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汇集与技术应用详解
中药贴敷配方大全
中药贴敷配方大全中药贴敷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在身体特定部位敷贴中药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舒缓症状的目的。
中药贴敷具有温和、疗效持久、无副作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贴敷配方,供大家参考。
1. 祛风活络贴敷配方。
配方,川芎、红花、当归、桂枝、白芷、细辛、川芎、鸡血藤、甘草。
功效,祛风活络、舒筋活络、止痛。
适用于风湿关节痛、肌肉酸痛、痛经等症状。
2. 消肿止痛贴敷配方。
配方,黄芪、川芎、桂枝、红花、当归、白芷、藁本、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
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瘀血肿胀等症状。
3. 清热解毒贴敷配方。
配方,黄芩、连翘、板蓝根、地榆、大黄、黄柏、生地、黄连、茵陈蒿、川芎、红花。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菌消炎。
适用于湿疹、痈疽、痤疮等皮肤炎症。
4. 补肾壮阳贴敷配方。
配方,巴戟天、枸杞子、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仙茅、肉桂、干姜、肉豆蔻、熟地黄、川芎。
功效,补肾壮阳、温阳补虚、活血化瘀。
适用于男性阳痿、早泄、肾虚等症状。
5. 调经养血贴敷配方。
配方,当归、川芎、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白芍、川芎、丹参、川芎、川芎。
功效,调经养血、活血化瘀、止痛。
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血虚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贴敷配方,每一种配方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在使用中药贴敷时,需要根据自身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配方,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使用,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总之,中药贴敷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贴敷时,能够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配方,正确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上贴敷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贴敷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贴敷疗法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期的中医药贴敷疗法主要使用中草药或其他天然植物材料,如藁本、苡米、枳实等,在患者身体上进行贴敷。
这些草药具有较强的药效,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后来,中医药贴敷疗法逐渐结合了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等,形成了更加综合的疗法。
在贴敷药物的通常还会配合按摩或其他触摸刺激,以促进药效的吸收和扩散。
在治疗疼痛疾病时,可以在贴敷药物的同时进行疼痛点穴按摩,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贴敷疗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贴敷疗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作用。
贴敷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贴敷部位进行刺激可以激活身体的气血运行,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
中医药贴敷疗法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途径对人体产生作用,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药贴敷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如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在治疗皮肤病时,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抗菌、抗炎、消肿等作用的中草药,通过贴敷在患者皮肤上,达到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的作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还可以用于保健和预防疾病。
人们常常在贴敷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草药或药膏,如人参、黄芪等,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贴敷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贴敷疗法不断发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中医药临床应用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它通过贴敷药物在皮肤局部治疗疾病,既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贴敷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贴敷法。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贴敷疗法也逐渐得到了理论上的完善和实践上的总结。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应用指导,对贴敷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治疗原则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贴敷疗法的发展离不开中药的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主要通过外用中药贴敷在患处,通过皮肤吸收和经络作用,直接作用于病灶,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常用的贴敷药物有膏药、湿敷剂、熨贴剂、灸贴剂等,它们具有药效迅速、作用持久、疗效可靠等优点,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应用方面,中医药贴敷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中。
在内科方面,如感冒、支气管炎、胃炎等,贴敷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变部位的恢复,改善症状。
在外科方面,如扭伤、烫伤、创伤等,贴敷药物可以通过抗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加速伤口的恢复。
在妇科方面,如月经不调、痛经等,贴敷药物可以通过调整经气、活血化淤等作用,改善症状,调理月经。
中医药贴敷疗法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
在针灸、推拿等手法疗法中,常常使用贴敷药物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在中药内服治疗中,贴敷药物可以作为副手,加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在康复训练中,贴敷药物可以作为辅助疗法,促进患者康复。
虽然贴敷疗法在中医药临床中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贴敷疗法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使得中医药贴敷疗法在药物选择、贴敷方法、疗效评估等方面得到了更加科学的支持。
也有许多学者对贴敷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医药贴敷疗法的理论体系。
142项外敷的治疗疾病方(外用贴剂配方)
142项外敷的治疗疾病方(外用贴剂配方)142项外敷的治疗疾病方(外用贴剂配方)特效止痛外敷散(腰椎盘突出)药物组成:川芎、郁金、乳香、红花、松节、川乌、白芥子、艾叶、独活、苍术、薄荷、樟脑、细辛、姜黄各50克。
使用:把以上各药研成细沬,然后用75%的酒精调匀,均匀摊敷盖住痛点,再用保鲜膜盖上,再用热水袋上面加热,1个小时左右揭掉,此药可重复用3次。
每天1次。
7天为1疗程。
主治: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习惯性腰扭伤、肩周炎等引起腰、四肢、背部的疼痛。
外用贴剂配方1:带状疱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磨撒在湿贴上贴局部患处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2:子宫肌瘤.海藻.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末用止痛药液或75%度酒精做成药饼放于湿贴上贴关元穴连贴10-15次治疗几次效果良好3:中耳炎病人,来时已在附近诊所吊水四天,但其依然头疼,耳部痛,病耳沉闷听不见话,耳镜检查;黄色脓充斥耳道,我静滴头孢他啶,甲硝唑,双侧涌泉穴贴吴茱萸或黄连粉,醋和。
双氧水冲洗耳道,滴点耳油,今下午病人复诊,一切正常效果特好。
与大家分享。
4: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怎么贴?太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消炎痛6片湿贴5:腱鞘炎方子:1氯唑沙星2片+布洛芬缓释胶囊2粒+天麻片3片+地米2片+b1片3片+尼美舒利胶囊1粒+湿贴。
2--患者男39岁,左手拇指腱鞘炎1年多时间,也打过封闭不好,消炎痛8片,6542片6片,冰片0.2,我就加了个扑尔敏3片,就一贴,贴了后就不见患者来,在见的时候,患者谢谢我.真的,好了.3------这一段我治疗多例腱鞘炎,筋膜炎和肌腱炎的效果特好,向大家分享一下。
湿贴+消炎痛10片+炎痛喜康10片+芬布芬胶囊10片+舒筋活血片15片+地塞米松片5片,都是两贴痊愈6:痈的治疗方法?中心开口引流,大黄+芒硝+黄连+消炎痛+湿贴箍围。
各5克或芒硝+大黄+消炎痛+消肿湿贴7:小儿速效止咳贴膏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
中药贴敷资料
• 当归、川芎、白芍等
•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植物提取物
• 黄芪、丹参等
• 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中成药
• 麝香止痛膏、狗皮膏等
•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等作用
中药贴敷的常用材料
基质材料
• 蜂蜜、凡士林等
• 起到载体、保湿、透皮作用
辅助材料
• 活性炭、纳米材料等
• 起到吸附、渗透、增效作用
•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反应调整
02
贴敷部位
• 选择皮肤完整、清洁的部位
• 避免皮肤破损、红肿、瘙痒等部位
03
贴敷反应
• 观察患者反应
• 如出现过敏、刺痛等症状,及时停用
中药贴敷的禁忌症与慎用症
禁忌症
•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
• 皮肤破损、感染、红肿等部位
慎用症
• 孕妇、哺乳期妇女
• 儿童、老年人
• 肝肾功能不全者
• 提取、分离、浓缩、干
燥技术
• 制剂成型、包装、储存
技术
中药贴敷的临床研究进展
01
病因病机研究
•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02
治疗方案研究
• 药物配伍
• 治疗剂量
• 治疗周期
03
临床疗效评价
• 症状缓解
• 生活质量改善
• 疾病复发率降低
中药贴敷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技术创新
• 新型制剂技术
中药贴敷研究与应用
01
中药贴敷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中药贴敷的定义与原理
中药贴敷是一种外治法
• 通过药物外敷于体表
•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发挥作用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一、腹泻【使用方法】中药透皮敷贴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需要敷贴的穴位或者部位,取配制好的贴敷药粉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食醋调成糊状,做成小药丸或药糊、药饼,敷于穴位,用纱布或者贴敷裸贴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
【注意事项】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或欲贴敷的部位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
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贴敷。
中药敷贴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历来就有,只是近年来被所谓的“透皮疗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欣喜之余,也出现许多弊端,比如:1,中药粉中任意加入西药,改变了绿色治疗的初衷。
2,夸大疗效,过度夸大中药敷贴的疗效,包治百病,失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3,不辨证,只对病,不辩证型只是看症状用药,把中医简单化,,只有中药不见中医,丢失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分型辩治】1、寒湿泻:症见:大便稀而不臭,臭味不大而酸味大,主要是因为受到寒邪侵袭所致,如吃完凉东西或蹬被子着凉。
治法:温中散寒止泻方药:肉桂3克、丁香3克、炮姜3克、炒白术 6克、白蔻3克用法:取上述五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陈醋调,贴敷神阙穴。
2、湿热泻:症见:大便臭秽,患儿肛门周围红,主要是由于吃过多油腻性食物、甜食、大鱼大肉等引起的。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方药:葛根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地锦草6克、木香6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六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3、脾虚泻:症见:大便稀溏,并伴有不消化食物。
孩子体质无论寒热还是湿热都有可能导致脾虚,吃完后就大汗淋漓。
治法:益气健脾止泻方药:党参9克、肉豆蔻3克、茯苓12克、乌梅炭9克、炒白术 6克、陈皮3克、苍术3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八味药物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4、伤食泻:症见:与孩子暴饮暴食有关,大便臭秽,并散发出臭鸡蛋味,常伴有不消化食物。
中药贴敷大全
中药贴敷大全中药贴敷是中医治疗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患处,让药物渗透到皮肤深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贴敷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板蓝根贴敷。
板蓝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等功效。
将板蓝根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敷贴在患处,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疾病。
二、当归贴敷。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将当归煎煮后,用纱布包裹敷贴在下腹部,可以缓解痛经、调理月经不调等问题。
三、川芎贴敷。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适用于各种疼痛和瘀血症状。
将川芎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缓解疼痛、消肿止血。
四、黄连贴敷。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将黄连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疮疡愈合,减轻疼痛。
五、白芷贴敷。
白芷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风寒头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将白芷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缓解疼痛、舒筋活络。
六、当归川芎贴敷。
当归川芎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常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将当归和川芎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下腹部,可以缓解痛经、调理月经。
七、穿心莲贴敷。
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将穿心莲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疮疡愈合,减轻疼痛。
八、三七贴敷。
三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常用于外伤出血、瘀血等症状的治疗。
将三七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伤口愈合,止血生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操作要点,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健康!。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闻:听声音、闻气味;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
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
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2-4片,藿香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
中医药贴敷疗法临证心法集翠
中医药贴敷疗法临证心法集翠中医药贴敷疗法临证心法集翠序言中医药贴敷疗法临证心法集翠,作为中医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以其简便实用、疗效显著而备受青睐。
它的实质是通过将药物贴敷在特定部位,促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达到调理经络、疏通气血、驱邪祛湿的功效。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临证心法,旨在通过全面的梳理,帮助读者获得关于该疗法的全面理解和应用指南。
一、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1.1 贴敷疗法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药贴敷疗法起源于古代,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贴敷疗法通过将药物粉末或药草直接贴敷在特定部位,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和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疏风利湿等疗效。
它简便易行,不依赖于药物的内服或外用,避免了对消化系统和肝肾的负担,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1.2 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2.1 经络传导原理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存在着络脉,它们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贴敷疗法通过将药物直接贴敷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使药物能够渗入人体内部,发挥治疗效果。
1.2.2 皮肤吸收原理人体的皮肤是一个功能完整的器官,具有较强的渗透吸收能力。
中医药贴敷疗法利用皮肤的吸收能力,促使贴敷的药物通过皮肤渗入人体,作用于相应的脏腑组织。
皮肤还是人体的外保护层,贴敷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的表层,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
1.2.3 组方选择原理中医药贴敷疗法需要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组方。
根据病症的虚实寒热等属性来辩证施治,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
针对气滞血瘀的病症,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贴敷;针对寒湿病症,可以选择温阳祛湿的药物进行贴敷。
二、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应用范围2.1 内科病症内科疾病是中医药贴敷疗法最常见的应用范围之一。
对于肠胃消化不良、鼻窦炎、咽喉炎等病症,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贴敷在腹部和颈部的经络上,促进脾胃的运化、通畅呼吸道,起到疏风散寒、行气化痰的作用。
中药贴敷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更新中)2014-04-23 00:00中西药透皮技术五大优势:1、持久给药且维持恒定血药浓度2、药物不经消化道,避免胃酸对药效的破坏作用及对胃肠的刺激3、绕过肝脏首过效应,减轻对肝、肾等脏器的毒性损害4、远离抗生素,减少打针、输液带来的痛苦及危害5、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患者无痛苦。
这项技术拯救了千千万万的患者,尤其是我们祖国的花朵。
它避免了抗生素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认识新技术,让中国的这项技术代替国外的抗生素,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祖国的未来,一、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法方: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①儿科部分: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贴敷疗法:常见病透皮贴配方,实用!
贴敷疗法:常见病透皮贴配方,实用!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一、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
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
5、使用方法要正确。
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风湿疼痛科用药西药方:消炎痛3粒+强的松粒+头痛粉包+布洛芬缓释胶囊粒+根痛平胶囊4粒打成粉取2-3g湿敷阿是穴,对腰肌劳损、颈椎病效果好中药方:生草乌30g 生川乌30g 生南星30g 生半夏10g 生附子10g 生乳香30g 生没药30g 生细辛10g 生麻黄30g 吴茱萸30g 丁香30g 蜈蚣3条土鳖虫30个马钱子200g 取本方2g+头痛粉1包,放血,火罐后湿贴阿是穴5-7天。
(慢性疼痛、风湿痛、肩周炎效果好)筋骨疼痛热敷贴:白芥子90g 生南星20g 白芷20g 白花菜籽60g 闹洋花20g 川芎20g 马钱子30g 羌活20g 乳香30g 没药30g 生草乌20g 生川乌20g 独活20g 威灵仙20g 桂枝20g 土鳖虫20g 樟脑15g 本方敷到5-20分钟开始发热,服药时间30-90分钟,根据耐受而定,3-5天扶摇一次,主治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外用适量。
带状疱疹1、脱脂棉薄贴带状疱疹表面,燃烧带状疱疹处,去灰酒精消毒患处,利多卡因2ml+Vb12 1ml 湿贴患处。
或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0.2g湿贴患处。
2、王不留行+香油调和,干贴风湿痛威灵仙姜黄各20g 川乌草乌马钱子元胡乳香没药细辛桂枝各10g 樟脑少许,共打粉取5-8g 前3天加消炎痛150mg。
促透液黄酒各半外敷,TDP 30分钟效果更加。
加减:骨质增生+鸡血藤、骨碎补口腔溃疡黄连一份冰片0.5分吴茱萸2份湿贴神阙霉菌性加制霉素5片牙龈肿痛大黄芒硝消炎痛去痛片湿贴患处痔疮外痔:利多卡因 3ml 马应龙痔疮膏棉球润透后放置于痣核处,消肿止痛贴干贴,15-30分钟起效。
内痔:沙蒿子打粉云南白药利多卡因湿调、便后用注射器推入混合痔:先按内痔法将药物推入肛内、再用外痣法进行贴敷处理。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汇集及技术应用详解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汇集及技术应用详解一、儿科1、口腔溃疡热症用药:大黄、黄连、胆南星、吴茱萸各等份;寒症用药: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寒热交杂用药:黄连6份、肉桂1份、吴茱萸3份;贴敷:双侧涌泉穴或天突穴2、手足口病用药:大黄、黄连、紫花地丁各等份,冰片0.5g、加潘生丁;贴敷:双涌泉穴;加口服王氏保赤丸3、风热感冒型发热用药:柴胡15g、黄芩10g、葛根10g、羌活15g、生石膏15g、人工牛黄15、紫雪散、用安乃近针调和贴敷:大椎4、风寒感冒型发热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荆芥、防风、羌活各等份;贴敷:大椎5、暑湿感冒用药:杏仁、豆蔻仁、薏苡仁、滑石粉、淡竹叶、厚朴、通草、半夏各等份;加佩兰、用藿香正气液调和。
贴敷:神阙穴6、小儿毛支用药:黄芩7g、川贝7g、地龙7g、白术7g、怀山药15g、云南茯苓15g、生南星5g、全虫5g、僵蚕5g、甘草5g、蝉蜕5g;7、肠系膜淋巴结炎用药:元胡、肉桂、败酱草各1g,加盐炒白胡椒0.5g;8、疱疹性咽峡炎用药:大黄、黄连、吴茱萸各等份,冰片0.5g、用清开灵针调和;贴敷:双涌泉穴9、流行性腮腺炎组方:大黄1g、芒硝1g、消炎痛4片,缓释液调和。
贴敷:患处(冷敷20-25分钟效果更佳)10、小儿腹泻寒泻用药:丁香、肉桂、附子、车前子、硫磺、吴茱萸各等份,白胡椒半份,姜汁2-3滴调和;热泻用药:葛根、黄连、黄芩、黄柏、生白芍、生甘草、秦皮各等份,正气水调和;秋季腹泻用药:生苍术20g、炒白术20g、石榴皮20g、赤石脂15g、丁香5g、肉桂5g、吴茱萸5g,取3g姜汁、米醋;贴敷:肚脐二、疼痛1、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用药: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曼陀罗、当归、川芎、独活、火龙衣、麻黄、细辛、六六通(路路通)、大血藤、吲哚拉辛。
贴敷:从大椎贴到中膂,五连贴,5分钟止痛,一次见效。
2、关节炎/骨质增生用药:马钱子、曼陀罗、三七参、龙血竭、当归、川芎、川乌、草乌、细辛、灯盏花、大血藤(血竭)、伸筋草、骨质增生丸;用陈醋调和。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是将中药药材通过透皮的方式,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发挥药物的疗效。
透皮贴敷技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无需注射和服药,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等内脏器官的刺激,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1.中药材:首先选择具有透皮性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材,如乳香、没药、白芷、苍术等。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合适数量的中药材。
2.粘合剂:选择粘合性好、生物相容性高的粘合剂,以保证透皮贴的附着性。
常见的粘合剂有麦芽糊精、聚乙烯醇等。
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状后,与粘合剂混合,调配成糊状。
3.增溶剂:增溶剂的作用是增加中药的溶解度,促进其在透皮贴剂中的溶解,提高药物的透皮性。
常用的增溶剂有乙酸乙酯、异辛醇等。
将增溶剂加入之前调配好的糊状混合物中,充分搅拌均匀。
4.贴片基材:贴片基材的选择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强度,以增加透皮贴敷的舒适度和可靠性。
常见的贴片基材有聚乙烯蜡纸、无纺布等。
将之前调配好的混合物平均涂布在贴片基材上,保持贴片的厚薄均匀。
5.辅助剂:辅助剂的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如保湿剂、防腐剂等。
根据实际需要添加适量的辅助剂,细心搅拌均匀。
6.包装:将制备好的透皮贴剂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贴片,放置在密封的包装中,保持其稳定性和干燥度。
总结: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包括中药材、粘合剂、增溶剂、贴片基材和辅助剂。
通过合理的配比和制备技术,可以获得具有良好透皮性和治疗效果的透皮贴敷剂。
在使用透皮贴敷技术治疗疾病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1. 引言1.1 中医药贴敷疗法的概述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也称为中药敷贴疗法,是将药物通过外敷的方式贴在患处,借助药性渗透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种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
中医药贴敷疗法注重疗效和安全性,因其独特的药效渗透方式,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外治疗法,主要应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皮肤病、腰腿痛等疾病。
通过将药物直接敷在患处,可以加快药物吸收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比内服药物,中药贴敷疗法不易引起胃肠不适等副作用,更加安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贴敷疗法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药贴敷疗法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医学界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地位愈发重要,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治疗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中医药贴敷疗法的起源中医药贴敷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文献中。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有关于贴敷疗法的记载。
古代医家通过观察病症表现和感觉患者脉象等方式,发现在一些疾病治疗过程中贴敷药物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起初,中医药贴敷疗法是基于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治疗方法。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在患部贴敷药物或草药,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祛湿除痹、活血化淤等作用,从而加速病灶的恢复。
起源于古代的中医药贴敷疗法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贴敷疗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2. 正文2.1 中医药贴敷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中医药贴敷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传统医疗方式的重新认识,中医药贴敷疗法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中医外用贴剂配方
中医外用贴剂配方1:带状疱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磨撒在湿贴上贴局部患处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
2:子宫肌瘤:海藻、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
共研末,用止痛药液或75%度酒精做成药饼,放于湿贴上贴关元穴,连贴10-15次,治疗几次效果良好。
3:中耳炎病人,来时已在附近诊所吊水四天,但其依然头疼,耳部痛,病耳沉闷听不见话,耳镜检查;黄色脓充斥耳道,我静滴头孢他啶,甲硝唑,双侧涌泉穴贴吴茱萸或黄连粉,醋和。
双氧水冲洗耳道,滴点耳油,今下午病人复诊,一切正常效果特好。
4: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怎么贴?太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消炎痛6片湿贴。
5:腱鞘炎方子:1、氯唑沙星2片+布洛芬缓释胶囊2粒+天麻片3片+地米2片+b1片3片+尼美舒利胶囊1粒+湿贴。
2、患者男39岁,左手拇指腱鞘炎1年多时间,也打过封闭不好,消炎痛8片,6542片6片,冰片0.2,我就加了个扑尔敏3片,就一贴,贴了后就不见患者来,在见的时候,患者谢谢我.真的,好了。
3、这一段我治疗多例腱鞘炎,筋膜炎和肌腱炎的效果特好,向大家分享一下。
湿贴+消炎痛10片+炎痛喜康10片+芬布芬胶囊10片+舒筋活血片15片+地塞米松片5片,都是两贴痊愈。
6:痈的治疗方法?中心开口引流,大黄+芒硝+黄连+消炎痛+湿贴箍围。
各5克或芒硝+大黄+消炎痛+消肿湿贴。
7:小儿速效止咳贴膏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放于天突穴,贴12小时取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
注:本方法已使用上百例患儿,疗效独特,请各位爱友验证!8:肌肉劳损:针灸+拔罐+消炎痛、布洛芬、强的松、舒筋活血片效果很好。
9:治面瘫“牵正散”组成:别名(祛风散、三神散)本方为麻葛牵正散,老师可根据病人情况组方。
白附子(制)12克,全蝎9克,僵蚕(麸炒)9克,(天麻12克,葛根12克,麻黄12克)。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将中药煎煮后浸泡在纱布或贴布上,直接贴在患处进行治疗的方法。
中药贴敷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对于一些皮肤病、创伤、风湿病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1.白芷贴敷:取白芷10克,生姜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白芷贴敷具有温经活血、疏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疾病。
2.红花贴敷:取红花10克,生姜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红花贴敷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适用于瘀血性疼痛、跌打损伤等疾病。
3.当归贴敷:取当归10克,生姜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当归贴敷具有活血养血、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等疾病。
4.乳香贴敷:取乳香10克,没药适量,煎煮10分钟,将煎液倒入洗净的纱布袋中,敷于患处。
乳香贴敷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折等疾病。
5.石膏贴敷:取石膏粉30克,水适量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
石膏贴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湿疹、烧伤等疾病。
注意事项:-煎煮中药时,应使用炖盅或瓷锅,不宜使用铁锅,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煎煮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以充分释放药材的有效成分。
-使用纱布或贴布时,应先将其用开水烫洗干净,以防污染。
-敷贴时应注意不要过热或过凉,避免烫伤或感冒。
-中药贴敷一般每次敷贴30-60分钟,每天1-2次,连续使用3-7天为一个疗程。
总之,中药贴敷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对于不同疾病、不同个体,所选用的中药和使用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建议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同时,中药治疗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维护身体的整体健康。
贴敷疗法和处方(大全)!
贴敷疗法和处方(大全)!前言: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制剂形式,施于皮肤、孔窍、腧穴或病变局部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药物外治法范畴。
贴敷疗法包括敷法和贴法,敷法的药物一般没有和皮肤的黏合力,需要用辅料调和药物,使其和皮肤贴合;贴法的药物制剂一般有自黏力,很容易和皮肤贴合,如黑膏药、橡胶膏等。
贴敷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其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
贴敷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患者喜爱。
在国家中医药政策的扶持下,“三伏贴”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这也正是中医外治法发展的成果。
贴敷疗法常用制剂类型(1)散剂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
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卉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
散剂制法简便。
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
自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
(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
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
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
(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
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
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
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
软音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
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
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
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
丸剂便于贮存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汇集及技术应用详解奔跑吧中医郭强中- 中医流行风奥灵奇导读: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且发展势头迅猛,今天奥灵奇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有效配方和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如有不足,敬请谅解。
新手贴敷治病时,要注意的几个事项:1、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5、使用方法要正确、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切记!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汇集1:慢性乳腺增:大黄,芒硝,乳香,没药各3克,消炎痛6片。
湿帖痛点。
2:治早泄:取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用陈醋调糊,睡前贴脐部,7一l4天即有明显疗效。
3:发烧退热方:急治标、缓治本、先退热、后治病: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药方:柴胡、黄芪、薄荷、葛根、生石膏,等份蜂蜜调和备用。
每次取适量的药物加到湿贴上,湿贴。
20分钟退热,持续24小时不复发。
4: 口腔溃疡:黄连3g 大黄3g 芒硝3g吴芋3g 胆南星3g,醋调湿贴双涌泉。
甲硝唑针剂嗽口.5:脚后跟疼的病人,一贴见效:红花,川芎各4克,冰片少许,消炎痛12片,六味地黄丸二十柆,湿帖。
6:尿床: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各3克,贴神阙穴。
7:化脓感染伤口:开始用干贴先把伤口内的脓拔干净,下来用苯妥英钠加干贴,再用去腐生肌散+干贴。
8: 卵巢囊肿:大黄,芒硝,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三七,消炎痛各8片。
贴神阙或关元穴。
9:慢性咽炎:用药六神丸,黄连,冰片,地米,清开灵贴两贴明显见效。
天突穴。
10: 骨折后遗症:芒硝.牛膝.续断,生川乌各3克+创愈散.湿帖患处。
11:骨质增生:抗骨增生片5片,根痛平5片,尼美舒利或消炎痛酌情添加。
12: 卵巢囊肿就用基础方:消炎痛6片,当归,川芎,大黄,芒硝,乳没各3g,贴神阙或关元穴,缓释液调和或加香油13:小儿感冒腹泻:中药粉茯苓,白术,肉桂,黄芩各1克+B12,复合B,鞣酸蛋白粉,缓释液不够加香油14胃胀不想吃饭:消胀片,西沙比利B12 ,B1,COB,颠茄片6片,香附3克,丁香2克调和湿贴或用正气口服液湿贴。
15:疖子,痈用药:青黛2克,大黄,川穹,芒硝各3克,冰片两贴见效.16: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麻:布洛芬,舒筋活血片,消炎痛,川芎,丹参,小茴香个3克加消肿止痛液湿帖。
17剖宫产后:肉桂、吴茱萸、当归、干姜、艾叶、元胡、沉香、香附、小苘香.各2克贴肚脐。
18:小儿中耳炎:消炎痛3片,大黄,芒硝,青黛,黄连2克冰片少许,听宫穴。
19:5岁腹泻的孩子:易蒙停,苯乙哌定,潘生丁各3片,婴儿健脾散一包。
贴肚脐。
20: 五十岁女性失眠的多梦易惊手足心热。
养血安神片,谷维素各8片,朱砂,大黄,芒硝,石膏个3克,栀柏地黄丸20丸,用安神补脑液作溶媒。
湿贴神阙。
21:中药外敷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腱鞘炎,滑膜炎:川乌、羌活各3克、威灵仙3克、红花、姜黄、白芍、苏木各3克。
研细末,消炎痛6片湿贴痛点。
一般3~10次即可治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工作或过多的去做屈伸动作。
尽量休息。
治愈率特高。
22.膝关节腔积液:白芥子(微炒)3克、生姜,姜黄3克川芎细辛各3克,外敷膝部,2--3天换药一次。
大部分3--4次就可痊愈,23:口腔溃疡一次愈:NAHCO3 【碳酸氢钠】6片,思密达一代,痢特灵5-10片研末,制霉菌素5片研末,云南白药胶丸5粒去壳,上述药混合一起,搅匀涂抹,配合细辛敷脐吴茱萸外敷涌泉穴,一次治愈24咳嗽,11个月小儿:贴甘草咳特灵异丙嗪麻杏止咳片6542 舒喘灵各2片。
一天一次贴膻中穴。
25:乳腺增生:乳香、没药、黄柏、大黄各3克、芒硝3克冰片少许,共研细末湿贴。
26:带状泡疹:雄黄3克,阿昔洛韦,B1,牛黄解毒片,消炎痛各6片,利多卡因调和,根据面积增加药量。
27: 主要用于临床那些不愿意服药的便秘患者:大黄,玄明粉,生地,当归,枳实各3克,陈皮,木香,槟榔,桃仁,红花各3克将上药研成细粉,用蜂蜜调成膏贴肚脐2天一换,又本方有很好的泻下通便的作用,如果是气虚可加党参3克。
28: 小儿腹泻分为:1:虚寒型腹泻,可用丁香、肉桂研粉取2-3克加基本方,主要功用温中止泻;2:消化不良型腹泻,樟脑、石榴皮、松香、研粉取2-3克加基本方;功用和中止痛,固肠止泻,3:寒湿泻肉桂、吴茱萸、车前子、白胡椒研粉取2-3克加基本方,功用温中散寒,利湿止泻。
4,湿热腹泻:葛根、黄芩、黄连、黄柏研粉取2-3克加基本方,功用清热燥湿止泻。
29: 小孩尿床: 吴茱萸五倍子五味子益智仁654-2+ 穴位注射用B12三阴交,交替换腿。
30:小儿厌食: 炮姜,白芷各等份为细末,取2克加B12-支用消贴湿贴肚脐24一48小时一次。
31: 小孩流口水: 吴茱萸3克,胆南星1克,砂仁,白芷各3克。
贴涌泉穴醋调。
32: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黄芪,党参各6克,当归,川芎,肉桂各3克。
湿帖神阙。
小儿腹泻:1:云南白药,氯丙嗪1片,6542I支,白芷2克,胡椒2克。
湿帖神阙。
33:5岁小孩脸上出现白斑:给过驱虫药,健脾生血颗粒,21金维他效果均不佳,也不是癣。
复合B针+B12针+维丁胶性钙+西米替丁6片+B66片,大黄芒硝2克,丁香肉桂2克。
湿帖神阙。
34:分泌性中耳炎: 消炎痛6 片,强的松6 片,B16片,Vc 6 片,左氧氟沙星6片,冰片芒硝3克。
贴耳根部。
35:痔疮(外痔):大黄芒硝青黛各3克加痔速宁,贴前利多侵润,碘伏消,毒用量根据患者年龄,消毒里面有学问(压迫痔核,一是回位,二是压出来)。
36:小儿咳嗽:热咳:干咳、少咳无痰、咳嗽连连、痰稠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干草、石膏蜂蜜调和贴定喘穴、膻中穴寒咳:麻黄汤:麻黄、杏仁、干草、桂枝各等分湿贴膻中穴、定喘穴咳嗽西药处方:咳特灵1~5片+654-2 5~10mg (小儿至少一片,成人最多5片)湿贴膻中穴若过敏性咳嗽,酮替芬3~5片联合用药禁用息斯敏,因为此药主要治疗反复性过敏。
37:小儿哮喘:氨茶碱注射液1~2支于溶媒混合一起湿贴膻中穴配合雾化治疗,当天见效。
哮喘严重的加654-2 5~12mg对于病程较长的哮喘用麻黄1份:即:麻黄1g 白芥子4g 甘遂2g 细辛1g 芒硝3g 前胡3g 桑白皮6g 研末用冰片少许于蜂蜜调和成饼状3~5g 贴于膻中穴38:咳嗽风寒喘息型:半夏10g白果仁10g杏仁6g细辛6g麻黄6g冰片少许。
粉末取15g贴脐部或定喘穴。
肺燥型:麦冬,玉竹,北沙参,杏仁,贝母各10g栀子9g蜂蜜调贴脐部39:请问肾结石怎么贴敷治疗?:这有难度,郭老师处方:应该用肾石通胶囊12粒+大黄芒硝车前子细辛各3克+碳酸氢钠8片。
湿帖肾腧穴或阿是穴。
40:腰椎间盘突出:抗骨增生片8片,骨刺片8片、VB18片、活血止痛片8片、三七片8片、大黄芒硝各3克、消炎痛6片、强的松6片。
湿帖突出部位。
41:小儿流涎:试用栀子炒焦研末2克敷脐,本方适用心脾积热,口角流涎,小便短赤。
第二个方是我们的基础方里面的胆南星,吴茱萸,适用小儿流涎,大便溏,小便清长者。
以上两方先对症用一下,也可以湿帖涌泉穴。
42:健脾胃的处方:山楂、神曲、麦芽各3克,鸡内金8片,丁香肉桂各3克。
湿帖神阙。
43:腰突良方: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 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微波加热后敷患处。
44: 淋巴结囊肿:药物组方:大黄,芒硝,川芎各2克,消炎痛,硝苯地平湿帖病变部位。
45:肠系膜淋巴结炎方:黄连素,硝苯地平,654-2,潘生丁b1,谷维素贴神阙穴。
46:宫腔积液:关元穴与神阙穴+水道穴交替湿帖,热敷。
用药:当归片8片,川芎,大黄,芒硝,甘草各3克,小茴香5克,消炎痛6片,西咪替丁6片,香附茯苓三七2克。
一天一次7贴一疗程。
B超随访效果显著。
男科贴敷疗法有效配方1.小茴香、炮干姜各5g,共研细末,加食盐少许,用蜂蜜或蛋清或人乳调为稀糊状,用透皮贴外敷于肚脐孔处,连续贴敷7天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可温阳补肾,适用于阳萎。
2.露蜂房、杭白芷各10g。
将二药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孔处,外用透皮贴敷,隔日换药1次,连续3~5次。
可收敛止泄,适用于早泄。
3.五倍子、龙骨各等份,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以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外以透皮贴敷,2日换药1次,连续半月。
可补肾固涩止遗,适用于遗精。
4.麻黄适量,研为细未,米醋调为稀糊状用透皮外敷脐孔处,每日1次,连续7~10天。
可散寒通络,适用于不射精症。
5.黄柏、知母、茯苓、枣仁各20g,五倍子30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使用时每次取药末10g,加蜂蜜适量调为稀糊状用透皮外敷于肚脐孔处,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2~4个疗程。
可清热利湿,适用于前列腺炎。
6.独头蒜1个,山栀子3个,食盐少许,共捣烂为泥糊状,用透皮贴外敷于肚脐孔处,每日1换,连续5~7次。
可活血通络,适用于前列腺肥大所致的尿潴留。
7.母丁香40g,研为细末备用。
每次取药末2g,置于肚脐中,外用透皮贴敷,2日换药1次,20天为1疗程,间隔5~7天再行下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可暖肝温肾,适用于睾丸鞘膜积液。
8.甘遂、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使用时每次取药末1g,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再用透皮贴敷,每晚贴敷,次晨取下,连续7~10次。
可收敛固涩,适用于男子滑精江浙南方地区常用贴敷配方汇集一、儿科1、口腔溃疡热症用药:大黄、黄连、胆南星、吴茱萸各等份;寒症用药: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寒热交杂用药:黄连6份、肉桂1份、吴茱萸3份;贴敷:双侧涌泉穴或天突穴2、手足口病用药:大黄、黄连、紫花地丁各等份,冰片0.5g、加潘生丁;贴敷:双涌泉穴;加口服王氏保赤丸3、风热感冒型发热用药:柴胡15g、黄芩10g、葛根10g、羌活15g、生石膏15g、人工牛黄15、紫雪散、用安乃近针调和贴敷:大椎4、风寒感冒型发热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荆芥、防风、羌活各等份;贴敷:大椎5、暑湿感冒用药:杏仁、豆蔻仁、薏苡仁、滑石粉、淡竹叶、厚朴、通草、半夏各等份;加佩兰、用藿香正气液调和。
贴敷:神阙穴6、小儿毛支用药:黄芩7g、川贝7g、地龙7g、白术7g、怀山药15g、云南茯苓15g、生南星5g、全虫5g、僵蚕5g、甘草5g、蝉蜕5g;7、肠系膜淋巴结炎用药:元胡、肉桂、败酱草各1g,加盐炒白胡椒0.5g;8、疱疹性咽峡炎用药:大黄、黄连、吴茱萸各等份,冰片0.5g、用清开灵针调和;贴敷:双涌泉穴9、流行性腮腺炎组方:大黄1g、芒硝1g、消炎痛4片,缓释液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