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解读的几个问题 温儒敏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参考 温儒敏:关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11个问题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参考 温儒敏:关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11个问题

温儒敏:关于小学语文新教材的11个问题今年9月份,全国小学就要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了。

下面,我想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

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教学有什么建议?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

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

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

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

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破题本次讲座主题中的这三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是目前需要思考探究的共同话题。

新课标提出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在教学中实现的可能性是什么?试图化繁为简,把厚读薄,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用好课标和教材,调整心态,不要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理解,更要实事求是。

现在的语文刷题太多,与考试的挂钩太紧密,但这不完全是我们教师的问题,而是跟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有关。

所以不能只要求教师来改。

教师依据新课标教学时,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国情、学情,既要考得好,又要让学生学得活。

这次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非是颠覆性的彻底革命,而是改进,或称之为守正创新。

我们学习新课标的精神不是颠覆过去,不要搞一刀切,要尽量学习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对新课标的详细解读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对照两版课标,基本的内容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

语文是教无定法的,如何达到这个要求要靠老师的创造。

这些课标的要求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根据教材逐年推进,就能达到基本要求。

教师在解读课标时,注意力不要只放在提出的新概念上,要放在基本标准和要求上。

(1)育人价值概念的提出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

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

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开始,小学四、五、六年级也要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

我就教材的编写理念、框架、体例,以及使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

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立德树人”。

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

不宜对这个要求做简单化理解,以为只是政治口号。

教材体现“立德树人”是颇为用心的,有一个通盘的构思,希望能做到“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在教材中,“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时常要想到要付诸实践的教育行为。

这个构思到了高中,就更明确了,归纳为三个词——“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轴,其实在编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时,也是力图以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精神作为目标的。

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呢?也可以从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编写主轴去看,去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单元划分、课文选择和教学设计。

老师们只要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有这方面的自觉,“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依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从课文选择看,增加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课文,同时也兼顾到其他类型的文化。

所选课文注重经典性,这就保证了教材的“材”是有利于“立德树人”的。

再看框架结构。

新教材以双线组合来设计教学单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文体和语文素养等要求。

每个单元都有一句格言或者诗句做导语,以比较灵活的方式把单元的人文主题标示出来。

备课时应当先琢磨导语的含义,结合单元的课文去把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主题可能比较宽泛,但总有大致的指向。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首页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课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2 普通文件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2 普通文件

接下来,再具体一点,结合课标解读,说说小学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占用时间也最多,这方面大家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学习课标实施课改时,应当充分尊重、吸收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守正创新。

好的东西要坚持,作为底子,资源,财富,不要轻易丢弃甚至颠覆;但也要面对新的情况,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目前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哪些问题或者偏向值得我们注意呢?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其中谈到这么5个偏向: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这篇文章说的主要是高中,但大家想想,有些问题,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

起码梯度问题,“两多两少”问题,还有读“闲书”问题,恐怕也是要引起小学与初中语文老师注意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把“五种偏向”文章找来看看。

这里不重复这篇文章观点,而是围绕新课标中有关小学初中阅读写作教学,谈一些看法。

学习新课标,讨论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我想提出4个理解要点,也可以说是关键词,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讨论课标基本理念,同时引向操作性的探究。

哪4个要点?一是兴趣,二是天性,三是训练,四是梯度。

下面我稍微展开来说说。

兴趣,是第一个理解要点,就是如何引发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使学生的终身受用无穷。

现在的语文课遭受很多批评,有些过份,但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就是学生学语文缺少兴趣。

同样是语言学习,英语教学并没有遭受那么多的批评,学生也不见得都那么没有兴趣。

为什么?有人可能认为英语实用,学英语很功利,所以学生不敢怠慢。

这有点道理,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理由。

语文也很有用,而且也可以“功利考虑”,但为什么会让学生感到腻味?小学可能好一点,高中的问题就非常突出。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北京大学温儒敏“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

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

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

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

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

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

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

温儒敏语文教学实践(3篇)

温儒敏语文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温儒敏教授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通过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实践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旨在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等。

温儒敏教授作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先锋,他的教学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温儒敏语文教学实践概述1. 教学方法(1)注重启发式教学。

温儒敏教授认为,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2)强调实践性教学。

温儒敏教授主张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他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读书会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3)注重个性化教学。

温儒敏教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2. 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本。

温儒敏教授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温儒敏教授强调,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他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3)注重德育教育。

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育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1)阅读能力的培养。

温儒敏教授认为,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他提倡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类书籍,提高阅读速度和鉴赏能力。

(2)写作能力的培养。

温儒敏教授主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 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 用好教材近日,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人教社“人教云教研”视频课上, 以《遵循课标精神, 尊重教学实际, 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 聚焦了诸多教师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话题, 值得老师们学习、参考。

唤起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体贴其苦衷, 是新课标落实的关键。

遵循课标精神, 尊重教学实际, 用好统编教材, 要把握好一个“遵循”, 一个“尊重”, 一个“用好”, 三者彼此连带。

1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 不是“被课改”首先, 是教师的心态调整。

一线老师接触新课标, 会感到难懂, 也不免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一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各种试验、概念层出不穷, 花架子很多, 是“多动症”, 教师对于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

二是担心又来一波运动式的课改?这种焦躁的情绪会阻碍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 贯彻落地是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 要接纳不同的声音, 更应当经过试验, 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 逐步推开。

新课标在探索改革的出路, 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 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 带来改进的动力。

我相信, 新课标的贯彻, 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

此外, 和此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相比, 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 概念和新提法很多, 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

诸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 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 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

课标本来就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 至于怎么去实施, 达到标准, 教无定法, 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问题1 普通文件

温儒敏: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问题1 普通文件

老师们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语文教师北大网络学院的培训。

我也很想通过这次机会和老师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

按照计划,我先讲讲关于阅读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情况。

再具体讲讲协作教学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我先讲语文课改的情况。

主要想帮助大家对正在进行的全国课改有一定的了解,从观念上解决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这次课改是建国以来第8次,这次规模最大,持续的时间最长,社会影响也最大。

小学和初中它的课改已经施行了差不多十多年。

高中的课改试验也有7年了,情况如何呢,有成就,成就不小,但是举步维艰,多少带一点理想主义的味道,甚至有一定悲壮的味道。

所以说为什么要课改,是不是有些领导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是不是某些人的征集工程呢,不是的,这次课改实际上是逼出来的。

在1996年—1997年教育部曾经组织过一次涉及9个省的义务教育的调查,现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时十多年前接受调查的情况。

看看这些问题是否解决。

当时调查认为存在6大问题,一个是教育的培养方式和青少年的成长的规律,时代的需求不适应。

第二个是品德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很差。

第三是课程烦难偏旧,结构单一。

第四是课程各个学科体制之间相互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成就。

比如说物理、化学、语文、数学之间没有联系。

第五个问题是忠告和高考的指挥棒,老师搞题海战术,学生死记硬背,负担越来越重。

第六个问题,课程的评价偏重考试,偏重学业成绩的甄别、选拔的功能。

本来一个评价应该是多个层面的、多个方面的,现在变成就是考试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青少年健康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过门打开以后,看到了国外的情况,有了比较,大家越发的感到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这是十五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问题有没有解决呢?没有解决。

说明不搞课改没有出路。

前面说的6大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有个总体来估价。

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幼儿园。

现在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是两大弊端。

或者说我们的教育的重症,一个是不讲差异。

温儒敏:关于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

温儒敏:关于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

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九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

最好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和平时培训不同,课标学习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我虽然参与了课标修订,但这里的意见不是代表修订组的,是自己的思考,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本文篇幅较大,分几次连载。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

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温儒敏新课标解读

温儒敏新课标解读

温儒敏新课标解读新课标的出台,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温儒敏新课标的推出更是备受关注。

温儒敏新课标以终身学习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读。

1.以学生为中心温儒敏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喜好等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2.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温儒敏新课标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态度,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3.推行素质教育温儒敏新课标提出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智力、性格、道德、行为及美育、体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

从温儒敏新课标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要在学生的课程表上安排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素质。

4.强调学科整合温儒敏新课标强调学科整合。

学科整合是将不同学科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融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学科整合的实施将大大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也要有跨科育人的意识,积极实行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跨学科教学、协同教学。

5.多元评价温儒敏新课标提出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通过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合素质。

温儒敏新课标认为,单一的学科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各种形式的多元评价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多元评价的实施要注意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制定,避免出现刻板的单一标准。

总之,温儒敏新课标是一份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学校和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性指导,用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每位老师都该了解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每位老师都该了解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每位老师都该了解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高考在变,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将主要在内容、形式和科目上进行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仍然非常谨慎,但实际上,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根本。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五年以前,高考语文试卷卷面字数大概在6000-7000,而现在已经到了8000-10000字。

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有增加,基本上保持在3%-8%的增幅。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老师在教高中语文时,应该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

“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也需要相应的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鼓励广泛读书,关注社会,不能时时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另外,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时几乎不会出现鸡汤文,像《读者》、《意林》等就不太有用。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我们以前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等,这里边虽然也包括有检索,但是都是不自觉的,更多的是停留在技巧层面,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到底有没有记住。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导读:我认为能按下读书的悬念,播下“读书种子”的课就是好课。

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的24句金玉良言(摘录自《你教的可能是“假语文”》)。

01.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

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02.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03.深文是可以“浅讲”的。

如果其中一篇课文对多数学生的确太深,那么要求不妨就低一点。

不要所有课文都细嚼慢咽,生怕留下哪些不懂。

全都扣得那么精细,阅读量肯定上不去,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04.就语文而言,(平衡应试需要和开放教学的)办法就是鼓励多读书,别死扣教材教辅。

阅读面宽了,视野开阔了,考试成绩不会差,而素质也会提升上去。

有水平的老师是懂得平衡的,而没有水平的老师只会偏向应试。

05.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一点经典,可以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读,获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尊严,学会向善和担当,不要过早陷于时尚的、物欲的泥淖。

在这个浮泛的时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有人去做。

06.为什么应试教育走不出来,不能怪教育本身,这和社会的紧张程度和焦虑感有关。

大家总在说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少数。

竞争如此激烈,家长如此紧张,应试教育很难抑制。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方法上做点改进,希望能有些平衡。

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脑子搞死,那才叫水平。

07.改善(应试教育)的办法是提高命题的水平,有一部分题是可以容许不同发挥的,不要标准答案。

教学中应当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通过“语用”的学习把思维能力带起来。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

08.要防止教学中过多“活动”,把读书当作活动的“支架材料”。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一)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
——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谈了以下五个话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
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
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就上述五点,做了以下简要梳理。

1. 应对统编教材更新的策略
面对统编教材的大幅度更新,教师们自然感到压力。

新的教材带来了许多新课文和新的教学方式,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并非彻底颠覆原有教学体系,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革新。

因此,通过逐渐适应和学习,是可以掌握这些新内容的。

在应用新教材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实施改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2. 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对语文教学的22条建议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对语文教学的22条建议

温儒敏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22个问题的解答——据“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温儒敏讲话记录整理而成微雨微雨随笔昨天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非常庆幸我能够通过网络享受到这一场语文教育的盛宴,能够聆听到各位教育大咖对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经验分享。

从直播开始到结束,我都认真地聆听并做了较详细的笔记,感觉这次论坛的每一场报告都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无限热爱,对语文教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我相信,每一位热爱语文教育的老师都会从中受到很大的教益和启发。

因此,我将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以期我们能“以阅读的方式改变语文,以语文的方式改变教育”。

今天我首先分享语文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22个问题的解答。

第一个问题:统编教材识字写字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教认字写字?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遵循八个字“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识写并进很难的,所以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以前那种教育也有他们的道理,但是现在呢,小孩也没那个时间。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致上就可以实现独立的阅读。

我们不提倡大量写字。

一年级的下册附了一个表,400个字是会认的,200个字是会写的。

有的老师会问了,那你是怎么编这些字的呢?这400个常用的字,我们请了北师大的一个团队做了调查,大面积的调查,是儿童用字的调查,不是人民日报用字的调查。

我举个例子,像“蝴蝶”这两个字很难写,但必须要小孩认识它。

这个是儿童读物中经常出现的词,它在字频栏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就列入那400个会认的字里。

就这样的啊,所以编这个教材是要做很多基础研究的。

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认字,拼音认字只是一个方面,不要完全依赖拼音。

以前认字要求“四会”,还要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等。

这样会拖累认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的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有些专家也来纠缠,因为他研究的就是汉语拼音。

在以前,一开始就学汉浯拼音的,现在把它推后了。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使用中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集中的问题就是,近半数的教师认为课时紧张。

参加调研的老师大多数将这归结为教材的内容多而且难。

但实际情况怎么样,需要进一步调查。

第二个问题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这个任务群对于教师们的挑战非常大,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被认为是其中最大的困难。

第三个问题是从教学方式,也就是从教材使用上来看,呈现出“三分天下”这样一个态势,也就是单篇为主,或者说是以单元整体为主,或者是以群文为主。

这就表现出对统编教材的结构理解不够。

在实际教学当中还有一些相关的表现,就是将单元导语、课文注释,还有学习提示同等看待的趋向。

第四个大的问题,就是对任务的设置总体上是满意的,使用的时候老师们也会有增减,任务实施的主要困难在于课时不够。

第五个大的问题,在我们调查问卷中体现的是,活动类单元当中会发现,没有探索到合适的教学方式。

其背后的本质是对活动类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那么我们下面一一来讲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课时紧张。

大家可以看到调查问卷的图,展示了超过半数(约有56%)的教师认为课时紧张。

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这次试用的时候主体是像北京、上海、辽宁这样的省市,这些省市的师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有优势的,那么如果全面铺开的话,是不是更为紧张?这一困难的原因有哪些?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内容过多,第二位的是认为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第三个是教材内容较难。

这样加起来占到了84%。

学生的基础薄弱,其实是相对于教材而言的。

内容较难,这个跟学生的基础薄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这些原因总的说明,统编教材的内容是多而且难的。

当然这也有相对性。

那么到底是教材本身的内容过多,还是由于这是一个新的教材,老师们要适应,所以会在自己具体教学的时候觉得“多”,教不完?“难”也是这样。

所以,这到底是试用的时候教师遇到的问题,还是今后将会继续遇到的问题?是不是随着教材的使用,随着我们各项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在难度的考量当中,具体而言,认为选择性必修偏难的比必修偏难的要稍微多一些。

温儒敏小学语文新课标

温儒敏小学语文新课标

温儒敏小学语文新课标
温儒敏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文教育专家,他提出的小学语文
新课标,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培养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
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新课标强调学生要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能
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听说读写,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
目的,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展批
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
解决问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欣赏和创造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了
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尊重不同
文化。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建议,包括:
1. 创设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和学习渠道。

新课标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

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九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

最好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和平时培训不同,课标学习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我虽然参与了课标修订,但这里的意见不是代表修订组的,是自己的思考,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

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其实课标不完全“务虚”,即使是所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框架、评价原则,都很切中教学的时弊,并非穿鞋带帽的空论。

我们要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

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新课标提出的那些标准,有些城市的学校觉得标准低了,而农村有些学校还觉得高了。

其实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

如果学校条件好,稍微超越一点课标无可厚非,但不应搞很大的“提前量”。

条件差的学校跳一跳也完全够得着,应当努力达到课标的要求。

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我们老师比较习惯“教学大纲”,而不太习惯课程标准。

其实“课程标准”不是新概念。

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过《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个概念。

新中国建立初期,也还是叫“课程标准”,当时有“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到1952年,才改为“语文教学大纲”。

当时这是为了向苏联教育模式看齐。

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并不涉及教学理念,只规定每一学期甚至每一课应当传授哪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偏窄。

教学大纲比较具体,每一教学环节要求是“刚性”的,老师只能照此办理,很少选择性。

现在以课标代替教学大纲,应当说是一种进步,是全面的提升。

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16年前说起。

1996年教育部就义务教育状况组织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

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比较,我国中小学教学内容较深,但面较窄。

以往通过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为义务教育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试图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于是这些年一个词叫得很响亮:素质教育。

回过头看,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这是了不起的变革。

前后比较一下可以看到,过去教学大纲以及大纲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所关注的中心是知识和技能;课标与课改关注的中心则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新课标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原来使用教学大纲的水平,眼界要高一点,让自己的课程目标意识更加明确,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

课改推行至今10年了。

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

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

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也不是一般的论著,而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学习时要调整心态,认真钻研,考虑如何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对语文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可能不是那么期盼,也不见得多有兴趣。

大家对原来课标实验稿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标的实施好像很难,很多学校的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大多数人并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从自己做起,又感到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

课改10年了,一些地区和学校我行我素,仍是老一套。

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不下来,甚至比10年前加重了。

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

当然,课改以来也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

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

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维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

主要是这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

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

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希望改革,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势在必行。

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适当调整步伐,坚持下去。

在“举步维艰”的同时,应当有信心,给自己打打气。

课改与课标的实施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

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课标的实施和课改推行,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使之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

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

这次课标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经过4年时间修订的语文课标,比实验稿更完整、更科学,也更有可行性。

学习新课标,应当总结十年课改的得失,树起更大的信心,更稳妥有力地前行。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

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

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

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

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