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转载)

合集下载

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块的中部,地处华北地震区,地壳活动频繁,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从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两个方面对北京市的地壳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造活动,二是地震烈度。

关于构造活动,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壳受大陆板块运动的影响较大,构造活动频繁。

北京市内分布有多个地震带,如北京平原地震带、怀柔地震带、丰台地震带等。

这些地震带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地构造运动的活动区域,板块运动引发构造应力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活动。

其次,地震烈度是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地震烈度是评价地震活动的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地震的破坏程度。

北京市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较大的地震事件,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延庆地震等。

这些地震事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更加重视。

其次,地震活动性是衡量地壳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频率和地震规模的综合表现。

北京市地震活动性较高,每年都有多次小地震发生。

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平均每年发生的小地震约为100次,这些地震大多规模较小,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但是,地震活动性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大地震的来临,所以科学家们必须对地震活动性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以提前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北京市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对于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地震监测、地震预测和地震模拟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地壳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提前预警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北京 地震带 (2)

北京 地震带 (2)

北京地震带简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地理坐标为北纬39°56′~41°03′,东经115°25′~117°30′。

虽然地震在北京不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就是一个地震安全区。

事实上,北京位于中国的北部地震带,虽然地震频率较低,但仍然存在潜在的地震风险。

北京的地震带北京地处华北地震带的北缘,该地震带是中国境内地震频发的一个区域。

华北地震带是青藏高原和黄淮海之间的地壳运动活动带,其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区和周边的若干地区。

地震活动特点华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存在近场和远场地震:近场地震是指震源距离受灾区较近的地震,远场地震是指震源距离较远的地震。

近场地震对受灾区造成的破坏性更大。

2.震源深度较浅:华北地震带的地震震源多集中在地壳相对较浅的地层,这意味着地震能量更容易传递到地表,导致地震波更加强烈。

3.地震频率不高:与中国的西南地震带相比,华北地震带的地震频率较低,但仍然有可能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

北京地震的历史记录北京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其中一些地震对城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较为著名的北京地震事件:1.1679年的北京地震:这是北京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约为7.0级。

地震导致大量建筑物崩塌,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730年的北京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震级约为6.5级。

地震引发了地质灾害,如滑坡和泥石流,并对京城的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3.1976年的唐山地震:尽管唐山地震并非北京地区的地震事件,但其影响范围覆盖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

唐山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北京地震的风险和防范措施尽管北京地区的地震频率相对较低,但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北京仍然面临潜在的地震风险。

因此,采取防范措施对于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至关重要。

了解北京市地质构造教案

了解北京市地质构造教案

北京市地质构造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北京市的地质构造特点;2. 了解北京市的地质历史;3. 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二、教学内容1. 北京市地质构造特点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地处华北地台、环渤海地区和华北岩性地集区的交汇部位。

属于华北地块东北积褶带的西南端和华北地台的北缘。

这里的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受张力和剪力作用而形成的地凸、地陷和断裂构造。

北京市的地形地貌类型丰富,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沿海等地表形态。

其中,以山地、丘陵和盆地居多,北京市的山地主要位于其西北部和西南部,而平原则占市区的大部分面积。

2. 北京市的地质历史北京市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亿年前的古生代,此时这里是一片浅海,沉积物不断堆积形成了厚达两千米的灰岩、页岩等沉积岩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地壳逐渐隆起,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花岗岩褶皱山地。

在距今三亿年前的中生代,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北京市所在的地区受到了持续的隆起和降落,地貌变迁迅速,盆地和山脉的形成交替进行。

不断的地壳运动导致了一些区域性的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形成了北京市内一些现今所见的火山岩和花岗岩岩脉。

经历了中生代的洗礼后,距今六万年前的新生代晚期,北京市所处的华北地区进入到了一段长期的冰期,这里的大部分地区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河谷也被冰水侵蚀成为了V字形。

3.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地震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引起的地壳运动。

在北京市,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局部断层活动引起的,多是震级较小的浅源地震。

由于地球动力学的不稳定性特点,有可能会产生大地震,对于地震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对于地震的防范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于房屋建设,需要注重耐震性能,选用合适的建材和结构形式;(2)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时预警和预测地震的发生;(3)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开展救援和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北京市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北京市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doi: 10.3969/j.issn.1007-1903.2023.04.001Vol. 18 No.04 December, 2023第 18 卷 第4期 2023 年 12 月/北京市房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罗守敬(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北京 100120)摘 要:北京是世界上受突发地质灾害威胁最大、破坏后果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是北京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最多的地区。

文章收集整理了房山区2013—2022年已发生的106起突发地质灾害资料,总结了已发生地质灾害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探讨分析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结构、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因、外因与地质灾害发生的相互关系,确定了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激发因素;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建议在原有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从早期识别、重点区精细调查及风险评价、群测群防、趋势预测、科普宣传等方面继续加强防治,以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成因;防治对策Occurrence patterns,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sudden geologicaldisasters in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LUO Shou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Beijing 100120, China )Abstract: Beijing is one of the capital cities in the world that are most threatened by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destruction. Fangshan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 which is prone to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a great number of people there are frequently threatened by this natural disaster.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106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that occurred in Fangshan District from 2013 to 2022,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stratigraphic lithology, rock and soil structure,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It is deter-mined that rainfall is the main triggering factor. Recommendations are then made to continue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early identification, trend prediction, investig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key areas, and popular science pro-motion in order to reduce and mitigate the har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Keywords: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ion law; orig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突发地质灾害是山区发育的主要灾害之一,因其多样性、群发性、隐蔽性、突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地区地震烈度表

地区地震烈度表

度不仅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关,还与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

同一地点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所造成的烈度也不同。

以下是部分地区的地震烈度表:
1. 北京
地震烈度:Ⅷ度(北京市内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部分地区)
2. 上海
地震烈度:Ⅵ度(浦东新区和奉贤区)
3. 天津
地震烈度:Ⅵ度(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
4. 重庆
地震烈度:Ⅵ度(沙坪坝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等)5. 成都
地震烈度:Ⅵ度(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6. 昆明
地震烈度:Ⅵ度(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
7. 西安
地震烈度:Ⅵ度(未央区、莲湖区)
8. 兰州
地震烈度:Ⅵ度(城关区、七里河区)
9. 银川
地震烈度:Ⅵ度(兴庆区、金凤区)
10. 西宁
地震烈度:Ⅵ度(城西区、城中区)。

北京地区流体观测方法记录到的汶川大地震同震变化

北京地区流体观测方法记录到的汶川大地震同震变化

测 网络 ( 1 , 高 了 北 京地 区 的地 震 监 测 图 )提 能力 和 资 料 应 用 水 平 ( 京 市 地 震 局 , 北
2 06 0 )。
2 北京 地 区流体 数 字 观测 仪 器记 录到 的汶 川大 地震 同震 变 化

般说来, 同震效 应 是 指强 烈 地震 发 生
究方 法 。 20 0 8年 5月 1 2日在 中国汶 川 县 8 0级 强烈地 震 是继 2 0 . 0 1年 1 月 1 1 4日昆仑 山 8 1 地 . 级
震 之后 , 中国大陆 地 区发 生 的又一 次 巨大 地震 。之后 2个 月 内 , 震 不断 , 大余 震为 2. 9 9 j is . 0 3 3 4 . 0 0 O . 1 o :0 3 6 / .sn 1 0 — 2 6 2 1 . 1 0 4
北 京地 区流 体 观 测 方 法 记 录 到 的 汶 川 大 地 震 同 震 变 化
武 安 绪 李 国江 李 平 安 张 宏 宇
林 向 东 岳 晓 媛 丁
0 前 言
对 一些 强地 震 曾 引起 的 同震 变化 的分析 和 研 究认 为 , 震 效应 可 能 是 揭 示 地壳 介 质 对 应 同
力一 变过 程 响应最 直接 、 有 效和 最重 要 的途 径之 一 ( 应 最 中国地震 局 监 测 预报 司 ,0 4 , 2 0 ) 而一 些
流体 观 测手 段 , 如深 井水 位 观测 、 温观 测方 法 , 疑 是 同震 响应 变 化 最 直 接 的 观测 手 段 和 研 水 无
系 统 搜 集 、 理 归 纳 了该 次 巨大 地 震 引 发 的 北 京 地 区 流 体 观 测 仪 器 记 录 到 的 同 震 响应 信 息 , 北 整 将 京 地 区 的 流 体 同震 现 象进 行 概 括 , 后 分 析 了数 字 化 流 体 分 钟 值 观 测 资 料 同震 效 应 的表 现 形 态 及 然 其 变 化 特 征 , 证 了新 安 装 的一 些 数 字 化 流 体 观 测 仪 器 的 可 靠 性 、 敏 性 , 相 关 流 体 观 测 仪 器 可 验 灵 对

北京地层总结

北京地层总结

北京地层总结注:本文档基于对北京地层的研究和总结,旨在提供对北京区域地质特征的简要概述。

1. 引言北京市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41°03’,东经115°42’-117°30’。

地层通常是研究区域地质特征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北京地区的地层特征进行总结和描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构造。

2. 北京地区的地质背景北京地区地属于华北地块,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华北地区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1.4亿年前的古生代。

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形成了丰富的地层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3. 北京地区的地层划分根据北京地区地质特征和考古学研究,通常将北京地层划分为如下几个地层单元:3.1 上新统上新统地层分布在北京地区最上方,由长城古城储层和其上部的基坑填充物组成。

这一地层主要由砂、砾和黏土组成。

3.2 中新统中新统地层为北京地区最主要的地层单元,由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

地层厚度约2000米至3000米。

3.3 下白垩统下白垩统地层主要分布在北京地表以下1000米至2000米的范围内。

这一地层主要由灰色砂岩和泥岩组成。

3.4 上白垩统上白垩统地层是北京地区较深地层,主要分布在3000米以深的地下。

这一地层主要由砂岩和砾岩组成。

4. 北京地区的地层特征北京地区的地层特征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地层特征:•上新统地层通常比较松散,容易发生滑坡和地质灾害;•中新统地层中的红色砂岩在暴露于地表时呈现出美丽的红色,是北京地区的典型风景之一;•下白垩统地层中的泥岩具有较强的工程地质特性,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上白垩统地层中的砂岩和砾岩是北京地下水的重要储层。

5. 北京地区地层的应用北京地区的地层研究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地层特征,可以合理规划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预防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第5卷第3期震灾防御技术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Vol. 5, No. 3 Sep., 20102010 年 9 月高战武,陈棋福,黄金莉,齐诚,李乐,2010.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震灾防御技术, 5(3) :271—280.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 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1高战武 陈棋福 黄金莉 齐 诚 李 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摘要根据分别由人工地震测深速度结构剖面数字化和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建立的北京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本文绘制了剖面图。

同时将剖面两侧 5km 的地震震中投影到剖面上,分析了北 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证实两种方法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具有很大的相 似性。

同时,顺义凹陷、马池口凹陷下方存在近垂直的深断裂,此深断裂可能为未来的发震断裂, 地壳浅部与此对应的活动断裂是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北段、黄庄-高丽营断裂北段以及清河断裂, 地壳内部的深断裂与地壳浅部控制盆地发育的活动断裂之间可能处于“汇而未交”的状态,具有 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

关键词:活动断裂 速度结构 北京地区引言根据多年来北京地区活动断裂研究成果(汪良谋等,1990;陈国星等,1994;向宏发等, 1995;张先康等,1996;胡平等,2000;江娃利等,2000;2001;马文涛等,2004) ,目前, 北京地区及附近发现有全新世地表或近地表活动地质证据或迹象的断裂有 5 条(段) :顺义前门-良乡断裂的顺义-孙河段(北段) ;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怀柔-北齐家段(北段) ;南口-孙 河断裂的南口-东三旗段;清河断裂;新夏垫断裂。

另外,在黄庄-高丽营断裂的芦井-晓幼营 段和南口山前断裂上发现有晚更新世活动的地质现象。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新夏垫断裂(徐锡伟等,2001;张先康等,2002) ,并已根据近垂直深 地震反射剖面,建立了发生在该断裂上的 1679 年 8 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认为发震构造是地壳 浅部铲形断裂之下近垂直的深断裂,震源破裂向上改造铲形断裂并已出露地表,即新夏垫断裂。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地震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其爆发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地表破裂带可以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研究地震的发生机理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研究位于北京平原区的夏垫断裂,它在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中地表破裂带的特征。

夏垫断裂位于华北地台东缘的平原地区,总长约60公里,宽度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之间,西北-东南走向。

它是一条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

其中,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对夏垫断裂造成了显著的破裂。

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带的主要特征是沿断裂线两侧出现的地面裂缝。

这些地面裂缝呈线状,沿断裂线走向延伸,并有明显的右旋位错。

地表破裂带的长度约为15公里,宽度在数米至数十米之间,最宽处达到了50米。

地面裂缝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较大的高差,最大高差可达到1米,分别位于断裂线两侧。

地面裂缝的表面形态也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通常,裂缝两侧土壤受到断裂带应力的拉伸和剪切,会导致土壤沉降和滑动。

因此,地面裂缝的两侧往往会出现不对称性,其中一侧会低于另一侧,形成沉降槽。

此外,沉降槽会伴随着土壤的断裂破碎,形成断块滑动的迹象。

地面裂缝表面还可以观察到多种断裂标志,如剪切带、断块滑移和溢流痕迹。

这些标志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地震时断层面的运动方式。

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带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特征,例如断裂带沿线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由于断裂带存在强烈的地动作用,会造成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和压实,使得土壤的密实度增加。

同时,断裂带通常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成所谓的断裂带痕迹,这些地质地貌特征也可提供地震活动的重要信息。

总的来说,夏垫断裂在1679年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中产生了明显的地表破裂带。

这些破裂带的特征包括地面裂缝、沉降槽、断裂标志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北京地震带

北京地震带

北京地震带1. 引言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的发生与地震带有密切关系,地震带是指地震发生频繁的区域。

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存在着一个被称为北京地震带的地震活跃区。

本文将介绍北京地震带的概念、特征、成因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北京地震带的概念北京地震带是指位于中国北京市境内的一个地震活跃区,也称为京津地震带。

该地震带南起北京市,北至天津市,东西两端分别沿着冀东边陲与廊坊相交,呈带状分布。

3. 北京地震带的特征(1)地震带的范围北京地震带的范围主要包括北京市和周边地区,大致是一个长方形的区域。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的统计,该地震带的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山、八达岭以及密云等地。

这些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构造较复杂。

(2)地震带的活动性北京地震带属于华北地震带的一部分,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从历史地震数据来看,该地震带的平均地震级别相对较低,多为3至4级地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震的危险性较低,因为地震频繁意味着地质应力积累较大,可能随时发生较强的地震。

(3)地震带的成因北京地震带的形成与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有关。

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燕山山脉交界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同时,该地区地壳强度较低,地质活动频繁,容易发生地震。

4. 地震对北京的影响(1)人员伤亡由于北京地震带活动频繁,地震发生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尤其是在老旧房屋较多的城区,地震所产生的破坏力更为严重。

因此,地震对于北京居民的生命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

(2)建筑破坏地震发生时,北京的建筑物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抗震设计和建设的建筑,地震往往会导致其倒塌或受损。

因此,加强地震抗震能力的建筑设计和建设非常重要。

(3)经济损失地震对于北京的经济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除了建筑物的损坏外,地震还可能导致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受损,这将给北京的经济活动带来重大的干扰和损失。

5. 防震减灾措施为了减少地震给北京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措施。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1基 金项 目 国家 支撑 课题 子专题 ( 0 6 AC 3 0 .2 3 2 0 B 1 B 1 0 )和地 震行 业科 研专 项 ( 0 8 8 0 )联合 资助 0 2 00 0 8
[ 收稿 日期 ]2 1 .3 1 0 00 . 5
[ 者简 介] 高战武 ,男 ,生于 17 。博 士、副 研 究员 。20 年毕 业于 中 国地震 局地 质研 究所 。主要 从事 地震 地质 和工 作 90年 01 程 地震 研究 。Ema .gw escc - i z @si. . l a n

嘉 世旭 等 ( 0 5 2 0 )通 过 对 首都 圈不 同时 期 的 】 8条人 工深 地震 测 深 ( S )测线 资料 的统 DS 处理 ,形 成 了采 样 网格 密度 为 02 。 ×02 。 × ( — 5 m 的三 维地 壳 速度 结 构模 型 。 .5 . 5 2 )k
H a g等 ( 0 4 利 用首 都 圈数字 地 震台 网和 华北 遥测 台网共 1 3个 台站记 录 的 2 7 un 20 ) 2 9 3个 区域 地 震 4 7 0个精确 P波到 时数 据 ,采 用地 震层 析成 像方 法 反演 得到 了研 究 区 内详细 的三 维 P 85 波 地 壳速度 结构 模 型 。其 空 间分 辨率 在 水平方 向为 2 - 5 k 5 0 m,在深 度方 向为 4 1k — 7 m。李 乐等 ( 0 7 应用 双 差地 震定 位法 对首 都 圈及其 邻 区 1 8 - 2 0 发生 的地 震进 行 了重 新 定 20 ) 9 0 0 4年 位 ,重 定位 的地震 表 现 为与 区域构 造更 为 密切 的 “ ”字 形活 动分 布 。 井 本文 利 用上述 由人工 地震 测深 资料 得 到 的三 维地壳 速度 结 构模 型 ( 简称 人 工地 震速 度 结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1北京历史上的地震北京地处西山和燕山山麓,自晋元康四年(294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

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以后近三百有史料记载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地震,震中在延庆北京地区自古以来,就处在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带。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地震的强度和危害,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因此在翻阅史料中,我们所能够找到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地震,发生在晋元康四年(294年)。

这一年,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第一次在3月,第二次在9月。

■晋元康四年,北京发生第一次地震,震中在北京的延庆和河北省怀来一带,引起地下水上涌晋元康四年,北京发生了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地震,震中在北京的延庆和河北省怀来一带。

据《晋书》和《宋书》记载:“上谷地震水出,杀百余人。

”《晋书》和《宋书》中所称的“上谷”,实际就是北京延庆县的古地名。

从史料记载分析,这次地震估计震级为6级,震中烈度为7度,地震共造成百余人死亡。

当时上谷一带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引起了地下水的上涌,这对于自然知识十分匮乏的古代人来说是相当可怕的。

而在地广人稀的延庆一带,一次地震就有百余人遇难,可见当时地震的惨烈。

■晋元康四年,发生了第二次地震,震中在居庸关一带,引起地裂,大地裂开了一个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的大口子,从裂开的口子中,还不断涌出地下水晋元康四年,可以说是十分不幸的一年。

这一年3月,刚刚在延庆和怀来一带发生了一次6级的大地震,人们还没有从噩梦中醒来。

9月,在居庸关一带,又发生了一次震级为5.5级,震中裂度为7度的地震。

这次地震强度虽然不大,但是地壳运动剧烈,引起了地裂。

大地裂开了一个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的大口子,而且从大地裂开的口子中还不断涌出了地下水。

不仅如此,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使百姓瞬间失去了财产、粮食,在灾后引起了大的饥荒。

北京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共6次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从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地震不断。

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

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

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试⾏)北京市规划和国⼟资源管理委员会2016年10⽉18⽇⽬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质灾害调查设计书 (3)6 调查⽅法 (3)7 地质环境调查 (5)8 崩塌灾害调查 (7)9 滑坡灾害调查 (8)10 泥⽯流调查 (11)11 地⾯塌陷调查 (13)12 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15)13 调查报告 (15)1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16)附录A(规范性附录)北京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地质灾害危害对象重要性分类 (18)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作流程 (20)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21)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 (23)附录E(资料性附录)崩塌野外调查表 (26)附录F(资料性附录)崩塌规模等级和分类 (30)附录G(资料性附录)滑坡野外调查表 (31)附录H(资料性附录)滑坡分类 (34)附录I(资料性附录)泥⽯流野外调查表 (37)附录J(资料性附录)泥⽯流分类 (39)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塌陷野外调查表 (42)附录L(资料性附录)单灾种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47)附录M(资料性附录)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50)附录N(资料性附录)调查报告主要附图件⼀览表 (52)前⾔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北京市规划和国⼟资源管理委员会提出和归⼝。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资源环境⼯程有限公司、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指南主要起草⼈:张建青、张长敏、陈昌彦、丁继新、化建新、孙毅、李建光、周旭峰、于秀治、公庆联、张会昌、李东霞、王海芝、刘长青、王学良引⾔为规范和指导北京地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分析评价⼯作,制定本指南。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北京历史上的地震最近喜欢看灾难片,抛开剧集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夸大炫染,仍然感动于人类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的强韧的生命力.如今发达便捷的交通方式使我们比之先人有更多的机会暴露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除去生活和经济指数外,多了解一些所在地的地理条件,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以下内容摘录自网络(一)北京历史上的地震:本市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其中以1679年马坊地震和1730年西郊地震的影响最大(见表2-9)。

表2-9北京及邻近地区强震(Ms≥6)一览表(l000—1976年)自有史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到1957年3月4日止),其中Ms≥有67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止)。

至于近年来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ML≥3.5)多达几千次。

(见表2共计5362次-10)。

表2-10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L≥3.5的地震次数表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六度,记载:民舍多坏。

1627年3月5日(明熹宗天启正月十八日)震中烈度六—七度。

记载:京师地震有声,起自西南以至东北,房屋倾倒,伤人无数。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北京地区经历多次地震危害。

震害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有一定规律。

现根据近年来对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质基础条件方面简述如下:1.灾害概况:震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据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有关单位调查结果列表2-11,2-12如下:表2—11北京市郊区房屋破坏情况表单位:间注:此表不包括近郊居民住房和单位房屋损坏数。

表2-12北京市市区建筑物破坏情况表单位:平房一间,楼房、厂房一栋从上表可以看出,房屋和其它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轻,与地震波衰减方向基本一致。

北京房山门头沟典型构造报告

北京房山门头沟典型构造报告

北京房山门头沟典型构造报告
首先,房山门头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北华山地地貌。

北华山地是指从山东烟台起,经河北、北京、天津,终至山西阳泉和晋城的一条狭长的山地带。

这一地区的构造特点是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脉和山谷。

房山门头沟也位于这一山地区域内,山势险峻,山谷纵横,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其次,房山门头沟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地震断裂带。

地震断裂是地球地壳运动产生的结果,是构造运动释放地壳应力的重要通道。

房山门头沟周边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很大程度上是与这些地震断裂带的存在有关。

这些断裂带的活动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地质灾害的风险,也为研究地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实地资料。

此外,房山门头沟地区还分布着一些独特的构造地貌,如溶洞和地下河。

溶洞是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常见于石灰岩地区。

房山门头沟地区的石灰岩地层发育,因而也孕育了一些溶洞地貌,如石花洞、桃花源等。

地下河则是在地下岩溶层中形成的地下水流动通道,房山门头沟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地下河的发育也比较常见。

总而言之,北京房山门头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地区,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

其地貌景观丰富多样,有北华山地的褶皱和断裂构造,有地震断裂带的活动,还有溶洞和地下河等独特的构造地貌。

这些构造特征既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风险,也为地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地区构造特征的研究,为房山门头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

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

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分区北京市大地构造处于华北地台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历过大幅度地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

特别是在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构造变动,奠定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的基础骨架以及地貌发育的雏形。

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动与断裂变动广泛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特别是酸性深成侵入岩体和中性喷出岩体的分布最广。

反映了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强烈活动程度。

之后,再加上新生代自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北京市的地质发展历史和地貌类型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北京市除去最北端(指怀柔县长哨营以北地区)外,广大地区都位于燕山沉降带范围之内。

在此区间,中、上元古界特别发育,是一套基本上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呈明显不整合关系覆盖在变质岩系之上,成为古老变质岩系之上的第一个盖层。

属于华北地台上一个狭长下陷地带。

再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等特点,可将本市划分为三个大的地质构造区。

(见图2-1)。

1.西山凹陷(1)北京西山褶皱隆起区(2)北京向斜区(3)大兴隆起区2.北山隆起(4)青白口穹窿区(5)延庆昌平活动断裂区(6)密怀升起断裂区3.蓟县凹陷(7)平谷稳定褶皱区图2-1北京地质构造分区示意图1.西山凹陷包括北京西山山区和平原区的大部分。

地质特征是自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期间,地壳运动一直处于下降凹陷状态,因而堆积了巨厚沉积物(见表2-5上古生界、表2-6中生界地层表)故称之西山凹陷。

后经燕山运动影响,西部褶皱隆起成山(即北京西山);其东部则下沉埋藏于现代平原之下,上面覆盖有新生代的松散沉积物,形成北京平原。

根据地质构造变动的差异本区又可划分为三个地质构造单元(见图2-2)。

图2-2北京西山地质剖面图中的几个褶皱构造(l)北京西山褶皱隆起区位于西山凹陷的西北部,包括整个北京西山地区以及山前隐伏地带,简称京西隆起。

主要由几个大型向斜和背斜构造组成隔档式褶皱构造区,其中著名的有:髫髻山向斜:轴向为北东—南西向,略成“S”状,西南又有百花山向斜,东北可延至妙峰山一带。

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带北西段活动性分析

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带北西段活动性分析

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带北西段活动性分析
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带北西段是中国北方地区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的区域特征,地质条件和地震历史纪录都显示着其活动性。

因此,本文将对这一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

首先,该地区的区域特征是强烈的地壳运动与地表变形。

南口—孙河断裂带北西段是沿着南北向的断裂带分布的,这使得该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变化多样,有利于地震波的传播与扩散。

地震活动的能量是从板块边缘向内部逐渐聚集的,造成南口—孙河断裂带北西段受到了剧烈的应力作用,这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增加。

其次,该地区的地质条件也是其活动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地区的地质构造,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丰富的岩层和构造,其中包括了不同种类的岩石、构造、岩性、断层等地质条件。

这些地质条件的存在,会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扩散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加剧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最后,该地区的地震历史纪录也证明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历史上,该地区发生过多次地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对该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也反映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的极高。

因此,总结以上分析,南口—孙河断裂带北西段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历史纪录都显示出其地震活动性的高度。

我们需要引起足
够的重视,并加强对该地区地震活动的研究,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地震预警和防御措施,最大程度保障该地区的人民安全。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邓乃恭的理由和这位专家不同,他说:“北京位于地震带上,还三面环绕着小震群,看上去很危险,但实际上,这些小震群都是能量释放口,在能量还没有积蓄到可以发生大地震时,就以小地震的形式释放出去了。就像一个水库,如果在蓄水的过程中隔三差五放放水,就很难蓄满了。”
韩竹君对北京地震风险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和北京有关的几条断裂带,如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南段、顺义-良乡断裂南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活动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动,这些断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不大。他最后还强调了一点:“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两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会造成惨痛的后果。”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地震带上。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震带上: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图为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上图由三个方面的主体信息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的《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为蓝本。其次,给出了《中国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分类图》,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在研究中,上述学者参照国际惯例,把以城市为中心、3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定义为城市近源地震。另外,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等发表的《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一文中,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的8级巨大地震发生地。(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首都和直辖市的设计地震分组

首都和直辖市的设计地震分组

首都和直辖市的设计地震分组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北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房山、通州、顺义、大兴、平谷),延庆,天津(汉沽),宁河。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二组:北京(昌平、门头沟、怀柔),密云;天津(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红桥、塘沽、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宝坻),蓟县,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l0g:
第一组:上海(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松江、青浦、南汇、奉贤);
第二组:天津(大港)。

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上海(金山),崇明;重庆(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戽、北碚、万盛、双桥、渝北、巴南、万州、涪陵、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壁山,铜梁,大足,荣昌,綦江,石柱,巫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
表2-9 北京及邻近地区强震(Ms≥6)一览表(l000—1976年)
表2-10 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L≥3.5的地震次数表
表2—11 北京市郊区房屋破坏情况表单位:间
表2-12 北京市市区建筑物破坏情况表
四、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
(一)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本市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其中以1679年马坊地震和1730年西郊地震的影响最大(见表2-9)。

自有史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到1957年3月4日止),其中Ms≥ 有67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止)。

至于近年来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ML≥3.5)多达几千次。

(见表2-10)。

共计5362次
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
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六度,记载:民舍多坏。

1627年3月5日(明熹宗天启正月十八日)震中烈度六—七度。

记载:京师地震有声,起自西南以至东北,房屋倾倒,伤人无数。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
北京地区经历多次地震危害。

震害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有一定规律。

现根据近年来对
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质基础条件方面简述如下:
1.灾害概况:震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据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有关单位调查结果列表2-11,2-12如下:
注:此表不包括近郊居民住房和单位房屋损坏数。

单位:平房一间,楼房、厂房一栋
从上表可以看出,房屋和其它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轻,与地震波衰减方向基本一致。

在城区房屋倒塌比较少,破坏多属墙倒。

(2)地表破坏现象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产生的地表灾害有地裂缝、喷水、冒沙和山崩。

它们都分布在七度区或六度区与七度区的分界处。

地裂缝规模最大的在顺义县城东,潮白河大桥东的公路上。

该地裂缝总长约1400米,宽1.25米,可见深度2米,呈斜列式,总体走向近东西,拉张裂开。

震后沿这条裂缝喷水冒沙。

喷水冒沙沙水一部分是沿地裂缝喷出,一部分是由孤立的水孔喷出。

前者多呈条带分布,例如平谷县门楼庄乡的南宅和高家庄一带,喷水冒沙大致呈北西方向分布,震后喷水水头高出地面一尺多;后者则往往聚集成群,例如通县的郎府乡耿楼村,喷水冒沙口就达1000 多个,最大喷沙孔直径可达1米以上。

(3)水利工程破坏惜况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水面护坡层出现滑坡,滑坡土石方量约30万立方米。

此外,桥、涵、闸建筑物受到损坏的有110多座,损坏机井1773眼(占全市机井总数的4.6%),北运河河堤有3000多米受到严重破坏。

(4)山石滚落仅见于平谷县的靠山集乡将军关村,陡峭山坡的风化岩块发生崩落,形成多处山崩。

2.唐山地震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布
北京地区总的震害趋势是东部重,西部轻,平原重,山区轻,与理论的地震烈度场大体一致。

北京平原地区除西集、马头一带及其他零星小片外,基本属于六度区。

如果按照唐山地震的震级和震中距,烈度场的正常衰减,六度区应在震中距90—180公里之间,因此北京地区的东部如西集、马头一带应不到七度,长辛店、房山一带应接近五度,北京市中心区及顺义一带应属于六度弱。

但实际上,在六度区内,震害是有异常的。

有的异常很突出,高出理论值1度以上,有的与毗邻地区对比,明显的差到半度。

主要的异常区有以下地段:(1)西集、马头地区为八度区,高于正常烈度1.5度以上。

房屋损坏率大于75%(其中严重破坏超过50%)。

(2)东部河流沿岸出现多处七度点,高出正常烈度近1度。

房屋损坏率大于75%。

如潮白河两岸的棱草村、马坊村、小东庄、崇国寺、赵庄、北庄头;错河沿岸的翟各庄、小辛庄、泃河沿岸的东店;金鸡河沿岸的吕布屯、小故观、北石渠,小中河沿岸的马家堡、衙门村、泥河、杨家营、范庄,以及温榆河附近的古城,凤河岸边的采育镇。

(3)北京中心区为六度强、旧平房损坏率大多在5—25%之间,与南邻的南苑(损坏率<5%),北邻的文教区(损坏率<5%)相反,烈度相差近半度。

(4)少数烈度异常点六郎庄、李堡、界牌、将军关等,各由于地质构造、土质结构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3.地质条件与烈度异常的关系
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布与地质基础关系密切,特别是在平原地区主要是受隐伏地质构造控制,或土质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1)地质构造分区的影响北京平原下隐伏的凹陷与隆起区,似乎控制着烈度异常分布。

从调查资料得知凹陷区承受了较厚的新生界,与坚硬的基岩相比。

抗震性能较差,因此凹陷
区内烈度偏高,特别是在靠近隆起凹陷的边界线附近,其基底岩层高度差悬殊,即在“迎震坡”影响更为明显。

例如西集、马坊异常带正位于大厂凹陷带中,而南苑一带的低烈度地又恰在大兴隆起区。

再往北,北京中心区位于北京凹陷带中,它的烈度也较八宝山断裂西北侧的京西隆起区为高;也较南东侧的大兴隆起区为高。

图2-8 北京城区地下地质构造及震害分布图(据北京地质局地震地质小组)
(2)断层对震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唐山地震影响的北京市的烈度异常区,不少是与附近有隐伏断裂有关,其中以夏垫断裂最为明显——自西集、郎府、夏垫、崔家窑、巩庄子、马坊、门楼、王辛庄,再向北方向至新城子、这些异常区形成一条北东向烈度异常带,它与夏垫断裂的展布一致。

城区的烈度异常点,也与某些断裂的展布一致(见图2—8)。

例如良乡—前门断裂穿过人民大会堂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南角、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南侧以及路东的碧春茶庄等,都受其损坏。

莲花池—白塔寺断裂使在其带上的铁道部东楼顶、中联部大烟筒顶端倒落,财政部大楼脱瓦、以及白塔寺塔尖倾斜等破坏。

车公庄—德胜门断裂使其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八楼顶的方烟筒和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楼顶大烟筒倒下、北京展览馆塔顶红星震落以及德胜门箭楼房檐脱落等。

另外,密云古北口、新城子以及平谷的将军关的八度异常点,则属于基岩山区与断层有关的异常点。

前者正位于东西向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

在新城子一带有着明显的东西向断层被北东向断层错开的现象。

(该东西向构造是燕山沉降带与内蒙台背斜的分界线,它对地震力的传递可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后者是平谷将军关大队位于沟谷之中,六个生产队自北而南沿沟依次排列。

破坏严重的是北部三个队,恰好是北东向断层通过的部位(图
2-9)。

(3)潜山的影响北京城区与近郊区的一些烈度异常区与下伏基岩山梁(潜山)有关。

例如,自三里河经白塔寺、德胜门到六公坟地区,下伏基图2-9 将军关地区地质图岩顶面为一个南西—北东向凸起的山梁(潜山),与地面烈度异常区恰相对应:潜山的轴部以及偏“迎震坡”一侧。

另外,位于陡坎地形(高差8米)的前缘部位,震害也会较重,例如顺义衙门村为典型。

(4)土质对震害的影响对于(冲积)平原地区的震害来说,浅层的地质条件又在上述基础上施加明显的影响。

主要是各种不同刚度的土层的组合,与这些土层的厚度,其抗震性不同所致。

明显的现象是在西集、马头一带,位处凹陷区,烈度较高,再加上该地区浅层土质松软,地下水位又高,导致沙土液化,必然使烈度远远增高,因而形成突出八度异常区。

另外,在市中心区,地处北京凹陷,烈度相对较高,但是在西郊翠微路以西地区(基岩埋深浅,第四系主要是卵石层),由于浅层地质条件较好,因之房屋损坏率急速降低。

地下水的深浅。

对于浅埋的松散粉、细砂层的液化起着显著作用,导致极大震害。

例如通县郎府乡耿楼村与西集乡粮库最为典型。

耿楼地面喷水冒沙口达1000个以上,大队库房由于不均匀沉陷造成了七扭八歪的形状。

西集粮库由于不均匀沉陷。

使数个粮仓下沉或倾斜,最大沉陷量达0.6米。

总之,土质的成分、结构、厚度、层次组合、埋藏深度、地下水的深浅等因素,都可影响砂土液化的程度。

液化区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在现代河道的河漫滩及其两侧比较新的古河道上。

综上所述,通过对唐山地震给北京地区造成的震害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本市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城市规划、工程建筑以及为防震措施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