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培训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内容

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内容

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内容一、导言在现代社会,法律法规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至关重要。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以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此,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内容,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二、法律法规基础知识1.法律法规的定义和分类在法律法规培训学习的初期,了解法律法规的定义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多个层次和类型。

通过学习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能够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

2.法律法规的层级与效力了解法律法规的层级与效力对于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非常关键。

在法律层级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其次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同时,也应了解法律法规的效力,区分是否具有强制力和可选择性。

三、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1.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法是一门研究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学科,主要涉及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关系。

学习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等内容,可以帮助学员正确运用劳动法保护自身权益。

2.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保护有着重要的规定。

在学习劳动合同法时,应了解合同订立、各类劳动合同的特点和权利义务、解除与终止等内容,以避免因合同问题引发的纠纷与风险。

四、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1.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学习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由、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可以帮助学员在日常生活和商务交往中正确运用合同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也应了解合同的要素、成立和效力等方面的知识。

2.知识产权法的概述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成为重要的法律领域之一。

学习知识产权法的概述,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内容,将有助于学员正确运用知识产权法保护自己的知识和创意权益。

五、行政法与环境保护法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行政法是研究行政权力与行政行为的法律学科,学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包括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责任等,可以帮助学员理解和应对行政行为带来的各类问题。

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分为公法和私法。
一、法的特征和分类
公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之间、国家与公民之间 的公益关系,保护公共利益的法。
私法是调整平权的法律主体之间关系、保护 私人利益的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
(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3、按照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层级划分:
法应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 规和行政规章。见下图: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于它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 广大人民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形式的法律体现。 社会主义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 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四) 法的效力(假定)
即法的生效范围,是指法律规范对什么人、 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发生效力。
一、法的特征和分类
1、关于人的效力(人群效力) 法律对什么人发生效力,各国立法原则不同,
(六)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责任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3)损害结果;
一、法的特征和分类
(4)因果关系; (5)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类。 2、法律责任的类型: (1)民事法律责任; (2)行政法律责任; (3)刑事责任; (4)违宪责任。
(七) 法的分类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 第二章 安全生产法 第三章 安全生产单行法律 第四章 安全生产相关法律 第五章 安全生产行政法规 第六章 安全生产部门规章 第七章 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及主要标准
第一章 安全生产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基 本内容
第二节 安全生产法的必要性及其重 要意义
(3) 制裁是指对违反法律规范将导致的法律后 果的规定。如损害赔偿、行政处罚、经济制裁、 判处刑罚等。
例如:“妻子有继承丈夫遗产的权利(处理)。”

2024年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

2024年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

年人的全面发展。
10
03
学校安全管理与法律责 任
2024/3/24
11
学校安全制度及实施要求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
包括校园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024/3/24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 力。
严格执行安全制度
加强对学校安全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 实。
了解我国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以及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2024/3/24
8
教师法规定与权益保障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
学生权等。
教师资格与任用
掌握教师资格认定和任用的条件 和程序,以及教师职务评聘的相
关规定。
教师权益保障
熟悉教师权益保障的途径和方式 ,如申诉、仲裁、诉讼等。
劳动合同的签订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的变更
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或补 充。
劳动合同的解除
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双方权益不受损害。
2024/3/24
20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
1 2
劳动争议调解
通过调解委员会等组织,促使双方自愿达成协议 。
劳动争议仲裁
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2
校园事故预防与处理机制
2024/3/24
建立事故预防机制
完善学校安全设施,加强对校园内外环境的监管,及时发现和消 除安全隐患。
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责任分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 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法律知识培训ppt课件

法律知识培训ppt课件

商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01
02
03
04
商事主体法定原则
商事主体的类型、内容、程序 等由法律明确规定。
商事交易便捷原则
商事交易应遵循简便、快捷的 原则,以提高交易效率。
商事交易安全原则
商事交易应保障交易安全,维 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商事责任自负原则
商事主体应自行承担其商事行 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04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制度 ,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和 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06
法律实务与案例分析
法律文书写作与审查
02
01
03
法律文书概述
定义、种类、作用等。
法律文书写作
写作原则、技巧、规范等。
法律文书审查
审查标准、流程、注意事项等。
法律谈判技巧与策略
法律谈判概述
物权公示原则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 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
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
合同自由原则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 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 干预。
合同严守原则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 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 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 更或者解除合同。
基本人权原则
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 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 由、人身自由等。
法治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法治,任何 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 法律,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 的特权。
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并相互制 衡,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打印版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

- 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的分类- 公法: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 民法: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 商法:涉及商业交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和效力-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等。

- 法律层级高低按照立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如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互惠原则。

-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合法性、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原则。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是指依法设定的被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内容的诠释和阐明,可以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学界进行。

-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运用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处理。

七、法律的变动和发展- 法律可以通过修改法律条文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进行变动和发展。

- 法律的变动和发展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和法治原则。

八、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的打印版,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200。

法律培训基础知识

法律培训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和法律的词源和词义在我国古代,法一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意思是说,法就是刑罚,要象水一样公平,所以法字是三点水旁(从水);因为(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可以判断是非善恶)能够用角去触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边是去(从去)。

律,《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

”所谓均布,就是“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后来发展为同义词,合称为法律。

可见,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区别的。

到了汉,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尔雅》将法和律都解释为“常也”。

《唐律疏义》中记载,战国悝收集各国的刑法,编纂了《法经》,“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在这时,也出现了将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词。

西汉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唐律疏义》更明确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律。

”虽然自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说,法的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尤指刑律。

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

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

如《中华人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国刑法》、《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等等。

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

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二、法的起源同许多社会现象一样,法也有产生、发展到消灭的过程。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保护人民利益,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性行为准则。

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制定的法律文件进行制定和颁布的,是国家权力和国家的意志具体化的产物。

2. 法律的分类法律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宪法法律、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商法等。

二、法律的职能和意义1. 保护人民的利益法律是国家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保护人民的生命权、财产权、人身权等权益。

2. 规范社会行为法律规定了国家的行为标准,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制约和打击,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3. 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法律依据。

三、法律的基本原则1. 合法性原则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必须以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

2. 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对一切人平等适用。

3. 公正原则法律是公正的,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法律责任和法律面临的挑战1. 法律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会面临法律的追究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2. 法律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法律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司法公正、执法效率等问题。

五、如何遵守法律?1. 自觉守法作为公民,应当自觉遵守法律,不得从事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2. 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3. 定期参加法律培训定期参加法律培训,深入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合理应用法律知识,增强遵法意识。

六、如何维护合法权益?1.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遇到权益受损情况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护,利用法律手段寻求法律保护。

2. 加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保护合法权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依法维权。

法律知识培训ppt课件

法律知识培训ppt课件

合同签订注意事项
四、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指的是合同“ 实用 ”,也就是说,
合同规定的内容必须是 A、能够履行的; B、合同签订后必须遵照执行。
原则:严格审查签约对象的主体资格和资信能力;在维护自 身利益为出发点,适当兼顾公平合理性。
31
合同签订注意事项
五、尽可能明确违约金 《合同法》虽然规定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向其追 索违约金、赔偿金,但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违约金 的数额或计算方法,法院就会要求守约方提供“损 失的证据”,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损失的证据往往 是很难提供的。对违约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作出明 确约定,有利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后迅速确 定赔偿金额。
8
法学基础理论
6、我国的法律体系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2)民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
9
我们都要深入了解哪些法律法规?
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比如做人 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接触到《劳动法》、《劳 动合同法》;营销人员要掌握的《合同法》;技 术人员可能会遇到《产品质量法》、《知识产权 法》;财务人员要掌握《税法》等等。
6
法学基础理论
5、法的渊源 特点: (1)国家机关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法的 主要渊源; (2)习惯和判例只有在国家明确认可的情况 下才具有法律渊源的意义。
7
法学基础理论
5、法的渊源: 种类: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 (6)地方政府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8)国际条约(9)其他法的形式
3、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 法律的社会作用: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知识的掌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还是企业主,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因此,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合同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合同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商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法律工具。

它是通过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具有以下基本要素:意思表示、合法、真实、自愿、平等、有偿、有因地保障。

二、合同的种类根据合同的不同目的和内容,合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购销合同、租赁合同、劳动合同等。

各种类型的合同都有其特殊的法律规定和约定,对于当事人来说,了解不同合同类型的特点和法律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同的成立和履行合同的成立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要求,包括合法的对象、真实的意思表示、形式规定等。

一旦合同成立,当事人就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履行。

履行合同时,需要注意合同履行的地点、时间、方式等,同时应保证合同履行的真实、准确和按时进行。

四、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当某个当事人无法或不愿继续履行合同义务时,合同可能会被解除。

解除合同时,当事人应按照合同及相关法律规定办理解除手续,并承担相应的解除责任。

另外,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或未按时履行合同义务时,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支付相关违约金等。

五、法律纠纷解决方式当发生法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解决。

诉讼是指通过起诉等程序,将法律纠纷提交给法院处理。

仲裁则是通过仲裁机构进行公正、公平的裁决。

调解是由第三方调解员协助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当事人应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并注意在法律时效内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法律责任和风险防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法律纠纷和风险。

因此,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规避风险,如遵守法律法规、妥善保管好个人和企业财产、注意合同约定等,能够有效降低法律风险,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法律损失。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法律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必学知识点:
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法律的基本定义以及法律的分类,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2. 法律的来源和形式: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式,如宪法、法律、行政
法规、司法解释等。

3.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了解法律的效力和适用的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适用性原则等。

4. 法律主体和客体: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和客体,如公民、法人、国家等。

5. 法律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范围,如人身
权利、财产权利、合同义务等。

6. 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了解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如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审判程序等。

7. 法律责任和制裁:了解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如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8. 法律保护和救济:了解法律保护和救济的途径和方式,如诉讼、仲裁、行政救济等。

9. 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了解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和界限,如法律
道德化、道德约束力等。

10. 法律文书和法律解释:了解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如判决书、决定书、司法解释等。

以上是法律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和应用法律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法律知识培训

法律知识培训
违约责任
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 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03
劳动法法律知识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变更
劳动合同的签订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应明确工作 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薪酬福 利等条款,并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公 平、合理。
劳动合同的变更
当出现工作调整、公司合并或分立等 情况时,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的内容,但需遵循合法、公平、合理 原则。
100%
劳动争议的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可以自愿达 成和解协议,调解结果具有法律 效力。
80%
劳动争议的仲裁与诉讼
当调解无果时,劳动者可以向劳 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 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04
知识产权法法律知识
知识产权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 的权利,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 等。
法律关系与法律事实
法律关系
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法律事实
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 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包括事件和行 为两类。
02
合同法律知识
合同的定义与要素
合同的定义
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 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要素
合同应当具备当事人、标的、价款、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 要素。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合同的成立
合同的成立需要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即意思表示一致。
合同的生效
合同成立后,在符合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生效条件下,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
合同的履行与违约责任
合同的履行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教程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教程
条件,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 ▪ 特征:1.自始无效 ▪ 2.当然无效 ▪ 3.绝对无效 ▪ 部分无效民事行为
▪ (1)定金条款。超过标的金额20%无效。 ▪ (2)抵押或质押合同中的流押或流质条款 ▪ (3)联营合同中的保底条款。保底条款无效 ▪ (4)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超
▪ 2.人的行为
▪ (1)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为要素的 行为,如订立合同)
▪ (2)事实行为(与意思表示无关的行为,如创作 行为,侵权行为)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
▪ 一、法律行为理论 ▪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终止权
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特征
▪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 5.向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发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 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时才生效,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人能够独立作出的法律行为除外。
2.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
▪ (1)口头形式
▪ 即用谈话的方式进行的意思表示,如当面交谈、电话 交谈等。
▪ (2)书面形式
▪ 即用书面形式的意思表示,数据电文也属于书面开展的一种。
义务性 (强行性)
命令性 禁止性
应当… 不能…
授权性 (任意性)
可以(不)
3.按照法律规范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确 定性规范与非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 1.假定 ❖ 2.模式 ❖ 3.后果
三、法律渊源与法系
▪ 1.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 3.行政法规(仅次于宪法、法律):国务院 ▪ 4.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 5.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 ▪ 6.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 7.国际条约或协定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无论是作为普通公民,还是作为企业家或职场人士,了解法律基础知识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遵守法律法规。

因此,进行一次关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指对社会行为进行约束和调整的规则和准则的总称。

法律可以分为民法和刑法两大类,其中民法主要涉及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民事关系的调整;刑法则规定了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

二、法律的形成和修订法律的形成主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法规三种方式。

立法通过国家权力机关进行,司法则是通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判决,形成的案例成为法律的一部分。

行政法规则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进行的具体规定。

当法律出现问题或需要调整时,可以通过立法程序进行修订。

三、合同法基础知识合同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交易形式,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能够使我们在签订合同时避免风险。

合同主要包括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和变更等内容。

同时,合同法还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当合同出现问题时,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劳动法基础知识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尤为重要。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工资和工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在面对工作中的纠纷时,了解劳动法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财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六、合规和风险防范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依法行事,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法律风险。

通过合规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可以降低违法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合同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基本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并预防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培训教材

法律法规培训教材

以下是一份法律法规培训教材模板,供参考使用:法律法规培训教材第一章法律法规基础知识1.1 法律、法规与条例的定义和区别1.2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层级和适用范围1.3 法律法规的形式和修订程序1.4 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第二章企业法律风险管理2.1 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和分类2.2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和目标2.3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流程2.4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技巧和工具第三章合同法与劳动法3.1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要素3.2 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3.3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3.4 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和终止第四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4.1 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和要素4.2 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和程度4.3 知识产权的侵权和维权第五章税法与财务法规5.1 税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5.2 税务登记、纳税及报告要求5.3 财务法规的基本规定和适用范围5.4 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要求第六章环境保护法与安全法规6.1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要素6.2 环境污染和治理的方法和标准6.3 安全法规的基本规定和适用范围6.4 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的措施和管理第七章数据隐私法规7.1 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要素7.2 个人数据保护和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和措施7.3 外部合作方数据隐私保护的规定和要求7.4 数据泄露和安全管理的措施和管理结语:本文档涉及简要注释如下:1、法律、法规与条例: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采用一定的形式通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法规是政府机关采用一定的形式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条例是地方政府采用一定的形式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

2、层级和适用范围: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案例等,依次具有上下位关系,适用范围不同。

3、修订程序:法律法规的修订需要经过立法机关或政府机关公开征求意见、审议和批准等程序。

4、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法律法规的解释权和适用权由国家有关机关或司法机关负责解释和适用。

法律知识培训ppt课件

法律知识培训ppt课件

刑事诉讼程序及辩护权保障
01
立案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 法院接到报案、控告、举 报或自首材料后,经审查 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 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 辖的,予以立案。
02
03
04
05
侦查
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对 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收集 证据、查明案情。
起诉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 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 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向法 院提起公诉。
继承法
讲解继承的种类、法定继承的顺序和份额、遗嘱继承和遗赠 等规定,以及遗产的处理和分配原则。
03
刑事法律制度
刑法总则及犯罪构成
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
犯罪构成四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 面。
排除犯罪性行为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刑罚种类与执行制度
知识产权概述
知识产权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
避免侵权纠纷、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等风险防 范措施的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著作权登记等保护措 施的制定与实施。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 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06
诉讼与仲裁程序简介
民事诉讼程序及举证责任分配Βιβλιοθήκη 020103
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刑罚执行制度
缓刑、假释、减刑等。
常见犯罪类型及案例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危害国家安全罪: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等。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一):刑法基础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国家用来规范与制裁犯罪行为的法律准则的总称。

刑法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且实现法律公正。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任何人在犯罪时,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才能予以追究和量刑。

2、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是量刑的根据。

三、犯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犯罪主体一般是指自然人,但公司、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犯罪所针对的对象,分为法定客体和事实客体两种。

3、犯罪的要件:犯罪的要件包括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两个方面。

四、犯罪类型1、从轻或减轻处罚类犯罪:包括犯罪预备、自首、立功以及犯罪时的紧急情形等。

2、普通犯罪:包括盗窃、敲诈勒索、抢劫、强奸等。

3、严重犯罪:包括贪污受贿、走私、危害国家安全等。

五、违法和罪行的区别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禁止性规定,而不能构成犯罪行为。

罪行指的是违反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禁止性规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其法律后果是依照刑法规定进行惩罚。

最后,刑法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利益。

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二):劳动法基础一、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法是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目的,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的总称。

劳动法的实施,不仅可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也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取得劳动成果而建立的合同关系,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在规定的合同期限届满前,各方如果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经过双方的协商达成意见;若需要解除劳动合同,则应当事先达成协议并经过合理程序。

三、休假制度1、带薪年假:劳动者享有带薪年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有序安排年休假,并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第一章概述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它们是社会管理和治理的基石,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个人和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培训将介绍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层级结构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第二章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法律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区别进行分类。

2.1 法律和行政法规法律是国家最重要的法规范,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国家意志制定并由国家机构以立法程序进行公布和施行。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全面规范的特点。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为了规范和指导行政事务所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的具体内容和执行由各级政府负责。

2.2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在适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会对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补充和细化。

第三章法律法规的层级结构法律法规按照其地位和权威程度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等层级。

3.1 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法规,是国家政权组织和运行的根本规范。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需要通过特定的程序进行,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和批准。

3.2 法律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正式公布的普遍适用、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需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表决。

3.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职权制定并正式公布的普遍适用的规范。

行政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需要通过相应的程序,如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步骤。

3.4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行使的职权制定并正式公布的规范。

部门规章适用于部门内部的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3.5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正式公布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基础知识培训简介法律基础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重要内容。

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了解和遵守法律是确保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并提供一些实践中的案例以加深理解。

目录•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的分类•法律的来源•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合同法基础知识•劳动法基础知识•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基础知识•案例分析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制度,旨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公正。

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社会领域,法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法律分类:1.宪法法律: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力分配。

2.行政法律:行政法是规范政府机关行为的法律,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权力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

3.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刑罚和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

4.民法:民法是调整私人法律关系的法律,包括合同法、财产法、家庭法等。

5.经济法:经济法是规范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的法律,包括公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6.环境法:环境法是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法、土地法等。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立法、司法和习惯法等。

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权等。

2.立法:立法是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3.司法:司法是法院根据法律对具体案件进行审判和裁决的过程,司法判决具有法律效力。

4.习惯法:习惯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并被广泛遵守的规范,民间习惯也可以成为法律的一部分。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在法律的实践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法律的解释主要包括文本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和制度解释等。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增强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法律素养,举办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培训的目的、内容、形式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训的目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培训,使公众具备更加深入的法律意识,明确自身的权益和义务,增强法律遵从意识,避免因无知而违法或受骗。

2.传播法治理念:培训活动可以促进法治理念的传播,让公众了解法律的价值和作用,知晓法律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障。

3.建立法律意识的共识:通过培训,可以形成社会共识,达成一致认知,进而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二、培训的内容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和法律知识: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包括法律的分类、法律的适用、法律的层级以及法律对公众生活的指导作用等。

2.法律保护权利:培训应重点介绍公民个人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等方面的法律保护措施。

3.法律法规的实务应用:培训还应当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介绍相关的实务操作方法和案例分析,提高参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培训的形式为了使培训的效果更加理想,培训形式应多样化,以迎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常见的培训形式包括:1.讲座式培训: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向参训人员传授法律法规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导参训人员学习法律规则,掌握应对法律问题的方法。

3.模拟法庭:组织参训人员参与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模拟审判过程,培养参训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

4.互动讨论: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参训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

四、培训的效果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

培训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法律遵从率的提高:通过培训,公众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将得到提升,从而在行为中更加注重法律遵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和法律的词源和词义在我国古代,法一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意思是说,法就是刑罚,要象水一样公平,所以法字是三点水旁(从水);因为(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可以判断是非善恶)能够用角去触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边是去(从去)。

律,《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

”所谓均布,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后来发展为同义词,合称为法律。

可见,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区别的。

到了秦汉,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尔雅》将法和律都解释为“常也”。

《唐律疏义》中记载,战国李悝收集各国的刑法,编纂了《法经》,“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在这时,也出现了将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词。

西汉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唐律疏义》更明确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律。

”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

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

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

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

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二、法的起源同许多社会现象一样,法也有产生、发展到消灭的过程。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法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个人的力量显得极为弱小,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和繁衍。

因此,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同生产和平均分配。

那时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也没有国家和法。

但是,没有法并不意味着没有行为规范,人们在长期生产和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了一些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习惯,比如禁止在氏族内通婚,相互保护和进行复仇等,原始社会借助这种习惯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私有财产,进而出现了私有制。

氏族成员之间有了贫富差别,一些贫穷者由于无力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富有者渐渐脱离生产,并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社会分裂为利益不同、甚至对立的阶级。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需要一种有别于原始社会行为规范的“特别的法律”。

于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也同时产生了法。

法的形成首先是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调整是一次性的个别调整;随着某种社会关系发展为经常的普遍的现象时,在个别调整基础上进而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由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性调整,为某一种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当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裂为利益不同的阶级后,一般的规范性调整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要求,统治阶级急需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来维护其利益,迫使全体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原始社会的一般规范,习惯,便逐渐转变为习惯法,法律调整从一般的规范调整中分离出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习惯法又发展为由国家进行的广泛立法,即成文法。

法从产生之日起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也就是四个历史类型,它们分别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这四种历史类型的法顺序更替,从较低类型的法发展到较高类型的法,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之后,阶级便不可避免地消失了,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消失了,与此同时,法这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也同样消失了。

当然,那时社会中仍存在具有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但这种行为规则已与阶级社会中的法不同了。

三、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就是法的根本属性,古今中外剥削阶级思想家、法学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神学家认为法是神的意志;自然法学派认为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与之相反,历史法学派认为法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以康德为代表的哲理法学派认为,法是能够使每个人的意志依据自由的普通法则和他人的意志协调的条件之总和。

以上这些有关法的本质的思想,因其产生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反映出一定的政治要求,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其历史意义各不相同。

其中有些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法的内容和特征,但由于这些思想家和法学家的阶级立场和唯心主义史观,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揭示法的本质。

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后,才真正地揭示了法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应当由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加以说明。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而是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行为。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资产阶级法的本质:“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可见,法的最本质属性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也不是什么超阶级的共同意志。

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于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构成了法的基础。

把握法的本质,必须明确以下两点:(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

意志的形成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归根到底受制于客观规律。

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才是法。

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志的产物。

正因为法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才可以说法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所谓“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虽然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但其形成和调节也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

统治阶级在制定法律时,不能不考虑到被统治阶级的承受能力、现实的阶级力量对比以及阶级斗争的形势。

统治阶级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奉为法律之后,在其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被统治阶级的阻力。

在任何情况下,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

它只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

所以,归根到底,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论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集体制定的,还是由最高政治权威个人发布的,所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不纯粹是某个人的利益,更不是个别人的任性。

当然,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统治阶级的正式代表以整个阶级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为基础所集中起来的一般意志。

第四,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马克思、恩格斯说,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意味着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也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

“奉为法律”,就是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积极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

这里,他们之所以用“法律”,是由于法律是法的“一般表现形式”。

但通观法的历史,法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只有法律这一种。

除法律之外,还有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由国家认可的习惯、判例、权威性法理、法学家的注解等。

所以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法律”普遍化为所有法的形式。

这样就可以说,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表现为国家有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具有法的效力。

(二)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把法的本质首先归结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开始触及到了统治阶级对立社会的法的本质。

但如果认识停止于此,仍摆脱不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发现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因素的决定意义。

生产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在于它一方面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为社会成员,创造了社会;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根本的社会关系,其他一切关系包括法律关系在内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动植物分布等地理环境因素和人口因素一般说来只有通过生产关系才能作用于法。

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以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法的特征法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内容: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

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①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②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③人们应当或者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国家的存在是法存在的前提条件。

一切法的产生,大体上都是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过制定和认可这两种途径。

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法的认可,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他社会规范(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它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强制性。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在此意义上,法的国家强制性就是指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迫人们遵守的性质。

也就是说,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人们都必须遵守法,否则将招致国家强制力的干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国家的强制力是法实施的最后保障手段。

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法的普遍性,也称“法的普遍适用性”、“法的概括性”,是指法作为一般的行为凡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均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和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