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在这样的新业态下,如何加强资产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以及持续清收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了各大银行面临的两大挑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银行资产业务,可以有效的盘活许多银行不良资产,完成企业的低成本融资,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提高资产处置效率。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可预见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贷款机构按照一定结构把多笔住房抵押贷款打包组合作为抵押资产发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给住房按揭贷款等长期信贷开拓了二级市场,这样的运作模式就是现在资产证券化的雏形。

对于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发起者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扩大业务规模。所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条总资产并不会无限扩大,但盈利能力却可以持续增长的路径。对于投资者而言,资产支持证券不是单一品种证券,而是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创造出投资者需要的特定证券品种,具有特定的到期日、偿付结构和收益率,满足不同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利率的不同偏好。适合证券化的资产一般未来现金流稳定、可以预测,且资产的原始资料完整、有效。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组合资产要比单个资产更具投资价值。住房抵押贷款具有适合证券化的一切特征,住房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首选品种。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是最先被证券化的银行资产,也是目前证券化最彻底的银行资产。而在我国,由于受到监管制度和投资环境的限制,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还未能形成规模。

正因为资产证券化对“供需双方”都大有裨益,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是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债券类别,2014年末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占债券总存量比重超过25%。最近10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与GDP的比值都在50%以上。

然而在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却没那么顺利,我国最早于2005年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暂停,2011年重启,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力推进。近三年以来,虽然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15年底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7178.89亿元,占国内债券市场规模不到2%,仅占GDP的1%,而全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占银行贷款规模仅0.4%。比规模小更严重的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萎靡,一级市场都是银行在参与,二级市场基本停滞。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控制证券化业务整体风险,监管层提出对进行证券化的资产更为严格的审查要求。从供给方看,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功能在于将风险资产由表内转向表外。然而,目前正是中国经济的下行期,资产质量下降,信贷需求不足。所以商业银行对于优质贷款宁愿持有到期,因为证券化过程不仅需要让渡一部分收益给投资者,而且把优质贷款转让出去,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替代贷款。但是在前些年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却也没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那时扩大表外业务的任务呗银行理财产品所抢夺过去。银行理财就好比资产证券化的简化版,其流程简单,参与方较少,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商业银行纷纷利用发售理财产品在表外从事信贷投放,并一度形成中国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所以无论是经济上行期还是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始终都没有强烈的证券化动力。

从需求方看,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都只限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不允许直接投资证券化产品。而且,由于沪深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相互割裂,银行类资产支持证券作为资产支持证券的绝对主力被银行间市场垄断,这意味着大多数非金融企业也被排斥在投资者之外。尽管监管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全国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可以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但由于市场上资产证券化产品普遍期限较短,资产池加权平均剩余期限平均值不到18个月,难以满足适合于中长期投资的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者的需求,造成这些金融机构的投资规模也十分有限。2015年末的数据显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56.6%为银行机构之间互相持有,且少数资金充裕的大行交互持有现象突出。在国外成熟市场,银行、保险公司等构成了高级别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而对冲基金、私人投

资者、资产管理公司等构成了低级别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相比之下,国内投资者类型单一,投资偏好集中,风险并没有真正从银行体系转移出去。

综合以上的因素来看,由于市场存量规模小,证券化产品流动性普遍较差,一级市场的投资者通常采取持有到期策略,二级市场交易基本停滞,难以培育出独立成熟的收益率曲线。没有二级市场流动性的产品,投资者必然要求流动性溢价,对一级市场定价带来一定的影响。发行利率定价偏高,与贷款利率的利差空间收窄,银行和中介机构盈利空间不大,反过来也影响了银行出售资产进行证券化的动力。

总之,我国当下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缺乏由供需双方推动的内在动力,更多的是由政策推动着由注册到审批,从试点到铺开,才导致如今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缓慢。

尽管现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很多不足,但仍要看到近年来其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潜力。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家决策层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将为“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商业银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挥着多重作用:既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提供者,又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票据的承销商;既是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投资人,又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托管人。因此商业银行更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契机,持续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商业银行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大有可为。

一是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逐步化解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的化解需要一个过程,在化解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产能过剩企业往往无法从银行获得新增信贷资源的支持,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企业优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贴现而获得转型发展之机,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而商业银行将产能过剩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后,也可以重新恢复对这类企业的服务能力。

二是通过结构化方式增信,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将基础资产分层,往往可以起到增信作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随着利率进入下行通道,社会融资成本将不断降低,商业银行推进证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