论即社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客体,它高于个体且对个体存在制约;唯名论意味着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

作为一名坚定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毫无疑问,涂尔干秉承了社会唯实论的观点,并在其前辈孔德和斯宾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体来说,涂尔干的社会观深受19世纪知识界中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的影响,因此,对其社会观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是有机体论的角度。

这反映在涂尔干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借用大量的生物学术语外,还包括对社会的基本假定,即社会自身可以被看作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社会处于决定的地位。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一、生平 二、思想理论 三、评价
一、涂尔干生平(1858-1917) 涂尔干生平( )
• • • • • • • • • • • 1858年,出生于法国东部小镇埃皮纳尔。 年 出生于法国东部小镇埃皮纳尔。 东部小镇埃皮纳尔 1879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年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大学毕业后, 大学毕业后,在巴黎附近的一所公立中学当 了几年哲学教师,其间赴德国进修一年。 了几年哲学教师,其间赴德国进修一年。 1887年,在波尔多大学任教师,教授社会学、 年 在波尔多大学任教师,教授社会学、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1893、1895、1897年,相继发表《社会分工 、 、 年 相继发表《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1898年,创办《社会学年鉴》。 年 创办《社会学年鉴》 1902年,进入巴黎大学索邦学院教育学系。 年 进入巴黎大学索邦学院教育学系。 1906年,被聘为教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年 被聘为教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1912年,发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年 发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913年,被聘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他所 年 被聘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 教授 在的系亦改为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在的系亦改为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917年,病逝于巴黎。 年 病逝于巴黎。
自杀论
利己式
描述 个人认为与社会 无关 贫民窟无业游民 自杀
利他式
个人将群体利益 置于个人生命之 上
宿命式
感到无法控制自 己的命运
越轨式
当社会缺乏秩序
例证
心理指标
沮丧、 沮丧、忧郁
日本神风敢死队 囚犯自杀 飞行员的自杀, 飞行员的自杀, 自杀者希望献出 他们的生命以拯 救日本民族。 救日本民族。 责任感、 羞耻感、 恐惧、 责任感 、 羞耻感 、 恐惧、听天由命 负疚感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概要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概要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P105 Mechanical and Organic Soal solidarity) 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 质性个体结合在一起。 低社会分工: not much division of labor 强集体意识: high collective conscience 高同质性: highly homogenous 压制性制裁: repressive sanctions 高社会整合: high level of social and moral integration 弱个体意识:little individualism 社会形态:rural Ask for:“is this moral?” or “does my family approve?
2、有机团结
有机团结则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基础 上的社会联结纽带,其典型形式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都 市。 高社会分工: the increasing division of labor 弱集体意识: little collective conscience 高异质性: highly heterogenous 复原性制裁: restitutive sanctions 低社会整合: lower level of social and moral integration 强个体意识: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ism 社会形态: urban Ask for : “does this action meet my needs?”
第二、区分社会事实的起因和功能
(因果分析causal analysis与功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因果分析能使人们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特定事实 而不是其他事实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发挥特定 的作用;而功能分析则将揭示人们思考的这个特 定事实会给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运作带来什 么结果。

马克思与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与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二)生平情景( Biographlcal situation)
随着经验的累积,我们拥有了大量类型化的知识库存,我们来看待这个世 界,就是用这种类型化知方式来处理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所意识到的,索要 处理的问题都是我们手头的知识库存在发挥作用,这些从类型化角度出发所理 解和解释的经验储备就成为了‘我’日后行动的基础。但是不能够说知识库存 对所有知识都是有用的,因为总会出现了超出我知识库存之外的,可是,“即 使这样我们的即兴发挥也还是要沿着从类型的角度看来可能的轨道发展。”[4] ‘我’的主观经验就会有大量的积淀,这就变得独特,每个人都不一样。
二、现象学的社会学
舒茨的主要理论研究就围绕在对韦伯的解释社会学的重新阐释上,他借助 的主要方法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舒茨认为韦伯的意义阐释是可取的,但是韦 伯所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能很清楚略了。韦伯没有对意义进行明确的分类,而舒茨要回答的 正是行动者怎么样赋予了自己行动的意义,意义形成的机制使什么?怎么区分 行动者自己行动的意义和观察者看他人行动的意义?两者的意义是否是相同的, 可否有共度性。
一、舒茨的个人简介
舒茨(Alfred Schutz)出生于 1899 年的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著名的哲学 家、社会科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服过军役,后来舒 茨又到维也纳学习了法律和社会科学。在毕业后从事银行的工作,一直到他去 世的三年前,他的正式职业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1932 年,《社会世界的意义 建构》这本代表了舒茨思想的著作问世,舒茨送过胡塞尔一本,受到胡塞尔的 大加赞赏,胡塞尔要曾邀请舒茨来担任他的助手,但是被舒茨婉拒[1]。1938 年, 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舒茨迁居到美国,继续从事银行的工作。1943 年成为了 纽约的新社会研究学院的讲师,这让他有机会进入美国的社会科学的学术圈子。 1952 年成为该校的教授。1956 年,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成为专职教授,可惜美景 不长,三年后(1959 年),舒茨在纽约病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