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气象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气象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教学大纲一、绪论1. 课程背景气象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大气的物理性质、运动规律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其将来从事气象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具备分析气象数据、解决气象问题的能力,熟悉常见气象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为从事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防治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章气象学概论1.1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2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3 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2. 第二章气象观测与测量2.1 气象观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2 气象仪器的使用和维护2.3 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3. 第三章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3.1 高压、低压和气旋的形成3.2 冷暖空气团的生成和移动3.3 天气系统的演变和发展4. 第四章气象预报与预警4.1 天气图的解读和应用4.2 气象预报的方法和技术4.3 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5. 第五章气候与气候变化5.1 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5.2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5.3 全球气候变暖与控制6. 第六章气象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6.1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6.2 大气污染与治理6.3 气象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影响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气象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2.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观测、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项目,包括气象数据采样、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成绩,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期中考试设置综合性的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举行综合性的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基础气象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基础气象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研究方法 分期播种法 田间实验法 统计学方法 遥感法
地理播种法 植物人工气候室法 数理模拟方法
四、农业气象学的发展概况
两个重大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从有文字记载年代开始至十七世纪末) 第一个时期(大约从有文字记载年代开始至十七世纪末) 古代农业气象经验与知识积累时期。 古代农业气象经验与知识积累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十七世纪末至今) 第二个时期(从十七世纪末至今) 近现代农业气象学时期。 近现代农业气象学时期。 发展趋势(略) 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不同时空环境下的农业生物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 不同时空环境下的农业生物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 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对不同环境背 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景特别是不同气象条件有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反馈作用, 景特别是不同气象条件有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反馈作用, 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气象条件,或多或少地改变一定范围 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气象条件, 内的天气和气候。 内的天气和气候。
基础气象学多 媒体教学课件
包云轩 主编
第 一 章 本 章 内 容
气象与气象学 气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气象学的历史、 农业气象学及其发展概况
一、气象与气象学的定义
气象: 气象:
第一节
气象与气象学
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 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 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这些现 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象统称为大气现象 简称为气象。 大气现象, 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 气象学: 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 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小学气象学课程大纲

小学气象学课程大纲

小学气象学课程大纲一、课程背景简介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孩子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通过开展小学气象学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对气象科学的认知和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基本认知,了解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培养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1. 基础知识:-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地球大气圈、静止气候带和风带概念。

- 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

- 气象测量和观测方法,学会使用简单的气象仪器进行观测。

2. 认识天气:- 四季与气候,了解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天气变化规律。

-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象现象,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学习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及其特征。

- 气象图的解读,学习读懂简单的天气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

3.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探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的方法。

- 自然灾害与气象现象的关系,学习了解台风、龙卷风、雷暴等气象灾害,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观察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野外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气象现象的理解。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呈现气象现象和实验过程。

4. 问题导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操作、课堂参与等方面。

2. 课堂作业:包括读书笔记、绘画作品、小组讨论等形式。

气象学基础第一章

气象学基础第一章

考纲要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大气静力学、大气动力学基础、大气中的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基础、大气静力稳定度、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中的水分等。

主要针对大气科学基本的科学原理、理论和知识。

第一章大气概论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大气: 包围在地球表面的整个空气层。

原生大气: 以氢、氦、氖等气态物质所组成的第一代原生大气次生大气: 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汽、甲烷为主的此生大气。

一、现代大气: 以氮氧为主~~二、干洁大气1.干洁大气: 不包含水汽和气溶胶等粒子的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次要成分: 氮、养、氩主要成分: 少量二氧化碳、臭氧、各种氮养化物和其他一些惰性气体常定成份: 氮、养、氩和微量的惰性气体2、可变成分: 其他成分(二氧化碳、臭氧、各种氮养化物)3、干空气的密度是温度和气压的函数二、干洁大气可以作为理想气体, 没有任何相变三、二氧化碳1、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它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的透明的, 而对地表射向太空的长波辐射, 特别是13-17微米波谱区, 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使得地表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在大气层内。

2、二氧化碳的增减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二氧化碳的大气底浓度值变化的两个特点(1)有季节变换(2)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值逐年增大三、臭氧臭氧的分布: 5-10km开始增加, 20-30km最大浓度出现, 称为臭氧层, 位于平流层。

臭氧的存在对地球上生物的重要意义: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对生物体的组织有很大的危害作用, 臭氧吸收了绝大部分的紫外线, 才使生物有机体免遭伤害, 臭氧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

四、水汽:1.水汽的重要性, 水汽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2009年考点)五、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 但由于它在大气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 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而它对大气中的物理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天气变化的主角, 大气中的雾、云、雨、雪、雹、等天气现场都是水汽相变的重要产物。

六、水汽在相变过程中要吸收或放出潜热, 同时水汽又易吸收额放射长波辐射, 所以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能直接影响地面和空气的温度, 进行天气的变化。

《基础气象学》教学大纲

《基础气象学》教学大纲

《基础气象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基础气象学》课程是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通过《基础气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气象学概述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 干洁大气2. 臭氧和二氧化碳3. 水汽和大气杂质习题要点: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 大气的热力学分层2. 大气的其它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习题要点: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要素习题要点: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常见的光、电、声现象。

第二章辐射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 辐射的概念及其特征2. 辐射的基本定律习题要点: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辐射的基本定律。

第二节太阳辐射1. 日地关系和太阳视运动2.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习题要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概念及计算,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

《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编码:070920003总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适用对象:水文水资源专业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大纲主撰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水文水资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掌握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2了解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1-3掌握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4 掌握主要的气象要素和大气状态方程重点:平流层的特点;主要的气象要素难点:大气状态方程第2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2-2掌握太阳辐射的波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及影响因素。

2-3熟练掌握地面有效辐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大气逆辐射的概念。

2-4掌握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辐射差额的概念。

2-5熟练掌握干空气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及应用范围;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和判断的方法;2-6熟练掌握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原因;;辐射逆温;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

重点: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大气稳定度的判别第3章大气中的水分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3-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和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

3-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

3-3熟练掌握露、霜、雾淞、雨淞、雾、云等的概念;雾的形成条件;3-4掌握各类雾的形成、云特点。

3-5掌握降水的形成的微观条件;人工降水的原理、降水的类型及分布。

重点:、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降水的类型及分布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第4章大气的运动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4-1熟练掌握单位气压高度差、单位高度气压差的公式4-2掌握引起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因素4-4掌握气压场的垂直变化特点4-5熟练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地转风、梯度风的形成及风压定律;4-6熟练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三圈环流、风带、气压带的形成;实际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气象学提纲

气象学提纲

1.绪论掌握大气、气象学、天气和气候等几个常用概念;了解气象学对本专业的重要意义。

2.大气概述掌握主要大气成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的含量、作用、时空分布及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结构;掌握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和风);了解大气中各成分的分布和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分层;了解主要大气成分对森林的影响(包括二氧化碳、氧气、臭氧、氮等);了解大气污染对森林植被的影响以及森林植被对净化空气的作用。

3. 辐射掌握辐射的定义、辐射的量度单位;掌握各种辐射通量的概念、表达式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如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等概念);掌握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以及太阳总辐射的概念及其变化;掌握地面有效辐射的定义及其影响因子;掌握地面净辐射的概念以及地面净辐射和能量平衡方程。

理解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概念及表达式(不做公式推导,要求会应用);熟悉森林植被对辐射的影响(森林中的太阳辐射、净辐射、能量平衡、森林的光能利用率等)。

了解辐射的基本定律;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包括大气的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了解辐射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光谱、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等)4.温度掌握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包括日变化、年变化及随深度的变化);掌握近地气层温度的变化(包括日变化、年变化及随高度的变化);掌握温度日、年变化中位相和较差的概念;掌握对流层的垂直递减率和逆温的概念;掌握林业上常用的温度指标(包括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了解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子(包括土壤热特性和地面热量平衡方程);了解空气温度增热和冷却方式;了解空气的干绝热变化和湿绝热变化特征;5.大气水分掌握空气湿度的各种表示方法;掌握蒸发的表示方法、土壤蒸发和蒸散;掌握水汽的凝结条件以及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如雾和云);掌握降水的表示方法、降水的成因和种类,水分与森林植被的相互作用。

基础气象学试验教学大纲

基础气象学试验教学大纲

《基础气象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基础气象学实验》课程是生态学专业的科类基础课,为《基础气象学》课程的配套实验环节。

通过《基础气象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日照、辐射、温度、湿度、降水、蒸发、气压、风、云等)的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小气候综合观测和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天气和气候资料的基本分析和应用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温度观测各种常规测量温度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温度观测仪器的安装、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辐射强度、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常规测量仪器及其构造原理和观测方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各种常规测量温度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温度观测仪器的安装、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常规测量温度的仪器及其安装、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分析。

理解:测温方法,常规测温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了解:辐射强度、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常规测量仪器及其构造原理和观测方法。

实验二大气中的水分观测各种常规测量空气湿度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空气湿度观测仪器的安装、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各种常规测量降水和蒸发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观测方法。

气压和风的常规测量仪器及其构造原理和观测方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各种常规测量空气湿度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空气湿度观测仪器的安装、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各种常规测量降水和蒸发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观测方法。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常规空气湿度观测仪器的安装、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常规测量降水和蒸发仪器的观测方法。

理解:测湿方法,各种常规测量空气湿度、降水和蒸发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了解:气压和风的常规测量仪器及其构造原理和观测方法。

实验三农业小气候观测(Ⅰ)农业小气候观测的基本规范:观测目的、观测地段的选择和测点的设置、观测项目和观测仪器、仪器设置的高度和深度、测点仪器的布置、观测时间和观测程序、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小学科学人教版气象学基础教案

小学科学人教版气象学基础教案

小学科学人教版气象学基础教案气象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常见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3. 能够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重点:1.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常见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气象学的概念和意义: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气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气象元素、气象要素、天气系统和气象预报等方面。

其中,气象元素指的是描述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如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是指气象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天气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大气环流系统和天气变化规律;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3. 常见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3.1 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的仪器。

使用时需要摇匀温度计,将温度计放在空气中静置片刻,读取刻度并记录温度数值。

3.2 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

使用时需要将湿度计放在空气中静置片刻,等待指针稳定后记录湿度数值。

3.3 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

使用时需要将气压计静置在水平位置,调整气压计上面的指示针指向刻度线,然后读取气压数值。

3.4 风向仪:测量风向的仪器。

使用时需要将风向仪置于开阔地方,调整仪器使其指针指向正北方向,然后通过观察指针的偏转角度来确定风向。

3.5 雨量计:测量降雨量的仪器。

使用时需要将雨量计放在开阔地方,待雨水停止后,观察并记录雨量计中的水位变化,根据变化量计算出降雨量。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结果。

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完成实验和观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引起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2. 了解概念:向学生介绍气象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让他们对气象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基础气象学实习大纲

基础气象学实习大纲

基础气象学实习大纲
学时:18
一、面向专业:农学、植保、园艺、资环、生科等相关专业。

二、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实验课共有6次实验,均为综合性实验
实验一日射观测、温度观测(3学时)
了解测定辐射强度、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仪器及其测量原理和观测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各种常规测温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测温仪器的安装、观测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

实验二大气中的水分观测(3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空气湿度的测量原理、测湿仪器使用、空气湿度的观测和查算方法,降水和蒸发的观测方法。

了解气压、风、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

实验三农业小气候观测(2次,6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农田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和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实验四天气分析(3学时)
通过实验加深对天气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简易天气图的绘制方法和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实验五农业气候资料的分析与应用(3学时)
通过实验掌握温度直方图和年变化曲线的绘制方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熟悉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确定某一年份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的起止日期和持续天数。

了解保证率和变率的统计方法。

四、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成绩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再对实习操作和到课情况进行相应考核。

气象基础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气象基础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气象基础课程目标: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气象要素及其测量方法。

3. 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4. 培养学生对气象现象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课程内容:一、气象学概述二、气象要素及其测量三、气象观测与记录四、天气预报的制作五、气象灾害与防御教学时间:8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气象观测仪器模型或图片3. 气象灾害案例资料4. 学生气象日记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象学概述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象学吗?2. 引导学生思考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新课讲解1. 介绍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讲解气象学的历史发展。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气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气象学相关趣闻。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气象要素及其测量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气象学中都有哪些要素呢?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气象要素。

二、新课讲解1. 介绍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

2. 讲解气象要素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三、课堂活动1. 观察气象观测仪器模型或图片,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小组合作,模拟气象观测过程。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家中气象仪器,记录气象要素。

第三课时:气象观测与记录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气象观测有哪些方法呢?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新课讲解1. 介绍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卫星观测等方法。

2. 讲解气象记录的基本要求和格式。

三、课堂活动1. 观看气象观测视频,了解观测过程。

2. 学生分组,模拟气象观测和记录。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撰写气象观测日记。

第四课时:天气预报的制作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呢?2.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气象学教学计划

气象学教学计划

气象学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做铺垫。

本教学计划将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了解气象学基本概念的同时,掌握相关气象仪器的操作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安排1. 理论教学(1)气象学基础知识讲授: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气象要素及其测量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大气环境的基本认识。

(2)气象预报原理讲授:介绍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2. 实验教学(1)气象仪器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气象仪器,学习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测量方法,并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技巧。

(2)气候变化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分析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

3. 实地考察(1)气象观测站考察:带领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观测设备和数据收集方法,并与气象工作人员交流,深入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操作。

(2)实地气象学习活动:选择合适的地点,例如山区、海滨等,进行实地气象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气象现象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材使用为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本教学计划使用以下教材:1. 《气象学概论》:该教材由多位气象学专家编写,内容详实,形象生动,适合学生对气象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2. 《气象观测与预报教程》:该教材系统介绍气象观测和预报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实验和预报知识。

3. 《气候学导论》:该教材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适合学生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将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气象学的内容。

总之,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将能够系统地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气象观测和预报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气象问题。

气象基础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气象基础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气象基础2. 课程代码:XXX3. 学分:XXX4. 授课对象:XXX专业学生5. 授课时间:XXX学期6. 授课教师:XXX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气象科学的最新进展;(3)培养学生具备分析、解决气象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气象观测、分析和预报能力;(3)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学术交流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1. 课程内容:(1)气象学概述(2)大气物理学基础(3)大气化学与大气污染(4)天气学基础(5)气候学基础(6)气象观测与仪器(7)气象预报与预警(8)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2. 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学时,共16周;(2)实验教学:每周1学时,共8周;(3)实践环节: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气象学基本知识;(2)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气象观测与仪器使用技能;(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2)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知识面;(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工作实际;(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考核方式1. 考核内容:(1)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2)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3)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4)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10%。

2. 考核方式:(1)理论考试:闭卷考试;(2)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并参加实验答辩;(3)课堂表现:课堂出勤、发言、讨论等;(4)课程论文: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

基础气象学(经典课程 刘勇)

基础气象学(经典课程 刘勇)


地球上三种相态的水总量是常定的 海洋的水位基本不变 河流多年径流量很少变化 海洋:蒸发量1240、降水量1140、河水流入量100 陆地:蒸发量540、 降水量850 、河水流出量310

有关海洋、陆地的水循环数据

三、气溶胶粒子
定义

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态和液态微粒
特点
– –
具有很宽的粒子尺度范围 有自然过程、人为过程两种来源
三、气溶胶粒子
在气象上的作用
– – –


是形成云、雾、降水的重要条件 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空气质量的重要因子 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大气、地面辐射,改变地球的 辐射平衡 有些气溶胶粒子是大气的污染物 有些气溶胶粒子具有温室效应
第二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
二、水汽
定义

气态的水 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表 面的蒸腾 在大气中含量不到 5%,但却随着时间、空间和气象 条件不断地变化 唯一的能在常态中以三种相态存在的物质 水汽在天气变化和地球系统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特点


– –
二、水汽
水循环的有关事实
– –
地球上全年总降水量约为大气中水汽总量的39倍 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处于某种稳定的状态

1998年5月2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 国秘书处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国是第37 个签约国。 作为世界最大的燃煤国,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四分 之一,过去10年间,其排放量增长幅度超过了印度、非洲和拉美国家总增长 量。美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本身所受的重力

《基础气象学》教学大纲

《基础气象学》教学大纲

《基础气象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基础气象学》课程是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通过《基础气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气象学概述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 干洁大气2. 臭氧和二氧化碳3. 水汽和大气杂质习题要点: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 大气的热力学分层2. 大气的其它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习题要点: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要素习题要点: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常见的光、电、声现象。

第二章辐射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 辐射的概念及其特征2. 辐射的基本定律习题要点: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辐射的基本定律。

第二节太阳辐射1. 日地关系和太阳视运动2.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习题要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概念及计算,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

气象学基础PPT学习教案

气象学基础PPT学习教案
第30页/共37页
7. 降水 定义: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称为降水。 表示方法:降水的形态、降水的性质、降水量和降水强
度表示。 测定仪器:降水量采用雨量器测定,单位mm 降水量连续变化采用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和虹吸式雨量计
测定。
第31页/共37页
8. 水平能见度 定义: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
(3)按应用上分为: 农业气象学、水文气象学、污染气象学、航空 气 象 学、航海气象学、医疗气象学、军事气象学、 森林气象学等。
(4) 按地理上分为:热带气象学、极地气象学、南 半球气象学
第7页/共37页
我国
1.2历史
宋代曾有僧赞宁 (公元10 世纪) 利用土炭湿度计
来预报晴雨
殷代甲骨文 (公元前1000年)
Rd干空气比气体常数。=287J·kg-1K-1
第34页/共37页
2. 湿空气状态方程
ρ空气的密度。
P=ρ·Rd·Tv
Tv虚温 。Tv=T(1+0.378e/P) T 湿空气温度
e 湿空气水汽的分压
P 湿空气的气压
第35页/共37页
第36页/共37页
法国传教士高比(Gaubil),他于1743 年(乾隆8 年)在北京设立测候。
1873 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建观象台; 1927 年开始天气图预报试验 1927 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设置气象研究所 1930 年开始正式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 2013年底,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23,178部新 多普勒雷达,7颗卫星在轨,
2. 气压(p) 定义: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称
为气压。 单位:帕斯卡(Pa),毫巴 (m b),毫米水银柱(mmHg)
1mb=100Pa=1hPa=3/4 mmHg

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气象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Meteorology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2010年4月《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气象学》Meteorology课程编码:Z301265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适用专业:园林专业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园林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程2、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气象学、气候学和小气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专业所必须的气象基本理论,掌握各气象要素观测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光、温、水、气、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在校期间对其它平行学科和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 1学时第一节气象学第二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第三节大气污染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气象学的概念及其研究领域,理解大气污染物和影响及防治,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及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的教学方法。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第一章辐射 7学时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第二节太阳辐射第三节地面、大气辐射和地面净辐射第四节太阳辐射与植物实验一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观测2学时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昼夜与四季的形成、二十四节气、太阳方位角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理解辐射的基本知识,掌握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净辐射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方法;课外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及做思考题。

第二章温度 4学时第一节热量交换方式第二节土壤温度第三节空气温度第四节温度与植物实验二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观测2学时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及各分量的意义,理解土壤的热特性、物质热交换方式和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掌握土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课外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及做思考题。

气象基础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气象基础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气象基础二、课程目标: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掌握气象观测、气象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四、教学课时:32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气象学基础理论(8课时)1.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气象要素及其测量方法3. 气候和气候变化4. 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第二部分:气象观测与仪器(8课时)1. 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常用气象观测仪器及其应用3. 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4. 气象观测网的布局和功能第三部分:气象预报(8课时)1. 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气象预报的数值模式3. 气象预报产品的制作和发布4. 气象预报的误差分析和改进第四部分: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8课时)1. 气象灾害的类型和特点2. 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测3. 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4. 案例分析:典型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第五部分:气象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4课时)1. 气象学在农业、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应用2. 气象服务与产业发展3. 气象科技发展趋势六、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讲解气象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气象现象、灾害和防灾减灾措施。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法:利用气象观测仪器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气象学基础理论第5-8周:气象观测与仪器第9-12周:气象预报第13-16周: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第17-20周:气象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八、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40%)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气象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30%)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气象学理论、观测、预报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30%)九、教学资源:1. 教材:《气象学基础》2. 教辅材料:相关气象学论文、报告、案例等3. 气象观测仪器:气象观测站、气象仪器等4.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图片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气象科研、气象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气象基础课程教案

气象基础课程教案

气象基础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气象基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理解气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气象知识解读天气现象;4.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和仪器;3.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气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5. 天气现象的解读和分析;6. 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气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天气现象的解读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气象现象背后的规律;2. 合作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气象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介绍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讲解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和仪器,以及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气象仪器,观测和记录气象变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4.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气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天气现象。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天气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拓展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气象灾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警和防范气象灾害,并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气象学》教案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案目标及任务《基础气象学》课程是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通过《基础气象学》课程的教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案内容及教案要求绪论气象学概述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简况。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简况。

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干洁大气. 臭氧和二氧化碳. 水汽和大气杂质习题要点: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大气的热力学分层. 大气的其它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习题要点: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要素习题要点: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常见的光、电、声现象。

第二章辐射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辐射的概念及其特征. 辐射的基本定律习题要点: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辐射的基本定律。

第二节太阳辐射. 日地关系和太阳视运动.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习题要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概念及计算,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

第三节地面辐射平衡方程. 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和短波净辐射.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长波净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习题要点:地面辐射平衡方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年变化规律。

本章重点难点: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地面辐射平衡方程。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年变化规律。

了解: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计算,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

第三章温度第一节热量收支. 物质的热属性. 热量交换方式. 地面热量收支方程习题要点: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热量交换方式,大气热量交换方式,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

第二节土壤温度和水体温度. 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 土壤温度的变化. 水体温度习题要点:征表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的关系,土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

第三节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 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习题要点: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逆温及其成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

本章重点难点: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热量交换方式,大气热量交换方式,征表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

理解: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的关系,土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逆温及其成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

了解:水体的热量平衡特征,水面温度的日、年变化,水体温度的铅直分布。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第一节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参量. 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习题要点:水汽压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

第二节蒸发和蒸散. 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 农田蒸散习题要点:蒸发速率和水面日蒸发量的概念,道尔顿蒸发公式,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凝结和凝结物. 凝结条件. 凝结物习题要点:水汽发生凝结的条件,大气中的降温冷却凝结过程,地面凝结物的种类及成因,雾的划分,云的主要分类及云量。

第四节降水. 降水的特征量和种类. 降水的形成. 干燥度习题要点: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干燥度的概念及划分指标。

本章重点难点: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道尔顿蒸发公式及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降水变率、干燥度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水汽压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蒸发速率和水面日蒸发量的概念,雾的划分,云的主要分类及云量,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干燥度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

理解: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道尔顿蒸发公式,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水汽发生凝结的条件,大气中的降温冷却凝结过程,地面凝结物的种类及成因。

了解:比湿、混合比和绝对湿度的概念,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和农田蒸散,云的具体分类,形成降水的宏观条件和微观过程,干燥度的划分指标。

第五章气压和风第一节气压.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水平气压场习题要点:气压的概念及单位,大气静力学方程,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及基本的气压系统。

第二节作用于空气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习题要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三节风. 自由大气层中的风. 摩擦层中的风习题要点:风的阵性,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

本章重点难点: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气压的概念及单位,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及基本的气压系统。

理解:大气静力学方程,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风的阵性,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

了解:压高公式,摩擦层中风的变化。

第六章大气环流第一节大气环流.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大气活动中心习题要点: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

第二节季风. 季风的概念及地理分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习题要点:季风的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

第三节地方性风. 海陆风. 山谷风. 焚风习题要点: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概念及成因。

本章重点难点: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和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成因。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概念。

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和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成因。

了解:东风带和西风带,急流,季风指数及季风的地理分布,中国季风与印度季风的主要差异,峡谷风。

第七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第一节天气系统. 气团. 锋. 气旋. 反气旋. 高空槽脊. 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习题要点: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东亚气旋,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槽脊,切变线、低涡和低空急流。

第二节天气系统. 寒潮天气过程.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台风天气过程. 对流性天气过程习题要点: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寒潮的强度标准,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中国雨带的移动与东部地区雨季,梅雨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术语,梅雨天气形势,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活动季节,台风的结构和天气,台风路径,雷暴的概念和分类,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 气象业务. 气象服务本章重点难点: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南北移动、中国雨带进退与东部地区雨季,寒潮的强度标准,梅雨的概念及相关术语,梅雨天气形势,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结构和天气。

本章教案要求:掌握: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槽脊,切变线、低涡和低空急流,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寒潮的强度标准,梅雨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术语,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活动季节,雷暴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东亚气旋,副高的南北移动与中国雨带的进退,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中国雨带的移动与东部地区雨季,梅雨天气形势,台风的结构和天气,台风路径,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

了解:天气系统的尺度划分,锋面气旋天气模式,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冷空气的强度划分,寒潮天气形势,华南前汛期,华北和东北雨季,台风的编号和命名,台风的源地,台风的形成与生命史,强雷暴的结构和天气,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

第八章气象灾害第一节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 旱灾. 干热风. 洪涝与湿害习题要点: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的概念、分类及防御措施。

第二节冷害、霜冻、冻害和热害. 冷害. 霜冻. 冻害. 热害习题要点:冷害、霜冻、冻害的概念、分类及防御措施,热害的概念及防御措施。

第三节风害、雹灾、白灾和黑灾. 风害. 雹灾. 黑白灾习题要点:风害的概念、分类及防御措施,雹灾、黑白灾的概念及防御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热害、风害、雹灾、黑白灾的概念及防御措施,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风害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