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合集下载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急诊护理学发展概述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急诊护理学发展概述

主要任务
• 协助完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 • 急诊科抢救 • 危重症救护 •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 急诊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起源与发展
• 1964年1月,英国医生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市首 次创立了以救护车为运输工具的流动监护病房。
• 1973年,美国科学院和国家研究院开始评估、分析 和总结院前急救工作,同年经美联邦政府及运输部的 批准,建立了具体体现院前急救的急救医学服务体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并于 1981年交付于各州政府管理。
急诊专科护士
•国 外
美国急诊专科护士的发展已有50年的历史。 2004年有美国护士执业联盟出台了急诊护士核 心能力的正式文件,要求急诊护士的学历必须是 硕士或博士。
新加坡:一开始发展即锁定在急诊专科,由新加 坡大学统一培训。
国 内:
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提到,护理在急危重症、 疑难症病人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5年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 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包括:重症监护、急 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 人护理等。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新医大一附院急救中心
• 教学目标:
1. 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专科护士的发展; 3. 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4.掌握院急救的原则、运行模式与设置。
• 建立: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的建立 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得到同步成长与 发展。
• 概念:以挽救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 进康复,减少伤残,提高生命质量,以现 代医学科学及护理专业基础理论为基础, 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及管理的综 合性应用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呼吸监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 现代电子设备发展
重症监护病房(ICU)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国内 急诊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
早期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 初级阶段 1980年—1983年 北京 上海 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急救中
心 20世纪80年代 各地相继成立专科 或综合监护病房 快速发展阶段 1983年 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1988年以后 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
美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加拿大 英国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日本 急救护理专家培训
国内
起步晚 近年来逐步受到重视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中明确指出 2005年—2010年,分步骤在急诊急救、重症监护等重点临床领域 开展急诊和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
目前 《急救护理学》 高校护理专业必修课 培训形式 :在职教育为主 培训内容: 理论教学 临床实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50年代初期 危重患者集中放在靠近护士站 的抢救室
70年代 心脏手术后监护病房的建立 80年代 卫生部颁发 “加强城市急救工作”
的指示,成立了“急救医学专科学会” 90年代 民航机构与急救中心相结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 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授课人:袁群英
《急危重症护理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学习目标 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 掌握院外急救的定义、任务及特点。 理解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理解急诊科的运转模式。 了解重症监护的定义与任务; 理解重症监护的运转模式。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状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急危重病患者提供及时的救治和抢救。

以下是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目前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急救中心、急救驻点和社区急救网络构成。

急救中心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接收急诊病人并提供紧急救治。

急救中心通常设立在大型综合医院,配备有专业的急诊医生和护士,拥有先进的设备和药品,能够迅速响应急救需求。

急救中心在中国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比较普遍,但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相对较少。

急救驻点是指在城市的不同区域设立的特定机构,如消防局、派出所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出动并为患者提供急救服务。

这些地方通常配备有简单的急救设备和人员,能够满足一些常见急救需求,如心脏骤停、呼吸困难等。

社区急救网络是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急救中心位于社区医院或诊所,它们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急救。

社区急救中心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急救,如止血、简单的心肺复苏等。

社区急救中心通常与急救中心和急救驻点建立紧密联系,并与之配合,以提供全面的急救服务。

然而,尽管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经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急救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急救服务覆盖面不够广。

其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城市地区的资源相对充足,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资源匮乏。

此外,急救教育普及率也有待提高,大部分人对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够,这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急救设备和药品的投入,提高急救中心和社区急救中心的设施和设备水平。

其次,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急救水平和技能。

此外,加强对公众的急救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总之,中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936年 法国最早建立EMSS 1968年 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建立“急症医疗系” 1970年 日本规定急救车标准 1972年 美国国会举行了建立急救医学体系听证会 1973年 美国总统颁布了急诊医疗体系(EMSS)法案 1980年 德国运用直升机运送伤病员,称“空中救护车”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院前急救模式
二 、医院急诊科
❖ 医院急诊科(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工作时间一周7天,一天24小时 ❖ 首诊负责制 ❖ 以“急”为中心,体现时间就是生命
ER
(一)医院急诊科的主要任务
❖ 急诊医疗 ❖ 急救医疗 ❖ 教学培训 ❖ 科研 ❖ 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包含有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批 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等。
❖ 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心搏骤停、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严重外伤等。 ❖ 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停水、停电、坠床跌倒等。 ❖ 批量伤(病)员的应急预案。
(五)急诊科的管理
3.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优化急诊工作流程 (1)救治流程 (2)抢救流程 (3)转归流程 3. 实行分级分区就诊 4. 定期评价与反馈
①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的生命垂危者。 ② 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③ 批量患者,如外伤、中毒等。
(五)急诊科的管理
2.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 急诊护理应急预案是为迅速、有序地对急危重症患者、批量伤(病)员开 展及时有效的救治而预先制定的实施方案。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EMSS系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指紧急情况下在合适的地域内提供人员、器械、设备,以保证协同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

其主要任务是对创伤病人和急症病人的院前救治,以及将对病人的现场处理和转运途中治疗情况提供给医院工作人员。

目前,急救医疗服务已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国际SOS 急救援助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现已在23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和急救中心。

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相关综合医院也都开放了国际急救医疗绿色通道。

全球性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形成较早、发展较快,并且特点和优势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及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作一下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EMSS的基本模式一、国外EMSS的发展情况(一)美国美国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有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和施行手术,197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法案》,1976 年完成了立法程序,形成了全国急救医疗网。

随后,又相继建立了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救护以及重症ICU、CCU 监护体系。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空中救护,目前用于空中救护的有直升飞机,远距离运送时应用固定翼飞机。

空中救护人员经过专门的培训并24h 值班,求救者可从事故现场直接拔打免费电话提出请求,或由急救信息中心决定是否采用空中救护,在20~40min内组队出发,一般2h 内可将伤员运送到医院。

急诊医师都要经过3~4 年正规急诊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极为重视,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要求1/ 3 以上的人民群众学会院前急救。

(二)德国EMSS的发展情况德国的急救医疗服务实行保险制,医疗费用由政府、企业主和职工3 方分担。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麻醉性镇静剂(如芬太尼) 吗啡
肝素
氯化钾
镇静剂(如咪达唑仑、丙泊酚)地西泮注射液
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阶段
❖ 转运途中的监测
—气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监测 —生命体征 —各类管道
❖ 常见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
—管道脱落或堵塞 —呕吐 —突发意识丧失
三、转运目的地患者交接-SBAR模式
❖ Situation(状况——发生了什么事?)
EICU
(二) ICU的布局
❖一、ICU的设置
❖(一)ICU的区域布局与设置 床单元设置
❖1.病室设置
室温、通风与噪声要求

监护站设置
2.医疗辅助区域 治疗室、仪器室

出入通道
❖3.污物处理区域
❖4.医务人员生活区域
v 床位设置
1.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 床位数应占总床位数 的2%~8% 2.一般为8~12张床
动脉穿刺针 中心静脉导管包 压力延长管 压力传感器 有创压力监测仪 加压输液器 输液加热器装置 经皮起搏器
止血钳/止血带 创伤手术剪 外科敷料(海绵、绷带) 脊柱稳定装置
一、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阶段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成人)转运配置药物》
推荐药物
选配药物
静脉注射液体:
异丙肾上腺素
❖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目标及措施 1. 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 提高分诊准确率 3.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 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 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 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效率,缩短平 均滞留时间 7. 规范护理文书 8. 保证护患沟通顺畅
红区 黄区 绿区
一级危急症患者 二级急重症患者
❖ 院际转运(intra-hospital transport):院际转运是发 生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危重症患者的转运。

最新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最新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辖区内所有医疗资源,静态的、动态的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债资金1.98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建设
医院18703家
急救、急诊诊疗?人次
院前+院内
北京(2005年以前)
单纯院前
上海、天津、武汉、杭州
效能原则,反应灵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 人群医疗急救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 利、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 用的模式
依托于医院 重庆 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119、122) 南宁
2003-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医院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后备医院
急救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 医院急诊科 院前-院内急救网络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 心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 资源
地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20人) 省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50人) 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
专业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 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 防护等
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队伍培训、演练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信息属地化、覆盖全行业 统一模式、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服 务能力重要标志

全国120救治体系

全国120救治体系


急救中心每年收取一定数量的网络管理费。 急救站名称、车辆由中心统一标识。120大 厅近200平米,设有DLP\LED大屏\先进计算 机网络技术以及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和有线\ 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使120报警和院前急救 达到快速\准确\及时.专业急救队伍.

(二)服务功能 ①现场急救和快速转运为 一体。②医药咨询信息台。③为心脏病人 提供“空中诊所”的TTM监护室。④急救培 训和科研。

(二)服务功能 ①现场急救和快速转运。 ②急救培训基地,有模拟先进 ICU抢救室。 ③国内首个可承载直21型飞机的医院直升 机停机坪于2006年7月17日在瑞金医院新门 诊大楼正式落成。
天津急救中心简介

(一)概况 天津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1994 年,2005年新建迁址,占地9920平方米, 并更名急救中心、增挂紧急救援中心。中 心为天津市唯一的院前医疗急救单位和急 救绿色生命通道主干线,性质为差额拨款 事业单位,有性能完成 和装备先进和急救 车79辆,急救指挥车1辆,8个职能科室, 其中急救科设有供应室和病案室、人员编 制近200人。
香港急救简介

(一)香港特区医疗急救与消防、司警统 一,报警电话为“999”。院前急救机构和 模式为特区政府部门消防署承担,消防署下 辖救护总区,划分为港岛、九龙及新界3个行 政区域和1个救护总区总部,每个区域再分 划2个分区,共分设28个救护站。

消防署设有通讯指挥中心和计算机联网信 息系统,与各救护站和15个公立医院急诊 部门形成完善的医疗救护网络,承担24小 时呼救受理、咨询、应急联络和协调指挥 任务,确保消防和救护任务完成。

新中心占地20亩、建筑面积3000平米、可 供10架救援直升机同时起降的绿化停机坪 (条件成熟,实行空中救护)以及救护车 停车场2000平米。拥有急救设备配置和网 络通讯现代化的监护型救护车27辆(分布 网络急救站24辆),“ ”高档负压型监护 救护车3辆,设有12人编织的院前应急小分 队,承担城市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和中长途院 前急救转运任务。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概述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概述

测一测
2、关于病人的转运,下列错误的是: A.病情不稳定者,应暂缓汽车长途转送。 B.担架在行进途中,伤员应头部在后,下肢在前。 C.脊柱受伤者,应保持脊柱轴线稳定。 D.呼吸困难患者最好使用飞机运送。 E.途中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谢谢观看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急救护理学
二、现场救护
2、安置伤病员体位
无意识、无心跳、无呼吸者 神志不清、有呼吸及循环者 急性左心衰竭病人 胸腹部外伤者 毒蛇咬伤者 咯血者 腹痛者
复苏体位即仰卧位 恢复体位即稳定侧卧位 坐位 半坐卧位 患肢放低 侧卧位 屈膝卧位
二、现场救护
3、安全松解或去除病人衣物
根据病人的受伤部位和具体情况,采取 正确的方法松解或去除衣物、头盔等。整 个过程应稳安,尽量不要有粗暴动作,以 免加重伤病员的伤情。
二、现场救护
4、现场救护措施
(1)维持呼吸系统的功能:吸氧,清除痰液及口腔分泌物,进行人工呼 吸,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维持循环系统功能:测量生命体征,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配合医 生进行电除颤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即CーA-B:C胸外按压 ( compression)→A开放气道(airway)ーB人工呼吸( breathing)
院前急救的原则
1、立即使伤员 脱离危险区
2、先救命后治病 先救治后运送
3、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
7、加强途中监护 并记录伤情 6、搬运与医护一致性
5、保留离断肢体和气管
4、争分夺秒,就地取材 院前救治总原则: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02 院前急救的工作模式
院前急救的工作模式
1、英国模式
突出“急”字,强调以医院急诊为中心,主张伤病员 的院前快速转运,救护车一般只配备急救员和简单的 器被、药品。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的原则
迅速判明需要紧急救护的地点,事件和人数 及早呼救,立即实施现场救护,及早CPR 和及早实施创伤救护4项基本技术 在现场救护中注意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 伤害,如触电急救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在 毒气现场救人必须戴防毒面具等 在救护中应尽量避免加重病人所受到的伤害
院前急救的原则
院前急救组织——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2007年6月,卫生厅颁布
《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分中心、站、室评审办法(试 行)》
标志着我省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进入规范 化发展阶段。
院前急救技术操作
2002年4月成立了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 (站)管理分会。 《院前急救病历书写规范(试行)》、《院 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临 床诊疗指南》灾难医学部分等。 中国急救网()
院前急救的出诊程序
急危重病人,家属或第一目击者用电话 拨通“120”或其他急救电话,向急救中 心发出呼救,简要说明病人的姓名,性别, 年龄,病情,住址,接车地点及联络电话号 码.中心调度员立即向院前急救科发出调度 指令,救护车必须在5分钟内开出医院,在 呼救范围内,10~15分钟内赶到现场。
院前急救的出诊程序
创伤救护技术:止血
指压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 填塞法 止血带止血法
创伤救护技术:止血
止血带注意事项:
止血带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要有衬垫; 上肢在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中上部; 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时间; 每隔 40-50 分钟松一次,每次松 2-3 分; 结扎止血带要松紧适度,以停止出血或远端动脉搏动 消失为度; 严禁用铁丝、电线、绳索等代替止血带;
院前急救的概念
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 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在到达医院之 前进行的紧张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 护转运至医院的过程.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 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减少伤残。

急救医学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急救医学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 铁肺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 它是第一个代替人体器官功能的机器。
急救医学的范畴
▪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院外急救阶段、急诊处置阶段和 ICU观察阶段。
▪ 当然,有些轻微的病人或伤员在急诊室 处置之后即可离院。
急救的三个层次
▪ 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多为心脏骤停或创伤患者, 应做好组织工作,并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心肺 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技术。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院外-院内急救网络的组成结构: ▪ 急救机构 ▪ 传染病医院 ▪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 后备医院 ▪ 紧急救援中心 ▪ 医院急诊科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 状
▪ 院外+院内:北京 ▪ 单纯院外:上海、天津 ▪ 依托于医院:重庆 ▪ 单纯指挥:广州 ▪ 指挥+院外+依托:深圳 ▪ 联动(120、110、119、122):南宁 ▪ 整合(999、911):香港、台湾
▪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利、英 国、日本等国家广泛采用的模式
第2节 院外急救
▪ 院外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 病人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 命能否延续。
▪ 院外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 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 至救护车上。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第一章 急救医学 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概述 院前急救 急诊科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第1节 概述
▪ 早期对付呼吸不全症,人类就发明了铁肺。 铁肺,可视为现代呼吸机的前身。
▪ 铁肺是一个连接着泵的密闭铁盒子,病人的 头部伸在外面。当铁肺中的空气被吸出时, 新鲜空气进入病人的肺内;当铁肺中的压力 升高时,肺内的空气被压出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急救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普及急救知识。
培训教育
开展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社区培训
组织社区内的急救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
05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化急救医疗设备
01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智能化急救医疗
院内急诊还需要与其他科室进行紧密 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贯的治 疗服务。
院内急诊需要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紧急处理能力, 能够迅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 类。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 全面、严密监测和治疗的医疗单
元。
重症监护需要具备先进的医疗设 备和专业技术,能够对患者的生 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病情变化。
0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 展策略与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
急救站点布局
根据地区人口密度、医疗需求和交通状况,合理 规划急救站点布局,确保急救服务覆盖范围广。
急救设备更新
定期更新急救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满足急 救需求。
人力资源培训
加强急救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急救流程优化
服务专业性强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拥有一支 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包括医生、 护士、急救员等,能够提供高质 量的急救服务。
服务效率高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急救反 应时间、救治成功率等方面不断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有 效保障。
体系特点
1 2
以政府为主导
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 业,政府在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一、院前急救(院外急救)
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
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一、前医疗救护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
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社
会、经济效益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主要目标: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密,行动 迅速,并能实施有效救治的医疗组织来提 供快速的、合理的、及时的处理,将患者 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使其在医院内进一步 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近30年来,EMSS体系在国外迅速的发展, 法国最早组建EMSS,美国、日本、德国等许 多国家都先后完善了EMSS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院前急救
院外转运 急诊重症治疗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在概念上强 调急诊的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 统性,主要是应对地震、水灾、火灾、 重大交通事故、楼房倒塌、爆炸等灾难 事故造成的群体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 成
2020/11/14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急 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2.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国际
19世纪
南丁格尔
克里米亚战争救护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灰流行

【急诊急救】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急救】急诊医学发展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968年,创建美国急诊医师学院﹙ACEP﹚专门培养 急诊医务人员。
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法案 。
1979年,世界灾害和急诊医学学会 ﹙WADEM﹚ 的 成 立 , 标 志 着 国 际 上 急 诊医学专科的创立。同年,国际上设立 急诊科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的第23独立临 床学科。
对策 • 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 服务体系发展简史
1、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布“加强城市急救工作”文 件。
2、1982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召集若干急诊工作方面的 专家开了“咨询会”,草拟《医院建设急诊科(室) 的建议书》,并在同年10月委托上海医学会举办的“ 全国门、急诊工作学术讨论会”上征求与会代表的意 见。
• 二、中国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 史
•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 四、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与
对策 • 五、医院急诊科的运作与管理
三、急诊医学范畴和急诊医疗 服务体系的任务
• ﹙一﹚急诊医学的范畴和任务
• ﹙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任务
1、急诊医学的范畴
3、1983年,卫生部颁布《城市医院建设 急诊科(室)的方案》。明确提出城市 综合性医院要成立急诊科。 4、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少数综合性 医院成立我国首批独立的急诊科。
5、1985年,全国15个大、中城市约50名急诊工 作者自动组织,在杭州举行首次 “急诊工作讨 论会”来全面讨论急诊工作,这次会议的一项 重要决议是建议成立全国急诊医学学会,推选 了筹备组。
6、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组建我国第一个急诊 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
7、1986年10月,由卫生部医政司赞助,在 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讨 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 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 施现场急救和转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展进程
1987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 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
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 有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
ICU急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背景资料
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服 务能力重要标志
体现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 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发展及现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展进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平战结合 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统一管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人员组成
地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20人) 省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不少于50人) 国家应急救治专家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组成
专业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 现场处置、紧急转运、医疗救护、卫生 防护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展进程
1987年,卫生部、原邮电部开通了120急 救呼叫专线电话
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 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 管理的通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现状
截至2005年 急救中心(站)141家
医院18703家
现状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 系建设规划》
114亿国债资金(11亿紧急救援中心建设) 几年时间建立医疗救治体系 2003-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现状
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发展进程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急救中心(站)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一级医院设立急诊 室,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援工作管理 办法》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 现场医疗救护、伤病员转送、部门协调、 培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标准等。
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卫生部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国债资金1.98亿元用于医疗救治信息系 统建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监护 经授权指挥、协调医疗急救资源(紧急
状态)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110、119
联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网络
急救网络:紧急救援中心-综合医院急 诊科 紧急救援中心:院前急救、指挥、调度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疗救治,伤病员现 场急救和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医院 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机构 后备医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 医院急诊科 院前-院内急救网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紧急救援中心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 心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急救 资源
培训基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队伍培训、演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信息属地化、覆盖全行业 统一模式、统一标准 信息共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信息平台 辖区内所有医疗资源,静态的、动态的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医疗救治机构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东西部、城乡差距明显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力量分散 医疗救治体系内部之间及与其他卫生体
系(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之间缺乏信 息沟通与工作协调
现状
依托于医院 重庆 单纯指挥 广州 联动(120、110、119、122) 南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003年非典
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 30余种新发传染病,我国≻1/2 2003年SARS,2005年禽流感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自然灾害 国际恐怖事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社会安全事 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 卫生救援工作。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存在的问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总体来看
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 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 大中城市出现了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机
构——救护站 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时期,医疗急救
和快速转运为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模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发展进程
198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的意见》
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及 组织管理,城市建立医疗救护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急诊急救医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模式为家属配送病人至医院。 新模式的特点:组织严密、行动迅速、
处置合理及时、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 并做准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救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急救、急诊诊疗?人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现状
院前+院内
北京(2005年以前)
单纯院前
上海、天津、武汉、杭州 效能原则,反应灵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
人群医疗急救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被美国、法国、意大
利、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泛采 用的模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