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居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到内蒙古旅游需要注意什么
到内蒙古旅游需要注意什么到内蒙古旅游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天气:内蒙古气候干燥,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在计划旅行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服装和行程安排。
冬季需要多穿保暖衣物,夏季则需要带防晒和遮阳的衣物和帽子。
二、交通出行:内蒙古地域辽阔,景点分布广泛,交通出行需要提前规划。
在内蒙古境内,常用的交通方式包括飞机、火车、长途汽车和租车。
当选择长途汽车或租车出行时,需要提前了解路况以及沿途的加油站或服务设施的分布情况。
三、高反预防:内蒙古地处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容易引发高反反应。
来自低海拔地区的游客需要注意高反问题。
在登高或进行剧烈运动前,可以适当服用高反药物,注意休息,避免太过劳累。
四、食物饮水:内蒙古以草原牧区为主,饮食主要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
在品尝当地美食时需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和卫生。
此外,长时间暴露在高原环境下,可以多喝水,预防高原反应。
五、旅游保险:无论是国内旅行还是国际旅行,购买一份旅游保险是保障自身的重要手段。
在内蒙古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意外情况,例如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
拥有旅游保险可以在意外发生时提供费用赔偿和紧急救援。
六、民俗礼仪:内蒙古地区有着浓厚的草原文化和民族特色,旅游者应尊重当地的民俗礼仪,尊重当地居民。
在与当地居民交流中,可以遵循一些礼貌习惯和规矩,例如不随意进入人家的帐篷、不拍摄他们未经许可的照片等。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资源,不乱扔垃圾和损坏自然景观。
七、防范安全:无论是在内蒙古城市还是草原地区旅行,都需要保持警惕,防范盗窃和其他安全风险。
在公共场所保管好个人财物,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现金和贵重物品。
在户外探险时,应注意安全措施,不轻易冒险。
在内蒙古旅游,还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重要特色,可以欣赏以歌舞、马术为代表的表演,还可以尝试住在蒙古包等传统民居。
此外,内蒙古还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旅游者可以提前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保护政策,保护好自然环境,不破坏生态系统。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含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C. 北极地区的冰屋D. 东南亚的高架屋【答案】B【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
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下列世界遗产不属于四川省的是()A. 九寨沟B. 皖南古村落C.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D. 青城山—都江堰【答案】B【解析】【分析】皖南古村落属于安徽省,而不是四川省。
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地方地理,这种考法地方性比较突出,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见识,提醒学生要多走出去看看。
3.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A. 武夷山B. 太行山C. 雪峰山D. 戴云山(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A. 防震B. 防风C. 防洪D. 防沙(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答案】(1)D(2)B(3)D【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
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故答案为:D。
(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
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
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
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
故答案为:B。
(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为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而营造的人工环境。
有了住房,人们便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了风吹日晒,洪水猛兽的袭击,我国民居的分布,建筑设计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一、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
二是朝南温暖舒适,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地区。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同时气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
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
夏季、天气酷热之时,有来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有来自北方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
在我国北方,强劲的北方常带来降温、霜冻等天气。
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
二、降水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适应多雨气候而建筑的房屋形式,最典型的要算是骑楼了。
在厦门(闽)、广州(粤)、南宁(桂),还有台湾一些城市,为了方便行人避雨,街道两旁的商店,将二楼的晒台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行人廊”,俗称骑楼。
下雨时,行人在“行人廊”上耽一阵子,或观光一下商店,阵雨就过去了。
浙江、苏南一带的农村房屋也很有特色。
为了利于雨水下流,减少雨水在屋顶的停留时间,屋顶坡度都很大。
有的还把屋檐伸得较长,防止屋檐经常滴水侵蚀墙基。
西北部少雨地区的房屋建筑则别具风格,屋顶很平,象个平台,屋顶上可以晒玉米、辣椒等等。
“火洲”吐鲁番盆地的平顶房,到了炎热的夏季,房顶就成了家家户户室外露宿的“大床”了。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 郭幸伟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郭幸伟摘要:地域民居风格与当地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不同地域,民族,民风的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性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文化。
反过来,民居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文性格。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关联。
关键词:民居建筑风格;地域人文性格;一、概述在电力设计院工作出差之余,对全国各地民居建筑风格有所观察。
不同地域:东北,西北,中原,西南,东南五个方位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当时自然环境,自然材质,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东北区域1.北方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发现各单体建筑间距空阔,建筑与道路之间绿化距离大。
同时建筑少有高层,低矮3-4层居多。
因冬季太阳照射斜度大,为了更好的受到照射,建筑规划在间距与高度方面均适应高寒气候。
再留意国家地域由北向南建筑间距呈现空阔--适中--密集的规律。
除了上面气候因素,另外两因素,其一北方平原多南方山地多,其二北方人口没有南方密集。
2.为防止热量对流损失,酒店等大堂进门均设置有门斗,例如吉林地区一般酒店大堂入口设三道玻璃,每道玻璃间距1-2米,第二三道玻璃之间设置旋转门斗。
防止热量损失,保证大堂内舒适度;酒店外墙设置370厚墙体;窗户采用双层,两层玻璃窗户之间10-15cm空间;3.公交车也有一奇怪现象,后门逢站不自动打开。
后门手扶立柱上有按钮,要下车需提前按按钮。
司机位置有指示灯亮起。
到站时司机通过控制开关打开后门下人。
减少无谓开后门次数来减少车内热量损失。
4.辽宁朝阳二塔,辽代建筑,风格粗犷,与中原及南方之塔俊秀风格不同,明显有少数民族印记。
5.北京,天津南北文化融合。
比中原文化,融入了胡同文化和东北屯文化。
口音都流露一股京胡的味道。
北京胡同与吉林,唐山胡同又不同,后者街更宽,一户户散落街两边,像是胡同的原始雏形,人少地广,自然成街。
北京胡同街道相比更规整精致些。
6.气候条件及民族交融,建筑风格装饰相对简单,布局开朗大度。
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
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牧户家园的所在地。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这片广袤的草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的访谈调查,探讨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
一、气候变化的感知1. 气温上升:许多牧户表示近年来夏季的高温更加频繁和持久,冬季的寒冷也有所减弱。
他们通过观察羊群的饮食习性、活动区域以及生长发育情况发现,气温的升高让草原上的植被生长更加旺盛,但也导致了一些草种的萎缩和数量减少。
2. 降水模式变化:许多牧户认为降水变得更加不均衡,雨量和降雨频率的波动性增大。
降雨稀缺和洪涝灾害更加频繁,给他们的牧草生长和饲料储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许多牧户还提到了自然保护区划设后对其放牧活动的限制,他们认为这也加大了饲料不足的问题。
3. 风沙增多: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的牧户普遍感受到了风沙的增多。
沙尘暴和陆地风暴频繁发生,给他们的生活和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沙尘暴不仅严重损害了植被和土壤,也影响了牧户在草原上的活动。
二、牧户的适应措施1. 转型经营:许多牧户意识到气候变化给传统的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开始探索其他经营方式。
有些牧户选择发展旅游业、农产品种植和林果养殖等多元化农牧产业,以减少对牧草资源的过度依赖。
2. 改善饲料储备:为了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许多牧户开始主动寻找饲料替代品。
他们采取了采购干草、买卖牧草和种植饲料作物等途径,以增加对饲料的储备和利用率。
3. 引进抗旱草种:为了适应降水不足的情况,一些牧户开始引进抗旱性能较好的草种,如羊草、冰草等。
这些草种耐旱抗寒,在干旱条件下仍可保持较好的生长和营养价值。
4. 加强水源管理:面对降水不均衡带来的饮水困难,一些牧户开始采取措施加强水源管理。
他们修建水塘、堰塞湖、水井等,以储存雨水和地下水,并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利用。
5. 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社区和政府部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如开展植被恢复、土壤保水保肥、草原生态整治等项目。
内蒙古农村民居生态建筑优化设计研究
75《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1. 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生态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
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地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其农村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然而,农村民居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 内蒙古地区农村民居建筑特点分析内蒙古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且干燥。
降水量较低,主要集中在夏季。
内蒙古地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平原、沙漠等。
这些地貌特点决定了农村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如蒙古包适应游牧生活,便于搬迁;土坯房和砖木结构房则适应定居农耕文化。
内蒙古农村民居生态建筑优化设计研究房宏伟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作者简介:房宏伟(198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教师。
研究方向:内蒙古地域建筑。
内蒙古农村居民的建筑特点有:蒙古包:蒙古包采用圆形平面布局,结构简单且牢固,易于拆卸和搬迁。
顶部设置可开启的天窗,利用高低压差实现自然通风,同时提供充足的采光。
此外,蒙古包以毡房为主要材料,保温性能良好,适应内蒙古地区冬寒夏热的气候特点。
设计风格和装饰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土坯房:土坯房主要采用当地的黄土、粘土等为建筑材料,来源丰富且成本低廉。
墙体具有较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能有效降低室内外的温差。
调节室内湿度,使室内空气保持相对舒适。
此外,土坯房的建筑材料可降解,对环境影响较小。
砖木结构房:砖木结构房以砖墙与木质梁柱相结合,确保建筑稳固抗震。
其灵活的空间布局可根据需求随时改造,明确功能区域,木质梁柱营造开放感。
设计注重通风采光,Industrial research产业研究76《农机市场》 2024年第4期砖墙上的门窗有助于良好空气流通,合理窗户布局提高采光率。
具备优异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减缓外部气候对室内的影响。
关于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特征与气候结合的思考
关于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特征与气候结合的思考摘要:随着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为内蒙古地区的农村发展带来福音,同时对于农村地区本身的居住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较为直观地影响。
为了分析呼和浩特地区的居住文化环境和气候环境特点,本文以呼和浩特地区的民居装饰作为研究分析的主要案例,通过研究乡土民居文化保护对于新农村建设发展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全面分析居住装饰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特点,以求加快对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的分析认识,明确其和气候环境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呼和浩特;传统民居装饰特征;气候特征呼和浩特地区地域广袤,包含了众多的区域环境,因为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成为了中华区域文化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呼和浩特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特点鲜明,包含了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以及农耕文化内容,涉及了很多重要的区域环境。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自然远景因素导致该区域环境之中的民居装饰也特色鲜明。
为了更好地分析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特征的特点,加快分析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特征的内涵,我们将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特征与自然气候环境相结合进行分析,判断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特征的变化形式。
一、呼和浩特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分析在呼和浩特地区,因为身处内蒙古中西部,其本身地域广袤覆盖了多个区域,因此所处的经纬度跨越较大,不仅如此海拔也相对较高,主要是以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在不同的季节环境下,因为受到特殊环境的影响,所彰显出来的特色也较为鲜明。
春季之中的降雨相对较少,风沙相对较大,与此同时风沙所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夏季环境较为干燥,温度也较高,但是夏季高温周期时间相对较短。
到了秋季以后,昼夜温差逐渐地增大,导致霜冻较多。
冬季时间最长,且因为海拔较高,冬季也较为寒冷。
因为呼和浩特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条件导致了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特征较为鲜明,民居的外观形态更多的是以排列组合的方式呈现的,这也让呼和浩特地区的民居建筑更为朴素,彰显了居民踏实沉稳的性格。
内蒙古民居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内蒙古民居大致有三种。一是鄂伦春、鄂温克 内蒙古民居大致有三种。一是鄂伦春、 族的“ 斜仁柱” 族的“ 斜仁柱” ; 二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蒙古 三是以汉族为代表的房屋。 包; 三是以汉族为代表的房屋。这三类民居同时 同地存在反映出游猎文化、游牧文化、 同地存在反映出游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并 存的文化特征。 存的文化特征。
民居介绍 ——斜仁柱 斜仁柱
• “ 斜仁柱”显示了强烈的 狩猎民族物质文化的特征。 鄂伦春、鄂温克族“ 斜仁 柱” 的覆盖物在冬季一般 为兽皮。如鄂伦春族用抱 皮, 鄂温克族则多用爹罕 皮。夏季, 鄂伦春族以桦 树皮充当覆盖物, 但桦皮 间则用野兽的筋缝制、连 结, 而鄂温克族使用的苇 帘则以兽皮为绳索编结。 仅此一点, “ 斜仁柱” 就透露着浓重的狩猎文化 气息。
民 居 介 绍 —— —— 蒙 古 包
民居介绍 —— 蒙古包
• 蒙古包或称毡房是游牧的蒙古民族的典型居住形式。与 “ 斜仁柱” 适应鄂伦春、鄂温克族游猎生活方式一样, 蒙古包和蒙古族游牧生活同样契合。一方面蒙古包充分体 现出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征, 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牧业文化 的风采。
民居介绍 —— 蒙古包
• 气候特点:内蒙绝大部分 气候特点: 位于温带,从东北向西南 跨湿润—干旱四个干湿区, 季风仅影响东南部边缘的 狭长地带,主要为温带大 陆性气候。具有降水量少 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 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 冷,夏季温热而短暂。
民居的种类及文化特征概述
民居或曰住房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 民居或曰住房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 它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诸阶段的一种动态文化, 但相对而言, 它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诸阶段的一种动态文化, 但相对而言, 这种文化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又是最具稳定性之一种。 这种文化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又是最具稳定性之一种。一般来 说,同一区域内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民居大体保持一种 相似或共同的文化特征, 如果同一区域、 相似或共同的文化特征, 如果同一区域、同一时期内有不同 的民族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的民族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那么其民居的特征表现则 异彩纷呈。近现代的内蒙占民居不但具备上述特征, 异彩纷呈。近现代的内蒙占民居不但具备上述特征, 而且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的住房文化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 的历史轨迹和连续性特征以及在当代, 的历史轨迹和连续性特征以及在当代, 民居的发展趋于共同 的文化倾向。 的文化倾向。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浅析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域辽阔,涵盖牧区、草原、森林和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
内蒙古中部地区是汉族聚居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传统民居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特征。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布局风格、功能区划和装饰特色等方面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进行浅析,以期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一、建筑结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汉族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常用土坯、砖石或者夯土砌筑而成。
屋顶多为坡屋顶,在形式上采用流瓦覆盖,整体建筑结构呈现出稳固耐用的特点。
通常,一进院落一个正房,两侧配以厢房,门面宽阔。
房屋结构多为均匀对称,体现了东方建筑的整体美感。
二、布局风格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布局风格主要是以院落式为主,院落一般为方形或矩形,采用回字形布局,以院为中心,将房舍分布在四周。
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居民的生活、活动和交流,形成独特的家庭文化空间。
院内通常种植果树或者种菜,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三、功能区划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功能区划主要包括前后庭院和主次房屋。
前院一般为进门的地方,布置有石狮、门楼等装饰物,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后院一般为主要生活区域,是家庭的活动场所。
主房为家庭的主要居住场所,临街一进,是家庭的客厅和起居室;次房一般为厨房、卧室等,临近主房,起到了辅助生活的作用。
四、装饰特色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门楣、柱础、雕花等方面。
门楣多为横梁式,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如意,希望家人平安健康。
柱础一般为石雕,形式多样,有龙、凤、狮子等各种动植物图案,极富装饰性。
房屋外墙常常用壁画或者壁画图案进行装饰,多为山水、花鸟或者古代人物等图案,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内蒙古中部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布局风格、功能区划和装饰特色等方面。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人文地理下册2-2-4 风光迥异(同步分层作业)(教师版)
2.2.4 风光迥异(同步分层作业)1.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列民居与其所在地自然环境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炎热干燥,黄土广布B.②—气候严寒,冰雪广布C.③—温和湿润,稀树高草D.④—气候湿热,草原广阔【答案】B【解析】①为中东地区碉堡房,中东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多建设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当地不是黄土,A错误。
②是北极地区气温寒冷修建的冰屋,两极地区气候寒冷,冰雪广布,具有抵御严寒的作用,B正确。
③是热带草原地区的茅草屋,当地终年高温,一年分为干湿两季,草类茂盛,故修建了茅草屋,C错误。
④图所示民居为蒙古包,位于我国内蒙古牧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适合发展畜牧业,蒙古包拆卸与安装方便,适应当地传统的游牧生活,D错误。
故选B。
2.能看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大洲有A.非洲B.欧洲C.南美洲D.南极洲【答案】D【解析】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是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也就是说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是66.5°S和66.5°N.题中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南,亚洲的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有极昼、极夜现象.根据题意,故选D。
3.非洲火热的赤道附近,矗立着高耸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积雪,山脚却是热带风光,形成这种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B.纬度因素C.海陆因素D.季风因素【答案】A【解析】乞力马扎罗山海拔为5895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所以是地形因素。
故选A。
4.热带沙漠中的植物叶小而厚或者有尖刺,这是为了A.防止食草动物啃食B.减少水分蒸发C.减少养分消耗D.降低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植物的叶子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因此沙漠地区植物叶小而厚或有尖刺,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热带沙漠地区干旱炎热的环境,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
5.下列自然景观或植被类型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苔藓、地衣——寒带气候B.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气候C.常绿硬叶林——热带季风气候D.草原、荒漠、针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D【解析】苔原气候区夏季短促,在地表生长出苔藓和地衣等植物,间或有一些低矮耐寒的灌木丛。
内蒙古民居
பைடு நூலகம் 3、汉族为代表的房屋
•房屋, 此系专指汉式土木结构即现代常见的住房。这种居住形式建造工期长, 技术要 求也较高。尤其对建筑材料一般要经工匠用专门的工具进行较复杂的加工才能使用。 但房屋坚固、持久, 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内蒙古的“ 些农村, 使用寿命达六、七十 年或更长久的房屋当今还能见到。房屋是与农耕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游猎、游牧 甚至是游耕文化氛围中都不可能产生固定的住所, 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某种程度时, 固定的住所才会出现。农业社会之所以守土重迁是与农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 房屋 就是这种观念的物质的体现。
内蒙古民居大致有三种。一是鄂伦春、鄂温克族的“ 斜仁柱” ; 二是以蒙古 族为代表的蒙古包; 三是以汉族为代表的房屋。这三类民居同时同地存在反映
出游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并存的文化特征。
1、 斜仁柱
•“斜仁柱”是游猎时期鄂伦春、鄂温克族的典型住房。这种以树杆搭建的圆锥状的 简单住所是人类发展处于较原始状态时的一种文化产物。“ 斜仁柱” 包涵有浓厚的 原始游猎文化的色彩和特征。 •“ 斜仁柱”形式简单, 易于搭建, 与鄂伦春、鄂温克族频繁迁徙的游动生活相适应。 “ 斜仁柱” 的搭建一般只需二、三十根树杆交叉、搭接、支撑而成。就地取材、省 时省力是其特点 。覆盖物在冬季一般为兽皮。如鄂伦春族用抱皮, 鄂温克族则多用爹 罕皮。夏季, 鄂伦春族以桦树皮充当覆盖物, 但桦皮间则用野兽的筋缝制、连结, 而鄂 温克族使用的苇帘则以兽皮为绳索编结。 “ 斜仁柱” 透露着浓重的狩猎文化气息。
内蒙古民居
目录
一、图片欣赏 二、内蒙古地区特点 三、 民居的种类及文化特征概述
1、民居介绍 ——斜仁柱 2、民居介绍 —— 蒙古包 3、民居介绍——汉族为代表的房屋
初中地理 居民与聚落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1.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
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下图)。
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夏季多雨,易于储水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2)图中的省区有地坑院分布的是()A. B.C. D.【答案】(1)B(2)C【解析】【分析】(1)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地坑院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调节气温,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故答案为:B。
(2)读图可得,A是贵州省,B是辽宁省,C是陕西省,D是青海省,其中陕西省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
(2)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分。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A. 武夷山B. 太行山C. 雪峰山D. 戴云山(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A. 防震B. 防风C. 防洪D. 防沙(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B. 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C. 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D. 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答案】(1)D(2)B(3)D【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
内蒙古呼伦贝尔达斡尔族传统民居解析
内蒙古呼伦贝尔达斡尔族传统民居解析达斡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当地人民族非常有特色,非常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那么关于达斡尔族的民居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当地的民居都是什么姓氏呢?达斡尔族民居建筑大多是依山傍水,周围风景十分秀丽,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达斡尔族的民居建筑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达斡尔族人与当地自然环境不断作用下的产物。
达斡尔族民居建筑的简介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
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
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
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
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族民居建筑中的特色柱克查与乌日格:柱克查是几个世纪前达斡尔人居住的有门无窗的房子。
现已淘汰。
乌日格由柱克查改进而来的住房。
乌日格有门有窗和火炕等,比柱克查更适于居住。
桑格乐:达斡尔人用的仓房。
分两种:木板建造的叫扎德莫勒桑格乐,用柞木笆编成的叫库希莫勒桑格乐。
仓底离地面约3尺,以防潮湿。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
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
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达斡尔族民居建筑是达斡尔族族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文化形象,是达斡尔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达斡尔族当地人把自己的院子都是修建的非常整齐,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些编织的藤条,会有特色花纹的篱笆。
当地房子很多都是用抹黄泥为外墙,很多房子架构都是木材。
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
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和环境不同;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所追求的审美要求不同,便产生了蒙古包的五大基本特点。
蒙古包呈下圆上锥形状,圆形锥顶是蒙古包的一大特点。
原因有三;首先,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蒙古包的圆形锥顶外形。
其次,蒙古包的“圆,锥”形状蕴含着蒙古民族对天地日月的认识和崇拜。
再次,蒙古包的“圆形”寄托着蒙古民族的美好愿望。
蒙古包呈白颜色,白色是蒙古包的又一个基本特点。
蒙古人认为白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纯洁和真诚,光明和希望,富有和高贵,所以蒙古民族以自己崇拜的白色作为蒙古包的基本颜色。
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具有了记时性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工安装56根乌尼,再加上门框上安装4根乌尼,一个蒙古包一共就60根乌尼杆。
每个乌尼杆之间成6度角,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度角。
蒙古包的这种角度分配与现代的钟表相一致。
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入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包内顺时针饶一圈,牧民根据光线射在不同的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而且给每个小时给予准确的命名,以便准确的安排生产和生活。
蒙古包在搭建和迁居过程中,具有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和特点。
蒙古包具有完全符合游牧经济生活需要的特点。
蒙古包是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
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寻找山湾或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料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点设包。
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
春、秋两季移场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简述内蒙古自然环境特点
简述内蒙古自然环境特点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
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非常明显,其中包括了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述一下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地理位置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它的东部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接壤,南部与河北、山西两省相连,西部与宁夏、陕西两省毗邻,北部则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
内蒙古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东亚大陆的腹地,是中国通向北亚、俄罗斯、蒙古和欧洲的重要门户。
同时,内蒙古还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资源基地。
二、气候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多风、日照充足。
全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而严寒。
内蒙古的气候条件对该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地形内蒙古地形复杂,包括了草原、沙漠、高山、盆地等地形。
其中,内蒙古的草原占据了该地区的大部分,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
沙漠则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包括了著名的响沙湾、鄂尔多斯沙漠等。
四、地貌内蒙古的地貌多种多样,包括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其中,内蒙古的阴山山脉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山脉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
内蒙古的黄土高原则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西部和南部。
五、水文内蒙古的水文条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了河流、湖泊、草原水源等。
内蒙古的内蒙古河、黑龙江、辉南江等河流都发源于该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河流之一。
内蒙古的湖泊则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西北部和南部,如鄂尔多斯湖、库布齐湖等。
总之,内蒙古的自然环境特点非常明显,是中国北方的重要自然区域之一。
这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水文都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内蒙古需要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历史:匈奴(汉)--鲜卑(隋)--柔然--突厥(唐)-蒙古(元)--满清
History: Huns (Han) - Clan (SUI) - Rouran - Turki (Tang) - Mongol (Yuan) - Qing Dynasty
内蒙古地区简介
About Inner Mongolia
蒙古包对当地气候、生产生活的适应
Yurt on the local climate, production and life adaptation
蒙古包优势特色
Competitive feature yurts
• 蒙古包结构具有力学的优点。哈那、陶脑、乌尼三方 构件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坚固的蛋壳结构,最大限度 地保证自身的稳定性。
• 蒙古包的来源
The origin of yurt
• 蒙古包的结构形式及其各部分组成
Yurt structure and its components
• 蒙古包如何适应当地生产生活
ction and living
• 蒙古包的缺点及改进方向
蒙古包对自然条件的适应
Adaptation to natural conditions yurt
• 蒙古包的搭建选址非常讲究。夏营盘的蒙古包搭建在平坦开阔 、高原凉爽之地,冬营盘则选择山前避风之处。这些适合气候特 征的选址与蒙古包顶窗苫毡、底部围毡(哈雅布琪)的开闭相配 合,使蒙古包在炎热的夏季通风凉爽、酷寒的冬季温暖祥和,仅 靠草原上少量的牛粪即可维持日常的能量消耗。
• Location is very particular about the yurt structures. Summer Camp of yurts set up in the wide, flat plateau cool place, sheltered Piedmont Winter Camp, select place.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selection for the top of the window with thatch felt yurt, the bottom of the rugs (Hayabuqi) match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so yurt cool during the hot summer air, the depth of winter warmth and harmony, relying on the small prairie Dung to maintain daily energy consumption.
门 Door
8片围墙以上的大型蒙古 包中,为增加顶窗的稳定 性在其下设2根~4根支撑 立柱。 8 wall above the large yur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top of the window consists of 2 ~ in its four standoffs.
• 水资源:河川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不平衡;地下水资源平 原多、山丘区少,内陆河流域更少
Water resources: the uneve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iver runoff, water balanc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more plain, hilly little less inland river basin
内蒙古地区民居 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Climate Adaptation of Houses in Inner Mongolia
Main ideas • 内蒙古地区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气候条件、生产方式
Inner Mongolia‘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history, climate conditions, Mode of production
立柱 Column
8片围墙以上的大型蒙古包中, 为增加顶窗的稳定性在其下设 2根~4根支撑立柱。 8 wall above the large yur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top of the window consists of 2 ~ in its four standoffs. 柱子支撑在顶窗的下表面顶置 较宽的三角形支撑架。柱 身多彩绘龙、凤、水、云等各 种图案。 Pillars under the window in the top surface of a wide triangle overhead racks. Column Multi-body painted dragon, phoenix, water, clouds and other patterns.
蒙古包的材料运用
The material the use of yurts
• 蒙古包的个别木构件在使用和维修中损坏,也可以单独 更换。对材料的利用达到了极致。
Ger in the use of the individual timber components and repair damage, can be replaced individually. The use of materials to the extreme
内蒙古地理环境分析
内蒙古地理环境分析
内蒙古地理环境分析
生产方式
• 畜群是他们主要的生活资料,也是他 们的生产资料。狩猎是生活资料和生产 资料的补充来源。游牧民族种植业比较 小。
蒙古包的由来
The origin of yurts
蒙古包的发展、演变过程
Yurt development, evolution
• 气候: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少 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
Climate: 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 of Inner Mongolia monsoon climate based. Few and uneven rainfall, wind, cold and heat of rapid change
Shortcomings and the direction of improving yurts
内蒙古地区简介
About Inner Mongolia
•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 ,全区地势较高, 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 貌区。
Inner Mongolia lies i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the region was quite high, the average height is about 1,0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t is a plateau in the landscape area.
顶窗 Skylight
顶窗由木材制成圆形, 并在外圈掏出一排孔 眼以便插入架杆。
Round top window is made of wood, and took out a row of holes in the outer ring in order to insert the frame bar.
Yurt structure has mechanical advantages. Hana, Tao brain, Unni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ree components form a strong shell structure, the maximum guarantee its stability.
蒙古包对自然条件的适应
Adaptation to natural conditions yurt
• 自匈奴时代开始,蒙古包就向着太阳升起的方 向搭盖,这样按照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位置, 牧民就可以判断时刻,来确定和安排一天的营 生。
Era since the Huns, yurts to the direction toward the rising sun corrugated, so that the sun shines into the yurt by shadow position, herders can judge time to determine and arrange the day to make a living
• 原始时代(洞室)→狩猎时代(窝棚)
↓
游牧时代(帐篷)→畜牧社会(蒙古包雏形)
蒙古包的组成及各部分结构
the Structure of Yurt
围墙 Wall
围墙是蒙古包的墙 体结构。它是以直 径不到3cm的柳条 截成规定长度,等距 打眼后用牛皮条或 马鬃绳穿绑成网状。
Yurt wall is the wall structure. It uses less than 3cm in diameter,cutting into specified length wicker, offset drilling after the rope with leather strips or wearing horsehair tied into a network
• 由于建造时不使用任何金属与化工材料,蒙古包报废后 的废料可以在草原上就地焚烧、风化、腐烂,与草原环 境迅速融为一体。
Since the construction does not use any metal and chemical materials, yurts scrapped waste incinerated in the grasslands, weathering, decay, and the rapid integration of grassland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