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痢疾阿米巴/痢疾变形虫

寄生部位:人体结肠(主要)、肝、肺、脑等

滋养体:内外质分界明显,外质透明,呈凝胶状;内质为溶胶状,常含被吞噬的BCR,未染色标本BCR常为浅绿色;作阿米巴运动。

铁苏木精染色标本含一球形泡状核,核内染色颗粒排列整齐,核仁较小居中;被吞

噬的BCR被染成黑色。

包囊:核的数目为1~4个,成熟包囊含4个核,为感染期。

铁苏木精染色呈蓝褐色,可见黑色、短棒状拟染色体和无色、透明,呈空泡状糖原泡碘液染色呈棕黄色,细胞核为浅棕色,拟染色体不着色,糖原泡棕红色

生活史:基本过程为包囊—滋养体—包囊,感染阶段为成熟四核包囊,致病阶段为滋养体引发疾病:阿米巴痢疾

致病机制:(1)虫株毒力(有一定遗传特性)

(2)虫体侵袭力(Gal/乙酰胺半乳糖凝集素、阿米巴穿孔素、Cys蛋白酶)

(3)细菌协同作用

(4)宿主免疫力

临床表现:(1)无症状带虫者

(2)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结肠炎,“烧瓶状”溃疡

(3)肠外阿米巴病:1)阿米巴肝脓肿(最多见);2)阿米巴肺脓肿(肝源性、

肠源性);3)阿米巴脑脓肿(脑膜炎);4)皮肤阿米巴病(4)机会致病性阿米巴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的脓血便、粥样便、活检病灶组织和穿刺物内检滋养体

从慢性患者和带虫者成形粪便中查包囊

检查方法:滋养体可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新鲜标本,镜下可见夏科雷登结晶)包囊首选碘液染色涂片法(包囊淡棕色或黄色,核浅棕色,拟染色体不着色可见)传染源:粪便中持续带包囊的带虫者、慢性迁延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蝇、蜚蠊

防治:甲硝唑(灭滴灵,目前治疗阿米巴的首选药物,致癌性)、替硝唑、二氯沙奈(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

杜氏利士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Ross,1903)

寄生部位:脾、肝、骨髓等内脏器官

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瑞氏染色后,原虫细胞质呈淡蓝色,细胞核1个,圆形,呈红色或淡紫色。动基

体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基体伸出1条根丝体。

前鞭毛体:又称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细胞核位于虫体中部,前部为动基体。虫体前端有鞭毛1根,游离于体外,由基体发出。

吉姆萨或瑞氏染色,胞质呈淡蓝色,胞核和动基体呈红色,在固定培养基中呈菊

花状排列。

生活史: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无鞭毛体寄生于脊椎动物单核—巨噬细胞内

引发疾病:黑热病

致病机制:脾大(最主要体征)、贫血(最重要症状之一)

临床表现:内脏型,淋巴结型,皮肤型

病原学检查:骨髓穿刺(最常用)

传播途径:白蛉叮咬(主要,人源型),犬是重要保虫宿主(犬源型),自然疫源型

防治:五价锑化合物(首选)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1915):贾第虫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十二指肠)、胆囊

滋养体:半个倒置梨形;两侧对称,背面隆起,腹部扁平;陷窝吸器,细胞核1对,鞭毛4对(前侧、后侧、腹侧、尾鞭毛)

生活史:滋养体为生殖、致病阶段;成熟四核包囊为感染阶段

引发疾病: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病原学诊断:可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观察滋养体形态与活动力(十二指肠液、胆汁进行肠检)包囊可采用碘液涂片法

传染源:无症状的带虫者(主要),包囊是主要的传播环节,旅游者腹泻

防治:甲硝唑、呋喃唑酮(痢特灵)、替硝唑、巴龙霉素(孕妇)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is Donné,1837)

寄生部位:人体阴道和泌尿道

滋养体:无色、透明,染色后梨形或水滴样,波动膜,5个基体,5根鞭毛(4前1后)轴柱1根,氢化酶体

生活史: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也是感染和致病阶段

引发疾病: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

致病机制:消耗糖原,妨碍乳酸菌酵解作用,降低乳酸浓度,阴道pH↑

临床表现:阴道炎症状,阴部瘙痒或灼烧感,白带增多

实验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传播途径:性传播

防治:甲硝唑(灭滴灵)

疟原虫(plasmodium):打摆子

寄生部位:肝细胞(红外期);红细胞(红内期)

红内期:寄生人体红细胞内,吞噬红细胞细胞质,分解血红蛋白为血红素和

珠蛋白,血红素不被利用而存在于胞质中称为疟色素。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经吉

姆萨染色:红色的细胞核,蓝色的细胞质,棕褐或黑褐色的疟色素(血膜中确认

疟原虫的3个特征)。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细胞核增大但未分裂,

胞质中出现疟色素);3)未成熟裂殖体(核开始分裂,疟色素开始集中);4)成熟

裂殖体(形成裂殖子,疟色素集中分布);5)配子体(有雌雄或大小之分)。

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特点:明显鲜红的薛氏小点(间日疟、卵形疟);颗粒粗大紫

红色的茂氏点(恶性疟);淡紫色微细的齐氏小点(三日疟)。

生活史:在人体内的裂体生殖和在按蚊体内先后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即在2个宿主间交替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增殖。

红外期:感染疟原虫的雌按蚊的唾液腺中的子孢子是感染人体的阶段→红外期裂殖子

致病机制: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原虫。疟疾的周期性发作、贫血、脾大及重症疟疾均是由红细胞内期原虫的裂体增殖及感染红细胞黏附微血管所致。

临床表现:潜伏期;周期性寒热发作(寒战、高热、出汗);再燃和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无复发);贫血(脾功能亢进、骨髓抑制现象和红细胞生成障碍、自身免疫性贫血);

脾大和肝大(恶性疟引起的脾大最明显);重症(主要恶性疟引起);疟疾肾病(并

发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由免疫超敏反应所致);妊娠疟疾

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血涂片疟原虫

传染源:外周血液中存在成熟配子体的疟疾患者和带虫者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雌性按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