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丝·门罗小说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通用9篇)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篇1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
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
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
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
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
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
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
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
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
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
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
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
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
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
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
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逃离》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逃离》读后感1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心里隐隐作痛。
这篇文字简洁、故事平常的小说,看似平静的溪水,却暗流涌动,危机时伏,令人不安。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的三次逃离:第一次是从父母家中出走,嫁给她喜欢的克拉克;第二次是从丈夫克拉克身边逃走,去寻找属于自我的生活;第三次是从正在逃离丈夫的路上逃离,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门罗讲故事紧凑而舒缓,含蓄而清晰。
故事从卡拉和她的丈夫克拉克分歧最大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展开,主要的情节就只有一天,但在这一天的故事里,穿插了卡拉从少女到人妇的故事,穿插了邻居一对夫妇的故事,还有卡拉和邻居遗孀西尔维娅的故事,卡拉父母的故事。
给人的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有爱的需要和爱的错位,每一个人都渴望爱又得不到爱:疏离与孤独的主题。
卡拉对自己的评价:“中学的所谓差等生,是姑娘们众口一词的恶言取笑对象”;父母“不喜欢她,他们连她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哥哥对她“也没有什么感情。
他老婆更是狗眼看人低”。
她从出生以来,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
因此她刚刚中学毕业就去了一所马术学校,没有按父母的希望去读大学。
在马术学校,卡拉认识了马术教练克拉克,被他野性的新鲜的气质吸引,她称他是“吉卜赛流浪汉”,她厌烦自己的家庭,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于是十八岁的她,离家出走。
留了一个字条给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她幻想着和克拉克办一所自己的马术学校,盖一座马棚。
她自信是去寻找真实的生活,而在父母给她的生活里,看不到生活的激情和真实,只感到日复一日的庸常和被人忽视。
她是在寻找存在感,寻找自己可以掌控的、新鲜的生活。
可是,这个“吉卜赛流浪汉”渐渐令他失望。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逃离》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逃离》读后感1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集来到我家的书架上完全是由于她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
是某个对我闺女怀有青春期骚动的小子几乎在诺奖公布的第一时间弄来了这本书。
算得上时髦又风雅的礼物,女儿看上去很喜欢,而我不像小丫头那样性急,我得看完它再说。
憋了半年后才读它是出于反潮流的情绪,真正的文学和新鲜度无关,相反,经得起时间筛选的才是好书。
昨天看完了第一篇《逃离》,有点失望。
稍后发现错在我自己,由于诺贝尔的光环,我把它设想成一顿大餐,结果很清淡。
清淡不见得就不是美食,扉页上也说了,平凡和僻静是门罗的写作风格。
是诺贝尔奖要引领低糖低脂的时尚口味,是那些评委总是喜欢另辟创意,比如:他们可以把反贼和忠良放在同一个获奖台上。
一点也不像春晚那么死板,换了谁当导演都是一成不变的姹紫嫣红。
先得把情节提炼出来,看别人写读后感全是这样的,我以前老是把这个程序省略。
卡拉和克拉克是一对穷夫妻,在一个好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经营了一个马场。
这个夏天因为连日阴郁,暑期里的生意有点惨淡,连家里的宠物山羊也不恰时宜地玩起了失踪。
反正一切都糟透了,夫妻俩的坏情绪像潮湿空气里的霉斑一样滋长。
丈夫克拉克逼着妻子卡拉去敲诈有钱的邻居,一肚子怨气的卡拉反倒在好管闲事的邻居帮助下起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在逃跑的长途车上卡拉想起了自己更早一次逃离经历‐‐几年前她不顾一切的跟克拉克私奔。
回忆让卡拉从逃脱的兴奋转向前途迷茫的恐惧,然后她回家了。
天气晴朗了,明媚阳光下的马场似乎还是那么忙碌和美好。
然而邻居的来信无意中揭示了卡拉钟爱的山羊是被克拉克谋害了,可能这小气的男人在吃山羊的醋。
刺痛卡拉的尖刺依旧存在,不过,现在她选择了忍受。
爱的力量与无止境的背叛——《逃离》读后感
爱的力量与无止境的背叛《逃离》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人的逃离之路,探讨了爱的力量、无止境的背叛、琐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错过的机会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
小说中女主角艾丽丝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却充满了不安和迷茫。
她渴望得到真正的爱和归属感,但却在一次次地追求中遭遇背叛和伤害。
这种无助和失落的感觉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内心最脆弱的一面。
在小说中,艾丽丝不断地逃离现实,试图寻找自己的归宿和幸福。
然而,每一次逃离都只是暂时的解脱,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和自己的内心。
这种反复无常的情感状态让人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挣扎和迷茫。
小说中门罗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境况中的人在她朴实克制的文笔下生动鲜活,似可触摸,让人仿佛可以看到人物的真实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她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细节和情感的世界中。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比如错过的机会、背叛和伤害等等。
这些事情就像是一根致命的针,扎进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无法呼吸。
但是,我们不能一直逃避现实,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它们,从中汲取力量和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爱的真谛。
爱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和忍让,而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健康、稳定的感情关系。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哲学问题,例如时间、空间、存在等等。
这些问题虽然看似深奥难懂,但实际上却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总之,《逃离》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感悟的小说。
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内心最脆弱的一面,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每个读者带来不同的启示和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存在意义。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选》读后感读完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选,我深感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门罗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她对人性的洞察和生活的理解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故事中。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它们不仅富有哲理,还为读者提供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见解。
以下是对这些经典语句的解读:“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 这句话将人生比喻为一盒充满未知的巧克力,强调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数。
它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我们需要珍惜并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未知的下一块巧克力。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
” 这句话突出了时间的公平性和有限性。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同时,它也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的,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当下,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爱情就像一场感冒,无论你如何抵抗,最终还是会感染。
” 这句话将爱情比喻为一场感冒,强调了爱情的不可预测性和必然性。
它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它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闯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接受并珍惜这份感情,无论它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
“家庭是每个人的避风港,也是他无法逃离的束缚。
” 这句话揭示了家庭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和影响。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寻求安慰和支持的地方。
然而,家庭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束缚,限制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需要找到平衡,既享受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又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 这句话让我们重新审视死亡的意义。
死亡虽然带走了我们的肉体和生命,但它也让我们留下了自己的精神和影响。
通过回忆和传承,我们可以在人们心中继续存在,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这些经典语句在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选中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它们不仅反映了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还为读者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视角。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对她的了解甚少。
然而,这次挑选这本书的小伙伴却令我十分感激,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书中卡拉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想要逃避的事情,总想着通过逃离来摆脱这一切。
那么,逃离之后又会怎样呢?艾丽丝·门罗在《逃离》中却让已经开始逃离的女主卡拉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在逃离的过程中,她选择放弃逃离。
这种对逃离的放弃并非因为女性独立的艰难,也不是因为卡拉被束缚于对丈夫的感情,而是她在逃离的过程中意识到逃离的徒劳和无望。
她年轻时逃离父母与爱人,去往全新的地方,以为这样可以过上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但结果却激起了另一次想要逃离的欲望。
那么,这次的逃离之后呢?也许它只是下一次逃离的开始。
如果这样,就不应该把生活的希望再次寄托在逃离上,而应该选择返回。
“逃离”对生活的冲击,并非取决于你是否已经真正开始逃离,而是你内心对逃离的念头。
很多生活安稳的人,看上去却总是一副要去远方的模样,他们深陷于自己想象中的逃离旋涡,而意念中的逃离才是最极致的逃离。
只要你有了逃离的念头,只要逃离在诱惑着你,那么对于你周围的种种,你都注定是个缺席者。
门罗的故事没有给每一个“逃离”以对错的判断,也无法让你找到什么答案,甚至有些故事的结局都是不明朗的、主观的。
她用细腻的文字为读者编织出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阅读时,你不再只是旁观故事的发展,而是能够进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细节和复杂情绪中,从而反观自省内心的真实欲念。
虽然这本书的翻译存在一些难度,尤其是一些倒叙和插叙的部分比较复杂,但多读几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我们无法逃离生命的束缚,也无法逃离整个人生。
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学会在束缚中寻找自由,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正如卡拉在经历了多次逃离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原来的生活一样,我们也需要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珍惜眼前的幸福。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艾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各家书店都将《逃离》一书视作热门畅销书。
影姐姐送给我时,我并未认真读完,而在这三月似六月、已然炎热的午后,我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却感受到了它动人心弦的魅力,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书中描绘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如环湖的乡村土路、飞速行驶在无人高架路上的汽车、老旅馆的酒吧等。
格雷斯,那个即将谈婚论嫁的女子,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尼尔出逃了一个下午。
感恩节的午后,一家人在湖边的家中聚餐,格雷斯的脚意外受伤,虽然无需去医院治疗,但尼尔还是开车送她去打针。
在这个过程中,偶然的邂逅散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两人心照不宣地不想回家,这种默许是自然而然的,而莫里的权利和尼尔妻子的权利都被抛诸脑后。
“她不习惯坐在盖子开开的敞篷车里。
风灌满了她的眼睛,控制着她的头发。
那就给了她一种幻觉,似乎一直都是用着同一种速度在迅疾飞行并不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
”格雷斯并不在意尼尔将她带到那个破烂不堪的地方,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彼此需要。
车速极快,以至于他们必须高声尖叫才能听见对方说话,但在这一瞬间,语言似乎已经变得多余。
“在这儿,他们像是处在世界的巅峰,至少是巅峰之一吧。
四边的田野都在向低处倾斜,树木只能看到上端,因为它们都长在比较低洼之处。
”他们身处巅峰,是灵性的巅峰。
在这一刻,他们相互陪伴,开始了解彼此。
格雷斯甚至觉得,如果和莫里结婚,那将是对他的背叛,而与尼尔一起坐车出游却并非如此。
敞篷车飞速行驶,带着薄荷味的酒精气味,带来一种清凉的感觉。
这种无法预知、无从招架的瞬间,或许就是那惊鸿一瞥的感慨,是深切而不渝的短暂永恒。
“他轻轻的握着,那是一种伙伴式的感情。
”这是一只想伸出又收回的手,是属灵的爱,是最大的爱。
这一刻的交汇,即使稍纵即逝,也成为了永恒。
“因为你让我教你开车,这让我神经松弛了下来。
”当车行至树林深处,尼尔将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座砖房前停下,独自去找私酒贩子买威士忌。
艾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6篇
艾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6篇《逃离》读后感(1):【暂时无题】有一部叫做《谁都有秘密》的韩国电影是我唯一看了三遍的戏,但是到如今情节什么都记不清了,唯独忘不了它的一句台词“(谁都有秘密)它不能让你快乐,但你可以让它成为快乐。
”今天读完《逃离》一下子就想起了这句话卡拉决心逃离当下的生活,但在半路上便后悔了。
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逃离父母,投奔偶遇的乡间男子。
女儿长大后也逃离了她,而朱丽叶似乎越来越过着父母当年的生活。
劳莲,逃出枯燥生活结识了大朋友,却也牵出了一段秘密往事。
若冰,在逃离的途中有了奇遇,但是命运却给了她一个玩笑。
所有的故事最终都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最初。
逃了可以永远逃开吗?历史总是让相似的境遇再现,该经历的又怎能躲过?逃离途中的奇遇又会是真切的吗?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或许它只是命运的一个恶作剧。
回到了原来痛苦,枯燥,压抑的生活,但是她们也带回了关于一次不同寻常经历的回忆。
回忆改变不了生活的主旋律,它不能使生活变得快乐,但是她们可以让它成为快乐。
也许我永远都会抱怨生活的不顺心,会烦恼自己看不清自己。
但是生活中的一次次逃离会让我有走下去的动力。
《逃离》读后感(2):一段河流想当然地觉得《逃离》是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中短篇小说集在国内难获出版,更不被普遍患有长篇小说迷狂症的读者青睐,《逃离》的出版方也在淡化它的中篇小说集形象,事实上,《逃离》由八个略长的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个是连贯的,但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每一篇,都足以当做长篇小说来读。
用阅读感觉来划分,中短篇小说可以粗略地、武断地分为两种,一种像核桃、玻璃球,但求畅快、戏剧化,主张精巧和俏皮,发展到极端,就是欧·亨利和星新一,为了这一段故事不顾一切,倾家荡产地盛装上演,刻意破坏人生的肌理,罔顾人生的开放性,我们受这种小说熏陶多年,以至于形成了阅读上的恶习。
另一种中短篇,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那种竭泽而渔的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
《逃离》读后感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读后感
《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女性生活和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被门罗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生活的复杂和矛盾。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生活既有独立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女性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心理。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的心理,让我对女性的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成长。
在《逃离》中,门罗通过对女主角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成长。
她让我们看到,女性只有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这种对于女性的成长的认识,让我对女性的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逃离》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女性生活的
复杂和矛盾,也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心理和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门罗一样,深入理解和体验女性生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逃离家庭的故事,她在逃离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琳达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家庭中。
父亲是一个酗酒的人,经常对母亲和她进行暴力的打骂,母亲则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女人,无法保护自己和女儿。
在这样的环境下,琳达感到无助和绝望,她渴望逃离这个家庭,寻找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在逃离的过程中,琳达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
她在逃亡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给予了她帮助和支持,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
最终,琳达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她安身立命的地方,她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迎接着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琳达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寻找出路。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为有时候,一个朋友的帮助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另外,小说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它能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而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家庭则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和痛苦,让我们无法快乐和幸福。
因此,我们要珍惜家庭,努力营造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得到关爱和尊重。
总的来说,读完《爱丽丝门罗逃离》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琳达的故事,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也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珍惜家庭,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归宿。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更是一部给人以启发和鼓舞的作品。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追寻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选》汇集了加拿大著名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多部经典短篇小说。
门罗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聚焦于她们的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面对人生转折时的选择和挣扎。
在这部短篇小说选中,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故事,但它们又共同构建了门罗笔下的女性世界。
这些故事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的思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门罗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她善于捕捉女性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变化,将其呈现在纸上。
她的文字像一把锐利的刀,能够精准地切入人性的深处,揭示出那些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秘密和渴望。
在她的笔下,女性角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去追求、去探索、去挣扎的真实存在。
同时,门罗的故事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她通过女性的视角,观察和理解世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她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注,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总的来说,《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
它让我感受到了门罗笔下女性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性的剖析和人生的启示。
Reflection on Dear Life 《亲爱的生命》爱丽丝·门罗 读后感5600字
Reflection on Dear Life 《亲爱的生命》爱丽丝·门罗读后感5600字作为一部集合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作品的精华集,Dear Life 《亲爱的生命》以那独特而又简约的文笔,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内心深处。
门罗被称作“现代短篇小说之王”,她的作品在文学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而Dear Life无疑是其巅峰之作。
阅读Dear Life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门罗对于生命意义的深思熟虑。
她从生活中的各个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人性的本质,对于人生的起起伏伏,作出了深刻的解读。
书中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充满着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Dear Life中的故事有着鲜明的加拿大特色,其中有着作者亲身经历。
她运用了自己在加拿大农村长大的亲身经历,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故事中的人物、感受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同一件件世事沉浮洞彻心扉的镜子,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在这个众说纷纭、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难免会对未来心生迷茫。
在这样的情况下,读Dear Life不仅能够让人们放松身心,更能让人们深入思考自己身在其中的生命,反思自己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弥足珍贵的观点和思考。
门罗通过短篇小说这种形式,揭示了人性的本质,表现了人们的情感交流,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Dear Life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总之,Dear Life《亲爱的生命》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加拿大,智慧地揭示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教给了读者很多珍贵而又深刻的人生思考。
它是门罗作品中的瑰宝,是我们在人生路上不容错过的重要一站。
《逃离》阅读感想
《逃离》阅读感想《逃离》是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昨晚偶然在《开卷八分钟》中看到梁文道对这本书的介绍,于是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今天,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心中不禁为这位加拿大作家的才华所惊叹。
最近,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
然而,我发现这种记录方式过于繁琐,有点像流水账。
我想,以后我应该学会精炼语言,凝炼思想,正如梁文道所说,有时限制有利于创作。
《逃离》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卡拉经历了两次逃离,第一次是和克拉克私奔,第二次是在西尔维亚的帮助下逃离克拉克,但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克拉克的身边。
故事的布局非常巧妙,由贾米森先生的去世引出了对卡拉和克拉克生活的呈现,也引出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卡拉去帮西尔维亚做活,西尔维亚因此喜欢上了卡拉,但卡拉对此一无所知,一切在她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
终于,卡拉忍受不了克拉克,决定去追寻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她把一切都抛下了。
这在她的心里已经埋藏了很久,她认为没钱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西尔维亚的帮助下,事情竟然很容易地就实现了。
她的“逃离”诱惑终于驱使她走上了他方。
但当她真的抛下一切,踏上未来的路时,她的脑海中想的全是以前的生活,全是克拉克。
而当面对未来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
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间。
她喜欢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
”终于,她还是“下车了”。
她回到了克拉克的身边,还是过着平常的日子。
我想,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颗“逃离”的种子,想逃离现在的生活,逃离现在面对的一切。
但当真的做了之后,这种像漂浮在空中的虚无的可怕会像浓雾将整个人都笼罩在里面。
失去了大地的承担,那种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小说中有一只叫“弗若拉”的小山羊,是卡拉的亲密伴侣。
在小说开始部分,它不见了。
而在小说结尾部分,在卡拉回来之后,克拉克去还衣服时,它以一种离奇诡异的方式出现了,它又回来了。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是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同名小说《逃离》讲述了女主人公卡拉试图逃离丈夫克拉克的故事。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卡拉的困境感到悲哀,同时也对她的无奈选择感到无奈。
本以为的出逃,其实是无路可逃。
卡拉的出逃从十八岁逃离父母与克拉克结婚开始,克拉克的粗暴、大男子主义,以及对卡拉无休止的煤气灯操控,都让她生活在痛苦之中。
而西尔维亚,这个点醒卡拉的智者,对卡拉拥有着移位的“母爱”。
在很多情况下,面对克拉克的冷暴力,西尔维亚成了卡拉精神上的避难所。
西尔维亚也是逃离的支持者,她为卡拉找好了归宿,万事俱备,只差卡拉的行动:去往另外一个城市,开启新的生活,只要迈出这一步,她就可以永远向自己的婚姻说再见。
但卡拉最终还是回到了克拉克身边,没有迎来新生。
这是为什么呢?其一,卡拉还年轻,受到的引导大部分来源于克拉克,她过早地被引入家庭之中,丧失了确定精神依托的勇气和本能,就像温水里的青蛙。
其二,克拉克的煤气灯操控,将卡拉拖入了更深的深渊。
他在割裂自身与家庭的同时,也割裂着克拉克与家庭的纽带。
克拉克的第一次出逃时就已经被切断了后路,她没有办法转头寻找原生的家庭。
而克拉克在卡拉的风雨之中几乎是唯一的支柱,唯一的选择。
而卡拉已经迟钝到没有办法辨别,直到第二次的出逃。
爱丽丝·门罗把结局引向了我们最不想见到的那一步。
卡拉回家后更加依恋克拉克,而克拉克对她说:“你再逃走,将会把你的皮扒掉。
”为什么会无路可逃?这与卡拉的性格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卡拉从小就缺乏自主意识,习惯了听从他人的安排。
她在婚姻中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勇气和能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此外,她的经济不独立,也使她无法摆脱克拉克的控制。
都说艾丽丝·门罗笔下的女性压抑难以自制,都想看《氓》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女性,而真正敢于告别的又有多少呢?可能这才是大部分的生活吧。
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的不勇敢找各种借口,总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理由。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同名短篇《逃离》讲述了女主角卡拉 18 岁时从父母家中逃走,与男友在乡下经营农场,并为邻居贾米森太太打扫房屋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卡拉的两次逃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心的难以捉摸。
逃离的原因小说中,卡拉的逃离有多种原因。
弗洛拉的丢失让卡拉感到内心深处的忧伤,她渴望逃离这种无法言说的难过。
卡拉为了男友离开中产阶级父母,却陷入了贫穷的生活,这让她无法忍受。
卡拉不堪忍受男友的脾气,认为他瞧不起自己,于是选择逃离。
写作方法门罗的写作方法独特,她的冲突和惊悸都在人心之内,而不在情节之上。
她只写三分人心,留下余味。
在《逃离》中,作者通过贾米森太太与卡拉两个女人之间、那只叫弗洛拉的山羊与卡拉的对比,卡拉男友克拉克在卡拉逃离前后的对比与卡拉逃离前后思想的对比来反映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人物分析卡拉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又无法摆脱对男友的依赖。
她的逃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回归。
贾米森太太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她对卡拉的关心和帮助,让卡拉感受到了温暖。
克拉克则是一个控制欲强、脾气暴躁的人,他的行为让卡拉感到痛苦和压抑。
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探讨人性、情感和生活的复杂性。
卡拉的两次逃离,反映了她在爱情、家庭和社会压力下的挣扎和无奈。
她最终的回归,也表明了她对生活的妥协和对爱情的坚持。
小说通过描写卡拉的经历,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读者的启示《逃离》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人心的难以捉摸,也让读者思考了爱情、家庭、自由和责任等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对于未婚、已婚、离婚的人来说,这部小说都有一定的触动。
它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婚姻和感情,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逃离》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复杂,也让读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爱丽丝·门罗是 201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逃离》是她的代表作品。
2013 年我正值大四,当时有位好友时常提及门罗的作品不错,我便将其记在心中。
有些事正如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言,想品尝已久的美食终有一天会如愿以偿。
于我而言,读书与品尝美食有颇多相似之处。
我并非饕餮之徒,却对“吃书”情有独钟。
若一日不读书,便觉食不知味;几日不读,则如百爪挠心。
阅读流行小说或言情小说,犹如享用垃圾食品,当下虽觉美味,过后却索然无味;而品读经典作品,则如品味白面米饭,愈嚼愈香,更有甚者能让人神怡心旷。
有些作家的作品堪称盛宴,令人不忍卒读,只盼其篇幅再长一些。
初读《逃离》时,我亦感晦涩难懂,加之糟糕的翻译,更令我心生烦闷,几欲一目十行,匆匆了事。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愈发感到惊心动魄,仿佛置身于一场梦魇之中,真实而虚幻,想逃离却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这种感受我并不陌生。
我曾有过梦魇,那种真实而又令人窒息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此外,我还看过许多以营造诡异气氛为特色的艺术作品,徐峥主演的电影《无人区》便是其中之一,黄沙漫天,气氛诡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有时,并非是情节本身引人入胜,而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气氛,令读者或观众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女主人公在火车上遇到一个邋遢而又年老的男人,她本是温顺之人,但这一次她不愿与这个陌生人闲聊,于是果断拒绝了他。
然而,当她去其他车厢接水的间隙,那个陌生男人竟卧轨自杀了。
当时,她与我一样感到震惊,心中既有恐惧,又有愧疚。
或许,那个男人的生命已走到尽头,而她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生命既坚强又脆弱。
人生本就充满戏剧性,并非所有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门罗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汹涌波涛,那些被忽视的情绪。
在《逃离》中,主人公们都是女性,她们试图逃离男人的掌控,逃离卑微的生活,逃离琐碎的家庭,但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妥协。
《逃离》读后感
《逃离》读后感导语:《逃离》读后感(一)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
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
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
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
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
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
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
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
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
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
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
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
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
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
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
《逃离》读书有感
《逃离》读书有感《逃离》是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八篇小说。
这些小说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她们在家庭、爱情、事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她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
逃离,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自由的渴望。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们不断地逃离,逃离家庭的束缚、逃离婚姻的牢笼、逃离社会的压力。
她们试图在逃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但往往事与愿违。
她们的逃离,像是一场自我内心中构建出的蒙太奇戏剧,有那么片刻的舒适安逸,却也终将要面对这眼前的现实。
卡拉,一个年轻的女子,为了逃离母亲的掌控和包办的婚姻,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逃离的旅程。
她以为自己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由和幸福,但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她在逃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
卡拉的逃离,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悲哀,她没有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也没有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
格雷斯,一个已婚的女子,为了逃离丈夫的控制和虐待,她选择了逃离。
她在逃离中遇到了一个善良的男人,他给予了她温暖和关爱。
格雷斯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幸福,但她的丈夫却找到了她,将她带回了家中。
格雷斯的逃离,是一场虚假的幻想,她没有能够摆脱婚姻的困境,也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些女主人公的逃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生活不是理想主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太天真,更不能不切实际。
我们需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这些女主人公的逃离也让我认识到,我们需要学会妥协和忽略。
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我们需要学会妥协,接受这些事情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忽略一些不堪,不要让这些不堪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活。
此外,这些女主人公的逃离还让我认识到,我们需要珍惜当下。
有些当下以为重要的,乃至于觉得以后也会念念不忘的,其实后来也就根本不重要了。
我们需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读《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
读《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艾丽丝·门罗是首位凭借短篇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两年前,我在书架上摆满了她的作品,其中包括她的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
去年年底,我开始阅读这部小说,但只读了一半就搁置了。
直到昨天偶然翻到,我才一口气读完。
门罗长期居住在荒僻宁静的小镇,她以平凡的视角观察生活,以节制的情感抒发情怀,文中闪烁着如钻石般犀利剔透的光芒,点缀在清澈的溪流中~李娟的作品也有类似的风格。
在《快乐影子之舞》这部短篇小说集里,门罗通过 15 个短篇故事,以钻石般犀利剔透的文字,探寻女性心灵深处的低语,讲述了人类普遍的微小感情:平常人的欲望与遗憾、爱的欢愉与痛苦……在无声处听惊雷。
我喜欢《沃克兄弟的放牛娃》中干净从容的开篇,也欣赏《亮丽家园》中清雅洗练的文字。
《重重想象》和《男孩和女孩》以令人感同身受的视角,让我深刻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红裙子,1946》对女性意识形成与唤醒的精微描写,让我印象深刻;而《快乐影子之舞》所宣扬的大爱精神,更是让我深受感动。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他告诉我北美五大湖的历史。
如今休伦湖所在的位置,他说,曾经是一块平坦的陆地,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
然后,从北方来的冰雪缓缓地推进,深入低地。
就像这样—他给我看他的手。
他伸开的手指按在我们坐着的地上,地面坚硬得像岩石一样,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来。
他说:“藏在古老的冰冠身后的力量可远远超过我这只手。
”后来,冰又回去了,缩回了它的北极,冰的手指留在了自己挖出的深洞里,于是冰变成了湖,成就了今天的样貌。
对于流逝的时间来说,湖还年轻。
我试着让自己看着面前的大草原,看见正在漫步的恐龙。
我们拥有的,只是如此微小的时间份额,这个事实让我惊骇,但爸爸对此却很平静。
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爸爸的平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和质量。
《亲爱的生活》阅读感想
《亲爱的生活》阅读感想文学之美,常令人难以捉摸。
以貌取人,我被《亲爱的生活》这本书唯美的插画封面和名字所吸引,原以为这是一本美好的故事集,读完之后才发现,所谓“亲爱的生活”,本质上,当你称它为亲爱的时候,它回馈你的有时并不美好。
《亲爱的生活》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作者艾丽丝·门罗,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 2013 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使得她的作品备受推崇,被无数文学大家推荐和赞赏。
村上春树评价说:“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
”当你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第一个短篇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于以往认知或习惯的表达,作者门罗的写作更像是一种平淡的语言之河,缓缓流淌,波澜不惊。
即使是在描述一段令人颇为沉痛的事实,那些字摆在那里,你读过去,也只是淡淡的了解而已。
在故事本身之外,作者似乎有意或无意地添加了很多细节描写,而这些描写其实与故事的发展并无关联。
有时候是主角看到的一草一花,有时候是天气风景,大部分是第一视觉的观察或是连带着生成的感受。
这是拖沓吗?或许是我不能懂的影射?或是作者为了营造故事平淡表述的氛围?无从知晓,只是会觉得阅读中有些枯燥和疲惫,甚至有些不耐烦。
而且读完之后,好像什么也记不住,人物的名字、故事的情节、想表达的意思也似乎无从探究。
唯一印象深刻的,那篇《多莉》,讲述的是一对儿已经做好身后事安排的夫妇,突然有一天男主人的初恋无意闯入他们平静的晚年生活中,一天的时间之内女主人心态波折变化,到最终两个人回归到平静生活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
抱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去看了豆瓣的书评,其中一个叫“木鸡腿”的豆友写了长长一篇读后笔记,其中一段话刚正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感受:“门罗的文字真的会像清水一样……门罗小说的整体氛围是女性化的,但是精准和克制让她的作品又呈现出男作家才会有的硬气,不会像大多女性写作不知不觉便会让情感占据主导那样,门罗永远是局外人,站在作品的外围注视着笔下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全和她无关,她要做的,只是客观而精准地记录和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丽丝·门罗小说读后感
前些天,买了几本艾丽丝·门罗的小说。
先是读《快乐影子之舞》,作家奠定声名之作,觉得也没有什么,说不上有多好。
但当我读到第二本《公开的秘密》时,便欲罢不能了。
然后废寝忘食读完了《好女人的爱情》和《逃离》。
读罢,思绪还沉浸在她的叙述中,缠绕在她讲的故事所创造的浓雾中,不能自拔。
每一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艾丽丝·门罗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作家,艾丽丝·门罗无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她很善于吊人的胃口。
她从最不起眼的地方讲起,你先是漫不经心地听着。
但听着听着,便被她的故事吸引了。
而当故事讲到最吸引人的地方时,你抻长了脖子,正无限神往地听着,想饕餮下面的精彩,她却停了下来。
然后一声咳嗽,开始讲其他。
没办法,你希望听下去,只好跟着她走。
于是,她带着你走啊,绕啊,走到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讲另一个有些关联的故事。
虽不算美味,但也足以饴人。
就这样,你听着听着,走着走着,发现又跟着她回到了原处,回到刚才中断了的精彩之处。
而因为这种时空转换的叙述,你得以更加品味到故事的妙处,尝到美食的精华,从而神驰千里,沉醉其中。
原来那些转换,那些看似的不相
关,都是这道大菜必不可少的作料啊。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里的主角,都是一个个普通小镇上的普通人。
而故事的内容,也多是讲述人类普遍的微小感情,比如一位父亲埋藏已久的恋情(《沃克兄弟的放牛娃》),比如两个普通的小女孩的微妙的友谊(《有蝴蝶的那一天》),比如一个女孩因为怜悯而故意放走父亲要杀的马(《男孩和女孩》),比如一个女人对一个传奇式的凶恶男人的一见钟情(《破坏分子》)。
因为是写人类的微小的感情,所以她的小说有着那么多的悬疑,让你在阅读时过把读侦探小说的瘾。
艾丽丝·门罗是一个制造悬念的高手。
这也是她吊胃口的手段之一吧。
她为你出示一个场景,那个场景暧昧无比,看似零乱不堪,却有着那么多的蛛丝马迹,让你忍不住悄悄地探究,希望捕捉到常人难以发现的幽微。
这也难怪,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
你大气儿也不敢喘,更不敢稍微离开片刻,怕一离开,就中断了思路,一喘气,便惊飞了灵感。
你全然忘了,其实你一直在那个现场制造者的控制之下,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提着一盏小小的灯,发着幽暗的光,指引着你,一点一点寻找着,探求着。
好不容易,你觉得你接近真相了,你欣喜万分,正待豁然,突然,灯光消失了,你眼前一片黑暗。
你努力地找啊找,但,你找不到答案,或者,根本没有答案,只是一个看似杂乱的场景罢了。
内中,也许藏有玄机,但所有的隐秘都是你自己
的猜测,那个布置场景的人不会告诉你。
这样也许更好些,让你得意于你自己的发现,也给你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你发现更多的可能。
那个与图书管理员互通书信常诉衷情的大兵,后来到哪里去了?是图书管理员那个当推销员的朋友用了大兵的名字,还是大兵的父亲用了什么计谋?(《忘情》)
那个在野营路上失踪的女孩到底去了哪里?是被人害了,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浪迹到了别处?(《公开的秘密》)朱丽叶的女儿,那个二十岁那年在某种程中“隐退”消失的女孩,到底怎么样了?是她自愿消失?还是被人胁迫?(《沉寂》)
劳莲,那个十三岁的女孩,她到底是父母的亲生女儿,还是德尔芬的女儿?那个死去的并父母保留的孩子的骨灰,是属于父母的劳莲,还是德尔芬的劳莲?
没有人告诉你答案,你只能自己去想,从而把她的小说读上一遍又一遍。
越读,你便越会发现,那些风平浪静的叙述下面,是怎样的暗流汹涌。
题材上,艾丽丝·门罗写那些发生在小人物身上,并非大众化但却经常发生,只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
她写这些,让你看到了更多的隐秘,可是,你看完之后,回想一下,审视周围,却发现其实这样的事时时在发生,就在你身边,或者,虽未发生却随时有可能发生。
艾丽丝·门罗就是通过这
些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性中被人忽略或者故意忽略的普遍性。
在她的小说里,你看到的是人是最本真的状态,没有道德的评论,没有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在生活里存在的小人物。
存在,我觉得我只能用这个词。
因为,艾丽丝·门罗绝不是用小说来揭示什么生命的意义或者一段感情的对错,那些人物,只是存在着罢了,生活着罢了,依从着生命和情感的本能。
从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中,你看不到时代,因为这些人物是普通的小人物,有着普遍的典型性,这些故事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发生过,在许多人生活中都出现过的故事,有着普遍的共性。
这些人,这些事,超越了时代,超越了道德,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而直面人性最深最真处,表现最为本真的生命状态。
比如那个已然谈婚论嫁女子格雷斯,与未婚夫的感情不能说不和谐,但是,当她第一次看到未婚夫的哥哥,却在一念之间与之外出,并出逃了一个下午。
也许,她只是在与未婚夫的欢爱中有未被满足的愿望(比如被需要,被征服),也许只是因未婚夫的哥哥身上那种特有的气味和那深不可测的目光而一见钟情,也许只是渴望激情,或者,只是好奇,想体验另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
(《激情》)谁又能说自己没有过这种期待与想象呢?心动的感情谁都有过,只是,我们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一直小心地走着,不敢超越。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离丈夫和婚
姻,但虽然有贾米森太太的帮助,她还是在出逃的半路失去了勇气,写信让丈夫来把她接回家。
而她的丈夫,在去质问并想要伤害贾米森太太时,因为卡拉那只失踪的小羊的意外出现而改变初衷,暧昧的气氛之后,小羊被卡拉的丈夫秘密危害。
这又是怎样复杂而隐秘的情绪?(《逃离》)艾丽丝·门罗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就那么娓娓道来,像我国三十年代的白话小说,有着沈从文的舒缓与张爱玲的锐利。
她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经常省略掉一部分,只在最关键处展示几个细节,那些细节有着非同寻常的重量,如同一部电影,只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几个场面,便让你感受到了整个空间的广阔。
而这几处细节,就可以让你一斑而知全豹,而且,因为只给你几斑,让你更生出无限的想象来,心中反而酝酿了更多的精彩。
艾丽丝·门罗善写短篇小说,而这些短篇却包容了很多的内容,“她在每一个短篇小说中呈现的深度、智慧和精准比得上很多长篇小说家穷极一生的书写”(布克国际奖评委会)。
她的文笔是浓缩的,如同果珍,哪怕只是一点小末末,也够你放入一杯水中品味良久。
有时候,她只是看似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话,而你读来,却发现,这一句话背后,却藏着那么多的隐秘与幽微,你只有再联系前后文细细地读,才能发现更多的情节,更多的妙处。
艾丽丝·门罗不愧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作为英语语种
的作家,她的小说让我们读起来无多晦涩,这除了要感谢翻译者的功底外,还与她的平实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她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绝非偶然。
这让我想起上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
莫言与艾丽丝·门罗是有共性的,他们都是讲故事的高手,都讲述着小人物的命运,都有着令人惊心动魄的细节,也都有着引人入胜的力量。
但他们的风格又截然不同。
莫言的故事,有着浓重的民族风格,他的叙述,更像在讲民间的传奇,有着许多的俚俗、幽默和许多的荒诞。
而在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中,却隐藏着对人性真实状态的揭露和人类命运的悲悯。
而艾丽丝·门罗的讲述,更像是一个老太太在跟你聊天唠嗑,絮絮叨叨,有的地方看似没有逻辑,你以为是这个老人犯了糊涂遗忘了,或者思维混乱了,但听完后,细细琢磨,她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有条不紊并暗藏玄机,每个故事都是对人性隐秘处的探寻。
如果说莫言的小说像传奇,那么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更像回忆录。
在语言上,莫言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艾丽丝·门罗的语言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叙述语言,平实亲切。
感谢这些书,可以让我得以与这些大师亲密对视,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幸福。
也怅恨我自己没有更多的文学评论知识,语言如此枯竭,不能充分表达出我阅读后的强烈感受。
只好有待慢慢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