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主要内容
万历十五年主要内容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对明朝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万历十五年是明神宗朱翊钧即位的第二年。
万历十四年,明神宗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明朝政治经济的困境。
在万历十五年,这些改革措施逐渐得到了实施,包括整顿官场、减轻赋税负担、加强边防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治措施为明朝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一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其次,在外交方面,万历十五年发生了明朝与蒙古的战争。
明朝在这一年发动了一场对蒙古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加强了明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也为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再者,在文化方面,万历十五年也是一个辉煌的年份。
在这一年,明朝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包括文学、绘画、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明朝的文化底蕴,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社会方面,万历十五年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革。
在这一年,明朝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包括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改革为明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政治、外交、文化和社会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不仅丰富了明朝的历史内涵,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人黄仁宇的明史著作,该书英文名直译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开篇通过琐碎的记叙方式说1587年无事可记。
但在作者大历史观的视野下,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等历史人物的剖析解读,为读者层层揭开了这一年为什么会无事可记。
作者认为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万历十五年,实际上映射出的正是明朝高度发展的文官集团和礼仪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的束缚,导致了明朝的衰退,也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万历十五年》是明史研究上非常奇特的一本书。
这本书将两种完全相反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书中列举万历皇帝朱翊钧,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的人物事件,作者在浩繁的史料中,将细枝末节的小事,有序地联系起来,看似风调雨顺四海升平,但僵化低效的帝国体制,使所有人的努力均显得徒劳而悲壮,无力扭转大厦将倾的崩毁命运。
作者以他的“大历史观”从中找寻日后中国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
这本书为如何看待明朝历史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黄仁宇自己说:“《万历十五年》一书虽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在设计上讲却属于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范畴。
”《万历十五年》的出版之路几经曲折,但在中国出版后在华人世界掀起风潮,反过来提高了在西方的知名度;学术界外公众的认可又反过来影响学界同行对其观点的评价。
该书自1982年出版至今,依然受到
读者青睐,经久不衰,但各方评价也褒贬不一,截止2022年,在售各种版本《万历十五年》有20种。
万历十五年讲解
万历十五年讲解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明朝末年的一个转折点。
以下是对万历十五年的讲解:
1.时间背景: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是明朝万历皇帝的第十五个年头。
这个时期正值明朝后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危机。
2.朝政:万历十五年,明朝内外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林党与天启帝的决裂,东林党被迫离开朝廷。
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林党的政治势力的衰落,也为以后明朝政治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3.军事:万历十五年,明朝与北方的鞑靼人(俄罗斯)发生了一系列冲突。
明朝军队在这次冲突中遭到了失败,北方边境的安全形势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一事件反映了明朝军队衰弱和国防能力下降的问题。
4.经济:万历十五年,明朝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大量的白银流入明朝造成了通货膨胀和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
同时,地方官员的贪污和不作为也加剧了民众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5.社会:万历十五年,明朝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变和农民起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这一事件反映了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众对朝廷统治的不满。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明朝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诸多问题的暴露和加剧。
这一年的事件为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万历十五年历史的变迁
万历十五年历史的变迁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万历帝朱翊钧在位的第十五个年头,是明朝历史变迁的重要时期。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于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万历十五年历史的变迁。
一、政治变迁万历十五年时,明朝政治出现了明显的动荡局面。
明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日益增大。
权臣魏忠贤干涉朝政,使得朝政腐败不堪,政治急剧衰退。
同时,朱由检领导下的东林党与魏忠贤集团的政治斗争也日益激烈,导致朝廷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二、经济变迁万历十五年期间,明朝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衰退。
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同时,外国殖民势力的入侵也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荷兰和西班牙的殖民者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掠夺行为,使得中国的海上贸易受到威胁,经济较为萧条。
三、社会变迁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由于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等问题,农民起义频发,如“李自成起义”等。
这些起义给明朝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同时,战乱和动荡也导致人口大量外流,人口减少,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文化变迁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一时期,明朝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丰富了明朝文化的内涵。
同时,明朝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万历十五年历史的变迁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政治的衰败、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动荡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科技的进步,都是万历十五年历史变迁的重要内容。
这些变迁和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解读
万历十五年解读万历十五年,指的是明朝万历皇帝在位的第十五年,即1587年。
这一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朝廷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年份。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万历十五年进行解读,以揭示这一年对明朝历史的影响。
首先,万历十五年在政治上是一个动荡的年份。
这一年,万历皇帝的权力逐渐集中,他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对官员进行调查和惩处。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削弱了内阁和中书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集权。
此外,万历皇帝还开始重用儒将,他们在军队和地方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进一步增强了皇帝的掌控力。
这一系列措施对明朝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明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其次,万历十五年在经济上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这一年,明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了一揽子的农业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政府通过减轻赋税负担、推行新的农田制度和改善水利设施等措施,鼓励农民增加农田面积和改善农田质量。
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万历十五年还是中国与西方进行贸易的重要年份。
明朝政府通过海禁政策,与西方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最后,万历十五年在文化上也有一些重要的特点。
这一年,明朝的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
万历皇帝重视文化教育,他亲自主持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编纂《万历大观》、举办科举考试和赏赐文人等。
此外,万历十五年还是明朝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如杨慎、文征明等纷纷涌现,他们的作品为明朝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万历十五年也是明朝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新的科学、艺术和宗教观念,对明朝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万历十五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年,明朝政权的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
万历十五年与历史的纷争
万历十五年与历史的纷争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晚期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明朝的繁荣与衰落交替的转折点。
这一年,明朝朝廷经历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发了众多争议和纷争。
本文将探讨万历十五年的重要事件,并从不同角度解读这段历史。
第一部分:万历十五年的背景万历十五年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年份。
当时,明朝正处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危机之中。
皇帝万历十分重视国家治理,他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力图改变明朝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引发了众多争议和纷争。
第二部分:内阁首辅刘大夏与士大夫们的纷争在万历十五年,内阁首辅刘大夏成为了明朝政治的核心人物。
他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措施,以求挽救明朝的衰败。
然而,在推行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刘大夏常常遭遇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
士大夫们认为,刘大夏的改革措施忽视了儒家传统价值观,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因此,刘大夏与士大夫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纷争。
第三部分:吏治改革与官员贪污的纷争为了改革官员的腐败现象,刘大夏推行了一系列吏治改革。
他削减了官员的薪水、禁止买官卖官等行为,并加强了官员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改革引发了官员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些改革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和利益。
因此,万历十五年也成为了官员贪污与吏治改革的纷争之年。
第四部分:军备与防线修建的纷争为了解决边疆乱象,明朝加强了军备建设,并修建了一系列防线。
然而,这些举措也引发了众多争议和纷争。
有些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内政的忽视,会加重明朝的负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军备和防线的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需的,是对明朝国力的体现。
第五部分:万历十五年的历史意义与启示万历十五年虽然充满了争议和纷争,但对于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的事件和争议,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也彰显了明朝的繁荣与衰落。
同时,万历十五年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即政治改革不可盲目,需要考虑各方利益和社会传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论: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晚期一个充满争议与纷争的年份,涉及到历史事件、政治改革、官员贪污、军备建设等多个领域。
万历十五年简介
万历十五年简介《万历十五年》是明代末年的一部重要史书,由明代官员吴中书所撰。
该书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中心,系统地记录了明神宗朝廷的政治斗争、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万历十五年,即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第十五个年头。
这一年,正值明朝的中后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转折。
万历十五年的记载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末年的政治风云、社会风貌以及经济状况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在政治方面,万历十五年是明神宗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的一年。
明神宗自登基以来,多次更换宰辅,给朝廷带来了很大的动荡。
在万历十五年,杨继盛与魏忠贤等宦官团体的斗争激化,导致了魏忠贤的权力逐渐壮大。
同时,严嵩的政治影响力也得到恢复,他与魏忠贤形成了明朝政治的两大势力。
这种政治内斗对于朝廷的治理产生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社会方面,万历十五年的社会状况也不容忽视。
当时的社会分裂加剧,地主兼併农田,农民破产,造成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激化。
同时,由于气候异常,连年旱涝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此外,盐政问题、商业发展等也在社会状况的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方面,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经济转型期的重要节点。
明朝的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活动蓬勃兴起。
然而,与此同时,明朝的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税收负担过重,对商业发展形成了阻碍。
在这一年,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以促进商业发展,改革税收制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万历十五年》还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文化状况,包括科举制度、书院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这对于研究明代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学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是明代末年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这一年,明神宗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社会状况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
《万历十五年》这部史书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对于未来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万历十五年书籍简介
万历十五年书籍简介你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历史书籍,并不是关于方程式的内容。
以下是一份关于万历十五年书籍简介的文档:万历十五年书籍简介一、基本概述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最出名、也是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
作者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横断面,从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入手,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二、内容结构与主要部分1. 人物刻画书中刻画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众多人物。
万历皇帝在年幼即位后,最初受到张居正的严格教导和辅佐,在张居正死后,他开始尝试摆脱文官集团的束缚,却陷入了与大臣们的长期对抗中,最终消极怠政。
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等,试图挽救明朝的颓势,但他个人生活奢华,死后被清算,他的改革成果也大打折扣。
申时行作为张居正之后的首辅,试图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调和矛盾,但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难以两全。
海瑞是清官的代表,他坚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在贪污成风的官场中格格不入,他的理想主义行事风格难以在现实中全面推行。
戚继光在军事上成就斐然,他创建了戚家军,革新军事战术,但在明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下,他的军事力量发展也受到诸多限制。
李贽是晚明的思想家,他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挑战,追求个性解放,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思想被视为异端,最终自刎身亡。
2. 社会风貌与政治制度展现从书中可以看到明朝的政治制度,如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治理模式。
明朝的文官集团以儒家道德为准则,他们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
这个集团内部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朝廷的决策。
在社会经济方面,明朝虽然有一定的商业发展,但受到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未能实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三、历史意义1. 对明史研究的意义为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打破了传统按照朝代编年或者重大事件叙述的模式,而是从一个看似平凡的年份入手,深入挖掘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和问题。
万历15年
万历15年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
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万历十五年缩写
万历十五年缩写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万历帝(朱翊钧)在位的第十五个年头,即公元1587年。
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于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朝廷政治在万历十五年,万历帝开始实行了“无故不入内”的政策,即除非有特殊原因,臣子不得进入皇帝的内宫。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高皇帝的威严,压制官员的权力,同时也为了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导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激烈。
二、外交关系万历十五年,明朝与西班牙达成了《天津条约》,结束了长达两年的战争。
根据条约的内容,西班牙承认明朝是中国的合法政权,并同意停止对明朝进行侵略。
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于明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明朝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重要的胜利。
三、文化艺术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年,明朝的书画、诗词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特别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在这一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画作以其精细的笔触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四、科技发展万历十五年,明朝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明朝的数学家朱载垕在这一年发表了著名的《数书九章》,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明朝还取得了一些在农业、航海、军事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经济万历十五年,明朝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在这一年,明朝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支持,推行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明朝还加大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创业和经济活动,使得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六、教育万历十五年,明朝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明朝加强了对教育的投入,修建了许多学校和书院,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此外,明朝还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科技、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万历十五年
作品评价
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
中国当代学者王小波:我说《万历十五年》是本好书,但又这样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找它的毛病。这是因为此 书不会因我的歪批而贬值,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 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做人做事的。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 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曲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槽。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 同样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万历十五年是 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 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少一些造罐子的人,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 了。
叙事角度
《万历十五年》以散漫的笔调叙事,叙事视角转换灵活而自由。全书多以全能视角叙事,但作者常转换叙述 的角度。如在第一章“万历皇帝”一章中,作者以万历皇帝的角度,描述了身为君主的种种限制与无奈,从深层 角度分析了其消极怠政的原因及其逐渐消极反抗的过程。作者从万历皇帝的角度展开分析,剖析其怠政的原因, 站在万历皇帝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不一样的皇帝,使读者对万历皇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 使得万历皇帝这一形象生动而丰满,更对其昏庸的印象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
作品鉴赏
主要思想
艺术特色
《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为关节点,在历史的脉络中延伸,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大事与人 物着手,记叙了明朝中晚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开始走向衰败的迹象。作者指出,“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 小节,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正 是从这些细枝末节的中,作者认识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历史的 关节点。
万历十五年解读
万历十五年解读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首次出版于1976年。
该书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全年平平淡淡,并无大事可叙。
然而,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大明王朝,早已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这一年,万历皇帝不再上朝,模范官僚海瑞和抗倭名将戚继光先后离世,哲学家李贽创立佛堂、开始讲学。
黄仁宇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分别讲述了这些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故事。
只可惜,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在这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中,他们被不可控的时代洪流所裹挟,一步步滑进了深渊。
《万历十五年》运用“以史为镜”的写作手法,以古观今,使读者能从王朝兴衰中汲取历史智慧,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万历十五年
申時行:現實大於理想
“蕴藉不立崖异”:胸中富有积蓄,但是不近 悬崖,不树异帜。
—王世贞《内阁首辅传》
他坚持调济折中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 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最大的问题也就是文官。 他试图建立一种和谐社会。
管理我们这样一个大帝国,在许多问题上一定是要生罅隙的。
以整饬纪律自居,而实际上他是强 迫各人保证不生罅隙。
在明代历史中,有很多疑团,比如建文帝之谜,比如明武宗之死, 对于这类问题,我一向极有兴趣,研究之后,多少也能略得一二, 只有这个迷题,我始终未能解开。
为什么那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 为什么偏偏是这种举动?
一般说来,人性的突然转变,往往是因为受了某种较大的刺激, 那么到底是什么刺激? 在万历十五年的深宫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上问题,本人全然不知。
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 已,他就必须付出代价。
黃仁宇觀點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致明代而极,这 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個人思考
以道德和礼仪代替法律的社会,人性之”阳“被夸张 扩大,人性之“阴”却无法管制,导致制度一步步走 向僵化。无论有多少杰出的人才出现,制度上的缺陷 如不弥补,终究走向失败。这也是必须建立法制社会 的原因。
阳: 道德伦理(公认的理想)
文官们无例外地从小熟读“四书”。他们都知道施政出 于仁民爱物之心,亦即同情和怜恤之心。
阴: 私心贪欲(不能告人的私欲)
文官们绝大多数由科举出身。要消除文官们不愿公 开的私欲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社会都认为做官是 一种发财的机会。
張居正
申時行
張居正:理想大於現實
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 事实作必要的让步。 他把所有的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 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因此严重地威胁了 他们的安全感。他偏激的办法就是和全国的读书人 作对。而在一个礼仪与道德代替了法律的社会,这 样做注定是失败的。
【企业管理】万历十五年
【企业管理】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历史上,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在这一年,明朝皇帝万历帝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改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改革税制、加强中央集权等。
减轻农民负担是万历十五年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明朝时期,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这使得农民生活困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万历帝下令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赋税和劳役,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税制是万历十五年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明朝时期的税制存在许多弊端,如赋税过重、税制不公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万历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一条鞭法、推行摊丁入亩等。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是万历十五年改革的第三个重要方面。
明朝时期,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政府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万历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监察制度、限制地方官员权力等。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治理效率。
然而,万历十五年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施过程中,改革措施遭遇了来自地方官员和保守势力的阻挠。
由于改革措施不够彻底,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如此,万历十五年的改革仍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从万历十五年的改革中汲取许多有益的启示。
企业领导者应该关注员工的福利和需求,减轻员工的负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应该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路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万历十五年的改革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借鉴这些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企业管理】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历史上,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万历十五年历史与权谋的交织之局
万历十五年历史与权谋的交织之局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时段,这段历史也充斥着各种权谋。
在这十五年间,皇帝万历、宦官、大臣们以及后宫嫔妃们都在权力的游戏中角逐着。
他们通过政治手段、宫廷阴谋等方式竭力争夺权力,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与权谋的交织之局。
一、权谋之始:万历初登基万历帝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继位,距今已经统治了十五年。
万历帝登基之初,被宦官集团所牢牢束缚。
这些宦官们丧失了中央集权的意愿,挤压了大臣的权力。
他们自己则迅速膨胀,成为万历帝最亲近的权力合作者。
二、宦官与大臣的权谋博弈宦官们拥有掌握皇帝的关键,他们能够通过监视皇帝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大臣们则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宦官们竞争权力,以期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
在这场权谋博弈中,大臣们既要能取悦皇帝,又要能与宦官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权谋簇拥的后宫斗争作为后宫嫔妃们最直接的利益关系者,她们可以通过诸如产子、宠幸皇帝等手段来争夺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
她们之间的权谋斗争常常使得整个后宫内外的气氛紧张不安。
而她们与宦官、大臣的关系也常被利益所左右,成为权谋博弈的一部分。
四、权谋的结果与影响万历十五年中,各方权谋的结果不一,但总体上,宦官集团势力的扩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大臣们在皇帝眼中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
至于后宫嫔妃们,则会因成败不一的权谋而赢得或失去皇帝的宠爱。
这些权谋的结果也最终影响着朝政的走向。
五、万历十五年历史与权谋的启示通过对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与权谋的交织之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斗争对于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宦官集团的崛起,以及大臣们的反抗无不与权谋密切相关。
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权力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
最后,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与权谋的交织之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训。
权谋不仅存在于宫廷斗争中,也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了解和认识权谋的本质,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与选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万历十五年的主要内容
万历十五年的主要内容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明朝晚期的
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对于明朝的历
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万历十五年发生了明朝与葡萄牙之间的澳门条约签订。
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澳门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也开启了中
国与欧洲国家贸易往来的新时代。
澳门的开埠,为中国与西方国家
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奠定了
基础。
其次,万历十五年还发生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文禄・慶長之役。
这场战争是明朝与日本之间的一次重要战争,也是日本对外扩张的
重要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派遣了大军前往日本,但最终以失
败告终。
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明朝在对外扩张方面遭遇了挫折,
也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此外,万历十五年还发生了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
在这一年,
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他的去世标志着明朝政治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张居正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明朝政治、经济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而他去世后,明朝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动荡,也为明朝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对于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中国对外关系史的学者来说,万历十五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间节点。
万历十五年错别字
万历十五年错别字
摘要:
1.万历十五年背景介绍
2.错别字的定义和种类
3.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4.错别字对阅读的影响
5.如何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6.总结
正文: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 年,是明朝历史上第十五个皇帝明神宗在位期间的第十五个年份。
然而,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却出现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错别字。
错别字是指在文字表达中,因字形、字义或字音相近而产生的用字错误。
在万历十五年中,错别字的出现显得尤为明显,其种类繁多,如形近字错别、音近字错别等。
这些错别字不仅影响了文章的阅读,也对当时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不良影响。
那么,错别字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汉字的构造复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混淆。
尤其在快速书写时,书法家或抄写者可能因笔误而产生错别字。
其次,发音不准确导致字音错别。
汉字的读音有时受方言、口音等因素影响,使得字音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此外,印刷技术的限制也是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印刷技术有限,书籍多为手抄本,这就使得错别字更容易流传。
为了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汉字水平。
其次,在书写、抄录过程中要细心,避免因笔误而产生错别字。
最后,对于书籍、文章等出版物,要严把质量关,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万历十五年PPT课件
.
10
四、万历十五年内容
• “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 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 面上看起来虽似末段小节,但实质上却是 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 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 重点。”(第一章)
• 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 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和独到的诉述
• 作者一语点出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王朝的 症结所在,这也是我们大明王朝乃至我们 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
22
六、总之
• 以史为鉴,中国政治不能成为数字化的工 具,以道德代替法律,必然造成中国政治 一系列的弊端。
• 汲取教训,既要警惕“法律万能”,也要 防止“道德至上”
• 依法治国,任人唯贤,长治久安
• 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 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 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
5
二、作者简介
• 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独特 的思考。
• 他在自序中提到他与明史的联系,博士论 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运。
• 为了写书、做论文,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读完了《明实录》133册,再加上写书的时 间,一本不厚的书竟用了7年的时间!
.
23
谢谢
.
24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
1
一、万历十五年简介
• 作者是黄仁宇
•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翻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 中(中华书局)、英(耶鲁大学)、法、 德、日等
•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 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 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书评明朝万历十五年并无重大事件发生,实在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年份,连作者都这样说,但为什么还要以此作为书的题目呢?“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期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1]《万历十五年》共分七个章节,分别叙及六个人物以及他们在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事情。
看似为个人做传,其实各章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将各章串成一个整体而不显得杂乱无章,那就是整个明王朝是如何一点点的腐朽,如何一点一点的累积起人们的积怨,如何作茧自缚,使整个王朝陷于衰弱。
“书中所叙,不妨称之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2]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阴阳来阐释人物性格中的正邪部分。
而上至皇帝本人,内阁首辅,下至文武百官,平民百姓,每个人身上都有阴有阳。
既有励精图治,舍生取义的阳,也有奢靡放纵,自私自利的阴。
可是无论如何,这些都已经无法挽回整个官僚体系的山穷水尽。
书中所及的六个人物,以及后来的东林党人,他们或多或少的代表了挽救明王朝覆灭结局的力量,然而,在平凡无奇的万历十五年前后,这些人,或者放弃希望,不理朝政,或者被罢官,被清算,或者年老致仕,或者老死病死。
而明王朝,终于一点一点的失去振作的机会,渐渐步入了深渊,注定了她在衰落期无可避免的蒙受羞耻,被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打败的历史命运。
每个人都被捆绑在社会牢固的层层绳索之中,越挣扎越紧勒,难以解脱。
恰如李贽,若其还乡,便要担负起全族人的重托,他欲求己身之自由,不敢还乡,入了佛堂做了和尚,终致与妻子离散多年,死前亦不得一见,终成终身之恨。
在李贽篇《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中,作者不无悲哀的写到:“从个人角度来讲,李贽的不幸,在于他活的时间太长。
如果他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也就是他剃度为僧的前一年离开人世,四百年以后,很少再会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姚安知府名叫李贽,一名李载贽,字宏父,号卓吾,别号百泉居士,又被人尊称为李温陵者其事其人。
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在自身则可以省却多少烦恼。
”[3]《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
他又多行聚敛,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而本书则将一系列的故事由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开始,从而开始叙述明朝灭亡的缘由。
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近三十年的矛盾僵持的关键性事件:立太子之争。
万历欲立郑贵妃的皇三子常洵为太子,而百官坚持立长不立幼,一定要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
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
“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
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神宗因此荒废朝政以示抗议。
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神宗不得已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
这样的朝廷自然不能久存,之所以还能够运行这么多年,是由于张居正之前十年的改革治理,还有文官集团长久运行的惯性。
如果说明朝的灭亡只是崇祯替万历背了黑锅,这也并不过分。
著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独特的观点。
“第一,常洛并不天生即具有继承大统的权利……第二,立长而不立幼,只是传统的习惯而不是强制性的法规,这在永乐登极后更为明显。
他以太祖洪武皇帝第四子的身份,用‘清君侧’的名义,从他的侄子建文皇帝手中夺得了皇位而根本不考虑他的二哥和三哥两房的优先继承权。
所以在两百年之后还要坚持继承皇位必须按出生次序,就等于否定了永乐皇帝的合法性。
第三,根据太祖洪武皇帝的规定,嫡子有继承皇位的优先权,可见皇子的地位决定于其母亲的地位,而出生年份乃属次要。
常洛之母乃属恭妃,常洵之母乃为皇贵妃,前述子以母贵的原则在祖训前仍然大可商酌。
第四,如果万历非立常洵不可,他还可以废去孝端皇后而立郑氏,使常洵成为名正言顺的嫡子。
在本朝历史上,宣德、景泰、成化、嘉靖四朝都有费后之举而并未因此发生争执波澜。
”[4]这样来看,如果万历能够以这些理由说服群臣,或者大权独揽,强硬的立三子常洵为太子,也可能如愿。
但万历本人优柔寡断不得要领,乃是造成如此后果的重要因素。
其实我们反过来看看这两位被议储的皇子常洛和常洵。
皇长子常洛在万历48年即位,但是即位不过一个月即病死,后世称光宗.其子朱由校即位,。
所以对于这个短寿的皇帝我们难以评价他的功过。
再看皇三子常洵。
福王朱常洵万历四十二年全家迁移洛阳府邸。
就国之后,福王横征暴敛,侵渔小民,千方百计搜刮钱财,坏事做绝。
四方奸人亡命之徒,纷纷趋之若鹜,聚集在朱常洵门下。
这位重达三百斤的肥王爷一辈子醉生梦死,终日闭阁饮酒,遍淫女娼,花天酒地。
流贼猖炽之时,河南又连年旱蝗大灾,人民易子而食,福王不闻不问,仍旧收敛赋税,人民怨声载道。
崇祯十四年春,李自成率军攻陷洛阳。
福王与女眷躲入郊外僻静的迎恩寺,被农民军寻迹逮捕,押回城内。
福王熊包一个,绝不愿自杀殉国,见了李自成,立刻叩头如捣蒜,哀乞饶命。
但最终还是落得一个被砍头煮熟众人分食的悲惨结局。
事后,福王所有资财全被李自成充作军费,千人搬抬多日不休。
如此,即便福王真的继承大统,也是昏君一个。
在我看来,明代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其权力的奇妙归属。
上文说到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
“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弃他个人的意志。
皇帝没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当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
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5]这不禁让我产生好奇,究竟为何文官集团能够有如此之大的权力?“文官集团之成为权力源泉, 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这种制度一旦推行之后, 实际上控制所有举子命运也即人才选拔权的仍然是各级文官。
在这层层的考试中, 主考文官对士子的政治命运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 他们实际上取代皇帝而操持着人才选拔的大权。
在应考者方面, 除了对主考者心怀感激而结成师生盟谊之外, 他们还有一个观念。
他们获得仕途的通行证, 并不应当感激皇帝, 而应归功于本人。
知识阶层在步入仕途以后, 自然就认为有理由控制社会的部分权力。
而科举这种选拔政治人才的方式又为从知识阶层中产生的文官集团攫取社会权力提供了便利。
知识人士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 必然要结成各式各样的关系,。
这些关系的形成, 无疑地为文官们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实力提供了保障。
文官集团要完成自己作为权力源泉的角色,就必然要彻底地架空皇帝。
”[6]《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浅近生动,知识与趣味并举,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但是我也有一些并不完全认同的地方。
书中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对李贽颇有贬损之意。
“李贽并不缺乏勇气,但是通常来说,这样类型的作家如果发现了崇高的真理而愿意为之牺牲自己,他的文字中间就会变现一种燃烧性的自我满足和欢快。
这些特点不能在李贽的著作中见到。
”又如“但李贽没有路德的自恃,也缺乏伊拉斯谟斯的自信。
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一句王维的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然可见。
”再如“这种似合法又似非法的收入并没有使李贽感到不安。
”“李贽全凭个人的直觉和见解解释经典又是一例。
”对于李贽的写作方式,我们不妨理解为他个人的写作风格,毕竟后世的考据学盛行乃是因为文字狱的迫害,文人自保不可著书立说。
李贽不惧死,对死亡已然坦然,抒发个人的观点不受拘束,且所著书籍《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拥有许多读者,并且引起广大社会反响。
李贽本人也盛名日著。
一个人总会受到他所生活的社会现实的局限。
我们考虑一个人的思想,行动,不得不把他放到他所处的社会现实里去,否则只用我们今人的标准去要求他带领一场农民起义,启发广大人民的思想,就当时的人们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那对明史有如此深入研究的黄仁宇先生为什么会对李贽有如此的偏见呢?“是因为他与海内外很多学者一样,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先入之见, 即: 像中国这样的社会, 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经济、新思想的萌芽, 只能在外力作用下被现代化。
这种偏见支配了他对史料的取舍。
”[7]我们研究历史,最终的目的在于现实。
历史不是死物,历史是今天的过去,也可能是今天的未来。
《万历十五年》从政治、经济、军队,思想各方面探索明王朝灭亡的实质原因,并最终形成“大失败的总记录”。
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华夏民族怀有的深厚的感情,并且“黄i 先生在谈到‘我们的帝国’乃至‘我们的历史’时,总有一种焦虑。
显然,中国读者在他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许说明了他为什么在文中处处将中西和古今进行对比。
”[8]不禁让我们想到当代中国所遭受的痛苦。
以史为鉴,愿“万历十五年”的教训能够帮助我们的民族度过现在和以后的危机。
参考文献:[1]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2]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4[3]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19[4]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78[5]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80[6]吴龙辉. 《明代文官集团的成长》[J]. 书屋, 2007, (11): 37-43[7]潘叔明, 许苏明. <万历十五年>对李贽著作的误读[J]. 东南学术, 2000, (5): 35-39[8]欧蒲台. 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J]. 纽约客, 198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