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

合集下载

借己山之石,逐它山之玉——论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的跨文化移情

借己山之石,逐它山之玉——论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的跨文化移情

2142019年23期总第463期ENGLISH ON CAMPUS借己山之石,逐它山之玉——论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的跨文化移情文/单 原伊丽莎白时代相媲美。

在唐代人们的思维自由,普通老百姓已经熟悉了佛教故事,而皇家则推崇道教,所以整个社会的思维体系十分开放,崇尚法术,认为无事不可能、无事不能实现,是以传奇小说中充满了浪漫瑰丽的想象。

如来源于段成武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其情节类似于西方的灰姑娘和渔夫故事,但出现时代更早,“为世界上此等故事首先写就者,故事中有恶继母,恶姊妹,丢失之鞋,其写就早于欧洲一五八八年白瑞斯(Des Perriers)写成约七百余年”, 却富有不同的东方韵味。

对西方读者而言特别有代入感,在文化移情中产生镜子效应,由彼观己,更能产生对客体文化的接纳和欣赏,认同东方先哲拥有不亚于西方的智慧。

而宋代白话小说则进入了理性时代,虽不如唐代传奇小说想象丰富,但擅长推理、判案,别有一番风味。

如取自《清平山堂话本》的《简帖和尚》,文笔极洗炼,林语堂赞其为中国文学中最佳之犯罪小说。

而明以后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短篇小说虽不乏趣味,但思想大多平庸呆板,落入陈陈相因的窠臼,对人性的刻画不够深刻;林先生只选用三篇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分别为《小谢》、《促织》和《书痴》,透过光怪陆离的想象讲述既不可思议又合情合理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文学中平行又交叉于人间的鬼蜮,以鬼喻人,别具一格。

二、跨文化移情的母题选择林语堂所选中国传奇的母题,和莎士比亚在1608年到1612年之间创作的四部四部传奇戏剧,即《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在母题和审美风格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在审美上,都突出了浪漫情节的“奇美”、 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以及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大量借用神力,自然的美丽和剧情由和谐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圆”型结构来构建吸引人打动人的情感故事。

在母题选择上,也出现了很多重合:1.冒险与神秘。

闲适·性灵——谈“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闲适·性灵——谈“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C u t n yP o l,9 5 之 幽 默 、 妙 、 快 、 o nr a dm epe 13 ) y 美 欢
真实 而名震 北美 。 是 偶然 亦是 必 然 。 真 正体 现 此 然
之 与 中国文 化 , 同时 , 兼 及 兆胜 君 之 著作 。因 素 先生之闲适 、性灵者乃其 《 亦 生活的艺术 》T e m (h — I
Hale Waihona Puke 再 者 , 语 堂 先 生及 其 在 大 陆之 研究 、 胜君 脱 , 京华烟云》 M m n i P k g 13 ) 对 兆 故《 ( o etn ei ,9 9 似闲庭 n
先生姓林 , 名语堂 , 乃福建龙溪人 。遵父命而 亦性情使然 , 所谓“ 性相近” 者也。 苏东坡传》Tl 《 (} e 入神学院 , 然先生性 闲适 , 终乖基督繁琐教义 而弃 G yG nu: h i n i s f uT n p ,9 7 a e is T eLf a dTme u go 1 4 ) e oS
9 0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1 6卷
曾几何时, 先生成为“ 反动阶级在文化界的代 Lm ,7 5 13 )行 文翩翩 有 韵致 , 口 随意 , a b 17— 84 , 点 似 表人物”虽然 “ , 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 中国, 不经意 , 或含讽劝 于戏谑 , 或寄孤愤于悠闲 , 或寓 知有 中国而后知有 中国的灿烂文化”1 , [7虽然 “ 1 3 4 许 点滴于性情。近者则有孑 子燕居 闲谈雍容论道之 L 多外国人士……论及 中国文学与思想 ,古代惟知 《 论语》魏晋士人玄远浩渺之清谈 , , 有元亮缠绵婉 闲情》亦 有安 石高 卧东 山之超 然 。更 有宋 代 , 有孔子 , 现代 每 每 惟 知 林 语 堂 ”1 然 2 [虽 2 , 0世 纪 的 娈 之《

老舍对林语堂评价

老舍对林语堂评价

老舍对林语堂评价介绍老舍(1899-1966)和林语堂(1895-1976)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们之间有着独特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老舍对林语堂的评价。

一、文学才华的认可1. 林语堂的文学成就林语堂是一位多产而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2. 老舍对林语堂的认可老舍对林语堂的文学才华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他赞扬林语堂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流畅,思想深刻。

老舍认为林语堂的作品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洞察力。

二、人生态度的赞赏1. 林语堂的人生态度林语堂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总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他的乐观态度不仅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老舍对林语堂的赞赏老舍对林语堂的人生态度表示了赞赏。

他认为林语堂的乐观态度是他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老舍认为林语堂的乐观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能够启发读者,使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文化观念的分歧1. 林语堂的文化观念林语堂是一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作家,他熟悉中西方文化,能够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他的作品中。

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观念。

2. 老舍对林语堂的分歧尽管老舍对林语堂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态度表示了赞赏,但他对林语堂的文化观念存在一定的分歧。

老舍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于林语堂强调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观点持保留态度。

四、作家身份的争议1. 林语堂的作家身份林语堂被认为是一位跨文化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有影响力,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然而,他的国际化身份也使得一些人对他的作品产生了质疑,认为他过于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2. 老舍对林语堂的观点老舍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存在一些争议。

姚木兰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观_孟弘

姚木兰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观_孟弘
的世界, 而是混交于一体。事实与虚构 彻底无法分离。于是, 那些具有后现代 性的作家, 总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历史, 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 使其能够轻易突 破历史局限, 绝对服从他们的指挥。历
史成了作家体现其意志的游戏。 在《叔 叔 的 故 事》中 , 王 安 忆 娴 熟
于 以 此 种 方 式 料 理 历 史 : 明 知“ 偏 差 是 难 免 的 ”, 王 安 忆 仍 坚 持“ 沿 了 我 的 想 象, 继往开来, 将故事进行到底。”在她 那 里 , 对 历 史 的 看 法 , 不 过 是“ 一 个 故 事 ”, 准 确 与 否 , 并 不 是 衡 量 一 个 故 事 好 坏 的 最 高 标 准 。“ 完 整 ”对 于 一 个 故 事来说, 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为了它 就不得不求助于想象, 而事实必须作 出牺牲。值得玩味的是, 由于主观想象 的 介 入 ,“ 叔 叔 ” 的 历 史 虚 脱 成 表 演 性 质 的 历 史 。“ 叔 叔 ”的 历 史 最 终 通 过 随 意、变形而最终被陌生化, 变成了让 “叔叔”似曾相识而又无法相认的历 史。叔叔在表演着自己历史的同时, 面 临着被王安忆驱逐出自己历史的险 情。王安忆在文本中放逐历史, 使人处 于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那种“不确定 性 ”状 态 之 中 。
失女之恨与民族的的爱国之情, 在木
姚木兰的内道外儒还表现在她在 以清晰地看到林先生徜徉岁月, 享受
兰身上同时并存, 显示出多元的审美 爱情上灵与肉的分离。虽然木兰从理 人生的追求, 仁爱宽容的品德, 以及他
取向。
智上认为从小一起长大的荪亚是个好 所持的融自然审美与积极进取于一体
林 语 堂 曾 说“ 若 为 女 儿 身 , 必 做 木 兰也! ”《京华烟云》中林先生塑造了一 个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充满智慧的 成熟少妇的木兰形象。她从家居的富 足生活到亲历战乱, 只身闯进兵营营 救心中爱恋的男人; 而后因战乱变为 村妇, 既过得幽雅闲适, 又能含辛茹 苦, 不仅智慧地解决了一次婚变的家 庭危机, 也使自己的感情融通于一个 普 通 农 民 , 成 为 忍 苦 勇 敢 、伟 大 的 民 众 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她身上, 林语堂注 入了自己内道外儒的哲学思想。

论林语堂的_小说三部曲_

论林语堂的_小说三部曲_

论林语堂的“小说三部曲”郭海燕(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文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关键词:林语堂;小说;三部曲;文化取向 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444(2001)0420538205收稿日期:2000208203作者简介:郭海燕(19732),女,山东济宁人,南京审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一用汉语之外的语言从事写作的现代中国作家,如梁宗岱、盛成、叶君健等都曾经在西方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

林语堂1936年移居美国后,为了全面地介绍中国文化,用英语写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中国哲人的智慧》等大量著作,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

后来,他认为“诚以论著入人之深,不如小说。

盖欲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超事理,发情感,非借道小说不可”[1](P.253)。

所以他又写了七部小说,发表后又立即畅销美国。

而在小说当中,他最为钟爱自己的小说“三部曲”。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林语堂的小说三部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面向西方读者创作的。

由于中国作家所创作的内容是中国化的,语境也是中国的,所以他们对中国读者的趣味与理解力不必花大力气去判断;而林语堂用英语创作小说给西方读者看,则着实需要对西方读者的趣味与理解力有相当的了解才行。

林语堂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制高点上,非常清楚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亦非常清楚西方文化中的错失。

他在其介绍中国文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悠闲的重要,因为他了解西方人,替那些深深被现代文明所异化的现代西方人而苦恼,他认为,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相反者必是互相钦佩的,所以东西文明是可以互补的。

从林的小说发表后的畅销,我们知道林语堂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口味。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观。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一部著名小说,说明了这位作家如何看
待女性问题的态度。

林语堂在作品中展示的女性观念是极为博大的,
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一定的体现。

首先,林语堂崇尚女性的独立性。

他把内心的独立性作为女性的
精神武器,大力弘扬扎实的个人信念、真挚的精神、自信的行动等。

小说中的人物之一?"阿绣",便是一位坚强的独立女性,在服从家族传
统君臣关系的条条框框下仍然能够以坚如磐石的态度跟主人们正视,
敢于拒绝其他人的干涉,并大放娇嗔,给人带来很大精神上的鼓舞。

其次,林语堂强调女性的仁慈、精神和服务他人。

《京华烟云》
中女主人"紫薇",她崇尚以善念待人,精于理想礼仪,优于各种服务,在困难中对别人的帮助尤为勤勉。

她的仁慈和精神引领了周围的所有人,也给了他们深刻的启示。

最后,林语堂也高度赞赏女性之间的友谊。

他丰富了人物间友谊
的内容,展示了女性之间仁慈、温柔、宽容、勇敢、忠诚互助的美德。

一方面,它给出了一个榜样,鼓励人们谋求友谊;另一方面,它更加
凸显了女性的重要地位,激励人们尊重女性,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

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看,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念是博大的,强调女性的独立性、仁慈精神和服务他人以及女性之间的友谊。

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女性,让女性在
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性视野下的林语堂与沈从文

现代性视野下的林语堂与沈从文
性异化 与心灵重 负,而且通过 对文化理 想的建构 与物 质主 义带来 的异化 现 象相 对抗 .表现 出相 类 似的 审美特质 。
关键 词 :现代性 ;林语 堂 ;沈从文
中图分 类号 :10 . 文献标识码 :A 26 6
文章编号 :10 — 5 X( 0 ) 7 0 2 — 5 0 3 8 4 2 1 0 — 15 0 1
出的那 样 ,从 1 纪上半 叶 以来 , “ 作 为西方 9世 在
指导思 想 ,在某种 程度上也是 启蒙精神 的另一 种表 述 。启蒙运 动的重要成 果是打 碎 了中世 纪宗教神学 的束缚 ,建立起科 学 、民主 、理性等社 会法 同作 为美学概 念的现代
情欲在他不可逆转地迅速物化和成为物性对象而想象力的笔下与情色欲望淫秽无关而是人性的觉毁灭梦幻的丢失是人的精神沦落和本质退化的醒生命的呼唤朝气蓬勃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典型体现
现代性视 野下 的林语 堂 与沈从文米
董 燕
摘要 :从 现代性 的视 角 出发 ,可以发 现林语 堂与沈从 文具有相 类似 的审美文化 眼光 以及 内在 逻 辑上的惊人 一致 :对进化论 的反 叛 、对 历 史与道德 的二律 悖反 的反 思 ,具 体表现在 两 个方面 : 崇尚神性 ,通过 梦 幻、回忆与想 象对抗现 实。他们 不仅 自觉反 思现代 文明所 带来的道德 堕落、人
性 之 间发生 了无 法弥合 的分 裂 ”⑥ 。也就是 说 ,一
以无 限乐 观的姿态登上 历史舞 台 : “ 那是 一个拥有
原理和世界 观的时代 。对人类解 决 自己的问题 ,诸
如 国家 、宗 教 、道德 、语 言和 整个 宇宙 的问题 ,充
个是 历史现代 性 ,人们 普遍相信 知识无 限进 步 、社

论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塑造

论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塑造

论《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塑造摘要:《京华烟云》的作者是林语堂,书中讲述了从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近40年间,中国的主要社会形势。

《京华烟云》的主旨是“浮生若梦”。

这种思想通过姚思安及其女儿姚木兰这两个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

姚氏父女不同程度的接受了道家思想,并期望从道家思想上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本文通过分析姚氏父女的性格特点,认为可以结合书中所涉及到的道家思想,来对姚思安和姚木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京华烟云》;人物塑造;道家思想Moment in pekingabstract: The "Moment in peking" of Lin Yutang demonstrates that China's social life in the past 40 years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1937,from the Boxer Rebellion to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The subject of the book is that “Life is like a dream”This idea more fully reflected on Sian Yao and her daughter Mulan Yao.In order to find spiritual comfort, Sian Yao and Mulan Yao accepted Taoism in varying degrees.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 of Yao”s familyIn my view ,we can analysi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through the study of Taoism.Key words :"Moment in peking"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Taoism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引言 (4)一、第一部分:《京华烟云》的写作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简介 (5)二、第二部分:《京华烟云》中的有道之士——姚思安 (6)三、第三部分:《京华烟云》中的道家女儿——姚木兰 (9)总结 (13)参考文献 (14)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位在巴黎居住的中国作家,他怀着对对伟大祖国母亲满腔地热爱和深深地眷恋,凭借着自己对英语的高超驾驭能力,以及扎实的英语写作功底,编写了一本小说,这就是《京华烟云》而写这本小说的中国作家就是林语堂。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0篇)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0篇)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

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

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

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

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

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

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

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

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

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

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

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

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

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

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

论林语堂之女性观

论林语堂之女性观

论林语堂之女性观李惠【摘要】林语堂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他的小说把女性当作镜头的焦点,把传统文学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女性推到中心位置,并从各个角度加以审视、观照.但他又始终没有挣脱"男性本位意识"的局限.他的女性观既表现出尊重、崇拜女性的进步的一面,又表现出与男性本位意识藕断丝连的局限性.【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4(026)001【总页数】4页(P128-131)【关键词】林语堂;女性意识;话语中心;拯救/被拯救;男性本位意识【作者】李惠【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在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男性作家中,林语堂是女性意识较强的一个。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就翻译了鼓吹妇女解放的罗素夫人之《女子与知识》,把“女性自主、自由平权”的思想介绍给国人。

此外,他还翻译过丹麦作家布兰地司的《易卜生传》。

易卜生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影响是狂飙式的,而娜拉几乎成了刚从封建牢笼中探出头的中国女性的一面耀眼的旗帜。

林语堂选择这样的作品来翻译,体现了他鲜明的女性意识。

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他更是把女性当作镜头的焦点,从各个角度加以审视、观照,有意地把女性中心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温良可爱的女性形象。

林语堂在晚年写的自传中曾称自己是“一团矛盾”[1]。

他的思想、性格中确实存在许多矛盾甚至相互对立的因素,体现在其女性观上便是既主张“男女平权”,同情、赞美女性,又站在男性的立场,鉴赏、玩味女性。

本文试图从分析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探讨其女性观的进步与局限。

周作人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解无遁形矣。

”[2]我们要了解林语堂之女性观(即对女人如何说法),不妨先看看他把女性放在怎样的位置,他又是如何看待两性关系的。

在传统的男性写作中,男性占据话语本文的中心位置,他们是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而女性则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宾语”。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自叙 》 中,他形 容 “ 父亲是 个无可救药 的乐观 派 ,锐敏而
又无法 回避 的哲学命题 ,被 林语堂轻 描淡写地 阐述 出来 :
亡 的过 程 ,是 多 么 寓 于诗 意 的人 生 哲 学和 思 想 境 界 。
热 心 ,富于想 象 ,幽默诙 谐 ” E 。这 个父亲 虽然 并非博 3 ]


林 语 堂 审美 观 的 形成
林语 堂 被 誉 为 “ 幽默 大 师 ” ,然而 幽 默 不是 一种 创 审美观 得 以形成 的丰厚 的营养基 础。他 的童年 启蒙奠定 了
山 牧 作手法 ,而是一种 美学风格 ,是一种精 神境界 ,是一种人 他 的人 生 根 基 。 “ 地 的孩 子 ” 和 “ 师 之 子 ” 是 其 中 的 自传 》 中 宣称 “ 果 我 有 些 健 全 的 观 念 如 生 态 度 , 是 渊 源 学 识 的 无 意 识 体 现 , 是 人 生 智 慧 的 重 要 载 两 块 基 石 ,他 在 《 体 , 是超 然 心 境 的 自然 流 露 。 林 语 堂 提 倡 快 乐 人 生 , 并不 和 简朴 的思想 ,那完全是得 之于 闽南坂仔 之秀美的 山陵,
文 化 上 创 作 了 大 量 的作 品 ,其 中 尤 以 《 国 人 》 、 《 国 中 吾 可能有缘 的 ,悠 闲对 于快乐生活十 分重要 。林语堂 认为 , 吾 民 》 、 《 华 烟 云 》 等 著 作 而 闻 名 。林 语 堂 最 得 意 的 一 世 间 万 物 都 在 悠 闲 中 过 日子 ,只 有 人 类 为 生 活 而 工 作着 , 京
化 长短互 相 比较后 的体会 ,对 美学 问题 提出 了他独特 的观 发 ,这是人类为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
点 。 他 的 美 学 思 想 以 人 生 观 的 构 建 为 支 点 , 融 合 了 东 西 方 史 上值 得 关 注 的 亮 点 之 一 。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摘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

文本是其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心灵德性、理想信仰、现实生活、女性生活四个方面对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做详细分析,以此了解林语堂小说中中国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想象;具象;特点;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01不同于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总结的好面子、辛勤劳作、漠视时间、天性误解、因循守旧、遇事忍耐、麻木不仁、缺乏公众精神的丑陋中国人,也不同于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中极力赞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温良本质。

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智慧的特征,思维具有女性化特征,同时又是有情有理的形象。

本论文从心灵德性、理想信仰、现实生活、女性生活四个方面探析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一、心灵德性之形象林语堂小说中有百十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性格迥异。

尽管这样,在小说中我们总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具有典型国民性格的人物。

如《朱门》里的杜柔安,坚毅、忍耐、勇敢的品质在她身上显露无遗。

柔安,在父亲去世和未婚先孕这样祸不单行的情况下,被无情的叔父,以有辱家门败坏家风的名义,劝阻出门流落街头。

柔安,坚毅地存活下去,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承受着父亡的伤痛和世俗的指点,背井离乡,去往兰州,等待那在新疆冒险采访的情郎李飞;《赖柏英》中赖柏英脸上总是挂着笑靥,手捧“含笑花”,传来阵阵清香。

坚韧、知足是中国人的典型性格,林语堂将其精准挖掘出来,赋予小说人物如此性格。

一方面展现中国人的传统心灵与德性,另外一方面作者应对小说人物生活的大环境和自己生活的中国时乱,冷静分析与正确引导身处乱世的中国人该利用的传统心态。

这样就得以塑造出现代“小自我”形象。

二、现实生活之形象中国的人们都很知道生活的艺术。

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不忘享受的乐趣,在林语堂小说里我们随意便可寻找到这些痕迹。

老舍对林语堂评价

老舍对林语堂评价

老舍对林语堂评价
(实用版)
目录
1.老舍对林语堂的评价
2.林语堂的文学成就
3.林语堂对幽默文学的贡献
4.结论
正文
老舍对林语堂评价:
老舍先生曾在文章中对林语堂进行过评价,他认为林语堂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不失幽默感。

林语堂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语堂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小说方面,还涵盖了散文、杂文和翻译等领域。

林语堂的文学成就: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思想的开放。

林语堂的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在国外也享有很高声誉。

林语堂对幽默文学的贡献: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 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为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重要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林语堂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外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幽默文学理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1页共1页。

从林语堂小说中女性形象探其女性观

从林语堂小说中女性形象探其女性观

从林语堂小说中女性形象探其女性观作者:赵威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8期【摘要】在林语堂的小说里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是林语堂先生精心塑造的。

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林语堂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女性观。

本文将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写起,进而分析他的女性观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他的女性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林语堂;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女性林语堂先生的小说几乎都以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和婚姻为主旋律,而且是上承中国传统文学之主题原型,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才子佳人模式的传承。

但林语堂的才子佳人的爱情不是现代性爱意义上的爱情,总是在爱情描写之外,寄寓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内容。

而且才子往往是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象征,女性则往往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或表现工具而出现,佳人爱才子也就意味着对某种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肯定。

爱情题材的采用,为林语堂小说带来了预期的可读性。

特别是林语堂三部曲在描写上层社会少妇生活方面有一定的开拓性,填补了其它现代作家视野中的盲点。

但小说负载的社会时代信息太小,局限于几个女子的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

表面看来,笔涉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实际上,作家生活的天地并没有跳出他的书斋,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有着一层隔膜。

一、中西合璧的性格特点——女性形象的性格分析林语堂笔下的女性以栩栩如生的姿态活在千万读者的心中,曾几何时,我们想成为像姚木兰那样知书达礼的女子;曾几何时,我们也像牡丹那样为爱痴狂过;曾几何时,我们梦见自己像赖伯英一样最终与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京华烟云》中,主要人物之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为和谐或妥协和互补。

人物之间,客观利益上的对立是存在的,但因《京华烟云》中没有人物没有产生对立冲突,故难以展开情节。

姚木兰与妹妹莫愁应当是情敌;与哥哥迪人有正邪之分;与妯娌素云有温良贤慧与尖酸刻薄之别,与丈夫新亚的关系则是很有机会造成冲突的素材。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800字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800字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800字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是拥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他一生论哲学,写小说,作散文,都能自成一家,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可谓宇宙诸事,无所不谈。

一起来看看林语堂作品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林语堂作品读后感1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是拥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他一生论哲学,写小说,作散文,都能自成一家,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可谓宇宙诸事,无所不谈。

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于文中海阔天空地谈开去,所摘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饶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

林语堂主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

他为文反对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

个人认为,林语堂的*颇类庄子,都是时而举重若轻,时而又举轻若重:面对悲苦的世界人生他们能够超脱与逍遥,而在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又能够发现重大的人生命题。

林语堂在《人生之研究》中说:“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

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

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

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从他的散文里,我读到了单纯作为一个人的悠闲生活,读书做学问是享乐,亲近自然是享乐,顺应自然不与人争是与自己和谐。

由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到了周国平的一句话,“我的野心是想要证明,没有野心一样可以成功。

”所谓的成功,不是外在的认可,而是内在的认同,即人与己心的和谐。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

作者: 刘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3页
主题词: 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化意蕴;精神本质;理想境地
摘要: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

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

在探寻人类精神本质方面,最终都归于一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化境地,这既是林语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在,同时也正是其局限性所在。

红墙深处读后感

红墙深处读后感

红墙深处读后感《红墙深处》是一部以清宫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

小说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以紫禁城为中心,讲述了一段关于权力、爱情和人性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清朝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曲折。

小说主要围绕着皇帝乾隆和他的宠妃们展开,通过对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权力争斗的描写,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种种荒诞和残酷。

同时,小说还通过宫女、太监等底层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宫廷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权力和爱情的渴望。

在阅读《红墙深处》时,我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情感和命运都让人难以忘怀。

例如,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既有权力又有情感的人物形象,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权力的渴望让人动容。

而宠妃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也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同时,小说中的底层人物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悲欢离合、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挣扎都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深有感触。

作者通过对清朝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荣耀和衰落。

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宠妃们的生活和命运、底层人物的挣扎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小说中对于权力、爱情和人性的探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宫廷中,权力是一切,宠妃们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而底层人物则是权力的牺牲品。

爱情在宫廷中也变得扭曲而复杂,宠妃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乾隆对爱情的执着都让人感到心酸。

而人性的复杂和扭曲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脆弱和扭曲。

总的来说,《红墙深处》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历史小说,它通过对清朝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荣耀和衰落,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曲折。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的文笔所吸引,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

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回顾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其作品多样化、风格独特、思想深刻,反
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命运和心路历程。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围城》、《京华烟云》、《荷花淀》等。

这些小说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塑造和家族历
史的再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观念和家庭美德,强调家庭的温馨、和谐和爱的力量。

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官僚腐败、商业倒退、婚姻危机等,具有思想性
和现实性。

同时,林语堂家族小说的艺术风格独特,既有传统文学的温婉、含蓄、婉转,又有现
代文学的直白、深刻、冷静。

林语堂擅长描绘形象生动的人物,通过细节展现情感,力图
表现出家族成员的情感世界和人性特征。

其小说的语言简明易懂、流畅自然,但又独具个性,富有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这种风格在当时的文坛中独树一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
时的文学风尚,更成为了后来的作家们学习的对象。

展望未来,林语堂家族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是人类社会
的基本单位,传承家族文化和家庭美德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和使命。

林语堂家族小说通过对
家庭成员的生动描绘和家族历史的记述,为现代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使我们更加珍惜家庭、感恩家庭,更加了解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

同时,林语堂家族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现实问题,提醒我们需要警醒腐败、拥抱进步,更加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因此,
林语堂家族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也值得我们再次品味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
林语堂旅居海外三十年,以传播中西文化为己任,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凭借自身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体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游走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之间,他站在世界文化大同的理想上,融合中西方文化之精髓,形成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这种文化观深刻影响着林语堂对中西方人性的理解。

本文以林语堂海外时期创作的七部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e唳》、d《朱门》、《红牡丹》、《赖柏英》、《唐人街》、《奇岛》为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小说的人性观。

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林语堂对中西方人性进行对比反思,通过理性的思考,林语堂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对个人情感和欲望的排斥,而西方文化则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和地位平等,这是西方人性观的优势所在,因此林语堂的小说中总是绽放着人性的光彩,人的欲望和需求的实现成为林语堂关注的焦点。

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是最不能使林语堂满意的,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善的观点正好弥补了西方人性的缺失,他将这一观点贯穿于小说创作中,塑造出一批大爱大善的人物形象。

林语堂结合基督教和道家人性观的共同之处,崇尚人性自然,主张顺应自然,保持本真的人性。

林语堂理性地认识道家出世哲学的消极厌世情绪,有感于西方工业文明之下,金钱物质的盲目崇拜,人性的扭曲变异,从而推崇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世的人性观,弘扬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

由此U可知,n林语R堂的人e性观g是建i立s在中t西e方人r性基础之上的,林语堂通过不断地审思最终
形成其兼具中西特色的健全的人性观,实现中西方人性的和谐互补。

本文总结林语堂小说人性观的特点,从爱的包容与快乐哲学、自然人性、传统家国情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进而分析林语堂小说人性观形成的原因及其价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