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合集下载

常见病的透皮贴中药粉配方分享给大家

常见病的透皮贴中药粉配方分享给大家

常见病的透皮贴中药粉配方分享给大家1.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香薷.羌活.独活.藁本.辛夷.生姜.葱白.石胡荽.苍耳子.芸香草.柽柳。

2.辛凉解表药:薄荷.蝉蜕.葛根.柴胡.升麻.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3.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竹叶.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压趾草4.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白皮.。

(泻火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犀角.芒硝.龙胆草.水牛角.。

5.清热解毒药:连翘.拳参.贯众.玄参.牛黄.白薇.大黄.射干.绿豆.甘草.秦皮.红藤.酸浆.白蔹.马勃.青黛.漏芦.升麻.菊花.大蓟.小蓟.地榆.朱砂.紫珠.蔊菜.硼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心.大青叶.板蓝根.水牛角..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败酱草.穿心莲.蚤休(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垂盆草.四季青.金果榄.凤尾草.天葵子.千里光.金荞麦.山慈菇.地锦草.鸦胆子.鸭跖草.雷公藤.豨莶草.金钱草.地耳草.青木香.鸡矢藤.仙鹤草.苎麻根.黄药子.羚羊角.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6.清热凉血药: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薇.水牛角.生地黄.。

7.清退虚热药:青蒿.白薇.鳖甲.知母.黄柏.龟板.秦艽.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8.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羊蹄.玄明粉.番泻叶.。

9.润下药:(润肠通便)杏仁.桃仁.当归.百部.蜂蜜.桑葚.锁阳.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紫苏子.瓜蒌仁.柏子仁.松子仁.黑芝麻.决明子.车前仁.胡桃仁.冬葵子.肉苁蓉.。

10.峻下药:甘遂.巴豆.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11.祛风湿散寒药:羌活.独活.川乌.草乌.辛夷.苍术.木瓜.蚕沙.松节.蕲蛇.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雷公藤.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老鹳草.路路通.苍耳子.。

1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萆薢.稀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丝瓜络.。

透皮技术配方(1)

透皮技术配方(1)

: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一、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5、使用方法要正确、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切记!1:带状疱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磨撒在湿贴上贴局部患处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2:子宫肌瘤.海藻.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末用止痛药液或75%度酒精做成药饼放于湿贴上贴关元穴连贴10-15次治疗几次效果良好3:中耳炎病人,来时已在附近诊所吊水四天,但其依然头疼,耳部痛,病耳沉闷听不见话,耳镜检查;黄色脓充斥耳道,我静滴头孢他啶,甲硝唑,双侧涌泉穴贴吴茱萸或黄连粉,醋和。

双氧水冲洗耳道,滴点耳油,今下午病人复诊,一切正常效果特好。

与大家分享。

4: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怎么贴?太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消炎痛6片湿贴5:腱鞘炎方子:1氯唑沙星2片+布洛芬缓释胶囊2粒+天麻片3片+地米2片+b1片3片+尼美舒利胶囊1粒+湿贴。

2--患者男39岁,左手拇指腱鞘炎1年多时间,也打过封闭不好,消炎痛8片,6542片6片,冰片0.2,我就加了个扑尔敏3片,就一贴,贴了后就不见患者来,在见的时候,患者谢谢我.真的,好了.3------这一段我治疗多例腱鞘炎,筋膜炎和肌腱炎的效果特好,向大家分享一下。

湿贴+消炎痛10片+炎痛喜康10片+芬布芬胶囊10片+舒筋活血片15片+地塞米松片5片,都是两贴痊愈6:痈的治疗方法?中心开口引流,大黄+芒硝+黄连+消炎痛+湿贴箍围。

各5克或芒硝+大黄+消炎痛+消肿湿贴7 :小儿速效止咳贴膏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放于天突穴,贴12小时取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

注:本方法已使用上百例患儿!疗效独特!请各位爱友验证!8:肌肉劳损:针灸+拔罐+消炎痛布洛芬强的松舒筋活血片效果很好。

9:治面瘫-牵正散组成-别名(祛风散、三神散)本方为麻葛牵正散,老师可根据病人情况组方。

中药透皮配方

中药透皮配方

灰尘,酒精或生理盐水搽拭.
• 消肿止痛贴药贴+ 2%利多卡因2mlvi
+vitB121ml贴于患处;
• 或消肿止痛贴药贴+ 2%利多卡因2ml + 西咪替 丁 0.2 (抗病毒作用)贴敷患处。 • 或消肿止痛贴药贴+ 2%利多卡因2ml + 聚肌胞 2mg贴敷患处。12-24小时/贴. • 3-7天治愈。
/贴,冷敷,加大黄粉、芒硝2-3g。一般3-7天治 愈
治疗过程不影响正常哺乳。
• 乳腺增生 治愈。 用消肿止痛贴敷肿块部位,24小时/
贴,热敷 。加大黄粉、芒硝2-3g 。 一般1-3周 • 必要整体辩证和调理。
• 慢性乳腺炎 +芒硝效果比较好。
带状疱疹
• 脱脂棉薄 贴 带痛 对应面部 12-24h/次。 必要的抗 菌治疗 冷敷
顽固性口腔溃疡
• 消肿止痛贴+黄连粉 0.5-1g+冰片
0.1- 0.2g贴敷双足底涌泉穴(湿贴)
12-24小时/贴,3-7天治愈(儿童
使用,药量减半)。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
• 急性乳腺炎 用消肿止痛贴敷肿块部位,12小时
小儿腹泻
消肿止痛贴+洛派丁胺2-6mg(重症可加 苯乙哌啶),脐部常规清洁消毒后湿贴, 12-24小时/贴,1-2天可治愈。 成人结肠炎可用洛派丁胺 4- 8mg脐部湿 贴。 秋季腹泻可以增用潘生丁25-50mg脐部 湿贴
小儿咳喘
• 消肿止痛贴+舒喘灵和异丙嗪或西替利嗪,
脐部湿贴。
• 伴发热,可再加安乃近脐部湿贴。
用药剂量
• 一般用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4小时口服剂 量的1.5--2倍 • 可以单独使用一种药物,也可以二种或二 种以上药物同时配合使用 • 必须遵循药品配伍原则,合理用药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一、腹泻【使用方法】中药透皮敷贴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需要敷贴的穴位或者部位,取配制好的贴敷药粉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食醋调成糊状,做成小药丸或药糊、药饼,敷于穴位,用纱布或者贴敷裸贴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

【注意事项】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或欲贴敷的部位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

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贴敷。

中药敷贴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历来就有,只是近年来被所谓的“透皮疗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欣喜之余,也出现许多弊端,比如:1,中药粉中任意加入西药,改变了绿色治疗的初衷。

2,夸大疗效,过度夸大中药敷贴的疗效,包治百病,失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3,不辨证,只对病,不辩证型只是看症状用药,把中医简单化,,只有中药不见中医,丢失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分型辩治】1、寒湿泻:症见:大便稀而不臭,臭味不大而酸味大,主要是因为受到寒邪侵袭所致,如吃完凉东西或蹬被子着凉。

治法:温中散寒止泻方药:肉桂3克、丁香3克、炮姜3克、炒白术 6克、白蔻3克用法:取上述五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陈醋调,贴敷神阙穴。

2、湿热泻:症见:大便臭秽,患儿肛门周围红,主要是由于吃过多油腻性食物、甜食、大鱼大肉等引起的。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方药:葛根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地锦草6克、木香6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六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3、脾虚泻:症见:大便稀溏,并伴有不消化食物。

孩子体质无论寒热还是湿热都有可能导致脾虚,吃完后就大汗淋漓。

治法:益气健脾止泻方药:党参9克、肉豆蔻3克、茯苓12克、乌梅炭9克、炒白术 6克、陈皮3克、苍术3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八味药物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4、伤食泻:症见:与孩子暴饮暴食有关,大便臭秽,并散发出臭鸡蛋味,常伴有不消化食物。

中药透皮技术基础协定方

中药透皮技术基础协定方

中药透皮技术常见病基础方
一、腹泻:
方剂:
基础方:洛哌丁胺2-6mg加(重症加苯乙哌啶2.5mg),病毒性加潘生丁25-50mg
寒泻散:丁香10g,肉桂10g,吴茱萸12g,藿香6g,
热泻散: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炒白芍6g,木香6g,炙甘草6g,
疾病使用:
寒泻:基础方+消化散1g+寒泻散1g用藿香正气液或姜汁调热泻:基础方+消化散1g+热泻散1g+黄连1g,用庆大霉素针调。

食积泻:消化散2g+莱菔子1g,木香0.5g,藿香正气液调脾虚泻:消化散2g+参苓白术散1g,溶媒调。

注:腹泻伴呕吐的用B6针剂调,腹泻统一神阙穴
二咳喘:
方剂:
寒咳散:麻黄6,桂枝6,干姜6,白芍6,姜半夏6,细辛6,五味子6,杏仁6,瓜蒌6,贝母4,制甘草6
热咳散: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2g,生甘草3g,黄芩6g,地龙9g青黛6g。

中药透皮技术基础协定方

中药透皮技术基础协定方

中药透皮技术常见病基础方一、腹泻:方剂:基础方:洛哌丁胺2-6mg加(重症加苯乙哌啶2.5mg),病毒性加潘生丁25-50mg寒泻散:丁香10g,肉桂10g,吴茱萸12g,藿香6g,热泻散: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炒白芍6g,木香6g,炙甘草6g,疾病使用:寒泻:基础方+消化散1g+寒泻散1g用藿香正气液或姜汁调热泻:基础方+消化散1g+热泻散1g+黄连1g,用庆大霉素针调。

食积泻:消化散2g+莱菔子1g,木香0.5g,藿香正气液调脾虚泻:消化散2g+参苓白术散1g,溶媒调。

注:腹泻伴呕吐的用B6针剂调,腹泻统一神阙穴二咳喘:方剂:寒咳散:麻黄6,桂枝6,干姜6,白芍6,姜半夏6,细辛6,五味子6,杏仁6,瓜蒌6,贝母4,制甘草6热咳散: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2g,生甘草3g,黄芩6g,地龙9g 青黛6g疾病使用:1,寒咳:止咳散1g-+寒咳散2g,溶媒调,湿贴神阙或膻中穴。

2,热咳:清热止咳散1号1g+止咳散1g+热咳散1g溶媒调,湿贴神阙或膻中穴。

注:1、刺激性干咳:咳必清(4片)或咳平(4片),2、发烧可加安乃近或退烧药,溶媒用柴胡针剂或安痛定针调。

3、伴有大便干结的加大黄1g+消化散1g。

3、发烧或高热:清热止咳散1号+退热散1号+退烧药(安乃近或布洛芬或扑热息痛)柴胡针剂调,湿贴神阙或大椎三、其他1牙龈肿痛:处方:大黄1g芒硝1g,青黛1g,消炎痛4-6片,甲硝唑4片。

溶媒调,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2口腔炎:黄连1g,大黄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3疱疹性咽颊炎:黄连1g,大黄1g,虎杖1g,吴茱萸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4扁桃体炎:(1)黄连1g,大黄1g,黄芩1g,吴茱萸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2)黄芩10,大黄18,黄连10,芒硝10,冰片10,每次2-3g,湿贴患处。

5,急性腮腺炎:处方:大黄1g,芒硝1g,青黛1g,消炎痛4-6片。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技巧【1 】的应用办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办法.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药针剂)或西药折衷后贴于穴位或患处.中医诊治的理论基本.诊法:望,望精力.面庞.形态.舌体.舌苔;闻:听声音.闻气息;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应,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规模.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根本纲要)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色在于掌控疾病产生成长进程的整体性.肯定性与相干性.寒热是用以分辩疾病病因最根本的两个纲要.寒证是感触感染寒邪或体内阳气缺少时所表示的证候.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四肢举动冰冷,精力精神萎顿,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惨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以冷.淡.稀.润.静为特点.热证是感触感染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缺少时所表示的证候.发烧.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湿润少津,脉数.以热.赤.稠.燥.动为特点.一.腹泻A.寒湿型:面色惨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随泡沫.绿便伴随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力焦躁.不思饮食.恶心吐逆.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名堂.轻微者消失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治疗:除热燥湿.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2-4片,藿喷鼻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口服庆大霉素颗粒.洛哌丁胺胶囊,有脱水者补水.1次奏效,1-3次治愈.C.消化不良性腹泻.心理性腹泻: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治疗:健脾利湿.温中散寒.参苓白术散(加减),沙蒿子加溶媒, 6542针,湿贴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和参苓白术颗粒(健脾颗粒).7天1疗程.D.小儿秋季腹泻:初期不成直接止泻,如脱水可补液,治疗时代节食,忌口母乳.奶粉.鸡蛋等高蛋白食物,改食面汤等.治疗:用秋泻散3克加沙蒿子溶媒,潘生丁(力把韦林或甲青咪呱或庚昔洛韦),发烧加苯已呱定,不发烧可加654一2,折衷湿贴神阙,贴敷时光视年纪大小而准时光,一般6一24小时. 3次治愈.E.五更泻(俗称慢性肠炎);症状: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淆不必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惫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治疗:取寒泻散5g,6542针2支(苯乙哌啶6片),沙蒿子加溶媒,折衷在一路,湿贴神阙穴或关元穴.合营口服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益生菌(上海仙代).泻止后减去西药,7-14天治愈.二.伤风发烧如大便湿润,第一次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折衷贴神阙穴.并合营辩证治疗.A.伤风发烧通用方:用法:伤风散取3-5克,与沙蒿子溶媒一路折衷,风寒可用加姜汁,风热加清开灵针.暑湿加藿喷鼻正气水,加安乃近针或氨比针或其他退热药均可,湿贴于神阙穴或大椎穴即可,贴敷时光视年纪大小及皮肤迟钝度而定,一般6-12小时.每日一次.合营口服药物:风寒伤风口服姜枣祛寒颗粒(伤风清热颗粒);风热伤风口服风热伤风颗粒;暑湿伤风口服藿喷鼻正气颗粒.体温不超出38.5℃,不口服退热药.B.风热伤风发烧:退热散3g加人工牛黄1g或紫雪散, 沙蒿子加溶媒,安乃近针或氨比针折衷,湿贴神阙穴或大椎穴.如大便湿润者,用上方贴大椎穴,同时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加心理盐水,贴神阙穴.口服风热伤风颗粒.三.咳喘A.风寒咳嗽:面色惨白.精力萎靡.食欲不振.咳声低沉无力.流清涕.口唇色淡或青紫.舌尖淡粉.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较大孩子舌体边有齿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治疗: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小青龙散(加减)3-5g,沙蒿子加溶媒,加西药力把韦林(西咪替丁),克咳敏.舒喘灵.异丙嗪针25mg-50mg折衷在一路,湿贴神阙.肺腧.膻中或定喘(任选1-2个穴位).口服小青龙颗粒.如伴随以下症状:恶心吐逆.舌苔白厚腻.幼儿流口水.腹胀.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不成型.用力或放屁时有少量大便.大便多为绿色,常伴随食物残渣或奶瓣.可用参苓白术散3-5g,沙蒿子加溶媒,加贴神阙穴.B.风热咳嗽:面部潮红.精力焦躁不安.咳嗽陪同汗出.口渴.喜冷饮.流黄鼻涕.痰色黄.口唇色红.舌尖红.舌苔黄.咽部充血红肿.咳声粗.发干.咳嗽有力.治疗: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用麻杏石甘散(加减)3-5g,沙蒿子加溶媒,克咳敏.舒喘灵片.阿奇霉素针.异丙嗪针折衷在一路,湿贴膻中.定喘.神阙.肺腧(任选1-2个穴位).发烧轻微者可加地米针(安乃近或消炎痛).痰稠可加溴已新或甘草片.口服止咳喘颗粒或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如伴随以下症状:不思饮食.口臭.舌起芒刺.轻微者伴随口腔溃疡.舌苔黄厚腻.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干.2-3天1次.可用大承气散3-5g,心理盐水.沙蒿子加溶媒折衷,加贴神阙穴.C.小儿毛支: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用毛支散A 3-5g,沙蒿子加溶媒,异丙嗪针25-50mg,舒喘灵2片(喘定).克咳敏2片.地塞米松.伴随发烧者加消炎痛或安乃近针,不发烧者可加654-2,湿贴膻中.定喘.神阙.肺腧(任选1-2穴位).口服小儿化痰止咳颗粒.D.燥咳:肺虚液少或燥邪伤肺所致的咳嗽.症状:咳嗽痰少,喉中声哑,烦渴引饮,大便秘涩,肌肤死板.治疗:清燥润肺.取毛支散B, 3-5g,克咳敏,异丙嗪针,蜂蜜,沙蒿子,溶媒折衷,湿贴膻中或定喘或天突.口服养阴清肺丸.益生菌.E.慢性支气管炎: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用法:用慢支散5g加异丙嗪100-150毫克.安茶硷,或舒喘灵,酮替芬,消肿止痛贴加溶媒折衷贴膻中加定喘(肺腧),瓜代贴,急性期有沾染用抗菌素内服,及对症处理,十天为一疗程,非急性期可口服气管炎菌苗,益生菌,如意定喘丸.四.小儿厌食(疳积):因受风寒湿引起的脾不健运.胃肠胀气.不思饮食.取疳积散3-5g,沙蒿子加溶媒,健胃消食片6片,湿贴于神阙穴.腹胀轻微者可加消涨片.口服益生菌.参苓白术颗粒或健脾颗粒.热症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折衷,贴于神阙穴.五.扁桃体炎.咽炎A.急性期(化脓):取急扁散3g, 沙蒿子加溶媒,消炎痛4-6片,清开灵针折衷贴天突穴或局部.如大便湿润,在神阙穴加贴大承气散.清胃黄连丸.B.慢性期:慢扁散取3-5克,沙蒿子加溶媒折衷,贴于天突穴,每贴24小时.如疼者可加消炎痛.主治: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扁体增生.口服益生菌.C.梅核气(咽部神经官能症):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掉司,津液不得输布,凝聚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的咽部平常感到,如痰黏感.蚁行感.炽热感.梗阻感.异物感等.治疗:慢咽散5-10g,沙蒿子加溶媒,加异丙嗪针50mg-100mg.安定5-10片湿贴双侧涌泉穴(1天1次).咽部滤泡点刺放血(7天1次).口服冬凌草.B6.B2.异丙嗪片,逍遥丸.。

贴敷疗法:常见病透皮贴配方,实用!

贴敷疗法:常见病透皮贴配方,实用!

贴敷疗法:常见病透皮贴配方,实用!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一、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

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

5、使用方法要正确。

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风湿疼痛科用药西药方:消炎痛3粒+强的松粒+头痛粉包+布洛芬缓释胶囊粒+根痛平胶囊4粒打成粉取2-3g湿敷阿是穴,对腰肌劳损、颈椎病效果好中药方:生草乌30g 生川乌30g 生南星30g 生半夏10g 生附子10g 生乳香30g 生没药30g 生细辛10g 生麻黄30g 吴茱萸30g 丁香30g 蜈蚣3条土鳖虫30个马钱子200g 取本方2g+头痛粉1包,放血,火罐后湿贴阿是穴5-7天。

(慢性疼痛、风湿痛、肩周炎效果好)筋骨疼痛热敷贴:白芥子90g 生南星20g 白芷20g 白花菜籽60g 闹洋花20g 川芎20g 马钱子30g 羌活20g 乳香30g 没药30g 生草乌20g 生川乌20g 独活20g 威灵仙20g 桂枝20g 土鳖虫20g 樟脑15g 本方敷到5-20分钟开始发热,服药时间30-90分钟,根据耐受而定,3-5天扶摇一次,主治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外用适量。

带状疱疹1、脱脂棉薄贴带状疱疹表面,燃烧带状疱疹处,去灰酒精消毒患处,利多卡因2ml+Vb12 1ml 湿贴患处。

或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0.2g湿贴患处。

2、王不留行+香油调和,干贴风湿痛威灵仙姜黄各20g 川乌草乌马钱子元胡乳香没药细辛桂枝各10g 樟脑少许,共打粉取5-8g 前3天加消炎痛150mg。

促透液黄酒各半外敷,TDP 30分钟效果更加。

加减:骨质增生+鸡血藤、骨碎补口腔溃疡黄连一份冰片0.5分吴茱萸2份湿贴神阙霉菌性加制霉素5片牙龈肿痛大黄芒硝消炎痛去痛片湿贴患处痔疮外痔:利多卡因 3ml 马应龙痔疮膏棉球润透后放置于痣核处,消肿止痛贴干贴,15-30分钟起效。

内痔:沙蒿子打粉云南白药利多卡因湿调、便后用注射器推入混合痔:先按内痔法将药物推入肛内、再用外痣法进行贴敷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1. 背景介绍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成分通过贴皮方式透过皮肤渗透到体内的方法。

这一技术常被应用于传统中药治疗领域,以提供局部或全身的药物疗效。

2. 基本配方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基本配方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 中草药饮片:选择适合治疗目标的中草药饮片,并进行粉碎处理。

- 载体:选择适当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纱布贴片,以便草药饮片可以均匀附着在载体上。

- 辅助材料:根据需要,可能需要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粘合剂或促渗透剂。

3. 配方制备步骤
下面是一般的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制备步骤:
1. 准备中草药饮片:选择所需的中草药饮片,并按照指定剂量
加工成细粉。

2. 添加辅助材料(可选):根据需要,将适当的辅助材料加入
到中草药细粉中,确保充分混合。

3. 选择载体:根据治疗要求,选择合适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
纱布贴片。

4. 均匀涂布草药饮片:将草药饮片粉末均匀涂布在所选载体上,确保每个贴敷剂的厚度一致。

5. 干燥处理:将贴敷剂放置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干燥处理,直
至贴敷剂完全干燥。

6. 包装保存:将制作完成的中草药透皮贴敷剂包装起来,储存
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4. 注意事项
在制作和使用中草药透皮贴敷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选择适合自己的配方:根据个人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中草
药配方。

- 保持清洁和卫生: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确保工作环境和工
具的清洁和卫生。

- 测试过敏反应:在首次使用前,进行过敏测试,以确保无过
敏反应发生。

5. 使用效果和风险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使用效果和风险因人而异。

若在使用过
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以上是对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的基本介绍,希望能对使用
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