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地球上并不是一片平静安宁的乐土,它也有着许多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危害,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着重介绍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地质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的危害的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地震和山体滑坡。

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和山体滑坡等现象。

地震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住所和基础设施,还会造成大面积的生命财产损失。

2.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指山区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得场地内的岩石松散,失去稳定性而发生滑动的现象。

山体滑坡的危害较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而且还会导致大规模的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的现象。

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地震、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雪灾、干旱等。

1.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会带来很强的风和降雨,给人类带来重大威胁。

一般来说,台风往往会造成建筑倒塌、交通中断、电力中断等问题,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暴雨洪涝暴雨和洪涝是由大气环流变化、地形特征等因素引起的降水过程和洪水过程。

如果暴雨和洪涝强度过大,就会引发洪灾,导致道路中断、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生活安全。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坡地区地质构造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

当沟壑内的积雪、雨水等因素使得沟壑内部的岩层松散并且失去稳定性时,就可能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较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生活环境,而且还会导致损失严重的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介绍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1.地震的形成机制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2.地震的发生过程要点二:震级与烈度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总结:【典型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震源深度越大,震级越大B、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C、震级越大,烈度越小D、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解析:考查地震要素中的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

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的大小还与震中距地面建筑及地质构造有关。

答案:D要点三:分布地壳中有断层——具有活动性的断层、断裂构造运动、板块交界处为易发区。

1.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典型例题】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三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

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子拆除。

材料四(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 类型。

- 地震。

-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 成因:主要是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地震要素: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里氏震级是常用的衡量标准)、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有关)。

- 滑坡。

- 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 成因:- 岩土类型:松散堆积层、黄土、页岩等抗剪强度低的岩土体易发生滑坡。

-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发育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

- 地形地貌:坡度较陡(一般大于20°)、高差大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 气象条件:降雨特别是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抗剪强度。

- 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建筑等)、蓄水(水库蓄水改变地下水位等)等。

- 泥石流。

- 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 成因:- 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 松散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地区,岩石破碎,风化强烈,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 水源条件:暴雨、冰雪融化等为泥石流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 崩塌。

- 定义: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概述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概述

地震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

地震能量主要来自重力作用。

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

占3% 左右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12、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主要消亡边界)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消亡)(其次是③大洋中脊④大陆裂谷,③④都位于生长边界)(中国是:青藏、新疆、华北、台湾)13、地震前兆:地下水异常(井水)、动物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地震云)地声地光14、发生过程:震中附近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原因: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15、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在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所产生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震不仅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防范措施。

一、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首先,地震能够导致土地震动,使土壤失去稳定性,引发土地滑坡和崩塌。

地震瞬间的剧烈震动会破坏岩石和土层的结构,使之变松散,加之水分的渗透,导致土壤的流动和滑动,造成山体滑坡。

其次,地震还可以引发地震液化现象。

当地震波传播到含水土层时,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会使土体中的固-液饱和层气泡膨胀,土体失去原有的强度,形成液体状。

这种液化现象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造成破坏和倒塌。

最后,地震还会引发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导致地下水涌出或下降,引发泉水暴涨、断流、湖泊消失等灾害。

地震能量会使岩层产生位移,进而改变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距离,从而给地下水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地震灾害的防范措施为了减轻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合适的抗震结构设计,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建筑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对既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位于地震活跃区域的重要建筑物。

其次,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防范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民众撤离提供宝贵的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还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另外,加强公众的地震防范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开展地震防灾知识宣传活动,向公众传授地震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这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地震灾害的防范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监测研究的投入,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上地质活动中最重要、最具破坏力的一种自然灾害。

它是指地球地壳在一定范围内的破裂和震动。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引起的,而地质灾害则是地震产生的结果。

地球地壳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壳下相对运动,形成了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条件。

当板块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了它们的粘合力,就会发生地壳的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使地壳发生震动,即地震发生。

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地震会引发建筑物倒塌、土壤液化、断层破碎、地面滑动等一系列的灾害。

大地震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上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就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比如,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2000万人次无家可归。

地震引发的震源波和地震波对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性非常大。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更多的损失和伤亡。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力于研究地震机理和建设抗震设施。

地震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提前预测地震、减少灾害。

而建设抗震设施则可以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通过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系统和人工干预等手段,我们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向公众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然而,尽管我们在地震预测和抗震工程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发生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上着手,而非完全依靠地震预测来解决问题。

除了地震,地球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火山爆发的时候会伴随着火山灰、火山岩和毒气的喷发,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造成直接威胁。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表面由于地壳内部产生的能量释放所导致的地球震动现象。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地球表层自然作用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人为破坏,导致生命、财产和环境受到损失的现象。

地震是一种广泛的地质灾害,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可小觑。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一、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断层破裂引发地表震动:地震的震源区域通常是地壳中断层破裂的地方。

当断层破裂释放能量时,会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地表震动,导致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受损甚至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2. 地震引发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的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当地震波穿过地下岩土时,会引发土壤液化、土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建筑结构的沉降或倾斜,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地震引起地壳变形:地震时地壳产生的应力和应变作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进而引发各种地理现象。

例如,地震引发的地壳断裂可能导致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灾害,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影响。

二、地震灾害的预防与减轻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对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减轻措施。

1. 加强地震监测: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震的发生、发展趋势和震源位置等信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抗震建筑设计: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对地震频发区和可能受到地震影响区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灾害防范规划和措施。

4. 加强人员培训与宣传:通过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抵御地震威胁的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强跨区域合作:地震是地区性的自然灾害,需要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和挑战。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表层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而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地理知识点,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防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类型1.山体滑坡:指在山坡上由于地质结构、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坡面大规模的塌滑现象。

这种灾害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和河岸的陡坡上,具有瞬发性、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2.泥石流:指在山区或河谷地带因地形、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水土流固的复合流体,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

这种灾害常以大暴雨、台风等为诱因,对山地、河谷、水库、隧道、铁路等设施造成极大的威胁。

3.地震: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动态的、非常规律的、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火山爆发: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涌动,造成地壳破裂,熔岩、火山灰等喷散和喷出地表并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

火山爆发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的不平衡、矿床开采、地下水位的改变、异斑岩、侵蚀作用等都是地质因素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气候和水文因素:气候和水文因素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干旱、热浪、雷电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人类因素: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变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采矿、探矿、爆炸、挖掘、开发、建筑、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对地下和地面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1.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上述原因的出现。

例如:固定土地、改善植被、加强维护、控制发展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等等。

2.治理:一旦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全球高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地震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为严重,城市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8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

1990年发生在江苏常熟的5.1级地震造成近5亿人民币的损失,1993年在Lutar 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1997年发生在广东三水市4.4级地震损失近8000万元人民币,2003年末的伊朗Bam地震更是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西藏玛尼8.0级地震几乎没有造成损失。

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

这是由于城市人员稠密,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地震是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破坏性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各种工程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失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引起区域经济的暂时停顿、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

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

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

例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沿地震断裂带的灾害损失明显加剧;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就在发震构造带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据1995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报道,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层2—3km的宽度范围内;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北安那托里亚断层西段的北分支上,建在该断层上的建筑物基本上全部倒塌,而在两侧距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就轻得多;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也将建在车笼埔断层上及其两侧十几米范围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包括一个坚固的地下军火库,而十几米以外的建筑物则基本完好。

因此,通过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将
大大减轻地震灾害给城市造成的损失。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

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

现辖 2 市 6 县 6 区和 4 个开发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及汉沽管理区。

总面积13472 平方公里,人口714.5万。

其中市区面积3874 平方公里,人口299 万,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图1-2)。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

1976年大地震将这座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夷为一片废墟。

震后的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唐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程中,把自然、人文、历史、现代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环境建设之中,使全市人居、生态、市容、交通、设施、城乡、人文、社会等八大环境都得到较大改善,走出一条以环境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环境改善的成功之路,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去年被国家评为国家级园林城。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89年进入全国25个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2001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027.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26.46 亿元。


前,唐山市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曹妃店工业园区建设被列为河北省第一号工程,机场新区建设开始启动。

唐山市快速发展,也给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和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已经列入唐山市市委、市政府加快
图1 唐山市地理位置图
图2 唐山市交通位置图
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唐山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北缘,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如何避免和减轻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有效的防御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依然是唐山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查清唐山市所处的地震构造环境(活动断裂分布)、场地条件并开展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价是城市新区规划和旧城改造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