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建国以来取得的科技重大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ppt

火炬计划
于1988年8月经政府批准,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的指导性计划。
其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 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 技术产业国际化。
2.载人航天
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实现 2003年10月15日,“神 舟”5号载着宇航员杨利 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 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国家。
三、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银河” 计算机 1983年研制成功的 “银河”亿次系列计 算机,使我国成为能 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几 个国家之一,该成果 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 果奖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 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 上的计算机——“银河” 在长沙研制成功。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 —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 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 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 京通过国家鉴定。该机运 算峰值性能为130亿次
⑵意义:促进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没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宇宙飞船就 不能上天,国家安全就做不到万无一失,基因 研究就无法继续,复杂的气象、勘探工作就难 以精确。
2.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⑴主要成就
①1965年,我国实 现世界上首次人工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还积极参加人类 基因工程研究。
20世纪有三项科学工程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们是“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阿波罗计 划”(登月)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小结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国防科技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农业科技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秦 山 核 电 站
所产生的清洁电能输 入华东电网,有助于 缓解浙江省和长三角 区域长期的能源供应 吃紧状态。
1991
年发电能力近300 亿千瓦时。其中 70%的电力输往香 港,约占香港用电 总量的四分之一。
大 亚 湾 核 电 站
1994
(2)成就 ——导弹
20世纪60年代初,仿 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自行设计制 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各种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新型的中远程地空导弹
(3)“两弹一星”研制的影 响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 环境;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你知道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吗?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 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何谓“两弹一星”?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 情况下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这和中国人 民爱好和平的初衷违背吗?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1、成就
1964,偶然发现优势明显 的天然杂交水稻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试验
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 稻品种:南优二号
增产20%
2001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 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 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 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 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 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 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 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 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必修三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概念: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打破大国核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3、进程:
②1964年: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
③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合作探究2】建国以来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 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 学研究体系。 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 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上—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 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经济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 科技上—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 技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交流;
从背景、战略重点和成就等方面 总结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
1991-1994
1964
1970 2003 1973 1983 1965 20世纪末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东方红一号” 卫星
地位、作用
加强了…打 破…,提高… 世界第五 世界第三个 世界第一
“神舟5号”载人飞船
杂交水稻南优2号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2、载人航天的发展 载人航天视频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 舟五号成功发射。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9日,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 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搭载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顺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 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太空 行走的国家。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视频
古 代
近 代 新中国
辉煌
落后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 造了世界领先的科技;
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 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科技;
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党制定正
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了 科技振兴的伟大历程。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航天 1、“两弹一星”
(5)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 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 大科技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你能列出一些在“两弹 一星”的研制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你知道“两弹 元勋”、“导弹之父”是谁吗?
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一直代表国家的计 算机发展水平。 1983年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 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93年,中国第一 台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型通过鉴定;1995年,曙光 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2003年初,曙 光推出了面向网格达到3万亿次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 4000L。2003年,曙光4.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中石油、联想 5万亿次“深腾6800”落户中科院、曙光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 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C
5、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 不包括 A.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C.工人、农民的大力支持 D.友好国家的慷慨援助
D
6、邓小平说过:“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 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 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 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②当代社 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 的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 了国际影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多媒体课堂
主讲:江西省樟树中学历史教研组
谢小华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背景:
1、科技基础薄弱; 2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大力扶持: 1956 年 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 尖端科技。改革开放后提出“863计划”、星 火计划、火炬计划,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信息技术领域: 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 1亿 次的“ 银河 ”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 2002 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 1.027 万亿次的 超级 计算机。 (6) 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利用:相继建立秦 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知识拓展
1.“两弹一星”战略。
(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出发,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2) 目的:为了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 空间技术的垄断。
练一练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 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 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 乘凉……”
袁隆平其人
中国著名农学家,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 年7月生于北京。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60年代初,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选育 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 合——南优2号。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 究所科学年会,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1981 年,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 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6~1987年度科学奖。袁隆平还被评为“全国劳动 模范”,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获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
3、航天科技的发展
1992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至2002年,“神舟” 号飞船先后四次成功进行无 人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 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飞入太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空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载着聂海胜、费俊龙成 功升空并安全返回。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实现中国人的 第一次太空行走,首次发射重量仅40千克的伴飞小卫星 。
2、计算机技术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在哪个国家? 它的发明与第几次科技革命相关? 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 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 房里,矗立着一个红 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 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 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 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 型计算机———“银 河—I”。它的诞生, 使我国成为继美国、 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 立设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粉 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1970年4月,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送 入太空轨道的是( A ) A.“长征1号” B.“长征2号” C.“长征3号” D.“长征4号”
3.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 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的事件是 ( )
A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C.第一颗导弹飞行正常 D.第一次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 工_________的时代。 合成蛋白质 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 (2)中国积极参与________ 基因工程 中国在依靠_______ 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 人类重大疾病 ____________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
钱学森 著名火箭专家, 长期担任火箭导 弹和航天器研制 的技术领导职务, 对中国火箭导弹 和航天事业和发 展作出了重大贡 献。
载人航天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
载人航天工程视频资料
(1)决策 载人航天工程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____________ 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 计划。 (2)成就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________”飞船载着宇 杨利伟 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航员_______ (3)影响 三 个掌握载人航天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 技术的国家。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面对世界大国的核威胁 , 作为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的 大国,我们该怎么办?想 一想,我们当初为什么要 搞“两弹一星”?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美 、____ 苏 等国对核武器和 (1)目的:打破____ 空间技术的垄断。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决策的提出(1)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目的:打破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
2、成就:⑴核技术①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中国能力②和平利用核能:建成核电站和核电站。
⑵导弹技术:①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实验成功。
⑶人造地球卫星技术: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时代。
3、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1)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二、载人航天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1)1999年起,“神州”飞船成功进行4次无人飞行实验(2)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
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农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1、背景: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关乎国计民生。
2、成就:(1)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2)他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意义:(1)是世界上成功利用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2)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把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3)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四、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1)成就: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计算机“银河Ⅰ号”年“银河Ⅱ号(2)意义:加速国家发展五、生物技术的发展:1、1965年人工合成――意义: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基因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全部序列的1%)——意义: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贡献。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银河一号” “神五”载人成功升空和返回 基因工程技术
改革开放 时期
1983 2003
20世纪末
我国自主研发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银河—I
1983年12月诞生 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
银河—Ⅱ
1992年诞生 运算速度为每秒十亿次
银河—Ⅲ
1997年通过国家鉴定, 运算速度为每秒百亿次
三、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2)198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银河Ⅰ号” (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
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1973年成功培育出杂交 水稻品种——南优2号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 1、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2、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2)198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银河Ⅰ号” (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材料2: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 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2、目的: 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材料3:“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
“神舟5号”飞船返回舱
杨利伟返回地面后自主出舱
神舟号飞船顺利升空
“神舟六号” 飞行员费俊龙(左)和聂海胜
神舟六号”航 天员传回的画面, 画面中展示的是 从太空看到的中 国大地。
第19课_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D
7、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 中国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 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 样的国际地位。对其中提到的“两弹一星”的表 述正确的是( ) A.“两弹”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爆炸成功的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使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C.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成功发射的 D.原子弹的研制是我国现代国防建设的开始
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水稻
启示: 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
三 计算机技术
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 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 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 计算机的国家。
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 它运算速度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计 算机快30%,速度达到每秒2.5千万亿次运算。
2.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的现 代化建设有哪些重大作用?
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 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环境 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党和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作出正 确决策 。
我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
★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袁隆平成功选育出杂交 水稻,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1: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60公 斤左右。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科研队伍,已经将超级杂交 水稻的亩产提高到了800公斤!为世界粮食增产超过1万 亿斤(约合5亿吨),每年因推广超级水稻而增产的粮 食,相当于每年多养活了7000万人口。 材料2: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可耕地只占世界的7%。 解决 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材料3:由于气候变化、水旱灾害、世界人口的迅速增 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 粮食生产量以及出口量急剧减少,世界粮食危机加重。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精品课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东方魔稻”
1964年,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1973年,选育出新品种南优2号。 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年9月,湖南邵阳隆回由袁隆平选育的超级稻 “Y两优900”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 袁隆平院士准备再用几年时间,在90岁时突破目前 亩产1000公斤的难关。
2、生物技术
(1)中国首次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
科研人员将人工合成物注入小白 鼠体内,测验它的生物活力。
1965年,中国在世 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 晶牛胰岛素。
人工牛胰岛素的 合成,标志着人类在 认识生命、探索生命 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
高倍显微镜下的人工合成蛋白质— 胰岛素结晶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研究
材料2:1958年夏天起,中苏两国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一 系列问题上发生了冲突。苏方出于自身需要,提出 双方共同合作在中国建设一座长波电台和建立一支 联合潜艇舰队。但中国认为,这侵犯了中国主权, 并有控制中国的企图。
材料3: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 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 — 毛泽东
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 且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问题探究二: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从中我们可得到哪些 启示?
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水稻 启示: 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 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 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科教兴国。
4.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课件6: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计算机技 术
银河-I号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3年 表明、加速
两弹一星
原子弹
导弹
人造地球 卫星
【思考1】“两弹一星”是在什么国际背景下研制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 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美军入侵朝鲜的同时,还 悍然出动第七舰队入侵我 国台湾海峡
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界谈 判破裂后,苏联不断进行武
材料三 为适应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 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 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自力更生,取得了 “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
原因: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人物)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技)
原因总结: 前提: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经济: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 政策: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人物: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思考2】从这些新老科学家身上学习了什么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8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
问题: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上 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经济上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科技上 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进一
步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交流。 精神上 振奋了民族精神。
本课内容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课件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选项 选项定位
判断理由
北宋时我国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出现在 ① 错误选项
唐末 近代由西方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正确选项 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③ 错误选项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发生在新 中国成立20年以后
“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转型”的科学发展观促 ④ 正确选项
进了我国经济的新发展
易错提醒 中国在杂交水稻与人工合成蛋白方面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 平。 正确。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 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 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探究·重点难点
知识链接·杂交水稻在世界的推广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惠及世界。1980 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 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 注。上世纪 90 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 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截至 2006 年,杂交水 稻在东南亚、美洲、非洲等 40 多个国家被研究或引种,种植面 积达 150 万公顷。袁隆平乐观地估计,到 2010 年,杂交水稻在 国外的种植面积将达 1500 万公顷,至少可以增加 300 万吨粮食, 够养活近 1 亿人口。
④1970 年,随着我国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
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
入 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1992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 的战略决
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2003 年 10 月 15 日“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
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作用和意义:“神舟六号”创下了中国第
一次多人遨游太空的记录,第一次进行了有人
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飞行时间和距离有了很
大提高,
“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
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
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思考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 小平,一是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背景: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材料: 核武器的毁伤能力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中居于首位。 美国扔向广岛的原子弹,2万吨当量,造 成了30多万人员的伤亡。300万吨当量的核 弹可使1000万人口大城市的地面建筑一扫 而光。 地球上的核武器,如果引爆,早可 以把地球炸成碎块了。
邓小平改革开放,农村 实行家庭联创承包责任 制,农民富起来。 袁隆平培育推广杂交水 稻,大幅提高了粮食产 量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
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 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 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为发 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 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 水、旱稻栽培技术。 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 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 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 中心地区。
使我国的 空间技术 跨入世界 先进国家 行列
1983年成功研制出运算速 计算机 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 技术 Ⅰ号”
农业科 学技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侧重点: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背景差异: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 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分,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 围内酌情给分。)
自主学习
领域
时间
1964年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意义、地位
打破了美苏的对核和空间技术的垄 断,增强了国防力量
两弹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 一星 1964年 验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载人 2003年 “神舟五号” 发射成功 航天 农业 1973年 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南优2号 技术 计算 1983年 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机技 术 1993年 银河-II号巨型计算机 生物 技术 20世纪 末 1965年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国际背景:冷战、美苏对抗;美苏对中国虎视眈眈。
国内背景:对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
第一个战略向第二个战略转变的原因: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的伟大决策。
2. 科技建功(多维角度找作用))
材料一 邓小平: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 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 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 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材料三 美国航天专家对神七的评论,“这表明中国已 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材料四 航天技术带动了计算机、新材料、生物、钢铁、 通讯、空间、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每投入1元就可以获得712元的回报。 材料五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 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新中国科技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 起了怎样的作用?
课件1: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2011·杭州高二检测)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党和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 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 是为了( )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2.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 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 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惊人”创举 有( )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③④
2007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钱学森的评语: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 是科学的旗帜, 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两弹元勋”——邓稼先 “死而无憾”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意义:继苏美法日后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
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材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 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 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本课探究: 探究一: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探究二: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第十九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3、成就
1964年, 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3、成就
1967年, 中国第一 颗氢弹爆 炸成功。
有人说: 中国是热爱和平的,而原子弹、氢弹 等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 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 时把研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 也许我们的祖辈父辈不会那么贫穷。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 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和平利用核能。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萌发起 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 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美国海军部次长说:“一个钱 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 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 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导弹之父” 钱学森 (1911-2007)
为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 去自由,历经五年于1955年才回 到祖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自尊 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 首次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杂交水稻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 世界性饥饿问题。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中 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 次绿色革命”
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2001年获得国家 科学技术奖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970
1964.10
1991-1994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东方红一号” 卫星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地位、意义
加强了…打破…,提高…。 和平利用核能已经取得…。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世界第五,进入航天时代
生物 技术
26岁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九天后 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长期奋战在核基地,结婚30年,真 正与妻子在一起不到3年。 一次,航投试验失败后自己受到致 命的辐射伤害,肝脏被损,骨髓里也 侵入了放射物。但仍坚持回核试验基 地,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向周围 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 能去!” 得知患癌症,倒在病床上他平静地 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 到它来得这样快。 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 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 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
技文化,世界领先;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 西方先进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
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科技能够取得巨 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 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 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 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时间
1964 核技术 1964
1991、1994
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东方红一号” 卫星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 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一靠邓小平:邓小平提供了政策,十一届 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提供了技术,他的技 术贡献是什么呢?
二、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秦 山 核 电 站
大 亚 湾 核 电 站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 不开科学家们的奋力拼搏,你能 列出一些在“两弹一星”的研制 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吗?
钱学森(1911-2009),1955年历 尽周折,从美国回到祖国。被美国 海军次长这样评价:“无论走到哪 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 为杰出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 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1961年4月12日,原苏 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 “东方”号宇宙飞船 进入太空。成为“世 界首位太空人”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神舟六号航天员在太空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神舟七号飞点船此播发放教射学升视频空
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神舟七号航天员与地面进行通话
术
星发射成功
计算机 技术
1983年成功研制出运算速 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
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制定我国第一个科 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科学家们。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原子弹与氢弹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核武 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 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 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 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 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 (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 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 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 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 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你知道 “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 “火炬计划”?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 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 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 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 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第19课_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①军事上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 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为社会主 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②政治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世 界和平。 ③经济上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两弹一星” 后中国的科技成 就: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 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 唐· 帕尔伯格 材料三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七号 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 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 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 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 民族自豪感。”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 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 这么说?
一靠邓小平:邓小平提供了政策,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提供了技术,他研制的 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产量大增。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 首次成功培育出:
钱学森 著名火箭专家, 长期担任火箭导 弹和航天器研制 的技术领导职务, 对中国火箭导弹 和航天事业和发 展作出了重大贡 献。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16日顺利返回。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2)198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银河
Ⅰ号”(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
生物技术
(1)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通过以上两位科学家的事迹,大家觉得“两 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团结合作、勇于攀登。
学思之窗
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 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和大亚湾核电站(1994)
取得经济和社会效
益。
1.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2.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 程导弹试验成功
我国国防实力进一 步加强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神州五号”
世界第五,航天时 代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 成功 1964年10月 16日
袁隆平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比一般常规稻要增产20%左右。 据统计,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 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 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 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 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 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 的人远离饥饿。
——邓小平
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发展“两弹一星”有何意义?
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意义 1.“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 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 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国际影响。 2.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 定的环境。 3.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 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 标志。
武器进攻中国。”
材料3 1958年夏天起,中苏两国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上
发设生一3了座.冲 长60突波年。电代苏台中方和出建苏于 立关自一系身支也的联需合急要潜剧,艇恶提舰化出队双。;方 但共中同国合认作为在,中实国际建上
侵犯中国的主权,并有控制中国的企图。1960年7月16日,苏联 驻华临时代办苏达利柯夫向中方递交照会。照会单方面宣布召回 所有在华专家…..
一、核技术与空间技术——从“两 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背景
材料年问28月题2探199日4究5,年苏一8月联6爆日炸,成美功国第在一日颗本原广子岛弹投。下1了98一4年颗和原1子98弹5年。初19,49
报纸刊登着两条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
材2用料.核美一武国器:敌攻赫视击中新鲁国中晓的国援夫,朝和部中队美国”面国“1临总95核4统年威,肯美胁尼、英迪等的国考较虑量用核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本课探究:
探究一: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探究二: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 么? 探究三: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神十发射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 后,标志我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将完 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
材料4能.4没打:“有1要破.这美有美个原苏苏东子西核争弹。.垄霸在”断今—,和天毛导的泽核世东致威界胁世上,界我们局要势不受紧人张家的欺负,就不
(2)成就
领域
成就
意义
核技术 导弹 空间技术
1.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增强国防能力 功。
2.和平利用核能:秦山核电站(1991) 为国民提供电力,
“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钱学森
“我在美国待了20年, 20年中,前三四年是 学习,后十几年是工 作。所有这一切都在 做准备,为了回到祖 国后能为人民做点 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
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 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 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 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 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 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 多次获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饥饿的女孩》
•
联合国粮农组 织发表《2004
年全球粮食安
全状况报告》
中指出,全球
有8.52亿人处在
经常性的饥饿
中,饥饿和营
养不良每年使
5亡0。0多万儿童死
摄影者是1994年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 干枯的土地,奄奄一息的孩子,紧盯“猎物”的兀鹰
我国第一头体 人类基因草图细胞克隆猪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
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1956年我国制订了 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制定了863计划、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杂交水稻 之父”
谁?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一)成就 1964年,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1973年,选育新品种南优2号。
• 20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 杂交稻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杨“星利神发伟舟射在五中宇号心宙”整飞飞装船船待在上发酒与泉地卫面 “神舟5“进号神“”行舟飞神了船5舟实号返五时”回号天飞舱”地船飞对在杨 后船话太利 自发伟 主空射返出工回舱作地舱面 模型
问题探究二
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 尸横遍野
大亚湾核电站
核科学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