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单元:第二单元主题: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4.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归类和排列。

教学重点:1.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分类方法;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3.准备相关实验,如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介绍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解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三、实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使用方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可能仍存在一些概念理解不清晰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同时,课堂实验的设计和引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课题背景在化学学科中,空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了解空气的组成与性质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和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 2. 空气的性质: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 3. 空气的变化:湿度、温度、气压等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空气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空气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并分析环境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1.空气中各组分的比例和变化;2.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实验室用品和实验操作指导。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书籍、笔记本等;–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纸。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引入空气的概念:请学生描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及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复习前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运动等。

•提问学生空气的组成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2. 知识讲解与探究(约15分钟)•分析空气组成:讲解空气中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的含量和作用。

•探究空气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的变化。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约30分钟)•实验1:测定空气的体积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实验2:观察空气的质量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4.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约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学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其中贯穿了最粗线条的物质分类和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能直接观察的实验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界限,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知识结构透视] 装置组成及含量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操作混合物空气各成分主要用途宝贵资源误差分析污染及保护物质分离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化合、氧化反应)纯净物氧气制法实验室制法(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操作分解反应)工业制法催化剂物理变化概念实例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类型(化合、分解…)实例[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最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

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课题,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题,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法,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掌握氧气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法的直观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制取装置、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2.多媒体课件:介绍氧气性质、制法及应用的图片、视频等;3.教学素材:相关案例、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自然现象,如闪电、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氧气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展示氧气的性质。

同时,讲解氧气的制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氧气的制法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课时1创设情境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

这是什么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

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介绍氧气收集的方法和验满方法,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要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3.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分析和解答。
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实验操作,提高氧气的制取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节能减排。
4.通过学习制取氧气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过氧化氢分解。
2.学会使用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掌握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了解氧气验满的方法。
3.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可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等。
5.情境应用,拓展思维: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森林火灾难以扑灭等。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情感升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7.课后作业,巩固提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验报告、思维导图、小论文等。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空气)总结【讲述】两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做的实验与我们今天的实验异曲同工。

打开课本课本26页。

【讲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

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

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德育教育:通过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敢于质疑权威。

了解,最初化学研究的手段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 氧气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多变一硫黄色固体微弱、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 SO2 红磷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放出热量。

生成白烟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

生成白烟4P + 5 O2 2 P2O5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讨论】(1)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为什么?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因为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应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改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质课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质课教学设计(共2课时)
4.课后作业:布置与空气相关的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空气成分和污染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对实验操作充满好奇心,动手能力强,但安全意识和实验规范意识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环保意识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空气相关知识,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知
1.空气组成:首先,我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通过讲解各成分的体积比例,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特点。
2.空气污染:接着,我讲解空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污染物种类(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及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同时,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设计具有探究性的课后作业,如调查当地空气质量,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等。
6.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发展。
教学策略: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污染现象,如雾霾天气、工业排放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污染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真的干净吗?”“空气污染有哪些危害?”“如何改善空气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二、能力目标:1.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和总结物质的性质。

2. 能够区分和描述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并能够做简单的鉴别。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30分钟)1. 实验一:物质的三态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师演示 + 学生操作)2. 实验二: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学生实验)3. 实验三: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小组讨论)三、讲解(10分钟)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引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概念。

四、练习(15分钟)配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反思范本: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探究环节中,一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有些困难,需要加强操作技能的指导。

在讲解环节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避免内容过于抽象和深奥。

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下节课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案

第二单元学案课题一空气的组成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课时目标:1.掌握空气的组成2.掌握空气的组成实验及实验误差分析预习思考:一空气的组成:1.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___________得出空气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装置(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__________________;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体积分数)4.物质的简单分类(1)混合物:由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而成。

如空气、海水等。

(2)纯净物:只由___________组成。

如氮气、二氧化碳等。

小组讨论或展示:1.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误差?(水面上升为什么不够15)(选作)水面上升超过15,又可能有哪些原因?2.为什么会有水从烧杯中流到集气瓶中?如果换成碳做实验会怎样?3.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讨论)、4.上述实验中,除了得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五分之一外,还可以得到关于氮气的那些性质或结论?知识小结:(一)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固体,使封闭装置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导致装置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这个压强差的作用下,容器内有水进入,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体积。

3.药品的替代品:选择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跟空气中的氮气或其他气体起反应的固体,且反应后的生成物为固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对氧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简要介绍氧气的发现史,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等。
2. 讲解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等。
3. 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
4. 讲解氧气的用途,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5. 教师演示氧气制备实验,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家庭小实验、调查问卷等,检验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如瀑布、森林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氧气?”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氧气经历,如潜水、氧气疗法等。
3.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氧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等。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对氧气的认识。
3.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等。
4.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如绘制氧气制备实验的步骤图、写一篇关于氧气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如瀑布、森林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氧气的无处不在。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试讲教案
【教案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化学元素的重要性及分类
2.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使用
3. 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二单元内容
2. PowerPoint课件
3. 实验材料:不同元素的样本和元素周期表
4. 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像和动画展示不同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元素是什么?元素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学习元素的分类(10分钟)
1. 展示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律规律。

2. 讲解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三、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15分钟)
1.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及常见元素符号的含义。

2. 展示化学式的表示形式及其意义。

3. 让学生练习编写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四、实验环节(15分钟)
1. 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观察不同元素的实验现象。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元素的重要性和分类。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元素的丰富世界。

【教学反思】
本次试讲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及其分类规律,通过图像、动画和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接受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实验和思考能力。

同时,需要及时总结和引导学生拓展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共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共2课时)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中,我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与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亮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反思与评价方面,我将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在问题导向方面,我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和各成分的性质,如“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方面,我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空气中的一个成分,如氧气、氮气等。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所负责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等方法。
4.通过实例和生活现象,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如氧气的助燃性、氮气的稳定性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空气中的一个成分,如氧气、氮气等。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所负责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引言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

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同课异构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同课异构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并了解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学会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如加热、收集气体等,并了解氧气制备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氧气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相互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等知识点。
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理论知识巩固、实验报告撰写等,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5.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性评价和及时反馈,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成长,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分析、归纳氧气的制备原理。
4.讲解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促进燃烧、氧化等,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空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课时1创设情境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

这是什么?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

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播放有关拉瓦锡的实验的幻灯片]结合幻灯片强调其显示的拉瓦锡在200多年前的实验装置,指出整个实验可以总结以下四点:⑴汞—变红。

⑵空气体积减少1/5。

⑶变红的汞—银白色的汞+氧气。

⑷剩余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⑴因为汞在密闭的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某种气体发生了反应,所以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

⑵空气中的某些气体与汞结合在一起了,所以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5。

⑶红色粉末经加热后又得到了银白色的汞和一种气体,而体积恰恰是1/5,那么说明这种气体就是空气中所减少的那部分——氧气。

⑷空气中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叫氮气。

[教师提问]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并总结]拉瓦锡是最早利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 ”的结论。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

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示][教师演示并提示]在集气瓶中先加少量的水,并作好记号(五等份);装置不能漏气;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最后等红磷熄灭才打开弹簧夹。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教师的演示,归纳实验现象]⑴燃烧的红磷会逐渐熄灭。

⑵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

[小组讨论、交流]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虽然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⑵燃烧的红磷为什么会逐渐熄灭?⑶燃烧匙中的红磷是过量的还是不过量的呢?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了什么?[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板书]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是因为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的缘故。

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低;或是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量氧气被消耗掉;或还没等温度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红磷量过少。

⑵红磷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已经被消耗完。

⑶红磷的量应过量,否则测得的氧气含量小于1/5。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剩余的气体不溶于水。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一五氧化二磷。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证明:(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氧气或氮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叫做纯净物。

3.(讲解并板书)纯净物和混合物⑴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一一Q、氮气一一2、红磷一一P、五氧化二磷一一RQ。

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仍然保持各自的性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有汽水、河水、加碘食盐等。

总结本课时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以及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等。

课时2复习提问[教师]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回答]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的' [引言]那么组成空气的这些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空气的有关知识。

授新课(板书)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⑴宇宙这么大,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呢?⑵为什么医生在抢救病人时会用到氧气瓶?⑶还有前面的实验中为什么红磷燃烧到一定程度就熄灭了呢?⑷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⑴因为地球上有水和空气,所以有生命。

⑵因为人呼吸需要氧气。

⑶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完了,所以红磷就熄灭了。

⑷说明了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命。

[讲解]过去,曾把氧气叫做“养气”,由此可见氧气的重要性。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示及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回答][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氧气的用途:⑴供给呼吸,如急救病人、登山、潜水、宇航等。

⑵支持燃烧,如炼钢、气割和气焊、液氧炸药等。

2.氮气[教师提问]⑴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当红磷熄灭后,水面上升了1/5,说明集气瓶中还有大约4/5的气体,即氮气。

那么,这剩余的氮气有什么性质呢?⑵假设氮气能够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还会继续上升吗?[学生讨论、交流]⑴说明剩余的氮气不支持燃烧。

⑵如果氮气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还会继续升高;而实验结果是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上升了,这说明了氮气不能溶于水。

[教师展示充氮食品袋,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食品变质;为了防止食品被压碎……[教师给予评价][讲解]氮气能够防止食品腐败,是因为氮气的性质不活泼的缘故(或者讲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象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可用氮气作保护气体等,也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板书)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性质:⑴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⑵不易溶于水;⑶很不活泼,不支持燃烧。

用途:⑴重要的化工原料;⑵保护气体;⑶提供低温环境等。

[过渡]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重要的气体——稀有气体。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3.稀有气体[讲解]稀有气体曾叫做“惰性气体”。

因为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称稀有气体。

这也充分说明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总是不断发展的,只要我们有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和科学思维,就有新的发现和发明。

[过渡]在空气中,稀有气体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物质的重要性并不完全是由多少来确定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稀有气体的用途,并归纳](板书)稀有气体的用途:⑴保护气体;⑵用作多种电光源;⑶用于激光技术;⑷用作制冷剂;⑸用作医疗上的麻醉剂等。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们和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16帛。

但被污染的空气却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保护空气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板书)三、保护空气[讲解]当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示][教师出示讨论题]1•你了解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3•为了保护空气,你应怎样做?[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结果]1•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沙尘暴;含氟冰箱排出的氟里昂破坏臭氧层等。

2•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形成酸雨、导致温室效应等。

3•大量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加大大气检测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资料,深刻感悟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并了解了空气成分中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空气的具体措施。

随堂练习1•下列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⑴气焊⑵动植物呼吸⑶医疗⑷潜水⑸宇航A.⑴⑵⑶ B .⑴⑸ C .⑴⑶⑷⑸ D .⑴⑵⑶⑷⑸2•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海洋、陆地生物腐烂C•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 D .汽车、飞机尾气的排放3.“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将查获的非法盗版光盘进行“绿色销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