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含历年考试题(必修一1-3专题)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含历年考试题(必修一1-3专题)
目的:巩固周朝统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 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 要特点。
1. 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 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3.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 4. 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评价: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五、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1945)
1、侵华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 需要转嫁经济危机;国共内战为侵华提供有利时机。 2、经过:①1931.9.18,“九一八”----侵占东北 ;1932,建 立伪满洲国。②1935,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③ 1937.7.7,“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④ 1937.8.13, “八一三事变”----上海 。⑤ 1937.12.13,占领南京(大屠杀)。 ⑥ 1938.10,占领广州、武汉 (华北、华中、华南)。抗战进入 相持阶段。⑦1940-1942,对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 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 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 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 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指挥者:李宗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高二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高二会考复习提纲

2019年会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内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确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3、作用:扩大疆域,维护统一(初年);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1、含义:按血缘的亲疏来区分嫡庶的继承制度。

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二、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制度——核心:权力高度集中;2、中心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图籍律令,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太尉:帮助皇帝掌管军务。

三公相互协作、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响:有效地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及制定法律。

(二)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②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阔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境况的恶化。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知识梳理】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基本内容:(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5)分封制的作用(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实施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1)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秦国统一六国主要原因:经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及东海,西达陇西。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创立:秦始皇中央:皇帝制度②特点:A、皇帝独尊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B、皇权至上(核心)地方:郡县制度 C、皇位世袭;③影响: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始皇时,丞相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地方政治制度)①建立过程:春秋时出现;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时全国推行②概况:A、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管行政)B、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精编版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知识点精编版

必修Ⅰ政治专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地方:道、州、县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元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2、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民主第三单元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高中历史学考复习提纲】2019年福建省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三)人民版

【高中历史学考复习提纲】2019年福建省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三)人民版

2019年历史会考内容标准解答☆人民版(必修3)(按照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编写)★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三)知道朱熹的理学以及地位。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朱熹的理学:(1)朱熹的理学思想:“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2)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异端”李贽:①挑战正统思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如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3、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得到批判与继承,重新焕发生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二、西周的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2、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独尊;(2)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皇位世袭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高中历史必修123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123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复习提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变革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成就:冶金1、青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二、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好。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新品种金宝地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1、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控制严格: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空间),按时开市闭市(时间)有专职官员市令或者市长管理。

2、唐:坊、市分开,定时开市,闭市。

高中历史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金坛市第一中学历史组编写《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统治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在政治上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周武王开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这些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1-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1、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并宣称自己为“始皇帝”。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决定。

2、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3、了解郡县制的建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机构,长官为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4、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影响: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它增强了秦朝的国力,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依靠皇帝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会考复习提纲

历史会考内容标准解答☆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内容:a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b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封内大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主要诸侯国:王族——齐、鲁;先代贵族——-宋。

(4)评价: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后被郡县制所取代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2)实质:以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内容:①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②作用: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样就建立了血缘关系与权力地位的对应关系。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是维系“分”的血缘纽带。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

2.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与皇帝一人的意志。

秦朝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郡县制——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郡——县/道——乡——里郡(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3)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相同:为了巩固统治不同:分封制:服从周天子,世袭,以血缘为纽带,产生诸侯割据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考会考历史考试提纲(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2.高一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2.高一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Ⅱ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耦犁(两人并耕)。

(3)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3.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4.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1)远古时代,大禹治水,有发展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3)两汉时期,关中地方灌溉渠道具有合理的规划,取得显著成效;关中农民创造“井渠”。

其他地方修筑许多水利设施;修治黄河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王景治理黄河,基本消除水患。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陶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冶金业:冶铜(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冶钢:春秋晚期已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2)制瓷业: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二、西周的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2、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独尊;(2)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皇位世袭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影响(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3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二、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牵等形式加以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汉朝: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起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重门第不重才能;3、隋朝:科举制。

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④唐宋元:继承、完善科举制。

4、科举制的作用:(1)积极作用:抑制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被历朝沿用。

(2)消极作用:士人为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学问,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3)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最初目的:处理西北军务。

特点:简、速、密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基础)主要内容:①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意义: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二、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确立)主要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单位进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⑤实行“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三、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鼎盛)①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④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为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1、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2、失:(1)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2)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盛也民主,衰也民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1、《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2、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

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3、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4、公元6世纪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1、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2、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光荣革命”时间:1688年。

国家:英国。

1、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反攻倒算,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结果: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二、《权利法案》时间:1689年。

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