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

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赋》,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三、学生听配乐朗诵课文

边听边思考:1、《赤壁赋》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2、文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生:洒脱深邃抑扬顿挫

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2、情感是先乐后悲,由转悲为喜

师:情乐—悲—喜(板书)

四、内容赏析:抓住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来分析

(一)问:作者为何而乐?

生:因为景美而乐

师:赤壁月景到底怎样?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万顷之茫然

师:你能不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月夜秋景图?

生: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师: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和水光辉映,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景色有什么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

澄澈而空明,苍茫而朦胧,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迷离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惟有用一个字概括了。

生:乐。

师:哪几个动词和句子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月夜的愉悦心情?

学生:举——一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什么是“一苇”?“纵”?“凌”?描述一下这两句所写得意境。

生:一苇:喻指苇叶般的小舟 ;这里的“纵”――听凭、随意的意思。凌:越过。

意境: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任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师:什么感觉?

生:作者得意极了,于是乎飘飘欲仙,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投影):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 [明]茅坤

(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遗世”?同学们

师:是啊,如此之美景不仅令作者而且让我们都有了一种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感觉。

看课文注释(13)――脱离人世。)

(二)、师:文章第二、三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发生了变化,那么悲从何来?

生:悲从歌中来

生:悲从箫中来

师:“扣弦而歌之,歌曰”,是谁在歌,苏子还是客?

生:是苏子。

师:从何处见出?

生:由下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见出,客只是在和,类似于给苏子伴奏。

师:我们先从其歌的内容来分析。苏子所歌仿楚辞,屈原的遭遇同学们很熟悉,屈原喜用香草、美人来传情达意,香草以喻其自身洁操,美人以喻其对君主的渴望。

师:那么,歌中“渺渺兮予坏,望美人兮天一方”所传达的情怀就不难理解了。

生:“望美人兮天一方”,哪里是在想念美人,眼睛分明紧紧地盯着遥远的朝庭。远处的月亮就如同心中的美人一般,可望可不可及,充满了一种无奈的期盼。这本身就带有哀怨之气了。

师:所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并非兴由己出,而是完全领略了此时作者的心情,真是知音难觅啊。“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哪位同学翻译一下,注意译出神采。

生:那洞箫的声音呜呜作响,像哀怨,又像思念,像抽泣,又像低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丝线一样连绵不绝。

师:译得很好,连用了五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同为摹写声音的至文。

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讲这幽怨悲凉的音乐所带来的深度效果。这两个形象比喻音乐效果要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