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读书笔记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胡华园长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一书,当初见这本书时,这个题目就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的潜意识里,儿童往往与游戏相连,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哲学却高深莫测,儿童与哲学仿佛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但在细读百草园故事中,我慢慢的找到了答案。

胡园长将哲学比作了最亲近生活大地的树干,和儿童一样,都有着最初的启蒙意义,同时哲学也是生活智慧的探索历程,是爱智慧的过程,如果说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那教师自然就是天然的教育哲学家了。

在这本书的第十章中,书写了许多幼儿教师的百草园教育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饱含着教育实践智慧,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幼儿教师教育观的形成,通过自发、自觉、自由三阶段,慢慢形成并且不断深化,才能从一个经验型教师转变为智慧型教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此外,让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地是胡园长强调地“对话”地重要性。

作为一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什么是最多的呢,显而易见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那怎样与孩子对话可以更好的促进教育,做到对话的丰富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整体性,百草园里的故事给了我答案。

在阅读中,我看到了百草园里的老师们观察记录与教育笔记,和孩子们的精彩碰撞,以“儿童视角”去记录真实的生活,让儿童说出自己眼中的现象,鼓励孩子表达出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尽可能地给与孩子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与自我创造的机会,在平凡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关注儿童、理解儿童、移情儿童,使教师与儿童的对话变得深刻而有意义,以此让教师哲学观的建立变成了可能。

其中老师们扑面而来的幸福感,也逐渐让我找到了自己工作中的心流,学会了在工作中如何去发现自己的内心,学会去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与孩子站在同一视角,细细品味生活,发现孩子们的“哇”时刻。

我非常喜欢书本中的一句话“我的工作从来不是我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喜爱,一种信仰,因为我愿意和孩子一起过上一种创造性的生活。

”的确,幼儿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充沛的感情,当我们秉持这样的教育信念,身上才会持续的洋溢着蓬勃的创造力和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会真切的感受到这个职业是如此的幸福。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二、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教育学笔记-教育哲学

教育学笔记-教育哲学

可能的;形式是积极的、现实的;“没有质料的形式”是一切事物的最后目的,并且作为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第一推动力。

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的发展。

经院哲学2.唯实论(实在论)共相——独立于个别事物的本质,是精神实体,第一性的东西。

3.唯名论: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极端唯名论:否认一般的意义,认为没有所谓“共相”。

温和唯名论: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还没有达到事物一般本质的理解。

从经验主义到科学主义。

洛克:事物的第一性质,如体积、形状是客观的;第二性质,如色、味、声是个体独有的,是非客观的。

贝克莱: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是主观的。

☆事物的性质是部分或完全由主观决定的,洛克和贝克莱都受到了神学思想的影响。

休谟:人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经验的范围,经验之外的物质或精神存在是不可知的。

2.从理性的人本主义到非理性的人本主义。

渊源: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用来反对神本主义的人本主义,坚持人的理性是检验一切问题的唯一标准。

发展:黑格尔提出人的理性来源自宇宙理性,即所谓“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它是宇宙的本质和万物的本原,人的理性活动不过是它的外化阶段。

德国唯意志论:叔本华,生存意志;尼采,权力意志。

(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意思是肯定、明确、确切。

孔德排斥任何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对本体论(世界的本原)的研究。

实证论认为,超出主观经验的知识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知的,因为没有感觉就没有世界。

它还认为超出经验的本体论问题应当取消,主张用科学取代哲学,而科学的使命就是发现经验世界中的规律。

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唯一合理的方法,去显示与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我们改造教育的体系;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第四,可以认为它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巩固的基础。

一是与虚幻对立的真实,实证哲学的特征就是“一贯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而总是撇开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那样对无知事物的关心。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1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1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 deucare,本意是引出、导出,对人实和引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村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

无论东西方,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明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1/ 3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最基本、一般的问题,诸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这一时期,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大学哲学听课记录范文

大学哲学听课记录范文

大学哲学听课记录范文
日期:2020年10月15日
课题:存在主义与人的自由
老师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存在主义认为,人就是先有存在的,然后才有本质。

人生在世间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每个人都要自己决定如何存在、如何面对存在的问题。

接着,老师主要阐述了存在主义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定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具有最重要的自由意志,即可以对自己的存在方式作出选择。

这与前现代信奉一种先定的人性本质不同。

人不再被视为是先天固定的,人可以自由地改造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决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然后,老师举例说明了存在主义对人自由意志的看法。

比如说,一个人选择学医抑或学艺术,都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

一个人选择忠实自己抑或背叛自己,也完全取决于自己。

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被他人或环境决定。

这就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权。

至此,老师总结性地指出,存在主义的人观抛弃了传统的先天论,强调人应承担自己存在的责任,通过自由选择决定自己。

这是存在主义对人的重要贡献。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要点内容。

这对我深化理解存在主义的人观很有帮助。

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其核心论点。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二、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1. 教育哲学概述
- 教育哲学的定义和内涵
-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 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哲学的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论
2.1. 东方哲学与教育
- 孔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 佛家与道家对教育的贡献
2.2. 西方哲学与教育
- 古希腊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启蒙运动与教育的关系
- 学派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实证主义、唯理主义和存在主义
3.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
-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的概念
-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的差异
- 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 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
- 教育方法的概念和分类:直接教育法、启发教育法、互动教育法等
- 教育途径的概念和分类:形式途径、心灵途径、情感途径等- 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与实践
5. 教育伦理与公平正义
- 教育伦理的概念和内涵
- 教育伦理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等
- 教育伦理的实践与个人责任
6. 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 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传统教育理论、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 当前教育理论的趋势和挑战
以上是《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的整理,其中包括了教育哲学
的概述、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论、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方法与教
育途径、教育伦理与公平正义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种种经历。

就拿我小时候学画画这件事儿来说吧。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对画画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每次看到画册上那些五彩斑斓的图案,心里就痒痒的,特别想自己也能画出那么漂亮的东西来。

于是,我就缠着爸妈给我报了个画画班。

去上课的第一天,我满心欢喜地背着小画板,手里攥着新买的彩笔,感觉自己就像是要去探索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可是,一进教室,我就发现情况好像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老师站在前面,一本正经地在黑板上画了个苹果,然后就让我们照着画。

我当时就有点懵了,这和我心里想的自由创作完全不一样啊!我小心翼翼地画着,一边画一边还偷偷瞄着旁边同学的。

结果发现,大家画的都差不多,都是那种圆圆的、红红的苹果。

我心里就犯嘀咕了:“为啥都要画得一样呢?” 但也不敢多问,就这么跟着画了下去。

过了几周,每次上课都是这样的模式,我渐渐觉得有点无趣了。

我想画我在公园里看到的小花,想画天上形状奇怪的云朵,可老师总是说:“先把基础打好,按照我教的来。

” 那段时间,我对画画的热情都有点消退了。

现在想想,这其实不就是教育哲学里提到的一些问题吗?教育到底是要让我们都变得一模一样,还是要鼓励我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呢?书中还讲到,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培养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

这位老师上课可有意思啦!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会给我们出一些难题,让我们自己先去琢磨。

有一次,有道特别复杂的几何题,大家都被难住了。

老师呢,也不着急,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着我们抓耳挠腮的样子。

我当时心里那个急啊,就盼着老师赶紧给讲讲。

可老师就是不说,只是偶尔给点小提示。

后来,经过我们小组几个同学一起讨论、画图、计算,嘿,还真就把这道题给解出来了!那种成就感,简直没法形容。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教育学听课笔记二

教育学听课笔记二

第二讲听课笔记二(课程理论)第二讲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20世纪发展脉络大致的脉络行为主义:基本方法与观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n核心概念:同化、顺化、平衡建构主义:拓展的理论⏹建构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1)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2)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是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而不是发现本体的世界;(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和解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苏格拉底式的、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专注于学生的演示;⏹教、学生活的技能;⏹教师作为“边上的指导者”;⏹课程强调小块组成整体,强调大的总体观念的形成。

⏹直接的、以讲授为主,封闭性的问题;⏹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证书而学;⏹强调教师权威;⏹课程被分为小块施教,目的在掌握具体技能、技巧或知识。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习得新信息;(2)转换:处理知识,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3)评价:信息处理方式是否适合某项任务?⏹学习“实际上是学习我们所遇到的物体和事件的各种特征之间的联系,学习适当的类别与类别系统”:(1)初步归类:注意到事物的某些特征;(2)搜寻线索:寻找可用来辨别该事物的属性,以便把它精确地归入某一类;(3)证实检验:进一步搜寻可用来证实事实的线索;(4)结束证实。

(概念假设-检验理论)布鲁纳教学理论⏹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学科知识结构:-知道学科的基本结构或逻辑组织,就能理解这门学科;-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迁移;-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某些具体细节知识;-适当的学习经验和结构陈述,可令低年龄儿童掌握较高级的知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听课记录

哲学的基本问题听课记录

哲学的基本问题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课程名称:哲学的基本问题授课教师:XXX上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上课地点:XXX课程内容: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2. 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问题。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必须面对和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因此是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源和核心。

3.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和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本质和规律,而思维与存在的差异性则是指思维无法完全反映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整内涵。

4. 哲学基本问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只有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因此,学习和研究哲学基本问题,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问题。

只有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同时,本次课程也让我意识到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学习笔记)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进步主义美国进步主义反对传统教育的“进步”精神最早可见之于古代罗马教育。

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学生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反对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谨慎地、细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应该热爱儿童,不要轻易给学生以奖赏或惩罚,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并研究学生的成长我。

”对美国进步教育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欧洲的自然主义,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地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善的,而到了人手里便变为丑恶的”,所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不应受戒于成人,而只应受到自然的惩罚。

进步教育始于1875年,帕克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

当时,“进步教育”只是泛指一切针对传统主义教育的教育,凡是反对教育的“主要目的或目标是使青年一代获得教材中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技能,以便为未来生活上的成功做好准备。

因为,教材以及正当行为的标准是从过去继承而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学生的态度必须是温良、忍受和柔顺的,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的机能则是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教师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者。

”的人都被称为进步派。

杜威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型学校,这些新型学校一般都具有四个共同特征:一是它们相当重视学生的身体康乐,而且认为智力的增长与身体发育和体力活动有重要关系。

二是所有的学校都包括活动课程,儿童们通过这些课程从实际经验中学习,因而使他们感到置身于“复演现实生活状况”的情境之中。

尤其重要的是,活动课程的教育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生的自由和责任心,对于智力和道德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而有益的办法。

三是在选择学生的作业及完成作业的方式时,兴趣是主要的准则。

四是学校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民主价值观与民主作风的义务。

这个时期的进步教育体现了强烈的反对传统教育的精神。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哲学则是对教育现象、教育本质以及教育价值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育哲学通论》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升华。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哲学的重要性。

它并非是抽象而遥远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教育实践息息相关。

教育哲学能够帮助我们审视教育的目标、方法和价值取向,引导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教育决策。

在探讨教育的本质时,作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个体。

关于教育的目的,书中提出了多种观点。

有的认为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有的认为是为了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这让我认识到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教育目的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书中还深入分析了教育中的知识论问题。

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教育中常常强调的“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或许能在短期内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在教育方法的讨论中,作者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引导者和启发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反过来,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发展。

而《教育哲学》这本书,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思考教育本质和意义的窗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哲学的魅力。

它并非是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对教育现象和实践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和培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书中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人类智能的多样性,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仅仅用学术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才能。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

我们不能让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应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强调了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但却难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式教育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和探索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

另外,教育哲学还关注了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翻开这本《教育哲学》之前,我从未想过教育这件事儿能有这么多弯弯绕绕、深深浅浅的门道。

原本以为教育嘛,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出成绩,升学找工作。

但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太天真了。

书里提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观点,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教育原本有些混沌的认知。

比如说,书中谈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刘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总是扎着一个低马尾,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她的课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惊喜。

有一次,刘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作业,题目是《我的梦想》。

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想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于是,我在作文里洋洋洒洒地写了自己对飞行的向往,还画了一幅自己驾驶飞机的图画。

作文交上去之后,我满心期待着刘老师的表扬。

可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我却看到上面有很多红色的批注,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文,温和地说:“孩子,你的梦想很伟大,但是你的描述太简单啦。

你说你想当飞行员,那你为什么想当呢?当飞行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又准备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呢?”我当时有点懵,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

刘老师笑了笑,递给我一本书,是关于飞行员的故事。

她说:“回去好好看看,然后重新修改你的作文。

”我拿着书回到教室,心里既有对自己作文没写好的失落,又有被刘老师关注和指导的温暖。

我认真地读了那本书,了解了飞行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于是,我重新写了那篇作文。

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为什么想当飞行员,是因为看到飞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样子觉得很酷,也因为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还写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每天都会早起跑步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克服自己胆小怕黑的毛病。

当我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刘老师的时候,她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抬起头,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作文!记住,梦想不是随口说说,要有具体的计划和行动。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教育哲学通论》,这可真是给我的头脑来了一场“风暴”。

在书中,作者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不过,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全景图。

比如说,书中提到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每天拿着蜡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

我爸妈看到了,没有像有些家长那样大声呵斥我,而是给我买了一大沓画纸和各种颜色的彩笔。

他们还专门在我的小桌子上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可以尽情地发挥。

记得有一次,学校里组织绘画比赛,我兴冲冲地报了名。

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时,老师却皱了皱眉,说我的想法太“出格”,不符合比赛的要求。

当时我特别失落,回到家就哭丧着脸。

我爸妈知道后,没有跟我说“老师说的肯定对”之类的话,而是陪着我一起重新构思,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先画出来。

结果呢,我那幅“出格”的画居然在比赛中得了奖!这件小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好的教育不是要把孩子装进一个固定的模子里,而是要像我爸妈那样,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这就好比书中说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启发,而不是灌输。

还有书中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也让我颇有感触。

它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同桌小明。

小明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我们的数学老师没有一味地批评他或者让他做大量的习题,而是仔细观察他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

老师发现小明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很感兴趣。

于是,老师经常给他出一些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题目,比如计算买东西找零、规划旅行预算等等。

慢慢地,小明对数学不再那么害怕了,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得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刘铁芳教育哲学听课笔记(四)

刘铁芳教育哲学听课笔记(四)

刘铁芳教育哲学听课笔记(四)时间:2011、10、11地点:师大教科院主讲:刘铁芳教授记录:罗炜现在讲课改,改不了就回去了,又回到考试。

我们读书也好、研究也好,不要去想,一个东西好就是好的,并不一定有用。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分享美好的过程。

内心获得一种位置。

做研究、读书……别人无法体会你的快乐。

日常生活要充实、健康香港的感受:游泳池、自习室很好的,有读书的味道,进入大学只有20%,竞争也很大,但感觉就是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地方。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自由是德性的自由,现在是权力的自由德性的自由就是从个人的性情、贪欲、无助……中摆脱出来,自由地面对周遭的事情,不会让自己被失恋、没钱等束缚,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自由地面对考试。

现在我们重新阅读《理想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健全的人。

教育的目标是通达自由。

怕就怕盲目地服务。

杜威关注社会的改进为什么以儿童为中心?看出社会的中心在于个人。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基础在于个人,这一点是相通的。

个人的基础是德性,就在于人的心灵。

我们先去追随柏拉图,润泽人心。

我们是真正的现实的,你们才是理想的。

我们期待唤醒。

杜威:个人的基础在于外在的经验、行动。

是现实性的。

阅读在于生成。

意义在于扩张自己的背景,不断地扩张自己的理解的方式。

所谓的成熟,即是进入社会的框架之中,跟社会接轨,更深度的背景之中,阅读就是意义的背景和基础扩张的过程。

不要考虑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去分享。

一个有着深度教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更踏实地、更有底蕴、更充实、在更深度的分享之中。

从文化的意义上是有差异。

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人的潜在的意识。

香港大学:有人味,被尊重的感觉,市场经济是最人性的经济,人在文化心灵上还很幼稚——教育立国教育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亲熟感的建立。

不要关心别人怎样,关键是你怎么样。

学习回顾上次学的《理想国》内容:对话是对灵魂上升过程的理解。

继续学习《理想国》:整个论证就是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过得好。

而现实中是不正义的人过得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铁芳教育哲学听课笔记(一)
1.教育是一种“转入”:开放的心态、敞开
曼德拉在监狱里关了37年——一定要记住这个人。

作为人一定要与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交往:一是周围优秀的人,二是通过阅读,接触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灵魂。

——唯一的办法。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知识,而且要注重“德性”。

什么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之中、一种交往、亲熟似的。

哲学不是知识,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你自己进入其中。

2.真正的教育是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美善追求。

“好的朋友”:好——德性、灵魂
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比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要大N倍。

人是做出来的,不能用类特性界定。

内心之中有一种更高的事物,激活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习惯就是一种力量——打牌……看不到更高的事物。

内心中甘于追求卓越的人很少,要有慧眼。

如何理解、面对日常生活?不为目的就是目的。

《理想国》第七卷学习讨论中……
人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走上“道”
哲学带给我们的“审慎”:重要的德性,节制——容忍的人,大智若愚,习惯的压力——少数人基于哲学智慧。

哲学产生惊奇(被惊奇)——如医院、殡仪馆;
主动的:爬山,灵感产生于“灵”:身体;郊游、旅游——唤起对日常的反思、碰撞、交流“上升”之后,在灵魂之中追求更高事物,哪里跃升?精神、心、灵魂
大学——灵魂的刺激
任何教育的艺术都是自我教育的艺术——不是改变教育
“下降”:回归日常生活,历练我们的德性
苏格拉底:教育以德性为目标
目标就是“卓越”——德性,不是道德,是人之为人的特性,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对“好”的追求,价值性,并不意味着比人高人一筹,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平常状态(庸常状态)比,相对于自己的习惯,不被日常习惯所裹挟而超然而立。

反义词是平庸。

卓越=高贵,贵族是内心的卓越。

柏拉图幸福的标准:健康、德性、加上适度的财富
经典就是思想的迷宫——布鲁姆
思考就是思想的历险:内在的教育——精英、贵族,“极高明而道中庸”(跟少部分人谈哲学)学习意味着进入学习之中。

《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
对美好事物无条件的追求和渴望。

高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平庸就是没有美好事物的体验——猪的城邦。

卓越就是对卓越的追求,而不是一个“标准”。

范本教育,经典的意义就是提供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范本。

知识人:读书、写书、买书真正的教育就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的思索,有一种敬意,艰难的阅读,慢慢磨合。

教育哲学既立足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所有既不要怕,也不要不怕。

2011、9、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