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陇右诗与盛唐晚期审美文化风尚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诗在中国的古文学历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诚然,自古至今,无人可抹灭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超然地位。

杜诗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诗史”的称号当之无愧。

因此,笔者每次看到杜诗之后心动之余,对其中杜诗的主要风格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何为沉郁顿挫——沉郁顿挫的涵义1、“沉郁顿挫”一词的由来“沉郁”一词最早出于钟嵘的《诗品序》“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明。

”而沉郁顿挫显于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由此可见,“沉郁顿挫”也是杜甫对于自己诗风的看法之一,这也是被后人以“沉郁顿挫”评杜诗的原因之一。

2、沉郁顿挫小解何为“沉郁顿挫”?一时间,众说纷纭: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而陈延焯说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象外……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括》卷一)……自古至今,一代代大家对于“沉郁顿挫”的看法举不胜举,各有见解。

而笔者则偏于中规中矩的看法,如《辞海》中释义: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古人对于诗句锤炼大多比较严谨,杜甫于斟字酌词更是如此。

在《进雕赋表》中以“沉郁顿挫”评价自己诗文风格每字皆是其心血所化。

所谓“沉”,可见于语言厚重朴实,虽不张扬,但思想情感低沉到极致为扬而先抑;对于“郁”,可见于诗句表达的真挚含蓄,强烈的感情浓郁到极致而不发;而“顿”者,从字面上看指语句的停顿,而在杜诗中则不尽然,“顿”既有诗句表达之中的缓和之势,又有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之用,其暗含搭建厬而薄发的间歇的过渡桥梁之意;至于“挫”字,虽有挫折转折之意,但有在杜诗之中又另有天地。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承载了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受后世文人所称道。

然而,正是基于杜甫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状况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第一阶段:激情奔放的早期诗作杜甫早期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激情奔放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凸显了他的热衷和对人民疾苦的敏感。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呼声为主题。

例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雨水滋润万物、带来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同时也带有对大自然景象的艺术描绘,展示出杜甫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阶段:社会关怀与悲悯的高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杜甫的诗风逐渐趋于成熟和充实。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

例如,在《民安各自保》中,杜甫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间有味是清欢,蓬莱文章建安骚。

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现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他通过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乱和逐渐衰落的忧虑和悲伤。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保护人民安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太平安定的生活。

第三阶段:境遇逆境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晚年阶段,杜甫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生活的苦难,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人生的反思。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甫的简介资料作品有哪些诗词

杜甫的简介资料作品有哪些诗词

杜甫的简介资料作品有哪些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词优美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主要作品进行介绍。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生于唐肃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12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70年)。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先祖是唐初的功臣杜对。

杜甫幼承祖业,品行儒雅,博学有才华。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依然坚守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写实、直观、深沉,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诗人之一,歌颂人民的生活,感叹时代变迁,表达沉痛的社会现实。

二、杜甫的作品杜甫的作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初唐、盛唐和晚唐。

(一)初唐时期(717年-732年)在初唐时期,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清新明快,主题多与人生哲理、爱情、战争有关。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观公孙大娘弟》等。

(二)盛唐时期(738年-756年)在唐朝盛世时期,杜甫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他写的主题更为复杂,内容更为深刻,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登高》、《三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代表作品。

(三)晚唐时期(759年-770年)在晚唐时期,杜甫体现出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石壕吏》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自然价值,他的作品曾多次被节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赢得了永久的艺术地位。

三、结语杜甫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代表了唐诗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璀璨明珠。

杜甫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社会和人性意义,它们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杜甫诗歌诗风风格阶段一、杜甫早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

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

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

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唐代诗人杜甫的时代意义

唐代诗人杜甫的时代意义

唐代诗人杜甫的时代意义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扎根于乱世之中,以其深情短绪、直抒胸臆的作品感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杜甫的作品不仅表现了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社会风尚,更体现了唐代时期社会变迁和政治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杜甫诗作中所展示出来的时代意义。

1. 杜甫与乱世在唐代,国家政治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而正是这样混乱的社会背景下,杜甫通过他沉郁、坚韧、忧国忧民的诗歌描写方式,在其作品中对这个时期充满感慨与思考。

他以身临其境、直接观察到的景象为素材,将自己内心对战争、贫困、灾难等社会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愤怒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杜甫与社会变迁唐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善于捕捉时代脉搏,他饱含真情实感地描绘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苦痛和贫困。

他关注民众生活,在他笔下,百姓的冷暖悲欢、困苦和辛酸得到了生动纤细的刻画。

他的作品中折射出贵族腐败荒淫、官场黑暗以及底层社会在统治者掠夺下所受的苦难。

3. 杜甫与政治背景杜甫对时代政治背景有着敏锐的触觉,他洞察力出众地感知到朝政腐败和民生困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他通过批判官员腐朽堕落、妖言惑众等行为来呼吁社会正义和政治清明。

杜甫关注于时局动荡不安所带来的风雨飘摇和百姓苍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民众的觉醒与反思,同时呼吁政府能重视人民疾苦,改善国家治理。

4. 杜甫与文化影响杜甫以其真实细腻、深刻动人的诗歌风格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赋予诗歌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取向,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追求公正与救国情怀的象征。

杜甫通过其辛酸苦短但坚毅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批判精神激发了无数后来者对理想、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杜甫以其对乱世、社会变迁、政治背景等方面敏锐观察力和真挚表达方式而成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艺术大师之一。

杜甫陇右诗

杜甫陇右诗

杜甫陇右诗,在诗人生的诗歌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在国内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杜甫陇右诗作为陇右文化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当地学者和一些杜诗学专家的注重。

但客观而论,现有的研究还显得比较单薄和保守。

杜甫陇右诗的研究理应积极、主动、大胆地寻求一种更广阔、更开放的研究视角是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来审视陇右诗的意象化创作现象。

而这样的研究和探索,将有助于真实地透视杜甫客秦时的心态与诗歌艺术追求,也有助于杜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堪称一位用意象说话的圣手、其诗歌创作特色,若以一言以蔽之.即用意象说话。

而杜甫陇右诗的创作,可谓真正揭开了诗人自觉而有效地用意象说话的新篇章。

客秦时期是诗人诗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杜诗言志》说:“老杜生平诗,自去华适秦以后,为之一变。

”这为之变,不但休现在诗人生活方式、思想志趣的转变,更体现在其诗歌体裁形式和审美风格的转变。

以此为界;其诗歌创作告别辉煌的“诗史”阶段,而转入以律诗为主、用意象说话的新阶段;以沉郁浓重的悲凉之色取代了盛唐时期诗歌中瑰丽明亮的豪迈之气。

从而全面形成了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美学风格,并从此开启了中唐诗歌的一代新风。

所以无论是从杜甫的人生历程,还是从诗歌创作来看,去华适秦无异于这位“七龄思即壮,开日咏凤凰”(《壮游》)的诗圣的一次悲壮的“凤凰涅槃”。

客秦时期,还是诗人诗歌创作历程中一个难得的丰产期。

诗人用他的诗篇歌咏秦州的秋天,歌咏了心灵的秋天,也迎来了诗人诗歌创作的秋天。

但这是个金黄色的秋天,硕果累累,分外迷人。

就诗歌意象而论,陇右诗的意象深沉蕴藉又丰赡富丽,充分体现杜诗沉郁的风格陇右诗所蕴意象,其范围之广、数量之丰、意蕴之深、情致之远,是前所未有的。

诗人仕途上的失意,政治上的弃掷,生活上的困顿,这种现实际遇的不幸恰恰成为诗人的大幸.是它成就了这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诗圣。

而杜甫挂冠远游首选秦州做为求寄栖身之地亦属幸运之举。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杜甫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杜甫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摘要:杜甫一生游历了很多地方,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到京城求仕,后又客居陇右,晚年漂泊西南,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可谓是在漂泊中完成的。

他的诗中映射着诗人所到之处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诗歌地域景观风俗民情地域文化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此造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和传统。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对风俗民情的巨大影响,而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心理、性格、气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理环境、风俗民情的熏染。

《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其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1]即论述了地理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

《管子·水地》中也说道:“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宋之水轻功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

”[2]认为一方水土产生一方人的气质、精神和品格。

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作家的性格、心理、气质与审美好恶的影响自然不同,其作品的也必然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

这些前人也都有所论述。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认为:“大抵北人之文,猥琐铺敍,以为平通,故朴而不文;南人之文,诘屈雕琢,以为奇丽,故华而不实。

”[3]茅盾在《文学与人生》中说:“不是某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写出那种环境;在那种环境之下的,必不能跳出了那种环境,去描写出别种来。

”杜甫一生游历了中原、齐赵、长安、陇右、巴蜀等不同地域,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可谓是在漂泊中完成的。

他的诗中映射着诗人所到之处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杜诗中不同的地域景观杜甫的山水景物诗在杜甫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与诗人经历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密不可分的。

在不同地域中杜甫创作的诗歌也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景观。

杜甫于开元十八年(731)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颇轻狂”的日子,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许多诗章。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作者简介 � � 李宇林 ( - ), 男 , 河南鲁山人 ,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

心中 十分 不安 , 他 多么 希望 战火 早日 熄灭 万 方声 一概 吾 道竟 何之 � � � , 人 民得 (同上其四 以 生存 . 但是 � 中 事 反复 , 俯 仰悲 身世 溪 风为 飒然 (同上其十二 � , 事与 愿 违, 当 想 到 "邺� 死人 � 积如 丘" 的唐 � 军惨 败和 � "诸 将已 茅土 � " 的 � 无功 生 涯能 几时 常 在羁 旅中 ( 遣兴三首 其二 晋爵 时, 诗人 便发 出了 "载 躯谁 与谋 "� 的 感慨 . 其 丈 夫贵 壮健 惨 戚非 朱颜 � � (同上其三 忧国 � 忧民 之情 , � 溢 于言 表. � 诸如 此类 � 关心 � 时事 的诗 大 哉乾 坤内 吾 道长 悠悠 ( 发秦州 句在 � 陇右 诗中 屡见 � , 例 如� � � � 常 恐死 道路 永 为高 人嗤 ( 赤谷 西 征问 烽 � 火 心 折此 淹 留 二十首 飘 蓬逾 三年 回 首肝 肺热 � � � ( 秦州杂诗 � � ( 铁堂峡
肃 宗乾 元 二 年 (
年 ) 秋 , 杜 甫 辞 去了 华 州
苦 而忘 怀国 事和 人民 , 他 身处 逆境仍 关注 着平 叛战 争 , 仍 关怀 着饱 受战 乱之 苦的军 民 , 忧国 忧民 之情 其 黄叶
司功 参军 的职 务, 携妻 带子 , 跋 山涉 水, 来到 了秦
州 (今甘 肃省 天水 市 � ) 在秦 州生 � 活了 三个 月左 右, 始 终萦 绕于 胸怀 , 试 读他 的陇 右诗 遣兴 三首 � 后 为生 活 所迫 , 又移 居 同谷 (今 甘 肃省 成 县 ) 到 一, 其二 了同 谷以 后, 生活 更加 艰难 � 下 马古 战场 四 顾但 茫然 风悲 浮云 去 � � , 几 乎陷 入了 绝境 只 寓 陇右 的 � 近四 个 月里 , � 杜 甫 共写 下 了 首诗 这 今 人尚 开边 汉 虏互 胜负 封 疆不常 全 � 些 诗内容丰富, 艺术精湛, 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 将 三 军同 晏眠 � 位 � 其陇 右诗 在抒 � 情方 面亦 � 颇具 个性化 特征 , 能 给 高 秋登 寒山 南 望马 邑州 降虏 东击 胡 � � � 愿 闻甲 兵休 邺 中事 反复 死 人积如 丘 � 土 载 躯谁 与谋 一

杜甫诗歌分期及年谱

杜甫诗歌分期及年谱

杜甫诗歌分期及年谱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参考文献

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参考文献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中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以“豪放、激昂、开朗”著称。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文学艺术价值,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史影响,以及个人对此的理解和观点。

一、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1. 杜甫诗歌在唐代的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广为流传,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之显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杜甫诗歌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杜甫诗歌在唐代之后,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后世诗人誉为“诗史之盛唐”,对后世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杜甫诗歌的文学史影响1.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悲悯人生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时代变革的关注,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杜甫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开创了古典诗歌的新局面,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时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杜甫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在唐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杜甫生涯五个时期及其重要创作

杜甫生涯五个时期及其重要创作

杜甫生涯五个时期及其重要创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

其一生坎坷,历经战乱,但仍关注国家民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根据其生平经历,可将其创作生涯大致划分为五个时期。

1. 初唐时期(公元746年-公元755年)
杜甫在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以咏史抒怀为主,作品多表现出对先贤的崇敬和对时政的关心。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春望》、《月华》等。

2. 盛唐时期(公元756年-公元760年)
杜甫盛唐时期的创作以关注社会现实为主,作品充满忧国忧民之情。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北征》、《三吏》、《三别》等。

3. 流浪时期(公元761年-公元770年)
杜甫流浪时期的作品多反映其流离失所的生活,以及他对国家民生的牵挂。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佳人》、《月夜忧思》等。

4. 成都时期(公元771年-公元779年)
杜甫在成都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友情亲情等。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登高》、《春夜喜雨》等。

5. 晚年时期(公元780年-公元789年)
杜甫晚年时期的作品多表现其对人生、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

综上,杜甫生涯的五个时期各具特色,但其关注国家民生、咏史抒怀的主题贯穿始终。

他的创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一、生平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曾经历了辽东、太原等地的流亡生活。

他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深感忧虑,以独特的视角刻画了当时社会现实。

二、早期经历杜甫少年时在家庭遭受了不幸丧失财产并且被掳为奴隶,这段经历使他对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后来他放逐到长安,在寒窗苦读中广泛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培养了自己的才华。

三、友谊与影响杜甫与另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有一段深厚的友谊。

他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通过写诗来表达情感、思考人生。

这种交流与启发成为了双方创作风格上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作品特点1.热爱国家和人民:杜甫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百姓和社会的真实之情,描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困境和历史变迁所带来的苦难。

2.反映时代矛盾:他以饱满的激情创造出深沉而感人的诗作,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评,使他的诗具有时代性。

3.抒发个人情感:杜甫创作了大量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情感状态的诗歌,例如怀古咏史、游吟颂辞等。

4.表现自然景物:他善于运用典型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性。

五、代表作品介绍•《登高》: 揭示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月夜忆舍弟》: 表达对逝去亲人之思念;•《前出塞九首》: 追溯历史,反映战乱时期烽火连天。

六、影响与评价杜甫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他以其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开创了壮丽而悲凉的诗歌传统,被誉为“诗圣”。

以上是关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的简要介绍。

通过深入研究杜甫及其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贡献的重要性。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发展、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这主要源于他年轻时期的壮游经历。

在壮游期间,杜甫接触到了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些经历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因此,他的早期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向往。

然而,杜甫的诗风并非始终如此。

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困守期间,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身历其境,感受到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风格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

杜甫的诗风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既是他个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的体现。

最后,当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结束了流离与战乱之中的痛苦之时,他的诗风又有了新的变化。

蜀中清新秀美的自然风物和远离政治的波澜、战争苦痛的安定生活,使得杜甫开始以一种更为宁静自适的心态去把握生命,审视生命,体验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得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反映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清新自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他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烙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一、时代背景
1. 唐朝开创之世
•杜甫活动的时期是唐朝,这是一个繁荣富庶、文化辉煌的时代。

•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影响杜甫一生的重大事件,也是唐朝最大规模的内乱之一。

•大规模战争和社会动荡给杜甫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关注。

3. 社会阶层分化
•唐代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贵族与士人、地主与农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杜甫作品中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下层人民困境的关怀。

二、思想特点
1. 爱国情怀
•杜甫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对祖国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怀念盛唐时期的繁荣和风光。

•杜甫笔下多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呼吁官员奋发作为,挽救危亡。

2. 客观写实
•杜甫追求客观真实的描述,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细致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色。

•他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场景。

3. 慷慨豪放
•杜甫善于运用铿锵有力的辞章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坚定而慷慨的语言批评社会不公与弊端,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结语
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创作代表着唐朝时期社会背景与思想特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简要介绍了杜甫活动时期的时代背景,并重点分析了他爱国情怀、客观写实和慷慨豪放等思想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并体会到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一、背景介绍1.1 杜甫的生平背景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属于巩临派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1.2 唐代诗歌的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被誉为“诗人的盛世”。

唐代的诗歌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风格的特点2.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杜甫的诗歌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著称。

他的诗作着重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苦难,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民众困境的关注。

他的诗作通常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温暖,并反映了他自己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真切关怀。

2.2 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壮美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豪放的笔墨来表现景物和情感。

他的诗作采用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2.3 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杜甫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

他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处境,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怒。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历史典故和时事评论,展现了他对时代潮流的敏锐触觉和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度。

2.4 人文关怀和个体情感的抒发杜甫的诗歌中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个体情感的抒发。

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个体遭遇的关注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表达了对人生苦短、人类命运脆弱的深深感慨,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三、形成杜甫诗歌风格的原因3.1 个人经历的影响杜甫的个人经历对其诗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战乱和家庭不幸。

这些经历使他对民众的苦难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在他的诗歌中得以充分表达。

3.2 社会背景的影响唐代是一个号称“开元盛世”的时代,但也面临着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实用版】
目录
一、杜甫流寓陇右的背景
二、杜甫诗歌中对甘肃自然风光的描绘
三、杜甫诗歌中对甘肃历史文化的体现
四、杜甫诗歌中对甘肃人民的生活描写
五、杜甫诗歌对甘肃的印象总结
正文
杜甫诗歌的甘肃印象
乾元二年(759 年)初秋,时年 48 岁的杜甫走上了流寓陇右的甘肃之旅,用诗史之笔描画出多彩的甘肃印象。

杜甫西行首途,是翻越陇坂进入甘肃(陇右道),诗笔首先着墨陇坂、崆峒。

陇坂别称陇山、关山。

道路九转,从关中东来的人走到这里常常踌躇不前。

他在由陇入蜀时写《青羊峡》: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

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

”就是借吴山、莲花山、崆峒山等来显示陇山的突兀高耸,意谓寥廓之地隐伏难见,已极宇宙大观。

杜甫诗歌中对甘肃自然风光的描绘,不仅仅局限于高山峻岭,还包括了对河流、峡谷的赞美。

例如,他曾在《黄河》一诗中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表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也展现了甘肃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

此外,杜甫还以甘肃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创作了许多诗歌。

例如,《崆峒山》一诗,描绘了崆峒山的神奇和古朴,表达了对这一历史文化名山的敬仰之情。

在杜甫的诗歌中,还可以看到对甘肃人民生活的描写。

他在《石壕吏》一诗中,通过叙述石壕吏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甘肃人民的艰难生活状况。

这些诗歌都表明,杜甫在甘肃期间,深入民间,了解民生,关注社会,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诗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总之,杜甫诗歌中的甘肃印象,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对历史文化的体现,还有对民生的关注。

陇右地方文学与唐代文学结合研究的_省略_仕活动与文学_以关陇地区为中心_焦会琦

陇右地方文学与唐代文学结合研究的_省略_仕活动与文学_以关陇地区为中心_焦会琦

收稿日期:2013-09-23作者简介:焦会琦(1977-),男,陕西铜川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硕士。

陇右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陇右地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荟萃,多民族在这里相互杂居、和谐相处。

中外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补,既为陇右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又在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进程中使陇右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使陇右文学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多元的文化生态。

唐代关陇地区山川雄奇壮阔,民风淳朴刚强,文化积淀深厚,既是全国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作为中国封建选官取士制度的产物,士人求仕,历代有之。

但历代士人求仕的深度、力度、强度似乎都不及盛唐士人来得丰富和深沉。

这场长达半世纪的求仕热潮,一方面内在地制约或决定盛唐文学的发展走向,同时又深刻地影响一代士人的人格、生活、审美理想。

所有士人都在求仕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做了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的表演,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之一笔。

由此为研究切入点,可以了解唐代文学的某些原生状态,加深对唐代文学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重建,亦不无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受地域的偏僻和“陇右无文”观念的束缚,学界对陇右文献、文学缺乏应有的关注,陇右文学研究明显薄弱,将陇右地方文学放在中国文学宏观背景下研究的成果可谓少之又少。

由天水师范学院霍志军、安涛先生合著的《盛唐士人求仕活动与文学——以关陇地区为中心》(以下简称《盛唐求仕与文学》)一书,近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首次对数量众多、现象纷繁的盛唐求仕文学作了整体研究,填补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同时,该书对于学界深化对关陇地区文化、文学生态的认识无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对于学校陇右文化学科的建设亦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出版后引起国内学界相关学者的广泛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遣兴五首》中,诗人不是咏物或写历史,纯 粹是表达一种内心的感觉或感叹。“兰摧白露下, 桂折秋风前”的寒凉引动的愁绪,“嵇康不得死,孔 明有知音”中古人的遭遇牵动的感叹,“穹庐莽牢 落,上有行云愁”的时事悲慨激荡的痛苦,都使诗 歌的审美内在结构发生变化。这些诗歌是作者对 一时一地瞬间情绪的全面把握,至夔州所写的《秋 兴》八首,便将这种感兴自然和命运的感觉与深沉 的心理思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种诗学精神 的变化,使杜 甫 陇 右 诗 中 的 意 象 意 境 发 生 了 连 锁 反应。这种变化归根结底是在时代政治变化与审 美风尚变 迁 的 双 重 影 响 下 完 成 的。 稍 后 韩 愈、孟 郊、李贺等人 诗 歌 精 神 的 质 实、意 境 的 怪 谲、句 法 的奇异、审美的峭拔等,都是源自杜甫。
审美风尚的变化也是其内在的变迁趋势。盛唐晚 期独特的时代审美风尚催生了一些经历过盛唐巅 峰时刻的作 家 作 品 内 涵 的 变 化,杜 甫 就 是 其 中 最 具有代表性的得风气之先的诗人。其作品中涌动 着盛唐普遍 的 时 代 精 神 与 艺 术 精 神,乾 元 间 的 陇 右诗和入蜀 后 的 诗 歌 里 面,也 明 显 呈 现 出 了 盛 唐 诗歌美学向中唐诗歌美学的新变。
杜甫的陇右 诗,一 方 面 气 势 恢 宏,如 乾 坤、天 地、日月、百年、万里等词语的常用,表达了盛唐精
第3 期
张文静: 杜甫陇右诗与盛唐晚期审美文化风尚
·15·
神的巨大内涵; 另一方面,作品选材出现了新的倾 向,如物象渐趋琐细、渺小、残破等,表达了时代变 化中新的气象和审美风貌。这便是李泽厚所说的 “不一样的盛唐”,也是本文所说的盛唐晚期审美 风尚主导下的诗风变迁。
·1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杜甫复杂、矛盾、动荡的内心世界。从题材 上看,杜甫陇右诗主要有咏物、纪行、遣兴抒怀、寄 赠怀亲等类 型,诗 人 在 对 外 在 社 会 现 实 进 行 把 握 的同时,更多 地 通 过 诗 篇 发 掘 与 探 索 复 杂 多 元 的 内心世界。尤 其 是 咏 物 诗,选 材 趋 于 琐 细、凡 俗, 意象审美趋 于 心 理 体 验,逐 渐 呈 现 出 以 小 见 大 的 审美思路,与前期诗歌主题直呈现实、壮阔大美有 着明显不同。
一、陇右诗的艺术新变
杜甫于唐肃 宗 乾 元 二 年 秋 天,离 开 陕 西 华 州 西向秦州。此 时 诗 人 经 历 了 现 实 的 种 种 苦 难,早 年强烈的外 向 型 现 实 精 神 渐 变 为 对 社 会 问 题、自 我命运、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其陇右诗,在主题 内容、意象选 择、形 式 结 构、审 美 风 格 方 面 均 有 明 显的变化,除 了 与 诗 人 的 经 历、年 龄、现 实 处 境 相 关外,本质上也是一种美学性的变化,它与盛唐晚 期追求的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审美风尚有间接关 联。此时的唐诗艺术中,盛唐余波虽在,然而部分 诗人的作品 在 主 题 内 容、艺 术 风 貌 方 面 都 已 有 了 新变,尤其是杜甫,其陇右诗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呈 现出的变化是具体而鲜明的。
如《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 史参三十韵》、《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 两阁老五十韵》,诗人以精心锤炼的诗句表达了对 外在景物 与 自 我 精 神 状 态 的 奇 异 体 验,“微、瘦、 干、腻、萧萧白、片片黄”等语虽然生新、突兀,但极 为细腻深曲地表达了作者的独特体验,与“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直抒胸臆相比,体现了陇右 诗独特的审美风貌。再如《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 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秦州见敕目,薛三璩 授司仪郎、毕四曜除监察; 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 兼述索居,凡三十韵》等,诗中以拗健的描绘和深 曲的典故,将 内 心 遭 遇 和 对 朋 友 诉 说 时 的 心 灵 激 荡细致入 微 地 表 达 出 来。 与 王 勃、陈 子 昂、李 白、 王维、孟浩然等人相比,此时的杜甫深深地触摸着 自己内心最 深 处 的 焦 灼 与 痛 苦,不 再 外 向 热 烈 地 高歌,只 是 内 敛 深 沉 地 低 吟。 陇 右 诗 中 的“遣 兴 诗”与此前纪实、直陈社会现实的作品相比,更多 地通过写景咏物或感兴自然、宇宙、历史来抒发内 心情怀。诗人将文人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和对自 我和宇宙时 空 的 感 叹 交 织 在 一 起,使 诗 的 内 在 意 义更为凸显。
《佳人》以深居幽谷、遗世独立的“佳人”为核 心意象,具 有 深 远 的 隐 喻 性。 在 整 体 隐 喻 中 又 有 修竹、翠柏等局部的隐喻,将自己的遭遇、体验、叹 息深深地融 入 其 间,诗 意 结 构 中 呈 现 了 一 种 由 外 而内、由浅而深的思维特点,十分符合当时艺术领 域内意蕴浓重、寄托深远的美学趣味,与早年所写 的直抒胸臆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 30 卷 第 3 期 2012 年 6 月
【河洛文化】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Vol. 30 No. 3 Jun. 2012
( 二) 艺术风貌的新变 杜甫陇右诗中延续了天宝年间的“诗史”式思
维,在复杂特 殊 的 地 域、历 史 人 文 环 境 中,呈 现 出 更为险怪奇绝的艺术风貌与深蕴的悲剧情调。诗 歌通过独特 迥 绝 的 转 化,走 向 了 折 拗、深 曲、险 绝 之境。这是历 史 环 境 与 审 美 风 尚 催 生 的 产 物,一 些诗句的锤炼也鲜明地呈现出美学精神的新走向 和新风貌。
( 一) 主题趣味的新变 流寓陇右的 三 个 月,是 杜 甫 一 生 中 极 为 艰 难 的时期,在饱 经 战 乱、内 忧 外 困 的 间 隙 中,诗 人 对 自己多年来的思想经历、自我追求、以及社会重大 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整理。因此,陇右诗中
收稿日期: 2011 - 12 - 08 作者简介: 张文静( 1975 - ) ,女,甘肃天水人,讲师,硕士。
关键词: 杜甫; 陇右诗; 审美风尚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10( 2012) 03 - 0013 - 04
杜甫创作于乾元二年( 公元 759 年) 秋冬的 117 首陇右诗,是整个杜诗中相对独立的模块。其 中呈现了杜诗思想艺术的重要新变: 内容上,此前 杜诗注重对 外 在 社 会 生 活 的 反 应 与 干 预,流 寓 陇 蜀期间则更 多 地 转 向 了 对 文 人 内 在 宇 宙 精 神、心 理感悟的表达; 艺术形式上,陇右诗呈现了意象怪 异、意境险 绝、音 韵 折 拗、风 貌 多 样 等 特 点。 这 些 变化固然与 诗 人 所 处 的 社 会 政 治 环 境、个 人 身 世 遭遇有直接 关 系,也 与 当 时 盛 唐 晚 期 独 特 的 审 美 文化风尚有间接关联。
二、审美文化风尚对陇右诗的影响
杜甫陇右诗呈现出来的审美新变与盛唐晚期 的审美风尚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大动荡的年 代,渗透着盛唐时代的恢宏壮丽,又迸发了中晚唐 艺术精神的 精 致、复 杂,内 敛。 因 而,杜 甫 陇 右 诗 中的审美新变是在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凸显出来的。
唐代的历史分期与文学文化史的分期之间稍 有差别。文学 史 上 一 般 认 为,盛 唐 时 期 指 开 元 初 至唐代宗大历初年( 公元 713 - 766 年) ,这一阶段 是唐代政治、经 济、文 化、文 学 走 向 全 面 繁 盛 但 同 时又潜伏变化趋势的时期。在文化发展走向上有 研究者认为,武 则 天 光 宅 元 年 至 唐 玄 宗 天 宝 十 四 载( 公元 684 - 755 年) ,是唐代文化最繁盛的时 期。[2]然而,在审 美 风 尚 变 化 的 过 程 中,无 论 文 学 史还是文化 史,抑 或 社 会 发 展 以 及 杜 诗 变 化 的 表 象等角度,都可将杜甫生活的 后 一 时 期,尤 其 是 “安史之乱”后至流寓陇蜀之间的阶段称为盛唐晚 期。整个时代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早在“安史之 乱”前就已经渐露头角的新的审美气息得以凸显, 这种气息与 盛 唐 的 恢 弘 壮 阔 接 续 起 来,形 成 了 盛 唐晚期独特的审美面貌。它清晰地体现在雕塑、 建筑、服饰、乐舞、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和人们的 日常生活中。《新唐书·五行志一》云: “元和末, 妇人为圆环 椎 髻,不 设 鬓 饰,不 施 朱 粉,惟 以 乌 膏 注唇,状似悲啼者。”[3]中唐时期审美风习呈现出 来的鲜明变化,其实在盛唐晚期已经崭露头角,盛 唐前期各类 艺 术 中 展 现 出 来 的 雄 浑、壮 阔、简 洁、 浪漫的审美 气 息,渐 变 为 精 细、尖 巧、繁 缛、质 实。 作为诗歌艺 术,势 必 会 受 到 这 种 审 美 环 境 改 变 的 影响。杜甫开元年间与“安史之乱”前后诗歌风貌 的变化,不仅 与 诗 人 的 年 龄、经 历 相 关,更 与 审 美 环境的微妙转型相关。有学者认为: “尽管‘安史 之乱’标志着唐代社会的转折,但是千仞高峰并不 会在瞬间便 跌 入 万 丈 低 谷,尤 其 是 在 意 识 形 态 领 域,人们绝不 会 轻 而 易 举 地 放 弃 经 一 个 世 纪 所 建 立起来的抱 负 和 理 想…… 由 于 信 念 未 泯、真 气 犹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作于天宝七 载,是杜甫长安困守时期求人 援 引 的 一 篇 作 品。 诗中融入简 洁 的 叙 事 与 直 接 的 抒 情,虽 也 将 自 己 的身世经历融入其中,但没有深曲、宛转的暗示与 象征,尤其结尾句气势雄壮、恰如一峰突起直截了 当,风格清晰透彻,与盛唐时豪迈、自信、灵动的时 代审美风尚完全契合。而陇右诗所呈现的主题趣 味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大变迁时所追求的个性、怪 诞、深邃、繁缛息息相关。它渐渐影响着诗人的审 美理念,审美 风 尚 渐 渐 潜 形 于 这 个 发 生 巨 变 的 时 代,当许多作家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和琢磨时,杜甫 已经从容地在诗歌中体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
杜甫陇右诗与盛唐晚期审美文化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