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1]张金荣. 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2]沈悦.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3]韩力争.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4]金庆英.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5]索涛. 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西南大学,2012.[6]李鹏. 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7]郭薇. 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2.[8]郑丽军. 同性恋的角色区分研究[D].西南大学,2012.[9]张萍.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10]周雪婷. 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Wei丨丨xin:lxs12321[11]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12]刘建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探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3]方必基.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4]陈坚.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5]胡卫星. 动画情境下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6]吕晓峰.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2013.[17]邵华. 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18]陈英敏. 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19]杨笑怡. 就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3.[20]郝兴昌. 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1]王雷.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22]陈浩彬. 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23]戴吉. 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24]尚倩. 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3.[25]刘航. 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26]刘永琴. 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司海迪.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武汉大学,2014.[28]黄玉晶. 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恐惧情绪感染神经生理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4.[29]毕翠华. 工作记忆的保持影响时间知觉的认知与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30]张璇. 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任结构和机制[D].吉林大学,2014.[31]罗书伟.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32]金芳. 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33]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34]张灵聪.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35]李永瑞.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36]毛志雄. 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1.[37]邓铸.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38]冯正直.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39]蔡华俭. 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40]王文静.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41]苗元江.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42]张兴贵.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43]许明智. 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44]方平.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45]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46]彭平. 评价中心的测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7]连淑芳.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8]庄锦英. 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9]刘文.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50]吴明证.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1]郑剑虹. 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52]宋其争.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3]石伟. 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4]陈旭.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5]刘云艳. 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6]孔德生.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57]于国庆.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8]杨秀君. 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9]邱扶东. 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60]许远理. 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61]易芳.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62]张林.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63]迟立忠. 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注意特征比较及注意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64]甄志平.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65]隋雪. 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66]周永垒. 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67]周楚.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68]李永鑫. 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69]王振宏. 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70]刘惠军. 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71]翟群.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72]聂衍刚.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73]刘志宏. 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74]丛晓波. 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5]陈秋珠. 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76]左志宏. 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7]席居哲.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8]武建芬.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9]黎琳. 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80]安秋玲.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81]杨福义. 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82]王艳梅.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83]迟毓凯. 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84]邱林. 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85]任俊. 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86]纪林芹. 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87]魏义梅. 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88]陈劲. 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89]杨秀莲. 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90]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91]邵秀巧. 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92]李芳. 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93]张玲玲.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94]卢爱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95]梁晓燕. 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96]张琳琳. 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97]钱国英. 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98]范方. 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99]梅松丽.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100]陈凤梅.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101]吉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02]杨晓峰.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103]董志明. 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04]文峰. 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和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105]许书萍. 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6]陈保华. 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7]肖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08]钱丽.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09]陈瑜.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0]才源源. 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1]宋娟. 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2]孙永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3]席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14]李湘晖. 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5]蒋灿. 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116]蒙茜. 大学生拖沓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117]吴韬. 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118]李恒. 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19]唐文清.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120]王春花.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1]姜松梅. 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122]骆鹏程.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123]马甜语.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4]张静.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5]刘启刚. 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126]董光恒.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27]王立君. 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128]何飞. 基于Kahneman前景理论的风险规避与风险寻求决策的脑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129]方学梅. 基于情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30]李佳川. 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31]程科.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 [132]沈勇. 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9.[133]张敏. 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134]范会勇.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135]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36]蔡颖. 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137]王芹. 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38]付喜凤. 心理疏导研究[D].武汉大学,2010.[139]蔡丹. 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特点[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0]许书萍. 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1]曾晓强. 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142]袁加锦. 情绪效价强度效应及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143]胡寒春. 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 [144]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145]焦蒲. 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146]雷鸣.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 [147]朱慧敏.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控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48]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149]孙婷. 反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150]卓美红. 2-9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51]郭宏燕. 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8.[152]陈晓娟.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53]牛丽凤.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154]李荣刚.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55]黄丽. 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入性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9.[156]刘利敏.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7]李娜.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8]梁颖. 组织中员工沉默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9. [159]张吉.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D].西南大学,2009.[160]崔丽娜.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161]安晓斌. 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62]李水红.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163]曾蓉.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164]吴琛.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165]邓玉琴. 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09.[166]侯小花. 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167]张墨.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模型及其验证[D].西南大学,2009.[168]潘利若. 中学生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169]周琴. 情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170]魏球. 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成功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171]胡会丽. 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172]胡夏娟. 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173]石轶. 大一新生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174]丁成莉. 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其工作绩效和工作卷入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175]左恩玲. 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176]顾海艳. 青少年家庭功能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77]谢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78]王丽君. 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79]舒子吁. 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80]徐丹丹.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类型比较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81]蒋燕宾. 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82]陈洁. 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83]刘婷. 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84]左艳梅.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185]赵欣. 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186]鲁朋举. 中学生学业成就目标特点及其与学业情绪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187]索雪原. 初中生希望与自信关系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0.[188]袁俏. 湖南省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89]王淑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190]李改.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191]梁宇颂.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192]刘晓静.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193]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194]王亚鹏.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195]申艳娥.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196]严标宾.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197]黄红. 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3. [198]卢谢峰.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99]徐小燕.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3. [200]李瑛.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201]李金钊. 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202]万煜.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203]彭纯子.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 [204]余洁.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 [205]唐薇. 麦尔斯—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MBTI)的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206]田瑞琪.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207]曾荣侠.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208]陈超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209]尹海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4. [210]卢春莉.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分析[D].山西大学,2004. [211]武成莉.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212]顾倩. 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大学,2004. [213]谭小宏. 中学生责任心问卷的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4]徐小军.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5]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6]陈铮. 信息呈现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多媒体环境下科学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7]张更立. 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8]杨丽娴.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219]黄海.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220]刘逊.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21]王亚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22]钱玉燕.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 [223]曲苒.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24]吴越.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25]李成齐.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6]高旭辰. 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27]何小蕾. 情绪智力问卷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8]陈以洁. 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229]张宁. 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30]沈之菲.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31]李阳模.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32]李朝霞.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233]程涛.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234]邰永琳.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235]朱韶蓁.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36]万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6.[237]王倩.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38]于红丽. 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39]李冬梅. 中小学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及三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240]徐晓宁.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241]王燕. 工作倦怠的跨行业调查和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242]俞海运. 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3]邹玉梅. 容貌特征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4]徐辉. 情绪对风险决策和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5]李英武. 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246]刘建岭. 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247]周翠金.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248]史玉军.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9]付梅.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250]龚德英. 多媒体学习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51]龚艺华.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52]阳毅.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3]李凤兰.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4]向光富.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5]杨海荣.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6]肖建伟.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7]李斌.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8]王晖. 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259]康育文.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260]蒙家宏. 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61]毕玉芳. 情绪对自我和他人风险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62]王晓娟. 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编制及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2005.[263]陈静.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264]琚晓燕. 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265]刘世瑞.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编制及适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266]袁红梅. 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05.[267]丁园园.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268]刘永芳.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269]张惠敏.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270]陈顺森. 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 [271]袁莉敏. 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272]张玉柱. 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273]陈瑞君. 零售业人员情绪劳动、情绪耗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274]王飞飞.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75]陈睿. 自我职业选择测验量表(SDS)的修订及大学生职业选择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6.[276]沈雪萍.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7]杨晓晖.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8]滕兆玮.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279]龙艳.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80]胡岚.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研究和解释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目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其目标是通过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以提供科学依据来改善教育实践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专业旨在培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教育心理学则为教育学专业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和学习障碍,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制定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几个重要应用领域:3.1 学习与教学策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启发式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策略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教育评估与测量教育心理学在教育评估与测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测试与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和能力水平,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可以提供评估工具和方法,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动态监测和个性化辅导。

3.3 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了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问题。

通过对学习障碍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可以为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提供指导和方法,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心理学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教育心理学在不断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心理学仍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

教育大学心理学

教育大学心理学

教育大学心理学教育大学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类的思维、行为以及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大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和影响。

发展历程教育大学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教育家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大学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个世纪以来,教育大学心理学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转变。

现在,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教学设计、学习评估以及教育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大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其中一些重要的方向包括以下几个:1. 学习与认知发展: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忆力和思维方式。

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

2. 教育评估与测试:研究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测试方法,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弱点和优势,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3. 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研究如何有效地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并设计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课程。

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效。

4. 教育干预与心理咨询:研究如何帮助那些面临学习困难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教育大学心理学通过心理咨询和教育干预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教育实践的价值和影响教育大学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1. 个性化教学:教育大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2.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大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的政策。

3.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大学心理学可以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指导。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有效的教学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论文2000字

教育心理学论文2000字

教育⼼理学论⽂2000字 作为教师,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理学的学习,研究⾃⼰的教育对象,把⾃⼰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于教学实践中。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教育⼼理学2000字论⽂,希望⼤家喜欢! 教育⼼理学论⽂2000字篇⼀ 《浅谈教育⼼理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应⽤》 摘要:学⽣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本⾝的⼼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教育⼼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的⾃信⼼,顺应⼼理过程规律,促进学⽣对知识的掌握,提⾼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理学;教学;应⽤ 学⽣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本⾝的⼼理活动实现的。

如果教师顺应⼼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对知识的掌握,提⾼学习效果;反之,⼀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

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的⾓度⼊⼿发掘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尤为重要。

在近⼏年的从教⽣涯中,我深深地懂得了⽼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及外在形象外,还要具备很好的教育⼼理学知识。

因为对于初中⽼师来讲,要抓住学⽣只凭知识渊博、表达能⼒好、外在形象等还不能满⾜当今的教学活动,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只有抓住学⽣的⼼理,了解学⽣⼼⾥动态,才能抓住学⽣,也就能掌握学⽣的⼀切,从⽽驾驭学⽣就会得⼼应⼿,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那么研究教育学⼼理,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就成了⼀个关键环节。

⼀、建⽴融洽的师⽣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性中最本质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别⼈的赏识,社会的肯定。

现代⼼理学研究表明,强化尤其是正强化对于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体验到⾃我满⾜,引起⼼理愉悦进⽽调节⾃⼰的⾏为有显著作⽤。

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能善于发现学⽣⾝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赞赏与信任,变“批评训斥”为“赏识提醒”,那我们的转化⼯作也许会事半功倍。

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

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

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教育心理学论文1【摘要】__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知识理论和学习策略是__的重点,以此使教师认识到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的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了个体意识倾向性中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的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目的。

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

循环往复,使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虽然即有教育学来源于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属于应用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摘要】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其教育的社会性最终将实现对人的社会化转变。

因此,从当前高校宏观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心理学教学评估还是应对社会性教育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梳理心理学发展规律,如将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向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实现“中国梦”教育复兴目标。

简言之,以构建高校教育心理学为契机,积极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从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强化教育心理学的构建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性;教育心理学;构建标准;中国梦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担负社会职能过程中,将越来越倾向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以“科教兴国”为战略主体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的深化上还是解决当前教育社会性问题中,都需要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评估机制中来推进教育秩序的稳步发展。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自我人格、增强受教育者社会意识上,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引导功能将成为解决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

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实践中,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社会性基础上来探讨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深入探析宏观心理学、微观心理学的时代精神和特点,从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提供积极的改革环境。

一、宏观心理学向微观趋向的转变随着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宏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将趋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征及素质的养成。

也就是说,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宏观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更多地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构成要素研究上,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细化发展,以微观层面来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中心。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个层面和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探讨和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效果等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教育理论的定义和意义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等方面。

它是教育学的基础,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教育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教育实践,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只有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教育理论还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持,为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教育与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教育哲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2.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等。

3.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过程,以及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理论、智力与学习等。

4. 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科学,包括教育组织、管理、领导和监督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组织与管理、领导与管理、监督与评价等。

三、教育理论的启示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在这里列举几个值得思考的观点:1. 教育目的的多样性。

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的单一模式,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来制定。

大学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大学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篇一《浅谈高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学课程,它是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的,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能否学好教育心理学这门课对今后的教育生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心理;认知;素养;形成一个人从小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侦探小说和悬疑电影的推理片断,俗话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对人来说看来能够读懂对方的心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有过这样一个案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1957年做过的一次“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学生存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记区的意向,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从这个案例启发中得出,在教学中经常提示学生,不要只为当前的考试而学习材料,应为长远的学习或应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这样,知识才会保持得长久。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仅仅依靠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更好的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

在大学的辅修课程里,有关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而作为教师,站在一个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者的角度上,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在准确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证我们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试问一个心智不健康的教师,又怎么成为一名瘦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呢教师应该具备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除了能促进生理健康以外,更与工作主动性、效率息息相关,只有处在良好地心理条件下,才能发挥工作最大潜能,取得积极地工作成果,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给学生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A. 学习过程B. 教学过程C. 评价过程D. 管理过程答案:A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11岁之间通常处于: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布鲁纳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原则?A. 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的过程B. 学习要基于学生的兴趣C. 学习要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D. 学习要强调记忆的重复答案:D二、填空题4.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________。

答案:外在动机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________。

答案:自我实现需求三、简答题6. 简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特别是在“更有经验的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

这一理论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学习过程。

四、论述题7. 论述教育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答案: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次,教育心理学提供了评估和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有助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最后,教育心理学还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库的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个人和学生的发展。

2023年大学辅导员考前必看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基本知识

2023年大学辅导员考前必看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基本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基本知识(2023年2月28日)(一)《教育学》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旳活动;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和形成或变化人们思想意识旳活动。

教育旳对象是人。

2、社会主义社会旳教育——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主张与宗教分离,不受任何宗教影响。

3、教育是生产力——由于科学知识是生产力,而教育是科学知识旳基础,因此教育也是生产力,是把也许旳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构成教育旳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是按一定旳目旳规定去变化受教育者。

②教育者在受教育者中必须起楷模示范作用。

③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所体现旳多种思想情绪,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者,两者必须互相增进,健康向上。

5、教育旳主线任务——是培养人。

我国现阶段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旳、有文化旳、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旳建设者和接班人。

6、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去管理和调整教育影响旳环境。

7、学校教育——是有目旳、有计划、有组织旳培养人旳工作;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旳活动。

必须重视家庭和社会旳影响作用;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旳规律。

8、学校旳教育目旳——必须反应生产力旳规定。

生产力旳规定,必须在学校旳教育目旳中得到反应。

9、人旳发展——是身体旳发展和心理旳发展两大方面。

①身体旳发展,即人旳机体正常发育和体质旳增强。

②心理旳发展,即认识旳发展和意向旳发展。

10、影响人旳发展旳三大方面——遗传、环境、教育。

①遗传是提供身心发展旳也许性。

②环境对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③教育(指学校教育)是环境旳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旳特殊环境;是按发展学生身心而组织起来旳特殊环境。

11、学生旳本质属性——①学生是人;②学生是发展中旳人;③学生是一种完整旳人;④学生是以学习为主旳人。

12、师生关系——包括四个方面:①工作关系:是为完毕教育任务而产生旳关系。

教育学课程论文(5篇)

教育学课程论文(5篇)

教育学课程论文(5篇)教育学课程论文(5篇)教育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学校同学、老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应全员参加实践课程模式,对开展实践课程起到全面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的管理层面,对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都要做到妥当处理。

学科课和实践课,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都是并行独立的。

并且教育实践课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位置,始终都是处于边缘化。

而在整合实践学科的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就是实践环节,在实践课中渗透学科课,学科课是实践课的提升和延长,而实践课又是学科课的统整平台。

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应当是重中之重。

应对实践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对其不断进行探究,使实践课程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而对校外实践课程来讲,为了使同学的实践力量得到不断的提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都应对各种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等活动的质量高度重视。

同时,学校还应和所在地区的机构,如早教中心和幼儿园等,建立良好的关系。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促进老师的伴同指导和同学教育实践的开展。

同时老师还应准时转变思想观念,主动走入基础教育,通过对同学教育实践的指导,对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现状切实了解,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使同学的实践力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对实践课程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保障应用型人才必需在实践工作场所中才能获得需要具备的学问和力量。

尤其是必需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一些应变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和一些早教中心、地方幼儿园的合作,是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和地方的合作。

首先,应重视和校外实践层面的指导和组织方面的合作。

为同学的实习和教育见习等环节,夯实基础。

可对发达国家的阅历进行借鉴,在详细的实习指导方面,对“合作式教学”的实习指导方式进行切实的推选。

既由高校老师在理论方面负责对准老师的指导,并进行全程评估。

由准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共同对实施与评价、教学设计的组织进行共享。

详细包括对各种方案、封面资料的共享。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其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学论文范文篇一:《关于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探讨》【摘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爱、宽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曾经听我的同学(也是一名小学教师)说过关于他的一段求职经历:招聘过程中,校方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先喜欢你的学生还是让你的学生先喜欢你?请选择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我的同学说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我,但是我必须首先喜欢我的学生!因为,作为教师,喜欢自己的学生是学生喜欢自己的前提。

”说到这里,你会怎样回答呢?我相信大家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之所以把这个事例讲出来,主要是让大家明白师爱的重要性。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

”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

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

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习动机及相关因素【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习动机及相关因素【论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习动机及相关因素摘要: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积极健康浓厚的学习动机是关键。

教育心理学, 毋庸置疑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心理学。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研究学习动机及其相关因素, 并针对研究内容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激发; 动机; 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除了传统的一些方法, 我们好需要与时俱进, 从更加专业的角度, 即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激发其学习动机, 让学生愿意学, 主动学。

现代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阐述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把学习动机描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维持学习活动, 向教师设定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路程。

以下篇幅着重讲讲现代心理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1 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动机及其关系教育心理学是针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是受教育者在把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力以及养成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 为提高教育的效率提供心理学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通过揭示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形成心理特征和道德品质、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智力、体力的心理活动规律, 为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个性差异问题以及教育者应采取的对策。

而学习动机主要是通过自我调节, 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需要、本能、激励、驱力等) 与学习行为的外在因素(奖励、惩罚、目标等) 相适应, 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中, 个人经历、兴趣、需要、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还是学习动机。

如前面所说, 学习动机是自我调节机制, 是一种倾向——研究学习意义并获益。

教学心理学中关系学习动机的研究理论很多, 举例来说, 有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论、成就动机理论、认知动机理论等。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论文写作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论文写作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论文写作指导(2009年6月)一、总体说明心理学专业论文写作包括毕业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两种类型。

毕业论文写作是衡量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每一位同学都需要认真完成。

学位论文写作是申请学士学位的必要环节,学生在学期间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获得所在专业规定的学分,课程的加权平均成绩75分(含)以上,并通过学位外语考试者,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本专业文化课程学习后,是否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与知识技能,是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是考核学生达到学位授予资格的必要步骤。

为保证论文写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由院长、各教学专家组成的毕业论文指导专家委员会,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整体指导与监控,包括:1)根据网络学生特点,对论文教学环节提出整体设计建议;2)利用各种手段对参与论文写作的学生进行整体指导;3)按照学院要求,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4)参与论文指导过程进行监控;5)对论文初评成绩进行终审,评定终评成绩;6)总结论文教学,撰写相应报告。

二、写作要求(一)选题心理学专业的论文写作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紧密围绕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展开分析和探讨,同时也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从写作类型上看,论文可以写成思辨性的理论文章,也可以写成调查、实验等实证性研究报告。

按照学院的毕业论文写作管理规定,在具体的选题上,学生可选择以下内容为题:专业性理论研究;实践调查报告;或根据学院提供的论文选题来确定题目。

但需要注意,学院提供的学位论文题目只是选题方向,旨在对学生选题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学生要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及从事工作情况进一步自拟更明确的论文题目。

那么,所选的论文写作题目到底是如何来的呢?大体上,论文选题有几个来源:一是来自实际需要,如在教育行业工作可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广告业工作可能关注广告设计问题等;二是来自日常观察,如由街头卖东西的“托”想到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由口角、打斗等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攻击性行为等;三是来自前人研究,如对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探讨、幼儿情绪发展特点的研究等;四是来自理论,心理学中一些著名的理论可以被演绎出来解释甚至预测某些心理现象,如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人的智力表现;五是来自机遇,可以结合你偶然碰到的一些现象或者知识进行分析,如对催眠的探讨等。

与心理学的论文

与心理学的论文

与⼼理学的论⽂与⼼理学有关的论⽂(精选6篇) 在学习、⼯作中,⼤家都经常接触到论⽂吧,论⽂写作的过程是⼈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为了让您在写论⽂时更加简单⽅便,以下是⼩编整理的与⼼理学有关的论⽂,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与⼼理学的论⽂篇1 摘要:⼼理教育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

合格的⼼理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组织能⼒、交际能⼒和敬业精神等⽅⾯都有着⾮常严格的要求。

只有具有⾼度的敬业意识、掌握相关的⼼理咨询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和⼼理调节能⼒的⼈才有可能成为⼼理教育教师。

关键词:⼼理教师;素质 教师是⼈类灵魂的⼯程师,⼼理教育教师更是学⽣⼼灵的主治医师。

⼼理教育教师更是学⽣⼼灵的主治医师。

⼼理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普通教师所具有的素质外,还要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度的敬业意识和爱⼈之⼼ ⼼理教育⼯作是神圣的,不得有丝毫马虎、敷衍了事的⾏为。

作为⼼理教育教师⼀定要有⾼度的敬业意识,热爱⼼理教育事业、热爱学⽣,乐于并且善于做深⼊细致的⼯作,开启学⽣封闭的⼼灵。

⼀般说来,学⽣向⼼理教育教师所倾诉的都是不愿为⼈知的内⼼秘密,教师要理解、尊重学⽣,不要轻视,更不要嘲笑他们,尽量作到设⾝处地,悉⼼开导,带领学⽣⾛出困惑。

在对学⽣进⾏⼼理教育时⼀定要保守学⽣的秘密,尊重学⽣的个⼈意愿和隐私,绝不可轻易的把学⽣的内⼼世界转视给他⼈,这是对学⽣最⼤的伤害。

⼆、知识结构的要求 ⼼理教育教师⾸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策略论,其具体的知识结构⾃然要包括⼼理学、教育学乃⾄社会学、神经学、⽣理学等⽅⾯诸多学问。

⼼理教育教师还要对学⽣在学校中的活动进⾏⼼理教育评估,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理测量、⼼理咨询、⼼理治疗等专业技能。

⼼理教育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智⼒量表,能够恰当地对学⽣进⾏测评。

除了对学⽣进⾏测量外,教师还应掌握⼀些⼼理治疗的初步疗法,⽐如说森⽥疗法、⾏为疗法、强化法等。

对出现⼼理理由的学⽣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心理与教育教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心理与教育教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心理与教育教学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心理与教育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发展规律和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反馈机制实现的。

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认为学习是主动的思维活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认为学习是个体和环境的互动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 课堂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为易于理解的小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掌握。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2. 学生学习动机与情感管理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习动机和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情感问题,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3. 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和特点,例如学习风格、智力类型等,从而采用适合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4. 教育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教育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个人表现评价、小组合作评价、自我评价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同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语言教育心理学论文

语言教育心理学论文

语言教育心理学论文语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探究语言教育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

它涉及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语言学习、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中个体认知心理、学习策略、情感和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旨在提高语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策略研究学习策略是个体在学习中采用的组织、计划和管理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技术。

学习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心理认知因素、策略的分类、策略的训练和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语言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持有的情感动机、认知动机和学习目的。

语言学习动机研究主要包括个体语言学习动机的形成机制、动机与语言学习成就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习动机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动机和目的,帮助教师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

三、语言学习焦虑研究语言学习焦虑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感受到的一种负性情感。

语言学习焦虑研究主要包括焦虑的成因、焦虑与语言学习能力的关系、焦虑的影响以及缓解焦虑的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学习焦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情绪,更好地适应语言学习。

四、语言态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语言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语言或使用该语言的人群所持有的情感态度、信念和偏见。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交流、理解和协商的过程。

语言态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包括个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态度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个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高语言使用的效果和普遍性。

综上所述,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以其广泛的研究领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

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

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2T02:37:56.94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5月9期作者:何璐[导读] 当代学生大多个性鲜明,处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人格尚不稳定,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何璐河南省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当代学生大多个性鲜明,处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人格尚不稳定,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学生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仅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亦能塑造健全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德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心理学指导下,将心理学与德育相融合,有助于促进德育稳定开展,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因此,应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并积极运用教育心理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引言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有益于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工作作用下学生群体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具体涵盖学生个性生成及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心理规律。

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学生教育工作,无论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层面,教育心理学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的重要性(一)有利于落实高校素质教育目标通过近年来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教育心理学教育将目标精准定位到了素质教育培育层面,旨在借助教师牵引、学生自主探究,培育心理健全、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

从教学经验看,教育心理学包含了五项基本要素,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将教育媒体与教学内容融入到了教育环境中。

在实践时教师可以通过预测、干预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牵引学生逐渐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

因此,与传统时期的单一型教学模式相比,多元化教学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辅助学生认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而实现对它们的有效解决,通过增强教学主体的心理健全程度,促进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探究的是人类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教育心理学关注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环境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育心理学注重研究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教育心理学还关注教育实践,旨在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促进教育的改进。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该理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了学习策略和元认知技能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育心理学的情感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其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习中的情感困扰和心理障碍等问题,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第三,教育心理学的行为发展理论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发展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者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激励机制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

科目:教育学心理学论文题目:《心理学自我个性分析》学院:美术学院班级:1114班姓名:谭振学号:2011107021409心理学自我个性分析摘要:心理分析可以做好心里治疗;能够完善心里教育;能够帮助自我个性发展。

通过三种方法去认识自我,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经验法——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反省法——关系中认识自我。

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

在自我分析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关键词:自我分析,成长经历,个性,气质,心理健康序言:我是一个处女座的男生,个性比较冲动、爱冒险、慷慨、天不怕地不怕,而且一旦下定决心,就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且脾气很大,不过都是炮仗颈,绝对不会放在心上,很快就会没有事。

有时候我说话会不经过大脑,心直口快,直肠子,好听的不好听的都一口气的都说出来。

工作上学习上,我做事情都很积极、热情有活力,乐观进取有自信,有明快的决断力,坦白率真、爆发力强,勇于挑战一切,对朋友也很讲义气,但是缺点就是做事比较急缺乏耐心粗心大意的,说话欠缺考虑,三分钟热度。

经过一学期关于心理学的学习,我学会了从心理学角度科学的分心自己性格上的优缺点,这让我更加客观的认识并了解了自己。

正文: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论,人格结构包括原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

原我:是人各种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体系中完全无目的的盲目的兴奋,包括各种欲望和冲突,是一种完全没有目的的能量储备,是来自本能寻求满足的动力。

性格和气质是在人的生理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所以由这两方面构成的个性当然是在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后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遗传因素对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我妈妈的性格也是开朗的性格,有想法也有远见,我性格的小部分来自于母亲,另外一大部分则来自于我的爸爸。

我从小一直是个乖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一步步走到现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一、团体箱庭的相关研究团体箱庭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融合了认知、行为和潜意识投射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

团体箱庭是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为参与者营造一个“自由且受保护”的心理空,从而让参与者更好地表现内在的自我。

在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受到团体成员的影响,通过对团体箱庭作品的共同创作,能有效地反映出参与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认知模式。

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连续的团体箱庭体验可以增强个体的内省和共情能力,从而触发自我治愈机制。

因此,团体箱庭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内部评价,还可以减少社交焦虑和回避,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二、团体箱庭作为心理分析方法的优势1.团体箱庭通过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潜意识的投射,不仅能反映出参与者深层地认知和行为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参与者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

2.团体箱庭将精神分析原理用于游戏体验中,能够让心理治疗的过程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御,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参与者的自我体验。

3.团体箱庭做为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能够让所有团体成员平等地参与其中,并且体验相同的团体情境,因此参与者的行为更具有可对比性,治疗效果更加全面。

三、团体箱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大学生团体箱庭课程设计是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以必须做好前期课程策划设计工作。

笔者设计的团体箱庭课程实施步骤如下:1.讲授有关团体箱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知识;2.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体验团队,每个团队控制在10人以内开展团体箱庭;3.实施过程采用由张日昇开创的限制性团体箱庭规则,并记录整个实施过程;4.每次活动结束后,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展开讨论与分享;5.每个团队应实施每周1次,至少连续5周的团体箱庭活动。

笔者将上述教学方法引入某高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某班级48名学生随机分为5个小组,开展每周1次,连续6周的团体箱庭教学活动。

为了验证该方法有效性,笔者在实施团体箱庭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使用由魏源编译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全部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分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变化情况。

笔者认为上述方法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与其他研究所得出的结果类似。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连续团体箱庭作品的观察,发现作品总体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冲突显现阶段、协调领悟阶段与理解整合阶段,说明随着团体箱庭的逐渐深入,参与者表现出更多的与团体成员的协作和配合性,通过共情和思考,逐渐调整改善自我的人际交往模式。

其次,团体箱庭前后的量表检测结果也体现出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通过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合,团体箱庭确实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论综上所述,团体箱庭作为一种有效的潜意识投射技术,不仅具有心理测量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共情和自我治愈的机制,达到治疗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将团体箱庭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具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际效果,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的。

并且,团体箱庭还能够弥补传统语言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缺陷,通过游戏的方法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性,从而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有此体现。

当代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当前高校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一心理抗压能力较弱女青年教师由“70后”、“80后”、“90后”这三个群体组成,由于她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较为稳定和优越,生活无忧无忧虑,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遇到困难时缺乏敢于担当、勇于解决的能力。

同时,生长环境的优越性使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是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导致了她们心理负荷加重,表现出情绪低落、孤僻、焦虑等心理症状,心理抗压能力与解决矛盾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心理与生理双重疲惫高校女青年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担负了学习、教学、科研压力,在学习上要不断进修,提升学历层次,在工作上要更新自我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开展科学研究与探索,特别是一些女教师步入婚姻,初为人母,还要担负抚育孩子与家庭的压力,这些多重压力导致她们身体呈现“亚健康模式”。

受女性特有生理特征的影响,女青年教师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内分泌紊乱,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情绪上的各种问题如紧张、激动、多愁善感、敏感等。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疲惫对女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必须及时疏导和缓解。

三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因为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交范围多以师生为准,高校排课时间相对分散,院系教师人数繁多,有的教师到教室上完课就走,教师之间除了必要事务外,很少交流;女青年教师多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谨言慎行,说话做事方面过分谨慎,易于产生对自己情绪过分压抑,难以融入集体,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二、当前高校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社会原因首先,高校女青年教师普遍受过高学历教育,综合素质较强,智力起点较高,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事业的追求和个人发展规划的期待值较高,面对众多的社会压力和责任时,她们既要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又要在压力与希望中前行。

由于两性角色的差异,社会习惯的将女性定位为“相夫教子”,“贤妻良母”。

人们愿意接受温柔的女性,而不愿意接受事业型的“女汉子”。

女青年教师必须在完成家庭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与男教师相比,她们的心理压力较重。

其次,由于高校福利分房制度的改革,青年教师与福利分房彻底无缘,女青年教师必须要靠自己的收入来解决住房问题。

“房奴”的出现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心理压力,为了解决生活成本过高问题,很多女青年教师要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外,到外单位兼职,赚取薪酬,缓解压力,这种高压力的工作对她们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次,社会的急剧发展,信息技术快速进步,教育体制深入改革,促使高校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始终要站立在学科的前沿,这对高校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在这种环境中,女青年教师不得不加强学习,提升知识水平,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学校原因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对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和教师关系较大的职称评审条件也逐年变化,难度加大。

女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的中坚力量,面对职称评审的条件与指标限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多种竞争制度,大多数都感到压力大。

因此,在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教师还要不间断的学习、进修、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女青年教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较强,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

另外,在高校中,女青年教师多数从事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相对来说,科研立项少,项目申请难度大,资助金额少,论文发表周期长,评价机制不均衡,这些状况也会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三家庭原因女青年教师步入婚姻殿堂,组成家庭后,不仅要面临职业压力,还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她们身兼教师、妻子、母亲等多种角色,在工作上,她们想事业有成,在家庭中,她们想孩子培养成功、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工作和家庭的兼顾与平衡,是女青年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如果这二者失衡时,她们就会陷入矛盾冲突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产后抑郁症”等症状,从而导致婚姻不幸福,工作消极,个人情绪更加消沉。

更有甚者,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如2021年福建福州市某高校英语老师郭某,其丈夫为在读博士,郭某产后一年由于抑郁症发作,爬上顶楼平台跳楼身亡,留下痛苦的丈夫与刚满周岁的女儿。

四自身原因受性别与自身生理状况的影响,女青年教师易于出现情绪波动,同时,她们心理状况也受自身人格特征的影响,表现出心理脆弱、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和敏感,对婚姻矛盾和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表现更为敏感,这也是她们在同等的社会环境与竞争压力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当代高校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加大社会扶持力度,对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女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己教学质量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因此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第一,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获得社会民众支持度。

社会中很多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人的心理治疗,没问题就不用接受教育和疏导,有些人还认为这都是个人心理问题,与社会无关。

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民众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社会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在社区、网络、媒体上开设心理咨询栏目,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给女青年教师提供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使其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惑时,能够获得各方的支持与及时的心理疏导。

第二,加大社会舆论支持,社会要积极发挥教育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宣传现代文明,营造男女平等与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给女青年教师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和职业保障。

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女青年的教师心理随访、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与疏导等工作,及时掌握她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诉求,减少她们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效疏导和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她们的工作热情与满意度。

二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为女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校内保障系统学校是女青年教师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要强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女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校内保障系统。

第一,加大对女青年教师的关注力度。

学校在管理体制上要提倡柔性管理,除了关心女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绩外,更要以人为本,多关心她们的生活、福利和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学校还要建立适当的鼓励机制,针对女青年教师中不同年龄、学历层次的需求,从解决思想问题、精神困惑、工作困难等方面多和她们沟通,解决她们的实际需要。

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为女青年教师创造公平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相关评价标准时公开、透明,根据她们的特点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女青年教师进行客观、规范、合理的评价,帮助她们实现人生的阶段性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一般都是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忽视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