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启示: 1、改革要适合本 国国情; 2、要坚持中共的 领导;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名 苏共高级官员发动 政变,试图挽救苏 联,结果失败。戈 尔巴乔夫辞去总统, 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加速了苏联解体。
“八一九政变”使 叶利钦成为俄罗斯 的最高领导人。
苏联解体:1991年
影响: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戈尔巴乔夫 改革影响到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剧变中的主要国家:
①波兰 ②民主德国 ③罗马尼亚 ④匈牙利 ⑤捷克斯洛伐克 ⑥保加利亚 ⑦阿尔巴尼亚 ⑧南斯拉夫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苏东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由社会 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继位者---赫鲁晓夫
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
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 工业管理体制。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 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 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 鲜、蒙古、柬埔寨 拉美一国: 古巴
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经互会成立: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 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作用:帮助东欧国家克 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 经互会将各成员过的经济纳 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里。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毛泽东访问苏联
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阅读教材84页第二段,回答问题 1、指出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未能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 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内部原因: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尖锐的民族矛盾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启发: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的发 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对 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 事业的继续与发展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 自身历史(因果联系)
3、分别概括东欧剧变的自身原因和其他国际原因
自身: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各国出现严重问题,虽然改 革,但成效不大;国际: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各国受苏联控制,完全采取与苏联一样的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且 受苏联控制,无法进行彻底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经济状况
失败原因:没有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人民生活状况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阅读教材85页第三段,回答问题 1、概括东欧剧变的含义及表现
含义: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发展私 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阐述东欧剧变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后的年代里,没有一 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 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 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40张PPT)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40张PPT)

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 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 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 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 极影响。
(2)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
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 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 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 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 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 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 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 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 最终彻底破产。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后,各 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政治经济 体制,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 业,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在短时间内,各国的经 济得到了不同 程度的恢复和发 展。
1。经济 经互会的成立 (1)成立的目的:为与美国的经济援欧计 划抗衡,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 济援助和与它们的贸易联系。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7国组成经济互助 委 员会,简称经互会。后来,阿尔巴尼亚退 出,蒙古、古巴①和越南则相继 加入,计 10个成员国。 (3)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 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 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

教材通过介绍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认识不足,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掌握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独立了解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传递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和挫折的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史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發展与挫折。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8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地图、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介绍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东欧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改革的重要性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课件、资料,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苏联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18课,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挫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含反思)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28PPT)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28PPT)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 “二十大”闭幕的当晚,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 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滥用权 力和违反法制的严重错误。但没有把个人崇拜的 产生同苏联的政治体制联系起来,也没有对斯大 林的功过作全面的分析,结果在苏共党内和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思想混乱。后来,赫鲁晓 夫又大搞起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①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Hale Waihona Puke 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发展经
济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③改革要顺应历史
发展的潮流。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 相向衔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毁誉参 半的一生。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的墓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 得了重大的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 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第一艘载人
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世界第一座试验性核电站在 苏联莫斯科附近问世
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1957年)
1961年4月16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 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太空和地球轨道 的人类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开始时间: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抗衡,并加强彼此间 的经济合作,苏联、保加 利亚、匈牙利、波兰、罗 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 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图为执行委员会在开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掌握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搜集相关史料,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对比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思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89年东欧事变发生后,“华约”解体。

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

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经互会__”。

斯大林按照__苏联模式__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__友好同盟互助条约__,加强了__社会主义阵营__的力量。

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__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__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__根本上突破__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发展与挫折。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挫折与反思。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挫折与反思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挫折,帮助他们建立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发展与挫折,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发展与挫折。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主义制度挫折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发展与挫折。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社会主义制度挫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

4.讲解与讨论: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制度挫折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5.案例分析:以苏联和中国为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32张ppt)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32张ppt)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 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 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 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 经济刺激。
勃列日涅夫“发展重工业, 尤其重 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 武器和远洋海军。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年在任)
项目
年份
洲际导弹
1968 1978
潜射导弹
1968 1978
核弹头
1968 1978
坦克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4300 11000 8500 105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300 4500 32400 50000
苏联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在军事上赶上 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 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 (1953—1964在任)Fra bibliotek政治上: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 “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 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 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 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 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 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 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 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A
13.柏林墙的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冷战的标志性
建筑。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后经过多次改建。1989
年底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1990年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
拆除柏林墙。柏林墙拆除的背景是( )
A. 美苏冷战的结束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C. 东欧剧变
D. 两极格局的崩溃
2.苏联解体: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一个统一的 国家苏联分 裂为15个独 立国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成立了8个社会主义国家。下 列国家不属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 A.南斯拉夫 B.阿尔巴尼亚 C.罗马尼亚 D.联邦德国
D
2.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
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
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下列对这
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改革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C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普遍外债沉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面对这种困难局面,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但效果不佳,有的国家根
本不想进行改革……与此同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材料主要论述了东欧剧变的
()
A.原因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A
12.20世纪80年代,东欧部分国家发生社会动荡,风云骤起, 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民族构成的变化 D.文化观念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
Ï ¿ î Ä Þ ¼ Ö Ê ¼ µ µ ¯ ±ä Ç É µ ¼ µ ¯ ½ Â Õ Ô ä º Õ ¨ú » Ë µ º ¯ · Í ê Ý Ä · À à ú ¹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任苏共总书记)
指导思想多元化,即推行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不再把马克思列 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 制。政治是戈尔巴乔夫政 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 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 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 埃制度。
后的年代里,没有一 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 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 性地改变历史的进 程。” ──尼克松
Ï ¿ î Ä Ä · ê Ý À Ã ú ¹ Õ Á Ë ª Ö Ò Ï Û ä Î × °¿ ² ¶ Ó 1968 350 340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1978 210 440 ¹ ¿ Ì Ë 1968 8500 32400 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 1978 10500 50000 ,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 ½ Ê Õ õ · É » 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 ® Ã Ë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 1978 172 240
实践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挫折: 发展: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以下是对经互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美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组织 B.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C.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D.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
198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79%,但其机械 产品有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6% 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 命70周年的讲话中曾指出: 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 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 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 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 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 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结合为 基础的管理体制。
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 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 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 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 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 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 性。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社会危机加剧,表现在哪 些方面?
①引起了人们思想混乱
②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
③苏共领导地位丧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

④民族矛盾爆发,分离活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
解体
合作探究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 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 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 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 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 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 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 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
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 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 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 僵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情景导入
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国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美、英、法 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 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1989年东欧事变发生后,华 约解体。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 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 的影响 4.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剧激化 势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 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 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因为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3、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探究:如何评价经互会的影响?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 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 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 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 • • •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赫鲁晓夫严厉批评已故斯大林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 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 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 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 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 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
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道路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
功!
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国 际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的 发 展 史
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 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 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
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
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D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3、东欧剧变主要是指( D )
A.国家名称变了
C.国家的首都变了
B.国家的版图变了
D.国家的性质变了
4、《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 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
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
事件是( A )
A.苏联解体
C.赫鲁晓夫改革
B.东欧巨变
D.美苏争霸
5、苏联解体是在( C ) A.1989年 C.1991年 B.1990年 D.1992年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2、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3、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我们该怎样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呢?
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经济政治 体制。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起义 士兵和群众与总统卫队展开了激烈的枪战。
1989年10月,匈牙利布达佩斯人民为追求民主而沿多瑙河游行。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在“8· 19事件”中俄国军队掉转炮口,支持叶利钦。
合作探究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阅读课本83页,联系下表,说一说二战后欧亚诞生了哪些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除了在 军事上成立华约外,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 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于本年1月在莫斯 科举行了经济会议。会议指出,上述国家间 在经济关系的发展方面有出色的成就……为 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 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 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平等的代表权的基 础上,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 ,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 供协助为其任务。 1949年1月25日《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 位于莫斯科的经互会大楼 —— 员会的公报》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 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世界上
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
合作探究 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