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及古代盘谷的位置;(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4)理解并实践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意;(2)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与运用;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盘谷的位置及历史背景;2. 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3.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与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韩愈及其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2)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3)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探讨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总结盘谷的特点及作者对盘谷的赞美之情。
4. 重点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2)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思路;(3)解析文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文中段落进行仿写练习;(3)运用文中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观;(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7. 课后作业(1)熟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2)整理课后笔记,总结学习收获;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李愿归盘古序》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三、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四、学习流程与学习方法设计(一)自学检测1、背景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2、什么叫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
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
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
后人说他的序文。
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
3、解题: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
另一人系隐士。
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鲜少()旄()才畯()便体()轻裾()黜陟()趑趄()(三)文本研习1、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四)研读文章1-2小节,小组讨论质疑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1)重要实词名声昭.于时:道古今而誉.盛德:清声而便体..:裔.长袖:争妍.而.取怜.:美可茹.:车服不维.:黜陟..不闻:触刑辟.而诛戮:法(2)翻译下列重要语句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3、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
【学习重点】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学习难点】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旄( ) 翳长袖()濯清泉()便体()轻裾()黜陟()趑趄()嗫嚅()刑辟()可以稼()遁藏()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才畯.满前秀外而惠.中②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③词类活用: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粉白黛绿....者升高.而望.远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三。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代表读,把握字音,纠正错误。
四.再读文本,合作探究。
1、学生读第一段,思考: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分别概括他们的特点?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3、学生读最后一段,思考:听完李愿的话后,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五.小结。
六.达标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必做)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宅:房屋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畯:通“俊”C.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濯:洗D.曲眉而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方便2.下列哪一项不是写隐居之乐的()(选做)①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②起居无时,唯适之安③盘之泉,可濯可沿④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⑤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必做)A.李愿所说的话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背景和意义。
1.1.2 掌握文中主要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1.1.3 领会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1.1.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序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20年),是为送李愿归隐盘谷而作。
1.2.2 课文翻译与解析:详细解读文中的词汇、语法和句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3 课文讨论:探讨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1.2.4 练习与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韩愈的生平事迹: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2.1.2 韩愈的文学成就:介绍韩愈的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课文背景2.2.1 盘谷: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2.2 送别文化:探讨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送李愿归盘谷序》在其中的地位。
第三章:课文翻译与解析3.1 课文逐句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
3.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解释其表达效果。
3.3 句子结构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句式变化和语法特点。
第四章:课文讨论4.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4.2 文中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李愿,探讨其形象特点和思想内涵。
4.3 文化内涵解读:解读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看待等。
第五章:练习与作业5.1 练习题设计: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5.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版选修《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教学目标:1.翻译并理解文章主旨。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教学难点: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简介:二、文体介绍:三、文本阅读: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鲜少()旗旄()才畯()嗫嚅()•••••便体()轻裾()黜陟()趑趄()••••••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才畯满前秀外而惠中••②古今异义:奔走于形势之途••③词类活用: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膏吾车兮秣吾马••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飘轻裾,翳长袖②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③触刑辟而诛戮4.翻译下列句子:①道古今而誉盛德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④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四、课文简析: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
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的向往。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小结:第二课时一、小组合作,问题探究:1.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小结: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写作特点。
二、拓展思考: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三、作业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全文。
附翻译:太行山的南边有一个盘谷。
盘谷之间。
泉水甜笑,土地肥沃。
草木茂盛。
居民稀少。
有人说:“因为它环绕在两山之间。
所以叫盘谷。
”有人说:“这个山谷,处在幽深偏僻的地方。
地势险阻,是隐士流连的地方。
”我的朋友李愿住在那里。
李愿说:“被人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他们的。
他把利益恩泽施给别人,名望声誉显于当世。
他在朝廷做官,决定百官的任免。
而且辅助皇帝发号施令。
他在外面,便树立旗帜,罗列弓箭,武士在前面吆喝开路,跟随的侍从塞满道路。
服侍的仆役,各人拿着他们的物件,排列在道路的两旁迅速地奔走。
他高兴的时候就行奖赏,他发怒的时候就处刑罚。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2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 文化背景资料:关于唐代社会背景、文人生活和思想观念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总结韩愈散文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并撰写读后感。
- 组织学生进行唐宋八大家作品的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在表达方式、情感态度和哲学思想上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送李愿归盘谷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送李愿归盘谷序》是谁的作品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山水画或古代文人生活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2. 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分享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借鉴和交流,共同提高。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定期组织作业展览和评价活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PPT、交互式白板等)展示课文原文、注解和译文,便于学生对照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
2. 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及文体特点。
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4. 领会作者对友情、山水、隐逸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分析文中重要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 领会作者的抒情手法及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韩愈及其作品《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主题。
5. 讨论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6.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精彩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讨论文中的抒情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主旨的理解。
6.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中主旨的把握。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鼓励积极主动的学生。
4.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在课堂讨论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 写一篇关于《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文中主旨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山水、隐逸生活的看法。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他古代送别文的异同。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解析古文的能力。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领会友谊、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送李愿归盘谷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1.2.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语。
1.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翻译。
2.1.2 课文结构的分析与论证方法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生僻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2.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及个人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翻译生僻词语、分析课文结构。
3.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培养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课文原文、生僻词语解释、课文结构分析图。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简介课文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1.2 课文翻译: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词语。
4.1.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论证方法。
4.1.4 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主题进行讨论。
4.1.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友谊、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价值观。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课文翻译:15分钟4.2.3 课文解析:20分钟4.2.4 讨论:15分钟4.2.5 总结: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5.2.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发言。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2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送李愿归盘谷序目标定位 1.通读全文,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结构,尝试着翻译全文。
3.了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背景探寻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2.文学常识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惜别或勉励之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便.体()②轻裾.()③翳.长袖() ④濯.清泉()⑤趑趄..() ⑥嗫嚅..()⑦刑辟.() ⑧膏.吾车()⑨秣.吾马() ⑩徜徉..()答案①pián②jū③yì④zhuó⑤zījū⑥nièrú⑦bì⑧ɡào⑨mò⑩chánɡyánɡ2.通假字①才畯.满前通________,__________②秀外而惠.中通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俊”才华②“慧”聪慧3.古今异义 ①居民鲜.少 古义: 今义:②隐者之所盘旋.. 古义: 今义: ③是有命..焉 古义: 今义: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 今义:⑤闻其言而壮.之 古义: 今义: ⑥维子之宫. 古义: 今义:答案 ①古义:少。
今义:新鲜。
②古义:徘徊,逗留。
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
③古义:命中注定。
今义:有生命。
④古义:权势。
今义:目前的情况。
⑤古义:推崇,赞许。
今义:强壮(肥壮)。
⑥古义:屋舍。
今义:宫殿。
4.一词多义①之⎩⎨⎧太行之.阳有盘谷 友人李愿居之.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②而⎩⎨⎧泉甘而.土肥 列屋而.闲居 不可幸而.致也③阳⎩⎨⎧太行之阳.有盘谷 少年如日出之阳.④幸⎩⎨⎧不可幸.而致也 而望幸.焉⑤鲜⎩⎨⎧居民鲜.少 钓于水,鲜.可食⑥所⎩⎨⎧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谁争子所.答案 ①的/代词,这个地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表并列/表目的/表修饰 ③山的南面/太阳 ④侥幸/宠幸 ⑤少/新鲜,鲜美 ⑥有指代作用/地方5.词类活用 ①武夫前.呵: ②穷居而野.处: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 ④粉.白黛绿者: 答案 ①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第18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 学案(含答案)
第18课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含答案)专题解说古代序文中,除了书序之外,另一类就是赠序。
赠序是为赠人而作。
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
在唐宋八大家的文集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赠序。
这类文章起源颇早,到了韩愈手中,内容更加丰富,多有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思想主张之作,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故清代姚鼐有“其文冠绝前后作者”的赞誉。
柳宗元.欧阳修也写过不少赠序文,他们有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是在赠序文中提出来的。
曾巩的赠序文,颇具韩文的风韵,其文学价值亦不可小觑。
学法指导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赠序,了解赠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注意赠序中作者阐述的政治观点和文学主张。
第18课送李愿归盘谷序1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
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
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
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
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479,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
2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趋向于当隐士。
儒家的人生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为“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
”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这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心身平衡,而且也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韩愈,字退之。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李愿归盘谷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李愿的生平背景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
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李愿的生平背景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并对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8.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背诵课文、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 专题六 赠序 第1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六赠序第1课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送李愿归盘谷序[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之口,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与揭露;《送董邵南序》那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诚的劝慰;《赠黎安二生序》说明了作者对诗文革新运动的态度。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赠序中别具一格的一篇,巧妙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之口,浓墨重彩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比照衬托的手法,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送董邵南序》那么反映了韩愈的另一种文风:短小、精粹、隽永。
文章巧妙地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写,显得错综有致,反复唱叹。
文章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曲说,含蓄巧妙。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
《赠黎安二生序》是曾巩的一篇著名赠序,文章正话反说,意境深蓄,自名“迂阔〞,其实是讥世之言。
通过解答黎生的困惑含蓄地表达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受世俗干扰的思想,充满思辨性和哲理意味。
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以“迂〞为善、对“道〞不渝的忠诚,鉴赏作者正话反说的表现手法和效果。
第1课送李愿归盘谷序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送李愿归盘谷序》2.与其有誉于前,孰假设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假设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3.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答张十一》4.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答张十一》5.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汩罗。
——《湘中》一、字词积累1.字音便.(pián)体轻裾.(jū)翳.(yì)长袖濯.(zhuó)清泉趑.(zī)趄.(jū) 嗫.(niè)嚅.(rú)刑辟.(bì) 膏.(ɡào)吾车秣.(mò)吾马徜.(chánɡ)徉.(yánɡ)2.通假字①才畯.满前 通“俊〞,才智出众 ②秀外而惠.中 通“慧〞,聪明,聪明 3.一词多义(1)之⎩⎪⎨⎪⎧①太行之.阳有盘谷 的②友人李愿居之.代词,这个地方③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而⎩⎪⎨⎪⎧①泉甘而.土肥 表并列②列屋而.闲居 表目的③不可幸而.致也 表修饰 (3)幸⎩⎪⎨⎪⎧①不可幸.而致也 侥幸②而望幸.焉 宠幸 (4)所⎩⎪⎨⎪⎧①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有指代作用②谁争子所.地方 4.古今异义①居民鲜.少 古义:少。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送李愿归盘谷序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送李愿归盘谷序 学案我夯基 我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追睎‧(x ī) 有所憾‧(g ǎn ) 嘉‧言(ji ā)B.褒.扬(b āo )铭而见.之(ji àn )议之不询.(x ún ) C.衋.然(x ì)滞绌.(zhu ō)屯蹶.否塞(ju é) D.魁闳.(h óng )宠.荣(ch ǒng )潜遁.幽抑(d ùn ) 2.下列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严肃) B.至于通材.达识(通“才”) C.务勒.铭以夸后世(勒令) D.潜遁.幽抑之士(逃跑) 3.《送李愿归盘谷序》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_。
4.(江西高三联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很多关心城市规划的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广场的建设正陷入___________的误区,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广场入股”现象。
(2)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___________,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3)即使到了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___________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A.雷同 承诺甚至 B.相同 承诺尤其 C.雷同 许诺甚至 D.相同 许诺尤其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里的情节变幻莫测,出神入化....,着实吸引了不少读者。
B.多利是基因工程的象征,它所能带给人类的巨大利益可以说是难以想像的,本文仅能举其初露端倪者.....。
C.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6.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语文学习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加强综合性测试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
第2课送李愿归盘谷序目标定位 1.通读全文,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结构,尝试着翻译全文。
3.了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背景探寻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
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2.文学常识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惜别或勉励之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便.体()②轻裾.()③翳.长袖() ④濯.清泉()⑤趑趄..()..() ⑥嗫嚅⑦刑辟.() ⑧膏.吾车()⑨秣.吾马() ⑩徜徉..()答案①pián②jū③yì④zhuó⑤zījū⑥nièrú⑦bì⑧ɡào⑨mò⑩chánɡyánɡ2.通假字①才畯.满前通________,__________②秀外而惠.中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俊” 才华 ②“慧” 聪慧3.古今异义①居民鲜.少 古义:今义:②隐者之所盘旋..古义:今义:③是有命..焉 古义:今义: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今义:⑤闻其言而壮.之 古义:今义:⑥维子之宫.古义:今义:答案 ①古义:少。
今义:新鲜。
②古义:徘徊,逗留。
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
③古义:命中注定。
今义:有生命。
④古义:权势。
今义:目前的情况。
⑤古义:推崇,赞许。
今义:强壮(肥壮)。
⑥古义:屋舍。
今义:宫殿。
4.一词多义①之⎩⎨⎧ 太行之.阳有盘谷 友人李愿居之.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②而⎩⎨⎧泉甘而.土肥 列屋而.闲居 不可幸而.致也 ③阳⎩⎨⎧太行之阳.有盘谷 少年如日出之阳. ④幸⎩⎨⎧ 不可幸.而致也 而望幸.焉 ⑤鲜⎩⎨⎧ 居民鲜.少 钓于水,鲜.可食⑥所⎩⎨⎧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谁争子所.答案 ①的/代词,这个地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表并列/表目的/表修饰 ③山的南面/太阳 ④侥幸/宠幸 ⑤少/新鲜,鲜美 ⑥有指代作用/地方5.词类活用①武夫前.呵: ②穷居而野.处: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 ④粉.白黛绿者: 答案 ①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巩固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语言文字】正音:藂.茂鲜.少旄.夹.道翳.便.体轻裾.黜陟..稼.刑辟.膏.车秣.马..趑趄..嗫嚅拓展运用(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复辟./征辟./辟.谷/辟.邪/辟.谣/辟.头/大辟./开天辟.地/精辟.透彻夹.道/夹.杂/夹.袄/夹被/夹.肢窝/夹.枪带棒便.宜/便.嬖/便.佞/便.宜行事/大腹便便..【文本研读】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太行之阳.有盘谷:草木藂.茂:居民鲜.少:谓.其环两山之间: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则树.旗旄:罗.弓矢:夹道..而疾驰: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清声而便.体:飘.轻裾.:翳.长袖:列屋..而闲居: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车服不维.:黜陟..不闻: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触刑辟.而诛戮: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维.子之宫:乐且无殃.: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步骤二:归纳总结,文言积累:解释、区别“从”的含义:从.子于盘兮: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日从.百余骑《鸿门宴》:樊哙从.良坐《鸿门宴》: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是又以军法从.事《教战守策》: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问所从.来《桃花源记》:步骤三:阅读探讨,感悟内涵:1.作者笔下的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文章开头写盘谷的得名缘由,有什么样的作用?3.在第二节,作者陈述了哪三种人、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4.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送李愿归盘谷序》【能力训练】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赠序送李愿归盘谷序学案(含解析)《唐宋八大家散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本课话题-—淡泊名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生活中难免或有些不如意,人生总会有起起落落。
怎样才能平复心灵的创伤?怎样才能找到诗意的栖居地?走入大自然吧,把名利抛之于脑后,安适纯净的大自然会滤去我们心中的烦躁,会纯洁我们的灵魂。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很多人都已厌倦了都市的生活,忙忙碌碌,一无所获,但是城市就像一张网,黏住了无数人童年的梦想,让他们陷在生活的泥潭中永远无法自拔。
不过,总有人能挣脱束缚,奔向自己理想的生活。
在英国巴斯居住的一对夫妇,厌倦了都市的纷扰,带着三个儿子搬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寻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这对夫妻曾经是酒店老板和IT业经理。
8年前,他们一家搬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和土著汤加人一同居住在这里.妻子坦言,自己在巴斯上大学,随后又在伦敦工作,每天的时间都花费在了交通上。
为了逃离城市的束缚,她开始了世界旅行,随后遇见了自己的丈夫,两人成家生子后,共同决定搬到这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诸葛亮2.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朱熹3。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辛弃疾4.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
--洪自诚5。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薛宣[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则树旗旄.( ) 罗弓矢.( )清声而便.体( ) 飘轻裾.( )翳.长袖( ) 美可茹.( )黜陟..( )( ) 趑趄..( )( )嗫嚅..( )( ) 膏.吾车( )秣.吾马( )【答案】 máo shǐ pián jū yì rú chù z hì zījū niè rú ɡào mò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才畯满前 ( )(2)秀外而惠中 ( )【答案】 (1)“畯"同“俊" (2)“惠"同“慧”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鲜错误!(2)穷错误!(3)致错误!【答案】 (1)xiǎn,形容词,稀少/形容词,新鲜的,鲜嫩的(2)形容词,偏僻的/形容词,困厄的,处境艰难的/动词,到尽头(3)动词,得到,取得/动词,到达/动词,招致,招引,引来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武夫前.呵( )________者()________(2)粉白黛绿....(3)罗.弓矢()________(4)升高.而望远.( )________(5)才畯满.前()________(6)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________(7)处秽污而不羞.(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前面(2)名词作动词搽白粉/画黛绿(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罗列(4)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远处(5)形容词作动词聚满(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隐者之所盘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环绕着飞或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李愿归盘谷序——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块垒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二、导入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
”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三、背景介绍(权力的诱惑)《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
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
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
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
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
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
四、解题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李愿: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
隐居于盘谷,号盘谷子。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
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五、文本研读翻译: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
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
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
”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
”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1、问题: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2、问题: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
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
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
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2“住在隐蔽之处,处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
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3“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
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
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
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赏析第二段内容1、回顾:该段陈述了三种人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明确:⑴⑵⑶2、探析: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明确:小结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
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布。
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象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
啊!盘谷中的快乐啊,快乐无穷。
虎豹远离这儿啊,蛟龙逃避躲藏。
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
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喂我的马,随着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问题探讨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明确:内容小结本文赞美隐士、嘲讽官场,却又不尽是赞美与嘲讽。
文中描写“大丈夫”的一段,就颇有艳羡之意,故借李愿言“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来表达,假如李愿真有嘲讽意思,也被前面官场的铺叙给掩盖了。
也许作者瞧不起的,倒是第三种人,那些想做“大丈夫”最终没有做成的小人物。
因此,文中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并非想做隐士,而是想做一番大事业,做不成则羡慕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在。
六、写作特点1、对比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
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
2、虚托手法的运用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3、瑰丽而刚健的语言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
造成一种浏亮顿挫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本文一头一尾借盘谷的地理位置来赞美隐士李愿,文体不同,首段散文体,尾段歌行体。
中间一大段却借李愿之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构思巧妙。
气氛、排场、人物都写得非常到位,借代、排比、比喻,手法多变,语言时而工整,讲究对偶押韵,时而散漫,长短不一。
最后的歌行体则有抒情效果,余味绵长。
故多被后人推崇。
七、文章结构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三种人物——↓古歌收束——祝福友人八、拓展(一)《千古同此一悲》此文内容主要是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种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一种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一种是“奔走于形势之途”的投机钻营者。
关于此文的主旨,历来大多以为是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辛辣的嘲笑和讽刺,从而揭露封建官场的丑恶。
其实,结合韩愈大半辈子仕途坎坷的辛酸经历来看,此种观点不一定正确。
此文大有言外之意,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
正是刘大櫆所说的“行文洋洋,藏蓄不露”。
唐贞元2年(公元786年) ,韩愈19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考了四次,直到贞元8年才登进士第。
其后, 又连续三次参加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辞”科考试,但均未中选。
最后,只好于贞元11 年离开京城东归洛阳。
第二年,才被宣武节度使董晋辟为观察推官的小官。
其后几年,也只做过几任地方的小官,这让自言“志欲干王霸”的韩愈当然是很灰心的。
在心情极为抑郁的情况下,正好借送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作此序。
正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之块垒,一吐其不平之气。
在我们今天看来,韩愈此文还是本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思想。
无疑,“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者是“人心所向”的,而“穷居而野处”的隐士是人所不甘为的。
对于传统的读书人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正道只有这两条。
文中的李愿“不能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成为达者,故而很明智地退而求其次,自甘为“独善其身”的穷者。
对于这两种人,李愿均称其为“大丈夫”,而且对于前者的志得意满、作威作福和后者的自由自在、宠辱皆忘他都是津津乐道的。
而韩愈,对这两种人应该也都是欣羡的。
但是,他既没有能“遇知于天子”成为前者, 也不甘心仿效李愿而成为后者。
对于第三人,李愿极力以嘲讽的口吻来描述:“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 口将言而嗫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种人的鄙夷不屑。
但是,若非有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李愿岂能将投机钻营者的神态和心理描述得如此生动传神呢?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刻薄,他也是“深解其中味”者,只不过他迷途而知返罢了。
我们可以想象,李愿在描述这种人的丑态的时候,退之先生肯定心中也不好受,说不定他额头已冒出了汗珠。
因为,事实上他在中进士之后就曾经多次上权贵之门,也给宰相写过信,以求“垂怜”赏给官职。
正因为韩愈有此经历,他后文的“闻其言而壮之”的“壮”字就大有深意可玩味了。
他赞赏李愿能毅然退隐的同时,对自己的放不下而还在自取其辱不是有很强烈的自怜、自嘲的意味吗?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特别是在暗无天日的专制社会里,没有特别的好运气,“穷”者如果不能“固穷”而想成为“达者”,那就必须要去攀附权贵,投机钻营,走“终南捷径”而成功的人毕竟太少。
而这些投机钻营者也必须在求得“闻达”之前付出丧失人格,丧失尊严的代价, 才有可能“朝为越溪女,暮为吴宫妃”。
自古皆然,也许至今亦然。
少即有“干王霸”之志的退之先生自然不甘于真的“退之”去学李愿,而他的正义之心又让他对自己的“处污秽不羞”深以为羞,故借此文来抒发自己心中这一深广的悲愤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屡遭排挤和打击的东坡先生之所以特别欣赏此文,大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退之先生“心有戚戚”吧!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韩愈之前的屈原没有找到,韩愈之后的苏东坡也没有找到,大概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能找到!可谓是千古同此一悲吧!(二)《难言的心曲,复杂的情感》对于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是表现韩愈对官场的嘲讽,对隐士生活的赞美,对趋炎附势的小人的挖苦。
但从韩愈的生平、平生的志向及韩愈写此文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韩愈此文却是在表面的描绘中隐藏着他的言外之意,即对官场生活的艳羡之情,对自己曾经的摇尾乞怜的自嘲之情,在迫不得已时只好去归隐的无奈之情。
此文与作者的《进学解》一样,又是一篇牢骚之作,是作者“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表现。
《传统观点认为,李愿对社会上三种人的评价,就是作者韩愈本人对这三种人的评价。
如宋代楼昉认为:“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却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
终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又别是一格”。
笔者赞同此种观点。
大多数学者又认为,作者对第一种人即大丈夫,表达的是嘲讽、鞭挞之情;对第二种人即隐士,表达的是赞美、向往之情;对第三种人即趋炎附势之人,表达的是嘲讽、挖苦之情,并且认为:本文通过对盘谷幽僻清雅的自然环境和盘谷之乐的描写,体现出韩愈对李愿不慕虚名浮利、追求宽心自适的高洁心志的欣赏与羡慕,也流露出了韩愈经历宦海浮沉之后厌倦仕途、向往隐逸生活的心绪。
笔者认为此种讲法有其正确的一面,因为从文章的表面上来看,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感情确实如此。
但如果仅仅止于此种理解,是否过于表面和肤浅?如果结合韩愈写作此文时的思想、处境来看,笔者认为,韩愈还应当有许多不便为外人明道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