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教育差异初探论文

中西方教育差异初探论文
一、中西方教育方面
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认为孩子在早期就应该学好基础知识,为此学校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上重点初中和高中。
西方学校在教育上主张“融合式”的教育方法,从小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曾有一个报道,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母亲把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孩子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O,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之类的东西,自从学习26个字母这种能力丧失了。结果法庭判幼儿园败诉,赔偿孩子精神损失费。这正是中西方教育差别:西方学校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中国则重视孩子的基础知识的培养。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下面是
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初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方教育差异初探论文篇一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原因及启示》
摘要:由于多种原因,中西方的教育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比较一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并分析原因,皆在能够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以期对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初探论文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高等学校处于从属地位。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典型的就是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虽然正式批准的南方科技大学与当初设想的希望自主招生,打破目前我国的现有的招生体制有所不同,但是该校在录取学生时高考成绩只占60%,这种高校录取方式是对深化办学体制的新尝试。

浅谈中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比较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90浅谈中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比较赵梓乔(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1300)摘要:随着世界教育理念的全球化发展,教育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使得西方的很多教育理念涌入中国,尤其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中,西方开放方式的教育理念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带来了冲击,很多先进的理念也让中国教育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因此本文主要以分析中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特点,并且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一观念,希望以此可以促进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长足进步。

关键词: 中西方教育理念;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差异比较随着中国与世界贸易壁垒的打破,多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从经济、贸易、文化、教育、法律等多方面。

尤其是教育理念的交流,促使了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让素质教育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话题。

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远远成熟于我国,它们的教育主要侧重在实践和创新部分,在这一方面我国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更是根深蒂固,阻碍了现代教育的推进,这也是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远不如西方国家的原因。

一、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中国很多学前美术教育都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强调美术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教学上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让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的形式为主,很少有教师鼓励儿童尝试个性化的追求,甚至很多教师在思想上就是应试教育的拥护者。

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在儿童时期就被禁锢了,以后也就更不用去谈什么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地培养了。

虽然当前国内很多儿童美术教材,已经开始引入大量的实践性操作,但是真正能落实到课堂的则很少,这一方面跟地区经济发展、学校自身特色及教师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教师在课程中都是按照应试教育去教学,仅仅是把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对学生思维和智慧的启发。

但是相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功扎实稳固,有着深厚的临摹功底,与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总是最扎实过关的。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作者:田红霞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

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

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

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

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

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一)教育宗旨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

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

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

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

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首先是知识观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教学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教学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教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并灵活运用,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本文将从语言、教学方法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英语作为一门西方语言,与汉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比如,在英语中,时间观念更加强烈,动词的变化与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比之下,汉语对时间的表达相对模糊。

另外,英语多使用代词,倾向于简洁明了的表达,而汉语则喜欢重复使用名词,给人以丰富的感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差异,并培养学生适应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中外文化差异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所影响。

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权威关系,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指导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文化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西方教育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最后,中外文化差异对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和谦虚,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外文化差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价值观念,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拓宽眼界,增加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全球化的社会。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

浅谈中外教育差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孩子选择双语教学,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接受国外的教育,认为国外的教育比国内的要先进,出国留学成为热潮,一方面是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出国留学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国外教育的理念。

虽然,现在我们都称“地球村”,但是各国还是存在着差异,那么中外教育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化呢?第一、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该全听自己的。

这样的情况就好像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

而在西方,这样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他们能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更能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样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就更能发掘孩子的天赋。

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但是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外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第二、培养目标不同对于教育,国内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哪门课不好就重点去培养,不问孩子的意愿,从而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特长;而国外则是发现孩子的特长,从而开始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特长。

这样,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由兴趣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而有力。

相对来说,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引导他们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样虽然让一部分人只能找到技术难度不高的工作,但更多地发掘出各领域的拥有天赋的人,这也是诺贝尔奖或者其他科技方面的奖项获得者西方国家比中国要多的原因之一。

第三、激励措施不同中国的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浅谈国内外幼儿教育差异

浅谈国内外幼儿教育差异

浅谈国内外幼儿教育差异《浅谈国内外幼儿教育差异》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差异。

通过对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理念、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差异。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国内外幼儿教育差异的原因,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国内外;差异;比较分析一、引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差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了解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经验,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幼儿教育的差异(一)教育理念的差异国外幼儿教育理念:国外幼儿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美国的幼儿教育强调“儿童主导学习”,让儿童在自由探索和游戏中学习;日本的幼儿教育强调“自然教育”,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国内幼儿教育理念:国内幼儿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例如,我国的幼儿教育强调“启蒙教育”,让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目标的差异国外幼儿教育目标:国外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美国的幼儿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五大领域”,即身体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艺术发展;日本的幼儿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七大能力”,即生存能力、思考能力、表现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国内幼儿教育目标:国内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

例如,我国的幼儿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

(三)课程设置的差异国外幼儿教育课程设置: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和开放性,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长期以来,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教育体制,往往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种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

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

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浅谈

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浅谈

西式教育与中国教育差异之渊源姓名:李雪静学号:17003110622摘要: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的存在是有着深刻的渊源的,包括价值观上的差异,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的不同,甚至是政策的差异等等。

本文着重从引起二者教育方式不同的原因入手,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模式的摸索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教育,区别,教育理论,方式“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自由”18世纪杰斐逊曾这样说。

可见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体的人,还直接关涉到了整个社会。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三乐”指的是人生第三大快乐)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然而,怎样才是教育,怎样才是更理想的教育状态,如何使现有的教育状态更臻完满等等问题,中西始终未达成一致。

下面就双方教育方式的差异并着重其根源进行分析。

一、教育方式差异: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

(一)“鼓励创新与发明,课堂气氛活跃”是西方课堂最为突出的特点,而我国的课堂往往以“严谨笃实,勤奋学习”为风向标。

西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启迪其创新意识,而中国则在考试大方向的指引下,以老师为中心,以考试大纲为方向,目的仅仅是取得高分。

这样使得中国的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而西方学生则在主动获取。

(二)“因材施教”,不仅仅是要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更要使这不同的方式适应于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这应该是纵向横向都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而我们的教育却将“严谨、勤奋”这样的内容过早的带到了课堂,于是在本应该天真烂漫的时候,因高考的压力,孩子们被迫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为取得高分而一味遵从于课本,再被迫抹去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接着经过年深日久的服从与被动接受,他们进入大学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没有了之前的束缚与管制,压抑已久的天性便肆无忌惮的释放出来,每个人都仍怀揣着“被”授予的理想,却不知何去何从。

浅谈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作业浅谈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姓名:欧阳立溪完成时间:2019年11月21日浅谈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在中西方的频繁交流互动过程中,其课堂教学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突出。

而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发现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客观环境的把握,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

关键字: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foreign exchanges have been becoming more extensive and deeply. In the process of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are also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Differences of classroom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the grasp of objective environment, participa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Key words: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classroom culture; differences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中西方的频繁交流互动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浅谈中西方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导语: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大,孩子成长的环境也不一样,那中西方不同的方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是为你准备的浅谈中西方对孩子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1.家庭教育的内涵。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长辈对于后代行为上的约束和指导,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格、并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根底,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个教育历程较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气氛的陶冶。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

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人格的工厂”,对于小孩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的人格安康对于孩子身体的安康正常开展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人格安康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

其次,这种影响还表达在孩子身心安康开展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安康成长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孩子也同样重要。

孩子的完整开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开展。

作为家长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开展,遵循孩子心理的开展规律,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开展。

(2)影响。

家庭用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会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分享,不会体谅别人包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现代社会中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到校园内不会与学生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发生争执。

当今校园内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去组织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许多初中生群殴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承受的第一个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

1.教育目标不同。

教育目标往往决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标的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

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拥有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标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上。

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想浅谈一下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看法:一、从中西方教育思想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孔子、墨子、孟子开始,特别是孔孟思想影响中国二千多年。

在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三哲”,对西方二千多年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的起源,折射出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国自洋务运动起开始向西方学习,在教育方面的学习更是全面而深刻的,从科举教育体系转变成学科教育体系。

至今,我国已成为一个教育大国,面临许多教育问题要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取它山之石。

在已经发生过的教育取经历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也有许多学而不像的现象存在,引起人们的各种质疑,其原因是中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渊源是不同的。

只有认识到中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渊源不同,才有助于我们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古代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西方(主要是以欧美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发展了的许多重要教育观点都可以从古希腊三哲的思想中找到最初的痕迹。

从生至死,三位哲人共经历147年。

几乎与此同期,中国古代出现三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孔孟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以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

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

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de)差异一、中西方教育(de)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de)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de)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de)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着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de)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de)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de)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de)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de)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de)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de)原则是西方教育中(de)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de)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de)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de)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de)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de)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de)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de)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de)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de)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de)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de)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de)教育偏重知(de)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de)情况看得非常真切.进入改革开放(de)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de)讨论更为深刻.着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de)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de)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de)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de)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de)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de)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de)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de)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着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de)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de)基础教育有几千年(de)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de)是,大部分(de)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自己(de)东西,必须要有一个实践(de)过程.而这些过程在我们(de)教育系统中间恰恰是比较欠缺(de).这样培养出(de)学生肯定没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de),而现在很多(de)学生都是受家长、教师(de)重重压力在那里被动地学习.当代着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de)不同后总结:西方(de)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de)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de).东方(de)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de)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de).上述各位学者从教育(de)目(de)、内容、方法,教育教学(de)具体过程和教育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比较.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西方教育存在(de)不同特点.为什么中西方教育有如此大(de)差异呢大多数研究者从文化差异(de)角度来探讨教育上这种差异(de)原因.大概解释如下:中国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积淀(de)古国,其文化中(de)隐忍、含蓄作为一种特质深入在国民(de)素质中.又潜移默化在教育上,所以中国学生温文尔雅,不那么张扬、不那么气势逼人.而西方文明崇尚积极开拓(de)精神,几百年问到处开疆拓土.寻求对外贸易,满足个人不断积累财富(de)需要.故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性张扬,富有进取心.但我们认为,仅仅从文化、历史(de)角度解释这种差异是不够(de),需要我们从教育产生之时,即从人类教育(de)最初形态和理念去探讨这种差异,方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中西方教育差异形成(de)主客观原因.二、中西方对教育概念(de)原初性认识及可能(de)教育走向教育是人类社会(de)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类(de)发展共始终.远古时期(de)教育究竟是怎样(de)一种景观由于时间久远,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从伏曦氏教人渔猎、神农氏教人耕种等传说中约略可以知道.远古时期(de)教育是与人们(de)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共生(de),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de)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由于教育(de)全部内容都来自人类(de)社会生活,社会生活(de)不断发展决定了“社会性遗传”(de)动态性.也决定了教育内容(de)不确定性.所以,生活在不同地域(de)先民们,由于所面临(de)客观环境(de)差异,在教育内容上便有了教人渔猎、教人耕种等差异.教育内容上(de)这种差异又进一步决定了教育在方法上、教学策略上等方面(de)差异.从而使世界上不同文明国家在教育上呈现出各自不同(de)特征.另一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教育(de)需求,是近乎本能(de)一种生存需要,人类自身(de)意识能动作用在教育(de)实践形态上还较少体现.然而,学校教育(de)诞生、专职教育工作者(de)出现.使教育这一人(de)实践活动领域明显带有人类意识(de)“痕迹”.并且.学校作为官方认可(de)正规教育机构,其对教育(de)具体操作模式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在教育(de)实践领域也具有了较强(de)规约性.尤其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de)文字出现后.一些古哲先贤开始对业已存在(de)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考察,逐步形成了关于教育这一事实性存在(de)理性认知,关于教育(de)原初性认识便这样诞生了.至此之后,教育(de)发展便纳入了人类理性(de)轨道.并受人类自身关于教育(de)理性认识(de)指引.所以,人类(de)教育既是一种事实性(de)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人类认识制约和自身实践限制(de)“人为存在”.“教育是什么”(de)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de)概念问题或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对教育自身(de)发展有重要影响(de)、具有操作性意义(de)根本问题.从词源学(de)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de)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de)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de)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de)会意字.它(de)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de)象征符号(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de)),右边是个拿鞭子(de)人,合起来(de)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de)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de)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无论英文(de)“Education”、法文(de)“Educa·tion”.还是德文(de)“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de)Edui6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成(de).“E”在拉丁语中有“出”(de)意思,“duc爸re”有“引”(de)意思.拉丁语Edui 爸re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de)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将说文解字和拉丁文中“教育”一词(de)释义作对比,特别是联系到中西方教育几千年来一直存在(de)差异反观教育(de)这一原初性定义.真有“差之毫厘,失之于里”(de)感慨.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de)走向可能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不同(de)影响:(一)教育宗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de)人类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明确(de)目(de)性,使教育活动在具体展开之前便有了预设(de)目标.从总(de)趋势看,中国教育(de)宗旨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一代接受社会(de)各种规范,以适应社会;西方教育(de)宗旨则是让儿童固有(de)各种能力获得良好发展.东西方教育目标定位(de)差异,隐含着这样两个基本认识(de)差异:一是对于“人性”(de)不同认识.即“中国(de)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de)人性假设基础之上(de).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de).西方(de)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善’(de)人性假设基础上(de),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de).”Eg]--是从教育(de)基本出发点看,中国以“社会本位论”为出发点.强调整个社会(de)和谐发展;西方则从“个人本位论”出发.强调个人(de)身心和谐发展.(二)师生地位中国(de)教师和学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自然有了上下尊卑之分.“师者如父”便是这种伦理等级(de)“写照”;在西方(de)教育概念中,无论“引出”或“引导”,都以尊重学生(de)主体地位.相信学生都具有良好(de)发展潜力为前提.中国(de)师生关系之所以不平等,是由于中国社会特别注重伦常等级,要求每个人都应“各安其分”.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师者如父”便是“五伦”在教育上(de)延伸和反映,目(de)是通过教师伦理身份(de)“附魅”,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de)权威,以保障教育(de)政治、教化职能按统治阶级(de)意愿顺利实现.相对而言.古希腊、古罗马(de)民主政治体制和民主(de)文化氛围,对学生作为“人”(de)尊重和信任,使西方更为强调(de)是教师(de)服务意识.教师赚取学生(de)学费,自然应当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de)帮助.体现出良好(de)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三)教育内容学校教育(de)存在,一个重要(de)职能就是为了有效地传递人类(de)知识经验.所以.东西方教育在一开始(de)时候,都定位于传递人类(de)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孔子教入以“六艺”,古希腊、古罗马(de)“三科”、“四学”,以及中世纪(de)“七艺”,都力求把各方面(de)知识教给学生.但是,随着知识经验总量(de)增加和统治阶级基于自身利益(de)考虑,在知识(de)取舍方面东西方教育便各有侧重.由于中国偏重于从社会需要来运作教育,在长期(de)封建社会里,教育(de)概念被窄化为“教化”,教育内容被局限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上.圣贤书之外(de)技艺等被视为“雕虫小技”,不足为学.相反,西方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凡能增加个人利益(de)知识、技能等,都被纳入教育内容之列.夸美纽斯倡导(de)“泛智教育”、法国(de)“百科全书学派”,以及后来科学技术革命后.实用技术教育在欧美教育体系中迅速被认同和接纳.都说明了西方教育较为关注人们(de)现实生活,努力为人们(de)现实生活谋福利(de)特点.并且.在教学内容(de)具体构成方面,西方教育不仅坚持“学术中心课程”,而且在具体操作上“较之知识(de)量,更重视知识(de)质;较之知识内容.更重视生成知识(de)能力”.(四)教育教学方法中国(de)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不能有丝毫(de)违背(哪怕是超越也不允许).西方(de)教育概念中(de)教育方法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西方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相处比较随意(de)原因所在.教育教学方法差异产生(de)根源之一,就是东西方教育宗旨(de)不同取向.由于中国看重教育(de)“道德教化”功能,便要求中国(de)教师努力成为道德和行为(de)“表率”.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跟前显得一脸严肃.装出一副“道貌岸然”(de)样子.教师一本正经,学生自然也不敢造次.这样,中国(de)课堂内外有了许多(de)规矩,连学生(de)坐姿、举手(de)姿势都要“标准”.难怪国外一教育考察团参观了国内一所幼儿园,看到孩子们两手背后、一动不动地端坐着,误以为自己走到了“军营”而不是学校.另一方面,中西方为教育设定(de)宗旨要在学生身上体现,中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de)培养(外铄)过程,西方(de)教育观念则是把学生内在(de)潜质发挥出来即可.为达此目(de),中国(de)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满堂灌.大搞“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考,学生背;这已成为为中国学校教育(de)一道主要风景线.与中国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相比,西方(de)课堂则显得融洽和宽松.外在(de)规范少了.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de)学习兴趣.活跃学生(de)思维.也就是说,省去了形式上(de)繁文缛节,让学生(de)思维更专注于各种各样(de)问题,使学生在开放(de)环境中凸现其创造性.(五)教育活动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基本(de)人(de)因素.由于中国(de)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是一种不信任(de)态度,不相信学生具有自觉学习(de)积极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所谓“师高弟子强”、“教不严,师之惰”等,都反映了中国教育把整个教育活动(de)重心放在了教师方面.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引出”.如苏格拉底(de)“产婆术”,教师只是一个“助产士”,教育(de)主体却在学生一边.也就是说,中国(de)教育常披理解为他动性社会行为,西方(de)教育则被理解为自动行为.受此影响,中国学生缺乏学习(de)主动性.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怀疑.相反.西方国家(de)学生喜欢提问,教师也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质疑.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de)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de)进步.(六)教育教学效果“守成”与“创新”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都要面临(de)任务.相对而言,中国更注重“守成”,西方则更为注重“创新”.之所以中国学生少有创造性,一是由于中国(de)教育内容局限在儒家经典,学习(de)是圣人言论,作为后辈晚学(de)学生,在圣人跟前只能是“凡夫俗子”.只能仰其项背.对圣人言论有丝毫(de)怀疑已是罪过,哪里还谈得上创新与超越另一方面,中国(de)教育教学方法强调(de)是“上行下效”,机械模仿多,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本来是两个不同(de)概念.“教”(de)方式,是点到为止:“训练”则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无论从形式(de)内容都具有一定(de)强迫性,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de),不接受也得接受.“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做教育(de)主体,只把学生当成知识(de)接受器,而不是知识(de)主人,因此,我们传统意义上抹杀了‘教’和‘训练’这个最微妙也是最重要(de)区别,使得‘教’变成了‘训练’.‘教’并非点到为止,而是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de)内容.”fl,]以这样(de)教育方式训练出来(de)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创造性被窒息.西方相对宽松(de)教育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以发挥.中西方教育(de)差异一开始就存在,只不过这种差异在教育发展(de)原初时期乃是自发生成.且相对局限于比较狭小(de)范闱内.但是.随着氏族公社(de)瓦解和国家(de)形成,特别是关于教育(de)原初性定义诞生后,教育定义在某种文化中一旦得到广泛认同,它对教育实践(de)规范作用便不可避免.当然.中西方教育作为两种不同(de)教育体系,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是自然而然(de).不过.两种不同(de)教育体系内部(de)具体教育实践,却又是多样性(de)存在,且在教育发展(de)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de)特点.大致说来,东西方教育(de)上述几方面差异,是我们基于近代工商业大发展、义务教育兴起所带来(de)教育大发展之后.对东西方教育中普遍存在(de)差异所作(de)一种反省认知.或者说是基于教育(de)原初性定义所作(de)~种逻辑上(de)推演.但是,这种推演决不是我们妄加推断.而是两种文明中对教育概念原初性认识差异及其在教育实践中(de)“自然生成”,是合乎教育发展逻辑(de)客观必然.中国把教育定义为“上所施下所效”.首先将教师和学生置于“师尊”与“生从”(de)不平等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二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学生被动(de)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也确立了教师施教、学生模仿(de)训练模式;方法(de)特征进一步对教育内容产生了制约,教师所言、书本所写便成为学生实质上(de)学习内容.于是,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性(de)“书呆子”型人才便成为了这种教育生产(de)“主要产品”.相反,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引出”,是以相信学生具有良好(de)潜能为前提(de).于是,教育(de)目(de)自然就定位在儿童自然本性(de)发展方面;教育方法也强调对儿童(de)尊重和充分发挥儿童(de)主动性;教育内容(de)选择也以有益于儿童个体(de)发展和增进人们在世俗生活中(de)现实利益为“指针”;这样(de)教育培养(de)人才通常是具有主动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人格独立(de)健康人.三、中西方教育概念(de)历史演进中西方对教育(de)原初性定义,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de)基础上形成(de)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de)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de)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de)能动作用.在随后(de)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de)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de)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de)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de)因循守旧(de)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de)传承上有较充分(de)体现.先秦时期对教育(de)理解和实践,经过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de)洗礼后,儒家学说便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de)思想基础,也成为了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de)主要(甚至是惟一)“范型”.也就是说,在长达两千多年(de)漫长岁月里,我们对教育(de)根本认识没有什么实质性(de)改变,本应该丰富多彩(de)教育实践领域也有太多(de)趋同.相形之下,西方对教育(de)认识和实践,在古希腊、古罗马已有了很好(de)“范型”.尽管中世纪时曾被教会(de)乌云笼罩,但经过“文艺复兴”(de)思想荡涤后,西方优良(de)教育传统又重现光明,并在新(de)历史时期获得了勃勃生机.其间,一个个思想家、教育家如卢梭、康德、斯宾塞、涂尔干、杜威等都按照自己(de)理解,对教育进行了重新界定(具体定义在这里不作赘述),使教育(de)定义呈现出多样性,实践中(de)教育也变得鲜活和丰富多彩.尽管如此,中西方教育发展到今天,对“教育”这一核心概念(de)定义依然有不小(de)差异.这可以从各自权威性工具书(de)不同释义得到印证.我国教育大辞典把教育(狭义(de))定义为“根据一定(de)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de)发展需要.有目(de)、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de)人(de)活动”.西方教育词典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不一定是,但通常是在教师(de)辅导下)知识、技能、态度(de)过程.”美利坚百科全书对教育(de)定义是:“从最广泛(de)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de)过程,就是个人(de)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de)过程.”[14]时至今日,中西方对教育概念(de)定义(de)这些差异,仍然可以看做是中西方教育定义原初性差异(de)合乎逻辑(de)延续.总之,现在我们谈论(de)中西方教育(de)差异,几乎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最初(de)源头.难怪有学者说:“中西教育观(de)差异在其原初性文化那里便已初现端倪了.”尽管中西方教育在各自(de)文化土壤中历经几千年(de)发展和演变.教育自身不断被丰富和完善而发生了巨大(de)变化,同时中西方教育在上述几方面(de)差异也不断得到强化.但从本质上看,几千年来中西教育差异(de)实质在总体上并无根本性(de)改变.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de)“人造现象”.是按照人类自己对教育(de)认识并通过人类自身(de)实践活动来建构教育(de).中西方教育在其发展之初是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de)两个独立存在,二者对教育(de)原初性理解作为教育发展(de)认识论基础,对教育(de)操作范式具有很强(de)规约性,充分反映出人类认识对自身实践(de)巨大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方教育(de)原初性定义,已在思想上勾勒出了各自教育发展(de)“蓝图”.并在随后(de)教育实践中逐步生成了中西方教育各自(de)特点及差异.。

浅谈中西方英语教学的差异及启发

浅谈中西方英语教学的差异及启发
3 选 择 的 教 学 内 容不 同 . 中 国 教 师 比较 注 重 教 材 的知 识 性 , 统 性 和 权 威 性 , 此 , 除 听 系 因 排
通过比较 中西方大学英语教学 中理念与方法的差异 ,从而认识到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 中所存在的不足 , 并希望在今后 的教学中 , 是在 尤其 传统的英语基础课程教学中 , 老师不仅能注重于学生 的英语 知识结构 , 语法 , 词汇等等 , 还能在实践教学中 , 中国的文化与教育 的实 际出发 , 从 融合中西方文化 的有利因素 , 针对如何提高学 生对英语学 习的兴趣 , 如 何让他们 能够英语进步更快 ,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 如何让学生 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 , 从而达到学 习英语 的根本 目 , 标 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 质,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才。也 只有 如此 , 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摆脱应 试教学 的模式 , 回归语言教学的本质。
依赖越来越, 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 与课堂讨论 。有些学校 备有语音室 , 里面有专 门的 自主学习英语的软件 , 可供 学生 自主学 习,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 资源。对 于语言薄弱 的学生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资 源, 英语水平的提高将会非常迅速 。而在 国内, 很少有配备 了可供学生 自发学 习可圈可点 的软件资源的语音室。 学生平时的学习 , 只能根据 自 身调节 , 而没有一套 系统 的软件可以去量化 , 评判 自主学习的效果 。并 且 由于高校规模和条件所限 , 中国外语课堂大多学生人数较多 , 桌椅也 大多不能根据教学活动而随意移动 ,也因此不太利于师生问和学生之 间的交流 , 互动 和 自主学 习。所 以在这种情况下 , 教师要能够克服对传 统拷贝式教育的惯性依赖 , 根据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特点 , 关注每个学 生的需要。并且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 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 而圆满的实现教学 目标 。 从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浅谈中xx家庭教育及启示家庭是孩子受教的第一课堂和终生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无法取代的终生教师,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中美双方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在家庭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双方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家庭教育的含义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一个重要部分。

其实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活动,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也是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理和心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每个成员全面发展的学习;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者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总体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占最大部分的。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首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和基础。

当孩子还在妈妈身体里的时候,胎儿就已经开始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了。

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婴幼儿期教育和学前教育方面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那些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将会为学校教育建立稳固的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次,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比接受其它两种教育的时间要长。

任何一个人的性格,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是和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

浅谈中西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差异


国 外职 业 教 育 和 培 训 发 展 的 经 验
英 闭 提 出 了 建 “ 业 大 学 ” “ 人 学 习 书本 理 论 知 识 只是 对 这 种 专 业人 才 的一 个 产 和 个
及 其 启 示
账户” 设想 , 的 以便 使 人 们 能够 更 加 方 便 地 毖 l要 求 。红 实 际 工作 巾 . 们 既 要 重 视 奉 我
如德 国非 常 注 重 员 培 训 , 人都 要 接 受 面 向 2 世 纪 的 终 身 职 业 能 力 玎 发 体 系 。 的知 识 更新 。这 说 的培 养 和知 识 更 新 的 人 1 成 人 继 续 教 育 , 建 立 起 以 动 手能 力 为 特 美 圈 实 施 终 身 化 的 职 、 并 l 育一 一 计 重 硬 途 径 就 是 职业 培 训 。 教 色 的职 业 培 训体 系 。英 周 最 早 提倡 终 身 教 教 育 。 ( ) 府 部 门在 职 业 培 训 中 要 站 准 位 2政
瑞 是 文 章编 号 : N4 — 12 / 2 1 ) l l 9 终 身 的 想 法 或 做 法 已 经 过 时 r。例 如 . 过 程 , 发 现 人 的 潜 能 的 重 要 途 径 。在 经 C 3 0 7 F(0 0 】 ~ j 士 的 终 身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 括 更 新 知 识 和 济建 设 中真 正 需 要 的 就 是 这 种理 沧 与实 践 包 O2
育 , 不断 完善 其 继续 教 育和 成人 教 育。 并 发挥 作 朋 。我 同加 入 wT( 后 , 场 经 ) 市 () 3 职业教 育和培 训 内容的综 合素质 置 。 加 拿 大 注 霞 能 力 培 养 , 最 突 ¨ 的 是 建 立 化 。 职 业教 育 强 调 职 业 技 能 的 培 养 , 能 济体制不断完 善。 府有关 部门除 了必须 其 ; 以 政

[教育体制,德国,中国]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

[教育体制,德国,中国]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

浅谈中国与德国的教育体制的差异一、中德两国教育体制的对比1、初级教育与我国国家的基本情况一样,德国的学生入学年龄也是6周岁,有寒暑假期,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德国的小学生只有在早晨的时候是上课时间,而每学年大概只有两次考试,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学校会给学生上烹饪课、园艺课以及手工课等等。

但是在中国,小学生上课一般是上午和下午,除了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之外,学校并不会给学生安排其他的娱乐活动,在小学期间老师和家长就会告诉学生知识改变命运,只有不断的学习努力的学习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和光明的前途。

中国式的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国教育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观念,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前边也有提到了中国小学生的课业较重,而德国小学生的课业较轻,这是两国初级教育的最大区别,但无论是哪种教育体制都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

2、中等教育德国的中学可以划分为三种,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其中普通中学的学制为4年,一般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普通中学进行学习,这与我国的初中体制相差无几,在普通中学毕业之后学习可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实验中学的学制为6年,在德国37%的就业人士来源于实验中学。

在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读专科学校或者是专业学校,并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从而赢得就业的机会。

而最后的文理中学,是指在中学时期就开始进行文理分科学习,文理中学学制为9年,这也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毕业于文理科学校的学生可以获得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由于德国在初中时期就开始分科学习,所以目前德国一种介于三者之外的学校,那就是综合性中学,在综合性初中毕业同样也得到德国联邦各州教育部门的认可。

中国的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在初中时期属于综合性学习时期,学生需要学习文理方面的知识,初中升高中之后开始分文科和理科。

中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国家,也就是说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的学习之后,通过高考才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压力。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鉴别:(一)学校的教育(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

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

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区别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区别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区别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

那么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欢迎阅读。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1、为谁而学不同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2、育人目标不同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

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3、教育手段的不同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4、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的不同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浅谈中美课堂学习方式之差异

浅谈中美课堂学习方式之差异

心, 课 堂 气 氛 活 跃 。 这 种 学 习方 法 促 进 了 学 生 批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的 发 展 , 使 课 堂上学 生较 为沉默答案 , 尽 量避免 出现
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 学会观察 实验 , 增强 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 “ 群言 争 持 。
的行 为规范和角色期待。
“ 平等民主” 是美国普遍 的价值观。教师和学生地 位平等 , 师生界 限不
中国人讲究礼仪形式 , 韩愈在《 师说》 里提 到“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 。 教
明显 。学 生在课堂上各抒 己见 , 甚至会在某个 问题 上与教师产生争执 。教 师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因此 , 老 师的形 象被神圣化 , 确立 了教 师“ 尊” 学
◆ ◆ ◆ ◆
浅谈 中美课堂学习方式之差异
◆ 闫光泽
(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 摘要】对中美课 堂学 习方式的教 学手段 , 师生关系, 非语言 交际行 为, 评价标 准四个方 面进行 对比分析 , 并探 究了这种差异 的来源。通
过 这 种 差 异 性 的研 究 , 得 出对 中国课 堂教 与 学 的 启 示 。
四、 评 价 标 准 不 同
参考 文献 :
[ 1 ] H u D e y i n g . T h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t a n d C o l l e c t i v i s t P e r c e p t i o n
美国的课 堂上, 学生并 不 固定在统 一座 位 , 教 师也 并不 局限 于讲 台。 的参与热情 , 增强他们的 自主 性和创造性 , 使他们 在轻松 的课堂 气氛 中提 学生与教 师交谈 时有长 时间频 繁的 目光交流。学 生教师表 情丰 富。但 美 高学习效率 。 国教 师与学生体距较远 , 并没有肢体 上的接触 。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教育方式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和结果,中西方在教育体系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本文从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来浅谈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1.产生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原因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

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2.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的表现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历来重视传统的教育,古代就运用科举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考生需要阅读背诵大量的复习资料,掌握理解大量的知识,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金榜题名。

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枷锁。

我们都是按照家长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们总会说:“为了你们的明天,今天的你们要付出一些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

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

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

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

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

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

”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间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肯定没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而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受家长、教师的重重压力在那里被动地学习。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后总结: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

上述各位学者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育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比较.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西方教育存在的不同特点。

为什么中西方教育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大多数研究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上这种差异的原因.大概解释如下:中国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积淀的古国,其文化中的隐忍、含蓄作为一种特质深入在国民的素质中.又潜移默化在教育上,所以中国学生温文尔雅,不那么张扬、不那么气势逼人。

而西方文明崇尚积极开拓的精神,几百年问到处开疆拓土。

寻求对外贸易,满足个人不断积累财富的需要。

故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性张扬,富有进取心.但我们认为,仅仅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解释这种差异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从教育产生之时,即从人类教育的最初形态和理念去探讨这种差异,方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中西方教育差异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二、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认识及可能的教育走向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类的发展共始终。

远古时期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观?由于时间久远,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从伏曦氏教人渔猎、神农氏教人耕种等传说中约略可以知道.远古时期的教育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共生的,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

由于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社会性遗传”的动态性。

也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确定性。

所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先民们,由于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的差异,在教育内容上便有了教人渔猎、教人耕种等差异。

教育内容上的这种差异又进一步决定了教育在方法上、教学策略上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世界上不同文明国家在教育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教育的需求,是近乎本能的一种生存需要,人类自身的意识能动作用在教育的实践形态上还较少体现.然而,学校教育的诞生、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出现.使教育这一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明显带有人类意识的“痕迹”。

并且。

学校作为官方认可的正规教育机构,其对教育的具体操作模式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在教育的实践领域也具有了较强的规约性。

尤其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字出现后。

一些古哲先贤开始对业已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考察,逐步形成了关于教育这一事实性存在的理性认知,关于教育的原初性认识便这样诞生了.至此之后,教育的发展便纳入了人类理性的轨道。

并受人类自身关于教育的理性认识的指引。

所以,人类的教育既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人类认识制约和自身实践限制的“人为存在”。

“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或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对教育自身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操作性意义的根本问题。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

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

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

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法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EduiSre”。

拉丁文的Edui6re.又是从动词E—ducere 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爸re”有“引"的意思。

拉丁语Edui爸re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将《说文解字》和拉丁文中“教育”一词的释义作对比,特别是联系到中西方教育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差异反观教育的这一原初性定义.真有“差之毫厘,失之于里"的感慨。

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可能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不同的影响:(一)教育宗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人类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明确的目的性,使教育活动在具体展开之前便有了预设的目标.从总的趋势看,中国教育的宗旨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一代接受社会的各种规范,以适应社会;西方教育的宗旨则是让儿童固有的各种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东西方教育目标定位的差异,隐含着这样两个基本认识的差异:一是对于“人性”的不同认识。

即“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西方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善’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Eg]-—是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看,中国以“社会本位论”为出发点.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西方则从“个人本位论”出发。

强调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师生地位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自然有了上下尊卑之分。

“师者如父”便是这种伦理等级的“写照”;在西方的教育概念中,无论“引出”或“引导”,都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信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前提.中国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不平等,是由于中国社会特别注重伦常等级,要求每个人都应“各安其分”.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师者如父”便是“五伦”在教育上的延伸和反映,目的是通过教师伦理身份的“附魅”,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权威,以保障教育的政治、教化职能按统治阶级的意愿顺利实现。

相对而言。

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民主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作为“人”的尊重和信任,使西方更为强调的是教师的服务意识.教师赚取学生的学费,自然应当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出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三)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的存在,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了有效地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

所以.东西方教育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定位于传递人类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

孔子教入以“六艺”,古希腊、古罗马的“三科”、“四学",以及中世纪的“七艺”,都力求把各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但是,随着知识经验总量的增加和统治阶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知识的取舍方面东西方教育便各有侧重。

由于中国偏重于从社会需要来运作教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教育的概念被窄化为“教化",教育内容被局限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上。

圣贤书之外的技艺等被视为“雕虫小技”,不足为学。

相反,西方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

凡能增加个人利益的知识、技能等,都被纳入教育内容之列.夸美纽斯倡导的“泛智教育”、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以及后来科学技术革命后。

实用技术教育在欧美教育体系中迅速被认同和接纳。

都说明了西方教育较为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努力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谋福利的特点。

并且。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构成方面,西方教育不仅坚持“学术中心课程”,而且在具体操作上“较之知识的量,更重视知识的质;较之知识内容。

更重视生成知识的能力".(四)教育教学方法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