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普通高中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复提纲,旨在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历史知识。

下面是详细内容:
一、考试概述
1. 考试时间和地点
2. 考试形式和要求
3. 考试内容和权重
二、重要历史时期
1. 中国古代历史
- 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 秦汉、三国时期
-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时期
- 元代、明代、清代
2. 世界历史
- 古希腊罗马文明
- 中世纪欧洲
- 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 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事件
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1.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
- 红色革命和长征
-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
2. 世界历史事件
-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
- 冷战时期和东西德统一
- 当代重要国际事件
四、历史理论和方法
1.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重要学派
2. 历史的评价标准和问题解决方法
五、历史知识点记忆技巧
1. 制定复计划和时间安排
2. 制作知识点摘要和笔记
3. 运用图片、图表和关联记忆法记忆重要知识点
4. 参加模拟考试和做历年真题
六、备考注意事项
1. 注意阅读和理解题目要求
2. 注意词汇和历史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3. 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以上为本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提纲,希望对考生能在复习中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知识梳理】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基本内容:(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实施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1)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秦国统一六国主要原因:经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及东海,西达陇西。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创立:秦始皇中央:皇帝制度②特点:A、皇帝独尊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B、皇权至上(核心)地方:郡县制度 C、皇位世袭;③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始皇时,丞相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地方政治制度)①建立过程:春秋时出现;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时全国推行②概况:A、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管行政)B、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最新复习资料

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Ⅱ复习纲要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

汉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制瓷和丝织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冶金术:1.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练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3.炼钢技术两汉:炒钢技术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明宣德年间制造被奉为珍品)、彩瓷、珐琅彩。

7.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8.出口: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量更大。

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代有了织机3.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4.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5.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衰落- 商朝的兴衰与迁都- 周朝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2.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 诸子百家与思想繁荣3. 秦汉-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建立与衰落-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民族关系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与民族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发展5. 隋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朝的鼎盛与衰落-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6.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 辽宋夏金的并立与战争- 宋朝的海外贸易与科技发展7. 元明清- 元朝的统一与灭亡- 明朝的建立与衰落- 清朝的兴起与近代化的尝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外困境-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民国-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府的统治-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抵抗- 解放战争的进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世界史1. 古希腊罗马- 希腊的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罗马的共和国与帝国2. 中世纪欧洲- 基督教的传播与欧洲的封建制度- 大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3. 近代欧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4.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5. 冷战与当代世界- 冷战的兴起与结束- 欧洲的联合与亚洲的崛起-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挑战与机遇以上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苏高中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

江苏高中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一年级文科历史教学案·必修二编号:241 时间:2008年4月编写者:陈斯稳审定者:张国庆学科主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考试说明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2、主要服饰(1)长袍马褂(2)西装①传入②流行(3)中山装①设计者②特征(4)改良旗袍①背景②时间③影响(5)列宁装和连衣裙(6)军装和“干部服”(7)改革开放以后的服饰变化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四大菜系(1)内容(2)形成2、西餐(1)传入(2)与中餐区别(3) 影响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中国传统民居2、演进:(1)鸦片战争后(2)20世纪30年代前后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最为明显的变革2、婚俗(1)古代(2)清末民初(3)新中国成立后(4)变迁趋势(1)变迁趋势(2)变迁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新中国成立后4、其他风俗的变迁重难点突破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所谓社会生活,包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

近代社会生活的形成与变化,必然意味着社会关系以及相关的社会秩序的变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也受到猛烈的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做出的努力;二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

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根据2012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必修)整理2012.1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6.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前提: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内容: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体现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③实行总统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评价:①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③存在不足:允许南方的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地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一样的权利等。

8.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

但总统任命官职权和对外缔约必须得到参议院批准方可生效,总统一旦违宪,将受到国会制裁直到弹劾。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6.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对俄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3)对世界:它成功打开了资本主义体系的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4)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5、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6.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历史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历史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历史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编写>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1)孔子:“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礼”的学说;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3)荀子: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建立4、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4)“二程”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5)朱熹: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论(6)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万物源自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5、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1)李贽:①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④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2)黄宗羲: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② 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③ 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3)顾炎武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②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如著作《日知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一、古代史复
- 原始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 文明古国的兴起和发展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历史演变
- 古代帝国的兴衰和文化成就
二、近代史复
- 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 辛亥革命与共和中国的建立
-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崛起
三、现代史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第一次国共内战
-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外交政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四、历史知识点梳理
- 历史名词解释
-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关联性
- 名人传记与历史事迹
- 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历史解析与思考
-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 历史事件的原因与结果分析
- 历史经验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
- 历史对未来的指导作用
六、复方法与技巧
- 定期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
- 制定复计划与时间安排
- 多种渠道获取历史资料
- 积极参与历史学科讨论与交流
以上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考会考历史考试提纲(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一(历史必修1)

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一(历史必修1)

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讲义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后期,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总揽一切大权。

他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他们都由皇帝任命)。

郡县制的作用:实现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国家的统一。

3.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三省中的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用。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从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代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不是宰相机构)。

清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封封建经济的发展,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①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魏晋南北朝时,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即使有才学也难以担任高官。

③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III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III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Ⅲ复习纲要■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背景: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2、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及其影响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背景: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A、特点:包容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一些思想。

B、董仲舒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核心)③“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3)后世影响:①使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更加重视思想、文化、教育,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②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太学:(1)时间:西汉武帝时期(2)概况: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太学学员为“博士弟子”,老师为“博士”③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3)影响:①太学的创办是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状况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

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第三课)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理学(1)含义: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3)深远影响:①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复习资料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复习资料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复习资料第六单元第一课: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1929年10月下旬,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了。

(2)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劫难逃。

(3)这场经济大危机不仅范围广泛,持续时间也特别长。

(4)这场经济大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

(5)在经济大危机初期,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自由放任是西方传统的经济思想。

结果,在胡佛任内,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1)“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2)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3)“新政”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以后,着重改革。

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3.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 罗斯福新政吲起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3)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4)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5)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第二单元: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表现(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3)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到1983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普通高中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一]<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编写>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识点归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场所5、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

(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6、瓜分中国的表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7、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小米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国,自立为汗。

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地区。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

5、黄海海战战争后,中日双方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历史意义: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7、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原因: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8、义和团的口号经历了“反清灭洋”到“扫清灭洋”(反映中外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9、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0、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12、日本的侵华史实: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

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14、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7、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结果: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人民群众)1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19、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20、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21、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2、同时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23,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24、中共七大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主要内容: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用: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25、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苏联等国家先后参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正面战场,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2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

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A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自然灾害严重D西方基督教的影响2、进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