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出的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和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1论钱钟书与朱光潜对《拉奥孔》的解读异同摘要:莱辛《拉奥孔》专论“诗”与“画”的界限,是西方文艺比较批评的经典之作。

钱钟书和朱光潜两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这本专论作了赏析和研究,本文旨在分析两者鉴赏的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异同,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异质说;朱光潜;钱钟书引言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是具有丰厚西学背景的中国学者。

两者对莱辛名著《拉奥孔》进行独到的评析。

本文选取两者文论中直接评论《拉奥孔》的两篇文章——《诗论·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七缀集·读﹤拉奥孔﹥》——并结合其各自相关的文论作品,对两者的解读异同进行辨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莱辛《拉奥孔》是专论“诗”与“画”的一本书。

画是指造型艺术,诗是指诗歌以及西方古代的史诗。

在肯定莱辛贡献方面,两位学者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朱光潜的《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分为四个部分,先重述了莱辛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前两节陈述了鉴赏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莱辛学说的基本看法。

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深刻地体会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但是,诗与画既然都是艺术,就应该有共同性。

朱光潜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指出诗画同为艺术有共同点,诗与画都是从情趣与意象而出。

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诗画“同出心源”,有一致之处,“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1] 诗与画并非直白地传达情趣或者意象,在传达的过程中是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的。

二其次,朱光潜与钱钟书的评析也有很大的差别。

两位学者在肯定莱辛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其学说不周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补充,两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怎么写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怎么写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怎么写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篇一:《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摘要:本文从研读史论、奠定基础,深入生活、增加阅历,泛读博览、丰富知识,细读名作、反复品鉴,探求方法、多元解读五个方面谈及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鉴赏;史论基础;多元解读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

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论文(文学评论):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论文(文学评论):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倾城之恋》与张爱玲的悲观爱情主义Cassanova罗华南师范大学一.引题张爱玲的文笔,善于以一个故事表达生活哲理。

她的故事以悲剧居多,而终成眷属的故事寥寥无几,倾城之恋是一个另类。

为什么?因为张爱玲对爱情的态度是悲观的,倾城也是悲伤的,她似乎用各种意象告诉着我们什么,尝试揭示什么。

事实证明时代与人性是爱情悲剧的根源。

二.时代背景故事构建在民国时期,是封建意识和开放思想初步交汇的时代。

繁华的上海滩,年轻的女性和钱势的男人流连于舞厅、酒吧,纸醉金迷,时髦颇受追捧,当时社会上的风气是追名逐利。

从表面上看,女性地位是提高了,她们可以去社交,结识称心的男人,但实际上男和女不平等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女人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可以说男人决定着女人的终身幸福。

白流苏便是一个被男人抛弃的女人,同样也被家族嫌弃。

而徐太太是她重新找回幸福的机会。

人们的信条是: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三.人物心理分析1)初见情迷在舞厅中的三支舞,为两人交往埋下伏笔。

白流苏身上不同于一般青春的活力与稚嫩,她懂得玩乐,有懂得矜持,亲近而神秘。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然而白流苏的开放却不因为爱慕,“她半是赌气: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

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

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

但范柳原是深深被吸引住了。

”范柳原的迷恋也只是男女之间荷尔蒙的作用,难以把握,他还未把白流苏当成结婚的对象。

不过这样,白流苏还是有了争取的筹码,她要取悦范柳原。

2)为爱赌博那一夜之后,范柳原理所当然地邀请白流苏,而白流苏为了自己打算,也只会接收,于是踏上了离家赴港的旅途。

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恋爱,而是谈恋爱。

范柳原说着情话,挑逗白流苏;白流苏又欲擒故纵,不让得手,着实是斗智斗勇的爱情游戏。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1浅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化大国,早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心思想或社会现实的一类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

然而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又不尽相同,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大类别,这两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文章从我国文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手,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以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引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

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行赏析和探讨十分必要。

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文章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及语言风格等几大行文特点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行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文介绍。

1.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1.1 雅俗的概念雅俗是一对反义词,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

选修课论文(文学作品欣赏)

选修课论文(文学作品欣赏)

文学作品鉴赏题目:论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_作者:张展博班级:水工09学号:20120406372011年12 月13 日论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内容摘要:苏童的小说在语言、叙事结构和思想层面上都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先锋意识。

这些意识集中地体现了苏童个人的哲学思维。

人们在苦难压迫下求取生存却始终挽救不了精神危机,苏童在其中寄寓了关于生存哲学的深刻思想。

小说中的人物在与现实的适应中的艰难深刻地揭露了进化论的悖论。

苏童在小说中极力渲染环境对人的心灵的深刻影响及“性”与罪恶的关系,展现了心理哲学的思维特色。

关键词:生存哲学进化论悖论精神家园心理哲学泛性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期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这期间,出现了众多的先锋派作家,像马原、莫言等。

苏童的小说也是先锋派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洋溢在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尤为显得独特而颇具魅力。

生存哲学与迷茫人生人一生都在面对生存问题,每个人都渴望生存并获得健康、自由、幸福的人生。

人们不断在生活中挣扎,在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游走。

人真的可以获得自己希冀的人生吗?苏童在小说中给予了否定:挣扎的结局是迷茫的结局。

在《妻妾成群》中,颂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女大学生,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了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

在这个充满封建意识的家中,颂莲不得不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她有清纯的气质和活泼的性格,却在这个家中不得不积累争风吃醋的经验。

为适应环境、求取生存而成为了牺牲品。

在小说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意识:人们拥有了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却往往在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被现实的洪流所泯灭。

相反的,成为了无路可走的人。

另一类生存是逃亡的主题,是由受难的乡村逃亡理想的幸福之地——城市。

在苏童的相关小说中,逃亡首先表现在对固有生活环境的摆脱。

文学欣赏作文

文学欣赏作文

文学欣赏作文文学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和社会。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陶冶和启迪。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美丽意境,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读一首优美的诗歌,可以让人陶醉在其中,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读一篇优秀的小说,可以让人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种美的享受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增添生活的乐趣。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以心灵的陶冶。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道德、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读一篇优秀的散文,可以让人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观;读一部优秀的小说,可以让人感悟到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炎凉。

这种心灵的陶冶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最后,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比如,读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可以让人了解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读一篇优秀的社会小说,可以让人思考社会的弊病和改革的方向。

这种思想的启迪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总之,文学作品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可以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

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素养,让文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学欣赏论⽂范⽂⽂学欣赏论⽂范⽂⽂学欣赏是⽂学作品在读者⽅⾯引起的⼀种思维活动,是⼀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种精神升华的境界。

下⽂是为⼤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学欣赏论⽂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学欣赏论⽂范⽂篇1浅析中国⽂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摘要: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化⼤国,早在⼏千年前⽂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献记载,包括历史⽂献、⽂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物质⽂化遗产。

中国⽂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思想或社会现实的⼀类⽂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

然⽽不同的⽂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不尽相同,在我国⽂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类别,这两类⽂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章从我国⽂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从⽂学作品的叙事特点、⽂体特征以及其语⾔风格等⽅⾯对中国⽂学作品中的“阳春⽩雪”与“下⾥巴⼈”的特性进⾏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雪与下⾥巴⼈引⾔中国是世界上四⼤⽂明古国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说、戏剧等不同⽂体。

⽂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学作品与现代⽂学作品两种类型,⽽⽆论是哪⼀类别的⽂学作品,其写作的⼿法、表达的⽅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赏析和探讨⼗分必要。

基于上述⼏点考虑,⽂章对中国⽂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体特征及语⾔风格等⼏⼤⾏⽂特点对中国⽂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介绍。

1.⽂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1.1 雅俗的概念雅俗是⼀对反义词,在中国⽂学作品之中是相对⽴⽽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们对⽂学作品进⾏⼴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学领域形成的⼀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

选修课论文文学名著欣赏《大卫科波菲尔》作品赏析

选修课论文文学名著欣赏《大卫科波菲尔》作品赏析

《大卫·科波菲尔》作品赏析《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

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的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是金钱导致的。

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罪孽。

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的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的一个终生监禁的可耻下场。

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

无论是他对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心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

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

安尼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忍不拔的保护着倍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理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

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

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传统者、剥削者。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群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思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英美文学作品的论文应该怎么写?英美文学作品论文篇一:当我们阅读与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意犹未尽,英美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造成这种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要算是产生这些文学作品的文化传统。

而追根溯源,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源泉汇合而成。

一个是古希腊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一个是基督教所体现的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圣经》的文化思想。

对于西方文学作品最直接的影响应该是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这两股重要的支流成为英美文学乃至西方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美国家各时期的名家志士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圣经》同自己的作品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读者在欣赏名著作品的同时,也在相当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欣赏和体味《圣经》的基础。

说起《圣经》,很多人会觉得它只是一本基督教的经书,便敬而远之。

其实则不然,它不止是一本简单的经书,而有其神秘的成分,在西方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它的影响是深远且独一无二的。

因此,渐渐的成为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库。

概括起来说,英美作品中对于《圣经》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方法是最容易辨认的,它的技巧是作家直接引用其中的故事作为素材。

当阅读与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背景。

那么,对《圣经》的了解对理解这类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精髓是颇有裨益的。

比如说长诗《贝尔武夫》,其中就己谈到了上帝,并且写到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

该隐的故事取自《旧约全书·创世纪》。

14世纪诗人威廉·朗格兰写的寓言故事《农夫皮尔斯的幻象》,也是传播基督教精神的蓝本。

第二种方法是,作家运用《圣经》中故事的寓意使之融入到自己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面。

这种作品的写作方式对英美本国的读者来讲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讲就要多费一番周折,这些作品对我们理解英美传统文化有这非常高的要求。

文学鉴赏论文--对《沉沦》的赏析

文学鉴赏论文--对《沉沦》的赏析

对《沉沦》的赏析在文学作品鉴赏的选修课上,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

从神话到古典名著小说,再到中国现代小说,老师将一系列的一些作品对我们讲述了相关内容。

其中有《神话》、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沉沦》,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

其中我对郁达夫的《沉沦》印象很深刻,为此也特地到图书馆借了他的小说看了,感触很深。

在看完一遍《沉沦》这部作品时,基本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感到的精神和性的双重苦闷,以至于最后走向大海的沉沦经过。

主人公“他”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也是正值青春年少时期,“他”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最后被学校开除。

“他”是以广大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却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可是“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在自杀前,对着海面呼叫着:“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作品在最后结尾处的呼吁声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那是对祖国的呼吁,快快强大起来吧。

在对这篇作品鉴赏之前,对于郁达夫生前的背景我也做了一点了解。

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述了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后我也查阅了一些材料作为补充。

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于已处于困苦境地的家庭产生了巨大打击与灾难性后果,深深影响着郁达夫的成长历程和他的个性心理的生成与塑造。

在他17岁时,郁达夫随长兄去日本求学,开始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生活。

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郁达夫和当时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作为弱国的国民,饱受蔑视与欺凌,其辛酸与悲愤都是可想而知的。

再加上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落后,被他国欺辱,没有身份地位。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鲁迅作品论文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给予了无数人深刻的思考与触动。

本文将围绕鲁迅的作品展开论述,探索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影响。

一、《狂人日记》中的社会批判《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疯狂日记,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在这个作品中,他以讽刺与讥讽的笔调,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大学生们通读《狂人日记》,会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对此更有共鸣与思考。

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激发了我主动去改变社会的动力。

二、《阿Q正传》中的人性思考《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力作,也是对封建社会的谴责。

通过描写反派人物阿Q,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阿Q的孤独、无力和懦弱,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的,是环境的塑造?还是人自身的选择?鲁迅通过《阿Q正传》的写作方式,激发了我对人性的思索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呐喊》中的压抑与解放《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描写了大量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些作品以鲁迅独特的写实手法,揭示了人们在受压抑的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冲突。

在我读完《呐喊》后,我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现状的勇敢呐喊。

这些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思,并激发了我为改变社会秩序努力的欲望。

四、《药》中的现代主义呈现《药》是鲁迅的一篇现代主义小说,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幽默的文笔和夸张的手法,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反思。

阅读《药》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我对鲁迅的独特创作风格的理解。

这一作品激发了我对文学形式多样性的追求,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五、鲁迅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篇1:浅谈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论...《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橘颂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篇1:浅谈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论文关键词:屈原 "橘颂" 人格理想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后人常常将《诗经》与《楚辞》并举,将它们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创作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对诗歌《橘颂》的感悟,来深入解读诗人内心矢志不渝的人格理想。

一、走近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美政"理想纵观屈原的一生,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

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活着》论文

《活着》论文

解读《活着》透视人生张献凤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透视社会透视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活着》用“死亡”这一主题给我们讲述了人生要如何活着如何不死。

透过《活着》,我们得以透视到人生的许多问题。

“活着”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苦难中找到平衡支点?学会关注自己的生命过程,关注当下的生活。

关键词:活着;苦难;人生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将人的自身生活体验直接对象化,并且以感性的形式呈现与人面前。

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我们借以透视社会透视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欣赏者可以透视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生存状态,即人是怎样活着的。

其次,也可以了解到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灵状态,文学艺术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要表现人也就是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

对于人生的哲理的感悟,则是欣赏者借助文学对人生进行透视的最高层面。

每当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哲理时,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或者顿悟在某一时间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再如以前呈“黏着”状态,“纯文学”的“边缘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小说方面出现了“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

其中,“先锋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共同之处是注重“叙述”,“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这一故事。

他们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有的并把实验本身直接写进小说中。

”①他们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极为关注。

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等。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在80年代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

从他不多的作品中,作为欣赏者的我们接触到了一种“真实”的“现实”,有着冷静的叙述和被无限夸大的细部描写。

文学作品《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论文

文学作品《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论文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1、鲁迅的民间文艺观2、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7、鲁迅与民间宗教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12、《二十四孝图》中“孝”13、《故乡》中的风俗画14、《野草》“梦”解15、鲁迅谈“民间陋习”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18、鲁迅与地方戏曲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1、《雪》的乡土风俗画22、鲁迅与中医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32、“再批判”的批判33、革命样板戏批判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0、现代散文文体认知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现当代美学史研究论文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

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

文学作品赏析的心理教育作用探究论文

文学作品赏析的心理教育作用探究论文

文学作品赏析的心理教育作用探究论文引言心理教育对于所有群体来讲都是一种修养内心、增强个人内涵的有效方法,在心理教育方面,人往往离不开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和熏陶。

健康的心理无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还是短期内的判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人文精神对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熏陶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分支和方式方法。

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内容、意义、主旨和内涵等等,都涵盖了社会万象和对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挖掘和呈现。

可以说,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世界正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和现实存在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理解,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文学作品中好的精神予以发扬和继承,对不好的现象则持一种客观的辩证的批判态度。

由此,文学作品赏析对心理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十分积极向上的。

一、文学作品赏析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了人们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成长的关注和生命质量的优待。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心理教育体系,同时,在社会上逐渐取得了人们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除了从传统的心理学中涉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在心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交叉学科与知识互补的特点,尤其对于人文类的学科,更是达到了大融合的特点。

文学作品是文史类专业中所必须涉及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内容、意义和核心思想,包括作者所希望传达出来的价值观等等,都使读者感受到了不同的韵味。

尤其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同国家的.文学体裁,更是呈现出包罗万象的效果和特点,这就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纳和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对其主要内容的层面,而是通过摄取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充足的养分审视自己、观察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促进了人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文学作品赏析的心理教育作用(一)促进正确观念的形成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呈现出了作者根据世界和社会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和价值,例如,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仅可以体会到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同时,在对这些理念进行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爱情进行到底
————纪《怀念萧珊》,反思大学生的恋爱观一直以为,爱情只是进行时和将来时,当爱情遭遇过去时的时候,每一个当局者都无法成为路人甲或者路人乙,我们想要纪念的,不仅仅是心中的那份温情。

其实我们还是没有长大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去爱,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理解不了亲人的爱是如何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一直畏缩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忘记的身外的一切。

或许,当爱情和亲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它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现在的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么?
大学的爱情是否太过廉价?理解不了这种如同快餐式的恋爱方式,甚至一些人已经习惯了?
起码我不是在故作深沉,甚至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在故作深沉,只是我们门多人没有去深思过。

仅仅是理想中的爱情,没有自己的事业做基础,用什么来和另一半同偕共老?
没人理解老一辈的爱恋,因为环境改变了太多人的意识。

我不曾想过爱情是轰轰烈烈,只求平淡温情,或许,我只是在细嗅蔷薇。

我想象着当我老去的时候,是不是还会初恋般的笑容?我只是喜欢在初夏傍晚的凉风中,走过校园并不喧闹的小路,偶尔看到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甜蜜的情侣,也只是理解的笑笑而已。

沉溺的如同在旧爱新欢的香炉中,怯懦的如同是藕断丝连的不舍中。

我想,博爱的大学生们,是不是应该相守着一个人,直到终生?在确定自已的另一半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收收心,好好经营呢?是不是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而是不是因为没有珍惜而泪水打眼湿?
我想,等到我们的心智都已成熟的某一天,在转过街角的咖啡店,遇到曾经的爱,彼此安心的笑了,为曾经幼稚的小想法,为曾经立下的地老天荒,为曾经想象的牵手终生。

人生,怎能如初见?
可曾想象过,现在的我们,十年后会是怎样?二十年后会怎样?
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拜金女不少,庸俗男也甚多,也许在一起,女人只是为了高档的化妆品,或者精致的时装,男人想要一个漂亮的花瓶,只是为了在朋友的圈子里有个面子。

我们理解,甚至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却没有多少人想过一辈子。

或许,这样子真的有些想的太远的,走一步算一步,今朝有酒今朝醉。

呵呵,是啊,大学生就是这个样子,堕落的已经没有理想,吃在嘴里,看着碗里,想着锅里,把自己的爱情观当作随意抛弃的烟头,抽过了,就没有价值了。

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惊心动魄与小心翼翼,更不记得那段历史,而很多真正的爱情确实在那时候考验过来的,可是90后,甚至00后会不屑的告诉你,你OUT了。

是啊,我们理解不了那些非主流式的想法,他们也理解不了老一辈的爱情价值观,巨大额鸿沟将社会分割成两个阵营:一方面是保守的守护和小心经营温馨的爱情,另一方面是冒险的冲突和尝试不同新鲜的异性。

孰是孰非,显而易见,我们都懂。

当我们把所有的思念雨压抑沉淀于笔下的时候,不是婉转悠扬的情书,是对自己沉重的审判。

我们都辜负了谁?
我曾经幻想着,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是不是一起在通红的炉火旁一起翻阅老旧的相册集,翻过背过她的宽厚的后背,翻过可以依靠的厚实的肩膀?一起翻过在初晨的阳光中吃温馨的早餐,一起牵着女儿的手,走过路边的梧桐树,走过泛黄的路牌?
相见,相识,相恋,相爱。

现在的我们不太会经历那时的同甘共苦,不太会懂得那时的相濡以沫。

可是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懂的珍惜,而不应该存在欺骗呢?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告诉自己,我们不是小孩子了,一辈子的事情,迟早要来的,为什么不早一点长大,不应该有的廉价的爱情观,为什么要保留呢?就好像是手心里的爱情线,为什么要断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将爱情进行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