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生命的态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牡丹江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牡丹江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月考试卷二
高三月考试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无言不是不说话,无言乃是放弃“人之言”,而达到“天之言”的境界。
“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这句话有几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一切森然毕具的美的形态都是其形相。
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
“不言”是与人为相对的,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它产生于“言”,由知识所控制,它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是绝对的美。
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涉,我们千万不要将此理解成:中国美学强调自然是最美的,人创造的东西不如自然。
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感性实在,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言而有三,确立了不言之美作为美的本体的地位,确立了天地是不言之美的体现者,确立了以不言为美的美的判断标准。
儒家哲学虽然关心人伦的建构,但总是将人的道德努力归之于天。
天是创造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
在儒家,如果说有个大美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也不在主客观的结合,而在天。
天是什么?天不是自然对象,也不是遥在天国的至上神,天为绝对之创造本体,显而为万物,从而生生化化,有物有则。
当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以如果先生不言,何以领教询问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来作答。
在他看来,无言可以合天,天不言,而创造不已。
他对逝者如斯的感叹也包含这样的思想。
天是一无言的创造本体,正所谓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诗·周颂·维天之命》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
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
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
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
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
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
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
生命的品格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生命的品格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
珍惜每一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孔夫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效劳,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
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巧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
因此要懂得惜福。
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
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
人生在世,要心存感谢,有一颗感恩的心。
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
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要把关心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
“大其心那么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
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
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七)(含答案)
江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③美也是如此。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⑤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
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
2023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师大附中景行级校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2023届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师大附中景行级校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据一园之形胜,莫若山,无山则不为园。
叠山理水,其中叠山又占有重要位置。
水系易成,山势难立。
山势立,则一园风景之大概已具。
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
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其凛凛风神,爱煞人也。
故应知,不到园林,哪知春色如许;园无假山,怎疗烟霞痼疾!中国画论中有“卧游”的说法,山水画是满足人们心灵需要而获得特别发展的。
假山也是如此,它也是人们的卧游之具。
假山者,垒石而成,傍土得生,非造化所形成,乃人工之所为。
唐人姚合《寄王度居士》诗论假山有云:“无竹栽芦看,思山叠石为。
”将山林之景缩于庭院之中,以尽卧游之趣。
山林之想,包含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旨趣。
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以“山色有无中”(王维)的诗句来概括假山的特色,颇为精到。
我以为,若以这句诗作为假山艺术的总纲,也不为过。
假山之妙,就在山色有无之中,在似有若无、似象非象之中。
我们说假山创造的重要特点是给人留下想像空间,这个想象空间不光是使人起真山的联想,如果是由假山想到真山,由小山想到大山,这样的联想又有什么意味?假山之妙,不在“山”中,而在“有无中”,似与不似,真与幻等所构成的微妙的关系之中。
这个微妙的关系,乃是寄托诗意之根本、产生境界之源泉。
计成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
”假山的垒石中,必须要“假真山形”——借真山的形貌,不能脱离山来做假山。
但随便扔几块石头于林间,那不叫“假山”,那是虚假的山,没有山的意味、山的精神。
假山绝不是胡乱堆积起来的石头。
假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要叠石,依照画理、根据创造者的心灵来垒石。
2024年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情境化设置下的信息类阅读创新题(上个人体验类情境命题
4.朱良志认为“假山胜过真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从“虚假的山……叠石家在天地间垒出一个意义世界”可知,假山比真 山更能体现山的意味和精神;假山体现了创造者的灵心,比真山更能满足人们 的心灵需要,体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旨趣;从“掇石一片,也是在虚空 中书写性灵的妙文章”可知,假山与真山相比,更容易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从 “纯然的山水是外在的对象,是与人的心灵无关的存在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说,艺术中的假山才是‘真山’”可知,假山比真山更能彰显出生命的魅力。 【答案】 ①假山比真山更能体现山的意味和精神;②假山体现了创造者的灵 心,比真山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灵需要,体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旨趣;③ 假山与真山相比,更容易给人留下想象空间;④假山比真山更能彰显出生命的 魅力。
2024年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
情境化设置下的信息类阅读(上:个人体验类情境命题)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回应新教材改革的“群文阅读”,在各个题型的命制 上突出新的高考理念。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题干“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 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体现了对情境载 体的重视。“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 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在高考题中就体现为考查考生的实 际运用能力,不论是题干所创设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还是 “学科认知情境”,最后都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因 此,2023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非选择题命题趋势一定会结合现实(题干情境), 就某问题(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等)加以探究。
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审美趣味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唐代画家张操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 B.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赞盛唐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 C.倪云林诗:“江山万里远,一亭约略之。” D.《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析 A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 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 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这和材料一“假山的垒石中,……不能脱离 山来做假山”的审美趣味一致,都强调要师法自然。B项,“言有尽而意无 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这和材料一“董其昌曾说书法是
《生命的品格》阅读及参考答案
《生命的品格》阅读及参考答案《生命的品格》阅读及参考答案阅读国风的《生命的品格》一文,完成题。
(10分)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
珍惜每一寸光阴。
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花在学习上,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
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泥水田里耕种;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工人到油漆包装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
因此要懂得惜福。
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人海茫茫,能回首相聚是缘分。
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是一个招呼,一个微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③要有悲悯情怀。
人生在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小时侯,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
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
所以,要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
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④要有面对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人一生下来的啼哭就预示着人生就要经历种种磨难。
关键是要有敢于面对苦难,有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当一个人从不计较受到了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
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不断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谓地直面死亡。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张利东①无论是天然高分子材料,还是以高分子为基础的合成材料,都是惰性的、无生命的。
一旦赋予这些高分子“生命”,它们就可以自发舞动、发电,甚至像劳动者一样工作起来。
这就是智能高分子材料——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作出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
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研究组,利用常见的琼脂糖高分子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物理杂合技术,成功制备出可以在潮湿纸面上快速翻滚的高分子薄膜。
③由于该薄膜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当该薄膜“吸入”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可引发自身的膨胀形变;当薄膜“呼出”水分子,可快速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呼吸”循环赋予惰性高分子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让它们不知疲倦地动起来。
④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此种技术一旦成熟,通过大量类似材料堆叠成的可控“纤维束”,制造出能与机器人相媲美的“仿生人”便不再是神话。
⑤张利东研究组同时发现,智能高分子薄膜不但可以“呼吸”潮湿空气而动起来,也可以“呼吸”丙酮蒸汽让自己动起来。
花瓣形状的双层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后,“花瓣”翩翩起舞,犹如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萝卜花。
这是最新设计的聚偏氣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的仿生形变。
⑥该双层膜对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极其敏感的响应性,并且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气,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性定向形变,让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运动起来,可媲美自然界中复杂的运动方式。
⑦利用此种仿生运动设计的薄膜传感器,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
当环境中丙酮浓度过高时,传感器自发形变接通电路,电灯亮;当丙酮浓度逐渐降低时,传感器恢复到原来形状断开电路,电灯灭。
利用电灯的变化,可告知环境中丙酮蒸汽浓度的高低,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潜质。
2019-2020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林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林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有改动)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五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新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苏教版必修5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时代,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和谐与健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有的甚至处于空虚状态。
为此,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成为不少志士仁人共同的生活信条。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有理想,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又包括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
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
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
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
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既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又要有正确的事业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长期的一贯的生活方式。
朱熹说:“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其止莫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更应该经受磨难和考验。
自强自勉、积极向上,切不可自暴自弃、半途而废。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上,那些伟大的创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伴随着挫折和磨难,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分值: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语言文字应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的智慧,是专制社会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取得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
A.胸有成竹诀窍忍辱负重B.游刃有余诀窍苟且偷生C.胸有成竹门道苟且偷生D.游刃有余门道忍辱负重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我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模糊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模糊。
①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②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已不可辨识。
③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西侧乃柳候祠,祠北有衣冠墓。
④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
⑤映入眼帘的一尊石塑近似昨夜梦境,底座镌刻的《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⑥由此想到,柳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坍圮散落。
A.④①⑤③②⑥B.④⑤③①②⑥C.⑤③①②⑥④D.⑤⑥①②③④3.下列诗句中,与“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修辞手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A.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C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把思念托付给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带着问候飞向那身处远方也在想念我们的亲人。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固然喜欢独处的生活,但是也不拒绝来客,今有好友来访,心中也是满心喜悦。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桃李纷飞,花开花谢,年年如是;思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事沧桑,怎能不心生万千感慨?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志忑。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问题探讨)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 涵淡彭湃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答案】B【解析】B.连词表转折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2)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A. 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B. 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C. 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D. 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答案】A【解析】【答案】C【解析】【答案】C【解析】【答案】(1)译句当时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每次退朝时他都快速走出来很是得意皇帝对他以礼相待十分恭敬还经常亲自送他(2)译句孝景帝登基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就派官吏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并对他量罪定刑皇上下诏赦免袁盎的罪行将他贬为平民【解析】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有什么意味请简要赏析①父亲倒像一个开礼仪车的后边那一大卡车的货物就像一支仪仗队②父亲从房间里拿出一叠照片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们3.(3)小说用少年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相对于客观的叙述它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A. 父亲梳大背头上发胶制作艺术照这些描写表现了他追求时尚帅气的个性也彰显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B. 小说结尾借“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啊……就连开到过贺兰山的父亲也不知道”表达了对父亲谬赞哥哥的不满之情C. 小说主体部分用倒叙的手法从退休后的生活情态写到退休前的工作情景这种时间安排使小说叙事富有变化D. 小说借司机职业作为勾连情节的着眼点借这个普通职业来描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景叙述基调自然温馨【答案】B【解析】(1)B项不是“不满”之情父亲与家人对外界事物的向往与憧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美妙的错误更增加了美好【答案】(2)①“倒像”是“反倒像”的意思用揶揄的语气表达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父亲工作的认真态度、劳动的自豪感和主人公精神的赞美②“神秘兮兮”描摹了父亲给孩子们看照片的神态体现了父亲对这些照片的珍视和即将与孩子分享惊喜的期待也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神秘”生活的自豪感和对孩子们真挚的爱【解析】(2)解答本题思考点通常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词句本身而要对全文的内容主旨、情感态度等有一个大致把握①中“倒像” 由前文中“父亲跟他们完全不一样……风从来吹不动他的大背头”可知作者运用了揶揄的口吻来表现父亲的与众不同“倒像”是“反倒像”的意思表达了对父亲工作的认真态度、劳动的自豪感和主人公精神的赞美②中“神秘兮兮”描摹了父亲给孩子们看照片的神态“我们一看……原来父亲求厂里那个工会主席借了相机” 照片来之不易体现了父亲对这些照片的珍视和即将与孩子分享惊喜的期待“父亲从来没有妥协过……就连母亲都没坐过父亲的车出城”“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等内容表现了父亲对自己“神秘”生活的自豪感和对孩子们真挚的爱【答案】(3)①让故事蒙上了回忆的色彩营造了浪漫温情的氛围②拉开了少年和成年世界的距离使故事纯净美好③少年纯真浪漫的情思和父亲浪漫美好的形象交融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解析】(3)作答本题可以从少年口吻叙述的特点、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等方面考虑①文中写“父亲生于1949年……天晓得父亲是哪个年代开到过天路的” 以少年的口吻来叙述让故事蒙上了回忆的色彩营造了浪漫温情的氛围②“父亲赞赏地看着哥哥那目光让我嫉妒死了”“过后我从书里找哥哥背的那首《满江红》……就连开到过贺兰山的父亲也不知道” 以少年的口吻来叙述拉开了少年和成年世界的距离使故事纯净美好③“父亲跟他们完全不一样他无论跑多远都穿得整整齐齐的……风从来吹不动他的大背头” 少年纯真浪漫的情思和父亲浪漫美好的形象交融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4.(4)请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①泥金帖子——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⑤录取通知书——⑥_______________4.(5)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A. 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既为了激励学子们努力地学习也为了扩大科考影响B. 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唐代的“泥金帖子” 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C. 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望的意义D. 电子录取通知书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具有防伪作用还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些其它的便利【答案】D【解析】(1)A项“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的表述是“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由此可知录取通知书并没有代替张榜公布B项“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错误宋代主要的录取通知书是“金花帖子”C项古代的录取通知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和意义故选D【答案】A【解析】(2)A项“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错误泥金帖子是由官府制作的与进士的家庭贫富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3)材料一中“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这是使用了事例论证“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 这是使用了引用论证“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 这是使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中没有使用比喻论证故选C【答案】(4)②金花帖子, ③捷报(报帖、喜报), ④版印捷报, ⑥电子录取通知书【解析】(4)“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 也称为“榜帖” 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 民间则称为“喜报” 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到考生的手中现在一些高校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电子版录取通知书据此概括归纳答案即可【答案】(5)①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②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版而现代则或纸质版或电子版③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代则运用了科技手段④寄送方式不同古代或官邮或专人送达现代则邮寄或网上领取⑤发送仪式不同古代会有各种仪式现代则没有【解析】(5)①根据材料一第五段的“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和四位考官相同”和第七段的“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同学被某某学校、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可知就录取通知书的内容而言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②从材料中可知无论是“泥金帖子”或“金花帖子” 还是“捷报”或“版印捷报” 所用材质都是纸质而现代不仅有纸质还有电子录取通知书③古代的录取通知书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制作而成而现代的录取通知书则运用了科技手段以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例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拼接而成④古代时“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 而现代发送录取通知书是通过邮寄或网上领取⑤古代送录取通知书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而现代则没有古代那种隆重的仪式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8月3日起“国际军事比赛-2019”将在俄罗斯、中国、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和伊朗等10国同时举行俄罗斯列恩佐夫上将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 2014的比赛只有12支队伍参赛现在增加至217支国际军事比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方面空军11架、海军2架军机全部抵达俄罗斯梁赞州嘉吉列沃机场首次联合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9”的“航空飞镖”项目比赛将成为中国军队出国参赛的一大亮点【答案】示例“国际军事比赛-2019”于8月3日起在10国同时举行赛事规模扩大中国空、海军航空兵将首次联合参赛“航空飞镖”【解析】解答本题要详细地掌握语段内容找准关键信息点一般包括事件名称、时间、地点、结果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语言即可本则材料的时间是“8月3日起” 地点是“10国” 事件名称是“国际军事比赛-2019” 结果是“赛事规模扩大”“中国空、海军航空兵将首次联合参赛‘航空飞镖’” 注意字数限制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6.(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6.(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6.(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之风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B. 由于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C. 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之风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D. 各种域外的现代小说之风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使得不少小说家心慌意乱而随风飘荡【答案】C【解析】(1)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由于”与“使得”连用使句子的成分残缺二是结构混乱“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实际上是“使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旋如转蓬”和“把我们已经紊乱的‘风向标’吹得旋如转蓬”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C【答案】C【解析】(2)第一空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沟通使两方能通连根据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应选用“沟通”第二空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现贡献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奉献”与“贡献”都是褒义词意思相近但也有差别“奉献”强调的是以一种无私的精神付出“贡献”强调的是人的价值根据语境应选用“贡献”第三空崇尚尊重推崇崇拜尊敬钦佩“崇尚”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或理念“崇拜”的对象一般是人或文化等二者的使用对象略有不同根据横线后的“生命感觉” 应选用“崇尚”第四空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根据前面的“拙劣的模仿” 应选用“东施效颦”故选C【答案】D【解析】(3)从括号后面的“他成功在此……影响亦在此”来看括号内所填语句的陈述对象应是“莫言” 根据前后主语一致性原则应选D7.(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7.(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7.(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给予较高广泛交流习惯B. 赋予较高广泛交际风格C. 赋予广泛较高交流习惯D. 给予广泛较高交际风格【答案】B【解析】(1)给予使别人得到赋予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根据语境和固定搭配修饰“内涵” “赋予”更合适排除A项和D项“较高”和“广泛”与“使用率”和“流行度”互相搭配“较高使用率”“广泛流行度”更合适排除C项故选B【答案】A【解析】(2)B项“出于礼貌的考虑”在句中太突兀缺少衔接语句C项两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不讲礼貌”不合逻辑故选A【答案】D【解析】(3)A项不合逻辑没有必然的因果B项主宾不搭配“过程演变”与“符合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不能搭配C项不合逻辑不是“演化”的结果故选D。
《生命的态度》的阅读题及答案
《生命的态度》的阅读题及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的态度》的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的态度》的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命的态度朱良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
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其意义在于隐喻或表现人的某种情感,是浸染着人的情感倾向的物象,成了表现人的感情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生命的态度,它的观照方式是要去除“态度”。
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被我欣赏的对象。
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
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
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
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
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
一是它的体验性,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
漳州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漳州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周铁钧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
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
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
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
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
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
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
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朱良志《静寒之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朱良志《乱里世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这篇文章,达成以下小题。
乱里世界朱良志①中国艺术不只以静寂之境地来超越时间,还以对人们屡见不鲜的次序的损坏来实现这种超越。
艺术家为了成立自己的生命逻辑,尽兴地“揉搓”时间,打破时间节奏,嘲弄时间次序,以杂乱的时间安排来展现他们的生命思虑。
东倒西歪就是这种时间观的特点。
②持此非时间看法的人认为,平常人心灵被时间“刻度化”了。
人们被关在时间的大门以内,其实不是时间强行将我们关在此中,而是我们对时间的过于沉浸所造成的。
四时,十二月,每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中的分分秒秒,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能够看出,时间的区分愈来愈细,生命的睁开被打上愈来愈精密的刻度。
这一刻度只可是测量出人生命资源的贫乏,彰显出人生命的压力。
时间成了一道厚厚的屏障,遮挡着生命的光明。
因此在时间上“东倒西歪”,就是捅破这一屏障,去感觉时间背后的光明。
③在中国古代,“不问四时”未然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创建方式。
如在中国绘画中,自然时间经常被画家“揉破”。
宋朝王希孟有《千里江山图》,在这幅壮阔的画面中,囊括了四时之间的不一样山川形态,而没有一个时间点,它要陈说的是画家对山川的感觉世界。
④在中国,搅乱时间节奏常常和艺术家的创建精神联系在一同。
明末画家陈洪绶的画多是对人的生命的感喟。
他最喜爱的就是揉破时间的节序,将不一样时间中出现的物象置于一体,表达他独到的思虑。
他的画仿佛只对永久感兴趣,他在永久中思虑着人生。
⑤陈洪绶的画中大批地出现王维雪中芭蕉式的描绘,将不一样期间的物件放到一同,时间和空间素来不是限制他的要素,他的画只在意表达自己的体验世界。
全部都是能够利用的。
在陈洪绶画面中频频出现的花瓶中,老是少不了梅花和红叶,红叶时在秋末,梅花乃在冬末春初,但陈洪绶绝不在意它们不切合时间的节序。
他只在意他所要表现的内涵,梅花象征高洁,而红叶象征着光阴飘零,光阴是这样轻易地将人扔掉,而人却执着地流连着生命的最后绚烂。
而花瓶是锈迹斑斑,它从苍莽中走来。
生命的品格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生命的品格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生命的品格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生命的品格国风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
珍惜每一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
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
因此要懂得惜福。
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
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
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
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
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
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
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
《真水无香》读后
徜徉中国艺术如风行水上,流水落花。
其滋润的不单是感官,更是心田返回生命的故乡——朱良志先生《真水无香》读后徜徉在中国古代艺术的世界中,总会被其艺术的馨香所陶醉以致流连忘返,漫步在这一香国,生命会变得纯然清明、澄澈无碍,这是一种真实生命的存在,之所以“真实”是因为生命之本然。
能够步入这馨香的天国源自机缘,这就是手边这本朱良志先生的《真水无香》。
能够使读者有回归生命故乡之感,可见朱先生对中国艺术的深度体贴,以及对其“美丽精神”之精髓的把握。
《真水无香》所营建的世界将中国古代艺术、作者、读者涵融于一个香国,三者是圆融的共在。
而这香不是感官的享受,而是生命基底的领受,是“真水”之无香而香,生命之非真而真。
“真水无香”所把捉的是中国美学和艺术所秉承的精神命脉,即自然精神、即天趣理念。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叨人力,全由天工”正是这种精神的彰显。
此书共分前后两编,前编选取的相关命题包括:由幻境入门、以丑为美、叩寂寞求音、大巧若拙、萧散为美、生命的态度、心源为炉。
后编则选择了一些典型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生活,如顽石的风流、假山是真的山、盆景的生意、瓷器的天青云破、中国画的荒寒境界等。
虽分作两编,但并不分散,而是前后妙然贯通,其中的核心理念便是对自然精神的开掘,使读者在妙悟天趣中自然回归安宁澄明之故乡。
作者建基在道禅哲学的根基上对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进行疏通,指出老子的“大制不割”、“贵食母”、庄子的“以物为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禅宗的明心见性、由幻境入门等思想,都在克服理性活动对世界的割裂,规避人工秩序,返归自然之道。
因此,作者指出,自然是至高的美,中国美学和艺术这一独特的思想旨在以自然为最高秩序,以天趣为最高的审美准则,从而返归自然本真。
所以,真正的美是对美丑的超越;最高的巧是天巧,大巧若拙,是一种独立于人机心之外的自然本真状态;假的山却是真正的山,它体现了自然造化的内在精神;小小的盆盎中充满着“生香活态”、“生韵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
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
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
适。
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
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
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
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幽
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
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
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
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
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
这个世界,中国美
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
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
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
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
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
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
瞬间体验中“发现”的。
“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
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
像吴历“一
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
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
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
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凡
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
目的苍苔。
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
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34.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
3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
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36.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答案】
34. D
35. D
36.“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
特点:①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②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③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