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章节题库二、简答题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内容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圣才出品】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荀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荀子)【圣才出品】

第13章荀子一、社会政治历史观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作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隆礼”“重法”等主张,大讲“礼”和“法”的重要。

1.“礼”和“法”荀子讲的“礼”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把“礼”看成像检验尺寸的法度,维护秩序的准绳。

因此,荀子认为“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

“礼”是要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这种等级制度,是根据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按照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起来的等级制。

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法的基础,法是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的。

2.论人的特点荀子反对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其他自然物,他从社会道德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人的特点。

人与其他物或物类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主要就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而人之所以能组织起来成“群”,原因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

3.历史观荀子对历史的看法也比较注重当前的现实。

他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

荀子大讲“法后王”。

“后王”是指近代之王,即周的文王、武王,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改塑了周文王、武王的面貌。

荀子强调应该“以近知远”,即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

荀子从历史的教训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

4.评价荀子这些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的整个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目的是要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荀子看来,那些制定封建制度、道德规范的统治者、“圣人”,就是社会治乱历史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者,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和规范,人民只能按照统治者的言行去行动。

人民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一切都是由统治者的“清”“浊”“仪”“槃”的如何来来决定社会之乱及发展方向。

荀子把统治者提高到与天地同等的地位,是为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作理论上的论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4章王充[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王充,字仲任,生于公元27年,卒年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王充一共写过四本书,分别是《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

一、“疾虚妄”1.“疾虚妄”而“归实诚”(1)“疾虚妄”的含义①“疾虚妄”就是指跳出世俗的成见,对古往今来的重要学说重新考其真伪、铨其轻重。

即要洗汰掉其中的不真不诚之处。

②“疾”字可以作“病”字解;“虚”指虚假、夸张;“妄”是荒谬的意思,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疾虚妄”就是“以虚妄为病”,引申为反对、批评虚妄之说。

③“疾虚妄”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虚妄盛行的现象表示担忧,并针锋相对地加以批评、反对。

(2)“九虚”王充将当世的虚妄现象归纳为所谓“九虚”,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和道虚,并一一加以分析辩驳。

(3)“三增”“三增”,分别指的是“语增”“儒增”和“艺增”。

“增”在这里是“增加”的意思,也就是夸张、附会。

“三增”所针对的是当时一些言论和书籍所普遍存在的吹嘘、浮夸的弊端。

(4)“实诚”“实诚”是王充用来批判“九虚三增”等虚妄之说的武器,“实诚”观念本身包含了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

①“实”与“虚”相对,是真实、客观的意思,也就是能够经受得起经验检验、能够被证实。

②“诚”与“妄”相对,是诚实、忠诚的意思,也就是诚于己、诚于人、诚于灭。

只有做到了“实诚”,人们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消除虚妄之说。

2.批评“圣人生而知之”之说(1)驳斥“圣人生而知之”之说王充对这种将圣人神异化的现象颇为不屑。

为了正视听、明真相,他写了《实知》、《知实》两篇文章驳斥“圣人生而知之”的妄论,并对人类的认识活动给予了客观的说明。

王充指出,天地之间凡是含血气而生的,根本没有一出生就知道一切的所谓“生而知之”者。

圣人虽然聪明睿智远胜于常人,但圣人也是含血气而生的,所以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原因:①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答案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答案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先秦哲学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六艺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经是指先秦的六种典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5.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______、______;政事:______、______;文学______、______。

这十人被称为孔门“四科十哲”。

【答案】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6.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说法。

《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一书,又称______。

湖南大学843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湖南大学843中国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 湖南大学 8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9 年湖南大学 827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5 年湖南大学 440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6/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7
2/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07 年湖南大学 403 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3/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夫之)【圣才出品】

第15章王夫之一、“气者理之依”1.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世界的唯一实体,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理是气的内在的规律,理在气中,理依凭于气。

2.“天下惟器”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的学说,认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

道是器的道,器却不能说是道的器。

规律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发生而表现的。

王夫之明确地论证了事物与规律的关系,有力地反驳了程朱学派主张的理在物先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世界中惟有具体的事物是实际存在的。

3.物质不灭论张载坚持物质不灭论,认为气是永恒且不可能被消灭的。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物质不灭论,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物质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

4.“有无”问题王夫之对“有无”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无是对于有而言的,只是相对的无而没有绝对的无。

王夫之用这一观点否定了绝对的无,这也是对于张载学说的发挥。

5.“诚”王夫之认为,物质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而这无穷无尽的物质世界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提出“诚”的观念来表示具有客观规律的客观实在,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其中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有其固有的性质,这就是诚。

诚有两层意义:(1)实在性,表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规律性,表示这客观实在的世界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王夫之强调诚是一个最高的完备的观念。

二、“日新之化”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法命题。

他指出,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只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太极动而生阳,这是动中之动;静而生阴,这是动中之静。

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2.“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天地的本性不改,天地的变化日新。

他还指出,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渗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3.表里关系王夫之在讲一个物体的表里时,谈到表里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考研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三纲八目(《大学》)[山东大学2018年研]答:三纲八目是《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简称。

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

2.三才之道[浙江大学2018年研]答:三才,又作“三材”,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①指天、地、人,兼指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

”东汉王符《潜夫论》称:“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

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②指人的形、气、神。

北宋邵雍《观物外篇》:“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

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3.五德终始[浙江大学2018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答:五德终始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

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

在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两者交争,历史属于斗争中的胜利者。

这种五德相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

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丹鼎派[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答: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它并非是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而言的,是后世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黄老之学答: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

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

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虽然黄老之学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2.《论六家要旨》答:《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

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3.天人感应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

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

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

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4.《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2010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一、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中国文学史中的“情景”问题。

(30分)答:从古至今,文学创作者们在进行诗词歌赋的创作中时都离不开对景物的描写,并且据对古代文学作品综合的考证发现,古代文学大师们在写景的同时都会在里面或多或少地融入一些自身的情感,作者们注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的写作方式,从而使创作出的文学作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1)情随景变情随景变是指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主要以当时的景物为主要线索,并随着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而产生情感上的变化。

即由不同的景物可以联想到不同的事情,因而产生不同的情感;或者是作者对同一景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赏,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例如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一篇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对小石潭不见其影,只闻其声的环境下,偶然发现了角落里的一处小石潭,这里所流出的潭水十分地清澈,且潭里的鱼游得十分地畅快,犹如在空中一般。

作者再向四周看去,发现小石潭四周均被树木所遮挡,且树木的剪影参差不齐,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缕缕的光茫,此情此景竟如生活在仙境一般。

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十分舒畅的,也因此“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应运而生。

但作者反身观察这里的环境,竟然发现空无一人,且空气中凝结着一种寒冷的气息,因而作者由此联想到另一种情景,创作出了与前一句相反的情境。

通过揣摩作者对小石潭情景的描写,并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很容易体会出作者被流放的那种凄凉和郁郁寡欢的心情。

由此可见,同样是小石潭的情景,作者的情感却因自身所联想到的环境不同而发生着变化。

至于说不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一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十分到位的,正所谓情无定位,感触而兴。

例如:在杏花盛开的季节里人们很容易会想到春意,心情自然也会变得十分畅快。

因此,无论是古诗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会让人联想到充满活力的春季,心情自然好。

但反之,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崖”一句中,则表现出了作者当时悲凉的情绪,再结合作者当时的环境因素,不难分析出作者借夕阳来抒发英雄陌路、悲伤凄凉的心情。

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清华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7*101.善不受报答:善不受报是东晋高僧竺道生法师提出的佛教术语。

“善不受报”是指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

道生认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

善不受报的提出,旨在打碎众生施功望报的世俗之心。

只有舍弃回报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终悟道、得道。

因此,善不受报不是阻止人们祛恶行善,而是鼓励向善的精神,不为任何目的地从事善的活动。

2.太极图说答:《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3.心即理(陆九渊)答:“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

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

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

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4.大同书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二、简答题2*201.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与霸道的?答:王道与霸道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诸侯图存应运而生的政治理论。

(1)王道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四编 现代哲学【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四编 现代哲学【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元气说答:“元气”是康有为哲学思想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基本范畴。

他认为自然界与人都以“元”为本,“元”即“元气”,为构成天地的始基,并赋予“元气”说以近代自然科学新内容。

同时他认为“元气”具有精神性,混淆了精神与物质的界限,便导致了物质有知论。

他还从以“元气”为本而落脚到以“仁”为本,认为人人皆有的“仁”可以生长、发展出万千世界,为一切之根源。

其“元气”说所吸纳的近代自然科学内容也被湮没在传统的思辨哲学中。

2.全变观答:全变观是康有为通过改造《周易》的“变易”思想,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得出的“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有关清王朝社会改革的观点。

在他看来,中国的社会唯有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全面变法才有出路。

“全变”包括“变器”“变事”“变政”及“变法”,“全变”的旨归在于变法,即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在当时远超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理想,同时也突破了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局限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非常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新民论答: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质与力答: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

“质”是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

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

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翕以聚质”;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

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

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着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