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道师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他们的创作具有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派。
2.辛派诗人:南宋时期,受辛弃疾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
其主要成员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继承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想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3.南戏:也称“戏文”。
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
因最初形成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
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元杂剧等影响。
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4.三言二拍:是明代小说集。
三言则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蒙初。
5.桐城派:指的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等人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
人物1.柳永的贡献:(1)大量创制了慢词(2)丰富了词的题材内容(3)表现手法大多用白描(4)语言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5)使词进入市民与世俗2.苏轼从根本上改造了词的体制,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词的思想内容,给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苏轼对词的最大创造是以诗为词。
其表现为:(1)内容上引入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雄心报国等新内容。
(2)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旷达,幽美等。
(3)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真正做到了集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于一体。
(4)语言上高度诗化大量使用典故,抽象词汇,数量词等。
3.李清照的易安体特征(1)情感真切动人(2)语言浅显自然,又富有韵味(3)情感表现具体而富有美感。
4.辛弃疾辛弃疾是真正具有军事政治才能的文人,所以他写的诗是英雄之诗。
最全最实用中国文学史学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类、思考题第一章一、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先秦文学与文化的关系□1答:○1创始性。
文学伴随着原始人类的生活而产生:是、文、赋等诸体具备,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叙事、写人、记言的史传散文相继诞生,诸子思想各成体系:说理文由简短的对话发展到成熟的长篇大论。
○2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
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
《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
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谈政治,说哲理!○3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4不确定性。
二、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的关系先秦文学大致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一)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相连。
(文学以巫文化为代表,文学与之适应)(二)西周春秋文化与礼乐文化、史官文化紧密相连(所存作品多为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三)战国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的文化(士文化)现象紧密相连。
(四)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三、传说(远古歌谣和神话)时期的概况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
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子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段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汉赋绪论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1. 文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与演变如何?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例说明。
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4.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5. 6.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文学运动」的特质7. 相符的情形如何?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
先秦诗经汉散文 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1. 两汉散文概述。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2. 3.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4.4. 史记的文学价值。
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
」《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先秦散文6.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1. 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7. 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
、先秦散文中,2.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汉代诗歌先秦楚辞1. 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1. 文学的关系如何?2. 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为何?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2. 试列举诗例说明。
3. 试述两汉乐府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景与情志内容为何?4. ,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3. 何谓「九歌」何谓「文人乐府」?汉魏文人乐府与民间乐府 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在内容、技巧之表现上有何异同?5. 试述五言诗的起源。
6. 古诗十九首之时代背景、内容及其艺术成就如先秦神话何?7. 叙事诗的起源为何?试简述汉代两大叙事诗的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1.文学成就。
中国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中国文学概论一、《诗经》(名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源头。
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其地域大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什么是“楚辞”,什么是《楚辞》?(简答、问答、名解)1、“楚辞”:它是在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2、《楚辞》: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二、古诗十九首?(名解)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的五言古诗共十九首,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艺术水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其主题是游子思妇、仕途失意,往往伴着人生短暂的哀叹。
四、什么是骈文?(名解)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有三个特点:1、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
2、语音方面讲究平仄。
3、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话的散文。
五、什么是文章?(名解)文章本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来,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也叫文章。
现在的文章,具体地说是指诗赋、词曲、小说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主要包括散文和骈文。
六、什么是唐传奇?(名解)唐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言短篇小说。
其名称来源可能是由于晚唐时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叫《传奇》,后来就用它作为这一类小说的统称。
唐传奇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诗经》的音乐分类与表现手法分类(填空)音乐分类:风(地方色彩的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颂(用于祭祀的歌舞曲)表现手法:赋(叙述、白描)比(比喻)兴(触景生情)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宋玉的四赋(填空)《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汉赋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填空)西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抒情小赋)三曹、七子(填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代表、“悲风”)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填空)苏轼评价王位的诗画一体的评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史重要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1.神话历史化: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
②中国的神话历史化,2.兴、观、群、怨一)兴(1)祭祀。
(2)兴趣、出现、招引、壮大等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3)《论语》中《泰伯》篇所云“兴于诗”,是指人对于诗的接受;《阳货》篇所云“诗可以兴”,是指诗引发人的思想感情活动。
(二)观(1)观他人之志:《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观他国政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3)观贵族之修养、威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诗》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
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
”(三)群(1)朋辈:《说文》:“群,辈也。
”(2)类:《国语·周语》:“兽三为群。
”(3)亲党:《小雅·吉日》:“或群或友”。
(四)怨:丧、怒、恨、愠、怼等,释“怨”为怨刺是汉儒的见解。
兴观群怨的真正含义,是孔子对周代贵族运用诗乐形式参与政治生活方式的概括,而不是对诗歌如何发挥社会作用的概括,更不是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见解和文艺批评。
3.赋: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他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进。
仅所从采用的诗歌形式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4鸿都门学5七体:160页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体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中国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1、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文体的区分日趋细致;(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追求2、三曹的文学成就(1)曹操:①借乐府古题写时事,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②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2)曹丕:①语言工丽,抒情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②他的《燕歌行》为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③《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等重要观点;④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⑤开文人诗酒唱和之先河(3)曹植:①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达到骨气词采兼备②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3、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PS: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阮籍的文学成就(1)《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2)大力创作五言诗,发展五言诗。
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上进一步文人化。
5、三张、二陆、两潘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识记: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①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②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③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期末复习提纲
利,霸道)《韩非子》(刑名法术之学)(二者形成一种“专论体”或称专题论文: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标志我国说理散文正式形成。
专论体开始成为我国散文主要形式。
影响:叙事散文的写作方式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方式,说理散文对于后世说理文主要有一些寓言,譬喻,形象性抒情性直接性的影响,提供丰富文学范例。
三.屈原和《楚辞》1.楚辞:是一种文体,是基于具有楚国特色的乐调和寓言而创作的诗歌,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有南方一种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
2.屈原代表作:《离骚》,长篇抒情诗,共2500+个字。
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遭遇忧愁(司马迁认为)。
3.《离骚》主旨:忠君,爱国。
2个意向(传统):香草,美人——代指人格高洁,端庄美好,并具有南方巫术情景的体验(人神相恋)4.屈原的地位: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
人格魅力:他的遭遇是很多人都具有的,因此受人理解,易产生共鸣,而他之所以盛名远扬,特立独行的节操,坚持真理反抗丑恶的精神,是不得志的士大夫的代表,其人格和情操鼓舞了后世文人,是士大夫们安放自己痛苦的居所,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了刚烈深沉之气,突破了“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事为人风格的限制,开始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扬爱国之风,感召后世。
艺术成就:楚辞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样式,与试镜相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激烈,字数灵活;突出了浪漫迷离的诗歌精神,突出人物形象,有许多虚幻故事,想象奇特,有别于现实淳朴的诗歌;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影响“香草,美人”,“男女君臣”四、秦汉文学1.秦:仅有一人一书——李斯(留下作品《谏逐客书》)+《吕氏春秋》(吕不韦门客所写)2.两汉:两汉作家群体生产原因:汉代统治阶级对文学的热爱,臣子争相献词赋的风气流传;两汉一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如乐府,文人有了安身之地,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本风格:整个王朝是呈上升形态的,因此进取精神明显,汉文学有种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一、《左传》的文艺观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赋诗言志“赋诗”指引用《诗经》,“不歌而诵谓之赋”,“诗”是现成的,已有的诗歌句。
借助《诗经》中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登高而赋”,大夫在外交中经常背诵《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被邀请背诵。
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杜笃写《论都赋》力贬洛阳,班固写《两都赋》赞美洛阳。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武出使宋,回晋途中适郑简公款待,七大臣作陪,赵武要求赋诗。
子展赋《草虫》:“既观君子,我心则降。
”佰有赋《鹑之奔奔》:“人心无良,我以为足;人心无良,我以为君。
”另一人赋:《野有蔓草》邂逅相见,适我愿兮”2.观志观风提出“赋诗,吾以观其志”,“观风”说是说用诗歌了解民情、风俗和政治兴衰,用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为政治良窳提供例证,以达到改进政治的目的,最早见于《国语》、《左传》。
季札观乐,从季札对周乐的评论看,他正是把音乐(文学)和政教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政治的治乱会对音乐(文学)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文学)去“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
因为政治的治乱会影响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会反映到音乐(文学)中来。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听《周南》《召南》后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听《邶风》《鄘风》《卫风》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听《齐风》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听《颂》:观止矣(看到了最好的了)3.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少传”。
“立言”属于“再次”的地位,它的价值意义小于前两者,但是它与“立言”、“立功”的政治价值取向则是相同的。
“立言”中的“言”含义较宽泛。
虽包括文学在内,但主要是指关于政治道德方面的言辞。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全)
1.先秦部分赋、比、兴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铺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比喻。
《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2.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
汉末的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南北朝的对峙造成南北文风的不同,隋唐的统一以及唐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又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宋代理学的兴起,士人入仁机会的增多,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们走向市井,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壮大,反映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清朝初年民族矛盾突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反映。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更引起文学的重大变化。
凡此种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中国文学通史复习材料
1.文学研究会(1)成立: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会员最多时达170余人(3)会刊:《小说月报》(4)宗旨:在一个明确的建设新文学的旗帜下,凝聚新文学的力量,促进新文学的发展(5)核心文学观念:为人生而艺术,“人生派”(6)影响:派生出“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两个小说流派,着重译介俄国、法国及北欧现实主义文学,对于促进新文学朝着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在广泛吸纳外国文学的基础上迅速走向成熟,发挥了巨大作用。
(7)结束: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2.创造社(1)成立:1921年7月松散团体(2)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留日学生(3)会刊:《文化批判》《创造季刊》《创造周报》(4)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倾向浪漫主义(5)转折: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6)翻译方面:大多属浪漫主义范畴,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品(现代主义当时被称为新浪漫主义)(7)创作主导倾向:浪漫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现代主义的影响(8)结束:1929年被国民党查封3.新月社(1)成立:1923年最初是一个思想驳杂而又影响较大的社交团体(2)核心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3)新月社已由一个文化社交团体脱胎成为一个纯文学社团的标志: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管《晨报副刊》起算新月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的历史)(4)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音乐的美(诗的音节,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词藻的运用,主要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5)前、后期分界: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梁秋实等人创办新月书店 1928年3月,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6)前期主要活动阵地:《晨报副刊》(7)后期主要活动阵地:《新月》(8)后期新月社:是一个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兼而有之的社团,但其核心力量仍是一群志趣大体相同的诗人和作家(9)结束:1933年6月《新月》停刊,1934年5月新月社创刊《学文》,但仅出4期即告终刊,徐志摩过世(10)由不讲格律到讲格律,再由讲格律到不讲格律,但整体上还是讲的(11)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的主要内容/理论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理性”指艺术上克制,并非追求诗歌的哲理化;目标:纠正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追求诗的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②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应,新月派明确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③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注:若问新诗格律化主张,则答“三美”4.新感觉派(1)诞生:30年代,上海(2)受谁影响: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影响(3)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4)创作阵地:《现代》(5)主要内容:反映现代大都市生活,尤其以都市病态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突出感官反应,颓废、悲观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他们注重刹那间的感觉,往往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以新奇的文体和词藻表现通过主观感受所构成的新的外部世界,善于捕捉人物纤细的感情和心理活动(6)地位:上接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等性爱小说的余绪,下联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是海派文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因效法并推崇日本新感觉派而被命名(7)艺术特色: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大都市的生活,尤其突出现代生活的病态氛围;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反映的生活是感觉折射后的生活,有的甚至是幻觉;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突入人物的潜意识与隐意识,有的甚至开掘出了人物的变态心理,从而也被称为中国的心理分析小说5.京派(松散创作群体——“京派”)(1)成立:20年代末、30年代初(2)发起人:一批活动在京津地区的学者型...文人,如:沈从文、废名、萧乾、周作人(3)阵地:《大公报》,《文艺杂志》等(4)创作作品内容:主要反映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和都市绅士的龃龉,具有浓厚的道家文化传统和乡土气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疏离,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永恒价值,追求丢掉、失去了的美,呈现和谐、静穆、诚朴的创作风格。
最新版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最新版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
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何为三表?”――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
9、荀子曾在《解弊》中批评10、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8、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发愤著书”说。
9、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10、“《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11、《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12、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13、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中国文学简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建安风骨” ,也叫“ 魏晋风骨” 。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2.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这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唐代传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小说文体,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唐时期,作品数量少,仅存“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三2,盛唐至中唐时期,这是传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如“离魂记”“柳毅传”“李娃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大批佳篇,3,晚唐时期,这是传奇走向衰落的时期,数量虽多,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远逊于前期,只有反映豪士侠客生活的作品较有特色,如袁郊的”红线传”“聂隐娘”“虬髯客传”等。
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太平广记”里,另外“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文”等书里也保存了一些。
鲁迅辑录“唐宋传奇集”是一个较好的辑本。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先秦(1)古代经传1.《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
2.*《诗经》:①美刺说: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认识到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②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乐、舞三位一体。
③“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3.《左传》《国语》:④献诗讽谏说:臣子献诗劝导君上,当时人们把诗看作改进政治的手段。
⑤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⑥季札观乐: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⑦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4.《礼记·乐记》:⑧“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出自《礼记·乐记》,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二)儒家1.*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问答题复习指导 (8)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一、答题技巧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
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
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
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
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三、练习题1.孔子论诗之用,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其中“怨”的意思是()。
A.“诗言志”B.观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C.怨刺上政D.感发志意2.孟子非常强调道德理性的内化,尝云:()。
A.“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C.“我善养吾浩然之气”D.“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3.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颜渊》)子贡的观点可一言以蔽之,曰()。
A.“文胜质也”B.“天籁”C.“发愤抒情”D.“文质彬彬”4.“仁人”、“仁政”是仁的内容,()是仁的形式。
A.“礼乐”B.“舍生”C.“取义”D.“人的人化”5.在文与质的问题上,《淮南子》提出了()的观点。
A.“发乎情”B.“文质彬彬”C.“文情理通”D.“天真自然”6.()是中国文学理论的萌芽与奠基时期。
所谓“奠基”是指文化与哲学的奠基。
A.宋代B.唐代C.先秦两汉D.魏晋7.提出“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8.钟嵘把符合其“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和“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理想的诗人列为上品,视为五言诗的正体与主流。
以下诗人不在此列的是()。
A.曹操B.曹植C.陆机D.谢灵运9.从“古诗之赋”出发对“今之赋”进行批评,提倡“以情义为主”的是()。
A.《文赋》B.《翰林》C.《三都赋》D.《文章流别集》10.标举“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提倡“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推尊王维与韦应物:这是一套完整而统一的文艺美学思想。
这套文艺美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既告别了魏晋南北朝的绮靡,也告别了唐代的壮丽,走向()。
A.淡远而深邃B.“思无邪”C.“仁者爱人”D.“文质彬彬”11.提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的是()。
A.钟嵘B.严羽C.李东阳D.李梦阳12.从提倡古之高格到宣扬“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的是()。
A.李东阳B.李梦阳C.何景明D.袁宏道13.下列不属于李渔戏曲观的是()。
A.“意趣”B.“消愁”C.“风教”D.“登场”14.提出“情有者,理必无”、“有灵性者自为龙”的文学理论的,是()。
A.关汉卿B.汤显祖C.孔尚任D.李玉15.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结合的桐城派人物,是()。
A.姚鼐B.方苞C.刘大魁D.卢文怊附:参考答案1.C2. C3. D4. A5. C6. C7. A8. A9. D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A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一、答题技巧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重要观点(含概念)的理解情况。
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作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观点的完整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
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但对于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必须要点全面,逻辑清晰,不要求进行详细的论证。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庄子的“得意忘言”;墨家的“三表”之说;《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二章:萧统关于文学的发展论;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体论;陆机《文赋》的“文体之辨”;梁简文帝萧纲的文学观;《文心雕龙》的体性论。
第三章:韩愈的文学理论;梅尧臣的“平淡”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陆游的“工夫在诗外”;杨万里的“去词”、“去意”论。
第四章:李东阳诗论和严羽诗论的区别;唐宋派唐顺之的“本色”论;李贽的“童心”说;王夫之对情与景的观点;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三、练习题1.“得意忘言”2.“言必有三表”3.“发乎情,止乎礼义”4.萧统的“踵事增华”5.“诗赋欲丽”6.“诗缘情而绮靡”7.“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阐述其中所包含的文学观。
8.简述刘勰的“体性”论。
9.“修辞明道”10.简述梅尧臣的“平淡”论。
11.“点铁成金”12.“工夫在诗外”13.杨万里的“去词”、“去意”论14.简述李东阳诗论和严羽诗论的区别。
15.简述唐顺之的“本色”论。
16.“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17.王夫之的“不能作景语,何能作情语”18.“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附:参考答案1.“得意忘言”解答:庄子提出:“筌(捕鱼具)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捕兔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意思是说,言不过是为了传意而不得不使用的工具,并不是意本身;何况还不足以传意,只是仿佛而已。
故应“得意而忘言”。
这个命题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对于认识文学的审美本质给予了有益的启发。
2.“言必有三表”解答:出自《墨子》。
墨家有“三表”之说,称“言必有三表”,即“本”、“原”、“用”。
具体内容是:“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之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
“表”有仪表、仪法之意,也就是法,故又谓之“言有三法”。
3.“发乎情,止乎礼义”解答:《诗大序》在谈到"变风"时,也特别提出: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发乎情"是可以的,但必须"止乎礼义"。
若谓"发乎情"是人的本性,那么"止乎礼义"则是先王的道德教化的结果。
"礼义"就是儒家之德,就是儒家之志。
"发乎情,止乎礼义"两句话,虽不否定情,但强调情义,需合乎礼义,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儒家文学思想的精髓,因而自《诗大序》提出之后,就成了儒家文学理论的标志。
因而也可以说,这是《诗大序》中最重要的两句话。
4.萧统的“踵事增华”解答:肯定文学的发展变化,是萧统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在《文选序》中,以《周易》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话为依据,提出"踵其事而增华"的说法。
积水凝结为寒冰,则变其本而加厉。
文也是随时代而发展进步的,这是必然规律。
这段话从普遍规律的高度成分肯定了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的发展是进步而不是退步。
5.“诗赋欲丽”解答: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以往论诗赋,多强调其教化功能。
赋虽属"绝丽之文",扬雄也要限之以"则"而戒之以"淫"。
"则"就是节制,使合于圣人之道;"淫"就是"丽"得过度。
曹丕这里却仅以一"丽"字称之,既未涉及教化,亦未以"则"限之。
"诗"、"赋"属于非实用性的纯文学,故要求"丽",即文采华丽。
6.“诗缘情而绮靡”解答:出自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虽然只是陆机文体之辨中的一句话,但因为诗是中国文学的代表性文体,而陆机的界定又不同凡响,所以远远超出了文体论的层次,具有重新确立诗之宗旨的重大意义。
"缘情"与"绮靡",亦即情感与文采,是贯穿陆机整个文学理论的两大要点,并不限于言诗。
以"缘情而绮靡"定诗,就等于在《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之外,为诗提出了新的宗旨。
后来的正统儒家学者认为,"缘情而绮靡"就是"知'发乎情'而不必'止乎礼义'",就是违背"言志彰教"之旨,就是把诗"引入歧途"。
应该说,正因为如此,陆机的这句话就成了"文学的自觉"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7.“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阐述其中所包含的文学观。
解答:这是梁简文帝萧纲所说的话。
虽然是封建皇帝,但他把文学同刑政礼德严格区分开来的。
在他看来,文章与封建政治道德完全是两回事。
"文章且须放荡"的"放荡"一词,即指恣情任性,不拘礼法。
恣情任性、不拘礼法原属"魏晋风度"。
本于"文章且须放荡"之旨,他对宫体诗表示了热情的肯定。
宫体诗大多描绘女子的风容体态、歌喉舞姿,且词采艳丽。
萧纲认为"此皆性情卓绝,新致英奇"。
显而易见,这与《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论已经大相径庭了。
此外,萧纲对于那种标榜政教之"大义"、鄙薄文艺为"小道"的矫揉造作的论调,给予了极大的蔑视,斥之以"罪在不赦"。
他颇为深刻地指出:那些自命高远的论调,正表现出论者心胸的狭小。
萧纲指出,文辞不可止、咏歌不可辍的理由,是因为人的自然需要;既然天有"天文",人也就不能没有"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