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史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从人类出现到进入农业社会大约跨越了200多万年。

原始社会的特点是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居住在洞穴、树上或简单的棚屋里,生活比较艰苦。

在原始社会,人类逐渐掌握了使用火、制作简单工具等技术。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二个阶段。

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出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阶级分化明显的现象。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制度和城邦制度的出现。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主要劳动力,贵族是统治者。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

在封建社会,农民是主要劳动力,封建地主是统治阶级。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是唐宋时期。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私人占有和市场经济成为主要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是统治阶级。

5.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实行。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是统治者,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6. 近代史近代史是指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的主要特点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殖民地剥削的加深。

在近代史中,世界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二、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诸侯割据的时期。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远古时代1.1 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人群的阶段特征-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1.2 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铁器牛耕的使用与私田的开垦-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第二章:秦汉时期2.1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秦朝的统一六国-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2.2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 汉朝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汉朝的对外交流与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的科技文化成就2.3 两汉的对外关系-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汉朝与西域的关系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3.1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局面3.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晋朝的建立与灭亡- 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3.3 南北朝的文化成就- 的传播与的兴起- 南北朝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史的开端4.1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原因-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影响4.2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建立与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与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第五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5.1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成就5.2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第六章: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政府6.1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混乱- 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统治- 北洋政府的内外政策6.2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与抗日战争- 国民党政府的成立与统治-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7.1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意义7.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与内外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反”“五反”运动第八章: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8.1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原因- 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与影响8.2 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成果-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政策- 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影响第四部分:世界史第九章:世界古代史9.1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 古埃及的文明与金字塔-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的与种姓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哲学思想-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与帝国扩张9.2 教与的起源与发展- 教的起源与传播- 的起源与传播第十章:世界近现代史10.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背景与主要代表人物-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10.2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过程10.3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与过程-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衰落第十一章:世界现代史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过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影响1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11.3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背景与过程-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多极化趋势。

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

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

历史材料分析题复习1、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1)这首诗的前两句指事件?答:汉武帝还击匈奴。

(2)这首诗的后两句指什么事件?当时的西汉皇帝是谁?答:昭君出塞;汉元帝。

(3)试列举出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

答: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

(4)作者对这一事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赞许;因为昭君出塞使边境保持了较长的安定时间,为汉匈两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奉献。

2、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三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承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

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拘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

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1)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是哪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答:公元前138年,结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2)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困难险阻还有哪些?答:两次被匈奴人扣押。

要经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

(3)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答: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因为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定,不愿与汉朝一起进攻匈奴。

这次虽然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但是张骞理解了西域的情况,反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4)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开通。

其道路是(A)A、长安---河西走廊---今---西亚---欧洲B、长安---今---河西走廊---西亚---欧洲C、长安---今---西亚---河西走廊---欧洲D、长安---河西走廊---今---欧洲---西亚(5)丝绸之路开拓有什么历史意义?答:“丝绸之路”的开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络。

初中历史复习材料及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复习材料及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复习材料及答案解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 夏朝的建立时间是什么时候?-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谁?- 西周的分封制是什么?1.2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哪些?-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国家?1.3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是什么?1.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局面是什么?-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2.2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是谁?2.3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4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是哪里?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年份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是什么?3.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我国何时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我国何时进行了“三大改造”?3.3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3.4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起步时间是哪一年?-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解析(此处列出每个问题的答案及解析)通过以上复材料及答案解析,相信同学们对初中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不断巩固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祝大家历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2024年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1.人类起源与社会的形成- 人类起源及早期社会-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兴起- 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古代文明2.古代东亚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等古代东方文明3.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城邦与罗马共和国的兴起- 希腊罗马世界的思想文化4.古代印度尼西亚文明- 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5.其他古代文明- 巴比伦、波斯、以色列等古代文明二、近代史1.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与影响2.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推动因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3.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 民族国家的兴起与民主革命4.19世纪欧洲殖民扩张- 殖民主义的背景与推动因素- 欧洲列强在亚非的殖民统治5.近代中国的崩溃与挣扎-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三、现代史1.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2.冷战与全球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衰- 冷战的背景与形成-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衰落3.20世纪后半叶的多极化世界- 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国际关系的变化-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特点4.当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四、历史思维方法1.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问题-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2.历史知识的获取与运用- 历史资料的获取与分析- 历史知识的运用与评价3.历史研究过程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过程- 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应用以上是2024年高一历史复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1-11期中复习资料

初中历史1-11期中复习资料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文帝:1、隋文帝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581年建立了隋朝,都城为长安,589年灭陈,统一了全国。

2、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与隋文帝有关的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②统一南北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④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3、影响: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②人口数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③使隋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二、隋炀帝:1、开凿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个部分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②消极—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具备的条件:①国家的统一②隋文帝励精图治,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③前代几段古运河的开凿2、开创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①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③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④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⑤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时期徭役、兵役繁重,统治残暴,并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启示:①要注重民生,爱惜民力;②要戒奢从简隋阶段特征:繁荣而短暂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进步/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前后发生的变化:选官标准由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真才实学选拔人才;选官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体现了平等、公平科举制突出特点:分科考试, 公开竞争, 择优录取。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李渊在晋阳(今太原)起兵,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措施:用人方面:虚心纳谏(魏征)、广纳贤才(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政治上: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减轻刑罚③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2024年初三历史复习资料总结范本

2024年初三历史复习资料总结范本

2024年初三历史复习资料总结范本一、古代文明1. 早期古代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2. 古代希腊文明:希腊城邦、雅典民主制度、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文化3. 古代罗马文明:罗马帝国、罗马法、罗马建筑、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4. 古代印度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数学和医学的发展5. 古代中国文明:先秦时期、秦汉帝国、汉朝经济、科技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设二、中世纪欧洲1. 罗马帝国的衰亡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度的形成2. 欧洲封建社会:封建领主、领地经济、农奴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宗教的影响3. 教会的权力:教皇、主教、修道院、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4. 商业和城市的兴起:城市经济、行会制度、市政自治5.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发达的艺术和文学、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三、近代史1. 大航海时代: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和发现2. 印第安人的遭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文化的碰撞3.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战争、新教的兴起4. 经院哲学的衰落:启蒙运动、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5. 英国的民主进程:君主立宪制、普选权的扩大、议会的兴起四、现代史1. 法国大革命:三权分立、人权宣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 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钢铁工业的兴起、工业化的影响3.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东印度公司、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开启了一系列侵略战争4.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备竞赛、战争爆发的原因、条约的签署与影响5.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轴心国与同盟国的战争、原子弹的爆炸和日本投降五、现代国际关系1.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冷战影响的区域冲突2.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崛起:贸易自由化、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加剧3. 联合国:成立的背景、组织结构、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4.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5. 当代重大事件:恐怖主义的威胁、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影响以上是2024年初三历史复习资料总结的范本,内容涵盖了古代文明、中世纪欧洲、近代史、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等重要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1、《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2、《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

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

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历史1-5课复习资料(3)

历史1-5课复习资料(3)

杏花一中七年级上册1-5课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旧石器时代)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1、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地位: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3、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上下肢分工明确,能直立行走。

4、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群。

③用火:学会使用天然火,能长时间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已掌握钻孔和磨光技术,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半坡人的生活: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的社会功能1.史学的“借鉴”功能“鉴戒”史学政治借鉴社会成员群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政治避免过失道德垂训社会成员个体明辨是非弃恶扬善道德自律2.史学促进经济建设的功能3.史学的娱乐、休闲功能4.对个人的作用和其他功能(1)培养历史感和历史的眼光。

(2)转行较快,对新行业也易上手。

(3)充实完善知识。

(4)提升自身对外形象。

(5)教育功能。

史学面临困境的原因1、史学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2、史学的政治功能逐渐衰退。

3、当代史学失去了取鉴的唯一性。

4、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借鉴历史的效果不同。

史学的出路一、需要制度保障。

1、保证史学研究者的地位和待遇。

2、改善目前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3、改善目前对史学人才的考核制度。

二、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型。

1、重视史学的人文功能。

2、重视史学的经济功能。

第二章什么是历史?一、“历史”一词的三个基本含义通常所说的“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三层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忽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生许多误解,引起不良后果。

二、历史记录与历史著述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而非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历史著述属于较高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三、对“历史”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广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史人类社会史狭义人类社会史四、人类社会史的特点(1)客观实在性。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衰落- 商朝的兴衰与迁都- 周朝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2.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 诸子百家与思想繁荣3. 秦汉-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建立与衰落-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民族关系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与民族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发展5. 隋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朝的鼎盛与衰落-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6.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 辽宋夏金的并立与战争- 宋朝的海外贸易与科技发展7. 元明清- 元朝的统一与灭亡- 明朝的建立与衰落- 清朝的兴起与近代化的尝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外困境-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民国-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府的统治-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抵抗- 解放战争的进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世界史1. 古希腊罗马- 希腊的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罗马的共和国与帝国2. 中世纪欧洲- 基督教的传播与欧洲的封建制度- 大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3. 近代欧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4.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5. 冷战与当代世界- 冷战的兴起与结束- 欧洲的联合与亚洲的崛起-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挑战与机遇以上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历史高一复习资料

历史高一复习资料

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4、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皇帝制度表现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地方:郡县制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内阁制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2、军机处设置时间:雍正年间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II.要点归纳透析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III.典型例题解析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参考答案: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参考答案: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4、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皇帝制度表现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地方:郡县制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内阁制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2、军机处设置时间:雍正年间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II.要点归纳透析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史学史复习材料

史学史复习材料

一、填空1、范晔的历史评论,是《后汉书》的精华所在。

(P105) 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2、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

《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典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弥补了(P99)3、《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通》的精髓在于史学批评。

4、《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

《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通典》创立了以典章制度为中心,分门立目,以类相从、叙其始终的典制度。

《通典》除分门立目外,还有讲求会通,重视论议的特点。

5、经邦、致用,是杜佑史学思想的核心。

(P137)6、马端临提出另外三个标志论述论述的变革。

第一个是光岳之分、第二个是职官之别、第三个标志是人的才智之殊。

(P213)7、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

《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chóu)略》、《金石略》、《图谱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

《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

(P177 P196)8、在《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9、北宋时期史学思想突出的是名教思想,强调名分等级,认为这是历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

10、魏源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为近代爱国史学树立了一座丰碑。

《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11、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

2022中考历史复习材料-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022中考历史复习材料-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022中考历史复习材料-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终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紧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要紧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任务:反帝反封建第一单元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虎门销烟(1839年6月)1、鸦片输入的缘故和危害:缘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危害: 损害身心健康,白银大量外流,吏治腐败、军队斗争力下降2、通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意义:说明了中华民族抵抗外国入侵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爱护了民族威严。

3、评判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

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全然缘故: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直截了当缘故(借口):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4、战败缘故: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三、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时刻:1842年)1、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目的:倾销商品)②关:英国进出口物资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2、阻碍:(1)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2)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3)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四、魏源编著《海国图志》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2、著作:《海国图志》,要紧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

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一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1. 文艺复兴:(1)历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

(2)思潮核心:人文主义。

(3)人物: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土比亚(英)——《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4)作用:它强调人的作用,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 新航路开辟:(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工具,追逐黄金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因。

(2)经过: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3)作用:世界开始连结成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世哈蟆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英国国王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经过:(1)开始: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2)克伦威尔领导议会军取胜。

(3)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3. 结果: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法规定制确立。

4.意义: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使英国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二)美国独立战争1.背景:(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2)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开始:1775年莱克星顿枪击案。

3.领导:化盛顿为总司令。

4.美国诞生: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5.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6.独立:英国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7.结果:1787年宪法,华盛顿为第一任总统。

8.意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法国大革命:(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颁布《人权宣》:自由、平等。

(3)经过: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处死路易十六。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下册1-3课复习资料

历史下册1-3课复习资料

02
第二课: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
01
02
03
04
城邦制度
古希腊由众多独立的城邦组成 ,各城邦之间互相竞争、互相 合作,最终发展出独特的希腊 文化。
公民大会
古希腊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 讨论和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处 理日常事务,为公民大会准备 议案。
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推动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与挑战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 题层出不穷,中国需要积极应 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程 度不断加深,需要进一步加强 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 的变革和完善。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 用不断提升,需要承担更多国 际责任和义务,为世界和平与 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实基础。
03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向前推进
。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创
造了有利条件。
05
第五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基层民主自治的推进
随着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直 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得到拓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 能得到更好发挥。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依据是()
A.认识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B.认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
C.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 D.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
2.第一个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3.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是()
A.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微弱 B.国家处于不统一状态
C.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D.工人和农民的贫困化
4.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是因为()
A.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B.中国资源被掠夺
C.自然经济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产业
5.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太平》B《原》
C.《资》 D.《天朝田亩制度》
6.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的当事最大的造船厂(学堂)是()
A.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B.金?机器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总统选举法》
8.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9.在资产阶级革命源于改良派的论战中,改良派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知?报》 B.《新民丛报》
C.《中外纪文》 D.《强学报》
10.1912年宋教仁改?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
A.????会 B.组织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二次革命” D.发动???,推翻清政府
……………………
……………………
……………………
35.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中的特点是()A.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通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B.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C.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
D.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非常充分
E.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36.国民革命虽然失败了,却是中国革命的一次演习,共产党人在此过程中认识到()A.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途径
B.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C.深刻理解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懂得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
E.深刻理解了深入并展开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37.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原因是()
A.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B.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C.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D.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E.在抗日根据地内进行民主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38.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的重大战役有()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E.广州会战
39.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了,主要有()
A.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B.开始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C.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D.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E.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0.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基于以下变化了的实际情况()
A.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全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B.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C.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中国国内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深刻变化
D.随着国民经济的回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
E.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简答题:20%
4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2.20实际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共党内为何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表现如何?
43.怎样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与作用?
44.试分析中华人民??????流程
四.论述题
45.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了?么问题?
46.为什么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