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某一种或某些种类的资产转变为可进行交易和分散所有权的证券工具,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
资产证券化曾被认为是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且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风险分散。
在国外,资产证券化已经成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对策,以期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仍面临一些问题。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较为滞后,规模较小。
截至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发行数量较少。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累计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数量不足2000只,资产规模也不足1.5万亿。
尤其是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明显偏小。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缺乏多元化产品。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多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和企业应收账款等领域,产品种类缺乏多样性。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市场上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差,无法有效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监管仍需完善。
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审批程序繁琐、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投资者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导致市场不够规范。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风险管理仍需加强。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从风险的角度来重新配置资产和责任,然而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风险管理方面尚存在不足,如信用风险管理、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其良性发展。
应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定更加友好的政策和法规,简化审批和注册程序,促进市场发展。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分析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具有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证券,使其能够被投资者交易。
这种金融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分散风险。
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中国也在逐渐得到推广。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全球范围内和中国国内两个方面来进行。
在全球范围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已经涉及到多种资产类型,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企业应收账款等。
在美国,资产证券化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金融手段。
在欧洲,资产证券化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
在亚洲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在不断尝试资产证券化,推动其在该地区的发展。
在中国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也日益活跃。
自199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开始尝试资产证券化,但是由于监管政策不够完善、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等原因,导致资产证券化一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开放,资产证券化逐渐受到了政府和市场的重视。
2013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资产支持证券业务的通知》,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中国证监会、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更为成熟的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在房地产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企业应收账款等领域都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2019年,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达到了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2%,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参与主体也在不断增加,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
在监管政策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市场透明度。
虽然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市场参与者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2024年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范文
《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金融脱媒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明显。
在我国,金融脱媒的趋势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1. 银行业务结构变化金融脱媒现象使得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增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逐渐被分散。
银行需要调整业务结构,适应这一变化。
在存款方面,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创新型存款产品逐渐受到市场欢迎;在贷款方面,企业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对传统信贷业务形成冲击。
2. 竞争格局的改变金融脱媒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竞争激烈。
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竞争;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竞争压力。
3. 技术创新的挑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挑战。
银行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1. 调整业务结构,优化服务模式面对金融脱媒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调整业务结构,优化服务模式。
在保持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多元化金融服务。
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2. 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3. 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银行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
同时,要加大线上渠道建设力度,拓展线上业务范围,提高线上业务的盈利能力。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开始于2005年;而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期间暂停;于2012年重启。
此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政策,通过扩大试点范围、简化发行流程、拓宽交易场所等方式,促进国内资产证券化行业发展。
一、政策环境宽松、资产证券化市场迎来井喷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多部政策文件出台,将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由最初的两家试点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扩充至大型股份制银行。
至2014年11月,授予27家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其中包括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上市流程逐步简化,从双重审批制,向“银监会备案+央行注册”转变2014年11月,银监会下发1092号文,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15年4月,央行发布公告,已取得监管部门相关业务资格、发行过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且能够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央行申请注册。
自此,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正式从原先的审批制向银监会备案制与央行注册制转变,大大简化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流程,缩短上市流程。
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发行流程简2014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井喷在多项政策刺激之下, 2014年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出现井喷,全年发行2828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2015年1-4月,已发行518亿元资产支持证券,超14年以前全年发行量。
另一方面,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类型也不断丰富,租赁租金、信用卡应收款、不良贷款等都在逐步加入证券化行列。
未来,随着政策逐步落地,资产证券化或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2015年1-9月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208亿元基础资产类型逐步丰富二、小银行资产证券化水平低、发展空间大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5月15日的讲话中提到:“我国现在的贷款余额大概接近93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接近88万亿,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余额是3000亿元,相当于整个贷款余额的0.3%。
资产证券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资产证券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它能够将一些较为稳定的现金流或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资产证券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
一、市场需求低迷尽管资产证券化在理论上具有很多优点,但实际上市场需求一直很低迷。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规模往往较大,且需要相对较高的交易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了解不足,或者是在产品设计、评级、交易等方面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评级问题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评级是投资者判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然而,尽管国际评级机构已经加强了评级标准,但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评级仍然被认为是一个问题。
一些评级机构因过于宽松的评级标准而被指责,这导致了不良的资产池被认为是高度安全的,进而对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交易成本高昂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成本通常很高,主要是因为需要各个机构之间的协作。
例如,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发行人需要与评级机构、承销商、律师、信托公司、贷款服务等机构协商;而在交易时,还需要与证券交易所、托管机构等机构合作。
由于这些机构的服务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因此交易成本显得相对较高。
四、监管缺失资产证券化在国内目前缺乏严格的监管,这可能引起太多的不规范行为。
例如,一些机构可能会发行一些非常规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采用的是非常规的资产池、评级或结构形式。
这些行为虽然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利润,但如果风险预警机制不足,就可能随时出现风险。
五、进一步创新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让资产证券化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等。
此外,也可以尝试推行风险预警机制,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提升社会信任。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资产证券化最早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便成为金融市场中主流的直接融资工具,并于2005年在我国开始正式试点。
通过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分析,将其从试点阶段到高速发展这十余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问题政策建议一、绪论资产证券化是指利用结构金融理论支持下的相关技术,对符合证券化要求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投资需求并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的证券。
它主要是通过发行证券从而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更具体的来说,某些特定的资产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以产生稳定的并且可被预见的现金流,通过过结构安排,将部分资产中的收益和风险要素重组与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将缺乏流动性但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换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的并且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的过程。
200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开始正式试点,在这十余年间业务发展有过高速前进亦有停滞不前。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当前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与推进,必将迎来一轮新的机遇。
因而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建议。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一)探索阶段:20世纪末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的以土地为标的物的“三亚地产投资券”为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先例。
在那之后,不良资产证券化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与肯定,资产证券化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但是,前期的探索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漏洞,例如法律法规、信息披露等方面从根本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试点阶段:2005年2005年3月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次试点,试点以来的第一个规范化项目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第一期“开元”CLO项目。
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
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1.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那可真是有着巨大的潜力啊!就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来。
想想看,那些原本沉睡的资产能够被唤醒,为经济注入强大动力,这多厉害呀!就像支付宝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方式一样,资产证券化也能给金融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 你说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前景会不好吗?怎么可能!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无数机会的大门。
比如房地产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能让更多人参与投资,不是很棒吗?这就好像大家一起合力推动一艘大船前进。
3.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那绝对是让人充满期待呀!就如同春天里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
像共享经济一样,资产证券化也会创造出各种新的可能,让人们的财富管理变得更加多样化,这难道不让人兴奋吗?4.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肯定会大有所为啊!它就好像是给经济安装了一个强大的引擎。
举个例子,那些中小企业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可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这不就像给它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吗?5.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未来,那可是一片光明啊!它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资产证券化能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这多有意义呀!就如同给建设工程添砖加瓦。
6.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难道不值得我们看好吗?当然值得!它就像一个魔法棒,能变出许多惊喜。
就拿不良资产处理来说,通过资产证券化能有效化解风险,这不是很神奇吗?7.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前景,那肯定是相当乐观呀!简直就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想想那些闲置的资产都能变成有价值的证券,这不是给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吗?就像给干涸的土地带来了滋润的雨水。
8.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未来道路,肯定会越走越宽啊!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宝藏盒子。
例如在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可以推动文化创新,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给文化的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9.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那是有着无比广阔的前景呀!就像一艘巨轮驶向远方。
看看那些金融创新的成功案例,资产证券化也一定会取得辉煌成就,这不显而易见吗?10.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绝对会令人惊叹不已啊!它就像一阵春风吹遍大地。
202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
202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和发展。
作为一种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不仅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还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宽,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筹集资金,市场上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层出不穷。
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和企业资产证券化(ABS)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
这些产品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
投资者群体逐渐成熟: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教育的深入,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群体逐渐成熟。
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开始关注和参与资产证券化市场,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不断提升。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但整体上仍显得不够完善。
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空白和监管套利现象仍然存在,给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在资产估值、评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
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不足:资产证券化涉及的风险复杂多样,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目前,部分参与机构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仍存在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浅析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浅析【摘要】中国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实物资产转化为证券并进行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意义、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市场主体、产品类型以及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风险也在逐步暴露。
在未来,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需要加强监管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体来看,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规范化,有望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中国、现状、发展历程、市场主体、产品类型、风险、前景展望、监管政策、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浅析中国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种类繁多的资产通过结构化手段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并发行给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工具。
该制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深度,促进资本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不同的阶段,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不断涌现,市场主体也日益多样化,并且政府积极推动金融改革,提高监管力度,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风险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减少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期。
为了实现资产负债匹配、降低融资成本、完善金融市场功能等目标,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稳步发展。
2. 正文2.1 资产证券化概念及意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固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将这些资产进行融资或者转移风险的过程。
中国证券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证券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证券业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根据中
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415家证券公司,较
2024年底增加13家,证券公司交易所总份额达到35.66亿元,较2024
年底增加3.02亿元;融资融券份额达到74.78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
6.75亿元;中央国债份额达到205.21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1.11亿元。
此外,2024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逐步改善,根据证监会
统计,截至2024年底,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负债率为39.73%,较2024年
底的42.49%有所降低,表明中国证券业财务整合成效明显,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证券业的服务也逐步推进,如资金管理、社会资本、创新
投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等,有助于增强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化市场体系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中国证券业将继续深化市场体系和市场机
制的,加快现代证券法制建设,完善股票、股指期货和期权的相关制度,
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调节隔离功能,打造国内外经济平稳圆满相互依存的
性价比最高的证券市场。
(二)开拓金融市场国际化
另外,未来中国证券业还将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国际化。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呈现出较为持续的增长态势,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资产证券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
首先,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证券化产品开发仍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多以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为主。
相对于国际市场上更加多样化的证券化产品,我国银行业在证券化产品创新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二,市场规模较小。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监管机构对于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审批和监管力度较大,而且投资者对于这类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有限。
第三,缺乏专业机构和技术支持。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机构和技术支持,包括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缺乏相关人才和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
面对以上现状,我国银行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善和提升。
第一,完善监管政策和制度。
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审批和监管,同时减少监管层级,提高审批效率。
此外,应加强对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第二,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
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面临的一大问题,通过将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减轻银行的资本压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政府可以建立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专门机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政策,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第三,加强人才和技术支持。
鼓励银行业培养和引进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人才,提高银行机构的专业能力。
同时,加强对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支持,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
第四,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政府和银行业应加大对于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市场对这类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发布政策文件等方式,把银行资产证券化作为重点推进的金融创新业务。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资产如房地产、债券、抵押贷款等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并发行给投资者。
它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分散风险、促进资金市场发展等。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本文将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发展现状1. 市场规模扩大:自1997年我国首次推出地产股票发行以来,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已达数万亿元人民币。
债券类资产证券化占比最大。
2. 行业结构优化: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行业结构的优化。
过去,房地产领域资产证券化居主导地位,但近年来,汽车贷款、消费信贷等领域也开始加入。
3. 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为了规范资产证券化市场,我国监管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
银保监会于2013年颁布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创新业务管理办法》,规范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二、问题1. 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尽管有一些针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政策,但仍存在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法律法规,缺乏对关键环节的明确规定等问题。
2. 业务模式单一: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其他领域的开展相对较少。
这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多样性相对较弱。
3. 风险管控不足: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国目前在风险管控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2. 多元化发展:鼓励其他领域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如消费信贷、汽车贷款等。
通过多元化发展,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3. 强化风险管理:加强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建立风险监测体系,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加大对装备、技术、监管手段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风险管理能力。
4. 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息披露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与思考建议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与思考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不断增加的资产种类,资产证券化业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行业环境变化:自2019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全球经济衰退,我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加剧。
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会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政策引导力度增大:国家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支持逐年增加,在政策层面逐渐建立规范化的标准和模式,并且促进了私募机构的快速发展。
3.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国内权威机构数据,2019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
4.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易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1. 市场规模不够大:尽管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在逐年扩大,但与国际上已经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 模式单一: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基本以静态资产证券化为主,动态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
3. 法律规范不够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法律适用环境还待完善,还存在法律法规、执法机构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4. 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交易中信息透明度还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需要在信息披露和数据标准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三、思考与建议1. 提高市场规模: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适当降低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证券化业务中来,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
2. 多元化发展: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应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动态资产证券化产品,丰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种类和模式,提高市场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分析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价值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产品的过程。
它通过资产转让、风险分散和流动性提高,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下面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从国内市场看,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加速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
主要包括债权证券化、股权证券化和不动产证券化等。
在债权证券化方面,目前中国的金融债券市场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特别是在企业债券领域,通过债权证券化实现了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近年来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提供了稳定的投资回报,还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
在股权证券化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退出机制。
通过股权证券化,企业可以将一部分股权转化为可交易的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提高企业的估值和融资能力。
股权证券化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
不动产证券化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
通过不动产证券化,房地产企业可以将其不动产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产品,并通过发行证券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
此举不仅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尤其是在房地产信托等领域,不动产证券化的运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从国际市场看,资产证券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是全球最发达的市场之一,通过将房屋抵押贷款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产品,实现了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欧洲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转让方面。
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在国内外市场发展迅猛。
资产证券化优缺点及我国发展趋势分析
资产证券化优缺点及我国发展趋势分析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特定的法律程序转变为证券,并以此作为融资手段的一种金融手段。
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风险分散,对各种资产的募集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资产证券化的优点:1.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可以更有效地转化为流动资金,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2. 降低融资成本。
资产证券化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使得融资成本得到降低,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
3. 促进市场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可以将资产变为可交易的证券,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市场的有效性。
4. 风险分散。
通过资产证券化,资产可以被分割为不同的部分,实现了风险的分散,降低了风险的敞口。
5. 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手段。
资产证券化为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融资方式,减少了对传统融资方式的依赖,提高了融资的多样性。
尽管资产证券化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 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
资产证券化需要进行法律程序的规定和保障,包括资产的评估、证券的发行等,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
2. 需要充分的信息披露。
资产证券化牵涉到多方面的信息披露,需要充分披露资产的情况、证券的发行情况等,需要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披露。
3. 需要监管的规范。
资产证券化需要有相应的监管和规范,以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1. 多元化的资产类型。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未来资产证券化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业信贷资产,而会扩展到更多的资产类型,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知识产权等。
2. 金融产品创新。
资产证券化将会与其他金融产品相结合,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3. 更加规范的市场监管。
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会加强监管规范,保障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市场出现乱象。
4. 投资者教育和风险防范。
未来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会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风险防范,提高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的认知和风险识别能力。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发展现状1. 利润增长放缓过去几十年里,商业银行以其高效的资金配置能力和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获得了持续的增长。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竞争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已经出现放缓的趋势。
2. 技术驱动创新面对新技术的崛起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快创新步伐。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技术,商业银行得以提高服务效率和产品创新能力,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3. 网络金融浪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银行也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业务推广和服务。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蓬勃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二、未来趋势1. 数字化转型未来,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
通过建设全方位的数字化平台,推动金融服务全面上线,提供一站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同时,商业银行还将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以确保客户的数据安全。
2. 战略合作面对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将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这种合作可以在服务拓展、风险管控、科技创新等方面带来更多机会和竞争优势。
3. 环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下,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社会责任。
未来,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金融创新,提供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结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都离不开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商业银行依然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和变革,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未来的商业银行将以数字化、战略合作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趋势,并致力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服务的中心。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 , 国 居 民 的 金 融 资 产 总 额 不 断 地 增 加 从 而 为 资 产 证 券 我
化 的 推 进 提 供 了有 力 支 持 , 加 上 已 经 存 在 的 资 产 证 券 化 成 功 实 再 践 的案例, 因此 可 以 说 资 产 证 券 化 在 我 国 的发 展 已 具 备 了 相 应 的
( ) 计、 收、 三 会 税 法律 问题 。资 产 证 券 化 的 发 展 不 仅 给 金 融 业
于 抵 押 支 持 债 券 , 运 营 的 主 体 是 银 行 。 随 着 证 券 化 市 场 的 进 一 其
步 完 善 和 发 展 , 产 证 券 化 的基 础 资产 将 不 会 限 于 信 贷 资 产 , 会 资 将
主要 表现 在提 供制 度 保 障方 面( 法律 、 收 、 率 、 管 、 资者 保 护 如 税 利 监 投
一
、
我 国 商 业银 行 资 产证 券 化 的 发 展 前 景
等) 。资产 证券 化 的初 期多 是政 府 主导 , 府 政策 的风 险不 可低 估 。 政
2 律 风 险 . 法 通过财产信托创造 的资产证 券化产 品属 于典型私 募产 品, 在
宏观和微观基础 。
相 关 法 律 没 有 正 式 出 台 之 前 , 的 身 份 并 不 明 确 。而 且 , 有 完 善 它 没 的法 律 制 度 , 不 能 很 好 地规 范 各 参 与 方 的 权 利 义 务 , 就 明确 收 益 归 属 , 低 操 作 风 险及 提供 必要 的 安 全 性 和 流 动 性 。 降 3 动性 风 险 . 流
企 业 融 资 和 优 化资 源 配 置 的 重 要 场 所 。但 资 本 市 场 内部 各 种 筹 资 方式 的发 展 极 不 平 衡 。我 国 的企 业 债 券信 用差 、 品种 单 一 , 以 形 难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环境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环境分析摘要:资产证券化是2 0 世纪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它的诞生对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增强流动性、完善自身资本充足率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是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进军的又一“里程碑”。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环境阐述分析,找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旨在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环境贡献力量。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环境一、引言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工具。
它是指发起人(如商业银行)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现金流收入的金融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行为和过程。
21世纪初,我国金融领域展开了全面的金融体制改革,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经营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面临着大量流动性差的信贷资产问题,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又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于是,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寻找更加有效的金融工具来改善资本质量、提高经营能力。
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并在国内一些领域逐渐得到应用。
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同时推出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我国首批政策法规下的资产支持证券。
作为2005年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这两只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环境的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2005年年初,我国监管部门同意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这是推进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从2005 年的171.34亿元增长到2006 年的471.51 亿元,到2008年底,累计发行规模已达667.8亿元,较2005年增幅达289.75%。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前言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具有转移信贷风险、优化银行业务结构等多种优点,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的资本市场创新方式之一。
我国的商业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自1999年起得到了相应的探索与推广,并在2005年正式纳入了中国证监会的注册管理范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前景、发展现状、国际经验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发展前景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但未来几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逐渐规范并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了购买者的信心,为市场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持续扩大的信贷市场中,各类机构面临的融资需求不断上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为这些机构提供更加灵活、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最后,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国外投资者的参与较以往更加方便,为推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起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据统计,2019年前9个月,我国共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3579只,累计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从发行结构来看,主要是以资产支持证券(ABS)为主,其中房地产ABS占比较大。
从发行主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要发起者,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
虽然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市场规模尚不足以形成真正的流动性,交易价格波动较大,使得投资者难以选择合适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另一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创新仍有一定的空间,例如衍生信贷资产证券化等。
国际经验信贷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美国在80年代后期推出了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随后欧洲、亚洲等地的国家纷纷效仿,发展了各种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资产证券化行业市场环境分析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一种金融工具,可以将固定资产(如房地产、汽车、应收账款等)转化为证券,并通过证券市场出售给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已经成为了金融领域的巨头。
这种工具可以增加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并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机会。
以下是资产证券化行业市场环境的分析。
1. 市场规模和趋势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规模越来越大。
2019年,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为3.14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44万亿美元。
这一趋势主要受到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对于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需求也将继续增加。
2. 市场参与者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借款人、服务提供商、投资者和市场监管机构。
其中,服务提供商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包括信贷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信托公司、报告和服务提供商等。
投资者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证券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等。
市场监管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市场交易,确保市场运转的公平和透明。
3. 市场风险与任何金融市场一样,资产证券化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导致证券价格下跌。
市场流动性的下降也会对市场造成风险,因为售出证券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时间长,从而导致卖方面临现金流问题。
此外,市场监管的缺失也可能增加市场风险,如果监管机构无法监控市场中的负面行为,则市场可能变得不可预测。
4. 市场前景资产证券化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潜力的行业。
随着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或智能合约,这一行业也将不断改变和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资产证券化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
在这样的新业态下,如何加强资产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以及持续清收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了各大银行面临的两大挑战。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银行资产业务,可以有效的盘活许多银行不良资产,完成企业的低成本融资,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提高资产处置效率。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可预见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贷款机构按照一定结构把多笔住房抵押贷款打包组合作为抵押资产发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给住房按揭贷款等长期信贷开拓了二级市场,这样的运作模式就是现在资产证券化的雏形。
对于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发起者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扩大业务规模。
所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条总资产并不会无限扩大,但盈利能力却可以持续增长的路径。
对于投资者而言,资产支持证券不是单一品种证券,而是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创造出投资者需要的特定证券品种,具有特定的到期日、偿付结构和收益率,满足不同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利率的不同偏好。
适合证券化的资产一般未来现金流稳定、可以预测,且资产的原始资料完整、有效。
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组合资产要比单个资产更具投资价值。
住房抵押贷款具有适合证券化的一切特征,住房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首选品种。
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是最先被证券化的银行资产,也是目前证券化最彻底的银行资产。
而在我国,由于受到监管制度和投资环境的限制,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还未能形成规模。
正因为资产证券化对“供需双方”都大有裨益,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是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债券类别,2014年末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占债券总存量比重超过25%。
最近10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与GDP的比值都在50%以上。
然而在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却没那么顺利,我国最早于2005年正式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暂停,2011年重启,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力推进。
近三年以来,虽然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015年底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存量规模7178.89亿元,占国内债券市场规模不到2%,仅占GDP的1%,而全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占银行贷款规模仅0.4%。
比规模小更严重的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萎靡,一级市场都是银行在参与,二级市场基本停滞。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控制证券化业务整体风险,监管层提出对进行证券化的资产更为严格的审查要求。
从供给方看,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功能在于将风险资产由表内转向表外。
然而,目前正是中国经济的下行期,资产质量下降,信贷需求不足。
所以商业银行对于优质贷款宁愿持有到期,因为证券化过程不仅需要让渡一部分收益给投资者,而且把优质贷款转让出去,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替代贷款。
但是在前些年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却也没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那时扩大表外业务的任务呗银行理财产品所抢夺过去。
银行理财就好比资产证券化的简化版,其流程简单,参与方较少,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商业银行纷纷利用发售理财产品在表外从事信贷投放,并一度形成中国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
所以无论是经济上行期还是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始终都没有强烈的证券化动力。
从需求方看,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都只限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不允许直接投资证券化产品。
而且,由于沪深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相互割裂,银行类资产支持证券作为资产支持证券的绝对主力被银行间市场垄断,这意味着大多数非金融企业也被排斥在投资者之外。
尽管监管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全国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可以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但由于市场上资产证券化产品普遍期限较短,资产池加权平均剩余期限平均值不到18个月,难以满足适合于中长期投资的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者的需求,造成这些金融机构的投资规模也十分有限。
2015年末的数据显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56.6%为银行机构之间互相持有,且少数资金充裕的大行交互持有现象突出。
在国外成熟市场,银行、保险公司等构成了高级别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而对冲基金、私人投
资者、资产管理公司等构成了低级别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
相比之下,国内投资者类型单一,投资偏好集中,风险并没有真正从银行体系转移出去。
综合以上的因素来看,由于市场存量规模小,证券化产品流动性普遍较差,一级市场的投资者通常采取持有到期策略,二级市场交易基本停滞,难以培育出独立成熟的收益率曲线。
没有二级市场流动性的产品,投资者必然要求流动性溢价,对一级市场定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发行利率定价偏高,与贷款利率的利差空间收窄,银行和中介机构盈利空间不大,反过来也影响了银行出售资产进行证券化的动力。
总之,我国当下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缺乏由供需双方推动的内在动力,更多的是由政策推动着由注册到审批,从试点到铺开,才导致如今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缓慢。
尽管现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很多不足,但仍要看到近年来其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潜力。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家决策层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将为“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挥着多重作用:既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提供者,又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票据的承销商;既是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投资人,又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托管人。
因此商业银行更应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契机,持续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商业银行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大有可为。
一是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逐步化解过剩产能。
过剩产能的化解需要一个过程,在化解的过程中逐步淘汰。
产能过剩企业往往无法从银行获得新增信贷资源的支持,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企业优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贴现而获得转型发展之机,对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而商业银行将产能过剩企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后,也可以重新恢复对这类企业的服务能力。
二是通过结构化方式增信,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资产证券化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将基础资产分层,往往可以起到增信作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进入下行通道,社会融资成本将不断降低,商业银行推进证券化
业务可以收取中间业务收入,弥补利息收入的不足,从根本上以最优惠的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
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满足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融资需求。
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促进就业并推动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行业的去产能都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从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到住房公积金的证券化、经营型物业贷款的证券化甚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已经参与到房地产行业的方方面面。
银行和公积金中心房贷的持续证券化,将盘活金融机构存量资产,增强其为房地产去库存融资的能力。
四是提高金融体系流动性,防范金融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更有突出作用。
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转化成为现金,提高了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降低了财物风险和经营风险。
另外,资产证券化的产成品是标准化的固定收益产品,风险低于非标资产。
所以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降低了供求双方的风险。
此外,商业银行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抓手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配套制度的建设和优化,以做大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为改革提供更大的腾挪空间。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余额为4000亿元,与93万亿元的信贷资产规模、44.8万亿的债券市场规模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证券化市场规模相比,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
一是完善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制度框架。
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及各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试点管理办法和通知,初步构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制度框架,但在建设与制度框架相配套的监督管理体系和自律管理体系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均已实现备案制或注册制发行,因此加强信息披露和优化投资人保护机制,就成为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是完善特殊目的载体属性的界定。
特殊目的载体是资产证券化的中心环节,在法律层面确定特殊目的载体的破产隔离属性,对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限制,公司制的特殊目的载体在操作上有诸多障碍。
以信托方式设立的特殊目的载体,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中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流动性较差等问题,制约了资产
证券化的效率。
三是争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还应考虑降低交易成本,包括避免双重征税收等问题。
特殊目的载体并非真实经营实体,如果能够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资产证券化各参与主体的投融资成本,极大地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赋予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税收优惠,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3级金融学5班
聂宇冲
201312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