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讨论课
风扇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风扇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风扇的基本结构,掌握风扇各部件名称及功能。
2. 学生能阐述风扇工作的机械原理,解释风扇转动与风力产生的关系。
3. 学生能了解不同类型风扇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风扇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风扇模型。
3. 学生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风扇性能与风速、叶片数等因素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保持对机械原理探究的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3. 学生能关注生活中机械设备的原理,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在了解风扇机械原理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机械原理。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引入风扇的基本概念: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介绍风扇的组成部分,包括电机、叶片、防护罩等,让学生了解各部件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二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2. 探究风扇的机械原理:讲解风扇的工作原理,阐述叶片转动与风力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风扇性能与叶片形状、数量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三节《旋转运动》3. 不同类型风扇的特点及适用场景:介绍轴流风扇、离心风扇等不同类型风扇的结构和性能,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三章《简单机械》第四节《风扇的类型与性能》4. 动手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风扇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机械原理总结报告-偏心圆盘凸轮机构
《机械原理》讨论课总结报告一、目的: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和扩展课堂所学知识,学会概念、方法的灵活运用,深刻理解各种题目中蕴含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1教师提前将讨论题目公布,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做准备,每组在上讨论课前将各题目的求解过程准备充分。
在讨论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各抒己见,让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相互激励。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学习新知识,又传授新知识,每位学生都有对讨论课做贡献的责任,增加了与教师深入讨论的机会。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研讨习惯,学会了如何讨论一些科学问题。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争论。
三、题目:图示偏心圆盘凸轮机构运动简图,要求在图上画出:1)凸轮的理论廓线β;2)凸轮基圆并标出半径r0;3)图示位置压力角α;4)从动件AB从最低位置到图示位置所摆过的角度ψ.四、过程:上图所示偏心圆盘凸轮机构运动简图:1)凸轮的理论廓线β2)凸轮基圆并标出半径r0:以OB为半径O为圆心作圆是理论轮廓线(将滚子中心B假想为尖端摆动从动件的尖端,按照尖端摆动从动件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做出曲线,这条曲线是反转过程中滚子中心的运动轨迹,我们称之为凸轮的理论轮廓线),以C为圆心作圆切于理论轮廓线O为基圆(凸轮理论轮廓线的最小向径rb为半径所作的圆称为基圆,rb称为基圆半径)。
3)图示位置压力角α(凸轮对从动件作用力的方向线与从动件上力作用点的速度方向所夹的锐角):作圆B与圆O的切法线,再作AB的垂线,两线的锐夹角为压力角a4)从动件AB从最低位置到图示位置所摆过的角度ψ:做出最低位置图与图示位置图,最低点的位置即B点到C点的最近点,又因为r0+AB>CB所以以A为圆心,AB为半径做圆与基圆C的交点,则图示为摆过的角度五、总结:在解决此类问题是我们要弄清楚凸轮的各种定义,避免由于混淆定义而做错题目。
另外作图时候严格按照尺规作图,规范作图,减少误差。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篇的知识、更多的快乐。
第五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集思广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篇】虽然时间很短,刚开始接到老师布置的课题,以及听了老师对于这次课设的要求,觉得这次课程设计也许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书馆了,我们去图书馆借了三本厚厚的机械设计手册,经过翻阅与自己理解,总算确定了我们的方案,其实这次课程设计的每个步骤都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领悟很多道理,能发现自己光是能解决课本上的死题目是远远不够的。
在设计结束后,再回过头来看,发现一开始感到的困难现在想想也没有当初那么的恐怖。
本人的心得小结就差不多这么多了,从今以后,要多思考多学习,争取以后做一个卓越的工程师。
第六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4篇》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接触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一学期了,而这学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学习机械的乐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机械器件、机件组合而成的机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车、机器人、航天飞机等机械技术所震撼,感慨机械工作者的伟大,。
然而这种激动就在接近本学期结束之时,终于实现了,我们迎来了第一堂机械课程设计。
由于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脱离老师的管束,和同学们分组探讨自动送料冲床的结构设计,把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在设计之前,指导老师把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要求与条件讲解清楚后,脑子里已经构思出机构的两部分,即送料机构和冲压机构,把每一部分分开设计,最后组合在一起不就完成整体设计了吗?这过程似乎有点简单,可是万事开头难,没预料到这个“难”字几乎让我无法逾越,如槽轮间歇机构,要满足送料间歇条件,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运动规律即参数,设计一个满足运动条件的槽轮机构,这是机械原理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因为这部分只是课本了解内容,但涉及这个槽轮机构对整个课程设计来说又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郑光顺跑到图书馆,恨恨地找了一番,终于借到与这次课程设计有关的六本参考资料书,拿回来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轮有关的内容一一浏览,结果,令我们欣喜的是这槽轮机构的各种参数都被罗列出来了,而且还有一道例题,按照例题的思路很快地设计出了槽轮机构,即送料机构设计完成。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不仅传授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入思政教育,达到以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匠人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结合点1. 中国古代机械发明介绍指南车、记里鼓车、地动仪等古代机械,展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思政元素:文化自信、匠人精神。
通过这些古代机械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传承匠人精神。
2. 蒸汽机与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讲述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思政元素:文明之光、科学精神。
通过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3.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深入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机构、运动副、自由度等。
思政元素: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的观点。
通过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
4. 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成就展示我国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成就,如高铁、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突破。
思政元素:复兴之路、责任担当。
通过这部分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复兴大业中的使命和担当。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机械原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验证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思考思政问题。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机械原理和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与机械原理和思政内容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出反馈。
3. 测试与考试评价:通过测试和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机械原理》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高校工科“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探讨
目前 ,国外高校普遍采取启发式 的教学方式 ,对提高学生适应工程现实的能力很有帮助。借
鉴 国外 的先进做法 , 并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出发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素质和能力 ,在 “ 机械原理”课 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做好 以下几项工作 :
首先 ,要明确本科生 的培养 目标 ,既不能降低要求 , 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提高要求 。讲授 内容
三、加强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为种用好课堂教学时间,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在各高校都在 自制 C I A 课件 ,C I A 课件正在不断地完善之 中。事实证明 ,用好 C I A 课件 ,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 C 1 A 只是一 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 它不能代替教学中教师 的主导作用。因此 ,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 , 灵
挥棒转 ,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另外 ,随着近年来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 ,该课程的内容在
不断更新和增加 ,课时却在不断减少 ,学时与内容之间产生了比较突出的矛盾 。如何使学生在较 短的时间内掌握好基本 内容,又能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 ,成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的重要课题 。
二、理论教学改革突出启发性和研究性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方式 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会得到很大提高 ,对知
识 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入 ,对知识 的运用也会更加灵活。
重点讲授 内容的安排上 ,还应做到尽量 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 机械 原理”中相应地增加了解析法 的内容 ,对 常用机构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一 种新 的趋 势。教师在讲课 时应 当结合工程实际灵活处 理。例如 :平面连杆机构和 凸轮机构 的设计这两章 中,教科书用 了很多篇幅介绍作图法和解析法 。事实上 , 于平面连杆机构 ,用作图法或利用图 对 谱曲线 ,已经可 以满足一般工程设计的需要 , 解析法所能解决的位置对应 ( 或轨迹点 )并没有超 过作 图法所能解决问题 的范围,只是精度有所提高而已 , 以在教学中应着重作 图法。而凸轮机 所 构的情况则相反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 的大量应用 ,改变了传统的加工方法 ,用解析法进行凸轮曲 线的求解就显得重要了 , 以教学中应重点讲授解析法 。 所 . 在讨论内容方面,可采用一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题 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的初步能力。例如在学习 “ 连杆机构 ”一章中,我们举 了家用缝 纫机 、雨伞、 公共 汽车门等例子 , 并对传统的摇椅幅度过大会翻倒这一现象展开讨论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提 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意性 。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
机械原理教案范文教案:机械原理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机械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2.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1.讲义、教学PPT;2.机械模型和实物实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引入机械原理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机械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展示一些机械原理的应用场景,并让学生猜测其工作原理。
Step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机械原理的概念和分类。
2.分别介绍杠杆原理、摩擦原理、齿轮原理、滑轮原理等常见的机械原理。
Step 3 实例分析(30分钟)1.展示一些机械模型和实物实例,如剪刀、自行车、钟表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2.分组让学生尝试设计、制作一个小型机械模型,要求模型需要运用至少两种机械原理。
Step 4 学生展示和评价(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说明他们设计和制作的机械模型的原理和功能。
2.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对展示的机械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Step 5 拓展应用(15分钟)1.给学生提供一些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机械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2.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学生展示和解释他们的设计方案。
Step 6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总结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研究一个机械原理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机械原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应用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
初中物理课堂教案: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观察一、引言简单机械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了解其原理对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学生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观察活动,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简单机械原理。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一:杠杆原理观察2.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杠杆的使用,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的作用和原理。
2.2 实验设备和材料杠杆、物体、支点、尺子。
2.3 实验步骤1)将支点放在杠杆中间,两侧各放一个物体。
2)让学生尝试提起两个物体,观察使用杠杆与不使用杠杆的区别。
3)让学生尝试改变物体放置的位置,观察杠杆的作用。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观察使用杠杆与不使用杠杆提起物体的力的大小,发现使用杠杆可以轻松提起较重的物体。
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杠杆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力,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
三、实验二:滑轮原理观察3.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滑轮的使用,让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3.2 实验设备和材料滑轮、绳子、物体。
3.3 实验步骤1)将滑轮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绳子穿过滑轮,并将物体绑在一端。
2)让学生尝试提起物体,观察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的区别。
3)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改变滑轮数量对提升效果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观察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发现使用滑轮可以减小所需力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滑轮数量对提升效果的影响,发现滑轮数量的增加可以进一步减小所需力的大小。
四、实验三:斜面原理观察4.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斜面的使用,让学生理解斜面的作用和原理。
4.2 实验设备和材料斜面板、物体。
4.3 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将物体放在斜面的上方。
2)让学生观察物体下滑的情况,并记录所需力的大小。
3)改变斜面的角度,观察物体下滑的情况,并记录所需力的变化。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性能,是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的理论基础。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概念。
1. 机械原理的定义。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性能的科学,它是机械工程的基础学科,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的理论基础。
2. 机械原理的研究内容。
机械原理主要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变换、力的作用、力的分析等内容。
三、重要原理。
1.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直线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旋转运动可以用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来描述。
2. 运动的变换。
机械运动可以通过齿轮、带传动、连杆机构等方式来实现运动的变换,不同的机构可以实现不同的运动变换。
3. 力的作用。
机械运动需要受到外力的作用才能实现,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和合成来分析和计算。
4. 力的分析。
机械运动中的力可以通过牛顿定律和动力学原理来进行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来确定。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
通过讲授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2. 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互动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五、教学安排。
1. 第一周,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解和理论分析。
2. 第二周,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变换的实验教学。
3. 第三周,力的作用和分析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4. 第四周,机械原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考核。
通过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812机械原理
812机械原理812机械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相关课程,也是针对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基础理论。
该课程讨论机械原理和技术,为机械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812机械原理主要涉及动力学、汽车工程、机械结构、机械控制、人体力学、机械分析、机械运动、热传导、流体力学等理论。
在动力学研究中,学生将学习运动学,探索运动中的力学,重力,物理学和动力学原理。
汽车工程方面,学生将学习汽车的结构、动力、控制系统、汽车设计、制造和认证,以及法规等。
机械结构方面,学生将学习机械结构的基本原理,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运动学分析及构造原理、载荷传递及构件的分析和设计等。
机械控制方面,学生将学习机械设计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原理、信号处理、控制算法及控制系统工程等。
人体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科学,从动力学、运动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方面探索人体的运动。
在机械分析中,学生将学习机械原理的计算机分析方法,如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有限元分析等。
机械运动方面,学生将学习机械运动控制原理,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控制原理,以及运动控制器的设计和编程。
热传导方面,学生将学习热传导的物理原理,以及热传导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原理等。
流体力学方面,学生将学习流体的性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流变学原理和应用。
812机械原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造和设计的基础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机械原理,提升自身的机械技能。
基于此,在学习812机械原理时,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机械原理,积极参照机械设计理论,不仅掌握了解机械设计中的基础知识,而且建立起了自己的机械设计思路,完成更复杂的机械设计任务。
812机械原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机械设计工作中,有效地运用812机械原理及技术,完成更复杂的机械设计,才能更好地实现机械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812机械原理及技术,提高学生机械设计的艺术水平,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模式论文
“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讨论课教学环节的模式探讨摘要:机械专业基础课是近机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激发学生对近机类专业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工程观念、掌握工程问题常用方法的教学阶段,是养成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习惯,并使之相对稳定的时期。
本文抓住这一有效时期,以工科学生机械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习题讨论课为试点,开展基于“卓越计划”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关键词:卓越专业基础习题讨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1-01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点,工程能力是以专业知识的雄厚为基础,而基础知识又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桥梁课程,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工程到知识的分解方法、以及知识到工程的适应性等欠缺问题,本文通过机械专业基础课的习题课,开展“卓越计划”下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1 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卓越计划”教改中的地位首先,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在工科类院校中,通常是面对全校机类、近机类和准机类多达十几个专业开设课程,这些专业通常又都是“卓越计划”覆盖的学科。
其次,对学生来说,工程观念、工程标准以及工程规范都将在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初步建立,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工程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法、以及工程问题求解习惯的养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至今后的专业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中宽广、抽象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工程问题场景,能活跃同学们的思维,而活跃的思维对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机械专业基础理论课这一教学阶段,不仅可以推进“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学生养成好的工程习惯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 目前机械专业基础课习题课的开展模式及不足习题课是教学活动模式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教学模式之一,是学生暴露知识缺陷、暴露思维的过程。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常见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3.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初中物理机械原理部分,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阶段,对机械原理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机械效率,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动力与阻力:阐述动力、阻力的概念,分析二者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能量转化与守恒:介绍能量在简单机械中的转化过程,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创新设计:结合所学简单机械原理,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关联课本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简单机械原理(1)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原理(2)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第四课时:动力与阻力第五课时:能量转化与守恒第六课时: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1)、(2)第二周:机械效率、动力与阻力第三周:能量转化与守恒、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
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课内实验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课内实验心得体会机械原理课内实验心得体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十几天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除技能以外的其他东西,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技能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群体里面,沟通自然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体会.在实习设计当中依靠与被依靠对我的触及很大,有些人很有责任感,把这样一种事情当成是自己的重要任务,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断的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有些人则不以为然,总觉得自己的弱势…..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当我们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很多时候问题的出现所期待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态,而不是看我们过去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身置于具体的问题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课程设计也是一种学习同事优秀品质的过程,比如我组的纪超同学,人家的确有种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确实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但是我所赞赏的还是他追求的过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那种斟酌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人家是在用心造就自己的任务,而且孜孜不倦,追求卓越.我们过去有位老师说得好,有有些事情的产生只是有原因的,别人能在诸如学习上取得了不一般的成绩,那绝对不是侥幸或者巧合,那是自己付出劳动的成果的彰显,那是自己辛苦过程的体现.这种不断上进,认真一致的心态也必将导致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的很完美,有位那种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过程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它将指引着一个人意气风发,更好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戒骄戒躁,态度端正,虚心认真….要永远的记住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一、温故而知新。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刚体动力学、弹性体动力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系统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刚体动力学:刚体的运动方程、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体动力学的守恒定律。
2. 弹性体动力学:弹性体的基本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弹性体动力学的应用。
3. 机器动力学:机器的动态特性、机器的振动分析、机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实例和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4.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系统动力学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
3. 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 习题:用于巩固知识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刚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刚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刚体动力学的实例和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刚体动力学的原理。
4. 练习:布置刚体动力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刚体动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6. 布置作业:布置刚体动力学的课后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内容(续)4. 机器动力学:机器的动态特性分析机器的振动分析与控制机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估机器的故障诊断与预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刚体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弹性体动力学的振动分析和应用机器动力学的动态特性分析机器的振动控制和稳定性评估2. 教学难点:弹性体动力学的复杂方程求解机器动力学中的非线性问题机器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算法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案例名称:机械原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案例目标:通过本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培养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
2. 我国古代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如指南车、水碓磨、龙骨水车等。
3. 我国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如高铁、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
4. 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国古代和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进行讨论,培养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4. 情感教育法: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古代和现代机械工程的一些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机械工程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
2. 讲授新课: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机械工程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系统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方法。
3. 能够运用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机械系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定义和分类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连续体动力学和离散体动力学2. 机械系统的受力分析力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刚体和柔体的受力分析约束和自由度的概念3. 运动分析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刚体的运动和柔体的运动运动方程和解题方法4. 动力分析动力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力方程和解题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习题练习:通过布置和批改相关的习题,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报告:通过学生提交的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生阅读《机械系统动力学》等相关教材,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内容。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系统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运用动力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实践1. 实验室实践: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动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增强学生对动力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pdf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及其组合的构造、原理和应用;3. 了解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举例说明。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机械原理相关的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敢于尝试,勇于实践;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协作;4.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基础2. 机械运动分析:速度、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运动分析3. 力与能量:力的合成与分解、功、功率、能量转换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力与能量4. 复杂机械装置分析:齿轮、蜗轮、凸轮等组合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复杂机械装置分析5. 机械设计实践: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设计实践6.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探讨机械对生活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齿轮机构及其运动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机械原理课程教案—齿轮机构及其运动设计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齿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齿轮的啮合条件和传动比计算。
3. 能够分析齿轮机构的运动设计。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齿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啮合条件。
2. 案例分析:分析齿轮机构的运动设计实例。
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齿轮机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教学内容:1. 齿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齿轮的啮合条件3. 传动比计算4. 齿轮机构的运动设计5. 齿轮机构设计实例分析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齿轮机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齿轮机构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讲解齿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解释齿轮机构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分类。
3. 讲解齿轮的啮合条件:介绍齿轮啮合的基本条件,如齿数、模数、压力角等。
4. 讲解传动比计算:解释传动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传动比在齿轮机构中的作用。
5. 案例分析:分析齿轮机构的运动设计实例,如减速器和变速器的设计。
6.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齿轮机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如啮合条件、传动比选择等。
三、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齿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齿轮啮合条件和传动比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课程报告:要求学生分析一个齿轮机构的运动设计实例,评估其设计合理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原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齿轮机构的图片。
3. 视频:齿轮机构的运动原理视频。
4. 练习题:相关齿轮啮合条件和传动比计算的练习题。
五、教学延伸1. 深入学习其他齿轮机构的分类,如蜗轮蜗杆机构、行星齿轮机构等。
2. 研究齿轮机构的运动仿真,深入了解其运动特性和性能。
3. 探索齿轮机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六、教学过程7. 讲解齿轮机构的运动设计:介绍齿轮机构运动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运动传递分析、齿轮尺寸计算等。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机械系统动力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刚体动力学、弹性体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3. 能够应用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机械系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刚体动力学: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刚体的角动量和角加速度刚体的转动惯量2. 弹性体动力学:弹性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弹性体的振动方程弹性体的振动分析和解决方法弹性体的阻尼和弹性系数3. 多体系统动力学:多体系统的自由度和约束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多体系统的运动分析和控制方法多体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和实验验证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巩固知识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数值计算:通过数值计算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仿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动力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和批改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动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动力学教材,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数值计算软件:使用专业的数值计算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仿真。
4. 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5. 在线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课程、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六、教学安排1. 刚体动力学(2课时)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2. 弹性体动力学(2课时)弹性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弹性体的振动方程3. 多体系统动力学(2课时)多体系统的自由度和约束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4. 动力学仿真和实验验证(1课时)使用数值计算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仿真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5. 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课时)分析实际机械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七、教学活动1. 刚体动力学(第1周)讲解刚体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示例分析和练习2. 弹性体动力学(第2周)讲解弹性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讲解弹性体的振动方程示例分析和练习3. 多体系统动力学(第3周)讲解多体系统的自由度和约束讲解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示例分析和练习4. 动力学仿真和实验验证(第4周)使用数值计算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仿真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5. 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5周)分析实际机械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八、教学难点1. 刚体动力学中的角动量和角加速度的概念。
《机械原理》教案(2)
《机械原理》教案适用班级:机本开课时间: 20 -20 学年第学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附件: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案2、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机械原理教学设计一览表4、机械原理教学进度表5、机械原理学习指南6、机械原理MCAI教案(单行本)7、班级情况一览表机电工程学院2006年8月第一章绪论(1)总课次:1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1)总课次:2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2)总课次:3重算锯床的F复合铰的表现形式:2)由滚子凸轮机构的F计算问题引出——局部自由度定义处理方法重算滚子凸轮机构滚子与齿轮的区别3)虚约束定义由机车车辆联动机构的分析引入——轨迹重合中的虚约束进一步引入——导路平行的多个移动副——轴线重合的多个转动副——接触点法线重合的多个高副由行星轮系机构分析引入——机构中的对称部分由以上虚约束的出现情况强调其几何条件的重要性简介虚约束的作用4)实例综合分析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判定其运动的确定性。
3、机构组成原理1)全低副机构基本机构(级机构):定义形式基本机构的F=1从动件系统:定义基本机构=原动件数对基本机构的F进行分析——原动件数=基本机构的F由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推出——从动件系统的F=0推出n与pL的关系杆组:定义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2个)——表现形式级杆组:(一个构件上运动副数最多为3个)——表现形式机构组成原理作业习题:续2-9 2-10 及2-13 思考2-8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3)第三章机构的性能分析(1)总课次:4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综合;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平面机构位置图和动点轨迹的求法简介速度瞬心的概念及求法重点难点重点: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速度瞬心的概念难点: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相对瞬心与绝对瞬心课件素材使用由高副低代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图片简介其分析方法;由机构结构分析实例图片讲解分析步骤;由机构综合常见形式动画简介机构综合方法。
提高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教学效果的探讨与实践
一
、
教学 内容的处理 和教 学方 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基于教学 内容的处理的,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备课 ,组织好教材的 内容,对
于统 编教 材 ,应 当有 所取舍 ,注 意教学 内容和方 法
1 .尽量 与工 程实 际相结 台 。 随 着计算 机的普及 , 机械 原理 中增加 了许 多解 析法 的 内容 。作 为教 科书 ,讲 究理论 的系统性 , 这是应 该的 ,但教 师在讲 课 时就应 当结合 工程 实际 。例如 ,平 面连杆 机构 和 凸轮 机构 的设 计两 章 中 ,教 科书都 用 了很多篇 幅 介绍作 图法和解 析法 。事 实上 ,对 于平面 连杆 机构 ,作 图法或 利用 图 谱 曲线 ,已经 可 以满足一 般工 程设 计的需 要 ,解 析法 所能解决 的位置 对 应 ( 或轨 迹 点 )并 没有超 过作 图法 所能解决 的 范 围 ,只是精 度有 所提 高而 已 ,所 以教学 中应侧 重 作 图法 。而 凸轮机 构的 情 况恰恰 相 反 ,随着数控 机 床的大 量应 用 ,凸轮 ( 或靠 模原 型)现在 多用 线切 割加工 ,早 巳改变 了
维普资讯
高等理科 教育
提高机械原 理、
与实 矗
提高 机 械原 理 、机械设 计 教 学 效 果 的探讨 与 实 践 ’
龚 秉周
( 宁波大学 工学院 浙江宁波 35 1) 1 2 1
摘
要
I科技 术 基础课 教学 中,课 程 内容 与教 学时数之 间的 矛盾比较 突 出。本文批 如何 提
3 调 整讲 授次序 ,抓 住重 点 。 .
直齿轮 、斜齿轮 、锥齿 轮、蜗 杆传动 各章 节中 ,对 于受力 分析 ,我们改 变 以往先 分析直齿 轮 受力 的做法 , 而是先 以斜 齿轮 着手 , 绍 齿面 作用力分解 为三个 分力 的方法 , 类推 到直齿 轮 、 介 再 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讨论课”二
一、讨论目的
1.熟练掌握用反转法设计各种类型凸轮廓线的方法步骤
2.能运用反转原理来确定凸轮机构工作中某过程的凸轮转角或从动件位置或某位置压力角
二、讨论题
1.思考题:
1)反转法设计凸轮廓线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描述质点系相对运动的参考系可任选而不会改变相对运动性质。
在机构设计中只要保证各构件相对运动不变,机架可任选。
在设计凸轮廓线时,为使凸轮相对固定不动,必须将整个机构系统绕凸轮轴反转。
2)何谓凸轮的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两者有何关联?
将滚子中心当作从动件的尖端设计出的凸轮廓线称为理论廓线,以理论廓线上各点为圆心作一系列滚子圆,该圆族的包络线为凸轮的实际廓线。
两者为等距曲线,任一法线间的距离等于滚子的半径。
3)两个实际廓线相同、滚子半径不同的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
因为滚子中心所在的理论廓线不同。
4)两个理论廓线相同、滚子半径不同的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
虽然两滚子半径不同,但滚子中心所在的理论廓线相同。
5)在凸轮廓线设计完成后,如何检查转角为ϕ位置时的凸轮机构压力角α?
计算法:建立压力角同机构参数的表达式,即可计算压力角α同凸轮转角ϕ的对应值。
作图法:应用反转法使凸轮相对固定,反转ϕ角后直接在凸轮设计图上确定从动件的位置
及相应的压力角α。
6)在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设计过程中,如果在推程运动中检查出最大压力
角a
max 超过许用值[a],可采取什么措施减小a
max
?
增大基圆半径r0。
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也可将对心变成偏置。
7)何谓凸轮机构的偏距圆?采用偏置滚子移动从动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以凸轮轴心为圆心,以从动件导路中心线同凸轮轴心的偏距e为半径作的圆称为偏距圆。
采用偏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推程运动各位置的压力角。
有时也是因为结构的需要。
8)采用偏置移动从动件时其偏置方向应如何选取?
当凸轮逆时针转动时,从动件移动导路应偏于凸轮轴的右侧,当凸轮顺时针转动时,应偏于凸轮轴的左侧。
9)何谓运动失真?应如何避免出现运动失真?
从动件不能完全准确地实现预期的运动规律称为运动失真。
为避免出现运动失真,所设计的凸轮实际廓线上各点的曲率半径必须大于零。
为此在选择和设计从动件运动规律时类速度曲线必须连续并取合适的基圆半径。
2.试用作图法设计偏置尖端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
已知条件如图所示。
r0=40mm,e=10mm,h=36mm 。
并讨论所设计的凸轮廓线出现什么情况?对凸轮机构工作有何影响?
3.在图示偏置滚子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中,从动件推程的起始位置为C点位置。
1).试在题图上标出从C点接触到D点接触时,凸轮转过的角度φ和从动件的位移s。
2).标出在D点接触时,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4.图示为偏置尖端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廓线为一圆,试问:
a)当凸轮逆时针转动,指出推程运动中机构具有最大压力角的位置和最小压力角的位置(用凸轮圆心C所在的位置说明)。
b)当凸轮顺时针转动,指出推程运动中机构具有最大压力角的位置。
三、讨论要求
1.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写好发言提纲(发言内容主要是讲明讨论题目),并在讨论课后交教师检查。
2.讨论后学生做一次总结作业,交教师批阅。
总结作业是回答5个问题:本次课讨论时————
1)什么时候你最为投入?
2)什么时候你最为漠然?
3)使作最惊讶的发言内容是什么?
4)哪次讨论你觉得最有意义或益处最大?5)哪次讨论使你最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