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七律长征

(完整版)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刘彩霞2011-12-05【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让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红军长征的困难和艰险,让学生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 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说课稿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说课稿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歌。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56个字,记录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二、说教法在这堂课中,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诗文的感悟。

三、说学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获取信息,读课文,识生字,解新词,品读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进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由于这篇诗文内容充实,寓意深刻,依据小学生的特点,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这是第一课时。

依据教材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大概理解诗歌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诗歌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其中重点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大概理解诗意,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这篇诗文是毛泽东写的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认识也很浅显。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1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理解诗题1.激情导入。

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

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七律)4.指导书写“律”。

(“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设计意图】学生对背景资料的查找、整理与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征和“七律”的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作铺垫。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

2.学生自读。

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

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示例文章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之第一课时》嗨,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开启一场超级有趣的诗词之旅。

我呀,就像一个小探险家,要带着大家在这首诗里发现好多好多宝藏。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背景吧。

那时候啊,红军战士们可不容易呢。

国民党反动派老是想打压他们,可是红军战士就像一群勇敢的小超人,怎么会被轻易打倒呢?他们决定进行长征。

这长征啊,就像一场超级漫长又超级艰难的马拉松比赛。

红军战士们要走过数不清的高山大河,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

那环境,比咱们想象的还要恶劣。

我来给大家讲讲红军长征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比如说大雪山,那雪山啊,白花花的一片,冷得要命。

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冰冷的怪兽,想要把红军战士们都吞掉。

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艰难地前行。

每走一步都像有千斤重,可是他们没有放弃,就像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困难重重,但始终朝着目标前进。

还有那沼泽地呢,沼泽地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大陷阱。

表面上看着和普通的草地差不多,可一旦踩进去,就会被慢慢地吞没。

好多战士就不小心陷进去了,那得多危险啊。

但是其他战士呢,他们没有被吓倒,就像一群勇敢的小蜜蜂,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想尽办法把陷进去的战友拉出来。

现在咱们就来正式看看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哇,这开头就特别霸气。

红军战士们根本不怕长征的艰难啊,这千山万水在他们眼里就像小土坡和小水沟一样轻松。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我能像红军战士们这么勇敢吗?同学们,你们呢?这一句诗就像一声响亮的号角,告诉我们红军战士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再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么长,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条大蛇趴在地上。

可是在红军战士眼里,这就像小小的波浪。

乌蒙山那么雄伟高大,就像一个巨人站在那里,可是红军战士却觉得它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

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那些超级大的怪物,我们要是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也能把它们当成小喽啰一样轻松打败。

七律长征教案部编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案部编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案部编版第一课时教案标题:《七律长征》教案(部编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朗诵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七律长征》的情感和主题。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1. 部编版语文教材2. 《七律长征》的课文和注释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介绍《七律长征》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发学生对长征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七律长征》的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共同解读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Step 3:诗歌鉴赏(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2. 教师逐句解读《七律长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学生跟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4.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Step 4: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欣赏诗歌。

Step 5:课后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七律长征》的前两句。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课文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诗歌鉴赏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通过朗诵比赛和写作作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读通全诗。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流程】一、了解背景,知诗人解诗题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2、简介时代背景: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资料袋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指名学生说一说。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小结。

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长征,其间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11个省,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共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3、了解毛泽东主席: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一定熟悉,但也不会很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伟人毛泽东。

指名交流。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来学学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

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认读生字、新词: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指名朗读。

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七律:就是七言律诗,每行有7个字,共8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 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

2.通过品析、朗读、拓展、想象等手段,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气概,感悟长征精神。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了解律诗的一般特点,辐射课后阅读链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围绕课题话长征1、读课题,解题。

交流:七律,是诗的体裁,长征是诗的题目。

依据课前背诵的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总结七律诗的特点: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共五十六个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2、关于长征,交流两个问题: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长征?长征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关于长征,你还知道什么?小结:它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略大转移。

解说红军长征的地图:听了老师的解说,你想对红军说什么?过渡: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毛主席笔下,化为气势磅礴,气魄雄伟,笔力雄健,对仗工整的五十六个字。

学生读诗,注意字音读准,把握节奏,读的有感情。

1.紧扣中心探诗情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读出气势。

1.指名读,齐读,师分句读。

同桌互相读。

再请人读。

如果让你从这首诗里找一联来归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会找哪一联?那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弄懂等闲的意思。

板书。

面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态度是:不怕!非常肯定。

用坚决肯定充满自信语气读。

红军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评价是:只等闲。

3、你能体会到红军什么精神?齐读第一二句。

4、如果把万水千山都写遍,一首七律写不尽。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征微课、电影片段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了解背景1、展示微课,了解长征2、你从微课中了解到了什么?3、板书:七律长征,了解“七律”。

4、初读要求:大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步理解,感悟诗意1学生展示读,读出节奏。

2、找出统领全文的诗句,是哪一句呢?(生找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组合作:想象下红军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呢?请同学们自学下面的三句诗用横线画出你觉得红军艰难的词语或诗句。

三、小组合作,深入品读1、出示图片,感受逶迤的样子。

2、师生配合读。

3、简介乌蒙山,体会磅礴的意思。

4、师生问答读。

5、简介巧渡金沙江故事)6、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读出你心中的欢喜。

7、播放电影《大渡河》片段,感受飞夺泸定桥的惨烈。

8、男女生配合读9、想象翻过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是啊,过雪山真难啊。

10、师生理解读。

11、师生滚雪球读四、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清平乐·会昌》《忆秦娥点娄山关》2、师:同学们,我相信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红军说,谁愿意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教师总结.4、作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七律·长征》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的影像。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七律·长征》PPT教学课件(第1课时)

《七律·长征》PPT教学课件(第1课时)
翻 译 红军战士不畏惧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巨困苦,这 些艰巨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诗句解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注释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 令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 界处。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曲折曲延续不 绝的样子。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气势,读出这种激昂。
统编 六语上
5 七律·长征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 征吗?你们知道哪些产生在长征途中的 故事呢?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巧渡金沙江
知识锦囊
长征:指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间,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 区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行动。长征是人类历 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千难万 险的伟大壮举。
书写指点

“崖”字上部的“山”宜 扁,两个“土”的第二横 略长。
辨 字
山崖
悬崖绝壁

记 天涯 天涯海角
书写指点

“索”字中部的“冖”要 写得宽一点,盖住下面, 下部不要写成了“系”。
辨 字
铁索
思索

记 要素 因素
诗句解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注 释 【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比喻路途艰险。 【等闲】平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完成于1935年10月,当 时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超出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 军所战胜的无数艰巨险阻,他满怀 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 诗篇。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了解课文的大意。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 气势。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授课方案教材解析《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立刻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歌。

全诗生动地归纳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英魄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56个字,记录了长征路上的各样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激情壮志。

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授课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认识诗歌的时代背景,大概理解诗歌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4、经过诗歌的学习,领悟红军长征途中高出千难万险的情况,学习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授课重点初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授课难点大概理解诗意,认识红军长征的困难历程,领悟红军大无畏的英英魄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

教法学法朗诵法,自主、合作、研究式学习。

授课课时两课时授课准备1、采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认识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2、《长征》主题歌。

3、制作课件。

授课方案一、创立情境,激情导入1、创立情境。

2、板书课题——七律·长征。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1、出示课文,听范读录音。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说说对“律诗”的认识。

4、说说你对长征的认识有哪些。

5、认识时代背景。

(图片显现红军长征路线图)6、自由朗诵课文,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畅达句子,并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7、同桌间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

8、全班报告交流,读准字音,理解不懂得词语。

( 1)、读准以下词语。

wēi yípáng bómín逶迤磅礴岷山(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 1)、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仇家的围追堵截,辗转 11 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行程,用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 “远征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

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

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

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生:我用“抓字眼一明诗意一想诗境一悟诗情”的方法学习。

生:采用“渎一议一画一读”相结合,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师: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吧,待会儿向老师汇报你的收获。

(课件播放《长征·七律》的背景音乐)
1.首联学习。

师:经过一轮的学习,汇报一下你的收获吧。

生:我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首联的意思: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你把“等闲”理解为“平平常常的事”,很有见地。

想想这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首联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从“只等闲”可以看出来。

师:果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孩子。

你觉得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好它呢?
生: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生:“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平平常常的平淡语气。

师:你能试试吗?
(学生个别试读,教师点评)
师:你们读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英雄气概。

哪个词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
生:万水千山。

2.颔联学习。

师:对!“万水千山”以静写动,语言高度凝练。

我们继续学习承接“千山”的颔联(师范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笔下的“千山”是怎么样的呢?
生:高低起伏,绵延不断。

生: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逶迤”是指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意思。

生:“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师:你们真会理解!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

红军长征前面困难重重,红军的表现又如何?
生:这样连绵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生: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好极了!看来你们真正领悟了“腾细浪”和“走泥丸”这个比
喻句。

这里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师:你觉得“腾”和“走”用的怎样?能否换“流”和“跋”? 生:我觉得“腾”和“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和红军都灵动起来了。

换“流”和“跋”不好。

生:我觉得“腾”和“走”用语更新奇。

师:同学们对颔联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山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通过对颔联的学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在读中感悟)
3.颈联学习。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经过了“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谓艰难险阻,可“不怕”二字仍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继续读承接“万水”的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师简单讲解飞夺泸定桥的事)
师:看了这两个片段,联系诗句,你有什么感想?
生: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木板被抽掉,只剩l3根铁索,红军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前进,险啊!
生:这句中,一“暖”一“寒”用得好,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生:我觉得“拍”和“横”,对仗工整。

生:“暖”字还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寒”字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师:我同意!此联对仗工整、自然,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概,极具气势,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是吗?
(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师:让我们怀着欢快的心情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怀着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朗读) 师: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万水千山”吗?除去这些自然界的困难,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师: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讨论)
4.尾联学习。

师: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大山,是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山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变得美不胜收了。

(齐读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生:“更喜”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生:“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生: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所以,尾联我觉得用欢欣鼓舞的语气读更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常常令我“开颜”!在这里,老师“更喜”的是你们彻底领悟了尾联的艺术魅力。

四、听歌曲,再现想象,升华情感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请欣赏歌曲《长征》。

(学生专注地听)
师:听了这首歌,请闭目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师:是呀!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