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科学发展观
《2024年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变革》范文
《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变革》篇一一、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国家发展问题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
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
在当今世界,面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需要对其发展范式进行深刻变革,而科学发展观正是这一变革的体现和指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
三、发展范式的变革1. 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范式的变革,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向全面协调的发展。
2. 从资源消耗型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资源消耗为主,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而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范式的变革,要求我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政府为主导,而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多元参与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范式的变革,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发展过程,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
四、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中,科学发展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中国还在社会发展中注重改善民生,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意思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意思1.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为指导,科学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发展观,又弥补了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足。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关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
在政治建设中,要注重民主制度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保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避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上,要注重经济与民生的协调,确保经济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在自然与人与的关系上,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具备可持续性,即能够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破坏和耗尽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也能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优化资源配置。
在生态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
在社会建设中,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科学发展观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富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系统阐述的一种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许多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之一。
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个基本要求。
协调发展要求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可偏废。
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要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只有实现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个重要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环境,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只有保护好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源福利。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
其次,要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还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在全球范围内,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交流与对话,才能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形势与政策-第一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 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 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 各个方面的切入点。
➢ 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认识,是我们党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大力推进 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 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 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 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 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4)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 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 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 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 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 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从“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 耗一度下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 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 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 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 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形势与政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与辛亥革命100周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 “中国模式” 当前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 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件 中东北非局势 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学习“科学发展观”有感摘要: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而且体现了对生态伦理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经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本文以学习心得的形式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化内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化;和谐;心得;一、“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本主义的理性思考。
现在,绝大多数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部分)要“战胜自然”(整体)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承认不可能战胜自然的同时,坚持认为人应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之“和谐”“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晋书·挚虞传》中则提出“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后汉书》中也出现过“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
《2024年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变革》范文
《科学发展观——发展范式的变革》篇一一、引言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标志着我国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
本文将从理论、实践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探讨科学发展观如何引领发展范式的变革。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强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全面进步。
2. 特点:科学发展观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和人民性等特点,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发展范式的变革1. 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一变革使得我们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 从物质富裕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变革使得我们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权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从局部利益到全局利益: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
这一变革使得我们更加注重全局利益,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
四、实践中的科学发展观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2.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深化改革、优化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五、未来展望1.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当今世界形势与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及其科学性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发展是第一要义;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及其科学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强调发展为了人、依靠人; 强调发展的整体协调; 强调发展的持久永续; 强调发展的多样性。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认识问题 在与传统发展观局限性的对比中理解科学发 展观的科学性; 走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误区;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实践问题 1、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中, 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追求科学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英美模式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所固有的 优势,充分调动个人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 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经 济的指挥和推动作用。 劣势和弊端主要有:容易导致国家的必要干预失灵; 控制风险能力弱化;导致不惜牺牲长期社会利益而 追求短期利益;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竞争,导 致利益冲突;削弱协调性与和谐,加剧贫富分化; 追求金钱至上、导致道德危机;人际关系淡漠。
当今世界形势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形势与 科学发展观
漆玲
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形势
形势与政策试卷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3、欧债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4、结构性减税: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5、领海基线: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
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
中国海岸线曲折,确定领海基线有一定难度,目前大部分领海基线尚未划定。
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公布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
中国有关部门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
二、简答题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形势与政策课后问答题答案
第一讲一、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1.酝酿提出阶段。
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可以看做是酝酿阶段。
在这一阶段,酝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吹响了新一轮理论创新的号角,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宣言书。
之后,总书记又先后提出了“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观点,至此,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已初步形成。
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2.逐步形成阶段。
从十六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七大召开,是丰富完善阶段。
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但指导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而且体现在规划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
3.成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成熟。
十七大的召开,既是科学发展观成熟的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崭新起点二、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的认识?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1,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2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3.要把握发展则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4要把握发展关键是抓住机遇.(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2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3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要把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的重要意义3,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发展是统筹兼顾1,要把握统筹兼顾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2,要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3,要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全解析
科学发展观一、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第一次见诸党的重要文献,是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形势与政策第三讲
第二节 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与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 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③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 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用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 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理。
2.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汲取了 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 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地深化了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 政规律的认识。
二、十年实践的基本总结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的十年奋斗历程 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
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 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 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深化改革开放,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 契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 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应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从生活和学习中领悟科学发展观。
本文从大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几个观点。
关键字:大学生;科学发展观;践行一、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二、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一)以自我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学不是初中,中考之后进入高中,大学也不是高中,高考之后进入大学。
当我们进入大学开始就已经踏入了半个社会,在我们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将完全踏入社会,迈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我们将扛起我们的生活、工作,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寻找在社会中的落脚点以致向自己的梦想攀登。
我们生活在生物进化论之下,适者生存,这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不可逃避的现实。
每个大学生必须认清大学的定义,往前看,不能把大学当做像初中、高中埋头读书的地方,因为大学之后再没有初中、高中,我们要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
所以,我们必须以自我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自己做一件坚固的铠甲和一把犀利的冲锋枪,以迎接前线的枪林弹雨。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协调的是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形势与政策试题(2013通用版)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并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做出了新的评价,在党的建设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论,也是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简单几句但不能只,而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这就要求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都回答了哪些重大问题。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如何理解我国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
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针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提出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发展的核心是人,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全面协调:发展要全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 可持续发展:发展要注重长远,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1.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
2.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中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发展与环境、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五、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理论创新,更是实践指南。
它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七、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意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结语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考研科学发展观知识点浓缩
考研科学发展观知识点浓缩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科目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要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需要对其核心要义和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
本文将对考研科学发展观知识点进行浓缩,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点。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方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基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
统筹兼顾要求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中,注重协调各种关系,推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3.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发展中要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4. 全面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面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5.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路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新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战略定力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2.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于2024年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政治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味着坚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政府聚焦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进行。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基础,通过建设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在经济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深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市场经济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从而使经济发展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可持续性。
在社会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和基本人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减少贫富差距,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体制。
在环境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与体会
先应该明确一个 问题 , 那就是— —教育为谁 ? 教育靠谁?科学
发展 观 强 调 以 人 为 本 , 里 的人 主 要 指 的 是人 民 , 这 而我 们 形 势 与政 策 教 育 中 的 以 人 为 本 。 疑 指 的就 是 我们 的大 学 生 。 教 无 在 育为 了谁 的 问 题 上 ,我们 吉林 师 范大 学 博 达 学 院 办学 宗 旨 已 经 给 出 了问 题 的答 案— — 一 切 为 了学 生 成 才 。为 了一 切 学 生
对基本理论的传授和基本认知技能的培养 ,它更倾 向于对世
界 和 中 国 当前 发展 动 向 的把 握 ,与 当 前 国 际 国 内形 势 连 接 紧 密 , 别是 我 国改 革 开放 和社 会 主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新 形 势 、 特 新
趋 势 、 问题 。 时该 门课 程 针 对 学 生 的 思 想 实 际展 开教 育 教 新 同 学 , 帮助 学 生 了鸺 国 内外 重 大 时 事 , 面 认识 和正 确 理 解 党 在 全
关键 词 : 势 与政 策 ; 学发 展 观 ; 形 科 以人 为 本
“ 势 与 政 策 ” 育 是 高 等 学 校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重要 形 教 内容 , 同时 也 是 高 校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 重 要 组成 部分 , 对 学 是
生 进 行 形 势 与政 策 教 育 的 主 要渠 道 ,在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尴 尬 局 面 , 意 义 有 如 下几 个 方 面 : 其
十 六 届 三 中全 会 提 出 了 全新 的科 学发 展 观 ,即坚 持 以人 为本, 立全 面、 调 、 持续 的发展观, 树 协 可 促进 经济 社 会 和人 的
形势与政策之科学发展观
案例二
• 有学者指出:全球17亿多的高层次消费者
人均每天消费超过20欧元,如果全球63亿 人都来模仿这些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全球 的水、能源、木材、矿藏、土地等资源立 刻将不堪重负。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刻不容缓,经济发展要做到在满足人类 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根基。
案例三:链接:世界八大污染事件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 GDP在中国的增加额中,靠增加投 入取得的增长占3/4,靠提高效益取得的增长只占1/4,而发达 国家增加额中50%以上是靠效益提高。 经济增长质量差,表现为产品质量差、工程质量差、服务质 量差。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改革和发展中 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阶段的新任 务、新环境和新条件提出来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 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观察世界大 势、吸取国际经验提出来的。
的动植物(50万种~100万种)将消失。
案例六:环境污染
• 土地沙化:世界每年流失土壤240亿吨。50%的土地沙漠覆盖。
• 大气污染:全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CO2为230亿吨,使地球温度升高,
出现“温室效应”。每年人类活动排放硫化物9900万吨, CO17,700 万吨 ,固体废物100亿吨。
• 疾病:世界每年有3.5万儿童死于环境引起的疾病。 • 海洋污染: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1000多万吨,重金属几百万吨
(4)发展=以人为中心+ 社会综合发展 的发展观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的发展学论著——《新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 “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提出发展 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 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 应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 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
形势与政策:科学发展观
[摘要]: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再理解战略的连续性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我们把大脑对科学和发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观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
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再理解战略的连续性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我们把大脑对科学和发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观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
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
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
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
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
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
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
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
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
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
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
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
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第三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
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将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因此,能否做到科学决策就成为检验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重要标准。
科学发展观是被发现的一个不同反响的文化命题,它里面是原始自然的果实----正理均赢论。
它让人将文化命题转化为文明的成就。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基因,可扩充到各行各业相关联的各种观念,让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并开放性地自由思考,不断地实践、创造,才能达到个人、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