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视史之第五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 理论 简史
第一节 电视媒介研究
一、拉扎斯菲尔德:“节目分析仪”和“焦点小组访谈” 拉扎斯菲尔德,生于维也纳 ,犹太人。以实证研究和应 用研究而著名的社会学家,1935年流亡美国,主持了普 林斯顿大学的广播研究所,后迁至哥伦比亚大学,改名 为“应用社会研究局”。
他将心理学控制实验方法引入传
播学研究。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 复杂性。尤其是说服者和发出的信息两个因素,否定了 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
波德里亚对于电视广告的研究是在思考媒体世界是 如何构建了主体。 在他看来:电视把主体构建成为一个消费者,将主 体当作一个依附性旁观者而进行合作,但在这样做 的同时,它也消解了这一自律主体。
波德里亚认为电视广告规定了一种交流情境,非真实的被制作 成真实的,被交流的是对交流的一种仿真,它比现实还要真实。 表现在: 电视广告为了将一条讯息传给一个接收者,电视广告便将其 自身建构为语言/世界,而接收者则被置于指涉对象的位置。 电视形象每时每刻要求观众通过强烈的运动和触觉的感官参 与其中,电视广告制造出来的那种语言,任由或促使观众将 自己的主体性看做一种被构建的结构,将他们自己看作是自 我建构者社群中的成员。
拓展一下
子弹论: 又称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是强效果阶段的代表性
理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 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表明大众传 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
“拉扎斯菲尔德—斯坦顿节目分析仪” 爱称“小安妮”,它能使研究者将广播电视节目,或广告 内容与其对受众个人的情感影响联结起来,使受众对象 当下的喜欢或不喜欢得到测度和记录。
人类的任何延伸,即历史上的一切心发明和新技术都 是人类的肢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媒介革命: 拼音文字的发明 机器印刷 电子媒介
在拼音文字发明之前,原始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储存知识、 传递信息。 印刷媒介由于把复杂的现实生活符号化,因而进一步加重了 视觉偏向,使得拼音文字造成的人的异化和分裂进一步加深。 电子媒介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文 化自身的形态以及人类生活。地球越来越小,各种文化趋于 同质化和类型化。
因为电视为冷媒介,要求参与性高。因此,麦克卢 汉期望电视能够介入到政治和教育当中。
麦氏的这种对于冷热媒介的划分有他个人偏好,也有他所处 的时代局限。例如,把电视划为冷媒介就有待商榷,他那个 时代电视还不是十分普及,电视技术也远不如现在先进。在 今天看来,电视就未必可以说是冷媒介。最可惜的是麦氏这 本书未能论述到电脑和互联网,他所处的时代电脑和互联网 都还未出现。现在看来,电脑和互联网作为媒介,对当代人 类生活的改变显然是前所未有的,这需要新时代的麦克卢汉 加以阐释。
麦克卢汉:论人的延伸
开始默默无闻,后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一书 一举成名。他的研究 宏观上: 观察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 微观上: 透视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个侧面。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地球村”、“重新部落化” 等预言性理论在今天已经得到了证实。
媒介即讯息
特殊的媒介观: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广播、电视、报纸才是媒介,一切 人工制造物、一切技术和文化产品,甚至包括大脑和意识皆为媒介。货 币、时钟、 飞机、武器等一般不视为媒介的事物都在书中当做个案研究 的媒介。 媒介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静态和被动的躯壳,它所承载的东 西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打破了人们视“媒介”为单纯的“用于表现内容的形式”这一成见。让 人们看到了媒介对信息、知识等内容的反作用。(铁路的作用 )
照片为热媒介,漫画为冷媒介
因此,麦克卢汉把广播、电影、书籍、演讲、报纸等划为热 媒介,把电视、电话、交谈、讨论等划为冷媒介。
尼克松与肯尼迪的总统竞选是关于冷热媒介适用对象的精彩例子。
媒介是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 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 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 的事物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
测试步骤:
喜欢
不喜欢
后来,人们用拉扎斯菲尔德的“节目分析仪”来评 估电视受众对新的电视节目的收看反应。
焦点小组访谈
1941年,默顿和拉扎斯菲尔德在“广播研究项目”中走到了 一起,“焦点小组访谈”被创造出来。 “节目分析仪”和“焦点小组访谈”最初是连在一起的,因 为除非有关于这些个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的访谈紧随 在后,否则间隔时间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资料就几乎没有什么 价值。 一个焦点访谈包括在特定情景下收集调查对象有关他们的情 景定义的资料。因此,它侧重于调查对象的特殊经历。通常 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方式提问,以便得出有关待研究的媒体信 息的高度自主的高度自主的资料。在本质上,作为结果而产 生的资料通常主要是定量的,对于后来诸如问卷那样的系统 的资料收集手段的设计是能够提供帮助的。
施拉姆:电视与儿童研究
威尔伯 施拉姆 :传播学科的创造者,第一个 将自己认为是传播学学者的人。是传播学科的 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 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 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 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波德里亚对媒体世界的态度是既批判又无可 奈何:当代社会已经处于传媒的统治之下, 这是一桩“完美的罪行”。
第二节 电视文化研究
一、伯明翰学派:“文化工业”理论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 文化研究中心”主要成员 有理查德 霍加特等,我 们一般把他们称为“伯明 翰学派”。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宣称其成立宗旨是研究文化形 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 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涉及电视、电影、广播、 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 休闲方式等。 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 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其研究方法最初受美国 传播学研究影响,但在霍尔领导时期,吸收了阿尔都塞和葛 兰西的观点,转向媒介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媒介的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介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 “内容”。 使我们认识到:媒介不仅仅是在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传递 信息的通道,而且是新的社会环境本身的构成者。
媒介的冷热
麦氏对媒介的理解大胆又独特,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 “热媒介”。 用冷热来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媒介,解释媒介的产生和影响, 解释人和媒介的关系冷媒介和热媒介是一种感知方式的比喻, 指媒介的高清晰度个低清晰度。 热媒介:信息明确清楚,具有高清晰度、信息量大 接受者的 参与程度低。 冷媒介正好相反。
外界对麦克卢汉的评价:
1、麦克卢汉的出现仿佛天外来者,其刚出现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在“麦克卢汉热”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新闻与传播系的学生都曾经读 过或打算阅读他的相关著作;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期间,他是其中重 要顾问之一。但在他死后却又很冷漠的对待他及他的观点著作。 2、麦氏著作很难理解,这是他死后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他在演讲和著作中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众多批评。 4、他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
媒体与真实
落实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波德里亚所言的超真实 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当今的媒体世界,而媒体世 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电视媒介所建构的。 他徘徊于真实世界与影像之间,态度极其悲观: 认为真实事物只能被其象征性的哀悼所取代而消亡。 认为电视等媒介使人们成为“看客”
在《海湾战争没有发生》 一书中他认为:1991年的 海湾战争其实大众看到的 只是没有发生的虚拟的 “媒体之战”。符号与现实 的断裂发挥到极端的判断让 他更闻名于世,但也惹来了 不少非议。
3
儿童的一些坏习惯 也不完全取决于电 视。(与家庭智力 以及与其他儿童的 关系,年龄、性别 、需要和个性有关 系
用与其家庭等社会 关系有关。(子女 与父母的冲突)
施拉姆本人对此次研究评价很高:
“儿童是最活跃的,是他们在使用电视,而不是电视 在使用他们。”
拓展一下: 拓展一下: 儿童每天最多看两小时电视
电视:羞怯的巨人
从麦克卢汉的理论可以推导出:电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综合了各种感觉。 麦克卢汉用“羞怯的巨人”来暗示电视的巨大潜能。但那时 电视刚刚普及。 所以他 一方面断言电视是我们中枢神经系统最新近、最壮观的电力 延伸。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电视“由于种种原因是难以把握的。 其对电视媒介的分析也显出了矛盾的地方。认为电视会给观 众带来一种参与的冲动,但是它不会使人兴奋、激动。
波德里亚:拟像理论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tard),又译为 让•波德里亚,1929年7月29日出生于法 国兰斯(Reims ),西方著名哲学家、 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与麦克卢 汉有承接关系,认为他是“法国 的麦克卢汉”。但对于电子媒介麦克卢 汉是乐观的,波德里亚则是悲观的批 判态度。
拟象 仿真与超真实
从历史逻辑角度 提出了拟象三序列:仿造、 生产和仿真 第一序列的拟象遵循 自然价值规律 第二阶段的拟象遵循 市场价值规律 第三阶段的拟象遵循 结构简直规律 我们可以举艺术品的例子来加以旁证。
所谓“拟象”就是游移和疏离于原本,或者说没有 原本的摹本,它看起来已不是人工制品。 在其视野内,当代文化的最核心特质在于:拟象与 真实之间的界限得以内爆,以至于现实就是超现 实——真实与拟象已无法区分,而关于真实的真假 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美国发生“9•11”事件后,波德里亚更加大胆地说,这是一次真正让人亢奋 的高水准事件,“正如我们所希望的,它打乱了历史的节奏,从象征主义 和黑色幻想的意义上说,是一切事件之母”。尽管恐怖主义是不道德的, 但它能反映出美国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尽管许多美国人都没法理解他的 观点,但他仍然不减对美国问题的热情。
20世纪50年代,电视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主要媒介。人们认 为电视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
1960年施拉姆等人对美国儿童使用电视的情况进行了 大规模的调研。得出结论:
儿童使用电 视的方式有三种
幻想
消遣 指导
施拉姆还发现:
1
•儿童对电视的使
2
在儿童观看电视的 习惯上,并不完全 是因为媒介的作用 。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 长。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 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 。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 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与此相反,托夫勒、 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 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据新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花很多时间在电视上的孩子,要比那些很少看电视的 孩子血压要高,即便这些孩子很瘦并且经常锻炼。之前已经有研究证明看电视和 肥胖症之间有联系,肥胖症又有可能导致高血压。但是在一项发表在本月出版的 《档案儿科和青少年医学》中的研究报告里,作者提出过度沉溺于看电视和血压 高之间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每天看大量电视(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5个小时—5个小时 之间)的孩子比那些每天很少看电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少于半个小时)的孩子体内 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都要明显高许多。加速计设备中的数据表明:血压升高并不与 久坐行为相联系,而是明显与多看电视相联系。密歇根州立大学运动学助理教授 和论文的高级作者Joey Eisenmann认为,长时间的看电视将会对这些孩子产生 较大的生理危害,因为孩子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通常会吃零食或者因为电视节目 本身会让这些孩子不安。孩子们看电视至深夜将会减少或中断他们的睡眠时间, 同时他也认为和其他的久坐行为相比,看电视行为的本身会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 率。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子们每天可以看不超过两个小时的高品质电视节目。
波德里亚着力于探讨媒体如何和何以能构建一 个仿真的世界
技术惰性规律(越接近真实材料,电视的“真相”就会越明 显,世界真实的缺席就会陷得越深。) 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所承载的是一个“世界的意识形 态”,把自己作为信息强加给了世界。 人们看到的所谓的现场直播只不过是一种“真实”的替代品。
媒体与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